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91961U - 连接器及逆变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及逆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91961U
CN217691961U CN202221464927.7U CN202221464927U CN217691961U CN 217691961 U CN217691961 U CN 217691961U CN 202221464927 U CN202221464927 U CN 202221464927U CN 217691961 U CN217691961 U CN 2176919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iece
connector
terminal
shell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46492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钱志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Hand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Hand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Hand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Hand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46492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919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919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919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及逆变器,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该连接器包括第一组件和与第一组件可拆卸连接的第二组件,第一组件包括:壳体;第一端子,第一端子收容在壳体内并能够与第二组件连接;连接件,连接件收容在壳体内并与第一端子的远离第二组件的一端电连接;电流传感器,电流传感器也收容在壳体内并与连接件电连接,以检测流经所述连接件的电流强度。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电流传感器设置在壳体内,实现了缩小连接器的占用空间,进一步实现了连接器在传输电流的同时检测电流强度;与此同时,通过在连接器中设置与第一端子连接的连接件,从而可以将第一端子中的电流进行汇总,减少了导线的使用,进一步降低了连接器的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连接器及逆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及逆变器,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电子器件均趋于小型化、高度集成化以及多功能化,以提高器件内部的可利用空间。现有逆变器中,电线的一端连接逆变器中的电路板、另一端连接连接器,以通过连接器向机内输入电流,或者将机内的电流进行输出。为了更为清楚的了解流经连接器的电流强度,会在连接器的旁边设置电流传感器,以检测电流的强度。然而,在连接器旁边设置电流传感器,占用了逆变器接线处的大量空间,使得逆变器中单位面积的利用率不高,致使器件的体积大,不便于搬运。与此同时,现有连接器通常设有四个端子,在与逆变器连接时,四个端子分别与四个导线连接,在逆变器的电路板上进行同极电流的汇总,使得在连接过程中浪费大量材料,致使成本提高。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对现有的连接器提出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及逆变器,以解决现有连接器集成度低、连接复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包括第一组件和与所述第一组件可拆卸连接的第二组件,所述第一组件包括:
壳体;
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收容在所述壳体内,并能够与所述第二组件连接;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收容在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第一端子的远离所述第二组件的一端电连接;
