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55032U - 一种用于气瓶内表面的观察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气瓶内表面的观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55032U
CN217655032U CN202221661471.3U CN202221661471U CN217655032U CN 217655032 U CN217655032 U CN 217655032U CN 202221661471 U CN202221661471 U CN 202221661471U CN 217655032 U CN217655032 U CN 2176550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gas cylinder
lifting
mounting
detachab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6147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惠忠
陈松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Dumao Ai Purification Ga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Dumao Ai Purification Ga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Dumao Ai Purification Ga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Dumao Ai Purification Ga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6147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550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550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550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气瓶内表面的观察装置,包括支撑单元、升降单元、安装单元、照明单元、摄像单元和控制单元。其中,支撑单元对应于气瓶的瓶口架设于气瓶;升降单元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撑单元;安装单元设置于升降单元的活动端;照明单元设置于安装单元的内部,并与安装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摄像单元设置于安装单元的内部,并与安装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控制单元分别与升降单元、照明单元、摄像单元连接。其优点在于,通过设置照明单元,可以清楚观察到气瓶内表面情况;通过设置摄像单元,不用人工肉眼朝瓶内观察,方便工作人员识别气瓶内表面是否存在缺陷。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气瓶内表面的观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用气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气瓶内表面的观察装置。
背景技术
根据国标规定,反复周转使用的气瓶需要定期进行检测,以判定是否可以再使用充气。检测时需要拆掉阀门,对气瓶的内、外表面进行观察,判断气瓶是否有凹陷、变形、裂纹等情况。
气瓶内部在没有光线的情况下是无法用肉眼进行观测识别的,因此需要将小灯泡放入瓶内进行照明观测。然而小灯泡存在亮度不够、操作不易、容易撞碎等缺陷,且通过人工肉眼识别,识别结果并不准确,操作也不方便。
目前,针对不容易观察气瓶内表面情况的技术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气瓶内表面的观察装置,以解决不容易观察气瓶内表面情况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气瓶内表面的观察装置,包括:
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对应于气瓶的瓶口架设于气瓶;
升降单元,所述升降单元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单元,且所述升降单元的活动端从所述气瓶的瓶口进入所述气瓶的内部进行升降动作;
安装单元,所述安装单元设置于所述升降单元的活动端,且所述安装单元的外径小于所述气瓶的瓶口内径;
照明单元,所述照明单元设置于所述安装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安装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用于在所述升降单元的活动端进入所述气瓶的内部后,对所述气瓶的内部进行照明;
摄像单元,所述摄像单元设置于所述安装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安装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用于在所述升降单元的活动端进入所述气瓶的内部后,对所述气瓶的内表面进行摄像;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升降单元、所述照明单元、所述摄像单元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升降单元、所述照明单元、所述摄像单元。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单元包括:
若干第一支撑元件,若干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呈环形阵列地架设于所述气瓶;
第二支撑元件,所述第二支撑元件设置于若干所述第一支撑元件之间,并位于所述气瓶的瓶口上方,用于对所述升降单元进行转动支撑。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升降单元包括:
驱动元件,所述驱动元件设置于所述支撑单元,并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升降元件,所述升降元件与所述驱动元件连接,用于在所述驱动元件的作用下从所述气瓶的瓶口进入所述气瓶的内部进行升降动作。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单元包括:
框架元件,所述框架元件设置于所述升降单元的活动端,用于安装所述照明单元、所述摄像单元;
第一连接元件,所述第一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框架元件,并与所述照明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第二连接元件,所述第二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框架元件,并与所述摄像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照明单元包括:
第一承载元件;
