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85568U - 一种冷热双蓄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冷热双蓄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85568U
CN217685568U CN202221251743.2U CN202221251743U CN217685568U CN 217685568 U CN217685568 U CN 217685568U CN 202221251743 U CN202221251743 U CN 202221251743U CN 217685568 U CN217685568 U CN 2176855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communicated
cold
pipe
energy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5174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贺小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Green Energy Huake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Green Energy Huake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Green Energy Huake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Green Energy Huake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5174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855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855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855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热双蓄系统,包括:能量产生组,用于产生冷/热量,通过第一管组与控制组连通;蓄能端,用于存储能量产生组产生的冷/热量,通过第二管组与控制组连通;终端,通过第三管组与控制组连通,并通过控制组与蓄能端连通;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冷热双蓄系统结构简单,同时可以通过对控制组的控制选择进行供热或供冷切换,降低系统原理复杂性的同时降低整体的投资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冷热双蓄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能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冷热双蓄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电发系统由火电、水电、风电或核电等几部分组成;而作为常规的发电类型以火电为主;
实际的使用阶段,发电系统白天会高负荷发电满足供电需求,但夜间为了保障发电系统及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大型发电设备也需按最低工况运行,无法实现适时的产能调整,由于电力目前还无法实现储存,这样就造成了夜间发电产能的极大浪费,尤其在冬季的北方热电联产地区,优先保障居民供暖,“以热定电”火电优先,夜间产能调整有限,造成了夜间发电产能的浪费更严重,利用低谷电进行水蓄能,将夜间多余的电量转换成冷热能储存供建筑白天使用是一种平衡电网负荷、降低运行成本、综合发挥电力资源的有效措施;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水蓄能系统,由于结构复杂,仅能够进行单独的供热或供冷,无法在同一套系统,同一管路上实现两种功能,进而需要投入更多的设备和制作材料,造成了成本增加,也增加了系统操作的复杂性和故障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热双蓄系统,该冷热双蓄系统能够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热双蓄系统,包括:
能量产生组,用于产生冷/热量,通过第一管组与控制组连通;
蓄能端,用于存储所述能量产生组产生的冷/热量,通过第二管组与控制组连通;
终端,通过第三管组与控制组连通,并通过控制组与蓄能端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管组包括:
第一管道,一端与所述能量产生组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控制组连通;
第二管道,一端与所述能量产生组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控制组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能量产生组包括:
空气源机组,均与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的一端连通;
电锅炉,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蓄能泵,设置在所述第二管道上。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管组包括:
