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19607U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19607U
CN217719607U CN202221994129.5U CN202221994129U CN217719607U CN 217719607 U CN217719607 U CN 217719607U CN 202221994129 U CN202221994129 U CN 202221994129U CN 217719607 U CN217719607 U CN 2177196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cathode
touch
display panel
uni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99412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桂财
康报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K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K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K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K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99412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196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196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196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包括基底、以及依次位于基底上的驱动电路层、发光器件层和封装层,发光器件层包括层叠设置的阳极层、有机发光层和阴极层,阳极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阳极单元;有机发光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有机发光单元,有机发光单元与阳极单元一一对应设置;阴极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阴极单元,且每一阴极单元覆盖至少一个有机发光单元;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导电层,其可复用为辅助阴极层,触控导电层位于封装层远离阳极层的一侧;触控导电层包括多条触控引线,封装层上设有接触孔,触控引线通过接触孔与阴极单元一一对应连接。本方案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能够在不影响其发光功能以及使用寿命的情况下降低阴极层的阻抗。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显示照明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领域,按照出光方向,OLED显示面板可以分为底发射OLED显示面板(即相对于显示面板的基板向下发光)和顶发射OLED显示面板(即相对于显示面板的基板向上发光)等。而在主动显示中,OLED显示面板的发光器件是由薄膜晶体管控制,如果器件以底发射形式出光,光经过基板的时候就会被基板上的TFT和金属线路挡住,从而影响实际发光面积。因此,顶发射器件是小屏等主动显示(如手机)的首选。
其中,对于顶发射OLED,由于出光方向在阴极一侧,因此阴极的设计对显示性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目前设计中,需要求阴极具有较好的透光性和导电性。但同时满足透光性和导电性要求则存在较大的难度。例如,一方面,为了满足透光性要求,必然要求阴极的厚度较薄,但此时阴极的电阻较大,不仅会导致电压上升、功耗增大的问题,而且会导致阴极上各处电压分布不均匀,出现亮度不均匀的问题;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导电性要求,必然要求阴极的厚度较大,但此时阴极的透过率较低,会出现视角色偏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能够在不影响其发光功能以及使用寿命的情况下降低阴极层的阻抗,进而更好地改善了因IR-drop(电压下降)导致的显示不均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基底、以及依次位于所述基底上的驱动电路层、发光器件层和封装层,所述驱动电路层用于驱动所述发光器件层,所述基底包括显示区,所述发光器件层位于所述显示区内,所述封装层覆盖所述发光器件层,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阳极层、有机发光层和阴极层,其中,所述阳极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阳极单元;
所述有机发光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有机发光单元,所述有机发光单元与所述阳极单元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阴极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阴极单元,所述阴极单元呈阵列排布在所述显示区内,且每一所述阴极单元覆盖至少一个所述有机发光单元;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导电层,所述触控导电层复用为辅助阴极层,且所述触控导电层位于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阴极层的一侧;
所述触控导电层包括多条触控引线,所述封装层上设有接触孔,所述触控引线通过所述接触孔与所述阴极单元一一对应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芯片,所述触控引线远离所述阴极单元的一端与所述触控芯片导电连接,其中,
远离所述触控芯片的所述阴极单元对应连接的所述触控引线的长度大于靠近所述触控芯片的所述阴极单元对应连接的所述触控引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各所述触控引线的长度逐渐增大;或者,
各所述触控引线的长度逐渐减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各所述触控引线的长度均相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触控引线通过多个所述接触孔与所述阴极单元一一对应连接,每一所述阴极单元覆盖多个所述有机发光单元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接触孔对应相邻两所述有机发光单元之间的中间区域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像素定义层,所述像素定义层位于所述基底与所述封装层之间,并在所述基底上围成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像素区域的开口区,以及位于绕着所述开口区设置的非开口区;其中,
