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62444U -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062444U CN215062444U CN202120528105.XU CN202120528105U CN215062444U CN 215062444 U CN215062444 U CN 215062444U CN 202120528105 U CN202120528105 U CN 202120528105U CN 215062444 U CN215062444 U CN 21506244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indoor
- fresh air
- fresh
- modu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新风模块及空调器,新风模块包括壳体、加热装置和切换组件,壳体内形成有新风风道,壳体上开设有连通新风风道的新风进风口、室内进风通道和室内出风通道,加热装置用于对流经新风模块的气流进行加热,切换组件用以切换新风模块的工作状态,在新风工作模式下,气流由新风进风口流入新风风道后被送入室内,在循环风工作模式下,气流由室内进风通道流入新风风道,经由加热装置加热后送回室内。本实用新型中,新风模块不仅能够在新风工作模式下引入室外空气,还能切换为循环风工作模式,加热室内空气并送回室内,改善空调器制热时室内温度分布不匀的情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市场上的空调器可以配置有新风模块,以利用该新风模块将室外环境的新鲜空气引入到室内环境中,来补充室内环境的新风量,提高室内环境的空气质量。而当空调器进行制热时,为了避免室外空气过冷导致室内送风冷热不均,新风模块通常还可以配置加热装置对引入的新风进行加热。
然而在一些情形下,用户并不需要开启新风,关闭新风时,由于空调器送风位置单一,室内容易出现空气分布冷热不均的情况,尤其容易出现制热分层,即室内高处的空气温度较高、低处的空气温度较低,导致室内用户感到不舒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能够改善室内空气冷热不均,提升室内环境舒适度的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风模块,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新风风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连通所述新风风道的新风进风口、室内进风通道和室内出风通道;
加热装置,设于所述壳体内,可用于对流经所述新风模块的气流进行加热;以及,
切换组件,设于所述壳体,用以切换所述新风模块的工作模式,以使得所述新风模块具有新风工作模式和循环风工作模式,在所述新风工作模式下,气流由所述新风进风口流入所述新风风道,并流向所述室内出风通道,在所述循环风工作模式下,气流由所述室内进风通道流入所述新风风道,并流向所述室内出风通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切换组件用于控制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室内进风通道的开闭,在所述新风工作模式下,所述新风进风口打开,且所述室内进风通道关闭,在所述循环风工作模式下,所述新风进风口关闭,且所述室内进风通道打开。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切换组件包括第一开关门和第二开关门,所述第一开关门设于所述新风进风口处,所述第二开关门设于所述室内进风通道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设于所述室内出风通道和/或所述新风风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净化装置,所述净化装置设于所述新风风道内。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新风工作模式下,室外空气由所述新风进口流入所述新风风道并依次流经所述净化装置和所述室内出风通道;在所述循环风工作模式下,室内空气由所述室内进风通道依次流入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室内出风通道,所述净化装置位于所述循环风工作模式形成的流道外。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离心风轮,所述离心风轮设于所述新风风道,所述离心风轮用于驱动所述新风风道内的气流向所述室内出风通道,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净化装置位于所述离心风轮的进风端一侧,所述室内出风通道自所述离心风轮在径向上的一侧朝所述离心风轮背离所述进风端的方向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室内进风通道与所述新风风道的连通处位于所述新风风道中的所述净化装置和所述离心风轮之间的区域。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室内进风通道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室内进风通道分布于所述新风风道的相背两侧;两个所述室内进风通道均朝向所述离心风轮的进风端延伸。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有换热风道,所述外壳上开设有换热出风口、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所述换热出风口连通所述换热风道,所述换热出风口位于所述室内出风口上方;