第三管道,一端与所述控制组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蓄能端连通;
第四管道,一端与所述控制组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蓄能端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管组包括:
第五管道,一端与所述终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控制组连通;
第六管道,一端与所述终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控制组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
辅助加热端,通过第七管道和第八管道与所述第六管道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释能泵,设置在所述第五管道上。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控制组包括:
第一连通管,一端均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另一端均与所述第六管道连通;第一调节阀和第二调节阀设置在所述第一连通管上;
第二连通管,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另一端均与所述第六管道连通;所述第一开关阀和所述第二开关阀设置在所述第二连通管上;
第三连通管,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另一端均与所述第六管道连通;所述第三开关阀和所述第四开关阀设置在所述第三连通管上。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五管道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阀与所述第二调节阀之间;所述第四管道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关阀与所述第二开关阀之间;所述第三管道设置在所述第三开关阀和所述第四开关阀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能量产生组将经过的水加热或制冷后依次通过第一管组、控制组和第二管组传送至蓄能端,通过蓄能端进行蓄热或蓄冷,而在使用时,依次通过第二管组、控制组和第三管组将蓄能端的热水或冷水传送至终端,进行使用,而使用后完成热交换的水依次通过第三管组、控制组和第二管组回传到蓄能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结构简单,同时可以通过对控制组的控制选择进行供热或供冷切换,降低系统原理复杂性的同时降低整体的投资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冷热双蓄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冷热双蓄系统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空气源机组;12-电锅炉;21-第一管道;22-第二管道;23-蓄能泵;31-第一连通管;32-第一调节阀;33-第二调节阀;34-第二连通管;35-第一开关阀;36-第二开关阀;37-第三连通管;38-第三开关阀;39-第四开关阀;4-蓄能端;51-第三管道;52-第四管道;6-终端;71-第五管道;72-第六管道;81-辅助加热端;82-第七管道;83-第八管道;84-第三调节阀;9-释能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冷热双蓄系统,包括:
能量产生组通过第一管组与控制组连通,在使用阶段通过能量产生组产生热量或冷量;蓄能端4通过第二管组与控制组连通;通过蓄能端4存储能量产生组产生的热量或冷量;在实际使用时,可以通过对控制组的调整,实现能量产生组和蓄能端4的连通,进而实现能量产生组与蓄能端4之间的水循环;进而完成蓄能端4的能量存储;终端6通过第三管组与控制组连通,并通过控制组与蓄能端4连通;当终端6需要供热/供冷时,通过对控制组的调整,使蓄能端4向终端6进行供热或供冷;
其中,
第一管组包括第一管道21和第二管道22,该第一管道21一端与能量产生组连通,另一端与控制组连通;第二管道22一端与能量产生组连通,另一端与控制组连通;通过第一管道21和第二管道22连通能量产生组和控制组,且能量产生组包括空气源机组11和电锅炉12,该空气源机组11均与第一管道21和第二管道22的一端连通;电锅炉12与第一管道21连通;这样在通过空气源机组11对传送来的水进行加热或制冷后,通过第一管道21和第二管道22完成水的循环;在此过程中,如果空气源机组11加热效果不能满足使用的情况下,启动电锅炉12,通过电锅炉12加入循环,利用电锅炉12对通过第一管道21的水加热;进而通过电锅炉12和空气源机组11同时进行水的加热;
当然,为增加水在第一管道21和第二管道22中的流畅性,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设置有蓄能泵23,该蓄能泵23设置在第二管道22上;这样在通过空气源机组11对水进行加热或制冷时,可以通过蓄能泵23增加水在第二管道22中的流动,进而增加水在整体循环中的流畅性;优选的蓄能泵23为水泵;