所述阳极单元、所述有机发光单元以及所述阴极单元设置在所述开口区内,且所述阴极单元、所述有机发光单元至少部分覆盖在所述像素定义层上方的所述非开口区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相邻两所述阴极单元之间的间隔区域位于所述非开口区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器件层自所述驱动电路的一侧朝向所述封装层的一侧出光。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
本实用新型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阴极层包括成多个阴极单元,且每一阴极单元至少覆盖一个有机发光单元,而有机发光单元与阳极单元一一对应设置,触控引线通过接触孔与阴极单元一一对应连接。因此,在显示面板显示时,触控引线不仅可以提供正常的阴极电压至阴极单元以保证显示面板的驱动,使得触控引线可以复用为辅助阴极层,以实现降低阴极层的阻抗的目的,进而改善由于IR Drop(电压下降)导致的显示不均等品味问题;其还可以作为电子收集器以感应阴极单元的电荷量变化,使得阴极单元可以复用为触控电极,进而使得显示面板无需额外制作触控电极,提高了显示面板的集成度,并在降低显示面板的制造成本的同时,其厚度也得到了大大地减薄,大幅度的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使其具备更好的柔性卷曲或折叠能力。
此外,触控导电层位于封装层远离阴极层的一侧,也就是说,各触控引线均是位于封装层的上方。因此,相对于触控导电层位于驱动电路层以及发光器件层之间,大大地减小了触控导电层与发光器件层下方的驱动电路层或者发光器件层的阳极层之间的距离,进而大幅度地降低了其互相直接耦合的几率,几乎避免了显示面板出现crosstalk(串扰)等显示品质恶化问题。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显示面板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所述的显示面板沿A-A剖面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多个阴极单元的平面排布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多个阴极单元的平面排布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基底;11、驱动电路层;12、阳极单元;13、阴极单元;14、有机发光单元;15、触控引线;16、封装层;17、像素定义层;18、触控芯片;101、开口区。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方法、装置、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实用新型的各方面。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
其中,显示面板例如为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
进一步地,显示面板包括:基底10、以及依次位于基底10上的驱动电路层11、发光器件层和封装层16。
可选地,驱动电路层11由多个薄膜晶体管(TFT)以及其他金属线路共同形成。
应理解的是,驱动电路层11用于驱动发光器件层。
进一步地,基底10包括显示区,发光器件层位于显示区内,封装层16覆盖发光器件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器件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阳极层、有机发光层和阴极层。
其中,阳极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阳极单元12;有机发光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有机发光单元14,有机发光单元14与阳极单元12一一对应设置;阴极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阴极单元13,阴极单元13呈阵列排布在显示区内,且每一阴极单元13覆盖至少一个有机发光单元14。
示例的,阴极单元13和有机发光单元14可以通过FMM(精细金属掩模版)或者IJP(喷墨打印)等方式实现图形化。
应理解的是,阴极单元13例如采用半透明金属制成。有机发光单元14可以是依次形成空穴传输功能层(HTL层)、空穴注入功能层(HIL层)、发光功能层(EML层)、电子传输功能层(ETL层)、电子注入功能层(EIL层)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赘述。
进一步地,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导电层,触控导电层位于封装层16远离阳极层的一侧;触控导电层包括多条触控引线15,封装层16上设有接触孔,触控引线15通过接触孔与阴极单元13一一对应连接。
可选地,触控导电层的材质例如为Ti/Al/Ti叠层材料。
应理解的是,Ti/Al/Ti叠层材料具有好的导电性,同时其具有很低的阻抗,可降低IR Drop(电压下降)不良的发生。
此外,触控导电层还可复用为辅助阴极层。其中,辅助阴极层包括多条触控引线15共同形成,当然,辅助阴极层可以不仅限于由多条触控引线15共同形成,还可以是除触控引线15以外的其他同层金属结构与触控引线15共同连接形成。
在本实用新型中,显示面板的阴极层包括成多个阴极单元13,且每一阴极单元13至少覆盖一个有机发光单元14,而有机发光单元14与阳极单元12一一对应设置,触控引线15通过接触孔与阴极单元13一一对应连接。因此,在显示面板显示时,触控引线15不仅可以提供正常的阴极电压至阴极单元13以保证显示面板的驱动,使得触控引线15可以复用为辅助阴极层,以实现降低阴极层的阻抗的目的,进而改善由于IR Drop(电压下降)导致的显示不均等品味问题;其还可以作为电子收集器以感应阴极单元13的电荷量变化,使得阴极单元13可以复用为触控电极,进而使得显示面板无需额外制作触控电极,提高了显示面板的集成度,并在降低显示面板的制造成本的同时,其厚度也得到了大大地减薄,大幅度的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使其具备更好的柔性卷曲或折叠能力。
此外,触控导电层位于封装层16远离阴极层的一侧,也就是说,各触控引线15均是位于封装层16的上方。因此,相对于触控导电层位于驱动电路层11以及发光器件层之间,大大地减小了触控导电层与发光器件层下方的驱动电路层11或者发光器件层的阳极层之间的距离,进而大幅度地降低了其互相直接耦合的几率,几乎避免了显示面板出现crosstalk(串扰)等显示品质恶化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芯片18,触控引线15远离阴极单元13的一端与触控芯片18导电连接。
示例的,远离触控芯片18的阴极单元13对应连接的触控引线15的长度大于靠近触控芯片18的阴极单元13对应连接的触控引线15。
