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85410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85410U
CN217685410U CN202221690654.8U CN202221690654U CN217685410U CN 217685410 U CN217685410 U CN 217685410U CN 202221690654 U CN202221690654 U CN 202221690654U CN 217685410 U CN217685410 U CN 2176854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door
oxygen
chamber
fresh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9065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博义
缪雄伟
张卫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9065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85410U/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08507 priority patent/WO2024000716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854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854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主体,所述空调主体包括机壳、室内换热器和第一室内风机,所述机壳具有室内风道、室内进风口、新风进口和出风口,所述室内风道与所述室内进风口、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第一室内风机设于所述室内风道;新风管,所述新风管的一端与所述新风进口连通,所述新风管的另一端适于穿设于墙体以与室外连通;增氧装置,所述增氧装置设于所述新风管内以制备氧气。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具有能够增加室内空气的含氧量、降低传递至用户的噪音、便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等优点。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空调器在工作时,室内的氧气浓度会随使用时间延长而降低,不利用用户长时间的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具有能够增加室内空气的含氧量、降低传递至用户的噪音、便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空调主体,所述空调主体包括机壳、室内换热器和第一室内风机,所述机壳具有室内风道、室内进风口、新风进口和出风口,所述室内风道与所述室内进风口、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第一室内风机设于所述室内风道;新风管,所述新风管的一端与所述新风进口连通,所述新风管的另一端适于穿设于墙体以与室外连通;增氧装置,所述增氧装置设于所述新风管内以制备氧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具有能够增加室内空气的含氧量、降低传递至用户的噪音、便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等优点。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壳还具有通风腔和检修口,所述通风腔连通所述新风管的一端和所述出风口,所述检修口处设有检修盖,用于开闭所述检修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修口设于所述机壳的背向所述新风管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风腔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新风管连通,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出风口连通;其中,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通过过风口连通,所述机壳内设有可活动的阀门,用于开闭所述过风口。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增氧装置的出气孔与所述第二腔室或者所述出风口通过通气管连通,所述阀门具有用于避让所述通气管的避让孔。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出风口包括室内出口和新风出口,所述室内风道与所述室内出口连通,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新风出口连通,所述第二腔室内设有第二室内风机。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室内风机为贯流风机,所述第二室内风机为离心风机。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室内风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增氧装置包括分子筛制氧组件、富氧膜制氧组件、电化学制氧组件或者物理吸附制氧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增氧装置包括:制氧主体;驱动泵,所述驱动泵与所述制氧主体连通,用于驱动所述新风管内的空气进入所述制氧主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辅助功能件,所述辅助功能件连接在所述制氧主体与所述驱动泵之间,所述辅助功能件包括除湿件和/或消音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除湿装置,所述除湿装置与所述增氧装置连通,所述除湿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限定出过风腔,所述过风腔内设有干燥剂;加热件,所述加热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或者所述壳体外。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正视图。
