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58816U - 室内坐具 - Google Patents

室内坐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58816U
CN217658816U CN202123108745.4U CN202123108745U CN217658816U CN 217658816 U CN217658816 U CN 217658816U CN 202123108745 U CN202123108745 U CN 202123108745U CN 217658816 U CN217658816 U CN 2176588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r
duct
seat
backr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0874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赫明亮
成汝振
郝本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0874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588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588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588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室内坐具。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靠背部吹出的风的风力小的问题。该室内坐具包括坐部和靠背部,靠背部安装在坐部的一侧、且靠背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坐部的上方,坐部内形成有第一风道,第一风道包括设置在坐部的底面或者侧面的第一进风口和设置在坐部的顶面的第一出风孔,第一风道内设有第一换热供风模块,靠背部内形成有第二风道,第二风道包括设置在靠背部的背面或者侧面的第二进风口和设置在靠背部的正面的第二出风孔,第二风道内设有第二换热供风模块。通过上述设置,风在室内坐具内的流动过程中的风力损失小,换热后的风的冷量或者热量损失也小,坐部和靠背部吹出的风的风力大,制冷或者制热效果佳。

Description

室内坐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室内坐具。
背景技术
沙发、椅子等是常见的室内坐具,包括坐部和靠背部,坐部的顶面用于支撑用户的臀部,靠背部的正面用于支撑用户的背部。
为了在酷热或者寒冷的环境中提高室内坐具的舒适度,业内出现了集成有空调模块的室内坐具,该室内坐具将可制冷和/或制热的换热供风模块设于坐部内,坐部的顶面和靠背部的正面均设有通风槽,换热供风模块从坐部的进风口吸入空气并进行制冷或者加热后,再将制冷或者加热后的空气通过风管导向坐部的顶面和靠背部的正面上的通风槽,制冷或者加热后的空气从通风槽处吹出,以便为用户的臀部和背部降温或者加热。
但是,这种集成有空调模块的室内坐具,其靠背部吹出的风的风力小,制冷或者加热的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靠背部吹出的风的风力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室内坐具,该室内坐具包括坐部和靠背部,靠背部安装在坐部的一侧、且靠背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坐部的上方。
坐部内形成有第一风道,第一风道包括设置在坐部的底面或者侧面的第一进风口,以及设置在坐部的顶面的第一出风孔,第一风道内设有第一换热供风模块。
靠背部内形成有第二风道,第二风道包括设置在靠背部的背面或者侧面的第二进风口,以及设置在靠背部的正面的第二出风孔,第二风道内设有第二换热供风模块。
在上述室内坐具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第一换热供风模块包括间隔设置在第一风道内并与第一风道的风道壁紧固连接的第一风扇组件和第一换热器。
第二换热供风模块包括间隔设置在第二风道内并与第二风道的风道壁紧固连接的第二风扇组件和第二换热器。
在上述室内坐具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第一风扇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贯流风扇,第一贯流风扇设于第一换热器与第一出风孔之间。
第二风扇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贯流风扇,第二贯流风扇设于第二换热器与第二出风孔之间。
在上述室内坐具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第一风扇组件包括多个相互平行且轴线处于同一平面的第一贯流风扇,第一换热器为板状,第一风扇组件的多个第一贯流风扇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与第一换热器平行。
第二风扇组件包括多个相互平行且轴线处于同一平面的第二贯流风扇,第二换热器为板状,第二风扇组件的多个第二贯流风扇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与第二换热器平行。
在上述室内坐具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集成为一个换热器。
在上述室内坐具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第一风道包括第一换热器与第一进风口之间形成的第一进风风道,第二风道包括第二换热器与第二进风口之间形成的第二进风风道,第一进风风道和第二进风风道连通。
在上述室内坐具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第一风道包括第一出风孔与第一换热器之间形成的第一出风风道,第二风道包括第二出风孔与第二换热器之间形成的第二出风风道,第一出风风道与第二出风风道之间分隔。
在上述室内坐具的优选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扶手部,坐部的左部和/或右部设有扶手部,至少一个扶手部上设有控制面板,控制面板与第一换热供风模块和第二换热供风模块通信连接。
