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54241U - 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用防结露控温灭火系统 - Google Patents

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用防结露控温灭火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54241U
CN217654241U CN202221028437.2U CN202221028437U CN217654241U CN 217654241 U CN217654241 U CN 217654241U CN 202221028437 U CN202221028437 U CN 202221028437U CN 217654241 U CN217654241 U CN 2176542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atilization
polyimide film
temperature
end part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2843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继明
黄明威
宗启领
陈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tian Electronic Material Co ltd
Jiangsu Zhongti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tian Electronic Material Co ltd
Jiangsu Zhongt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tian Electronic Material Co ltd, Jiangsu Zhongti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tian Electronic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2843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542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542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542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用防结露控温灭火系统,用于在聚酰亚胺薄膜生产过程中,协助胶膜在从钢带剥离至进入高温炉之前进行溶剂挥发及胶膜干燥工艺,包括:挥发室,包括间隔的上端部及下端部,所述挥发室开设有挥发腔,所述挥发腔位于所述上端部及所述下端部之间,所述挥发室用于胶膜的挥发及干燥;加热组件,设于所述上端部,所述加热组件用于加热所述挥发室;新风组件,设于所述下端部,所述新风组件用于向所述挥发腔内引入气体。

Description

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用防结露控温灭火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化工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用防结露控温灭火系统。
背景技术
聚酰亚胺薄膜因其耐高温、拉伸强度好、热收缩率小、介电性能好等优点,在电子行业的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聚酰亚胺薄膜生产过程中,需要经过涂布头流延、钢带预干燥、高温拉伸定型等工序。整个生产工艺中,树脂胶液或树脂混合胶液制备的胶膜内所含溶剂量的控制、胶膜外观质量的控制以及胶膜在定型过程中的防火安全性是整个制膜工艺技术的难点,直接影响最终聚酰亚胺薄膜产品的性能和外观质量。
聚酰亚胺薄膜制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1.胶膜内溶剂含量波动过大,造成薄膜产品批次内和批次间性能的波动,影响良率以及应用端的使用效果,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胶膜在高温定型加工中脆裂,造成无法持续生产;2.胶膜在从钢带剥离至进入高温炉前,因其内部大量有机挥发份的挥发,易在辊轮运行腔室的墙壁上结露,有机露珠滴到胶膜表面并经高温定型后,使产品表面形成“溶剂斑纹”或“孔洞”的瑕疵;3.含有大量溶剂的胶膜在高温拉伸定型中存在一定的脱落风险,一旦胶膜在高温炉中脱落,其内部溶剂在高温加热下极易着火,且火势能快速向前段胶膜蔓延,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考虑的。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用防结露控温灭火系统,用于在聚酰亚胺薄膜生产过程中,协助胶膜在从钢带剥离至进入高温炉之前进行溶剂挥发及胶膜干燥工艺,包括:
挥发室,包括间隔的上端部及下端部,所述挥发室开设有挥发腔,所述挥发腔位于所述上端部及所述下端部之间,所述挥发室用于胶膜的挥发及干燥;
加热组件,设于所述上端部,所述加热组件用于加热所述挥发室;
新风组件,设于所述下端部,所述新风组件用于向所述挥发腔内引入气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端部开设有贯穿的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与所述挥发腔连通。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加热管线,所述加热管线用于容纳导热介质,所述加热管线设于所述上端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端部包括第一保护层以及第二保护层,所述加热管线铺设于所述第一保护层与所述第二保护层之间,所述加热管线设于所述第二保护层远离所述挥发腔一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端部还包括保温层及防水层,所述保温层设于所述第一保护层与所述加热管线之间,所述防水层设于所述第二保护层与所述加热管线之间,所述加热管线设于所述保温层及所述防水层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新风组件包括鼓风单元及导风单元,所述导风单元从所述下端部贯穿所述挥发室并与所述挥发腔连通,所述鼓风单元与所述导风单元连通,所述鼓风单元用于将所述挥发腔外部的气体导入所述挥发腔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新风组件导入所述挥发腔内的气体在进入所述挥发腔之前的温度低于所述挥发腔内气体的温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新风组件用于向所述挥发腔内引入空气、氮气或惰性气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组件用于加热所述上端部的温度为60至100摄氏度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挥发室还开设有进料口及出料口,所述进料口及所述出料口与所述挥发腔连通,所述上端部及所述下端部设于所述进料口至所述出料口的胶膜运输路径的相背两侧。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用防结露控温灭火系统,至少具备如下优点:
