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35896U - 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设备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35896U
CN217635896U CN202221715443.5U CN202221715443U CN217635896U CN 217635896 U CN217635896 U CN 217635896U CN 202221715443 U CN202221715443 U CN 202221715443U CN 217635896 U CN217635896 U CN 2176358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door unit
assembly
wind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1544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庆壮
陈永锋
刘武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1544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358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358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358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设备。该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组件、气流产生组件以及第一扫风组件。壳体组件设有第一风口、第二风口、连通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的气流通道以及与气流通道隔开设置的容纳腔,沿壳体组件的高度方向,第一风口设置于第二风口的上方,容纳腔设有与第一风口连通的进风口以及与第二风口连通的出风口。气流产生组件设置于容纳腔内。第一扫风组件包括可转动设置于气流通道内的多个第一扫风叶片以及驱动第一扫风叶片转动的第一驱动器,第一扫风叶片靠近第一风口设置,多个第一扫风叶片沿第一风口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该空调室内机的上出风范围广,有利于提升空调设备的产品竞争力。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调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室内等相对密闭空间的温度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使得人们对空调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部分空调室内机的壳体组件设置有两个间隔的风口以及设置于两个风口之间的面板。
但在相关技术中,设置于上方的风口的出风方向调节范围有限,不利于提高空调室内机的出风范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设备。该空调室内机的上出风范围广,有利于提升空调设备的产品竞争力。
其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组件、气流产生组件以及第一扫风组件。壳体组件设有第一风口、第二风口、连通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的气流通道以及与气流通道隔开设置的容纳腔,沿壳体组件的高度方向,第一风口设置于第二风口的上方,容纳腔设有与第一风口连通的进风口以及与第二风口连通的出风口。气流产生组件设置于容纳腔内。第一扫风组件包括可转动设置于气流通道内的多个第一扫风叶片以及驱动第一扫风叶片转动的第一驱动器,第一扫风叶片靠近第一风口设置,多个第一扫风叶片沿第一风口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在第一风口上设置第一扫风组件,通过第一扫风叶片沿壳体组件的长度方向调整出风方向,有利于提高第一风口的出风范围,进而提高空调室内机的出风范围。
下面进一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壳体组件设有设置于气流通道内的安装槽,安装槽的深度方向朝向容纳腔设置,第一扫风组件的部分通过安装槽安设于壳体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垂直于壳体组件长度方向的横截面上,气流通道设有与第一风口相对设置的避让斜面,第一扫风叶片可转动设置于避让斜面,避让斜面设有安装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换热器,换热器包括与避让斜面间隔设置的第一平面;在垂直于壳体组件长度方向的横截面上,避让斜面的宽度方向沿第一平面的宽度方向延伸,且避让斜面与第一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1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垂直于壳体组件长度方向的横截面上,第一风口与进风口呈锐角设置,避让斜面的倾斜方向与进风口呈钝角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扫风组件还包括安装板,多个第一扫风叶片可转动设置于安装板上,安装板与气流通道的侧壁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