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79158U - 深基坑支护结构 - Google Patents

深基坑支护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79158U
CN217679158U CN202221874762.0U CN202221874762U CN217679158U CN 217679158 U CN217679158 U CN 217679158U CN 202221874762 U CN202221874762 U CN 202221874762U CN 217679158 U CN217679158 U CN 2176791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e
wire rope
anchor
groove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7476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闵静静
涂昌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Hongyuan Environmental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Hongyuan Environmental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Hongyuan Environmental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Hongyuan Environmental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7476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791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791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791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属于基坑支护领域,其包括若干第一支护桩,若干第一支护桩等距排列,若干第一支护桩的两侧开设有咬合槽,两个第一支护桩之间设置有第二支护桩,第二支护桩嵌设在其两侧的两个第一支护桩的咬合槽内,咬合槽内设置有遇水膨胀止水棒,遇水膨胀止水棒与咬合槽的内壁贴合。本申请具有提高咬合桩之间的防水作用,减少桩体渗漏的效果。

Description

深基坑支护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基坑支护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咬合桩是相邻混凝土排桩间部分圆周相嵌,并于后序次相间施工的桩内署入钢筋笼,使之形成整体连续挡土围护结构。
咬合桩是在桩与桩之间形成相互咬合排列的一种基坑围护结构。桩的排列方式为一条不配筋并采用超缓凝素混凝土桩和一条钢筋混凝土桩间隔布置。施工时,先施工超缓凝素混凝土桩,后施工钢筋混凝土桩,在超缓凝素混凝土桩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完成钢筋混凝土桩的施工,从而实现超缓凝素混凝土桩和钢筋混凝土桩相互咬合。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由于需要等待超缓凝素混凝土桩初凝后才能开始施工钢筋混凝土桩,此时超缓凝素混凝土桩已经失去塑性,所以钢筋混凝土桩和超缓凝素混凝土桩存在缝隙,并不能实现完全咬合,从而容易导致水从钢筋混凝土桩和超缓凝素混凝土桩之间分缝隙流出,导致桩体渗漏。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提高咬合桩之间的防水作用,减少桩体渗漏的情况,本申请提供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的技术方案:
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包括若干第一支护桩,若干所述第一支护桩等距排列,若干所述第一支护桩的两侧开设有咬合槽,两个所述第一支护桩之间设置有第二支护桩,所述第二支护桩嵌设在其两侧的两个第一支护桩的咬合槽内,所述咬合槽内设置有遇水膨胀止水棒,所述遇水膨胀止水棒与咬合槽的内壁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水流入第一支护桩和第二支护桩之间的缝隙时,遇水膨胀止水棒遇水膨胀,遇水膨胀止水棒紧抵咬合槽的内壁,从而减少水从第一支护桩和第二支护桩之间的缝隙流过导致桩体渗漏的情况。