第三连接元件,所述第三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元件,并与所述安装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照明元件,所述照明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元件,并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用于对所述气瓶的内部进行照明。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摄像单元包括:
第二承载元件;
第四连接元件,所述第四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承载元件,并与所述安装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摄像元件,所述摄像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承载元件,并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用于对所述气瓶的内表面进行摄像。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控制单元包括:
控制元件;
第四通信元件,所述第四通信元件分别与所述控制元件、所述升降单元、所述照明单元、所述摄像单元连接;
第四电源元件,所述第四电源元件与所述控制元件连接,用于为所述控制元件供电;
操作元件,所述操作元件与所述控制元件连接,用于向所述控制元件传输操作信号;
显示元件,所述显示元件与所述控制元件连接,用于显示所述摄像单元传输的影像。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
紧固单元,所述紧固单元分别与所述安装单元、所述照明单元、所述摄像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紧固单元包括:
第一紧固元件,所述第一紧固元件分别与所述安装单元、所述照明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第二紧固元件,所述第二紧固元件分别与所述安装单元、所述摄像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
防护单元,所述防护单元设置于所述安装单元外侧,用于防止所述安装单元被所述气瓶的内表面碰撞。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护单元包括:
两防护元件,两所述防护元件对称地设置于所述安装单元的顶部和底部,并分别与所述安装单元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气瓶内表面的观察装置,通过设置照明单元,可以清楚观察到气瓶内表面情况;通过设置摄像单元,不用人工肉眼朝瓶内观察,方便工作人员识别气瓶内表面是否存在缺陷;通过设置升降单元,保证照明单元、摄像单元能够在升降单元的升降带动下,观察到气瓶内表面每一高度处的情况;通过设置控制单元,方便工作人员操作本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观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观察装置的电路连接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升降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装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照明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摄像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单元的电路连接框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紧固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观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护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
110、支撑单元;111、第一支撑元件;112、第二支撑元件;
120、升降单元;121、驱动元件;122、升降元件;
130、安装单元;131、框架元件;132、第一连接元件;133、第二连接元件;
140、照明单元;141、第一承载元件;142、第三连接元件;143、照明元件;
150、摄像单元;151、第二承载元件;152、第四连接元件;153、摄像元件;
160、控制单元;161、控制元件;162、第四通信元件;163、第四电源元件;164、操作元件;165、显示元件;
170、紧固单元;171、第一紧固元件;172、第二紧固元件;
180、防护单元;181、防护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如图1、图2所示,一种用于气瓶内表面的观察装置,包括支撑单元110、升降单元120、安装单元130、照明单元140、摄像单元150和控制单元160。其中,支撑单元110对应于气瓶的瓶口架设于气瓶;升降单元120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撑单元110,且升降单元120的活动端从气瓶的瓶口进入气瓶的内部进行升降动作;安装单元130设置于升降单元120的活动端,且安装单元130的外径小于气瓶的瓶口内径;照明单元140设置于安装单元130的内部,并与安装单元130进行可拆卸连接,用于在升降单元120的活动端进入气瓶的内部后,对气瓶的内部进行照明;摄像单元150设置于安装单元130的内部,并与安装单元130进行可拆卸连接,用于在升降单元120的活动端进入气瓶的内部后,对气瓶的内表面进行摄像;控制单元160分别与升降单元120、照明单元140、摄像单元150连接,用于控制升降单元120、照明单元140、摄像单元150。
如图3所示,支撑单元110包括若干第一支撑元件111和第二支撑元件112。其中,若干第一支撑元件111呈环形阵列地架设于气瓶;第二支撑元件112设置于若干第一支撑元件111之间,并位于气瓶的瓶口上方,用于对升降单元120进行转动支撑。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支撑元件111的数量为8个,8个第一支撑元件111呈环形阵列地架设于气瓶。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支撑元件111为支撑杆。
若干第一支撑元件111呈环形阵列地分布设置于第二支撑元件112的外侧,并分别与第二支撑元件112连接。
第二支撑元件112的横截面呈圆环形,第二支撑元件112的内环直径大于气瓶的瓶口内径。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支撑元件111与第二支撑元件112之间相互垂直。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支撑元件112为支撑环。
如图4所示,升降单元120包括驱动元件121和升降元件122。其中,驱动元件121设置于支撑单元110,并与控制单元160连接;升降元件122与驱动元件121连接,用于在驱动元件121的作用下从气瓶的瓶口进入气瓶的内部进行升降动作。
具体地,驱动元件121架设于第二支撑元件112。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驱动元件121为驱动电机。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升降元件122为电动推杆。