电流传感器,所述电流传感器也收容在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连接件电连接,以检测流经所述连接件的电流强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端子包括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以分别传输正极信号和负极信号,所述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其中之一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或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电流传感器包括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所述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引脚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以检测流经第一连接件或第二连接件的电流强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流传感器还包括信号端,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与所述信号端相对应的信号输出槽,所述信号端穿过所述信号输出槽以将所述电流传感器的信号向外传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件还包括第三连接件,所述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中的另一个与所述第三连接件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分别设置有两个,该两个负极端子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以将两个负极端子的电流进行汇总后输出,两个正极端子均与所述第三连接件连接,以将正极信号进行汇总后输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以及所述电流传感器均收容在所述第一收容腔内,所述第一收容腔内设有第一支撑边,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或第二连接件的部分侧边与所述第一支撑边抵接,以将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或第二连接件安装固定在所述壳体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收容腔内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或第二连接件上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收容在所述限位槽内以实现定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内还形成有第二收容腔,所述第三连接件收容在所述第二收容腔内,所述第二收容腔内设有第二支撑边,所述第三连接件的部分侧边与所述第二支撑边抵接,以将所述第三连接件安装固定在所述壳体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组件还包括锁紧件,所述壳体上开设有锁紧孔,所述连接件上对应开设有固定孔,所述锁紧件穿过所述锁紧孔并与所述固定孔锁紧配合,以将所述连接件固定在所述壳体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逆变器,包括端子线束和前述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锁紧件以及开设在所述壳体上的锁紧孔,所述锁紧件穿过所述锁紧孔与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端子线束的末端与所述连接件连接,并通过所述锁紧件进行锁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通过将电流传感器设置在壳体内,缩小了连接器的占用空间,进一步实现了连接器在传输电流的同时检测电流强度,提高了逆变器的集成度;与此同时,通过在连接器中设置与第一端子连接的连接件,从而可以将第一端子中的电流进行汇总,减少了导线的使用,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连接器的爆炸图。
图3是图1中第一组件的截面图。
图4是图2中第一端子、连接件和电流传感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图2中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5中壳体的另一角度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1中第二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第二组件的爆炸图。
图9是图8中第一内芯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第二内芯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图8中第二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连接器100,用于多个器件之间的信号传输,具体用于逆变器(未图示),以向机内输入电流或信号,或者将机内的电流或信号进行输出。本实用新型中的逆变器可以按照现有技术进行设计,此处不再详细描述,以下说明书中主要对与逆变器连接的连接器100进行描述。
连接器100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组件200和第二组件300,其中,第一组件200与器件连接,并使得第一组件200的一端置于器件外部,另一端置于器件的内部,通过导线400将第一组件200与器件内的相关元件电连接,例如:第一组件200安装在逆变器上并通过导线400将第一组件200与逆变器内的电路板进行连接。第二组件300可拆卸的与第一组件200置于器件外侧的一端进行连接,以实现信号或电流的传输。
