CN217792855U - 清洁设备 - Google Patents

清洁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92855U
CN217792855U CN202221849047.1U CN202221849047U CN217792855U CN 217792855 U CN217792855 U CN 217792855U CN 202221849047 U CN202221849047 U CN 202221849047U CN 217792855 U CN217792855 U CN 2177928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eaning
assembly
cleaning assembly
bracket
dr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4904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怀超
詹镇伟
韩玉强
陈玉龙
刘璎皞
许波建
黄胜强
汪佳
岳云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reame Innov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reame Innov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reame Innov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Dreame Innov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4904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928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928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928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zzle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的清洁设备,包括壳体、包括第一清洁组件和第二清洁组件的清洁机构、与清洁机构连接的升降机构;第一清洁组件和第二清洁组件分别具有与待清洁面至少部分接触的抵持位置和远离待清洁面的远离位置,升降机构驱动第一清洁组件和/或第二清洁组件在抵持位置和远离位置之间往复移动,驱动第一清洁组件移动至抵持位置且第二清洁组件移动至远离位置时,以处于扫地模式;驱动第一清洁组件移动至远离位置且第二清洁组件移动至抵持位置时,以处于湿拖模式;驱动第一清洁组件和第二清洁组件移动至抵持位置时,以处于扫拖一体模式,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所需的工作模式,满足用户需求,提高清洁效率,无需提供多个清洁设备,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清洁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设备,属于清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清洁设备在待清洁面上移动,以清扫待清洁面上的灰尘等垃圾或进行湿拖清洁,是智能家用电器的一种,应用广泛。
现有的清洁设备一般只设置一个清洁件,实现对待清洁面的清扫工作或者湿拖清洁工作。有些清洁设备设置有双清洁件,但其目的是提高大颗粒清扫率和地毯清扫效率。
但是,实际生活中,不仅需要对待清洁面进行清扫,也需要对待清洁面进行湿拖清洁,有时也需要扫拖一体进行清洁,以完成对待清洁面的清洁工作。现有的清洁设备工作模式单一,只能实现一种清洁功能,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清洁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是清洁设备的工作模式单一且清洁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清洁设备,包括:
壳体;
清洁机构,安装于所述壳体上,包括第一清洁组件和第二清洁组件;
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与所述清洁机构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和第二清洁组件分别具有与待清洁面至少部分接触的抵持位置和远离待清洁面的远离位置,所述升降机构驱动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和/或第二清洁组件在所述抵持位置和远离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所述升降机构驱动所述第一清洁组件移动至所述抵持位置且所述第二清洁组件移动至所述远离位置时,所述清洁设备处于扫地模式;
所述升降机构驱动所述第一清洁组件移动至所述远离位置且所述第二清洁组件移动至所述抵持位置时,所述清洁设备处于湿拖模式;
所述升降机构驱动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和所述第二清洁组件移动至所述抵持位置时,所述清洁设备处于扫拖一体模式。
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设备,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和所述第二清洁组件中一个连接,以驱动其移动;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和所述第二清洁组件中的另一个连接,以驱动其移动。
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设备,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和所述第二清洁组件中一个之间设置有第一传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和所述第二清洁组件中的另一个之间设置有第二传动组件。
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设备,所述第一驱动件的第一输出轴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的第二输出轴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连接。
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设备,所述第一传动组件为设在所述第一输出轴上的第一凸轮,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为设在所述第二输出轴上的第二凸轮,所述第一凸轮与所述第一清洁组件抵接;所述第二凸轮与所述第二清洁组件抵接;
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一输出轴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凸轮转动,从而驱动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在所述抵持位置和远离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所述第二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二输出轴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二凸轮转动,从而驱动所述第二清洁组件在所述抵持位置和远离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设备,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包括第一清洁壳、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清洁壳内的第一清洁件;所述第二清洁组件包括第二清洁壳、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清洁壳内的第二清洁件;所述第一清洁壳和第二清洁壳转动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所述第一凸轮抵接在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清洁壳上,所述第一输出轴转动,以驱动所述第一清洁壳移动;所述第二凸轮抵接在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清洁壳上,所述第二输出轴转动,以驱动所述第二清洁壳移动。