图3是图2中A-A处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在一个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另一个方向上的剖视图,此时增氧装置为分子筛制氧组件。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另一个方向上的剖视图,此时增氧装置为富氧膜制氧组件。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部分结构的分解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子筛制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除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加热件设置在壳体外。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除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加热件设置在壳体内。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流程图。
附图标记:空调器1、电控盒11、
机壳100、新风出口132、室内风道140、通风腔150、第一腔室151、第二腔室152、检修口160、检修盖161、阀门170、
室内换热器200、第一室内风机300、第二室内风机400、
新风管50、
增氧装置60、出气孔61、制氧主体62、驱动泵63、通气管64、
分子筛制氧组件600、分子筛氧罐610、第一真空泵620、
富氧膜制氧组件700、富氧膜710、第二真空泵720、
消音件82、
除湿装置90、壳体910、过风腔911、加热件9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
如图1-图1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包括空调主机、新风管50和增氧装置60。
空调主体包括机壳100、室内换热器200和第一室内风机300,机壳100具有室内风道140、室内进风口和出风口,室内风道140与室内进风口、出风口连通,室内换热器 200和第一室内风机300设于室内风道140,第一室内风机300可驱动室内的空气从室内进风口进入室内风道140,在室内风道140内经室内换热器200处理后从出风口处流至室内。
具体而言,室内换热器200可对室内风道140内的空气进行制冷或制热处理,经室内换热器200处理后的空气可携带冷量或热量从出风口处排至室内,以调节室内的环境温度。
机壳100还具有新风进口,新风管50的一端与新风进口连通,新风管50的另一端适于穿设于墙体,新风管50的另一端与室外连通,增氧装置60设于新风管50,室外的空气可通过新风管50的另一端进入新风管50,最终从出风口排出,从而为室内提供新风,并且增氧装置60工作时,进入新风管50内的空气可以流经增氧装置60,制得氧气之后,最终从出风口排处,从而为室内提供氧气。
其中,增氧装置60能够制备氧气,当新风管50内的空气流经增氧装置60时,增氧装置60能够产生氧气,产生的氧气可流至室内,从而增加室内空气的含氧量。
具体而言,增氧装置60在产生氧气时可能会产生噪音,将增氧装置60设置在新风管50内,即将增氧装置60设置在靠近室外的位置,增氧装置60处于距离用户较远的位置,这样设置便于降低传递至用户的噪音,便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具有能够增加室内空气的含氧量、降低传递至用户的噪音、便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等优点。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器1。
如图1-图1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包括空调主机、新风管50和增氧装置6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机壳100还具有通风腔150,通风腔150连通新风管50的一端和出风口,室外的空气可从新风管50的另一端处进入新风管50,在新风管 50内流经增氧装置60时,由增氧装置60处理后可产生氧气,产生的氧气可从新风进口流入通风腔150内,沿通风腔150流至出风口处,从出风口流至室内,以将向室内提供氧气,增加室内空气的含氧量。
同时,外界环境中的空气可从新风管50的另一端处进入新风管50,在新风管50内从新风进口处进入通风腔150,沿通风腔150流至出风口,从出风口处流至室内,以将新风引入室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机壳100还具有检修口160,工人可从检修口160处对新风管50内的零部件进行操作,举例而言,在需要对新风管50内的增氧装置60 进行操作时,无需对机壳100或新风管50进行拆卸,可以直接通过检修口160对新风管50内的增氧装置60进行操作,或者,将增氧装置60从检修口160取出以进行维修或者更换,设置检修口160便于减少对新风管50内的零部件进行维修时所需要的步骤,以方便工人直接对新风管50内的零部件进行维修或更换,方便工人直接对增氧装置60 进行维修或更换。
