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82835U - 集中供热蓄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集中供热蓄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82835U
CN217482835U CN202221504160.6U CN202221504160U CN217482835U CN 217482835 U CN217482835 U CN 217482835U CN 202221504160 U CN202221504160 U CN 202221504160U CN 217482835 U CN217482835 U CN 2174828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water
storage tank
unit
source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0416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永
寇非
骆名文
谯愚
李强
纪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itong Energy Technology Chongq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50416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828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828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828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中供热蓄热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热源机组,每个热源机组上设有多个出水口和多个进水口;水源热泵机组,水源热泵机组的一端通过第一蓄水箱连通至热源机组,另一端连接至出水口;换热器,换热器的一次侧的两个接口分别与出水口和进水口相连;室内机组,与换热器的二次侧相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利用热源机组和水源热泵机组两个机组可在不同工况以及环境温度下为室内机组提供稳定的热量,可扩展系统的适用环境范围。

Description

集中供热蓄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热系统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集中供热蓄热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供热方式中,主要采用燃煤锅炉为主,然而会带来相应的大气污染的问题,处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常会采用电采暖的方式进行集中供热。然而,现有技术中心,采用电采暖的形式大部分为利用风冷热泵实现,然而在外界气温较低的环境下,在冬季制热时,容易出现压缩机烧坏、制热能效低、换热器结霜等问题,无法保证运行稳定,也无法达到理想的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中供热蓄热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中供热蓄热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热源机组,每个热源机组上设有多个出水口和多个进水口;水源热泵机组,水源热泵机组的一端通过第一蓄水箱连通至热源机组,另一端连接至出水口;换热器,换热器的一次侧的两个接口分别与出水口和进水口相连;室内机组,与换热器的二次侧相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集中供热蓄热系统,包括热源机组、水源热泵机组、第一蓄水箱以及换热器和室内机组,其中,除室内机组外,其余设备均设置在室外,作为集中供暖的终端。本申请利用热源机组和水源热泵机组两个机组可在不同工况以及环境温度下为室内机组提供稳定的热量,可扩展系统的适用环境范围。具体地,热源机组作为主要发热的设备,发出的热量会对流经的管路中的冷水进行加热,升温后会从出水口排出,排出的水可根据不同的工况流向不同的设备,例如在直接供热时,可与传统集中供热系统相同,直接流向室内机组,而在进行蓄热工况下,则会选择地将热水流向水源热泵机组,在水源热泵机组不断运行的过程中,会将热量传递至供热侧的管路中,最终流入第一蓄水箱,或者直接将生成的热水流入第一蓄水箱中,从而使得将热量以热水的形式得以保存。而在室外环境比较恶劣,热源机组无法完全运行时,其制热效率会有所下降,此时可利用此前存储的第一蓄水箱内的热水的热量,单独供给至换热器,从而为室内机组供暖,或者第一蓄水箱内的热量可以与不完全功率的热源机组一同为室内实现集中供暖。
需要说明的,热源机组作为主要供热的设备,可以为电采暖设备,也可以为常规能源,例如太阳能或是发热的设备在运行时所产生的能量,多余热量可通过水源热泵机组存储到第一蓄水箱中。