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设备,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和所述壳体之间还设置有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和所述升降机构分布在所述第一清洁组件两侧,以使得所述第一清洁组件的底面与待清洁面保持平行。
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设备,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杆、及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杆两端的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平行设置且分别自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两端沿相反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和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和所述第一清洁组件转动连接。
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设备,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上下平行分布,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在所述抵持位置和远离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时,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带动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相对所述壳体移动,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形成平行四边形结构。
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设备,所述连接机构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连接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清洁组件两端。
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设备,所述清洁设备还包括边刷组件,所述边刷组件与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机构驱动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在所述抵持位置和远离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时,所述边刷组件和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同步移动。
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设备,所述壳体包括底壳,所述清洁设备还包括与所述底壳连接的抬升机构和行走轮机构,所述抬升机构驱动所述底壳和行走轮机构同步升降。
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设备,所述抬升机构包括与所述行走轮机构连接的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的第二支架、及驱动所述第一支架在所述第二支架上滑动的抬升电机,所述第一支架抵持在所述底壳底部,所述抬升电机驱动所述第一支架在所述第二支架上沿高度方向滑动,以带动所述底壳和所述行走轮机构同步升降。
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设备,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之间连接有第三支架,所述第三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或所述第二支架滑动连接。
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设备,所述第三支架具有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的第一端、及与所述第二支架连接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之间和/或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设置有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包括第一导向件和与所述第一导向件配合的第二导向件,在所述第一导向件和所述第二导向件的配合下,所述第一支架相对所述第二支架沿高度方向上滑动。
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设备,所述第一导向件为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件为可在所述导向槽内移动的导向杆。
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设备,所述抬升电机和第一支架之间设置有第三传动组件,所述抬升电机驱动所述第三传动组件转动,以驱动所述第一支架移动。
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设备,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沿所述第一支架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三传动组件为转动杆,所述转动杆一端设置在所述抬升电机的输出轴上,另一端设置在所述滑动槽内,所述抬升电机驱动其输出轴转动,以带动所述转动杆转动,所述转动杆在所述滑动内沿所述第一支架长度方向移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支架在所述第二支架上沿高度方向滑动,以带动所述底壳和所述行走轮机构同步升降。
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设备,所述清洁设备还具有避障模式,所述避障模式下,所述抬升机构驱动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和所述第二清洁组件均移动至所述远离位置。
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设备,所述行走轮机构包括驱动轮组件,所述驱动轮组件包括驱动轮和与所述驱动轮连接的摆动件,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摆动件转动连接,所述避障模式下,所述抬升电机驱动所述第一支架在所述第二支架上沿高度方向滑动,所述第一支架带动所述摆动件和所述底壳同步朝向远离待清洁面的方向移动时,所述摆动件受到作用力带动所述驱动轮向靠近待清洁面的方向移动。
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设备,所述驱动轮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抵接在所述摆动件和所述底壳之间,所述抬升机构驱动所述摆动件和所述底壳同步抬升时,所述弹性件压缩,所述摆动件受到所述弹性件的恢复力带动所述驱动轮向靠近待清洁面的方向移动。
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设备,所述清洁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收污部,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和所述第二清洁组件之间具有容纳空间,所述收污部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和所述第二清洁组件将待清洁面上的垃圾收集至所述收污部。