应理解的是,各触控引线15的长度不一,可以使得各触控引线15的电容量存在差异。进而方便显示面板采用分时驱动方式的驱动:即在正常的显示时,触控引线15提供正常阴极电压来保证显示面板驱动,进而使得触控引线15可以同时作为辅助阴极层;在显示面板驱动时,其作为电子收集器,来感应阴极单元13的电荷量变化,实现触控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各触控引线15的长度逐渐增大;或者,各触控引线15的长度逐渐减小,以方便各触控引线15的制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引线15通过多个接触孔与阴极单元13一一对应连接,每一阴极单元13覆盖多个有机发光单元14上。
应理解的是,触控引线15通过多个接触孔与阴极单元13一一对应连接能够使得触控引线15与阴极单元13的导电连接性更优。而每一阴极单元13覆盖多个有机发光单元14上,能够在显示面板实现触控功能时,其触控感应更精准。
进一步地,每一接触孔均对应相邻两有机发光单元14之间的中间区域设置。以保证部分触控引线15填充至接触孔后,避免触控引线15与其紧邻设置的两有机发光单元14的其中之一过分靠近,进而防止出现电信号相互干扰的可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像素定义层17,像素定义层17位于基底10与封装层16之间,并在基底10上围成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像素区域的开口区101,以及位于绕着开口区101设置的非开口区。
可选地,像素定义层17例如由树脂等材料采用一道光罩制程,以在该树脂中形成开口,该开口处为开口区101,而经光罩制程保留的树脂称为像素定义层17。
应理解的是,像素定义层17位于驱动电路的上方,并与发光器件层同层设置,封装层16在覆盖发光器件层的同时,还将像素定义层17一并覆盖,进而起到保护发光器件层和像素定义层17的作用。
进一步地,阳极单元12、有机发光单元14以及阴极单元13覆盖在开口区101内,且阴极单元13、有机发光单元14至少部分覆盖在像素定义层17上方的非开口区内。
应理解的是,阴极单元13、有机发光单元14至少部分覆盖在像素定义层17上方的方的非开口区内,能够降低漏光或者暗边的现象发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触控引线15均位于非开口区内,避免影响显示面板的发光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阴极单元13之间的间隔区域位于非开口区内,以保证每一有机发光单元14的正上方均有阴极单元13设置,保证发光器件层的发光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有机发光单元14自驱动电路层11朝着封装层16的一侧出光。也就是说,显示面板为顶发射式的OLED显示面板。
应理解的是,若有机发光单元14自封装层16的一侧朝着驱动电路层11的一侧出光(底发射式的OLED显示面板),光经过基底10的时候就会被基底10上的驱动电路层11中挡住,从而影响实际发光面积。因此,顶发射式的OLED显示面板是小屏(如手机)等主动显示的首选。
基于此,本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不仅可以改善由于IR Drop(电压下降)导致的显示不均等品味问题,还无需额外制作触控电极,提高了显示面板的集成度,并在降低显示面板的制造成本的同时,其厚度也得到了大大地减薄,大幅度的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使其具备更好的柔性卷曲或折叠能力。
其次,本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将整个触控导电层位于封装层16远离阴极层的一侧,也就是位于像素定义层17上方后,再通过在封装层16上打孔将触控导电层的触控引线15与阴极单元13一一对应连接。相对于触控导电层位于驱动电路层11以及发光器件层之间,大大地减小了触控导电层与发光器件层下方的驱动电路层11或者发光器件层的阳极层之间的距离,进而大幅度地降低了其互相直接耦合的几率,几乎避免了显示面板出现crosstalk(串扰)等显示品质恶化问题。同时,触控导电层不会占据驱动电路层11的设计空间,能够避免产品PPI(图像的采样率)的降低。更重要的是,由于接触孔是在设置封装层16上的,也就是说打孔是在封装层16覆盖像素定义层17以及发光器件层后进行的,因此,在封装层16上打孔形成接触孔以使得触控引线15与阴极单元13连接,不会对封装层16下方的像素定义层17以及发光器件层的材料造成破坏,影响其发光功能性以及使用寿命。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中的显示面板的结构大致相同,不同点在于实施例二中的触控引线与实施例一中的触控引线不同。具体地:
请参照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位于显示区内的各触控引线15的长度均相等。
应理解的是,位于显示区内的各触控引线15的长度均相等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各触控引线15的电容量保持一致,从而保证显示面板整体有较好的触控特性。
关于本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其他结构请参照实施例一,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中的显示面板。
进一步地,显示装置包括数码相框、手机或平板电脑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装配”、“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示例地”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故但凡依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所做的变化或修饰,皆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基底、以及依次位于所述基底上的驱动电路层、发光器件层和封装层,所述驱动电路层用于驱动所述发光器件层,所述基底包括显示区,所述发光器件层位于所述显示区内,所述封装层覆盖所述发光器件层,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阳极层、有机发光层和阴极层,其中,
所述阳极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阳极单元;
所述有机发光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有机发光单元,所述有机发光单元与所述阳极单元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阴极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阴极单元,所述阴极单元呈阵列排布在所述显示区内,且每一所述阴极单元覆盖至少一个所述有机发光单元;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导电层,所述触控导电层复用为辅助阴极层,且所述触控导电层位于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阴极层的一侧;