安装板与壳体组件卡扣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安装板设有第一插凸以及与第一插凸间隔设置于第一卡部,壳体组件设有与第一插凸插接配合的插孔以及与第一卡部卡扣配合的扣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扫风叶片包括叶片本体以及与叶片本体固定连接的轴体,安装板设有与轴体转动配合的连接孔;第一扫风组件还包括可动设置于安装板的连杆,连杆与多个第一扫风叶片的轴体传动连接;壳体组件设有设置于气流通道内的安装槽,安装槽的深度方向朝向容纳腔设置,安装板的至少部分嵌入安装槽内,以使连杆设置于安装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壳体组件包括中框以及面板;中框包括中框本体以及支撑条,中框本体设有与容纳腔隔开设置的通腔,通腔设有镂空孔,支撑条固设于中框本体,并设置于至少一个风口与镂空孔之间;面板覆盖镂空孔设置,以使通腔形成气流通道,面板与中框本体以及支撑条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一导风组件,包括可转动设置于壳体组件的第一导流板以及驱动第一导流板转动的第二驱动器,第一导流板用于调节第一风口的出风方向以及出风量大小;和/或,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二导风组件,包括可转动设置于壳体组件的第二导流板以及驱动第二导流板转动的第三驱动器,第二导流板用于调节第二风口的出风方向以及出风量大小。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包括空调室外机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外机与空调室内机配合,以使空调室内机能够提供调温气体。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该空调设备使用时,该空调室内机与空调室外机相配合能够为室内等密闭空间提供调温气体。而该空调室内机运行的过程中,能够调整第一风口的出风范围,有利于提高空调室内机的出风范围,提升空调设备的产品竞争力。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附图说明构成本公开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空调室内机在宽度方向的半剖示意图(第一导流板处于第三状态而第二导流板处于第五状态)。
图3为图2所示的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一导流板处于第二状态的半剖示意图(第二导流板处于第四状态)。
图5为图3所示的第一扫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空调室内机在宽度方向的三维剖视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6所示的C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9为图6所示的D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图2所示的空调室内机第二导流板处于第五状态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E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12为图1所示的空调室内机去除了面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2所示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一导流板处于第一状态而第二导流板处于第四状态的示意图。
图14为图2所示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一导流板处于第二状态而第二导流板处于第六状态的示意图。
图15为图2所示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一导流板处于第一状态而第二导流板处于第六状态的示意图。
图16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空调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空调室内机;100、壳体组件;110、第一风口;111、第二侧;120、第二风口;130、气流通道;131、安装槽;132、避让斜面;133、第一插孔;134、第一扣部;140、容纳腔;141、出风口;142、进风口;1422、第一侧;143、回风进口;150、第一配合部;151、配合槽;160、弹性密封层;170、中框;171、中框本体;101、通腔;102、镂空孔;172、支撑条;1721、第二卡部;1001、配合腔;1002、卡钩;1003、卡槽;1004、弹性凸体;1722、支撑凸部;1005、配合面;1006、加强筋;1007、导流槽;180、面板;181、第二配合部;103、卡凸;200、气流产生组件;300、第一导流组件;310、第一导流板;320、第二驱动器;400、控制模组;500、换热器;510、第一平面;600、加热组件;700、第一扫风组件;710、第一扫风叶片;711、叶片本体;712、轴体;713、摆臂;720、第一驱动器;730、安装板;731、连接孔;732、插凸;733、第一卡部;740、连杆;800、第二导流组件;810、第二导流板;811、第三侧;812、第四侧;820、第三驱动器;900、第二扫风组件;910、第二扫风叶片;920、第四驱动器;930、传动杆;20、空调室外机;30、管道组件;40、墙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公开,并不限定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公开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公开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公开。