其中,检修口160处设有检修盖161,用于开闭检修口160,在无需对新风管50内的零部件进行操作时,可操作检修盖161关闭检修口160,避免外界环境中的灰尘或其他污染物会从检修口160处进入新风管50内,避免对新风管50内的零部件造成影响。当需要从检修口160处对新风管50内的零部件进行操作时,可操作检修盖161打开检修口160,此时工人可直接从检修口160处对新风管50内的零部件进行操作,便于工人对新风管50内的零部件进行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检修口160设于机壳100的背向新风管50的一侧,这样设置便于工人从检修口160处对新风管50内的零部件进行操作。
具体而言,新风管50的另一端穿过墙体与室外连通,将检修口160设置在机壳100背向新风管50的一侧,工人无需对空调器1进行拆卸就能够直接从检修口160处对新风管50内的零部件进行操作,方便工人对新风管50内的零部件进行维修或更换。
同时,这样设置工人从室内就可以通过检修口160对新风管50内的零部件进行操作,避免工人需要进行高空作业才能够从检修口160处对新风管50进行操作,方便了工人的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通风腔150包括第一腔室151和第二腔室152,第一腔室151与新风管50连通,第二腔室152与出风口连通,增氧装置60产生的氧气可从出风口处排至室内,以增加室内的含氧量。
新风管50内空气可进入第一腔室151内,沿第一腔室151流至第二腔室152,沿第二腔室152流至出风口处,从出风口处排至室内,以向室内引入新风。
其中,第一腔室151和第二腔室152通过过风口连通,机壳100内设有可活动的阀门170,阀门170可以打开或关闭过风口,以导通第一腔室151和第二腔室152或隔断第一腔室151和第二腔室152。
具体地,在新风模式下,可以通过阀门170打开过风口,从而连通第一腔室151和第二腔室152,这样新风管50内空气依次流经第一腔室151、第二腔室152,最终从出风口处排至室内,以向室内引入新风。在不需要引入新风但需要引入氧气的富氧模式下,可以通过阀门170关闭过风口,从而隔断第一腔室151和第二腔室152,这样增氧装置 60产生的氧气可从出风口处排至室内,以增加室内的含氧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增氧装置60的出气孔61与第二腔室152通过通气管64连通,阀门170具有避让孔,避让孔用于避让通气管64,以使通气管64能够顺利连通增氧装置60的出气孔61与第二腔室152,使增氧装置60内的氧气可从出气孔 61处的沿通气管64流至第二腔室152,沿第二腔室152流至出风口,从出风口处排至室内,以增加室内空气的含氧量。
具体而言,通气管64连通增氧装置60的出气孔61和第二腔室152,室外的空气可从新风管50的另一端处进入新风管50,新风管50内的一部分空气可进入增氧装置60 内,由增氧装置60处理后产生高浓度的氧气,高浓度的氧气从增氧装置60的出气孔61 处进入通气管64,沿通气管64进入第二腔室152内,沿第二腔室152流至出风口,从出风口处排至室内,以增加室内空气的含氧量。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增氧装置60的出气孔61与出风口通过通气管64,阀门170具有用于避让通气管64的避让孔,以使通气管64能够顺利连通增氧装置60的出气孔 61与出风口,使增氧装置60内的氧气可从出气孔61处的沿通气管64直接流至出风口,从出风口处排至室内,以将氧气带至室内,增加室内空气的含氧量。
具体而言,通气管64连通增氧装置60的出气孔61和出风口,室外的空气可从新风管50的另一端处进入新风管50,新风管50内的一部分空气可进入增氧装置60内,由增氧装置60处理后产生高浓度的氧气,高浓度的氧气从增氧装置60的出气孔61处进入通气管64,沿通气管64流至出风口,从出风口处排至室内,以增加室内空气的含氧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用户只需要向室内引入氧气,增加室内氧气的含量时,可使阀门170活动至关闭过风口的位置,此时增氧装置60内的氧气可从出气孔61进入通气管 64内,沿通气管64流至第二腔室152或直接流至出风口,从出风口处流至室内,以增加室内空气的含氧量。新风管50内的空气会流至第一腔室151,由于此时阀门170关闭过风口,这一部分空气会聚集在第一腔室151处。
当需要向室内引入氧气和新风时,可使阀门170活动至打开过风口的位置,此时第一腔室151和第二腔室152连通,增氧装置60内的氧气可从出气孔61进入通气管64 内,沿通气管64流至第二腔室152或直接流至出风口,从出风口处流至室内,以增加室内空气的含氧量。
新风管50内的空气会流至第一腔室151内,通过过风口流至第二腔室152,沿第二腔室152流至出风口处,从出风口处流至室内,以向室内引入新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出风口包括室内出口,室内风道140与室内出口连通,第一室内风机300能够驱动室内的空气从室内进风口处进入室内风道140,在室内风道140内经室内换热器200处理后变为携带冷量或热量的空气,沿室内风道140 流至室内出口处,从室内出口处流至室内,以对室内环境进行调节。
出风口还包括新风出口132,第二腔室152与新风出口132连通,第二腔室152内设有第二室内风机400,第一腔室151与新风管50连通,当阀门170活动至打开过风口的位置,使第一腔室151与第二腔室152连通时,第二室内风机400可驱动室外的空气从新风管50的另一端处进入新风管50,在新风管50内流经增氧装置60处理后产生氧气,在第二室内风机400的驱动下,氧气从新风出口132处流至室内,以向室内补充氧气。
同时,在第二室内风机400的驱动下,新风管50内的空气可从新风出口132处流至室内,以向室内引入新风。
具体而言,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增氧装置60的出气孔61与第二腔室152或者新风出口132通过通气管64连通,阀门170可活动的打开或关闭过风口,以隔断第一腔室151与第二腔室152或连通第一腔室151与第二腔室152。
当阀门170关闭过风口时,第二室内风机400可驱动室外的空气从新风管50的另一端处进入新风管50,一部分空气进入增氧装置60内,由增氧装置60处理后产生高浓度的氧气,氧气可从出气孔61处沿通气管64流至第二腔室152或直接流至新风出口132 处,从新风出口132处流至室内,以向室内引入氧气。新风管50内的空气会流至第一腔室151内,在第一腔室151内聚集。