若是热源机组为用电设备,根据不同地区的供电政策,可利用峰谷区间不同的电费,在单价较低的时间段内运行,存储多余的热能,在单价较高的时间可关闭热源机组,仅通过此前存储的第一蓄水箱中的热量为用户供热,也可起到一定的减少花费的效果。
其中,本系统可具有多种工作模式,例如直接供热、蓄热、直接供热蓄热、供热蓄热、联合供热、释热。
具体地,在直接供热的情况下,仅控制热源机组和换热器进行运行;在蓄热工况下,则是会控制热源机组、第一蓄水箱和水源热泵机组运行,使得热源机组产生的热量通过水源热泵机组传递至第一蓄水箱中存储起来;在直接供热蓄热工况下,则控制热源机组、第一蓄水箱和换热器运行,可使得在供热的情况下,将多余的热水直接存储至第一蓄水箱内;在供热蓄热的工况下,会控制所有设备一同运行,排出的热水中的一部分会经过水源热泵机组进行换热循环后,流向第一蓄水箱,另外一部分则会直接流入蓄水箱内进行蓄水,其余部分会流向换热器进行换热;在联合供热的工况下,也会控制所有设备一同运行,此时流入换热器内的水,会是热源机组和原本存储在第一蓄水箱内的热水的混合;在单独释热的工况下,热源机组和水源热泵机组均不运行,并不会产生新的热水,而是单纯利用第一蓄水箱内的热水为室内机组供热。
其中,换热器包括有一次侧和二次侧,一次侧即为热源侧,二次侧即为用户侧。
需要补充的是,每个热源机组上设有多个出水口和多个进水口,在热源机组的作用下,水通过进水口流入,在内部经过加热后则会通过出水口流出。
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第二蓄水箱,设于水源热泵机组和热源机组之间,第二蓄水箱包括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侧与热源机组相连通,第二侧与水源热泵机组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水源热泵机组和热源机组之间设置第二蓄水箱,在第二蓄水箱的作用下,可与第一蓄水箱一同对从热源机组排出的热水起到共同蓄热的效果,即相对于热源机组而言,第一蓄水箱和第二蓄水箱分别设置在其两侧,在管路全部打通的情况下,热水会从两侧分别流入第一蓄水箱和第二蓄水箱,从而实现共同蓄热。
而在管路中设置电磁阀和单向水泵的情况下,第一蓄水箱则可以与第二蓄水箱起到阶梯形蓄水的效果,从而根据不同的使用工况灵活调整运行的蓄水箱,提高室内侧温度的稳定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第一主管路,多个进水口连接至第一主管路上;第二主管路,多个出水口连接至第二主管路上;其中,第一主管路的一端与换热器的一次侧的一个接口相连,另一端连接至第二蓄水箱,第二主管路的一端与换热器的一次侧的另一个接口相连,另一端连接至第二蓄水箱。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两个主管路,即第一主管路和第二主管路,可分别将热源机组上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进行汇集,从而可使得换热器和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冷水通过第一主管路注入到热源机组上,也保证热源机组经过加热后产生的热水会正常的通过第二主管路流入到水源热泵机组或换热器处。具体地,对于第一主管路和第二主管路而言,两端均分别与换热器的一次侧和第二蓄水箱相连通,从而可实现不同工况下的供水循环。
需要说明的,换热器的一次侧会包括两个接口,分别与第一主管路和第二主管路相连。
第一主管路和第二主管路的另一端还会与热源机组的供热侧的两个接口相连。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蓄水箱的第二侧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均连接至第二主管路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对第一蓄水箱的第二侧设置两个接口,即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通过将两个接口分别连接到第二主管路上,以便于在其中一个接口用于向内蓄水的情况下,另外一个接口用于向外提供循环的用水,即第一蓄水箱内的热水会通过另一个接口流向换热器,从而实现供热。
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第一支路,第一支路的一端与第一接口相连,另一端与第二主管路相连;第四控制阀,设于第二主管路上,且第四控制阀设于第二主管路与第一支路的连接处靠近热源机组的管段上;第五控制阀,设于连接第二接口和第二主管路之间的管路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支路,以便于第一蓄水箱内的热水通过第一支路流入第二主管路处,以便于后续流向换热器实现供热。进一步地,在第二主管路上靠近热源机组的管段上设有第四控制阀,同时在第二主管路和第二接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第五控制阀,通过对第四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的控制,可实现第一蓄水箱的注入和排出,以便适用于不同的工况。