空调设备作为一种空气交换设备,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位置,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调温气体。而目前空调设备的种类繁多,品牌繁多,使得可供消费者选择新风系统很多,如何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提升产品竞争力,成了空调设备厂家越来越重视的问题。
目前,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室内等相对密闭空间的温度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使得人们对空调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空调设备包括空调室内机,部分空调室内机的壳体组件设置有两个间隔的风口以及设置于两个风口之间的面板。
但在相关技术中,但在相关技术中,设置于上方的风口的出风方向调节范围有限,不利于提高空调室内机的出风范围。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的上出风范围广,有利于提升空调设备的产品竞争力。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下面结合附图进行阐述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10,包括壳体组件100、气流产生组件200以及第一导流组件300。壳体组件100设有第二风口120、第一风口110、连通第二风口120和第一风口110的气流通道130以及与气流通道130隔开设置的容纳腔140,沿壳体组件100的高度方向,第一风口110设置于第二风口120的下方,容纳腔140设有与第二风口120连通的出风口141。气流产生组件200设置于容纳腔140。第一导流组件300用于调节第一风口的出风方向以及出风量大小。
需要说明的是,气流产生组件200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轴流风扇、离心风机等能够产生流出出风口141的气流的设备,能够在传统技术中实现,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壳体组件100”包括空调室内机10的外壳以及中框170等,用于容纳其他空调部件,例如气流产生组件200、控制模组400、换热器500等。
如图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还包括控制模组400,至少能够与第三驱动器820和气流产生组件200通信连接。如此,利用控制模组400便于进行控制以及与用户进行交互,例如控制空调室内机10的启动或停止。或者,控制气流产生组件200的启动或关闭。或者,控制第三驱动器820,以使得第二导流板810能够在第四状态和第五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等。
如图2、图4以及图6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还包括换热器500,换热器500以及气流产生组件200设置于容纳腔140,容纳腔140设有回风进口143;换热器500用于与容纳腔140内的气体进行热交换;气流产生组件200用于将气体从回风进口143引入到容纳腔140内,并使气体流经换热器500之后,再从出风口141流出。如此,空调室内机10在使用时,气体在壳体组件100的外部经回风进口143被吸入至容纳腔140内,然后被换热器500进行换热处理,进而能够为人们提供调温气体,以保持室内温度,提高人们室内生活的舒适性。
可选地,如图2、图4以及图6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还包括加热组件600,加热组件600设置于容纳腔140内。如此,利用加热组件600还可以加热进入容纳腔140内的气体,进而该空调室内机10能够提供制热气体,以提高室内温度。
一些实施例中,加热组件600设置于换热器500上。
可选地,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还包括加湿组件(未示出),加湿组件设置于壳体组件100,能够对出风口141流出的气体进行加湿。如此,可以利用空调室内机10能够提供加湿气体,以提高室内湿度。
可选地,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模组400还与加热组件600通信连接,以控制加热组件600的运行功率、启停等等。