当阀门170打开过风口时,第一腔室151与第二腔室152连通,在第二室内风机400的驱动下,聚集在第一腔室151内的空气可通过过风口流至第二腔室152,从第二腔室152流至新风出口132处,从新风出口132处流至室内,以向室内引入新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室内风机300为贯流风机,第一室内风机300可驱动室内的空气从室内进风口处进入室内风道140,在室内风道140经室内换热器200处理后沿室内风道140流至室内出口处,从室内出口处流至室内,以将室内换热器200产生的冷量或热量带至室内,对室内环境进行调节。
其中,将第一室内风机300设置为贯流风机,便于驱动室内风道140内的空气沿直线流动,使室内换热器200能够对室内风道140内的空气进行充分处理,使室内风道140 内的空气能够携带足够的冷量或热量,以对室内的环境进行调节。
第二室内风机400为离心风机,离心风机能够在第二腔室152内产生负压力,使新风管50内的空气流至离心风机处,在离心风机的驱动下从新风出口132流至室内。
具体而言,由于新风管50、通风腔150以及通气管64内空气的流通路径较为复杂,将第二室内风机400设为离心风机以使新风管50内的空气可顺利地流至新风出口132 处,以向室内引入氧气或在向室内引入新风。
如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1具有电控盒11,电控盒11 可对空调器1内的零部件提供电力,例如向第一室内风机300和第二室内风机400提供电力,使第一室内风机300和第二室内风机400可顺利地进行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二腔室152与室内风道140连通,流至第二腔室152内的新风或者富氧空气可流至室内风道140,在室内风道140经室内换热器200 处理后可携带冷量或热量,沿室内风道140流至出风口处,从出风口处流至室内,以利用这部分空气对室内的环境温度进行调节。
具体而言,这样设置便于增加流至室内风道140的风量,进而使更多携带有冷量或热量的空气能够从出风口处流至室内,以充分对室内的环境进行调节。
在增氧装置60的出气孔61与第二腔室152通过通气管64连通的实施例中,阀门170可活动的打开或关闭过风口,以隔断第一腔室151与第二腔室152或连通第一腔室 151与第二腔室152。
当阀门170关闭过风口时,室外的空气可从新风管50的另一端处进入新风管50,一部分空气进入增氧装置60内,由增氧装置60处理后产生高浓度的氧气,高浓度的氧气从出气孔61处沿通气管64流至第二腔室152,由于第二腔室152与室内风道140连通,这部分空气可进入室内风道140,在室内风道140经室内换热器200处理后,携带冷量或者热量从室内出口处流至室内,以在向室内引入氧气的同时对室内的环境进行调节。
新风管50内的空气会流至第一腔室151内,在第一腔室151内聚集。当阀门170 打开过风口时,第一腔室151与第二腔室152连通,聚集在第一腔室151内的空气可通过过风口流至第二腔室152,从第二腔室152进入室内风道140,在室内风道140经室内换热器200处理后,携带冷量或者热量从室内出口处流至室内,以在向室内引入新风的同时对室内的环境进行调节。
在增氧装置60的出气孔61与新风出口132通过通气管64连通的实施例中,阀门170可活动的打开或关闭过风口,以隔断第一腔室151与第二腔室152或连通第一腔室 151与第二腔室152。
当阀门170关闭过风口时,室外的空气可从新风管50的另一端处进入新风管50,一部分空气进入增氧装置60内,由增氧装置60处理后产生高浓度的氧气,高浓度的氧气从出气孔61处沿通气管64流至新风出口132,从新风出口132处流至室内,以向增大室内空气的含氧量。
新风管50内的空气会流至第一腔室151内,在第一腔室151内聚集。当阀门170 打开过风口时,第一腔室151与第二腔室152连通,聚集在第一腔室151内的空气可通过过风口流至第二腔室152,从第二腔室152进入室内风道140,在室内风道140经室内换热器200处理后,携带冷量或者热量从室内出口处流至室内,以在向室内引入新风的同时对室内的环境进行调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增氧装置60包括分子筛制氧组件600、富氧膜制氧组件700、电化学制氧组件或者物理吸附制氧组件,以制备氧气,进而向室内提供氧气,增大室内空气的含氧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增氧装置60包括制氧主体62和驱动泵63,驱动泵63与制氧主体62连通,驱动泵63可驱动新风管50内的空气进入制氧主体62内。
具体地,制氧主体62可以设置在驱动泵63的上游,驱动泵63工作时,在驱动泵 63的作用下,从新风管50内的空气可以流至制氧主体62,在制氧主体62内产生高浓度的氧气,产生的高浓度的氧气流经驱动泵63。
当然,制氧主体62可以设置在驱动泵63的下游,驱动泵63工作时,从新风管50 内的空气依次流经驱动泵63、制氧主体62,在制氧主体62内产生高浓度的氧气,产生的氧气最终进入室内,以增加室内空气的含氧量。
如图5、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增氧装置60为分子筛制氧组件600,分子筛制氧组件600包括制氧主体62和驱动泵63,驱动泵63形成为第一真空泵620,制氧主体 62形成为分子筛氧罐610,第一真空泵620可驱动新风管50内的空气流入分子筛氧罐 610,以在分子筛氧罐610内产生高浓度的氧气,并使高浓度的氧气流至室内,增加室内空气的含氧量。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分子筛制氧组件600上设有两个分子筛氧罐610,这两个分子筛氧罐610均可以产生高浓度的氧气,以使分子筛制氧组件600能够产生足够的氧气,以向室内提供足够的氧气,提高室内空气的含氧量。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增氧装置60为富氧膜制氧组件700,富氧膜制氧组件700包括制氧主体62和驱动泵63,驱动泵63形成为第二真空泵720,制氧主体62形成为富氧膜710,富氧膜制氧组件700与通气管64连通,第二真空泵720可驱动新风管 50内的空气流入富氧膜710,由富氧膜710对流至富氧膜710内的空气进行筛选,选择性的使氧气穿过富氧膜710流至通气管64内,以产生较高浓度的氧气,使较高浓度的氧气沿通气管64从出风口处流至室内,以增加室内空气的含氧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空调器1还包括辅助功能件,辅助功能件连接在制氧主体62与驱动泵63之间,辅助功能件包括除湿件,除湿件能够对新风管50内的空气进行干燥,以使干燥的空气流入增氧装置60内,便于提高增氧装置60的制氧效率。