如上所述的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设于所述外壳,所述新风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室外,所述室内进风通道通过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室内,所述室内出风通道通过所述出风口连通室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为柜式空调器,所述新风模块设于所述外壳底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风口设于所述外壳后侧,所述室内出风口设于所述外壳前侧,所述第二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室内出风口在上下向位于所述新风模块上方或下方。
本实用新型提供新风模块及包含该新风模块的空调器,新风模块包括壳体、净化装置、加热装置和切换组件,壳体内形成有新风风道,壳体上开设有连通新风风道的新风进风口、室内进风通道和室内出风通道,加热装置用于对流经新风风道的气流进行加热,切换组件用以切换新风模块的工作状态,在新风工作模式下,气流由新风进风口流入新风风道,自室内出风通道被送入室内,在循环风工作模式下,气流由室内进风通道流入新风风道,经由加热装置加热后送回室内。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中,新风模块不仅能够在新风工作模式下引入室外空气,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还能切换为循环风工作模式,加热室内空气并送回室内,改善空调器制热时室内温度分布不匀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一实施例前侧的正视图;
图2为图1中空调器的侧视图;
图3为图1中空调器的背视图;
图4为图1中空调器A-A处的局部剖视图,其中新风模块处于新风工作模式;
图5为图1中空调器A-A处的局部剖视图,其中新风模块处于循环风工作模式;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另一实施例前侧的正视图;
图7为图6中空调器的侧视图;
图8为图6中空调器的背视图;
图9为图6中空调器B-B处的局部剖视图,其中新风模块处于新风工作模式;
图10为图6中空调器B-B处的局部剖视图,其中新风模块处于循环风工作模式;
图11为图1或图6中空调器的横向剖视图,其中新风模块处于新风工作模式;
图12为图1或图6中空调器的横向剖视图,其中新风模块处于循环风工作模式。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0 | 新风模块 | 42 | 第二开关门 |
10 | 壳体 | 50 | 离心风轮 |
11 | 新风风道 | 51 | 进风端 |
12 | 新风进风口 | 200 | 空调器 |
13 | 室内进风通道 | 201 | 外壳 |
14 | 室内出风通道 | 202 | 第一进风口 |
20 | 净化装置 | 203 | 第二进风口 |
30 | 加热装置 | 204 | 室内出风口 |
41 | 第一开关门 | 205 | 换热出风口 |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请参阅图1至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风模块100及包括有新风模块100的空调器200的实施例。其中,图中的虚线箭头表示气流流动方向。空调器200可以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或柜式空调室内机、或窗式空调器200、或吊顶式空调室内机等。优选,空调器200为一种柜式空调器20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关于方位或方向性的描述仅适用于空调器200在正常使用时的状态,不包括空调器200在生产、组装或运输等情形时的状态。
请参阅图1至图10,空调器200包括外壳201和新风模块100,外壳201内形成有换热风道,外壳201上开设有换热出风口205、第一进风口202、第二进风口203和室内出风口204,第一进风口202用于连通室外,第二进风口203用于连通室内,换热出风口205和室内出风口204连通室内,且换热出风口205位于室内出风口204上方。新风模块100设于外壳201,具体地,新风模块100的壳体10可与外壳201一体设置,即壳体10属于外壳201的一部分,新风模块100的也可以与外壳201分体设置,且外壳201具有安装腔,新风模块100设于安装腔内。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200为一种柜式空调器200,外壳201沿上下向延伸,新风模块100设于外壳201底部,空调器200内布局合理。
空调器200外壳201内还形成有换热风道,外壳201上开设与换热风道连通的换热进风口和换热出风口205,在空调器200制热时,空气在换热风道内被加热升温后,从换热出风口205送往室内。对于柜式空调器200,换热出风口205通常设于外壳201前侧,且位于外壳201偏上的位置,在制热时送出的热气流本身偏向房间高处,对于壁挂式空调器200或窗式空调器200等,其制热气流更偏向房间高处,并且由于热空气本身具有上升的特性,导致室内容易出现制热分层的情形,即室内空气高处温度偏高、低处温度偏低,导致用户在室内感受不舒适。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200中的新风模块100能改善这一现象。请参阅图4、图5、图11和图12,新风模块100包括形成有新风风道11的壳体10,壳体10上开设有连通新风风道11的新风进风口、室内进风通道13和室内出风通道14。新风进风口通过第一进风口202连通室外,室内进风通道13通过第二进风口203连通室内,室内出风通道14通过室内出风口204连通室内。