进一步地,升降单元120还包括第一电源元件和第一通信元件。其中,第一电源元件与驱动元件121连接,用于向驱动元件121供电;第一通信元件分别与驱动元件121、控制单元160连接,用于传输信号。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电源元件与驱动元件121通过线缆电性连接。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电源元件为蓄电池。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通信元件通过线缆分别与驱动元件121、控制单元160通信连接。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通信元件分别与驱动元件121、控制单元160无线通信连接。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通信元件为信号接收器。
如图5所示,安装单元130包括框架元件131、第一连接元件132和第二连接元件133。其中,框架元件131设置于升降单元120的活动端,用于安装照明单元140、摄像单元150;第一连接元件132设置于框架元件131,并与照明单元140进行可拆卸连接;第二连接元件133设置于框架元件131,并与摄像单元150进行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框架元件131设置于升降元件122的活动端。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框架元件131呈长方体结构。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框架元件131包括顶板、四竖杆、四第一横杆和四第二横杆。其中,顶板呈方形结构,顶板的顶端与升降元件122的活动端固定连接,顶板的底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元件132,用于安装照明单元140;四竖杆的第一端分别与顶板的四角连接;四第一横杆分布设置于四竖杆的中部,并设置有第二连接元件133,用于安装摄像单元150;四第二横杆分布设置于四竖杆的第二端。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框架元件131与升降元件122固定连接。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连接元件132设置于框架元件131的顶端。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连接元件132为螺纹孔,第一连接元件132与照明单元140通过紧固螺栓进行可拆卸连接。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连接元件133设置于框架元件131的中部。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连接元件133为通孔,第二连接元件133与摄像单元150通过紧固螺栓进行可拆卸连接。
如图6所示,照明单元140包括第一承载元件141、第三连接元件142和照明元件143。其中,第三连接元件142设置于第一承载元件141,并与安装单元130进行可拆卸连接;照明元件143设置于第一承载元件141,并与控制单元160连接,用于对气瓶的内部进行照明。
具体地,第三连接元件142与第一连接元件132进行可拆卸连接。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承载元件141设置于框架元件131的顶板内侧,且第一承载元件141的尺寸小于框架元件131的顶板尺寸。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承载元件141呈长方体结构。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承载元件141为承载板。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三连接元件142设置于第一承载元件141的内侧。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三连接元件142为通孔,第三连接元件142与第一连接元件132通过螺栓进行可拆卸连接。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照明元件143为照明灯,包括但不限于LED灯泡。
进一步地,照明单元140还包括第二电源元件和第二通信元件。其中,第二电源元件与照明元件143连接,用于向照明元件143供电;第二通信元件分别与照明元件143、控制单元160连接,用于传输信号。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电源元件与照明元件143通过线缆电性连接。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电源元件为纽扣电池。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通信元件通过线缆与控制单元160通信连接。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通信元件与控制单元160无线通信连接。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通信元件为信号接收器。
如图7所示,摄像单元150包括第二承载元件151、第四连接元件152和摄像元件153。其中,第四连接元件152设置于第二承载元件151,并与安装单元130进行可拆卸连接;摄像元件153设置于第二承载元件151,用于对气瓶的内表面进行摄像。
具体地,第四连接元件152与第二连接元件133进行可拆卸连接。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承载元件151呈长方体结构。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承载元件151为承载板。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四连接元件152为螺纹孔,第四连接元件152与第二连接元件133通过螺栓进行可拆卸连接。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摄像元件153为监控摄像机。
进一步地,摄像单元150还包括第三电源元件和第三通信元件。其中,第三电源元件与摄像元件153连接,用于向摄像元件153供电;第三通信元件分别与摄像元件153、控制单元160连接,用于传输信号。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三电源元件与摄像元件153通过线缆电性连接。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三电源元件为蓄电池。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三通信元件通过线缆与控制单元160通信连接。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三通信元件与控制单元160无线通信连接。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三通信元件为信号接收器。
如图8所示,控制单元160包括控制元件161、第四通信元件162、第四电源元件163、操作元件164和显示元件165。其中,第四通信元件162分别与控制元件161、升降单元120、照明单元140、摄像单元150连接;第四电源元件163与控制元件161连接,用于为控制元件161供电;操作元件164与控制元件161连接,用于向控制元件161传输操作信号;显示元件165与控制元件161连接,用于显示摄像单元150传输的影像。