同时,这样设置能够避免过于潮湿的空气在机壳100内流动,避免水分对机壳100内的零部件造成影响,便于提升空调器1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辅助功能件还包括消音件82,消音件82可对增氧装置60产生的噪音进行消音,以降低新风管50内的噪音,以避免增氧装置60产生的噪音过大而对用户造成影响,便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7所示,在增氧装置60为分子筛制氧组件600的实施例中,分子筛氧罐610 与消音件82之间可采用非刚性的连接,以更方便地适应多种安装方式,进而方便将分子筛制氧组件600设置在新风管50内合适的位置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1还包括除湿装置90,除湿装置90与增氧装置60连通,除湿装置90包括壳体910和加热件920,壳体910限定出过风腔911,过风腔911内设有干燥剂,干燥剂可吸收过风腔911内的水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加热件920设于壳体910内,加热件920可从壳体910内对壳体910进行加热,然后通过壳体910将热量传递至新风管50内,以对新风管 50内的空气进行干燥,同时能够为增氧装置60提供较为干燥的环境,提高增氧装置60 的制氧效率。
此外,加热件920还能够对壳体910内的干燥剂进行干燥。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加热件920设于壳体910外,加热件920套设在壳体910外,以从壳体910外部对壳体910进行加热,使壳体910上具有一定的热量,以使加热件920和壳体910均能够对新风管50内的空气进行干燥,同时能够为增氧装置60提供较为干燥的环境,提高增氧装置60的制氧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的控制方法。
如图1-图1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包括空调主机、新风管50和增氧装置60。
空调主体包括机壳100、室内换热器200和第一室内风机300,机壳100具有室内风道140、室内进风口和出风口,室内风道140与室内进风口、出风口连通,室内换热器 200和第一室内风机300设于室内风道140,第一室内风机300可驱动室内的空气从室内进风口进入室内风道140,在室内风道140内经室内换热器200处理后从出风口处流至室内。
机壳100还具有新风进口,新风管50的一端与新风进口连通,新风管50的另一端适于穿设于墙体,新风管50的另一端与室外连通,增氧装置60设于新风管50,室外的空气可通过新风管50的另一端进入新风管50,最终从出风口排出,从而为室内提供新风,并且增氧装置60工作时,进入新风管50内的空气可以流经增氧装置60,制得氧气之后,最终从出风口排处,从而为室内提供氧气。
其中,如图11所示,空调器1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检测干燥剂的湿度和增氧装置的开启时间;
S2、然后根据检测到的干燥剂的湿度和增氧装置的开启时间,控制加热件的启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具有能够增加室内空气的含氧量、降低传递至用户的噪音、便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等优点。
具体而言,当检测到干燥剂的湿度大于预设湿度值,表示新风管50内空气的湿度较大,此时可控制加热件920加热,利用加热件920对新风管50内的空气进行加热,以使从新风管50流出的空气为干燥的空气,使进入增氧装置60内的空气为干燥的空气。
当检测到干燥剂的湿度小于或等于预设湿度值,增氧装置60的开启时间大于预设时间时,表明增氧装置60产生氧气的效率较低,此时可控制加热件920加热,利用加热件920对新风管50内的空气进行加热,以为增氧装置60提供较为干燥的工作环境,提高增氧装置60产生氧气的效率。
当检测到干燥剂的湿度小于或等于预设湿度值,且增氧装置60的开启时间小于或等于预设时间,表示新风管50内空气的湿度较低,增氧装置60可顺利的产生氧气,此时控制加热件920停止加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调主体,所述空调主体包括机壳、室内换热器和第一室内风机,所述机壳具有室内风道、室内进风口、新风进口和出风口,所述室内风道与所述室内进风口、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第一室内风机设于所述室内风道;
新风管,所述新风管的一端与所述新风进口连通,所述新风管的另一端适于穿设于墙体以与室外连通;