请参阅图3至图5所示,第一组件200包括壳体1以及收容在壳体1内的第一端子3、连接件4和电流传感器2,具体的,第一端子3的一端与第二组件300连接、另一端与连接件4连接,即连接件4与第一端子3远离第二组件的一端电连接,连接件4远离第一端子3的一端通过导线400与器件内部的电子元件连接,电流传感器2与连接件4连接,以检测流经连接件4的电流强度。
壳体1上开设有贯穿壳体1的通孔(未图示),第一端子3收容在通孔内且与通孔的数量相同,通孔两端的大小不同,具体的,通孔远离第二组件300的一端尺寸较小且与第一端子3的尺寸相同,以将第一端子3限位收容在通孔内,通孔靠近第二组件300的一端尺寸较大,部分第二组件300能够伸入通孔内并套设在第一端子3外侧,以实现第一端子3与第二组件300的电连接,进一步实现信号或电流的传输。
壳体1内形成有第一收容腔12和第二收容腔13,第一收容腔12和第二收容腔13均与通孔相连通,连接件4包括第一连接件41、第二连接件42和第三连接件43,电流传感器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件41和第二连接件42连接,以检测流经第一连接件41或第二连接件42的电流强度,第一端子3包括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以分别传输正极信号和负极信号,具体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其中之一与第一连接件41和/或第二连接件42连接,并收容在第一收容腔12内,电流传感器2收容在第一收容腔12内;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中的另一个与第三连接件43连接,并收容在第二收容腔13内。
具体的,第一收容腔12的形状与第一连接件41、第二连接件42和电流传感器2组合的形状相同,使得第一连接件41、第二连接件42和电流传感器2组合后安装入第一收容腔12内。第二收容腔13的形状与第三连接件43的形状相同,并使得第三连接件43安装入第二收容腔13内。
第一收容腔12内设有限位槽122,第一连接件41和/或第二连接件42上设有限位块413,当第一连接件41收容第一收容腔12内时,限位块413收容在限位槽122内,以实现第一连接和/或第二连接件42与壳体1的定位连接,进一步避免在组装时出现错误,降低产品的返工率。
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子3设有两对,且四个第一端子3的形状和结构完全相同,即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分别设有两个,以分别传输正极信号和负极信号,其中正极端子传输正极信号,负极端子传输负极信号。第一连接件41和第二连接件42分别与两个负极端子连接,电流传感器2包括第一引脚21和第二引脚22,第一引脚21与第一连接件41远离第一端子3的一端连接,第二引脚22与第二连接件42远离第一端子3的一端连接,以在第一组件200的壳体1内部检测流经第一连接件41的电流,并通过电流传感器2将流经第一连接件41和第二连接件42的电流进行汇总,第二连接件42远离第一端子3的一端与导线400连接,以将电流传输至器件内部。
第三连接件43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正极端子连接,并将正极信号进行汇总,并通过导线400传输至器件内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不设置第三连接件43,直接通过导线400将传输正极信号的两个第一端子3与器件连接。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端子3可以仅设有两个,此时,第一连接件41的一端与负极端子连接、另一端与电流传感器2的第一引脚21连接,第二连接件42的一端与电流传感器2的第二引脚22连接、另一端通过导线400与器件内部的电子元件连接,以检测流经第一连接件41或第二连接件42的电流强度。
电流传感器2还包括信号端23,壳体1上开设有与信号端23相对应的信号输出槽14,信号端23穿过信号输出槽14以将电流传感器2的信号向外传输,具体的,信号输出槽14置于器件的内部,至少部分信号端23穿过信号输出槽14以暴露在空气中,信号线(未图示)与暴露在空气中的信号端23连接,以将电流传感器2检测的信号输出至器件。
第一连接件41、第二连接件42和第三连接件43均呈“L”形设置,其中一端连接第一端子3,另一端通过导线400与器件内部的电子元件连接,具体的,第一连接件41、第二连接件42和第三连接件43靠近第一端子3的一端均设有与第一端子3相匹配的连接孔411,以与第一端子3活动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端子3也可以与第一连接件41、第二连接件42和第三连接件43之间可以通过焊接、螺接或铆接等方式进行连接,此处不做限制。优选的,第一端子3呈圆柱状设置,连接孔411为与第一端子3相匹配的圆孔。
第一组件200还包括锁紧件5,壳体1上开设有锁紧孔15,第二连接件42和第三连接件43上对应开设有固定孔412,连接时,导线400置于第二连接件42与壳体1、第三连接件43与壳体1之间,锁紧件5穿过锁紧孔15并与固定孔412锁紧配合,以将第二连接件42和第三连接件43固定在壳体1上,同时将导线400挤压在第二连接件42与壳体1、第三连接件43与壳体1之间,实现了第二连接件42与导线400、第三连接件43与导线400的连接。
具体的,锁紧孔15相对的在壳体1上开设有两个,且两个锁紧孔15分别与第一收容腔12和第二收容腔13连通,固定孔412分别开设在第二连接件42和第三连接件43远离第一端子3的一端。优选的,锁紧件5为螺钉,锁紧孔15为沉孔,使得螺钉能够完全收容在锁紧孔15内,实现第一组件200的外表美观,导线400与第二连接件42和第三连接件43连接的一端设为鱼叉状,以方便组装。