控制面板包括第一控制模块和第二控制模块,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第一换热供风模块,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第二换热供风模块。
在上述室内坐具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坐部包括坐部主体,第一风道形成于坐部主体内,坐部主体的后端设有连通第一风道的第一开口,坐部主体的底面设有用于支撑坐部主体的多个支脚,第一进风口设于坐部主体的底面,第一出风孔设于坐部主体的顶面。
靠背部的正面与坐部主体的顶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靠背部的上端在坐部主体的上方,靠背部的底端设有连通第二风道的第二开口,靠背部的底端与坐部主体的后端紧固连接,且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对接,第二进风口设于靠背部的背面的上部。
在上述室内坐具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第一进风口处设有第一进风格栅,第二进风口处设有第二进风格栅。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室内坐具包括顶面用于支撑用户臀部的坐部和正面用于支撑用户背部的靠背部,坐部内形成有第一风道,第一风道包括设置在坐部的底面或者侧面的第一进风口以及设置在坐部的顶面的第一出风孔,第一风道内设有第一换热供风模块,靠背部内形成有第二风道,第二风道包括设置在靠背部的背面或者侧面的第二进风口以及设置在靠背部的正面的第二出风孔,第二风道内设有第二换热供风模块。通过上述设置,坐部和靠背部内分别设有第一换热供风模块和第二换热供风模块,设于坐部内的第一换热供风模块可从第一进风口吸入空气并进行换热后,通过第一出风孔向坐部的上方吹风,设于靠背部内的第二换热供风模块可从第二进风口吸入空气并进行换热后,通过第二出风孔向靠背部的前方吹风,第一换热供风模块与第一出风孔之间以及第二换热供风模块与第二出风孔之间的路径都较短,风在室内坐具内的流动过程中的风力损失小,换热后的风的冷量或者热量损失也小,坐部和靠背部吹出的风的风力大,制冷或者制热效果佳,同时,设于坐部内的第一换热供风模块可仅用于向坐部的顶面的上方吹风,也可减轻设于坐部内的第一换热供风模块的负担。另外,坐部和靠背部分别设置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后,可增大进风量,可避免因进风量小而导致的出风风力小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室内坐具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为: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室内坐具的实施例的第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透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室内坐具的实施例的第二视角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室内坐具的实施例的第三视角的示意图。
附图中:100、坐部;110、坐部主体;111、第一开口;120、支脚;200、靠背部;210、第二开口;300、扶手部;310、控制面板;311、工作模式控制面板;312、风速控制面板;400、冷媒管;500、第一风道;510、第一进风口;511、第一进风格栅;520、第一出风孔;530、第一进风风道;540、第一出风风道;550、隔板;600、第二风道;610、第二进风口;611、第二进风格栅;620、第二出风孔;630、第二进风风道;640、第二出风风道;700、第一换热供风模块;710、第一风扇组件;711、第一贯流风扇;720、第一换热器;800、第二换热供风模块;810、第二风扇组件;811、第二贯流风扇;820、第二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
其次,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装置或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背景技术中记载的,相关技术中的集成有空调模块的室内坐具,仅在室内坐具的坐部内安装有换热供风模块,坐部内的换热供风模块需要通过风管向靠背部供风,坐部内的换热供风模块与靠背部之间的供风路径长,在通过风管供风的过程中,风力损失大,经过制冷或者制热后的空气的冷量和热量损失也大,靠背部吹出的风的制冷或者制热效果不佳,且坐部内的换热供风模块需要同时使风从坐部的顶面和靠背部的正面吹出,换热供风模块需要吸入和吹出大量的风,且需要对大量的风进行制冷或者加热,换热供风模块的负担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案设计人通过在室内坐具的坐部和靠背部内分别形成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使第一风道包括设置在坐部的底面或者侧面的第一进风口以及设置在坐部的顶面的第一出风孔,第二风道包括设置在靠背部的背面或者侧面的第二进风口以及设置在靠背部的正面的第二出风孔,并在第一风道内设置第一换热供风模块,在第二风道内设置第二换热供风模块。设于坐部内的第一换热供风模块可从第一进风口吸入空气并进行换热后,通过第一出风孔向坐部的上方吹风,设于靠背部内的第二换热供风模块可从第二进风口吸入空气并进行换热后,通过第二出风孔向靠背部的前方吹风,第一换热供风模块与第一出风孔之间以及第二换热供风模块与第二出风孔之间的路径都较短,风在室内坐具内的流动过程中的风力损失小,换热后的风的冷量或者热量损失也小,坐部和靠背部吹出的风的风力大,制冷或者制热效果佳,同时,设于坐部内的第一换热供风模块可仅用于向坐部的顶面的上方吹风,也可减轻设于坐部内的第一换热供风模块的负担。另外,坐部和靠背部分别设置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后,可增大进风量,可避免因进风量小而导致的出风风力小的问题。
下面结合附图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室内坐具的优选技术方案。