所述触控导电层包括多条触控引线,所述封装层上设有接触孔,所述触控引线通过所述接触孔与所述阴极单元一一对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芯片,所述触控引线远离所述阴极单元的一端与所述触控芯片导电连接,其中,
远离所述触控芯片的所述阴极单元对应连接的所述触控引线的长度大于靠近所述触控芯片的所述阴极单元对应连接的所述触控引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触控引线的长度逐渐增大;或者,
各所述触控引线的长度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各所述触控引线的长度均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引线通过多个所述接触孔与所述阴极单元一一对应连接,每一所述阴极单元覆盖多个所述有机发光单元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孔对应相邻两所述有机发光单元之间的中间区域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像素定义层,所述像素定义层位于所述基底与所述封装层之间,并在所述基底上围成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像素区域的开口区,以及位于绕着所述开口区设置的非开口区;其中,
所述阳极单元、所述有机发光单元以及所述阴极单元设置在所述开口区内,且所述阴极单元、所述有机发光单元至少部分覆盖在所述像素定义层上方的所述非开口区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所述阴极单元之间的间隔区域位于所述非开口区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器件层自所述驱动电路的一侧朝向所述封装层的一侧出光。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221994129.5U 2022-07-28 2022-07-28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2177196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94129.5U CN217719607U (zh) 2022-07-28 2022-07-28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94129.5U CN217719607U (zh) 2022-07-28 2022-07-28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19607U true CN217719607U (zh) 2022-11-01

Family

ID=837822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994129.5U Active CN217719607U (zh) 2022-07-28 2022-07-28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196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71882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07704129B (zh) Oled触控显示基板、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180342560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US7518147B2 (en) Organic electro luminescence devic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US7535165B2 (en) Tandem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US11164918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panel having connection portion connecting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to peripheral circui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070080629A1 (en) Double-Sid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US20220376000A1 (en) Terminal device, display apparatus,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0739338B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US20220037612A1 (en) Display substrates, display panels and display devices
US11882734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30172014A1 (en) Display panel,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053309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0790351B2 (en) Conductive lead arrangement for displ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CN109671722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0752247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5188792A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2864207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190237695A1 (en) Oled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oled display panel
CN116600612B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CN112269488A (zh) 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217719607U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220310752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1490066B (zh) 一种显示面板以及电子装置
CN204760383U (zh) 显示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