可选地,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模组400还与加湿组件通信连接,以控制加湿组件的运行功率、启停等等。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2、图3以及图5至图7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还包括第一扫风组件700,第一扫风组件700包括可转动设置于气流通道130内的多个第一扫风叶片710以及驱动第一扫风叶片710转动的第一驱动器720,第一扫风叶片710靠近第一风口110设置,多个第一扫风叶片710沿第一风口1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如此,通过第一驱动器720带动第一扫风叶片710转动,以使第一风口110的出风方向可以沿第一风口110的长度反向进行偏移,实现壳体组件100的上出风口141的左右扫风,便于用户根据时间需要调整出风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驱动器720”可以根据第一扫风叶片710所需的驱动方式进行设置,包括伺服电机、旋转液压缸等直接带动第一扫风叶片710转动的动力设备,也包括其他间接带动第一扫风叶片710转动的机构,如气压杆+齿轮齿条组件,液压杆+曲柄摇杆组件或曲柄滑块组件、伺服电机+减速箱、伺服电机+柔性传动组件。以上均可在传统技术中实现,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0设有设置于气流通道130内的安装槽131,安装槽131的深度方向朝向容纳腔140设置,第一扫风组件700的部分通过安装槽131安设于壳体组件100。如此,利用安装槽131来容纳第一扫风组件700的部分结构,有利于充分利用容纳腔140空间来安装第一扫风组件700,减少第一扫风组件700对气流通道130的内部空间的占用,有利于减少气流通道130至第一风口110的风阻。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在垂直于壳体组件100长度方向的横截面上,气流通道130设有与第一风口110相对设置的避让斜面132,第一扫风叶片710可转动设置于避让斜面132,避让斜面132设有安装槽131。如此,通过设置避让斜面132,可以在气流通道130内形成避让空间,同时将安装槽131设置于避让斜面132上,便于利用安装槽131来安装第一扫风组件700,可以进一步减少气流通道130至第一风口110的风阻。
此外,避让斜面132的设置,也便于形成第一扫风组件700的安装空间,方便在气流通道130的侧壁上安装第一扫风组件700。
如图2以及图7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500包括与避让斜面132间隔设置的第一平面510;在垂直于壳体组件100长度方向的横截面上,避让斜面132的宽度方向沿第一平面510的宽度方向延伸,且避让斜面132与第一平面510之间的夹角为t,t≤15°。如此,既可以充分利用壳体组件100的内部空间,有可以保证避让斜面132与换热器500之间具有间隙,避免避让斜面132对换热器500的遮挡,减小对进风的影响,保证换热效率。
可选地,t=0°、1°、2°、3°、4°、5°、6°、7°、8°、9°、10°、11°、12°、13°、14°、15°、0.5°、1.5°……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结合第一扫风组件700的任一实施例,如图3以及图5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扫风组件700还包括安装板730,多个第一扫风叶片710可转动设置于安装板730上,安装板730与容纳腔140的外侧壁固定连接。如此,利用安装板730来安装多个第一扫风叶片710,便于将第一扫风组件700模块化安装与壳体组件100上,提高装配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3以及图5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扫风叶片710包括叶片本体711以及与叶片本体711固定连接的轴体712,安装板730设有与轴体712转动配合的连接孔731;第一扫风组件700还包括可动设置于安装板730的连杆740,连杆740与多个第一扫风叶片710的轴体712传动连接;壳体组件100设有设置于气流通道130内的安装槽131,安装槽131的深度方向朝向容纳腔140设置,安装板730的至少部分嵌入安装槽131内,以使连杆740设置于安装槽131内。如此,通过连杆740与轴体712传动连接,可以通过连杆740带动多个第一扫风叶片710同步转动。同时连杆740与多个第一扫风叶片710集成安装在安装板730上,并随安装板730设置于安装槽131内,进而可以实现模块化组装,且利用安装槽131来容纳轴体712、连杆740以及至少部分安装板730,有利于充分利用容纳腔140空间来安装第一扫风组件700,减少第一扫风组件700对气流通道130的内部空间的占用,有利于减少气流通道130至第一风口110的风阻。
需要说明的是,连杆740带动轴体712转动的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需要齿轮齿条结构、连杆740结构等等。
可选地,如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扫风叶片710还包括摆臂713,摆臂713的一端与轴体712连接,另一端与连杆740连接,以使得连杆740能够通过摆臂713带动轴体712转动。如此,通过设置摆臂713,可以形成省力杠杆结构,更容易驱动叶片本体711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板730安装于壳体组件100的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铆接固定、卡扣固定、螺接固定、粘接固定等等。