为了进一步加强第一连接件41、第二连接件42和第三连接件43在第一收容腔12和第二收容腔13内的定位,以及加强与壳体1的连接强度,本实施例中,第一收容腔12内设有第一支撑边121,第二连接件42远离第一端子3的部分侧边与第一支撑边121抵接,在锁紧件5锁紧时,避免第二连接件42的移动。同理,第二收容腔13内也设有第二支撑边131,第三连接件43的部分侧边与第二支撑边131抵接,以方便定位和锁紧。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41和第二连接件42可以互换,即锁紧件5和导线400与第一连接件41连接,第一收容腔12和第二收容腔13内也可以不设置支撑边。
请参阅图7至图11所示,第二组件300包括内芯拆卸结构、与第一组件200相配合的锁紧结构以及设于第二组件300远离第一组件200一端的防水防尘结构,其中,锁紧结构和防水防尘结构均可以根据现有技术进行设计,此处不在详细描述,以下内容仅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点进行描述。
请参阅图6和图7,并结合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组件200的壳体1上还设有定位柱16,内心拆卸结构包括第二端子9和收容第二端子9的端子柱61,其中,定位柱16上开设有定位槽161,端子柱61上设有与定位槽161相匹配的定位件62,第二端子9靠近第一组件200的一端为插接端91,连接时,第一端子3收容在第二端子9的插接端91内以实现连接,定位件62收容在定位槽161内,以避免第一组件200和第二组件300之间的正负极接错,实现了第一组件200和第二组件300之间的定位安装。优选的,端子柱61设有四个,以与第一端子3对应,定位柱16呈方形设置且设于第一组件200的中间位置,定位槽161设于定位柱16的一侧,定位件62自端子柱61侧壁朝向中间位置进行延伸,以与定位槽161进行匹配。
内芯拆卸结构还包括胶芯6、第一内芯7和第二内芯8,胶芯6内设有收容空间,第一内芯7与第二内芯8活动连接并收容在该收容空间内。优选的,第一内芯7和第二内芯8由弹性材料制成,一方面实现第一内芯7和第二内芯8的便捷安装,另一方面实现了第二组件300良好的防水效果。
具体请参阅图9和图10所示,第一内芯7靠近第二内芯8的一侧还设有卡接件73,第二内芯8包括与卡接件73相匹配的卡接槽83,卡接件73收容在卡接槽83内,以实现第一内芯7和第二内芯8的连接,具体的,卡接件73呈蘑菇状设置,且自第一内芯7的中间位置朝向第二内芯8延伸,卡接槽83自第二内芯8的中间位置向第二内芯8的内部延伸,卡接件73收容在卡接槽83内,蘑菇状结构能够避免第一内芯7从第二内芯8中脱落,以实现第一内芯7与第二内芯的连接。
第一内芯7上开设有第一过线孔75,第二内芯8上开设有与第一过线孔75相对应的第二过线孔84,且第一过线孔75和第二过线孔84相互连通,第二端子9依次穿过第二过线孔84、第一过线孔75和端子柱61,使得第二端子9的插接端91套设在第一端子3外侧,实现第二端子9与第一端子3的电连接,优选的,第二端子9、第一过线孔75、第二过线孔84和端子柱61的数量均为四个,其中两个传输正极信号,另外两个传输负极信号。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第二端子9在第二组件300上的安装辨识度,在第二内芯8上还设置有装饰件82,第二过线孔84设有若干个,至少部分第二过线孔84内收容有该装饰件82,具体的,第二过线孔84设有直径不同的两种类型,装饰件82安装在直径较大的第二过线孔84内,优选的,装饰件82呈空心圆柱状设置,且设有两个,以安装在传输正极信号或负极信号的第二过线孔84内,同时,装饰件82与第二过线孔84的颜色不同,通过颜色区分将传输正极信号或负极信号的第二端子9正确的安装在第二组件300内,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装饰件82还可以为其他形状,通过形状进行区分。
第一内芯7远离第二内芯8的一侧还设有倒扣结构74,以与第二端子9连接,以将第二端子9限位安装在第一内芯7中,具体的,倒扣结构74与第一过线孔75对应设置,且倒扣结构74自第一内芯7向外呈收缩状延伸,即,倒扣结构74远离第一内芯7一端的尺寸小于靠近第一内芯7一端的尺寸,第二端子9能够收容在尺寸较小的一端内,第二端子9的外侧壁上形成有向外突出的凸缘93,连接时,部分第二端子9穿过倒扣结构74,使得凸缘93置于倒扣结构74外侧并与倒扣结构74的自由末端抵接,以防止第二端子9从第一内芯7中脱落。
具体请参阅图11所示,第二端子9还包括接线端92,用于连接外部导线(未图示),接线端92收容在倒扣结构74内且无法穿过倒扣结构74尺寸较小的一端,凸缘93设于接线端92和插接端91之间,以实现第二端子9与第一内芯7的限位连接。
第一内芯7的侧壁上设有扣合槽72和收容在扣合槽72内的扣合件71,胶芯6在收容空间的内侧壁上设有凹槽63,当第一内芯7收容在该收容空间内时,凹槽63与扣合件71相配合,使第一内芯7和胶芯6的卡扣连接,具体的,扣合件71固定连接在扣合槽72的侧壁上,且扣合件71的至少部分外侧面与第一内芯7的外侧面平齐,即,扣合件71安装在扣合槽72的边缘位置。扣合件71具有弹性,使得扣合件71未与扣合槽72连接的一端能够伸入扣合槽72内。
扣合件71包括扣合条711以及设于扣合条711上的导向面712和凸块713,导向面712形成在扣合条711上并位于扣合条711的远离胶芯6的一侧,导向面712朝向扣合槽72内倾斜延伸。凸块713临近导向面712设置,且自扣合件71的中间位置朝向远离扣合槽72的一侧突出,在自由状态下凸块713的外侧面超出第一内芯7的外侧面。扣合件71具有弹性,使得凸块713能够伸出或缩回第一内芯7的外侧面,实现凸块713能够进入或脱离凹槽63,具体的,扣合件71在自由状态下,凸块713自第一内芯7的外侧面向外伸出,使得第一内芯7能够收容在胶芯6的凹槽63内,实现第一内芯7和胶芯6之间的卡扣连接,当扣合件71受力弯曲时,凸块713脱离凹槽63,以实现第一内芯7和胶芯6之间的拆卸。