新风模块100还包括加热装置30和切换组件,加热装置30设于壳体10内,可用于对流经新风模块100的气流进行加热,切换组件设于壳体10,用以切换新风模块100的工作模式,以使得新风模块100具有新风工作模式和循环风工作模式。在新风工作模式下,气流由新风进风口流入新风风道11,经由净化装置20净化,并流向室内出风通道14,从室内出风口204被送出,在循环风工作模式下,气流由室内进风通道13流入新风风道11,并流向室内出风通道14,从室内出风口204送出。
加热装置30可以是电加热装置30,加热装置30设置在壳体10上的位置只要能够对流经新风风道11的气流进行加热即可。加热装置30可以设于新风风道11,也可以设于室内出风通道14,优选加热装置30设于室内出风通道14,加热装置30在空调器200制热且新风模块100处于循环风工作模式下开启,使得空调器200在制热时,辅热气流从换热出风口205下方的室内出风口204吹向室内,室内热空气分布更均匀,减少制热分层的情况,提升室内用户舒适度。可以理解,加热装置30在新风模式下也可以开启,在室外温度较低并引入室外新风时,避免由于室外空气温度过低,导致室内温度冷热不均情况。
切换组件可以是阀门组件,切换组件也可以是相互配合的开关门,切换组件用以控制新风进风口和室内进风通道13的开闭。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和图12,切换组件用于控制新风进风口和室内进风通道13的开闭,在新风工作模式下,新风进风口打开,且室内进风通道13关闭,室外空气从新风进风口流入新风风道11。而在循环风工作模式下,新风进风口关闭,且室内进风通道13打开。室内空气经由室内进风通道13流入新风风道11。
具体地,请参阅图11和图12,切换组件包括第一开关门41和第二开关门42,第一开关门41设于新风进风口处,第二开关门42设于室内进风通道13处。在新风工作模式下,第一开关门41打开,第二开关门42关闭,在循环风工作模式下,第一开关门41关闭,第二开关门42打开。如此,通过第一开关门41和第二开关门42的开闭配合实现新风模块100工作模式的切换。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图5、图9、图10、图11及图12,新风模块100还包括净化装置20,净化装置20设于新风风道11内。
净化装置20可适用于去除空气中的粉尘、细颗粒物、微生物、有机挥发性气体如甲醛等空气污染物中任意一种或多种。净化装置20的具体类型可依据其功能进行选取,例如可以是普通过滤网或HEPA网或除甲醛器或I FD过滤器中任意一种或两种组合,还可以是初效过滤网、中效过滤网、高效过滤网中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如此,在新风模式下,能够对被送入室内的气流进行净化,提升空气质量。
然而,在循环风工作模式下,室内空气并不需要净化,若仍经过净化装置20,不仅由于风阻增大影响循环风改善制热分层的效果,还会导致净化装置20使用寿命减短。为此,在一实施例中,净化装置20在新风工作模式下的净化量大于循环风模式下的净化量,以降低新风模块100在循环风模式下的风阻,且延长净化装置20的使用寿命。
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可通过改变净化装置20方位或者改变新风风道11内气流流向的方式来改变净化装置20的净化量。例如,可以在循环风工作模式下将净化装置20移开,或者使板状的净化装置20转动至与风向平行,以减少在循环风工作模式下净化装置20的过风量。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和图12,在新风工作模式下,室外空气由新风进口流入新风风道11并依次流经净化装置20和室内出风通道14。请参阅图11,在新风工作模式下,第一开关门41打开,气流从新风进风口流入新风风道11,并流经净化装置20后,从室内出风通道14流出。在循环风工作模式下,室内空气由室内进风通道13依次流入新风风道11和室内出风通道14,净化装置20位于循环风工作模式形成的流道外。请参阅图12,在循环风工作模式下,第二开关门42打开,气流从室内进风通道13流入新风风道11,气流越过净化装置20,不经过净化直接从室内出风通道14流出。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新风进风口、净化装置20、及室内进风通道13的排布设计就能够改变净化装置20在新风工作模式和循环风工作模式下的净化量,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使得在循环风工作模式下,室内气流更少地流经净化装置20,以减少对净化装置20不必要的消耗,增大新风模块100在循环风工作模式下的送风量,且延长净化装置20的使用寿命。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和图5、及图9和图10,空调器200为柜式空调器,新风模块100的送风方向呈自外壳201后侧向前侧延伸,第一进风口202设于外壳201后侧,室内出风口204设于外壳201前侧,第二进风口203位于第一进风口202的一侧,第二进风口203位于第一进风口202和室内出风口204之间。如此,室外空气可从外壳201后侧,且对接于第一进风口202的新风管路流入新风风道11,新风风道11内的新风或者循环风则从位于外壳201前侧的室内出风口204送出,布局合理、美观。
室内出风口204可以位于新风模块100下方,室内出风口204也可以位于新风模块100上方,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和图5,当室内出风口204位于新风模块100下方时,循环风模式下的热气流出风位置更低,改善室内冷热不均的效果更好,但是容易吹起室内地面的灰尘等杂质。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和图10,在室内出风口204位于新风模块100上方时,对于室内地面杂质的扬起减少,但是对应改善室内冷热不均的效果较差。