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护桩的顶部和第二支护桩的顶部设置有冠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冠梁将第一支护桩的顶部和第二支护桩的顶部连接在一起,减少基坑顶部边缘产生坍塌的情况。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护桩上开设有贯穿的锚固孔,与所述第一支护桩相抵的土层内开设有锚固槽,所述锚固槽与锚固孔连通,所述锚固孔内穿设有锚固钢丝绳,所述锚固钢丝绳的一端位于锚固槽内,所述锚固槽和锚固孔内均灌注有灌浆料,所述灌浆料将锚固钢丝绳包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锚固槽内的灌浆料凝固后使锚固钢丝绳固定在土体内,锚固孔的灌浆料固定后使锚固钢丝绳固定在第一支护桩内,从而实现土体与第一支护桩的连接,锚固钢丝绳拉着第一支护桩,减少了第一支护桩出现倒塌的现象,从而提高了第一支护桩的支护作用。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护桩和第二支护桩朝向深基坑内的一侧设置有防水混凝土层,所述锚固钢丝绳从防水混凝土层伸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水混凝土层提高了支护结构的防水作用,同时防水混凝土层将第一支护桩和第二支护桩覆盖,使支护结构表面平整。
可选的,所述锚固钢丝绳上设置有用于固定住锚固钢丝绳的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设置在防水混凝土层上,所述固定组件上设置有穿心式千斤顶,所述锚固钢丝绳依次穿过固定组件和穿心式千斤顶,所述穿心式千斤顶内固定有用于夹住锚固钢丝绳的夹紧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穿心式千斤顶带动夹紧组件拉伸锚固钢丝绳,给锚固钢丝绳施加预应力,从而使锚固钢丝绳在预应力的作用下拉着第一支护桩与土体紧贴,减少第一支护桩倒塌的情况,提高了第一支护桩的支护作用。
可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壳体和两个夹块,所述壳体固定在防水混凝土层上,所述穿心式千斤顶固定在壳体上,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贯穿的第一孔洞,所述壳体内开设有两个滑槽,两个所述滑槽相对分布并且两根所述滑槽均与第一孔洞连通,两个夹块分别设置在两个滑槽内,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两个第二孔洞,两个所述第二孔洞均分别与两个滑槽连通,两个所述第二孔洞均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栓,两个所述第一螺栓分别与两个夹块紧抵,所述锚固钢丝绳从第一孔洞穿过,两个所述夹块夹紧锚固钢丝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将锚固钢丝绳固定的作用,减少在张拉锚固钢丝绳预应力的过程中整根锚固钢丝绳向外抽拉从而导致第一桩体出现开裂的情况。
可选的,所述穿心式千斤顶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孔与固定槽连通,所述固定孔穿设有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栓与固定槽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千斤顶固定在壳体上,方便穿心式千斤顶对锚固钢丝绳进行张拉。
可选的,所述夹紧组件包括固定套管和调节套管,所述固定套管固定在穿心式千斤顶的活塞杆内,所述固定套管内分为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的孔径往靠近防水混凝土层的方向逐渐缩小,所述调节套管上设置有若干弹性夹片,所述调节套管螺纹连接在第一通道内,若干所述弹性夹片位于第二通道内,若干所述弹性夹片与第二通道内壁紧抵,所述若干弹性夹片夹紧锚固钢丝绳,所述锚固钢丝绳穿过调节套筒并从穿心式千斤顶的活塞杆穿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穿心式千斤顶的活塞杆往向远离壳体的方向运动时,穿心式千斤顶的活塞杆带动固定套管移动,固定套管带动调节套管和弹性夹片移动,弹性夹片夹着锚固钢丝绳并对锚固钢丝绳进行拉伸,从而实现锚固钢丝绳的预应力张拉。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咬合槽内的遇水膨胀止水条减少了土体内的水从第一支护桩和第二支护桩之间流出的情况,从而减少了土体水土流失导致土体坍塌压倒第一支护桩和第二支护桩的情况;