增氧装置,所述增氧装置设于所述新风管内以制备氧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还具有通风腔和检修口,所述通风腔连通所述新风管的一端和所述出风口,所述检修口处设有检修盖,用于开闭所述检修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检修口设于所述机壳的背向所述新风管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腔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新风管连通,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通过过风口连通,所述机壳内设有可活动的阀门,用于开闭所述过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装置的出气孔与所述第二腔室或者所述出风口通过通气管连通,所述阀门具有用于避让所述通气管的避让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包括室内出口和新风出口,所述室内风道与所述室内出口连通,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新风出口连通,所述第二腔室内设有第二室内风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室内风机为贯流风机,所述第二室内风机为离心风机。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室内风道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装置包括分子筛制氧组件、富氧膜制氧组件、电化学制氧组件或者物理吸附制氧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装置包括:
制氧主体;
驱动泵,所述驱动泵与所述制氧主体连通,用于驱动所述新风管内的空气进入所述制氧主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辅助功能件,所述辅助功能件连接在所述制氧主体与所述驱动泵之间,所述辅助功能件包括除湿件和/或消音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除湿装置,所述除湿装置与所述增氧装置连通,所述除湿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限定出过风腔,所述过风腔内设有干燥剂;
加热件,所述加热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或者所述壳体外。
CN202221690654.8U 2022-06-30 2022-06-30 空调器 Active CN2176854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90654.8U CN217685410U (zh) 2022-06-30 2022-06-30 空调器
PCT/CN2022/108507 WO2024000716A1 (zh) 2022-06-30 2022-07-28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90654.8U CN217685410U (zh) 2022-06-30 2022-06-30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85410U true CN217685410U (zh) 2022-10-28

Family

ID=837130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90654.8U Active CN217685410U (zh) 2022-06-30 2022-06-30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854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91851C (zh) 通风系统和用于驱动该通风系统的方法
CN112556009A (zh) 水洗新风装置、空调内机及空调
CN215260132U (zh) 换气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5260129U (zh)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7685410U (zh) 空调器
KR101398897B1 (ko) 환기장치 및 이를 갖춘 공기조화기
CN108087985B (zh) 空调柜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2511454U (zh) 风机组件、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5675489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7844177U (zh) 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CN215001910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17366679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0688475U (zh) 空气调节设备
CN213272899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CN106594874B (zh) 空气循环系统及空调
CN114777210A (zh) 空气处理装置
WO2024000716A1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6048053U (zh) 新风加湿装置、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系统
CN217685448U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215909233U (zh) 空气调节设备
CN216048054U (zh) 新风加湿装置、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系统
CN216203757U (zh) 空气处理装置以及空调器室内机
CN217900041U (zh) 空调器室外机
CN220062075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导流杆
CN213747028U (zh) 空气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