上述技术方案中,水源热泵机组包括蓄热侧和供热侧,蓄热侧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蓄水箱的第二侧相连通,供热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蓄水箱的第一侧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水源热泵机组主要包括蓄热侧和供热侧两侧,每侧独立设置有冷水端和热水端,以便于可将蓄热侧的水的热量和供热侧的水的热量进行交换,进而便于将热水存储至第一蓄水箱内。
需要说明的,由于蓄热侧的两端会与第二蓄水箱的第二侧相连通,即热源机组产生的热水会流入第二蓄水箱,在第二蓄水箱存储一部分后,会流向蓄热侧,此时蓄热侧的温度由于是刚从热源机组流出的,温度较高,在第二蓄水箱的作用下,可存储一定的热水,从而起到一次恒温的效果,进而在水源热泵机组的作用下进行热交换,也可提高一定的系统稳定性,即流入第一蓄水箱的热水温度可控,从而可提高并保障后续的供水温度。
上述技术方案中,热源机组包括多个风冷热泵主机,每个风冷热泵主机上设有一个出水口和一个进水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每个热源机组均包含有多个风冷热泵主机,风冷热泵主机的能效比变化很小,且系统可分区控制,水泵功率较小。需要强调的是,在风冷热泵主机的作用下,更适用于长时间运行且空调负荷变化较大的环境,更适合大型集中供暖。
可以理解,在多个风冷热泵主机的作用下,可提高整个热源机组的供热能力,更便于满足集中供暖的需求。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主管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蓄热段、第一过渡段和第一供热段,第二主管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蓄热段、第二过渡段和第二供热段;其中,进水口连接至第一过渡段上,出水口连接至第二过渡段上,第一供热段和第二供热段均与换热器的一次侧相连。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主管路和第二主管路分别包括蓄热段、过渡段和供热段,即第一主管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蓄热段、第一过渡段和第一供热段,第二主管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蓄热段、第二过渡段和第二供热段。通过将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连接至第一过渡段和第二过渡段上,以便于提高进水流量和出水流量,从而提高供热能力。
其中,第一供热段和第二供热段分别与换热器的一次侧相连,第一蓄热段和第二蓄热段则分别与第二蓄水箱相连。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供热段和第二供热段上分别设有第一控制阀,第一蓄热段和第二蓄热段上分别设有第二控制阀。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供热段和第二供热段上设置第一控制阀,可在特定的蓄热工况下控制水流的内循环,即在第一控制阀断开的情况下,会将热水注入到第一蓄水箱和第二蓄水箱中,完成蓄水,而在第一控制阀全部连通的情况下,则可正常对室内侧进行供热。而对于第二控制阀而言,其设置在蓄热段上,在不需要蓄热的工况下,例如传统的正常供热时,会使得第二控制阀断开,热源机组内的热水会直接流向换热器处。
上述技术方案中,热源机组的数量为多个,对应于任意相邻的两个热源机组之间的第一过渡段和第二过渡段上设有第三控制阀。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多个热源机组,一方面可实现不同制热效率的切换,以满足不同的供热需求,另一方面在一个热源机组出现故障,例如结霜时,其制热效率会明显下降,此时在另外的热源机组的运行下,可满足用户的供热需求。需要说明的,在设置多个热源机组的情况下,通过设置第三控制阀,可对不同机组的运行进行控制,同时也会对不同机组产生的热水的流向进行控制。例如,若是在两个热源机组之间的第三控制阀,控制其断开,两个热源机组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靠近换热器的热源机组产生的热水会直接排出进行供热,而靠近第二蓄水箱的热源机组,其产生的热量则会经过第二蓄水箱进行存储,多余的热量通过水源热泵机组进行热交换后存储在第一蓄水箱中,从而保证边蓄热边供热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集中供热蓄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集中供热蓄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集中供热蓄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集中供热蓄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集中供热蓄热系统;102:热源机组;1022:出水口;1024:进水口;104:水源热泵机组;106:第一蓄水箱;1062:第一接口;1064:第二接口;108:换热器;110:室内机组;112:第二蓄水箱;114:第一主管路;1142:第一蓄热段;1144:第一过渡段;1146:第一供热段;116:第二主管路;1162:第二蓄热段;1164:第二过渡段;1166:第二供热段;118:第一支路;120:第四控制阀;122:第五控制阀;124:第一控制阀;126:第二控制阀;128:第三控制阀;130:单向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集中供热蓄热系统100,包括热源机组102、水源热泵机组104、第一蓄水箱106以及换热器108和室内机组110,其中,除室内机组110外,其余设备均设置在室外,作为集中供暖的终端。