结合上述安装板730的任一实施例,如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板730设有第一插凸732以及与第一插凸732间隔设置于第一卡部733,壳体组件100设有与第一插凸732插接配合的第一插孔133以及与第一卡部733卡扣配合的第一扣部134。如此,通过第一插凸732与第一插孔133插接限位配合,并利用第一卡部733与第一扣部134卡扣配合,将安装板730固定在壳体组件100上,易于组装,有利于提高空调室内机10的组装效率。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组件300包括可转动设置于壳体组件100的第一导流板310以及驱动第一导流板310转动的第二驱动器320,第一导流板310可转动设置于第一风口110与进风口142之间,并具有关闭第一风口110和打开进风口142的第一状态、打开第一风口110以及关闭进风口142的第二状态和打开第一风口110以及打开进风口142的第三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驱动器320”可以根据第一导流板310所需的驱动方式进行设置,包括伺服电机、旋转液压缸等直接带动第一导流板310转动的动力设备,也包括其他间接带动第一导流板310转动的机构,如气压杆+齿轮齿条组件,液压杆+曲柄摇杆组件或曲柄滑块组件、伺服电机+减速箱、伺服电机+柔性传动组件。以上均可在传统技术中实现,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如此,当空调室内机10处于关机模式时,第一导流板310处于第一状态。当空调室内机10处于下出风模式时,第一导流板310处于第二状态。当空调室内机10处于上出风模式时,第一导流板310处于第一状态或第三状态。而第一导流板310处于第三状态时,能够增加进风面积,通过设置于第一风口110连通的进风口142,使得第一导流板310在第三状态,能够将外部气体导入经第一风口110导入进风口142,进而可以增加气流产生组件200的进风面积,减少进风风阻,有利于提高第二风口120的出风量。
此外,利用第一导流板310即可具有关闭第一风口110和打开进风口142的第一状态、打开第一风口110和关闭进风口142的第二状态以及打开第一风口110和打开进风口142的第三状态,无需额外设置阀门机构来控制进出口的通断,能够减少装配零件,提高空调室内机10的生产效率,进而有利于降低空调室内机10的生产成本。
而且,利用第一导流板310来实现第一风口110的关闭与打开以及进风口142的打开与关闭,可以减少运动干涉,无需设置避让空间,使得空调室内机10的结构更加紧凑。
此外,第一导流板310的具体形状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于直板、弧形板、多块板体组合而成具有通气孔的板架等等,能够满足本申请的使用要求即可。
在上述第一导流板310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口142通过气流通道130与第一风口110连通,第一导流板310处于第三状态时,第一导流板310的部分穿设于气流通道130,并能够将气流从第一风口110导向进风口142。如此,第一导流板310可以在气流通道130空间内运动,便于第一导流板310处于第三状态时,第一导流板310能够在进风口142与第一风口110之间形成导流结构,并将气流从第一风口110导向进风口142。
结合上述第一导流板310的任一实施例,如图2以及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板310处于第三状态时,第二导流板810的部分伸出第一风口110设置,并与第一风口110形成导流口。如此,便于利用第一导流板310将壳体组件100外部的气体导入导流口。
结合上述第一导流板310的任一实施例,如图2、图3、图4以及图1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口142与第一风口110之间的最小间距小于第一导流板310的宽度,进风口142宽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导流板310的宽度,第一风口110的宽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导流板310的宽度。如此,能够保证第一导流板310封闭第一风口110和进风口142,并能够在第三状态,第一导流板310设置于进风口142与第一风口110之间,以将外部气体经第一风口110导入进风口142。
结合上述第一导流板310的任一实施例,如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在垂直于壳体组件100长度方向的横截面上,第一风口110与进风口142呈锐角设置,气流通道130设有与第一风口110相对设置的避让斜面132,避让斜面132的倾斜方向与进风口142呈钝角设置。如此,当第一导流板310处于第二状态时,从气流通道130流过来气流可以经避让斜面132与第一导流板310导流而从第一风口110流出,可以减少紊流,降低风阻。而当第一导流板310处于第三状态时,从第一风口110流入的气体可以经避让斜面132导流而进入进出口,减少气流流向气流通道130的另一端(靠近第二风口120),提高进风口142的进风量。
需要说明的是,“避让斜面”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附图所示,还包括平面、弧面、阶梯面等等。“避让斜面”的倾斜方向可以理解为相对于壳体组件的高度方向整体有倾斜的角度。
结合上述第一导流板310的任一实施例,如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口142包括远离气流通道130设置的第一侧1422,第一风口110包括远离气流通道130设置的第二侧111;第一导流板310处于第三状态时,第一导流板310的部分穿设于气流通道130,且沿壳体组件100的高度方向,第一导流板310的部分靠近第一侧1422设置,第一导流板310的部分靠近第二侧111设置。如此,使得第一导流板310尽可能远离气流通道130设置,便于尽可能利用气流通道130的空间来形成从第一风口110流入进风口142的气流流道,减少进风阻力,有利于提高进风口142的进风量。