第二管组包括第三管道51和第四管道52,该第三管道51一端与控制组连通,另一端与蓄能端4连通;第四管道52一端与控制组连通,另一端与蓄能端4连通;这样在加热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第三管道51和第四管道52与控制组连通,并实现间接的与第一管道21和第二管道22连通,实现蓄能端4与能量产生组之间的循环,进而使通过能量产生组加热或制冷后的水的冷/热量能够存储在蓄能端4;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蓄能端4为蓄能罐;
第三管组包括第五管道71和第六管道72,该第五管道71一端与终端6连通,另一端与控制组连通;第六管道72一端与终端6连通,另一端与控制组连通;这样当终端6需要进行供热/供冷时,通过控制组实现第五管道71与第六管道72与第三管道51和第四管道52之间连通,通过蓄能端4向终端6供热/供冷;
当然,根据状态的变化,在蓄能罐向终端6供热时,随着供热时间的推移,蓄能端4的热量逐渐降低,这样为保证终端6有足够的热量使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设置有辅助加热端81,该辅助加热端81通过第七管道82和第八管道83与第六管道72连通;这样通过第七管道82和第八管道83使辅助加热端81参与到蓄能端4与终端6的循环中,进而在循环的过程中对经过的水进行加热,实现对热交换后的水进行加热,这样回流到蓄能端4的水会带有热量,可以为蓄能端4增加热量,增长终端6热量使用的时间;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辅助加热端81为太阳能集热器;
考虑到在蓄能端4与终端6之间热交换时水的流畅性,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设置有释能泵9,该释能泵9设置在第五管道71上;这样在终端6与蓄能端4进行循环时,可以通过蓄能泵23使水更加流畅的循环;
如图1所示,控制组包括:第一连通管31、第二连通管34和第三连通管37,该第一连通管31一端均与第一管道21连通,另一端均与第六管道72连通;第一调节阀32和第二调节阀33设置在第一连通管31上;第二连通管34一端与第一管道21连通,另一端均与第六管道72连通;第一开关阀35和第二开关阀36设置在第二连通管34上;第三连通管37一端与第一管道21连通,另一端均与第六管道72连通;第三开关阀38和第四开关阀39设置在第三连通管37上;且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第五管道71设置在第一调节阀32与第二调节阀33之间;第四管道52设置在第一开关阀35与第二开关阀36之间;第三管道51设置在第三开关阀38和第四开关阀39之间;
这样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状态,选择第一开关阀35、第二开关阀36、第三开关阀38和第四开关阀39的开闭;并根据需要通过第一调节阀32和第二调节阀33的控制来调整第五管道71的温度;另外,在第八管道83上还设置有第三调节阀84,通过第三调节阀84调整第八管道83的流量;优选的,第一开关阀35、第二开关阀36、第三开关阀38和第四开关阀39为电动开关阀;第一调节阀32、第二调节阀33和第三调节阀84为电动调节阀;
为更好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特以不同状态进一步说明:
状态一,蓄热状态:
第一开关阀35和第四开关阀39处于开启状态;第二开关阀36和第三开关阀38处于关闭状态;第一调节阀32和第二调节阀33处于关闭状态,此时第五管道71和第六管道72被断开,终端6和辅助加热端81停止循环;空气源机组11启动,在蓄能泵23的作用下,水通过第二管道22进入到空气源机组11,并通过空气源机组11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水进入到第一管道21,并由于电锅炉12的存在,第一管道21中的水会在电锅炉12中被进一步加热后,经第一管道21继续传送;水经第一管道21传送后进入到第二连通管34,并通过第二连通管34进入第四管道52,经第四管道52的传送使水进入到蓄能端4;而蓄能端4的冷水经第三管道51排出后进入到第三连通管37,并经第三连通管37进入到第二管道22,在蓄能泵23的作用下持续进入到空气源机组11;依次循环,对蓄能端4进行蓄热操作;此状态用于夜晚,使用谷电驱动空气源机组11和电锅炉12工作,降低整体运行成本;
状态二,释热状态:
第一开关阀35和第四开关阀39处于开启状态;第二开关阀36和第三开关阀38处于关闭状态;第一调节阀32、第二调节阀33和第三调节阀84处于开启状态;空气源机组11、电锅炉12和蓄能泵23处于关闭状态;此时,等同于第一管道21和第二管道22被断开;释能泵9启动,使得蓄能端4的中的水由第四管道52排出进入到第二连通管34,并经第二连通管34进入到第一连通管31,经第一连通管31进入到第五管道71,并经第五管道71后进入到终端6;在终端6进行热交换后,水进入到第六管道72,并在第六管道72传送的过程中水会进入到第七管道82,经第七管道82进入到辅助加热端81,通过辅助加热端81进行加热,并在辅助加热端81加热完成后进入到第八管道83,经第八管道83继续传送后进入到第三连通管37,经第三连通管37传送后进入到第三管道51,并经第三管道51进入到蓄能端4;依次循环,完成蓄能端4向终端6的释能操作;此状态用于白天,通过夜晚蓄能的热水供终端6使用;并可通过太阳能进行辅助加热;
状态三,蓄热释热联供状态:
第一开关阀35和第四开关阀39处于开启状态;第二开关阀36和第三开关阀38处于关闭状态;第一调节阀32、第二调节阀33和第三调节阀84处于开启状态;启动蓄能泵23,水经第二管道22进入到空气源机组11,并在空气源机组11加热后,经过第一管道21分别进入到第一连通管31和第二连通管34,当然在第一管道21传送的过程中通过电锅炉12对经过第一管道21的水进行加热;水经过第一连通管31后进入到第五管道71,并经第五管道71传送后进入到终端6,并在终端6热交换后进入到第六管道72,并在第六管道72传送的过程中,通过辅助加热端81对水进行加热;水通过第六管道72传送后分别进入到第一连通管31和第二管道22;水通过第一管道21传送,部分进入到第二连通管34后经第二连通管34传送后进入到第四管道52后进入到蓄能端4;蓄能端4的冷水经第三管道51排出后进入到第三连通管37,并经第三连通管37传送后进入到第二管道22,此时伴随第六管道72传送来的水同时被第二管道22传送,在蓄能泵23的作用下,水进入到空气源机组11进行加热;依次循环,完成蓄能端4蓄能和终端6释能操作;此状态处于夜晚,在夜晚需要供热的情况下使用,确保不影响终端6使用的前提下,对蓄能端4进行蓄热操作;
