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58489U - 风扇伞及其风扇装置 - Google Patents

风扇伞及其风扇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58489U
CN217658489U CN202221818021.0U CN202221818021U CN217658489U CN 217658489 U CN217658489 U CN 217658489U CN 202221818021 U CN202221818021 U CN 202221818021U CN 217658489 U CN217658489 U CN 2176584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mbrella
fan
wind
guide part
guid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1802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观正
谢佳航
朱寒奇
蔡骋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1802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584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584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58489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00309 priority patent/WO2023202728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扇伞及其风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连接的伞布和伞杆,所述风扇伞还包括风扇装置,风扇装置装设于伞杆,所述风扇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导风部和握持部,所述导风部内装设有扇叶组件和电机,所述电机驱动所述扇叶组件转动,所述导风部连接于所述握持部上方,所述导风部的中心轴线与所述伞杆形成第一夹角,导风部与伞杆形成第一夹角,导风部内的扇叶组件斜向上出风能够将气流吹向脖颈、脸以及身体躯干等部位,人的下巴至脖颈部血管众多,脖颈部裸露的皮肤表面也多,能带走较多热量,同时吹向躯干的风,因为躯干表面积大,吹出的气流也能带走较多的热量。

Description

风扇伞及其风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扇伞及其风扇装置。
背景技术
雨伞是人们常用的生活用品,在盛夏的高温天气,能挡住强烈的太阳光,避免太阳光的紫外线直接照射人们的身上,但是伞挡不住炎热的高温天气,人们在伞下工作和休闲时间长一点,就感到非常的闷热,没有凉意,感觉难受不舒服,重者有时还会中暑,影响了人们的工作时身心健康。
为了解决此缺点,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CN210539341U公开了一种降温伞,包括相互配套连接的伞布、伞架和中棒,其特点是:还包括伞柄,伞柄包括壳体和降温组件,降温组件安装在壳体的内腔,降温组件包括配置有按压开关和充电插口的集成电路板、锂电池、和由电机与叶片组成的风扇,锂电池和电机与集成电路板电联接;壳体的上端口处设有与中棒连接的筒体,筒体的外周与壳体的内壁之间连接有螺旋导风板,壳体的下端面开设有通风孔,壳体上还设置有与按压开关配对的弹性按键。本实用新型的能使风从伞柄的上端口处在螺旋导风板的作用下呈螺旋扩散式吹出,使风能够吹到处于中棒侧边的人体,尤其是能吹到人体头部,起到较好的降温效果。
本申请发明人发现:手握持伞柄时,手部的位置在风吹出的路径上,手部阻挡风吹出,出风效果变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风扇伞,旨在改善出风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风扇伞,所述风扇伞包括相互连接的伞布和伞杆,所述风扇伞还包括风扇装置,风扇装置装设于伞杆,所述风扇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导风部和握持部,所述导风部内装设有扇叶组件和电机,所述电机驱动所述扇叶组件转动,所述导风部连接于所述握持部上方,所述导风部的中心轴线与所述伞杆形成第一夹角。
优选的,所述导风部与所述握持部一体成型、所述导风部与所述握持部固定连接设置、或所述导风部与所述握持部铰接设置以调整所述第一夹角。
优选的,所述第一夹角为10°-80°。
优选的,所述扇叶组件为斜流扇叶。
优选的,所述导风部可绕所述伞杆的主体360°单向、360°双向转动设置
优选的,所述握持部的表面开设有进风口。
优选的,所述进风口开设于所述握持部的侧壁。
优选的,所述握持部的底部向上延伸形成中空的圆柱,所述圆柱内装设电池。
优选的,还包括形成于所述导风部内的电机安装座,所述电机安装座内装设所述电机,所述电机安装座的周壁形成与所述导风部内壁连接的连接板。
优选的,所述电机安装座内凹形成容纳电机的安装腔,其中一个所述连接板开设有过线槽,所述过线槽供所述电机的导线布线。
优选的,所述导风部的端部设置有栅格窗。
优选的,所述握持部内设置有按键、电路板以及接口。
优选的,所述握持部的内侧壁竖向设置卡槽,所述卡槽容纳所述电路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风扇伞包括相互连接的伞布和伞杆,还包括风扇装置,风扇装置装设于伞杆,所述风扇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导风部和握持部,所述导风部内装设有扇叶组件和电机,所述电机驱动所述扇叶组件转动,所述导风部连接于所述握持部上方,所述导风部的中心轴线与所述伞杆形成第一夹角,导风部与伞杆形成第一夹角,导风部内的扇叶组件斜向上出风能够将气流吹向脖颈、脸以及身体躯干等部位,人的下巴至脖颈部血管众多,脖颈部裸露的皮肤表面也多,能带走较多热量,同时吹向躯干的风,因为躯干表面积大,吹出的气流也能带走较多的热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风扇伞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风扇伞的纵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风扇伞的握持部的横截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风扇伞的导风部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扇伞100,包括相互连接的伞布11和伞杆12,风扇伞100还包括风扇装置20,风扇装置20装设于伞杆12,风扇装置20包括壳体21,壳体21具有导风部213和握持部214,导风部213连接于握持部214上方,导风部213的中心轴线与伞杆12形成第一夹角,导风部213内装设有扇叶组件22和电机23,电机23驱动扇叶组件22转动,扇叶组件22自风扇装置20的进风的方向往风扇装置20的出风的方向呈径向增大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握持部214内装设有扇叶组件22和电机23。
参照图1和图2,导风部213与伞杆12形成第一夹角,第一夹角可以为10°-80°,优选为45°,可以理解的风扇装置20吹出的气流大致与伞杆12呈45°,将气流吹向脖颈处,能够带走较多的热量。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导风部213与握持部214形成第一夹角。
可以理解的,导风部213与伞杆12形成第一夹角,导风部213内的扇叶组件22斜向上出风能够将气流吹向脖颈、脸以及身体躯干等部位,人的下巴至脖颈部血管众多,脖颈部裸露的皮肤表面也多,能带走较多热量,同时吹向躯干的风,因为躯干表面积大,吹出的气流也能带走较多的热量。
并且,通过导风部213与伞杆12和/或握持部214形成第一夹角,用户手持伞杆12或握持部214,均不会影响导风部213的出风,导风部213吹出的风效果更好,用户体验更好。
在本实施例中,风扇装置20装设于伞杆12底部,风扇装置20可以作为伞柄,供用户握持,风扇装置20与伞杆12一体设置,能够实现在遮阳的时候同时进行吹风。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撑开的伞布11以及能够伸长或者缩短的伞杆12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在其他实施例中,风扇装置20可以是通过夹子与伞杆12连接,也可以是通过螺纹、卡扣或者转轴连接,此处举例不做限制。风扇装置20可以从伞杆12拆卸下,方便维修更换风扇装置20。
在其他实施例中,导风部213可绕伞杆12的主体360°单向、360°双向转动设置,导风部213能够绕伞杆的轴线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导风部213和握持部214一体成型,导风部213和握持部214固定连接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导风部213和握持部214分开成型后组装,根据用户需要吹风的部位,导风部213与握持部214可以是铰链设置以调整第一夹角。