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设备,所述收污部包括收污腔、及与所述收污腔连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靠近所述第一清洁组件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二开口靠近所述第二清洁组件的一侧设置。
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设备,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和所述第二清洁组件利用转动惯性将清扫的垃圾收集至所述收污部。
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设备,所述清洁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气流发生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一集污部、第二集污部、及连通所述气流发生件和所述第一清洁组件的风道,所述第一集污部设置在所述风道中,通过所述气流发生件将所述第一清洁组件清扫的污物收集至所述第一集污部;所述第二清洁组件和所述第二集污部连通以将待清洁面上的污物收集至所述第二集污部。
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设备,所述升降机构驱动所述第二清洁组件在所述抵持位置和远离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时,所述第二集污部和所述第二清洁组件同步移动。
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设备,所述清洁设备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集污部和所述第二集污部的连接通道,所述气流发生件工作时,所述第二集污部内的污物经过所述连接通道收集至所述第一集污部。
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设备,所述第一集污部具有与所述连接通道连通的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处设有挡板,所述挡板可相对所述第三开口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三开口在打开状态和封闭状态之间切换。
可选地,上述的清洁设备,所述清洁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回收箱和与所述回收箱连通的回收泵,所述回收箱连通所述第二清洁组件,通过所述回收泵将所述第二清洁组件处的污物抽吸至所述回收箱。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该清洁设备包括用于实现扫地功能的第一清洁组件和用于实现湿拖功能的第二清洁组件,升降机构可驱动第一清洁组件和/或第二清洁组件在抵持位置和远离位置之间往复移动,以实现扫地模式、湿拖模式和扫拖一体模式,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所需的工作模式,满足用户需求,提高清洁效率,无需提供多个清洁设备,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清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提供的清洁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提供的清洁设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升降机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清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提供的清洁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提供的清洁设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6中提供的清洁设备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6中提供的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6中提供的清洁设备的另一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6中提供的清洁设备的又一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6中提供的清抬升电机和第三传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6中提供的清洁设备的部分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清洁设备-100;清洁设备-200;壳体-1;底壳-10;凹槽-101;限位筋-102;腔体-11;第一敞开口-12;第二敞开口-13;第一集污部-14;第三开口-141;挡板-142;第二集污部-15;连接通道-16;连接风道-17;
驱动轮组件-2;驱动轮-21;摆动件-22;连接轴-221;万向轮-23;弹性件-24;
第一清洁组件-3;第一清洁壳-31;第一收容腔-311;第一凸伸部-312;第一清洁件-32;连接板-33;
第二清洁组件-4;第二清洁壳-41;第二收容腔-411;第二凸伸部-412;第二清洁件-42;
升降机构-5;第一驱动件-51;第二驱动件-52;第一传动组件-53;第一凸轮-53;第一本体-531;第一凸部-532;第二传动组件-54;第二凸轮-54;第二本体-541;第二凸部-542;
收污部-6;收污腔-61;第一开口-62;第二开口-63;
连接机构-7;连接件-71;第一连接杆-711;第二连接杆-712;第三连接杆-713;
边刷组件-8;边刷-81;边刷电机-82;第四传动组件-83;
抬升机构-9;第一支架-91;滑动槽-911;限位面-912;第二支架-92;抬升电机-93;第三支架-94;第一导向件-941;第三传动组件-95;转动杆-9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100,如图1至图3所示,其包括壳体1、安装于壳体1上的行走轮机构、及安装于壳体1上且用于清洁待清洁面的清洁机构。
壳体1可以根据需要按照各种形状形成,如圆形、椭圆、或是方形等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一侧按照圆形形成,呈圆形的壳体1被构造成具有固定的旋转半径,因此即使在旋转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与周围障碍物接触,并且容易改变方向。
走轮机构被配置为驱动壳体1在待清洁面上移动。行走轮机构包括驱动轮组件2,驱动轮组件2包括驱动轮21、与驱动轮21连接的摆动件22、及驱动驱动轮21转动的电机(未示出)。摆动件22一端转动连接在驱动轮21上,另一端转动连接在壳体1上,以实现驱动轮21相对底壳10可上下移动,提高清洁设备100的越障能力。
电机和驱动轮21之间还可连接有齿轮箱(未示出),通过齿轮箱可改变电机的转速和扭矩,从而使得驱动轮21得到所需要的转速和扭矩。关于齿轮箱的具体结构以及其与电机和驱动轮的连接方式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行走轮机构包括两个驱动轮组件2。两个驱动轮组件2被安装在底壳10的底部且相对设置,优选安装在底壳10底部的两端且呈对称设置。
行走轮机构还包括万向轮23,万向轮23被安装在壳体1的底部且靠近边缘的沿壳体1运行方向的后侧。两个驱动轮组件2和万向轮23三者呈三角形分布,以使清洁设备100具有稳定的姿态。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置两个万向轮23,两个万向轮23分别被安装在壳体1的底部且靠近边缘的沿壳体1运行方向的前侧和后侧即可。
清洁机构包括第一清洁组件3和第二清洁组件4。第一清洁组件3用于实现扫地功能,第二清洁组件4用于实现湿拖功能。
壳体1围设形成有腔体11,第一清洁组件3和第二清洁组件4设置在该腔体11内。壳体1上设有与腔体11连通的第一敞开口12和第二敞开口13。第一清洁组件3位于腔体11内时,部分结构可通过第一敞开口12外露以抵持待清洁面,以实现对待清洁面的清扫功能。第二清洁组件4位于腔体11内时,部分结构可通过第二敞开口13外露以抵持待清洁面,以实现对待清洁面的湿拖功能。