图1是提供的室内坐具的实施例的第一视角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透视图,图3是提供的室内坐具的实施例的第二视角的示意图,图4是提供的室内坐具的实施例的第三视角的示意图。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室内坐具的实施例,具体包括坐部100和靠背部200,靠背部200安装在坐部100的一侧、且靠背部20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坐部100的上方。
坐部100内形成有第一风道500,第一风道500包括设置在坐部100的底面或者侧面的第一进风口510,以及设置在坐部100的顶面的第一出风孔520,第一风道500内设有第一换热供风模块700。
靠背部200内形成有第二风道600,第二风道600包括设置在靠背部200的背面或者侧面的第二进风口610,以及设置在靠背部200的正面的第二出风孔620,第二风道600内设有第二换热供风模块80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风道500内的第一换热供风模块700可从第一进风口510吸入空气并对吸入的空气进行加热或者制冷后,通过第一出风孔520向坐部100的上方吹出,第二风道600内的的第二换热供风模块800可从第二进风口610吸入空气并对吸入的空气进行加热或者制冷后,通过第二出风孔620向靠背部200的前方吹出,第一换热供风模块700与第一出风孔520之间以及第二换热供风模块800与第二出风孔620之间的路径都较短,风在室内坐具内的流动过程中的风力损失小,换热后的风的冷量或者热量损失也小,坐部100和靠背部200吹出的风的风力大,制冷或者制热效果佳,同时,设于坐部100内的第一换热供风模块700可仅用于向坐部100的顶面的上方吹风,也可减轻设于坐部100内的第一换热供风模块700的负担。另外,坐部100和靠背部200分别设置第一进风口510和第二进风口610后,可增大进风量,可避免因进风量小而导致的出风风力小的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该室内坐具可为沙发、座椅等常见的放置于室内的坐具。
如图2-图4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风道500包括设置在坐部100的顶面的多个第一出风孔520,第二风道600包括设置在靠背部200的正面的多个第二出风孔620。如此,利于增大坐部100的顶面和靠背部200的正面的出风面积,利于提高制冷或者制热的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所有的第一出风孔520在坐部100的顶面上呈矩阵分布,所有的第二出风孔620在靠背部200的正面上呈矩阵分布。如此,坐部100的顶面和靠背部200的正面的各处出风均匀。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出风孔520为圆孔或者方孔。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出风孔620为圆孔或者方孔。
如图2所示,并参看图3、图4,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换热供风模块700包括间隔设置在第一风道500内并与第一风道500的风道壁紧固连接的第一风扇组件710和第一换热器720。如此设置,利于从第一进风口510吸入空气并对吸入的空气进行加热或者制冷,并使加热或者制冷后的空气从第一出风孔520吹出。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换热器720隔断第一风道500的空气流路。如此设置,第一风道500内的所有空气均须经过第一换热器720之后才能从第一出风孔520吹出,第一风道500内空气的换热效果好。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换热器720隔断第一风道500的空气流路是指第一换热器720将第一风道500分隔为两部分,第一风道500在第一换热器720上游的空气必须经过第一换热器720后方能流到第一换热器720的下游。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换热器720为板状,第一换热器720与坐部100的底面平行。如此,可减小第一换热器720的面积,且可使坐部100的顶面各处吹出的风力均匀。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换热供风模块800包括间隔设置在第二风道600内并与第二风道600的风道壁紧固连接的第二风扇组件810和第二换热器820。如此设置,利于从第二进风口610吸入空气并对吸入的空气进行加热或者制冷,并使加热或者制冷后的空气从第二出风孔620吹出。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换热器820隔断第二风道600的空气流路。如此设置,第二风道600内的所有空气均须经过第二换热器820之后才能从第二出风孔620吹出,第二风道600内空气的换热效果好。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换热器820隔断第二风道600的空气流路是指第二换热器820将第二风道600分隔为两部分,第二风道600在第二换热器820上游的空气必须经过第二换热器820后方能流到第二换热器820的下游。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换热器820与靠背部200的背面平行。如此,可减小第二换热器820的面积,且可使靠背部200的正面各处吹出的风力均匀。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换热器720和第二换热器820可通过与其连通的冷媒管400接入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回路,第一换热器720和第二换热器820可相当于现有的空调器的室内机中的换热器,冷媒管400可从坐部100和/或靠背部200穿出后与空调外机连接,冷媒循环回路中的压缩机、四通换向阀、节流装置、室外换热器等部件可安装于空调外机中。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风扇组件71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贯流风扇711,第一贯流风扇711设于第一换热器720与第一出风孔520之间。