本申请利用热源机组102和水源热泵机组104两个机组可在不同工况以及环境温度下为室内机组110提供稳定的热量,可扩展系统的适用环境范围。具体地,热源机组102作为主要发热的设备,发出的热量会对流经的管路中的冷水进行加热,升温后会从出水口1022排出,排出的水可根据不同的工况流向不同的设备,例如在直接供热时,可与传统集中供热系统相同,直接流向室内机组110,而在进行蓄热工况下,则会选择地将热水流向水源热泵机组104,在水源热泵机组104不断运行的过程中,会将热量传递至供热侧的管路中,最终流入第一蓄水箱106,或者直接将生成的热水流入第一蓄水箱106中,从而使得将热量以热水的形式得以保存。而在室外环境比较恶劣,热源机组102无法完全运行时,其制热效率会有所下降,此时可利用此前存储的第一蓄水箱106内的热水的热量,单独供给至换热器108,从而为室内机组110供暖,或者第一蓄水箱106内的热量可以与不完全功率的热源机组102一同为室内实现集中供暖。
需要说明的,热源机组102作为主要供热的设备,可以为电采暖设备,也可以为常规能源,例如太阳能或是发热的设备在运行时所产生的能量,多余热量可通过水源热泵机组104存储到第一蓄水箱106中。
若是热源机组102为用电设备,根据不同地区的供电政策,可利用峰谷区间不同的电费,在单价较低的时间段内运行,存储多余的热能,在单价较高的时间可关闭热源机组102,仅通过此前存储的第一蓄水箱106中的热量为用户供热,也可起到一定的减少花费的效果。
其中,第一蓄水箱106可起到一定的定压作用。
其中,换热器108包括有一次侧和二次侧,一次侧即为热源侧,二次侧即为用户侧。
需要补充的是,每个热源机组102上设有多个出水口1022和多个进水口1024,在热源机组102的作用下,水通过进水口1024流入,在内部经过加热后则会通过出水口1022流出。
其中,本系统可具有多种工作模式,例如直接供热、蓄热、直接供热蓄热、供热蓄热、联合供热、释热。
具体地,在直接供热的情况下,仅控制热源机组102和换热器108进行运行。
在蓄热工况下,则是会控制热源机组102、第一蓄水箱106和水源热泵机组104运行,使得热源机组102产生的热量通过水源热泵机组104传递至第一蓄水箱106中存储起来。
在直接供热蓄热工况下,则控制热源机组102、第一蓄水箱106和换热器108运行,可使得在供热的情况下,将多余的热水直接存储至第一蓄水箱106内。
在供热蓄热的工况下,会控制所有设备一同运行,排出的热水中的一部分会经过水源热泵机组104进行换热循环后,流向第一蓄水箱106,另外一部分则会直接流入蓄水箱内进行蓄水,其余部分会流向换热器108进行换热。
在联合供热的工况下,也会控制所有设备一同运行,此时流入换热器108内的水,会是热源机组102和原本存储在第一蓄水箱106内的热水的混合。
在单独释热的工况下,热源机组102和水源热泵机组104均不运行,并不会产生新的热水,而是单纯利用第一蓄水箱106内的热水为室内机组110供热。
在一个更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本系统包含有两个主机模块,即两个热源机组102,每个热源机组102由多台风冷热泵主机组成,可根据实际环境条件与系统运行工况选择单独运行或合并运行。除此之外,系统设有蓄热源机组(即第一蓄水箱106和第二蓄水箱112)、水源热泵机组104、板式换热器(即换热器108)等设备,在仅有风冷热泵机组主体系统上提高了供水温度,保障了运行稳定,拓宽了供热范围;
采用自动化阀组并结合简单的控制系统,无需复杂的模式切换,安全可靠,系统具有直接供热、蓄热、直接供热蓄热、供热蓄热、联合供热、释热等6种基础模式,此6种模式需根据冬季的实际环境温度及供热需求进行相应模式的配置工作,从而保障稳定运行、节能高效。
此外,系统中还设置有一级泵、二级泵(即单向泵130)以及在不同工况下执行相关控制的电动阀组(即第一控制阀124、第二控制阀126、第三控制阀128、第四控制阀120和第五控制阀122)。系统设置蓄热源机组,可蓄热供热,也可起定压作用;系统设置水源热泵机组,可提高并保障供水温度,增强系统的稳定性;系统设置电动阀组,可以准确切换工作模式,精简操作流程,保证了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此种风冷热泵供热系统组成以及工作模式的多样性不仅保障了机组的稳定高效运行,而且使之不受限于极端天气地区,拓宽了应用地域。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集中供热蓄热系统100,包括热源机组102、水源热泵机组104、第一蓄水箱106、第二蓄水箱112以及换热器108和室内机组110,其中,除室内机组110外,其余设备均设置在室外,作为集中供暖的终端。本申请利用热源机组102和水源热泵机组104两个机组可在不同工况以及环境温度下为室内机组110提供稳定的热量,可扩展系统的适用环境范围。具体地,热源机组102作为主要发热的设备,发出的热量会对流经的管路中的冷水进行加热,升温后会从出水口1022排出,排出的水可根据不同的工况流向不同的设备,例如在直接供热时,可与传统集中供热系统相同,直接流向室内机组110,而在进行蓄热工况下,则会选择地将热水流向水源热泵机组104,在水源热泵机组104不断运行的过程中,会将热量传递至供热侧的管路中,最终流入第一蓄水箱106,或者直接将生成的热水流入第一蓄水箱106中,从而使得将热量以热水的形式得以保存。而在室外环境比较恶劣,热源机组102无法完全运行时,其制热效率会有所下降,此时可利用此前存储的第一蓄水箱106内的热水的热量,单独供给至换热器108,从而为室内机组110供暖,或者第一蓄水箱106内的热量可以与不完全功率的热源机组102一同为室内实现集中供暖。