具体的,第一清洁组件3包括第一清洁壳31、设置在第一清洁壳31内的第一清洁件32、及与设置在第一清洁壳31上且用于驱动第一清洁件32转动的第一电机(未示出)。其中,第一清洁件32为具有刷毛的滚筒。
第一清洁壳31形成有第一收容腔311,至少部分第一清洁件32收容在第一收容腔311内且第一清洁件32通过第一敞开口12外露以抵持待清洁面。第一清洁件32转动连接在第一清洁壳31上,第一清洁件32由第一电机驱动转动,以清洁待清洁面,将待清洁面上的灰尘和固定垃圾清扫起来。且第一清洁件32和第一电机可通过第一变速箱(未示出)连接,从而能够高效率控制第一清洁件32的转动速率。
同样的,第二清洁组件4包括第二清洁壳41、设置在第二清洁壳41内的第二清洁件42、及与设置在第二清洁件42内且用于驱动第二清洁件42转动的第二电机(未示出)。第二清洁件42为中空结构,第二电机位于其内,以减小设备的体积,使得布局合理。关于第二清洁件42和第二电机的结构及其安装连接方式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第二清洁件42具有拖布的滚筒。
第二清洁壳41形成有第二收容腔411,至少部分第二清洁件42收容在第二收容腔411内且第二清洁件42用过第二敞开口13外露以抵持待清洁面。第二清洁件42转动连接在第二清洁壳41上,第二清洁件42由第二电机驱动转动,以清洁待清洁面。同样的,第二清洁件42和第二电机之间可通过第二变速箱(未示出)连接,从而能够高效率控制第二清洁件42的转动速率。
其中,关于第一清洁件32和第二清洁件42的具体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清洁机构活动安装在壳体1上。第一清洁组件3和第二清洁组件4可相对壳体1移动,以实现第一清洁组件3接触待清洁面,或者第二清洁组件4接触待清洁面,或者第一清洁组件3和第二清洁组件4接触待清洁面,在相应电机的驱动下,实现对待清洁面的清洁。
第一清洁壳31和第二清洁壳41都转动设置在壳体1上,使得第一清洁组件3和第二清洁组件4都可相对壳体1移动。
具体的,壳体1内设置有转轴(未示出),第一清洁壳31转动套设在该转轴上,在外力作用下,第一清洁壳31可绕转轴转动,以实现第一清洁壳31相对壳体1移动,因第一清洁件32和第一电机转配在第一清洁壳31上,故,第一清洁件32和第一电机与第一清洁壳31同步转动。
本实施例中,第一清洁壳31具有第一凸伸部312,第一凸伸部312转动套设在转轴上。为了提高第一清洁件32可相对转轴转动的稳定性,第一凸伸部312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凸伸部312相离设置在第一清洁壳31上。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凸伸部312形成在第一收容腔311的相对侧。
同样的,第二清洁壳41转动套设在该转轴上,在外力作用下,第二清洁壳41可绕转轴转动,以实现第二清洁壳41相对壳体1移动。第二清洁壳41具有第二凸伸部412,第二凸伸部412的设置方式和功能作用和第一凸伸部312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第一凸伸部312和第二凸伸部412套设在同一个转轴上。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凸伸部312和第二凸伸部412可分别套设在一个转轴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第一清洁组件3和第二清洁组件4分别具有与待清洁面至少部分接触的抵持位置和远离待清洁面的远离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呈上述,当第一清洁组件3至少部分与待清洁面接触时,至少部分第一清洁件32接触待清洁面,在第一电机的驱动下,第一清洁件32转动以对清扫待清洁面。当第二清洁组件4至少部分与待清洁面接触时,至少部分第二清洁件42接触待清洁面,在第二电机的驱动下,第二清洁件42转动以对湿拖待清洁面。
清洁设备100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内的升降机构5,升降机构5与清洁机构连接,以驱动第一清洁组件3、或第二清洁组件4、或者第一清洁组件3和第二清洁组件4同时在抵持位置和远离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升降机构5驱动第一清洁组件3移动至抵持位置且第二清洁组件4移动至远离位置时,至少部分第一清洁件32接触待清洁面,第二清洁组件4整体远离待清洁面,清洁设备100处于扫地模式。
升降机构5驱动第一清洁组件3移动至远离位置且第二清洁组件4移动至抵持位置时,至少部分第二清洁件42接触待清洁面,第一清洁组件3整体远离待清洁面,清洁设备100处于湿拖模式。
升降机构5驱动第一清洁组件3和第二清洁组件4移动至抵持位置时,至少部分第一清洁件32接触待清洁面且至少部分第二清洁件42接触待清洁面,清洁设备100处于扫拖一体模式。
很显然,清洁设备100包括设置在壳体1内的控制组件(未示出),升降机构5与控制组件连接,以实现工作模式的切换。控制组件控制升降机构5等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当用户使用该清洁设备100对待清洁面进行清洁时,当需要对待清洁面进行清扫时,控制升降机构5驱动第一清洁组件3和第二清洁组件4移动,使清洁设备100处于扫地模式。当需要对待清洁面进行湿拖时,控制升降机构5驱动第一清洁组件3和第二清洁组件4移动,使清洁设备100处于湿拖模式。当需要对待清洁面进行扫拖同时进行时,控制升降机构5驱动第一清洁组件3和第二清洁组件4移动,使清洁设备100处于扫拖一体模式。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所需的工作模式,且设备自动更换模式,无需用户手动更换,满足用户需求,提高清洁效率,无需提供多个清洁设备100,降低成本。
此外,当使用湿拖模式时,清洁设备100遇到地毯或其他无法进行湿拖的待清洁面,此时可控制升降机构5驱动第一清洁组件3移动至抵持位置,第二滚清洁组件移动至远离位置,进行扫地模式。当地毯清洁完成后,再自行切换回湿拖模式,提高了清洁设备100的清洁效率和对场景的应对能力。
如图图2,图4和图5所示,升降机构5包括第一驱动件51和第二驱动件52,控制组件分别控制第一驱动件51和第二驱动件52,以实现清洁设备100以不同模式工作。其中,第一驱动件51与第一清洁组件3和第二清洁组件4中一个连接,以驱动其移动;第二驱动件52与第一清洁组件3和第二清洁组件4中的另一个连接,以驱动其移动。
第一驱动件51与第一清洁组件3和第二清洁组件4中一个之间设置有第一传动组件53;第二驱动件52与第一清洁组件3和第二清洁组件4中的另一个之间设置有第二传动组件54。第一驱动件51的第一输出轴(未示出)与第一传动组件53连接,第二驱动件52的第二输出轴(未示出)与第二传动组件54连接。第一驱动件51和第二驱动件52可以为电机等提供动力的装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组件53为设在第一输出轴的第一凸轮53,第二传动组件54为设在第二输出轴的第二凸轮54。第一凸轮53与第一清洁组件3抵接,第二凸轮54与第二清洁组件4抵接。
第一驱动件51驱动第一输出轴转动,以带动第一凸轮53转动,从而驱动第一清洁组件在抵持位置和远离位置之间往复移动;第二驱动件52驱动第二输出轴转动,以带动第二凸轮54转动,从而驱动第二清洁组件在抵持位置和远离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具体的,第一凸轮53抵接在至少部分第一清洁壳31上,第一输出轴转动,以驱动第一清洁壳31移动;第二凸轮54抵接在至少部分第二清洁壳41上,第二输出轴转动,以驱动第二清洁壳41移动。
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51的第一输出轴朝向两个第一凸伸部312中的一个。第一传动组件53设置在第一输出轴和第一凸伸部312之间。第二输出轴朝向两个第二凸伸部412中的一个。第二传动组件54设置在第二输出轴和第二凸伸部412之间。也就是第一凸轮53抵接一个第一凸伸部312,第二凸伸部412抵接一个第二凸伸部412。
第一凸轮53包括套设在第一输出轴的第一本体531、形成在第一本体531上的第一凸部532、及形成在第一凸部532上的延伸部533。第二凸轮54包括套设在第二输出轴的第二本体541、形成在第二本体541上的第二凸部542。
当第一输出轴带动第一凸轮53转动至延伸部533位于第一本体531和第一凸部532的下方,第二输出轴带动第二凸部542转动至第二本体541的上方且抵持第二凸伸部412。此时,第一清洁组件3位于抵持位置,第二清洁组件4位于远离位置,清洁设备100处于扫地模式。
当第一输出轴带动第一凸轮53转动至延伸部533位于第一本体531和第一凸部532的上方且抵持第一凸伸部312,第二输出轴带动第二凸部542转动至第二本体541的下方。此时,第一清洁组件3位于远离位置,第二清洁组件4位于抵持位置,清洁设备100处于湿拖模式。