新风模块100可以包括风机组件,驱动新风风道11内的气流流动。优选,请参阅图4和图5、及图9和图10,新风模块100还包括离心风轮50,离心风轮50设于新风风道11,离心风轮50用于驱动新风风道11内的气流向室内出风通道14流动,新风进风口和净化装置20位于离心风轮50的进风端51一侧,室内出风通道14自离心风轮50的在径向上的一侧朝离心风轮50的背离进风端51的方向延伸。离心风轮50的轴向沿前后向延伸,新风进风口和净化装置20依次排布设置于离心风轮50的进风端51一侧,净化装置20位于新风进风口和离心风轮50之间。离心风轮50提供驱动力,驱动新风风道11内的气流流动,并且室内出风通道14自离心风轮50在径向上的一侧向离心风轮50背离进风端51的方向延伸,以将新风风道11内的空气通过室内出风通道14引向设于外壳201前侧的室内出风口204。
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阅图11和图12,室内进风通道13与新风风道11连通处位于新风风道11中的净化装置20和离心风轮50之间的区域。使得在循环风工作模式下,室内气流从室内进风通道13进入新风风道11内时,大部分都不会流经净化装置,而是直接流向离心风轮50的进风端51,在离心风轮的驱动下向室内出风通道14流动。如此,减少对净化装置20不必要的消耗,增大新风模块100在循环风工作模式下的送风量,且延长净化装置20的使用寿命。
净化装置20呈板状,优选为HEPA网,新风进风口位于净化装置20在第一方向的一侧,且与净化装置20呈相对设置,离心风轮50位于净化装置20在第一方向的另一侧,且进风端51与净化装置20呈相对设置,室内进风通道13位于净化装置20面向离心风轮50的一侧。如此,净化装置20的过风面与离心风轮50的进风端51对置,一方面增大净化过风面积,加强净化效果。另一方便使得新风模块100内各部件布局合理,减少新风模块100的整体尺寸,使得新风模块100适于安装在空调器200中。
优选,请参阅图11和图12,室内进风通道13设有两个,两个室内进风通道13分布于新风风道的相背两侧,换句话说,两个室内进风通道13分布于净化装置20在送风方向上的两侧。如此,增大室内进风通道13的进风量,使得新风模块100在循环风工作模式下有更好的工作效果,进一步减少室内制热分层情况。并且使得净化装置20在循环风模式下的过风位置分布更均匀,延长净化装置20的使用寿命。最好,两个室内进风通道13的均朝向离心风轮50的进风端51延伸,如此使得室内进风通道13内的空气流动方向与离心风轮50的进风方向一致,减少风阻。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新风风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连通所述新风风道的新风进风口、室内进风通道和室内出风通道;
加热装置,设于所述壳体内,可用于对流经所述新风模块的气流进行加热;以及,
切换组件,设于所述壳体,用以切换所述新风模块的工作模式,以使得所述新风模块具有新风工作模式和循环风工作模式,在所述新风工作模式下,气流由所述新风进风口流入所述新风风道,并流向所述室内出风通道,在所述循环风工作模式下,气流由所述室内进风通道流入所述新风风道,并流向所述室内出风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组件用于控制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室内进风通道的开闭,在所述新风工作模式下,所述新风进风口打开,且所述室内进风通道关闭,在所述循环风工作模式下,所述新风进风口关闭,且所述室内进风通道打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组件包括第一开关门和第二开关门,所述第一开关门设于所述新风进风口处,所述第二开关门设于所述室内进风通道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设于所述室内出风通道和/或所述新风风道。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净化装置,所述净化装置设于所述新风风道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新风工作模式下,室外空气由所述新风进口流入所述新风风道并依次流经所述净化装置和所述室内出风通道;在所述循环风工作模式下,室内空气由所述室内进风通道依次流入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室内出风通道,所述净化装置位于所述循环风工作模式形成的流道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离心风轮,所述离心风轮设于所述新风风道,所述离心风轮用于驱动所述新风风道内的气流向所述室内出风通道,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净化装置位于所述离心风轮的进风端一侧,所述室内出风通道自所述离心风轮在径向上的一侧朝所述离心风轮背离所述进风端的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进风通道与所述新风风道的连通处位于所述新风风道中的所述净化装置和所述离心风轮之间的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进风通道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室内进风通道分布于所述新风风道的相背两侧;两个所述室内进风通道均朝向所述离心风轮的进风端延伸。