具体地,第四通信元件162分别与控制元件161、驱动元件121、照明元件143、摄像元件153连接;显示元件165用于显示摄像元件153传输的影像。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控制元件161为中控系统,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模块。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四通信元件162通过线缆分别与控制元件161、驱动元件121、照明元件143、摄像元件153通信连接。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四通信元件162分别与控制元件161、驱动元件121、照明元件143、摄像元件153无线通信连接。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四通信元件162为信号传输器。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四电源元件163为蓄电池。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操作元件164为操作按钮。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显示元件165为显示屏。
进一步地,一种用于气瓶内表面的观察装置还包括紧固单元170。紧固单元170分别与安装单元130、照明单元140、摄像单元150进行可拆卸连接。
如图9所示,紧固单元170包括第一紧固元件171和第二紧固元件172。其中,第一紧固元件171分别与安装单元130、照明单元140进行可拆卸连接;第二紧固元件172分别与安装单元130、摄像单元150进行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第一紧固元件171分别与第一连接元件132、第三连接元件142进行可拆卸连接;第二紧固元件172分别与第二连接元件133、第四连接元件152进行可拆卸连接。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紧固元件171为紧固螺栓。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紧固元件172为紧固螺栓。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及原理如下:
(一)架设升降单元120
人为地将第一支撑元件111从气瓶的瓶口处架设于气瓶,人为地将升降元件122的活动端对准气瓶的瓶口;
人为地操作操作元件164,使得控制元件161向第四通信元件162发出控制信号,第四通信元件162向驱动元件121发送通信信号,使得升降元件122的活动端从气瓶的瓶口处进入气瓶的内部。
(二)观察气瓶内表面
人为地操作操作元件164,使得控制元件161向第四通信元件162发出控制信号,第四通信元件162向照明元件143发送通信信号,使照明元件143对气瓶的内部进行照明;
人为地操作操作元件164,使得控制元件161向第四通信元件162发出控制信号,第四通信元件162向摄像元件153发送通信信号,使摄像元件153对气瓶的内表面进行摄像;
通过人为地使升降元件122的固定端相对于第二支撑元件112旋转,保证气瓶的内表面的每一圆周都能够被观察到;
通过人为地操作操作元件164,使得控制元件161向第四通信元件162发出控制信号,第四通信元件162向驱动元件121发送通信信号,使得升降元件122的活动端能够在气瓶的内部进行高度方向上的移动,保证气瓶的每一高度处的内表面都能够被观察到。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照明单元,可以清楚观察到气瓶内表面情况;通过设置摄像单元,不用人工肉眼朝瓶内观察,方便工作人员识别气瓶内表面是否存在缺陷;通过设置升降单元,保证照明单元、摄像单元能够在升降单元的升降带动下,观察到气瓶内表面每一高度处的情况;通过设置控制单元,方便工作人员操作本装置。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为实施例1的一个变形实施例。
如图10所示,一种用于气瓶内表面的观察装置还包括防护单元180。防护单元180设置于安装单元130外侧,用于防止安装单元130被气瓶的内表面碰撞。
如图11所示,防护单元180包括两防护元件181。两防护元件181对称地设置于安装单元130的顶部和底部,并分别与安装单元130连接。
具体地,两防护元件181对称地设置于框架元件131的顶部和底部。
更具体地,一防护元件181与框架元件131的顶板连接,一防护元件181与框架元件131的四第二横杆连接。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防护元件181覆盖框架元件131的外侧。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防护元件181由弹性材料制备而成,包括但不限于硅胶、橡胶、海绵。
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安装单元在跟随升降单元进入气瓶的内部时,即使不小心碰触到气瓶的内壁,防护单元也会在安装单元及气瓶的内壁之间形成屏障,对安装单元起到缓冲作用,进而保护安装单元及位于安装单元内部的照明单元、摄像单元。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气瓶内表面的观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对应于气瓶的瓶口架设于气瓶;
升降单元,所述升降单元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单元,且所述升降单元的活动端从所述气瓶的瓶口进入所述气瓶的内部进行升降动作;
安装单元,所述安装单元设置于所述升降单元的活动端,且所述安装单元的外径小于所述气瓶的瓶口内径;
照明单元,所述照明单元设置于所述安装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安装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用于在所述升降单元的活动端进入所述气瓶的内部后,对所述气瓶的内部进行照明;
摄像单元,所述摄像单元设置于所述安装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安装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用于在所述升降单元的活动端进入所述气瓶的内部后,对所述气瓶的内表面进行摄像;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升降单元、所述照明单元、所述摄像单元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升降单元、所述照明单元、所述摄像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观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包括:
若干第一支撑元件,若干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呈环形阵列地架设于所述气瓶;
第二支撑元件,所述第二支撑元件设置于若干所述第一支撑元件之间,并位于所述气瓶的瓶口上方,用于对所述升降单元进行转动支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观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单元包括:
驱动元件,所述驱动元件设置于所述支撑单元,并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升降元件,所述升降元件与所述驱动元件连接,用于在所述驱动元件的作用下从所述气瓶的瓶口进入所述气瓶的内部进行升降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观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单元包括:
框架元件,所述框架元件设置于所述升降单元的活动端,用于安装所述照明单元、所述摄像单元;
第一连接元件,所述第一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框架元件,并与所述照明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第二连接元件,所述第二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框架元件,并与所述摄像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观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单元包括:
第一承载元件;
第三连接元件,所述第三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元件,并与所述安装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照明元件,所述照明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元件,并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用于对所述气瓶的内部进行照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观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单元包括:
第二承载元件;
第四连接元件,所述第四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承载元件,并与所述安装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摄像元件,所述摄像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承载元件,并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用于对所述气瓶的内表面进行摄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观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包括:
控制元件;
第四通信元件,所述第四通信元件分别与所述控制元件、所述升降单元、所述照明单元、所述摄像单元连接;
第四电源元件,所述第四电源元件与所述控制元件连接,用于为所述控制元件供电;
操作元件,所述操作元件与所述控制元件连接,用于向所述控制元件传输操作信号;
显示元件,所述显示元件与所述控制元件连接,用于显示所述摄像单元传输的影像。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用于气瓶内表面的观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紧固单元,所述紧固单元分别与所述安装单元、所述照明单元、所述摄像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和/或
防护单元,所述防护单元设置于所述安装单元外侧,用于防止所述安装单元被所述气瓶的内表面碰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气瓶内表面的观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单元包括:
第一紧固元件,所述第一紧固元件分别与所述安装单元、所述照明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第二紧固元件,所述第二紧固元件分别与所述安装单元、所述摄像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气瓶内表面的观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单元包括:
两防护元件,两所述防护元件对称地设置于所述安装单元的顶部和底部,并分别与所述安装单元连接。
CN202221661471.3U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用于气瓶内表面的观察装置 Active CN2176550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61471.3U CN217655032U (zh)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用于气瓶内表面的观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61471.3U CN217655032U (zh)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用于气瓶内表面的观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55032U true CN217655032U (zh) 2022-10-25

Family

ID=83684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61471.3U Active CN217655032U (zh)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用于气瓶内表面的观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550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260039U (zh) 一种便携式监测机器人及组合箱
KR101737375B1 (ko) 오토리프트 및 카메라 시스템
CN210546411U (zh) 一种连接器外观检测装置
CN217655032U (zh) 一种用于气瓶内表面的观察装置
CN201473135U (zh) 一种无机房电梯的平层监视装置
CN101691034A (zh) 红外无线热像巡检机器人
CN107117519A (zh) 一种电梯及其运行状态监测方法
CN108024089A (zh) 一种便携式监测机器人及组合箱
CN109342023A (zh) 一种车灯光源色度检测机
CN110335457B (zh) 遥控器检测装置
CN112565709A (zh) 一种消防影像监控装置
CN201438108U (zh) 一种视觉识别系统
CN207351920U (zh) 屏幕检测机构
CN212779870U (zh) 一种车灯oled的检测设备
CN214150468U (zh) 用于生产线产品检测的检测装置
JP2015224447A (ja) 煙突内検査装置及び検査方法
CN210129289U (zh) 遥控器检测装置
CN210426961U (zh) 雾灯ccd电检设备
CN214583958U (zh) 一种氛围灯检测装置
CN209452308U (zh) 一种不规则非标产品的规格检测装置
CN210182077U (zh) 核电站视窗检测设备
CN209233922U (zh) 高空设备外观多功能检查装置
CN206147972U (zh) 一种安检培训用附加式危险品图像自动控制插入装置
CN113758935A (zh) 一种西林瓶检测系统
CN219225039U (zh) 一种电芯极性检测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