当第一输出轴带动转动至延伸部533位于第一本体531和第一凸部532的下方,第二输出轴带动第二凸部542转动至第二本体541的下方。此时,第一清洁组件3和第二清洁组件4都位于抵持位置,清洁设备100处于扫拖一体模式。
第一凸轮53和第二凸轮54的具体结构还可以为其他,第一凸轮53和第二凸轮54的结构可相同,也可不相同,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即可。第一本体531、第一凸部532和延伸部533可一体成型设置。第二本体541和第二凸部542也可一体成型设置。
第一传动组件53和第二传动组件54还可以为其他结构,比如,配合的齿轮齿条、滚珠丝杠、曲柄滑块等能够实现带动第一清洁组件3和第二清洁组件4实现往复移动的结构,在此不做不再一一列举。
如图1和图3所示,清洁设备100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内的收污部6,第一清洁组件3和第二清洁组件4之间具有容纳空间,收污部6位于容纳空间内。第一清洁组件3和第二清洁组件4将污物收集至收污部6中。
收污部6包括收污腔61、及与收污腔61连通的第一开口62和第二开口63,第一开口62靠近第一清洁组件3的一侧设置,第二开口63靠近第二清洁组件4的一侧设置。收污腔61可类长方体结构,但不仅限于此,还可以为其他形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将收污部6设置在第一清洁组件3和第二清洁组件4之间,避免清洁设备100因设置两个垃圾收污部6而浪费空间,并且也节省了收污的路程。
沿清洁设备100前进方向,第二清洁组件4位于收污腔61前方,第一清洁组件3位于收污腔61后方。第一清洁组件3和第二清洁组件4利用转动惯性将清扫的垃圾收集至收污部6。第一清洁件和第二清洁件的转动方向都朝向收污腔61,很显然,第一清洁件32和第二清洁件42的转动方向相反。
在其他实施例中,沿清洁设备100前进方向,第二清洁组件4也可位于收污腔61后方,第一清洁组件3位于收污腔61前方,关于第一清洁组件3和第二清洁组件4的位置关系,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清洁设备100还可以包括气流发生件(未示出)、及连通气流发生件和第一清洁组件3的风道(未示出)。在气流发生件的作用下,待清洁面上的垃圾通过第一清洁组件3被抽吸至风道,以进入清洁设备100内,提高了清洁设备100的清洁效率。其中,收污部6设置在风道中,气流发生件产生自第一清洁组件3流经风道和收污部6的气流,第一清洁组件3清扫的垃圾在气流的作用下收集至收污部6内。且气流发生件可设置在收污部6的上方位置,使得布局合理,减小了垃圾收集路程。
清洁设备100处于湿拖模式时,第一清洁组件3处于远离位置,第二清洁组件4处于抵持位置,至少部分第二清洁件42接触待清洁面且进行转动以进行湿清洁。此时,垃圾依靠第二清洁件42转动惯性甩进位于其后方的收污部6。
清洁设备100处于扫地模式时,第一清洁组件3处于抵持位置,第二清洁组件4处于远离位置。至少部分第一清洁件32接触待清洁面且进行转动以清扫垃圾,并依靠第一清洁件32转动惯性或气流发生件的作用将垃圾甩进位于其前方的收污部6。
清洁设备100处于扫地一体模式时,第一清洁组件3和第二清洁组件4都处于抵持位置,垃圾在第一清洁件32和第二清洁件42的转动惯性下收集至收污部6。
该收污部6既可收集湿拖模式的垃圾,又可收集扫地模式的清扫的垃圾,提高了壳体1的空间利用率,也减少了垃圾收集距离。
清洁设备100还包括设置在第二清洁组件4的上方或侧面的喷头(未示出)、及设置在壳体1内的供给箱(未示出)。供给箱内储存有液体,喷头和供给箱连通,液体经过喷头喷射在第二清洁件42上或者第二清洁件42的前方,以进行湿清洁。
此外,清洁设备100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内的回收箱(未示出)和与回收箱连通的回收泵(未示出),回收箱连通第二清洁组件4,通过回收泵将第二清洁组件4处的污物抽吸至回收箱内,实现第二清洁组件4高效率清洁待清洁面。
关于气流发生件、喷头、供给箱、回收箱和回收泵的具体结构和安装方式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200,如图6至图8所示,其与实施例1所示的清洁设备100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清洁设备200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清洁组件3和壳体1之间的连接机构7、设置在壳体1上的边刷组件8、及与壳体1连接且驱动清洁设备200处于避障模式的抬升机构9。
连接机构7和升降机构5分布在第一清洁组件3两侧,以使得第一清洁组件3的底面与待清洁面保持平行。即使升降机构5驱动第一清洁组件3在抵持位置和远离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或者第一清洁组件3处于抵持位置或远离位置时,连接机构7能使得第一清洁组件3的底面与待清洁面始终保持平行,从而有助于第一清洁组件3对待清洁面的清洁效率、及其上下移动时的稳定性。
如图9所示,连接机构7包括连接件71,连接件71的两端分别与壳体1和第一清洁组件3连接。其中,连接件71包括第一连接杆711、及分别连接在第一连接杆711两端的第二连接杆712和第三连接杆713。第二连接杆712和第二连接杆712平行设置且分别自第一连接杆711的两端沿相反方向延伸。第二连接杆712远离第一连接杆711的一端和壳体1转动连接,第三连接杆713远离第一连接杆711的一端和第一清洁组件3转动连接。第一连接杆711相对壳体1绕第一轴线转动,第二连接杆712相对第一清洁组件3绕第二轴线转动,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平行设置且平行于底壳10所在面。第二连接杆712转动连接在第一清洁壳31上。
第一连接杆711、第二连接杆712和第三连接杆713三者一体成型设置,以提高连接件71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连接机构7包括两个连接件71,沿壳体1的高度方向,两个连接件71上下平行分布,第一清洁组件3在抵持位置和远离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时,第一清洁组件3带动两个连接件71相对壳体1移动,两个连接件71形成平行四边形结构,从而使得第一清洁组件3基本沿高度方向上下移动。当第一清洁组件3处于抵持位置时,呈平行四边形结构的两个连接件71向第一清洁组件3施加朝向待清洁面的力,增大其与待清洁面的接触面积。
连接机构7设置有两个,两个连接机构7设置在第一清洁组件3两端,进一步提高第一清洁组件3在抵持位置和远离位置之间移动的稳定性。
如图6、图7和图9所示,边刷组件8与第一清洁组件3固定连接,升降机构5驱动第一清洁组件3在抵持位置和远离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时,边刷组件8和第一清洁组件3同步移动。具体的,第一清洁壳31固定连接有连接板33,边刷组件8设置在连接板33上。
边刷组件8包括边刷81、驱动边刷81转动的边刷电机82、及连接边刷81和边刷电机82的第四传动组件83。边刷电机82工作,通过第四传动组件83带动边刷81转动,以对待清洁面进行清洁。边刷电机82固定在连接板33上,第四传动组件83穿设在连接板33上,边刷81穿过壳体1以抵接待清洁面。边刷组件8进一步提高清洁设备200在扫地模式或扫拖一体模式的清洁效率。关于第四传动组件83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其为能够将边刷电机82的电机轴的转动传递至边刷81的转动即可。
如图7、图10至图14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清洁设备200的使用体验,清洁设备200还具有避障模式,以实现轻松越障。具体的,壳体1包括靠近待清洁面设置的底壳10,行走轮机构的驱动轮组件2和抬升机构9与底壳10连接,抬升机构9驱动底壳10和行走轮机构同步升降,以提高底壳10和待清洁面之间的距离。
抬升机构9包括与行走轮机构连接的第一支架91、与第一支架91连接的第二支架92、及驱动第一支架91在第二支架92上滑动的抬升电机93。抬升电机93驱动第一支架91在第二支架92上沿高度方向滑动,以带动底壳10和行走轮机构同步升降。
第一支架91抵持在底壳10底部,底壳10具有凹槽101,第一支架91和第二支架92位于该凹槽101内。第一支架91位于凹槽101内时,通过固定件(未示出)将第一支架91和底壳10相对固定。固定件可为螺钉,且固定件可设置有多个,增加第一支架91和底壳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凹槽101内设置有若干限位筋102,在第一支架91装入凹槽101内时,限位筋102保证第一支架91的定位精度。