1.所述防结露控温灭火系统中具备加热功能的加热组件以及具备冷却功能的新风组件相互配合,使挥发腔内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稳定的温度使胶膜中溶剂的挥发过程更加稳定,使薄膜产品的品质更加稳定。
2.加热组件加热上端部,使上端部的内壁具有较高的温度,挥发的溶剂气体向上运动至上端部后不易或不会凝结,进而不会汇集产生露珠,降低或消除了露珠滴落至胶膜的风险,从而提升产品质量,且开设于上端部的出气口可使有机挥发气体快速排出挥发室。
3.新风组件可用于向挥发腔内快速鼓入气体以改变挥发腔内的气体环境,当挥发室内发生火情时,可通过新风组件向挥发腔内通入氮气或惰性气体等阻燃气体快速阻断火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用防结露控温灭火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用防结露控温灭火系统的上端部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用防 1
结露控温灭火系统
挥发室 11
挥发腔 110
上端部 111
下端部 112
出气口 113
排气通道 114
第一保护层 115
第二保护层 116
保温层 117
防水层 118
进料口 101
出料口 102
胶膜运输路径 103
加热组件 12
加热管线 121
新风组件 13
鼓风单元 131
导风单元 132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将参考附图以更全面地描述本申请内容。附图中所示为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在此阐述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这些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使本申请透彻和完整,并且将本申请的范围充分地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类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组件。
本文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示例性实施例的目的,而不意图限制本申请。如本文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此外,当在本文中使用时,“包括”和/或“包含”和/或“具有”,整数,步骤,操作,组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区域,整数,步骤,操作,组件和/或其群组。
除非另外定义,否则本文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此外,除非文中明确定义,诸如在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解释为具有与其在相关技术和本申请内容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解释为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
以下内容将结合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描述。须注意的是,参考附图中所描绘的组件不一定按比例显示;而相同或类似的组件将被赋予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或类似的技术用语。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及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用防结露控温灭火系统1,用于在聚酰亚胺薄膜生产过程中,协助胶膜在从钢带剥离至进入高温炉之前进行溶剂挥发及胶膜干燥工艺。
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用防结露控温灭火系统1包括挥发室11、加热组件12以及新风组件13。挥发室11包括间隔的上端部111及下端部112,挥发室11开设有挥发腔110,挥发腔110位于上端部111及下端部112之间,挥发室11用于胶膜的挥发及干燥。加热组件12设于上端部111,加热组件12用于加热挥发室11。新风组件13设于下端部112,新风组件13用于向挥发腔110内引入气体。
防结露控温灭火系统1中具备加热功能的加热组件12以及具备冷却功能的新风组件13相互配合,使挥发腔110内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稳定的温度使胶膜中溶剂的挥发过程更加稳定,使薄膜产品的品质更加稳定。
防结露控温灭火系统1中,加热组件12用于加热上端部111,使上端部111的内壁具有较高的温度,挥发的溶剂气体向上运动至上端部111后不易或不会发生放热凝结的现象,进而不会汇集产生露珠,降低了露珠滴落至胶膜的风险,有效提升产品质量。
防结露控温灭火系统1中,新风组件13可用于向挥发腔110内快速鼓入气体以改变挥发腔110内的气体环境,当挥发室11内发生火情时,可通过新风组件13向挥发腔110内通入氮气或惰性气体等阻燃气体快速阻断火情。
于一实施例中,挥发室11可以为辊轮运行腔室。
于一实施例中,上端部111开设有贯穿的出气口113,出气口113与挥发腔110连通。开设于上端部111的出气口113可使挥发的溶剂气体快速排出,避免聚集。
可以理解的,胶膜在挥发室11内干燥挥发过程中,有机溶剂会持续挥发,挥发的溶剂气体在温度的影响下持续向上端部111运动,由于加热组件12对上端部111进行加热,使挥发出的溶剂气体无法在上端部111放热凝结产生露珠。但,挥发出的有机气体会持续在挥发腔110的上部聚集,而,在上端部111开设出气口113可使挥发的有机溶剂气体快速排出,避免挥发出的有机气体在上端部111处聚集。
进一步的,上端部111还设有排气通道114,排气通道114设于上端部111远离挥发腔110的外侧,排气通道114与出气口113连通以将有挥发出的有机气体快速排出。