需要说明的的是,上述进风口142的任一实施例,与容纳腔140相通的回风进口143相配合,可以增加气流产生组件200的进气面积,进而增大回风效率,提高第二风口120的出风量。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2、图6、图8以及图1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0包括中框170以及面板180;中框170包括中框本体171以及支撑条172,中框本体171设有与容纳腔140隔开设置的通腔101,通腔101设有镂空孔102,支撑条172固设于中框本体171,并设置于至少一个第二风口120与镂空孔102之间。面板180覆盖镂空孔102设置,以使通腔101形成气流通道130,面板180与中框本体171以及支撑条172连接。如此,通过将支撑条172设在于第二风口120与中框本体171之间,使得面板180可以通过中框本体171与支撑条172进行固定,便于在第二风口120处形成可靠地连接结构,不会因第二风口120的流出量较大而产生颤抖而发出噪音。此外,面板180与中框本体171固定牢靠,不会因第二风口120的长度较长而导致面板180容易发生变形,进而避免面板180变小导致气流通道130的变小而影响风量,甚至产生风噪噪音。
进一步地,如图8以及图1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条172包括沿第二风口12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卡部1721,面板180设有与第二卡部1721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二配合部181。第二卡部1721设有配合腔1001以及至少部分设置于配合腔1001内的卡钩1002,卡钩1002与配合腔1001的侧壁间隔设置形成卡槽1003。第二配合部181设有卡凸103,卡凸103插入卡槽1003内,并与卡钩1002卡扣配合。如此,面板180安装时,多个卡部与第二配合部181一一对应,将卡凸103插入卡槽1003内,使得卡钩1002与卡凸103限位配合,以将卡凸103卡固在配合腔1001内,进而将面板180固定在支撑条172上,安装牢靠,且支撑条172强化面板180,使得面板180不会轻易发生变形。
此外,采用卡凸103与卡槽1003以及卡钩1002的插接卡扣配合,易于组装,有利于提高空调室内机10的组装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8所示,一些实施例中,配合腔1001的侧壁设有弹性凸体1004,弹性凸体1004与卡钩1002间隙配合形成卡槽1003。如此,利用弹性凸体1004来与卡钩1002配合形成卡槽1003,使得卡槽1003受到卡凸103挤压而发生变形产生弹性挤压卡凸103的作用力,使得卡凸103与卡钩1002配合紧密,面板180不会轻易发生晃动。
结合上述支撑条172的任一实施例,如图8以及图1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条172还设有沿第二风口12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撑凸部1722,支撑凸部1722被构造成支撑面板180。如此,利用支撑凸部1722可以增加支撑条172与面板180的接触面积,使得面板180上靠近第二风口120的一侧能够与支撑条172配合紧密,提高支撑强度。
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支撑凸部1722设有支撑面板180的配合面1005以及设置于配合面1005上的多个加强筋1006,加强筋1006朝向通腔101设置,相邻两个加强筋1006间隔设置形成导流槽1007。如此,利用加强筋1006来强化支撑条172的结构强度。还可以利用相邻两个加强筋1006间隔设置形成导流槽1007,便于将气流导向气流通道130,减少紊流,进而可以减少风阻。
可选地,可以利用配合面1005来增加支撑条172与面板180的接触面积,使得面板180可以通过支撑条172固定牢靠。
可选地,支撑凸部1722朝第一风口110方向凸出。
需要说明的是,该“支撑条172”可以为“中框170的一部分”,即“支撑条172”与“中框170的其他部分,如中框本体171”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中框170的其他部分,如中框本体171”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支撑条172”可以独立制造,再与“中框170的其他部分,如中框本体171”组合成一个整体。
等同的,“某体”、“某部”可以为对应“构件”的一部分,即“某体”、“某部”与该“构件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构件的其他部分”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某体”、“某部”可以独立制造,再与“构件的其他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本公开对上述“某体”、“某部”的表达,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方便阅读,而不是对本公开的保护的范围的限制,只要包含了上述特征且作用相同应当理解为是本公开等同的技术方案。
需要说明的是,该“面板180”可以为“壳体组件100”这一模块的其中一个零件,即与“壳体组件100的其他构件”组装成一个模块,再进行模块化组装;也可以与“壳体组件100的其他构件”相对独立,可分别进行安装,即可在本装置中与“壳体组件100的其他构件”构成一个整体。