呈上述,行走轮机构与底壳10连接,具体的,第一支架91与摆动件22转动连接,通过第一支架91实现行走轮机构和底壳10的连接。第一支架9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驱动轮组件2的摆动件22转动连接。第一支架91和摆动件22之间通过连接轴221连接,且两者之间可绕连接轴221所在轴线相对转动。
第一支架91和第二支架92之间连接有第三支架94,第三支架94与第一支架91和/或第二支架92滑动连接。也就是,第三支架94可一端与第一支架91滑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架92固定连接;或者第三支架94可一端与第一支架9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架92滑动连接;或者第三支架9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架91和第二支架92滑动连接。
第三支架94具有与第一支架91连接的第一端、及与第二支架92连接的第二端。第一端与第一支架91之间和/或第二端与第二支架92之间设置有导向组件以实现滑动连接。
导向组件包括第一导向件和与第一导向件配合的第二导向件,在第一导向件和第二导向件的配合下,第一支架91相对第二支架92沿高度方向上滑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件941为导向槽,第二导向件(未示出)为可在导向槽内移动的导向杆。
本实施例中,第三支架94和第二支架92通过导向组件滑动,第三支架94和第一支架91通过导向组件滑动连接,第三支架94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件941,第二导向件设置在第一支架91和第二支架92上。第三支架94设置有四个,且四个第三支架94相离设置,提高了第一支架91在第二支架92上沿高度方向滑动的稳定性。
抬升电机93和第一支架91之间设置有第三传动组件95,抬升电机93驱动第三传动组件95转动,以驱动第一支架91移动。具体的,第一支架91上设置有滑动槽911,滑动槽911沿第一支架91长度方向延伸,第三传动组件95为转动杆95,转动杆95一端设置在抬升电机93的输出轴上,另一端设置在滑动槽911内,抬升电机93驱动其输出轴转动,以带动转动杆95转动,转动杆95在滑动内沿第一支架91长度方向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支架91在第二支架92上沿高度方向滑动,以带动底壳10和行走轮机构同步升降。
转动杆95的结构和上述的第一凸轮53的基本相同,并且在相应电机的驱动,转动以改变其抵持的部件在高度方向上移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三传动组件95也可为凸轮或配合的齿轮齿条,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万向轮23连接在第一支架91上,在抬升电机93驱动第一支架91沿高度方向升降时,万向轮23同步升降。
避障模式下,抬升电机93驱动第一支架91在第二支架92上沿高度方向上向上滑动,第一支架91带动摆动件22和底壳10同步朝向远离待清洁面的方向移动,此时,摆动件22受到作用力带动驱动轮21向靠近待清洁面的方向移动。也就是,以待清洁面为基准,驱动轮21位于待清洁面上,启动抬升电机93时,摆动件22绕驱动轮21所在旋转轴线摆动,第一支架91带动底壳10绕摆动件22和第一支架91之间的连接轴221所在轴线摆动。从而实现底壳10和待清洁面之间的距离增大,也就是清洁设备200的整机和待清洁面之间的距离增大。同时,避障模式下,抬升机构9驱动第一清洁组件3和第二清洁组件均移动至远离位置,清洁设备200可轻松越障。
驱动轮组件2还包括弹性件24,弹性件24抵接在摆动件22和底壳10之间,抬升机构9驱动摆动件22和底壳10同步抬升时,弹性件24压缩,摆动件22受到弹性件24的恢复力带动驱动轮21向靠近待清洁面的方向移动,从而保证驱动轮21和摆动件22的摆动稳定性。
第一支架91设置有限位面912,以限制底壳10向上移动的高度。当第一支架91待清摆动件22向上移动并抵持限位面912时,底壳10处于远离待清洁面最远的位置。
此外,抬升机构9驱动底壳10和行走轮机构同步升降时,采用三个光偶传感器(未示出)精准控制,三个光耦传感器分别布置在升降过程的最高点、最低点、中间点处。
第一支架91上设有一凸板(未示出),当凸板移动至位于最高点或最低点处的光耦传感器时,光耦传感器产生信号至控制组件,控制组件控制抬升机构9停止工作。同时抬升机构9具有负载保持功能,可完全保证第一支架91在所处高度的保持固定。当清洁设备200负载过大导致底壳10下降时,光耦传感器得到信号,控制组件可控制抬升机构9暂停工作,使底壳10时刻保持要求高度,以满足不同模式下底壳10高度要求。
本实施例中,清洁设备200处于扫地模式、或湿拖模式、或扫拖一体模式时,底壳10距离待清洁面5mm。清洁设备200处于避障模式时,底壳10距离待清洁面25mm,其越障高度可达40mm,提高清洁设备200在高台阶工况下的通过能力。需要说明的是,清洁设备200处于扫地模式时,可将底壳10向上抬升,比如,底壳10距离待清洁面15mm,此时不要抬升第二清洁组件,至需要将第一清洁组件3朝下伸出底壳10抵持待清洁面即可。
用户可以根据待清洁面的脏污情况或需求自主选择清洁设备200进行扫地、湿拖、或扫拖一体的工作模式。同时,用户可设置每月清扫或者湿拖次数、及工作时间,最大程度上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增加人机的智能交互作用。
如图8所示,实施例1中的收集垃圾的收污部6可设置不止一个,清洁设备200包括设置在壳体1内的第一集污部14和第二集污部15。第一集污部14设置在连通气流发生件和第一清洁组件3的风道中,通过气流发生件将第一清洁组件3清扫的污物收集至第一集污部14。第二集污部15和第二清洁组件4连通设置,以使第二清洁件42利用其自身的转动惯性将待清洁面上的污物收集至第二集污部15。
清洁设备200处于湿拖模式时,第一清洁组件33处于远离位置,第二清洁组件4处于抵持位置,至少部分第二清洁件42接触待清洁面且进行转动以进行湿清洁。此时,垃圾依靠第二清洁件42转动惯性甩进位于其后方的第二集污部15内。
清洁设备200处于扫地模式时,第一清洁组件33处于抵持位置,第二清洁组件4处于远离位置。至少部分第一清洁件32接触待清洁面且进行转动以清扫垃圾,气流发生件产生气流,垃圾在气流的作用下被抽吸至位于其后方的第一集污部14内。
清洁设备200处于扫地一体模式时,第一清洁组件33和第二清洁组件4都处于抵持位置,垃圾依靠第二清洁件42转动惯性甩进位于其后方的第二集污部15内,且第一清洁件在气流的作用下将垃圾抽吸至位于其后方的第一集污部14内。
第二集污部15固定连接在第二清洁组件4上。上述升降机构5驱动第二清洁组件4在抵持位置和远离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时,第二集污部15和第二清洁组件4同步移动。
第一集污部14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1内,从而方便倾倒收集在第一集污部14内的垃圾。此外,当清洁设备200和基站(未示出)对接后,第一集污部14和基站连通,在基站的风机作用下,将第一集污部14的垃圾抽吸至基站内,操作简单。
清洁设备200还包括连接第一集污部14和第二集污部15的连接通道16,气流发生件工作时,第二集污部15内的污物经过连接通道16收集至第一集污部14。具体的,第一集污部14具有与连接通道16连通的第三开口141,第三开口141处设有挡板142,挡板142可相对第三开口141移动,以使得第三开口141在打开状态和封闭状态之间切换。
本实施例中,挡板142枢接在第一集污部14上,在气流发生件不工作时,挡板142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挡板142转动至封堵第三开口141,第三开口141处于封闭状态。气流发生件工作时,产生气流,在气流作用下,挡板142转动并离开第三开口141,第三开口141处于打开状态,第二集污部15内的垃圾在气流作用下从连接通道16经过第三开口141流向第一集污部14,方便对第二集污部15的清理。
当将第一集污部14从壳体1上拆卸时,挡板142封堵第三开口141,避免垃圾从第三开口141溢出,方便对第一集污部14的清理和维护。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清洁组件3可相对壳体1上下移动,为了保证第一清洁组件3和第一集污部14之间的连接稳定性,第一清洁组件3和第一集污部14之间的连接风道17由柔性包胶围设形成,从而方便第一清洁组件3的上下移动。
综上,该清洁设备包括用于实现扫地功能的第一清洁组件和用于实现湿拖功能的第二清洁组件,升降机构可驱动第一清洁组件和/或第二清洁组件在抵持位置和远离位置之间往复移动,以实现扫地模式、湿拖模式和扫拖一体模式,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所需的工作模式,满足用户需求,提高清洁效率,无需提供多个清洁设备,降低成本。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29)