可以理解的,排气通道114与出气口113连接并向远离挥发腔110的方向(具体可以为上方)延伸,进而提升挥发出的有机气体通过出气口113排出的速度。
进一步的,出气口113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者大于两个,排气通道114的数量与出气口113的数量相同,多个出气口113间隔分布于上端部111,用于提升挥发的溶剂气体排出的效率。
于一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2包括加热管线121,加热管线121用于容纳导热介质,加热管线121设于上端部111。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管线121可以为通过内部的水、油、热气等导热介质进行加热的被动式加热装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2可以为电热丝、电热块等主动发热式的加热装置。
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2还可以包括与加热管线121连接的介质驱动装置(图未示),介质驱动装置可用于驱动加热管线内的导热介质循环,以使加热过程温度更稳定。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2还可以包括电源(图未示),电源能用于加热作为电热丝的加热管线121发热。
于一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2用于加热上端部111的温度至60至100摄氏度之间。
在该温度范围下,可有效避免挥发的有机溶剂气体在上端部111凝结,且不会对挥发腔110过度加热,使胶膜的挥发保持在较好的温度范围内。
于一实施例中,新风组件13包括鼓风单元131及导风单元132,导风单元132从下端部112贯穿挥发室11并与挥发腔110连通,鼓风单元131与导风单元132连通,鼓风单元131用于将挥发腔110外部的气体导入挥发腔110内。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组件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新风组件13间隔设置在不同的端部。在其他实施例中,新风组件13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新风组件13间隔设置。
于一实施例中,新风组件13导入挥发腔110内的气体在进入挥发腔110之前的温度低于挥发腔110内气体的温度。
可以理解的,经由新风组件13引入挥发腔110的冷空气,一方面可用于带走挥发腔110内汇聚的溶剂气体,另一方面可以对冲加热组件12对挥发腔110的加热,使挥发腔110内的温度保持在合适的范围。
于一实施例中,新风组件13用于向挥发腔110内引入空气、氮气或惰性气体。
通常情况下,新风组件13向挥发腔110内引入空气进行温度调节或增强气体循环。当挥发腔110内发生火情时,可通过新风组件13快速地向挥发腔110内引入氮气或惰性气体,通过将氧气与可燃物隔绝以实现阻燃,进而快速控制火情,避免火势蔓延。
于一实施例中,挥发室11还开设有进料口101及出料口102,进料口101及出料口102与挥发腔110连通,胶膜经由进料口101进入挥发室11并经由出料口102离开挥发室11。上端部111及下端部112设于进料口101至出料口102的胶膜运输路径103的相背两侧。
可以理解的,设置有加热组件12的上端部111与设置有新风组件13的下端部112分别位于胶膜运输路径103的上下两侧,胶膜干燥过程中挥发的溶剂气体自然上升至上端部111,由下端部112引入的冷气处于胶膜运输路径103远离上端部111一侧,由下端部112引入的冷气在接触上端部111之前先与胶膜接触。该位置关系避免了经由下端部112导入的冷气直接与上端部111接触,降低了经由下端部112导入的冷气对防冷凝的上端部111的影响,提升整个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用防结露控温灭火系统1的运作效率。
于一实施例中,上端部111包括第一保护层115以及第二保护层116,加热管线121铺设于第一保护层115与第二保护层116之间,加热管线121设于第二保护层116远离挥发腔110一侧。
于一实施例中,上端部111还包括保温层117及防水层118,保温层117设于第一保护层115与加热管线121之间,防水层118设于第二保护层116与加热管线121之间,加热管线121设于保温层117及防水层118之间。
进一步的,第一保护层115及第二保护层116可为金属材质的防护层;保温层117设于加热组件12远离挥发腔110一侧,用于减缓加热组件12的热量损耗;防水层118设于加热组件12靠近挥发腔110一侧,用于防止导热介质渗透。
可以理解的,将加热管线121铺设于上端部111相对居中的位置,可使加热管线121加热上端部111更加均匀;或,将加热管线121铺设于上端部111中,避免加热管线121因直接暴露产生散热或被腐蚀,通过上端部111对加热管线121进行保护可提升加热管线121的热效率以及耐用性。
上文中,参照附图描述了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不偏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各种变更和替换。这些变更和替换都落在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用防结露控温灭火系统,用于在聚酰亚胺薄膜生产过程中,协助胶膜在从钢带剥离至进入高温炉之前进行溶剂挥发及胶膜干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
挥发室,包括间隔的上端部及下端部,所述挥发室开设有挥发腔,所述挥发腔位于所述上端部及所述下端部之间,所述挥发室用于胶膜的挥发及干燥;
加热组件,设于所述上端部,所述加热组件用于加热所述挥发室;