导向面712即为扣合条711远离扣合槽72的侧面,具体的,导向面712向扣合槽72内延伸,也就是说,在自由状态下,扣合条711未与扣合槽72连接的一端收容在扣合槽72内,当需要将第一内芯7与胶芯6拆卸时,利用外部工具与导向面712接触,并沿导向面712移动,以推动具有弹性的扣合条711向扣合槽72内弯曲,使凸块713脱离凹槽63,以实现第一内芯7与胶芯6的分离,当第一内芯7脱离胶芯6后,扣合条711在弹性作用下复原,便于后续安装。如此设置,当第二端子9的正负信号连接出现错误时,便于拆卸第一内芯7,以对连接错误的第二端子9进行重新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内芯7上设有收容扣合件71的扣合槽72,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内芯7上也可以不设置扣合槽72,此时扣合件71自第一内芯7的外侧壁向外延伸,以实现第一内芯7与胶芯6之间的连接和拆卸,此处不做限制。
具体请参阅图10所示,第二内芯8包括贯穿第二内芯8的穿孔81,穿孔81与扣合件71对应设置,以便外部工具穿过穿孔81能够直接与导向面712接触,使得第一内芯7脱离胶芯6。优选的,穿孔81和扣合件71均设有一个,第一内芯7和第二内芯8上还设有定位结构,以实现第一内芯7和第二内芯8的定位连接,使得穿孔81能够与扣合件71相对设置,避免安装出错。
本实施例中,内芯拆卸结构中包括第二内芯8,用以辨识第二端子9的连接位置以及防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二内芯8,装饰件82设于第一过线孔75内,外部工具直接作用于第一内芯7,实现第一内芯7与胶芯6的拆卸,此处不做限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100通过将电流传感器2设置在壳体1内,实现了缩小连接器100的占用空间,进一步实现了连接器100在传输电流的同时检测电流强度;通过在连接器100中设置与第一端子3连接的连接件4,从而可以将第一端子3中的电流进行汇总,减少了导线400的使用,进一步降低了连接器100的生产成本;通过在壳体1上开设锁紧孔15,锁紧件5穿过该锁紧孔15与连接件4连接,实现了连接件4的固定并将导线400固定在连接件4上;通过扣合件71和凹槽63的相互匹配,实现了第一内芯7与胶芯6的卡扣连接,通过在扣合件71上设置导向面712,从而可利用外部工具推动导向面712移动,使得扣合件71脱离凹槽63,实现第一内芯7和胶芯6的便捷拆卸,同时避免了连接器100内的正负极连接错误;通过在第二内芯8上设置装饰件82,避免了第二端子9连接错误;通过在第二内芯8上开设穿孔81,外部工具穿过该穿孔81与导向面712接触,实现了第一内芯7和第二内芯8的便捷拆卸。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包括第一组件和与所述第一组件可拆卸连接的第二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件包括:
壳体;
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收容在所述壳体内,并能够与所述第二组件连接;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收容在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第一端子的远离所述第二组件的一端电连接;
电流传感器,所述电流传感器也收容在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连接件电连接,以检测流经所述连接件的电流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端子包括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以分别传输正极信号和负极信号,所述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其中之一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或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电流传感器包括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所述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引脚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以检测流经第一连接件或第二连接件的电流强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传感器还包括信号端,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与所述信号端相对应的信号输出槽,所述信号端穿过所述信号输出槽以将所述电流传感器的信号向外传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还包括第三连接件,所述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中的另一个与所述第三连接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分别设置有两个,该两个负极端子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以将两个负极端子的电流进行汇总后输出,两个正极端子均与所述第三连接件连接,以将正极信号进行汇总后输出。