2.固定组件固定住锚固钢丝绳,穿心式千斤顶带动夹紧组件对锚固钢丝绳进行预应力张拉,从而使锚固钢丝绳具有一定的拉应力,锚固钢丝绳拉着第一支护桩与土体紧密贴合,减少第一支护桩出现坍塌的情况,提高了第一支护桩的支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用于体现冠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用于体现第一支护桩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支护桩;11、咬合槽;12、锚固孔;13、锚固槽;14、灌浆料;2、第二支护桩;3、遇水膨胀止水棒;4、冠梁;5、锚固钢丝绳;6、防水混凝土层;7、固定组件;71、壳体;711、第一孔洞;712、滑槽;713、第二孔洞;714、固定槽;72、夹块;73、第一螺栓;8、穿心式千斤顶;81、固定孔;82、第二螺栓;9、夹紧组件;91、固定套管;92、调节套管;921、第一通道;922、第二通道;93、弹性夹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
如图1、图2和图3,深基坑支护结构包括若干第一支护桩1和若干第二支护桩2,若干第一支护桩1的周面开设有两个咬合槽11,若干第一支护桩1等距排列,咬合槽11内设置有遇水膨胀止水棒3,遇水膨胀止水棒3与咬合槽11的内壁抵接。第二支护桩2设置在相邻的两个第一支护桩1之间,且第二支护桩2嵌入到其两侧的第一支护桩1的各一个咬合槽11内。第一支护桩1和第二支护桩2的顶部设置有一根冠梁4。
第一支护桩1上开设有若干锚固孔12,深基坑的土体内开设有若干锚固槽13,锚固槽13与锚固孔12一一对应,相对应的锚固槽13和锚固孔12相连通,锚固孔12内穿设有锚固钢丝绳5,锚固钢丝绳5穿过锚固孔12后穿入锚固槽13内,锚固槽13和锚固孔12内灌有灌浆料14,灌浆料14为高强混凝土灌浆料。第一支护桩1和第二支护桩2表面喷涂有一层防水混凝土层6,锚固钢丝绳5从防水混凝土层6伸出。
防水混凝土层6上固定有若干用于固定住锚固钢丝绳5的固定组件7,固定组件7上固定有穿心式千斤顶8,穿心式千斤顶8的活塞杆内固定有用于夹住锚固钢丝绳5远离第一支护桩1一端的夹紧组件9,锚固钢丝绳5依次穿过固定组件7和穿心式千斤顶8的活塞杆,并从夹紧组件9穿出。
在使用过程中,在进行第一支护桩1的施工时,第一支护桩1钻孔完成后,在第一支护桩1的两侧预埋下锲形块,然后往孔内灌注混凝土,待第一支护桩1的混凝土达到初凝时间后抽出锲形快,从而使第一支护桩1的两侧形成咬合槽11,接着在咬合槽11内放置遇水膨胀止水棒3。
在完成所有第一支护桩1的施工后,随后开始在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护桩1之间开始钻孔进行第二支护支护桩的施工,当第二支护桩2钻孔完成后,此时第二支护桩2钻孔的一部分与咬合槽11重合。随后往孔内灌注混凝土,此时混凝土填满咬合槽11和钻孔,待混凝土凝固后,即完成第二支护桩2的浇筑并使第一支护桩1和第二支护桩2相互咬合。然后在第一支护桩1和第二支护桩2顶部支模浇筑冠梁4,将第一支护桩1和第二支护桩2的顶部连在一起。
待第一支护桩1达到规定的设计强度值后,采用钻孔器对第一支护桩1开设贯穿的锚固孔12,并且开孔器穿过第一支护桩1后往深基坑侧壁的土层内开设锚固槽13,然后将锚固钢丝绳5穿过锚固槽13并穿入锚固孔12内,随后往锚固孔12和锚固槽13内灌注灌浆料14。接着在第一支护桩1和第二支护桩2朝向深基坑的一侧喷涂防水混凝土。
待防水混凝土凝固后便形成防水混凝土层6,随后将固定组件7固定在防水混凝土层6上,然后将穿心式千斤顶8安装在固定组件7上,将夹紧组件9固定在穿心式千斤顶8的活塞杆内,锚固钢丝绳5依次穿过固定组件7、穿心式千斤顶8和夹紧组件9。当固定组件7固定住锚固钢丝绳5,夹紧组件9夹紧锚固钢丝绳5时,启动穿心式千斤顶8,穿心式千斤顶8的活塞杆带动夹紧组件9移动,夹紧组件9对锚固钢丝绳5进行拉伸,从而实现了对锚固钢丝绳5的预应力张拉。
通过上述施工,当水流过第一支护桩1和第二支护桩2之间的缝隙流过时,遇水膨胀止水条遇水膨胀并紧抵咬合槽11,从而减少水从第一支护桩1和第二支护桩2之间流出的情况,提高了支护结构的防水作用,同时施加了预应力的锚固钢丝绳5紧拉第一支护桩1与基坑侧壁的土体相贴合,减少了第一支护桩1倒塌的情况,提高了第一支护桩1的支护作用。
如图4和图5,固定组件7包括壳体71和两个夹块72,壳体71固定在防水混凝土层6上,壳体71的顶部开设有贯穿的第一孔洞711,壳体71内开设有两个滑槽712,两个滑槽712相对分布并均与第一孔洞711连通,两个夹块72分别位于两个滑槽712内,壳体71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二孔洞713,两个第二孔洞713相对分布,且两个第二孔洞713分别与两个滑槽712连通,第二孔洞713内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栓73。
壳体71的顶面开设有两个固定槽714,穿心式千斤顶8上开设有贯穿的固定孔81,固定孔81内穿设有第二螺栓82,第二螺栓82穿过固定孔81并螺纹连接在固定槽714内。
在使用过程中,将锚固钢丝绳5从第一孔洞711穿过,然后拧动第一螺栓73,第一螺栓73推动夹块72往靠近第一孔洞711的方向移动,当两个第一螺栓73拧紧时,两块夹块72相互抵紧并夹紧锚固钢丝绳5,从而完成锚固钢丝绳5的固定,减少在张拉锚固钢丝绳5时,锚固钢丝绳5从第一支护桩1内抽出并导致第一支护桩1和防水混凝土层6开裂的情况。