状态四,蓄冷状态:
第一开关阀35和第四开关阀39处于关闭状态;第二开关阀36和第三开关阀38处于开启状态;第一调节阀32、第二调节阀33和第三调节阀84处于关闭状态,同时电锅炉12处于停止状态;此时第五管道71和第六管道72被断开,终端6和辅助加热端81停止循环;启动蓄能泵23,第二管道22中的水进入到空气源机组11进行制冷,制冷后的水经过第一管道21传送后进入到第三连通管37,并经第三连通管37传送进入到第三管道51,并通过第三管道51传送至蓄能端4;而蓄能端4的水通过第四管道52排出,并经第四管道52传送后进入到第二连通管34,经第二连通管34进入到第二管道22,在蓄能泵23的作用下进入到空气源机组11;依次循环,完成蓄能端4的蓄冷操作;此状态用于夜晚,使用谷电驱动空气源机组11工作,降低整体运行成本;
状态五,释冷状态:
第一开关阀35和第四开关阀39处于关闭状态;第二开关阀36和第三开关阀38处于开启状态;第一调节阀32和第二调节阀33处于开启状态,第三调节阀84处于关闭状态,同时,空气源机组11、电锅炉12、蓄能泵23和辅助加热端81处于停止状态;在释能泵9的作用下蓄能端4的水经第三管道51进入到第三连通管37,并经第三连通管37进入到第一连通管31,经第一连通管31进入到第五管道71,并在释能泵9的作用下进入到终端6;与终端6进行热交换后,通过第六管道72传送进入到第二连通管34,并经第二连通管34进入到第四管道52,经第四管道52传送进入到蓄能端4;依次循环,完成蓄能端4的释冷操作;此状态用于白天使用,通过谷电蓄能后进行使用,降低使用的成本;
状态六,蓄冷释冷联供状态:
第一开关阀35和第四开关阀39处于关闭状态;第二开关阀36和第三开关阀38处于开启状态;第一调节阀32和第二调节阀33处于开启状态;第三调节阀84处于关闭状态,同时电锅炉12和辅助加热端81处于停止状态;蓄能泵23启动,使第二管道22中的水进入到空气源机组11中进行制冷,制冷后的水经第一管道21传送,并分别传送至第一连通管31和第三连通管37;当进入到第一连通管31时,在释能泵9的作用下,水进入到第五管道71,并经第五管道71进入到终端6;与终端6进行热交换后通过第六管道72分别进入到第一连通管31和第二管道22;当部分水进入到第三连通管37时,经过第三连通管37进入到第三管道51,并经第三管道51进入到蓄能端4;蓄能端4的水经第四管道52排出,进入到第二连通管34,并经第二连通管34传送进入到第二管道22,此时蓄能端4排出的水和第六管道72排出的水汇合,通过第二管道22继续传送,在蓄能泵23的作用下进入到空气源机组11;依次循环,能够同时完成蓄能端4的蓄冷操作和终端6的释冷操作;此状态处于夜晚,在夜晚需要供冷的情况下使用,确保不影响终端6使用的前提下,对蓄能端4进行蓄冷操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冷热双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能量产生组,用于产生冷/热量,通过第一管组与控制组连通;
蓄能端(4),用于存储所述能量产生组产生的冷/热量,通过第二管组与控制组连通;
终端(6),通过第三管组与控制组连通,并通过控制组与蓄能端(4)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热双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组包括:
第一管道(21),一端与所述能量产生组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控制组连通;
第二管道(22),一端与所述能量产生组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控制组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热双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产生组包括:
空气源机组(11),均与所述第一管道(21)和所述第二管道(22)的一端连通;
电锅炉(12),与所述第一管道(21)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热双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蓄能泵(23),设置在所述第二管道(22)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热双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组包括:
第三管道(51),一端与所述控制组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蓄能端(4)连通;
第四管道(52),一端与所述控制组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蓄能端(4) 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热双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管组包括:
第五管道(71),一端与所述终端(6)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控制组连通;