其中,在水源热泵机组104和热源机组102之间设置第二蓄水箱112,在第二蓄水箱112的作用下,可与第一蓄水箱106一同对从热源机组102排出的热水起到共同蓄热的效果,即相对于热源机组102而言,第一蓄水箱106和第二蓄水箱112分别设置在其两侧,在管路全部打通的情况下,热水会从两侧分别流入第一蓄水箱106和第二蓄水箱112,从而实现共同蓄热。
而在管路中设置电磁阀和单向水泵的情况下,第一蓄水箱106则可以与第二蓄水箱112起到阶梯形蓄水的效果,从而根据不同的使用工况灵活调整运行的蓄水箱,提高室内侧温度的稳定性。
需要补充的是,水源热泵机组104主要包括蓄热侧和供热侧两侧,每侧独立设置有冷水端和热水端,以便于可将蓄热侧的水的热量和供热侧的水的热量进行交换,进而便于将热水存储至第一蓄水箱106内。
需要说明的,由于蓄热侧的两端会与第二蓄水箱112的第二侧相连通,即热源机组102产生的热水会流入第二蓄水箱112,在第二蓄水箱112存储一部分后,会流向蓄热侧,此时蓄热侧的温度由于是刚从热源机组102流出的,温度较高,在第二蓄水箱112的作用下,可存储一定的热水,从而起到一次恒温的效果,进而在水源热泵机组104的作用下进行热交换,也可提高一定的系统稳定性,即流入第一蓄水箱106的热水温度可控,从而可提高并保障后续的供水温度。
需要说明的,热源机组102作为主要供热的设备,可以为电采暖设备,也可以为常规能源,例如太阳能或是发热的设备在运行时所产生的能量,多余热量可通过水源热泵机组104存储到第一蓄水箱106中。
若是热源机组102为用电设备,根据不同地区的供电政策,可利用峰谷区间不同的电费,在单价较低的时间段内运行,存储多余的热能,在单价较高的时间可关闭热源机组102,仅通过此前存储的第一蓄水箱106中的热量为用户供热,也可起到一定的减少花费的效果。
其中,换热器108包括有一次侧和二次侧,一次侧即为热源侧,二次侧即为用户侧。
需要补充的是,每个热源机组102上设有多个出水口1022和多个进水口1024,在热源机组102的作用下,水通过进水口1024流入,在内部经过加热后则会通过出水口1022流出。
其中,本系统可具有多种工作模式,例如直接供热、蓄热、直接供热蓄热、供热蓄热、联合供热、释热。
实施例三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集中供热蓄热系统100,包括热源机组102、水源热泵机组104、第一蓄水箱106以及换热器108和室内机组110,其中,除室内机组110外,其余设备均设置在室外,作为集中供暖的终端。本申请利用热源机组102和水源热泵机组104两个机组可在不同工况以及环境温度下为室内机组110提供稳定的热量,可扩展系统的适用环境范围。具体地,热源机组102作为主要发热的设备,发出的热量会对流经的管路中的冷水进行加热,升温后会从出水口1022排出,排出的水可根据不同的工况流向不同的设备,例如在直接供热时,可与传统集中供热系统相同,直接流向室内机组110,而在进行蓄热工况下,则会选择地将热水流向水源热泵机组104,在水源热泵机组104不断运行的过程中,会将热量传递至供热侧的管路中,最终流入第一蓄水箱106,或者直接将生成的热水流入第一蓄水箱106中,从而使得将热量以热水的形式得以保存。而在室外环境比较恶劣,热源机组102无法完全运行时,其制热效率会有所下降,此时可利用此前存储的第一蓄水箱106内的热水的热量,单独供给至换热器108,从而为室内机组110供暖,或者第一蓄水箱106内的热量可以与不完全功率的热源机组102一同为室内实现集中供暖。
通过设置两个主管路,即第一主管路114和第二主管路116,可分别将热源机组102上的进水口1024和出水口1022进行汇集,从而可使得换热器108和水源热泵机组104内的冷水通过第一主管路114注入到热源机组102上,也保证热源机组102经过加热后产生的热水会正常的通过第二主管路116流入到水源热泵机组104或换热器108处。具体地,对于第一主管路114和第二主管路116而言,两端均分别与换热器108的一次侧和第二蓄水箱112相连通,从而可实现不同工况下的供水循环。
需要说明的,换热器108的一次侧会包括两个接口,分别与第一主管路114和第二主管路116相连。
第一主管路114和第二主管路116的另一端还会与热源机组102的供热侧的两个接口相连。
其中,对第一蓄水箱106的第二侧设置两个接口,即第一接口1062和第二接口1064,通过将两个接口分别连接到第二主管路116上,以便于在其中一个接口用于向内蓄水的情况下,另外一个接口用于向外提供循环的用水,即第一蓄水箱106内的热水会通过另一个接口流向换热器108,从而实现供热。
此外,还设置第一支路118,以便于第一蓄水箱106内的热水通过第一支路118流入第二主管路116处,以便于后续流向换热器108实现供热。
进一步地,在第二主管路116上靠近热源机组102的管段上设有第四控制阀120,同时在第二主管路116和第二接口1064之间的管路上设置第五控制阀122,通过对第四控制阀120和第五控制阀122的控制,可实现第一蓄水箱106的注入和排出,以便适用于不同的工况。