1.一种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清洁机构,安装于所述壳体上,包括第一清洁组件和第二清洁组件;
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与所述清洁机构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和第二清洁组件分别具有与待清洁面至少部分接触的抵持位置和远离待清洁面的远离位置,所述升降机构驱动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和/或第二清洁组件在所述抵持位置和远离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所述升降机构驱动所述第一清洁组件移动至所述抵持位置且所述第二清洁组件移动至所述远离位置时,所述清洁设备处于扫地模式;
所述升降机构驱动所述第一清洁组件移动至所述远离位置且所述第二清洁组件移动至所述抵持位置时,所述清洁设备处于湿拖模式;
所述升降机构驱动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和所述第二清洁组件移动至所述抵持位置时,所述清洁设备处于扫拖一体模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和所述第二清洁组件中一个连接,以驱动其移动;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和所述第二清洁组件中的另一个连接,以驱动其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和所述第二清洁组件中一个之间设置有第一传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和所述第二清洁组件中的另一个之间设置有第二传动组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的第一输出轴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的第二输出轴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为设在所述第一输出轴上的第一凸轮,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为设在所述第二输出轴上的第二凸轮,所述第一凸轮与所述第一清洁组件抵接;所述第二凸轮与所述第二清洁组件抵接;
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一输出轴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凸轮转动,从而驱动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在所述抵持位置和远离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所述第二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二输出轴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二凸轮转动,从而驱动所述第二清洁组件在所述抵持位置和远离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包括第一清洁壳、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清洁壳内的第一清洁件;所述第二清洁组件包括第二清洁壳、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清洁壳内的第二清洁件;所述第一清洁壳和第二清洁壳转动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所述第一凸轮抵接在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清洁壳上,所述第一输出轴转动,以驱动所述第一清洁壳移动;所述第二凸轮抵接在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清洁壳上,所述第二输出轴转动,以驱动所述第二清洁壳移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和所述壳体之间还设置有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和所述升降机构分布在所述第一清洁组件两侧,以使得所述第一清洁组件的底面与待清洁面保持平行。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杆、及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杆两端的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平行设置且分别自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两端沿相反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和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和所述第一清洁组件转动连接。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上下平行分布,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在所述抵持位置和远离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时,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带动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相对所述壳体移动,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形成平行四边形结构。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连接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清洁组件两端。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设备还包括边刷组件,所述边刷组件与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机构驱动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在所述抵持位置和远离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时,所述边刷组件和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同步移动。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底壳,所述清洁设备还包括与所述底壳连接的抬升机构和行走轮机构,所述抬升机构驱动所述底壳和行走轮机构同步升降。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抬升机构包括与所述行走轮机构连接的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的第二支架、及驱动所述第一支架在所述第二支架上滑动的抬升电机,所述第一支架抵持在所述底壳底部,所述抬升电机驱动所述第一支架在所述第二支架上沿高度方向滑动,以带动所述底壳和所述行走轮机构同步升降。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之间连接有第三支架,所述第三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或所述第二支架滑动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架具有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的第一端、及与所述第二支架连接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之间和/或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设置有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包括第一导向件和与所述第一导向件配合的第二导向件,在所述第一导向件和所述第二导向件的配合下,所述第一支架相对所述第二支架沿高度方向上滑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件为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件为可在所述导向槽内移动的导向杆。