第二风扇组件810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贯流风扇811,第二贯流风扇811设于第二换热器820与第二出风孔620之间。
如此设置,第一贯流风扇711和第二贯流风扇811吹出的风的风力损失小,第一出风孔520和第二出风孔620的出风风力大。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贯流风扇711和第二贯流风扇811可根据第一风道500和第二风道600内的空间进行选择,在第一风道500内的空间大于第二风道600内的空间时,选用的第一贯流风扇711的尺寸可大于第二贯流风扇811的尺寸。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贯流风扇711和第二贯流风扇811的轴线均水平。如此,方便安装,且出风均匀。
在第一换热器720为板状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风扇组件710包括多个相互平行且轴线处于同一平面的第一贯流风扇711,第一风扇组件710的多个第一贯流风扇711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与第一换热器720平行。
如此设置,可使坐部100的顶面各处吹出的风更加均匀,也可使第一换热器720各处的换热更加均匀。
举例来说,第一风扇组件710包括2个相互平行且轴线处于同一平面的第一贯流风扇711。
在第二换热器820为板状的实施方式中,第二风扇组件810包括多个相互平行且轴线处于同一平面的第二贯流风扇811,第二风扇组件810的多个第二贯流风扇811轴线所在的平面与第二换热器820平行。
如此设置,可使靠背部200的正面各处吹出的风更加均匀,也可使第二换热器820各处的换热更加均匀。
举例来说,第二风扇组件810包括3个相互平行且轴线处于同一平面的第二贯流风扇811。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换热器720和第二换热器820集成为一个换热器。如此设置,装配方便。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换热器720和第二换热器820集成的换热器可为与坐部100和靠背部200之间的夹角对应的呈一定角度的弯折结构,第一换热器720与第二换热器820之间可通过一连接段连接,该连接段可为弧形段,也可为尖角转角段,该连接段可隔断第一风道500和第二风道600连接处流向第一出风孔520和第二出风孔620的空气的空气流路。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换热器720和第二换热器820也可为相互独立的两个换热器。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风道500包括第一换热器720与第一进风口510之间形成的第一进风风道530,第二风道600包括第二换热器820与第二进风口610之间形成的第二进风风道630,第一进风风道530和第二进风风道630连通。
如此设置,通过连通的第一进风风道530和第二进风风道630,可对流入第一换热器720和第二换热器820的风进行相互补充。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风道500包括第一出风孔520与第一换热器720之间形成的第一出风风道540,第二风道600包括第二出风孔620与第二换热器820之间形成的第二出风风道640,第一出风风道540与第二出风风道640之间分隔。
如此设置,利于独立控制第一出风孔520和第二出风孔620出风的风力,可避免第一出风风道540与第二出风风道640之间串风。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坐部100包括坐部主体110,第一风道500形成于坐部主体110内,坐部主体110的底面设有用于支撑坐部主体110的多个支脚120,第一进风口510设于坐部主体110的底面,第一出风孔520设于坐部主体110的顶面。
靠背部200倾斜于水平面设置,靠背部200的正面与坐部主体110的顶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靠背部200的上端在坐部主体110的上方,靠背部200的底端与坐部主体110的后端紧固连接,第二进风口610设于靠背部200的背面的上部。
如此设置,第一进风口510和第二进风口610均背离用户,可降低吸风对用户的影响,第二进风口610设于靠背部200的背面的上部,第一进风口510与第二进风口610之间的间距大,可避免二者相互影响,且便于靠背部200与坐部主体110的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坐部主体110的后端设有连通第一风道500的第一开口111,靠背部200的底端设有连通第二风道的第二开口210,且第一开口111与第二开口210对接。
如此设置,可通过第一开口111和第二开口210使第一进风口510与第一换热器720之间的第一进风风道530和第二进风口610与第二换热器820之间的第二进风风道630连通,也便于第一换热器720和第二换热器820集成为一个换热器时的安装。
可以理解的是,坐部主体110可为中空的立方体、柱体或者不规则状等结构,靠背部200可为中空的梯形状、立方体状、柱状或者不规则形状等结构,第一风道500至少部分由坐部主体110内壁形成,第二风道600由靠背部的内壁形成。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出风孔520与第一换热器720之间设有竖向且相互拼接形成柱状结构的隔板550,第一换热器720紧固连接于柱状结构的底端且隔断该柱状结构底端的开口,该柱状结构的顶端与坐部主体110的顶面紧固连接,相互拼接形成柱状结构的隔板550形成第一出风风道540,第一换热器720下方的坐部主体110的内壁形成第一进风风道530;第二换热器820与靠背部的内壁紧固连接,第二换热器820上方的靠背部200的内壁形成第二出风风道640,第二换热器820下方的靠背部200的内壁形成第二进风风道630,相互拼接形成柱状结构的隔板550用于使第一出风风道540与第二出风风道640分隔。
举例来说,坐部主体110为中空且后端开有第一开口111的立方体结构,靠背部200为中空的直角梯形体结构,直角梯形体的斜边面为其底面且开有第二开口210,坐部主体110的后端面与靠背部200的底面紧固连接,第一开口111和第二开口210对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进风口510处设有第一进风格栅511,第二进风口610处设有第二进风格栅611。