其中,第一主管路114和第二主管路116分别包括蓄热段、过渡段和供热段,即第一主管路114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蓄热段1142、第一过渡段1144和第一供热段1146,第二主管路116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蓄热段1162、第二过渡段1164和第二供热段1166。通过将进水口1024和出水口1022分别连接至第一过渡段1144和第二过渡段1164上,以便于提高进水流量和出水流量,从而提高供热能力。
其中,第一供热段1146和第二供热段1166分别与换热器108的一次侧相连,第一蓄热段1142和第二蓄热段1162则分别与第二蓄水箱112相连。
进一步地,在第一供热段1146和第二供热段1166上设置第一控制阀124,可在特定的蓄热工况下控制水流的内循环,即在第一控制阀124断开的情况下,会将热水注入到第一蓄水箱106和第二蓄水箱112中,完成蓄水,而在第一控制阀124全部连通的情况下,则可正常对室内侧进行供热。而对于第二控制阀126而言,其设置在蓄热段上,在不需要蓄热的工况下,例如传统的正常供热时,会使得第二控制阀126断开,热源机组102内的热水会直接流向换热器108处。
需要说明的,热源机组102作为主要供热的设备,可以为电采暖设备,也可以为常规能源,例如太阳能或是发热的设备在运行时所产生的能量,多余热量可通过水源热泵机组104存储到第一蓄水箱106中。
若是热源机组102为用电设备,根据不同地区的供电政策,可利用峰谷区间不同的电费,在单价较低的时间段内运行,存储多余的热能,在单价较高的时间可关闭热源机组102,仅通过此前存储的第一蓄水箱106中的热量为用户供热,也可起到一定的减少花费的效果。
其中,换热器108包括有一次侧和二次侧,一次侧即为热源侧,二次侧即为用户侧。
需要补充的是,每个热源机组102上设有多个出水口1022和多个进水口1024,在热源机组102的作用下,水通过进水口1024流入,在内部经过加热后则会通过出水口1022流出。
其中,本系统可具有多种工作模式,例如直接供热、蓄热、直接供热蓄热、供热蓄热、联合供热、释热。
实施例四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集中供热蓄热系统100,包括多个热源机组102、水源热泵机组104、第一蓄水箱106以及换热器108和室内机组110,其中,除室内机组110外,其余设备均设置在室外,作为集中供暖的终端。本申请利用热源机组102和水源热泵机组104两个机组可在不同工况以及环境温度下为室内机组110提供稳定的热量,可扩展系统的适用环境范围。具体地,热源机组102作为主要发热的设备,发出的热量会对流经的管路中的冷水进行加热,升温后会从出水口1022排出,排出的水可根据不同的工况流向不同的设备,例如在直接供热时,可与传统集中供热系统相同,直接流向室内机组110,而在进行蓄热工况下,则会选择地将热水流向水源热泵机组104,在水源热泵机组104不断运行的过程中,会将热量传递至供热侧的管路中,最终流入第一蓄水箱106,或者直接将生成的热水流入第一蓄水箱106中,从而使得将热量以热水的形式得以保存。而在室外环境比较恶劣,热源机组102无法完全运行时,其制热效率会有所下降,此时可利用此前存储的第一蓄水箱106内的热水的热量,单独供给至换热器108,从而为室内机组110供暖,或者第一蓄水箱106内的热量可以与不完全功率的热源机组102一同为室内实现集中供暖。
其中,设置多个热源机组102,一方面可实现不同制热效率的切换,以满足不同的供热需求,另一方面在一个热源机组102出现故障,例如结霜时,其制热效率会明显下降,此时在另外的热源机组102的运行下,可满足用户的供热需求。需要说明的,在设置多个热源机组102的情况下,通过设置第三控制阀128,可对不同机组的运行进行控制,同时也会对不同机组产生的热水的流向进行控制。例如,若是在两个热源机组102之间的第三控制阀128,控制其断开,两个热源机组102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靠近换热器108的热源机组102产生的热水会直接排出进行供热,而靠近第二蓄水箱112的热源机组102,其产生的热量则会经过第二蓄水箱112进行存储,多余的热量通过水源热泵机组104进行热交换后存储在第一蓄水箱106中,从而保证边蓄热边供热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热源机组102作为主要供热的设备,可以为电采暖设备,也可以为常规能源,例如太阳能或是发热的设备在运行时所产生的能量,多余热量可通过水源热泵机组104存储到第一蓄水箱106中。
若是热源机组102为用电设备,根据不同地区的供电政策,可利用峰谷区间不同的电费,在单价较低的时间段内运行,存储多余的热能,在单价较高的时间可关闭热源机组102,仅通过此前存储的第一蓄水箱106中的热量为用户供热,也可起到一定的减少花费的效果。
其中,换热器108包括有一次侧和二次侧,一次侧即为热源侧,二次侧即为用户侧。
需要补充的是,每个热源机组102上设有多个出水口1022和多个进水口1024,在热源机组102的作用下,水通过进水口1024流入,在内部经过加热后则会通过出水口1022流出。