新风组件,设于所述下端部,所述新风组件用于向所述挥发腔内引入气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用防结露控温灭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部开设有贯穿的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与所述挥发腔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用防结露控温灭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加热管线,所述加热管线用于容纳导热介质,所述加热管线设于所述上端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用防结露控温灭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部包括第一保护层以及第二保护层,所述加热管线铺设于所述第一保护层与所述第二保护层之间,所述加热管线设于所述第二保护层远离所述挥发腔一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用防结露控温灭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部还包括保温层及防水层,所述保温层设于所述第一保护层与所述加热管线之间,所述防水层设于所述第二保护层与所述加热管线之间,所述加热管线设于所述保温层及所述防水层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用防结露控温灭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组件包括鼓风单元及导风单元,所述导风单元从所述下端部贯穿所述挥发室并与所述挥发腔连通,所述鼓风单元与所述导风单元连通,所述鼓风单元用于将所述挥发腔外的气体导入所述挥发腔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用防结露控温灭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组件导入所述挥发腔内的气体在进入所述挥发腔之前的温度低于所述挥发腔内气体的温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用防结露控温灭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组件用于向所述挥发腔内引入空气、氮气或惰性气体。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用防结露控温灭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用于加热所述上端部的温度为60至100摄氏度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用防结露控温灭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挥发室还开设有进料口及出料口,所述进料口及所述出料口与所述挥发腔连通,所述上端部及所述下端部设于所述进料口至所述出料口的胶膜运输路径的相背两侧。
CN202221028437.2U 2022-04-28 2022-04-28 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用防结露控温灭火系统 Active CN2176542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28437.2U CN217654241U (zh) 2022-04-28 2022-04-28 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用防结露控温灭火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28437.2U CN217654241U (zh) 2022-04-28 2022-04-28 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用防结露控温灭火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54241U true CN217654241U (zh) 2022-10-25

Family

ID=836636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28437.2U Active CN217654241U (zh) 2022-04-28 2022-04-28 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用防结露控温灭火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542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22429B1 (ko) 건조 장치 및 열처리 시스템
US4475294A (en) Process for drying and curing wire insulation using heat exchange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5528839A (en) Control and arrangement of a continuous process for an industrial dryer
JP2013137139A (ja) 乾燥装置および熱処理システム
JP2012202600A (ja) 乾燥装置および熱処理システム
EP2742302B1 (en) Plate dryer and method of drying solvent based coating
UA100583C2 (ru) Термически изолированный экструзионный фильерный узел для подводной грануляции и подобных применений и гранулятор, содержащий фильерный узел (варианты)
CN101703995B (zh) 涂布复合机的烘干装置
CN212128362U (zh) 一种双平行高效预氧化炉
CN111206304B (zh) 一种双平行高效预氧化炉
CN102686965A (zh) 用于对连续运动的钢带进行预热的装置和方法
TWI717484B (zh) 低溫乾燥裝置
CN217654241U (zh) 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用防结露控温灭火系统
US8692161B2 (en) Furnace system with case integrated cooling system
JP5788241B2 (ja) 熱処理装置
CN102445076A (zh) 热处理装置
CN201289275Y (zh) 涂布复合机的烘干装置
JP5887437B2 (ja) 乾燥装置および熱処理システム
US4458427A (en) Process and device for intensive heat and material transfer
CN212791708U (zh) 一种远红外烘道装置
CA1136387A (en) Method and installation for producing bricks
EP4234105A1 (en) Drying apparatus and coating device
CN214620506U (zh) 一种木材烘干设备
CN212770946U (zh) 一种气相沉积炉
CN206670152U (zh) 一种真空环境中工作台快速降温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