如图5,夹紧组件9包括固定套管91和调节套管92,固定套管91固定在穿心式千斤顶8的活塞杆内,固定套管91内的通道分为第一通道921和第二通道922,第一通道921和第二通道922相互连通,第一通道921为柱形通道,第二通道922为内径朝着壳体71的方向逐渐变小的锥形通道。调节套管92的底部设置有若干弹性夹片93,弹性夹片93沿着调节套管92一端面周向等距分布,调节套管92螺纹连接在第一通道921内,弹性夹片93位于第二通道922内,若干弹性夹片93均与第二通道922紧抵,并且若干弹性夹片相互靠近并夹紧锚固钢丝绳5。
在使用过程中,将固定套管91固定在穿心式千斤顶8之后,锚固钢丝绳5依次穿过穿心式千斤顶8的活塞杆和固定套管91后,锚固钢丝绳5从若干弹性夹片93之间穿过,然后穿过调节套管92,接着将调节套管92螺纹连接在固定套管91内,并随着调节套管92不断拧入固定套管91内,弹性夹片93不断朝着固定套管91的底部靠近,固定套管91的第二通道922的内壁与弹性夹片93抵接,从而使若干弹性夹片93相互靠近并逐渐夹紧锚固钢丝绳5,从而完成锚固钢丝绳5的固定。
本申请实施例实施原理为:在第一支护桩1的咬合槽11内设置遇水膨胀止水棒3,并使第二支护桩2和通过咬合槽11与第一支护桩1相互咬合,接着拧紧第一螺栓73,将从第一支护桩1伸出锚固钢丝绳5通过两个夹块72固定住,然后用第二螺栓82将穿心式千斤顶8固定在壳体71上,然后将锚固钢丝绳5穿过固定套管91,并将调节套管92螺纹连接在固定套管91内使若干弹性夹片93夹住锚固钢丝绳5。然后启动穿心式千斤顶8,穿心式千斤顶8的活塞杆带动固定套管91移动,固定套管91带动调节套管92移动,从而实现调节套管92对锚固钢丝绳5的预应力张拉。施加了预应力的锚固钢丝绳5拉着第一支护桩1与土体紧密结合,减少第一支护桩1出现倒塌,提高第一支护桩1的支护作用,同时当土层的水从第一支护桩1和第二支护桩2之间流过时,遇水膨胀止水棒3遇水膨胀并与咬合槽11内壁紧抵,从而减少水从咬合槽11缝隙流出的情况,提高了第一支护桩1和第二支护桩2的防水作用。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第一支护桩(1),若干所述第一支护桩(1)等距排列,若干所述第一支护桩(1)的两侧开设有咬合槽(11),两个所述第一支护桩(1)之间设置有第二支护桩(2),所述第二支护桩(2)嵌设在其两侧的两个第一支护桩(1)的咬合槽(11)内,所述咬合槽(11)内设置有遇水膨胀止水棒(3),所述遇水膨胀止水棒(3)与咬合槽(11)的内壁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护桩(1)的顶部和第二支护桩(2)的顶部设置有冠梁(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护桩(1)上开设有贯穿的锚固孔(12),与所述第一支护桩(1)相抵的土层内开设有锚固槽(13),所述锚固槽(13)与锚固孔(12)连通,所述锚固孔(12)内穿设有锚固钢丝绳(5),所述锚固钢丝绳(5)的一端位于锚固槽(13)内,所述锚固槽(13)和锚固孔(12)内均灌注有灌浆料(14),所述灌浆料(14)将锚固钢丝绳(5)包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深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护桩(1)和第二支护桩(2)朝向深基坑内的一侧设置有防水混凝土层(6),所述锚固钢丝绳(5)从防水混凝土层(6)伸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深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钢丝绳(5)上设置有用于固定住锚固钢丝绳(5)的固定组件(7),所述固定组件(7)设置在防水混凝土层(6)上,所述固定组件(7)上设置有穿心式千斤顶(8),所述锚固钢丝绳(5)依次穿过固定组件(7)和穿心式千斤顶(8),所述穿心式千斤顶(8)内固定有用于夹住锚固钢丝绳(5)的夹紧组件(9)。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深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7)包括壳体(71)和两个夹块(72),所述壳体(71)固定在防水混凝土层(6)上,所述穿心式千斤顶(8)固定在壳体(71)上,所述壳体(71)上开设有贯穿的第一孔洞(711),所述壳体(71)内开设有两个滑槽(712),两个所述滑槽(712)相对分布并连通,并且两个所述滑槽(712)均与第一孔洞(711)连通,两个夹块(72)分别设置在两个滑槽(712)内,所述壳体(71)上开设有两个第二孔洞(713),两个所述第二孔洞(713)分别与两个滑槽(712)连通,两个所述第二孔洞(713)均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栓(73),两个所述第一螺栓(73)分别与两个夹块(72)紧抵,所述锚固钢丝绳(5)从第一孔洞(711)穿过,两个所述夹块(72)夹紧锚固钢丝绳(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