其中,本系统可具有多种工作模式,例如直接供热、蓄热、直接供热蓄热、供热蓄热、联合供热、释热。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每个热源机组102均包含有多个风冷热泵主机,风冷热泵主机的能效比变化很小,且系统可分区控制,水泵功率较小。需要强调的是,在风冷热泵主机的作用下,更适用于长时间运行且空调负荷变化较大的环境,更适合大型集中供暖。
可以理解,在多个风冷热泵主机的作用下,可提高整个热源机组102的供热能力,更便于满足集中供暖的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中供热蓄热系统,利用热源机组和水源热泵机组两个机组可在不同工况以及环境温度下为室内机组提供稳定的热量,可扩展系统的适用环境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集中供热蓄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热源机组,每个所述热源机组上设有多个出水口和多个进水口;
水源热泵机组,所述水源热泵机组的一端通过第一蓄水箱连通至所述热源机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出水口;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一次侧的两个接口分别与所述出水口和所述进水口相连;
室内机组,与所述换热器的二次侧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中供热蓄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蓄水箱,设于所述水源热泵机组和所述热源机组之间,所述第二蓄水箱包括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热源机组相连通,所述第二侧与所述水源热泵机组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中供热蓄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主管路,多个所述进水口连接至所述第一主管路上;
第二主管路,多个所述出水口连接至所述第二主管路上;
其中,所述第一主管路的一端与所述换热器的一次侧的一个接口相连,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蓄水箱,所述第二主管路的一端与所述换热器的一次侧的另一个接口相连,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蓄水箱。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中供热蓄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蓄水箱的第二侧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均连接至所述第二主管路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中供热蓄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支路,所述第一支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口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主管路相连;
第四控制阀,设于所述第二主管路上,且所述第四控制阀设于所述第二主管路与所述第一支路的连接处靠近所述热源机组的管段上;
第五控制阀,设于连接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二主管路之间的管路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中供热蓄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管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蓄热段、第一过渡段和第一供热段,所述第二主管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蓄热段、第二过渡段和第二供热段;
其中,所述进水口连接至所述第一过渡段上,所述出水口连接至所述第二过渡段上,所述第一供热段和所述第二供热段均与所述换热器的一次侧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中供热蓄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热段和所述第二供热段上分别设有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蓄热段和所述第二蓄热段上分别设有第二控制阀。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中供热蓄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机组的数量为多个,对应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热源机组之间的所述第一过渡段和所述第二过渡段上设有第三控制阀。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集中供热蓄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源热泵机组包括蓄热侧和供热侧,所述蓄热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蓄水箱的第二侧相连通,所述供热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蓄水箱的第一侧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集中供热蓄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机组包括多个风冷热泵主机,每个所述风冷热泵主机上设有一个所述出水口和一个所述进水口。