如此设置,可避免杂物进入第一风道500和第二风道600内。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扶手部300,坐部100的左部和/或右部设有扶手部300,至少一个扶手部300上设有控制面板310,控制面板310与第一换热供风模块700和第二换热供风模块800通信连接。
控制面板310包括第一控制模块和第二控制模块,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第一换热供风模块700,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第二换热供风模块800。
如此设置,方便用户对第一换热供风模块700和第二换热供风模块800的控制,且可对第一换热供风模块700和第二换热供风模块800进行独立控制。
可以理解的是,控制面板310可为触控屏、按键面板、声控面板、手势控制面板等,对应的,第一控制模块和第二控制模块可为按键控制模块、触控模块、声控模块、手势控制模块等。
在一些示例中,控制面板310包括风速控制面板312和工作模式控制面板311,第一换热供风模块700的第一风扇组件710和第二换热供风模块800的第二风扇组件810均与风速控制面板312通信连接并受风速控制面板312控制,用于控制第一换热供风模块700的第一换热器720中冷媒流向的换向阀和用于控制第二换热供风模块800的第二换热器820中的冷媒流向的换向阀进行通信均与工作模式控制面板311通信连接并受工作模式控制面板311控制。
第一控制模块包括设于风速控制面板312上的第一风速控制模块,第一风速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第一换热供风模块700的第一风扇组件710的风速,第二控制模块包括设于风速控制面板312上的第二风速控制模块,第二风速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第二换热供风模块800的第二风扇组件810的风速。
在第一换热器720和第二换热器820为相互独立的两个换热器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模块还包括设于工作模式控制面板311上的第一工作模式控制模块,第一工作模式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第一换热供风模块700的第一换热器720的工作模式,第二控制模块还包括设于工作模式控制面板311上的第二工作模式控制模块,第二工作模式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第二换热供风模块800的第二换热器820的工作模式。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换热器720和第二换热器820的工作模式均包括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第一工作模式控制模块通过控制与其对应的换向阀改变第一换热器720中的冷媒的流向来切换工作模式,第二工作模式控制模块通过控制与其对应的换向阀改变第二换热器820中的冷媒流向来切换工作模式。
在第一换热器720和第二换热器820集成为一弧形换热器的实施方式中,该弧形换热器对应的换向阀与工作模式控制面板311通信连接并受工作模式控制面板311控制,工作模式控制面板311通过对应的换向阀同一控制该弧形换热器内冷媒的流向。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室内坐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坐部和靠背部,所述靠背部安装在所述坐部的一侧,且所述靠背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坐部的上方;
所述坐部内形成有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包括设置在所述坐部的底面或者侧面的第一进风口,以及设置在所述坐部的顶面的第一出风孔,所述第一风道内设有第一换热供风模块;
所述靠背部内形成有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包括设置在所述靠背部的背面或者侧面的第二进风口,以及设置在所述靠背部的正面的第二出风孔,所述第二风道内设有第二换热供风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供风模块包括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内并与所述第一风道的风道壁紧固连接的第一风扇组件和第一换热器;
所述第二换热供风模块包括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内并与所述第二风道的风道壁紧固连接的第二风扇组件和第二换热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贯流风扇,所述第一贯流风扇设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出风孔之间;
所述第二风扇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贯流风扇,所述第二贯流风扇设于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出风孔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组件包括多个相互平行且轴线处于同一平面的所述第一贯流风扇,所述第一换热器为板状,所述第一风扇组件的多个所述第一贯流风扇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平行;