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抬升电机和第一支架之间设置有第三传动组件,所述抬升电机驱动所述第三传动组件转动,以驱动所述第一支架移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沿所述第一支架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三传动组件为转动杆,所述转动杆一端设置在所述抬升电机的输出轴上,另一端设置在所述滑动槽内,所述抬升电机驱动其输出轴转动,以带动所述转动杆转动,所述转动杆在所述滑动内沿所述第一支架长度方向移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支架在所述第二支架上沿高度方向滑动,以带动所述底壳和所述行走轮机构同步升降。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设备还具有避障模式,所述避障模式下,所述抬升机构驱动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和所述第二清洁组件均移动至所述远离位置。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轮机构包括驱动轮组件,所述驱动轮组件包括驱动轮和与所述驱动轮连接的摆动件,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摆动件转动连接,所述避障模式下,所述抬升电机驱动所述第一支架在所述第二支架上沿高度方向滑动,所述第一支架带动所述摆动件和所述底壳同步朝向远离待清洁面的方向移动时,所述摆动件受到作用力带动所述驱动轮向靠近待清洁面的方向移动。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抵接在所述摆动件和所述底壳之间,所述抬升机构驱动所述摆动件和所述底壳同步抬升时,所述弹性件压缩,所述摆动件受到所述弹性件的恢复力带动所述驱动轮向靠近待清洁面的方向移动。
22.如权利要求1至21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收污部,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和所述第二清洁组件之间具有容纳空间,所述收污部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和所述第二清洁组件将待清洁面上的垃圾收集至所述收污部。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污部包括收污腔、及与所述收污腔连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靠近所述第一清洁组件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二开口靠近所述第二清洁组件的一侧设置。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和所述第二清洁组件利用转动惯性将清扫的垃圾收集至所述收污部。
25.如权利要求1至21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气流发生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一集污部、第二集污部、及连通所述气流发生件和所述第一清洁组件的风道,所述第一集污部设置在所述风道中,通过所述气流发生件将所述第一清洁组件清扫的污物收集至所述第一集污部;所述第二清洁组件和所述第二集污部连通以将待清洁面上的污物收集至所述第二集污部。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驱动所述第二清洁组件在所述抵持位置和远离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时,所述第二集污部和所述第二清洁组件同步移动。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设备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集污部和所述第二集污部的连接通道,所述气流发生件工作时,所述第二集污部内的污物经过所述连接通道收集至所述第一集污部。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污部具有与所述连接通道连通的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处设有挡板,所述挡板可相对所述第三开口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三开口在打开状态和封闭状态之间切换。
29.如权利要求1至21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回收箱和与所述回收箱连通的回收泵,所述回收箱连通所述第二清洁组件,通过所述回收泵将所述第二清洁组件处的污物抽吸至所述回收箱。
CN202221849047.1U 2022-07-18 2022-07-18 清洁设备 Active CN2177928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49047.1U CN217792855U (zh) 2022-07-18 2022-07-18 清洁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49047.1U CN217792855U (zh) 2022-07-18 2022-07-18 清洁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92855U true CN217792855U (zh) 2022-11-15

Family

ID=839667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49047.1U Active CN217792855U (zh) 2022-07-18 2022-07-18 清洁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928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93761B (zh) 自动清洁机
CN109316136B (zh) 用于清洁机器人系统的基站
CN213883078U (zh) 一种集尘机构及自动清洁设备
CN106510556B (zh) 清洁机器人和清洁机器人系统
CN109620064B (zh) 用于清洁机器人系统的基站
CN107080500B (zh) 智能清洁机器人系统
KR20190099407A (ko) 베이스 스테이션 및 청소 로봇 시스템
CN104172993A (zh) 一种在智能扫地机上具有多种清洁方式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12690713B (zh) 一种自动清洁设备
CN112806916B (zh) 一种自动清洁设备
CN112656319A (zh) 基站和清洁机器人系统
CN112806917A (zh) 一种自动清洁设备
CN217987480U (zh) 清洗机器人
CN107049158B (zh) 滚布及其智能清洁机器人
CN113693497A (zh) 一种自动清洁设备
EP4292492A1 (en) Automatic cleaning device
CN215305507U (zh) 一种自动清洁设备
CN215687460U (zh) 一种自动清洁设备
CN217792855U (zh) 清洁设备
CN215272472U (zh) 一种自动清洁设备
CN215959618U (zh) 一种自动清洁设备
CN215305506U (zh) 一种自动清洁设备
CN215272471U (zh) 一种可震动拖布及自动清洁设备
CN114403749B (zh) 清洁机器人及清洁系统
CN218500620U (zh) 一种自动清洁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