参照图1和图2,导风部213和握持部214为圆柱状,导风部213与握持部214之间可以通过卡扣、磁吸、螺纹连接,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的连接方式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握持部214的直径小于导风部213的直径,握持部214的直径适配手部握持的尺寸,更适合手部握持。
参照图1和图2,扇叶组件22收容于导风部213内,避免扇叶组件22外露,手部误触碰扇叶组件22,防止划伤手部。
参照图1和图2,握持部214的表面开设有进风口211,握持部214具有侧壁和底壁,进风口211设置于握持部214的侧壁,用户使用时,手部握持握持部214,手指覆盖部分进风口211,启动风扇装置20,气流从风扇装置20的外部进入进风口211,将手部保持干燥,防止手心出汗。
参照图1和图2,进一步的,进风口211由多个阵列排列的通孔组成,由于进风口211设置于握持部214,风扇装置20设置于导风部213,自握持部214的进风口211到导风部213内的风扇装置20的距离,设置这段距离,有效地防止大颗粒石子通过进风口211进入风扇装置20内部,防止损坏扇叶组件22。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口211设于握持部214侧壁靠上的位置,且进风口211绕握持部214周向布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进风口211也可以设于握持部214侧壁靠下的位置,或者进风口211也可以设于握持部214底壁的位置,同时进风口211可以绕握持部214周向布置,也可以只绕握持部214的局部布置。
参照图1和图2,握持部214的底部向上延伸形成中空的圆柱216,圆柱216内装设电池24,圆柱216的直径比电池24直径大,圆柱216起到限制电池24移动的作用。
在另一实施例中,当进风口211设置于握持部214的底壁,气流从握持部214的底壁进入,经过圆柱216与握持部214侧壁之间的空间,到达导风部213,气流在经过圆柱216与握持部214侧壁之间的空间时,能够带走电池24产生热量。
参照图2至图4,风扇伞100还包括形成于导风部213内的电机安装座231,电机安装座231内装设电机23。电机安装座231的周壁延伸出连接板25,连接板25与壳体21内壁连接,电机安装座231与壳体21之间形成出风通道,装设于电机安装座231一侧的扇叶组件22,将气流从出风通道吹出。
本实施例中,扇叶组件22可以是斜流风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扇叶组件22还可以是轴流风扇,并不以此为限制。
经由斜流风扇吹出的气流,不仅会有轴向方向的力,而且还会带有沿周向方向的力,轴向方向与周向方向的合力使得气流的轨迹形成螺旋状,这样气流会越来越斜,吹出壳体21后,周向方向上的力将气流扩散开,不能够持续,气流经过连接板25后,将气流的周向方向的力抵消,只剩轴向方向的力,不会因为周向方向的力导致气流不能持续,能够将风吹出的更远,起到增压的作用。
电机安装座231内凹形成容纳电机23的安装腔,其中一个连接板25开设有过线槽26,过线槽26供导线40布线。
参考图1和图2,导风部213的端部设置有栅格窗27,栅格窗27用于防止手指进入导风部213内部,避免扇叶组件22划伤手指;同时,栅格窗27可以对扇叶组件22吹出的气流进一步地进行梳理,使气流更加顺畅地吹出。
参考图2和图3,握持部214内设置有按键28、两个电路板29、接口30,一个电路板29前侧连接按键28,一个电路板29后侧连接接口30,两个电路板29之间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未示出),任一电路板29与电池24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未示出),且电路板29与电机23通过导线电性连接,电路板29与电机23之间的导线穿过过线槽26。按键28用于控制风扇装置20的开关及调节风速,接口30用于外接电源对电池24充电,电池24用于对风扇装置20进行供电。
握持部214的内侧竖向设置卡槽31,卡槽31容纳电路板29,组装人员直接从握持部214的开口向下将电路板29插入卡槽31,卡槽31的设置方便组装人员进行安装电路板29。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风扇伞,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连接的伞布和伞杆,所述风扇伞还包括风扇装置,所述风扇装置与所述伞杆连接设置,所述风扇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导风部和握持部,所述导风部和/或所述握持部内装设有扇叶组件和电机,所述电机驱动所述扇叶组件转动,所述导风部连接于所述握持部上方,所述导风部与所述伞杆或所述握持部形成第一夹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伞,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为10°-80°;
或,所述导风部与所述握持部一体成型、所述导风部与所述握持部固定连接设置、或所述导风部与所述握持部铰接设置以调整所述第一夹角;
或,所述扇叶组件为斜流扇叶;
或,所述导风部可绕所述伞杆的主体360°单向、360°双向转动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伞,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部的表面开设有进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扇伞,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开设于所述握持部的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伞,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部的底部向上延伸形成中空的圆柱,所述圆柱内装设电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伞,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形成于所述导风部内的电机安装座,所述电机安装座内装设所述电机,所述电机安装座的周壁形成与所述导风部内壁连接的连接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扇伞,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安装座内凹形成容纳电机的安装腔,其中一个所述连接板开设有过线槽,所述过线槽供导线布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伞,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部的端部设置有栅格窗;
和/或:所述握持部内设置有按键、电路板以及接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扇伞,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部的内侧壁竖向设置卡槽,所述卡槽容纳所述电路板。
10.一种风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装置用于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风扇伞,所述风扇装置与所述伞杆连接设置,所述风扇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导风部和握持部,所述导风部和/或所述握持部内装设有扇叶组件和电机,所述电机驱动所述扇叶组件转动,所述导风部连接于所述握持部上方,所述导风部与所述伞杆或所述握持部形成第一夹角;
所述第一夹角为10°-80°;
或,所述导风部与所述握持部一体成型、所述导风部与所述握持部固定连接设置、或所述导风部与所述握持部铰接设置以调整所述第一夹角;
或,所述扇叶组件为斜流扇叶;
或,所述导风部可绕所述伞杆的主体360°单向、360°双向转动设置。
CN202221818021.0U 2022-04-22 2022-07-14 风扇伞及其风扇装置 Active CN2176584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18021.0U CN217658489U (zh) 2022-07-14 2022-07-14 风扇伞及其风扇装置
PCT/CN2023/100309 WO2023202728A1 (zh) 2022-04-22 2023-06-15 便携式无叶风扇伞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18021.0U CN217658489U (zh) 2022-07-14 2022-07-14 风扇伞及其风扇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58489U true CN217658489U (zh) 2022-10-28