第六管道(72),一端与所述终端(6)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控制组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热双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辅助加热端(81),通过第七管道(82)和第八管道(83)与所述第六管道(72)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热双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释能泵(9),设置在所述第五管道(71)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热双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包括:
第一连通管(31),一端均与所述第一管道(21)连通,另一端均与所述第六管道(72)连通;第一调节阀(32)和第二调节阀(33)设置在所述第一连通管(31)上;
第二连通管(34),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21)连通,另一端均与所述第六管道(72)连通;第一开关阀(35)和第二开关阀(36)设置在所述第二连通管(34)上;
第三连通管(37),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21)连通,另一端均与所述第六管道(72)连通;第三开关阀(38)和第四开关阀(39)设置在所述第三连通管(37)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热双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管道(71)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阀(32)与所述第二调节阀(33)之间;所述第四管道(52)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关阀(35)与所述第二开关阀(36)之间;所述第三管道(51)设置在所述第三开关阀(38)和所述第四开关阀(39)之间。
CN202221251743.2U 2022-05-20 2022-05-20 一种冷热双蓄系统 Active CN2176855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51743.2U CN217685568U (zh) 2022-05-20 2022-05-20 一种冷热双蓄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51743.2U CN217685568U (zh) 2022-05-20 2022-05-20 一种冷热双蓄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85568U true CN217685568U (zh) 2022-10-28

Family

ID=837412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51743.2U Active CN217685568U (zh) 2022-05-20 2022-05-20 一种冷热双蓄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855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83502B (zh) 太阳能与空气源热泵耦合热水、采暖和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1823905U (zh) 高背压供热机组凝结水分级冷却系统
CN111207602A (zh) 一种高背压供热机组凝结水分级冷却系统及方法
CN215571366U (zh) 太阳能与空气源热泵联供热水、采暖及制冷系统
CN217685568U (zh) 一种冷热双蓄系统
CN211739241U (zh) 一种热水梯级利用三级串联式供暖系统
JP4273640B2 (ja) コージェネ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
CN115507405B (zh) 一种区域能源系统及运行方式
CN214332857U (zh) 一种热水供应系统
CN214250197U (zh) 生活热水、供冷、供热联供系统
CN213931510U (zh) 一种热回收型太阳能热泵三联供复合系统
CN210399090U (zh) 带有热泵的冷热分隔式多组态双热源供热系统
CN221324574U (zh) 供暖系统
CN217358193U (zh) 一种蓄能供热系统
CN216642368U (zh) 一种外供城市热水系统
CN219530811U (zh) 一种储能供热装置
CN217482836U (zh) 集中换热蓄热系统
CN217482835U (zh) 集中供热蓄热系统
CN220817881U (zh) 热水供应装置和热水供应系统
CN214949290U (zh) 一种用于换热站的换热器串并联切换系统
CN217383088U (zh) 一种污水回收储能供热系统
CN220828883U (zh) 供热系统
CN115682076B (zh) 一种与三管制供热系统结合的分布式可再生双向能源系统
CN107560129A (zh) 天然气加热与空调制冷耦合系统及方法
CN217737659U (zh) 一种热回收式制冷、制热和供热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