等同的,本公开“单元”、“组件”、“机构”、“装置”所包含的构件亦可灵活进行组合,即可根据实际进行模块化生产,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进行模块化组装;也可以分别进行组装,在本装置中构成一个模块。本公开对上述构件的划分,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方便阅读,而不是对本公开的保护的范围的限制,只要包含了上述构件且作用相同应当理解是本公开等同的技术方案。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2以及图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还包括第二导风组件,第二导风组件包括可转动设置于壳体组件100的第二导流板810以及驱动第二导流板810转动的第三驱动器820,第二导流板810可转动设置于第二风口120与出风口141之间,第二导风组件包括可转动设置于壳体组件100的第二导流板810以及驱动第二导流板810转动的第一驱动器720,第二导流板810可转动设置于第二风口120与气流通道130之间,并至少具有关闭第二风口120的第四状态和打开第二风口120的第五状态。如此,当空调室内机10处于关机模式时,第一导流板310处于第一状态,第二导流板810处于第四状态。当空调室内机10处于上出风模式时,第一导流板310处于第二状态,第二导流板810处于第四状态。当空调室内机10处于下出风模式时,第一导流板310处于第一状态或第三状态,第二导流板810处于第五状态。而第一导流板310处于第三状态时,能够增加进风面积,通过设置于第一风口110连通的进风口142,使得第一导流板310在第三状态,能够将外部气体导入经第一风口110导入进风口142,进而可以增加气流产生组件200的进风面积,减少下出风的进风风阻,有利于提高第二风口120的出风量。
进一步地,如图4、图10以及图1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流板810具有关闭第二风口120和打开气流通道130的第四状态以及打开第二风口120和关闭气流通道130的第五状态。如此,该空调室内机10使用时,当需要第二风口120出风时,通过第三驱动器820驱动第二导流板810转动至第五状态,第二风口120被打开,气流通道130被关闭,进而第一风口110也被关闭。启动容纳腔140内的气流产生组件200,使得出风口141流出的气流从第二风口120流出,为壳体组件100下方进行送风,为用户提供降温空气。当需要第一风口110出风时,通过第三驱动器820驱动第一导流板310转动至第四状态,第二风口120被关闭,气流通道130被打开,进而第一风口110也被打开。启动容纳腔140内的气流产生组件200,使得出风口141流出的气流通过气流通道130引导至第一风口110流出,为壳体组件100上方进行送风,使得冷气流可以从上至下沉,为用户提供更加舒适的冷风。而空调室内机10不使用时,则使得第二导流板810处于第四状态。如此,该空调室内机10利用第二导流板810即可实现第二风口120的打开或关闭以及气流通道130的打开或关闭,无需额外设置阀门机构来控制气流通道130的通断,能够减少装配零件,提高空调室内机10的生产效率,进而有利于降低空调室内机10的生产成本。
此外,利用第二导流板810来实现第二风口120的关闭与打开以及气流通道130的打开与关闭,可以减少运动干涉,无需设置避让空间,使得空调室内机10的结构更加紧凑。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驱动器820”可以根据第二导流板810所需的驱动方式进行设置,包括伺服电机、旋转液压缸等直接带动第二导流板810转动的动力设备,也包括其他间接带动第二导流板810转动的机构,如气压杆+齿轮齿条组件,液压杆+曲柄摇杆组件或曲柄滑块组件、伺服电机+减速箱、伺服电机+柔性传动组件。以上均可在传统技术中实现,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此外,第二导流板810的具体形状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于直板、弧形板、多块板体组合而成具有通气孔的板架等等,能够满足本申请的使用要求即可。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2、图4、图10以及图1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流板8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811和第四侧812,气流通道130与出风口141之间设有第一配合部150,第二导流板810处于第五状态时,第三侧811设置于第一配合部150,第四侧812朝向壳体组件100的外部。如此,第二导流板810处于第五状态时,使得第二导流板810的第三侧811与第一配合部150配合,而第二导流板810的第四侧812朝向壳体组件100的外部设置,使得第二导流板810能够打开第二风口120而关闭气流通道130,易于实施,且安装简单。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配合部150与第三侧811的配合形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抵接、插接、密封配合等等。
结合上述实施例,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部150设有凹槽,第二导流板810处于第五状态时,第三侧811设置于凹槽内,第四侧812设置于壳体组件100的外部。如此,利用凹槽与第二导流板810的第三侧811插接配合,至少能够形成迂回的密封结构,实现第二导流板810关闭气流通道130,易于实施。
结合上述第一配合部150的任一实施例,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流板810处于第五状态时,第三侧811与第一配合部150抵接密封配合。如此,可以提高二者配合的密封性,避免或减少气流进入气流通道130而不利于提高第二风口120的出风量。