深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心式千斤顶(8)上开设有固定孔(81),所述壳体(71)上开设有固定槽(714),所述固定孔(81)与固定槽(714)连通,所述固定孔(81)穿设有第二螺栓(82),所述第二螺栓(82)与固定槽(714)螺纹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深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组件(9)包括固定套管(91)和调节套管(92),所述固定套管(91)固定在穿心式千斤顶(8)的活塞杆内,所述固定套管(91)内分为第一通道(921)和第二通道(922),所述第一通道(921)与第二通道(922)连通,所述第二通道(922)的孔径往靠近防水混凝土层(6)的方向逐渐缩小,所述调节套管(92)上设置有若干弹性夹片(93),所述调节套管(92)螺纹连接在第一通道(921)内,若干所述弹性夹片(93)位于第二通道(922)内,若干所述弹性夹片(93)与第二通道(922)内壁紧抵,所述若干弹性夹片(93)夹紧锚固钢丝绳(5),所述锚固钢丝绳(5)穿过调节套管(92)并从穿心式千斤顶(8)的活塞杆穿出。
CN202221874762.0U 2022-07-20 2022-07-20 深基坑支护结构 Active CN2176791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74762.0U CN217679158U (zh) 2022-07-20 2022-07-20 深基坑支护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74762.0U CN217679158U (zh) 2022-07-20 2022-07-20 深基坑支护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79158U true CN217679158U (zh) 2022-10-28

Family

ID=83718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74762.0U Active CN217679158U (zh) 2022-07-20 2022-07-20 深基坑支护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791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006558A1 (zh) 一种适用于地下隧洞的高强约束混凝土支护体系
CN110359363B (zh) 一种部分黏结预应力装配式自复位桥梁墩柱节点及方法
KR101353882B1 (ko) 근접 병설 터널의 필라부 선보강 및 굴착 시공 방법
CN211113663U (zh) 一种锚索可回收的锚索支护桩联合支护结构
CN109024721B (zh) 一种加固基础及提高既有建筑刚性基础抗弯剪能力的方法
CN103758125B (zh) 挤压锁头弹簧承压板应力分散型大吨位扩大头锚索
CN108978938A (zh) 预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及施工方法
CN110158626B (zh) 一种止水帷幕结构
CN205776241U (zh) 一种桁架式双排桩支护体系
CN110344406A (zh) 拉压型复合预应力锚索
CN217679158U (zh) 深基坑支护结构
CN113123373A (zh) 后插无粘结钢绞线u型管承压型抗拔桩及其施工方法
CN108951607A (zh) 现浇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空心地下连续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5529907U (zh) 固定端p型锚具
CN211547696U (zh) 一种钢管桩
CN210766797U (zh) 一种深基坑开挖支护结构
CN112943327A (zh) 一种用于地层支护的地下硐室主动可控让压支护系统及方法
KR100613046B1 (ko) 유압식 연선 인장장치
CN212223864U (zh) 一种新型鸟巢式注浆锚索
KR20150050012A (ko) 그라운드 앵커를 이용한 프리스트레스 콘크리트 흙막이벽 및 그 시공방법
CN103276733A (zh) 一种拉压分散型预应力锚索
CN112726598A (zh) 一种全粘结型预应力钢锚管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1608710A (zh) 全长中空排水增阻式让压锚杆
CN214460687U (zh) 抗浮锚杆张拉端用传力装置及抗浮锚杆
KR101239314B1 (ko) 와이어 꺾임방지를 위한 정착헤드 및 상기 정착헤드가 장착된 와이어 인장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