所述第二风扇组件包括多个相互平行且轴线处于同一平面的所述第二贯流风扇,所述第二换热器为板状,所述第二风扇组件的多个所述第二贯流风扇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集成为一个换热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包括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一进风口之间形成的第一进风风道,所述第二风道包括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二进风口之间形成的第二进风风道,所述第一进风风道和所述第二进风风道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包括所述第一出风孔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形成的第一出风风道,所述第二风道包括所述第二出风孔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形成的第二出风风道,所述第一出风风道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之间分隔。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室内坐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扶手部,所述坐部的左部和/或右部设有所述扶手部,至少一个所述扶手部上设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与所述第一换热供风模块和所述第二换热供风模块通信连接;
所述控制面板包括第一控制模块和第二控制模块,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换热供风模块,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换热供风模块。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室内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坐部包括坐部主体,所述第一风道形成于所述坐部主体内,所述坐部主体的后端设有连通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一开口,所述坐部主体的底面设有用于支撑所述坐部主体的多个支脚,所述第一进风口设于所述坐部主体的底面,所述第一出风孔设于所述坐部主体的顶面;
所述靠背部的正面与所述坐部主体的顶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靠背部的上端在所述坐部主体的上方,所述靠背部的底端设有连通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二开口,所述靠背部的底端与所述坐部主体的后端紧固连接,且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对接,所述第二进风口设于所述靠背部的背面的上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室内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处设有第一进风格栅,所述第二进风口处设有第二进风格栅。
CN202123108745.4U 2021-12-10 2021-12-10 室内坐具 Active CN2176588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08745.4U CN217658816U (zh) 2021-12-10 2021-12-10 室内坐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08745.4U CN217658816U (zh) 2021-12-10 2021-12-10 室内坐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58816U true CN217658816U (zh) 2022-10-28

Family

ID=837022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08745.4U Active CN217658816U (zh) 2021-12-10 2021-12-10 室内坐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588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01995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295969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09059112A (zh) 空调末端设备和空调器
JP2000249360A (ja) 3面吐出型空気調和機
CN217658816U (zh) 室内坐具
JP5047206B2 (ja) 置換換気システム
US11149966B2 (en) In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218672372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8119933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1876247U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215062423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5164280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KR20080014468A (ko) 환기 겸용 공기조화기
JP7240257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2012247117A (ja) 空調機能を有する机
CN214016807U (zh) 多功能沙发及空调系统
CN21576541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76540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396154U (zh) 空调系统、驾驶室组件及作业机械
CN215062444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JP2006170471A (ja) タスク空調システム
JP7246545B2 (ja) 床吹出装置
CN217482867U (zh) 空调器
CN218781359U (zh) 一种空调
CN214581494U (zh) 一种风道循环的节能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