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有换热风道,所述外壳上开设有换热出风口、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所述换热出风口连通所述换热风道,所述换热出风口位于所述室内出风口上方;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设于所述外壳,所述新风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室外,所述室内进风通道通过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室内,所述室内出风通道通过所述出风口连通室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为柜式空调器,所述新风模块设于所述外壳底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设于所述外壳后侧,所述室内出风口设于所述外壳前侧,所述第二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出风口在上下向位于所述新风模块上方或下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528105.XU CN215062444U (zh) | 2021-03-11 | 2021-03-11 |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528105.XU CN215062444U (zh) | 2021-03-11 | 2021-03-11 |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062444U true CN215062444U (zh) | 2021-12-07 |
Family
ID=79260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528105.XU Active CN215062444U (zh) | 2021-03-11 | 2021-03-11 |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062444U (zh) |
-
2021
- 2021-03-11 CN CN202120528105.XU patent/CN21506244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241764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01129802Y (zh) | 一种进风口和出风口可互换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 |
CN107525134B (zh) |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 |
CN207751074U (zh) | 环窗框式室内空调机 | |
CN201129806Y (zh) | 一种进风口和出风口可互换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 |
CN107366971B (zh) |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 |
CN201129804Y (zh) | 一种采用新型风道系统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 |
CN210373763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KR100323515B1 (ko) | 3면 토출형 공기 조화기 | |
CN109059112A (zh) | 空调末端设备和空调器 | |
CN212511454U (zh) | 风机组件、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KR20100005319A (ko) | 열전소자를 적용한 공기 청정기능이 구비된 공기조화기 | |
CN107388379A (zh) |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器 | |
CN215062444U (zh) |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
CN208418943U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 |
CN107192014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1110602Y (zh) | 一种采用新型风道系统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 |
CN208750939U (zh) | 新风装置和空调室内机 | |
CN107366969B (zh) |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器 | |
CN212746698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8224573A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 |
CN211400053U (zh) | 新风模块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CN211876247U (zh) | 一种空调系统 | |
CN211084321U (zh) | 一种空气净化/蓄能调温系统及多功能墙体 | |
CN208652719U (zh) | 空调末端设备和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