Family

ID=837185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18021.0U Active CN217658489U (zh) 2022-04-22 2022-07-14 风扇伞及其风扇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5848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02728A1 (zh) * 2022-04-22 2023-10-26 深圳市几素科技有限公司 便携式无叶风扇伞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02728A1 (zh) * 2022-04-22 2023-10-26 深圳市几素科技有限公司 便携式无叶风扇伞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658489U (zh) 风扇伞及其风扇装置
CN112781135A (zh) 一种机头及冷风扇
CN211048631U (zh) 一种可对手柄内置电池散热的吹风机
CN211648516U (zh) 挂脖式风扇
CN217658490U (zh) 一种扇伞及其风扇装置
CN210581450U (zh) 手持式吹风机及其主体部
CN205813875U (zh) 一种吹风机
CN111838936A (zh) 一种吹风机
CN213757033U (zh) 吹风机
CN210407481U (zh) 新型吹风机
CN219595823U (zh) 一种游戏控制器
CN111387659A (zh) 自带电源的多功能吹风伞及其使用方法
CN209377420U (zh) 洁面仪
CN201657929U (zh) 一种电吹风
CN213154573U (zh) 一种应用高转速马达的多模式吹风梳
CN210539341U (zh) 降温伞
JP2892992B2 (ja) 換気装置を有するゴーグル
CN214632318U (zh) 一种高效脱毛仪
CN218773419U (zh) 智能头戴设备
CN212139620U (zh) 自带电源的多功能吹风伞
CN210832538U (zh) 一种多功能空调风扇
CN211211809U (zh) 一种便携式吹风机
CN220124149U (zh) 一种具有快速升温功能的热风梳出风装置
CN211794810U (zh) 一种具有高温防护结构的多用途吹风机
CN218605478U (zh) 一种可自动调节风量的风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