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以及所述电流传感器均收容在所述第一收容腔内,所述第一收容腔内设有第一支撑边,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或第二连接件的部分侧边与所述第一支撑边抵接,以将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或第二连接件安装固定在所述壳体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容腔内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或第二连接件上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收容在所述限位槽内以实现定位。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形成有第二收容腔,所述第三连接件收容在所述第二收容腔内,所述第二收容腔内设有第二支撑边,所述第三连接件的部分侧边与所述第二支撑边抵接,以将所述第三连接件安装固定在所述壳体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件还包括锁紧件,所述壳体上开设有锁紧孔,所述连接件上对应开设有固定孔,所述锁紧件穿过所述锁紧孔并与所述固定孔锁紧配合,以将所述连接件固定在所述壳体内。
10.一种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端子线束和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锁紧件以及开设在所述壳体上的锁紧孔,所述锁紧件穿过所述锁紧孔与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端子线束的末端与所述连接件连接,并通过所述锁紧件进行锁紧。
CN202221464927.7U 2022-06-13 2022-06-13 连接器及逆变器 Active CN2176919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64927.7U CN217691961U (zh) 2022-06-13 2022-06-13 连接器及逆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64927.7U CN217691961U (zh) 2022-06-13 2022-06-13 连接器及逆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91961U true CN217691961U (zh) 2022-10-28

Family

ID=83708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464927.7U Active CN217691961U (zh) 2022-06-13 2022-06-13 连接器及逆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919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33654B (zh) 网络连接传感组件
CN201018089Y (zh) 电连接器组件
US6478610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S8267722B2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improved grounding member
US6142822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LED device
CN112086837A (zh)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插座
CN217691961U (zh) 连接器及逆变器
US7094073B2 (en) Relay connection circuit and relay connector
CN219040756U (zh) 插座
CN217691897U (zh) 内芯拆卸结构及连接器
CN113328269B (zh) 连接组件、线缆插头以及线缆组件
CN117276981A (zh) 连接器及逆变器
CN212784120U (zh)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插座
CN211789577U (zh) 一种新型弹簧接线端子
CN113794067A (zh) 一种无线缆免焊接的屏蔽插座以及车载充电机
CN211043544U (zh) 安全用电监控探测器
CN212114160U (zh) 智能错位五孔插座
CN212342555U (zh) 断路器线路板的安装结构
CN214100156U (zh) 一种电力终端
CN214100931U (zh) 一种紧凑型充电器
JP4382223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219696746U (zh) 连接器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9917809U (zh) 滤波连接器
CN218070279U (zh) 一种连接座组件及电连接器
CN210156642U (zh) 一种小电流信号塑胶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