CN202221504160.6U 2022-06-16 2022-06-16 集中供热蓄热系统 Active CN2174828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04160.6U CN217482835U (zh) 2022-06-16 2022-06-16 集中供热蓄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04160.6U CN217482835U (zh) 2022-06-16 2022-06-16 集中供热蓄热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82835U true CN217482835U (zh) 2022-09-23

Family

ID=833154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04160.6U Active CN217482835U (zh) 2022-06-16 2022-06-16 集中供热蓄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828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092179A1 (zh) 一种具有低谷电加热蓄能的二次换热供热系统
CN106594929A (zh) 一种冰蓄冷中央空调系统及优化控制方法
CN105674449B (zh) 一种基于节能型太阳能空气源热泵三联供系统
CN101776352A (zh) 一种应用系统热回收的地源热泵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17482835U (zh) 集中供热蓄热系统
CN217482836U (zh) 集中换热蓄热系统
CN108592140B (zh) 降低供热管路回水温度的系统
CN115507405B (zh) 一种区域能源系统及运行方式
CN206959109U (zh) 一种太阳能供热系统
CN211372566U (zh) 一种热泵式供暖系统
CN214701335U (zh) 一种水源热泵和燃气锅炉耦合的多能互补集中供能站
CN210289966U (zh) 一种制热量无级可调的车载燃油加热系统
CN211372817U (zh) 适于不同负荷工况的多能源与储能组合供冷系统
CN210399090U (zh) 带有热泵的冷热分隔式多组态双热源供热系统
CN210801688U (zh) 热泵机组耦合水储能供能系统
CN220321596U (zh) 多能联储的热水系统
CN218972812U (zh) 一种串并联耦合的冰蓄冷空调系统
CN220828883U (zh) 供热系统
CN214536452U (zh) 一种太阳能耦合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
CN216667786U (zh) 一种供热末端补热系统
CN216844870U (zh) 可再生能源区域供生活热水热泵系统
CN217274459U (zh) 一种暖气片、地暖串联供热机组
CN217685568U (zh) 一种冷热双蓄系统
CN115682076B (zh) 一种与三管制供热系统结合的分布式可再生双向能源系统
CN217737659U (zh) 一种热回收式制冷、制热和供热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01

Address after: 401336 No. 15 Rose Road, Nanan District, Chongqing

Patentee after: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Ltd.

Patentee after: MIDEA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Meitong Energy Technology (Chongq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401336 No. 15 Rose Road, Nanan District, Chongqing

Patentee before: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Ltd.

Patentee before: MIDEA GROUP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