可选地,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第三侧811的表面与第一配合部150的表面之间至少一者设有弹性密封层160。如此,利用弹性密封层160,使得第二导流板810处于第五状态时,第三侧811与第一配合部150抵接密封可靠。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9以及图10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还包括第二扫风组件900,第二扫风组件900包括可转动设置于容纳腔140内的多个第二扫风叶片910以及驱动第二扫风叶片910转动的第四驱动器920,第二扫风叶片910靠近第二风口120设置,多个第二扫风叶片910沿第二风口12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如此,通过第四驱动器920带动第二扫风叶片910转动,以使第二风口120的出风方向可以沿第二风口120的长度反向进行偏移,实现壳体组件100的下出风的左右扫风,便于用户根据时间需要调整出风方向。
可选地,如图9所示,第二扫风组件900还包括传动杆930,多个第二扫风叶片910分别与传动杆930连接,第四驱动器920至少驱动一个第二扫风叶片910转动,即可利用传动杆930,带动多个第二扫风叶片910同步传动。
可选地,第二扫风组件900亦可采用第一扫风组件700的结构实现,用于调整第二风口120的左右出风方向。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流板810还具有打开第二风口120以及打开气流通道130的第六状态。如此,该空调室内机10使用时,当需要第二风口120以及第一风口110同时出风时,通过第三驱动器820驱动第二导流板810转动至第六状态,第二风口120被打开,气流通道130也被打开,进而部分气流可以流向第一风口110。启动容纳腔140内的气流产生组件200,使得部分从出风口141流出的气流通过第二风口120流出,为壳体组件100下方进行送风,为用户提供降温空气;而部分从出风口141流出的气流通过气流通道130引导至第一风口110流出,为壳体组件100上方进行送风,使得冷气流可以从上至下沉,为用户提供更加舒适的冷风。
结合上述任一第一导流组件300的实施例,如图4以及图10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模组400与气流产生组件200、第三驱动器820以及第二驱动器320通信连接,控制模组400包括存储器(未示出)和处理器(未示出),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下方法:接收第一控制信息,控制空调室内机10在第一模式下运行,使得第二导流板810处于第五状态。接收第二控制信息,控制空调室内机10在第二模式下运行,使得第二导流板810处于第四状态,第一导流板310处于第二状态。如此,便于利用控制模组400自动控制空调室内机10进行运行,并根据控制信息使得空调室内机10的第二风口120进行出风或者第一风口110进行出风,实现空调室内机10上下出风的控制。
进一步地,如图2或图10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接收第三控制信息,控制空调室内机10在制热模式下运行,第二导流板810处于第五状态,第一导流板310处于第一状态或第三状态。如此,当控制模组400接收到第三控制信息时,控制空调室内机10在制热模式运行,使得第二导流板810关闭气流通道130而打开第二风口120,便于制热气体从下往上上升,提高舒适性。此外,制热模式可以根据需要控制第一风口110关闭,或者打开第一风口110和打开进风口142,以提高气流产生组件200的进风量,有利于减少风阻,提高第二风口120的出风量。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接收第五控制信息,控制空调室内机10在第三模式下运行,使得第二导流板810处于第五状态,第一导流板310处于第三状态。如此,当控制模组400接收到第五控制信息时,控制空调室内机10在第三模式运行,使得第二导流板810关闭气流通道130而打开第二风口120,第一导流板310打开第一风口110和打开进风口142,以提高气流产生组件200的进风量,有利于减少风阻,提高第二风口120的出风量。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接收第六控制信息,控制空调室内机10在第四模式下运行,第二导流板810处于第六状态,第一导流板310处于第二状态。如此,控制模组400接收到第六控制信息,控制空调室内机10在第四模式运行,使得第二导流板810打开第二风口120和气流通道130,并打开第一风口110而关闭进气口,使得第二风口120以及第一风口110同时出风,提高空调室内机10的出风面积。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5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接收第四控制信息,控制空调室内机10在回风模式下运行,第二导流板810处于第六状态,第一导流板310处于第一状态。如此,当控制模组400接收到第四控制信息时,控制空调室内机10在回风模式运行,使得第二导流板810打开气流通道130和打开第二风口120,部分气体从气流通道130流回进风口142,提高室内空间的过滤效果,同时能够提高调温气体。
需要说明的是,该控制模组包括主控芯片,主控芯片至少包括处理器,处理器可以是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或者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等等。
控制模组通常控制空调系统的整体操作,诸如与开闭控制、制冷控制、加热控制、除湿控制、新风启动或关闭、风量调节控制等。控制模组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来执行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此外,控制模组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便于控制模组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交互。例如,控制电路板还包括通信单元,用于的其他模块进行通信,如本实用新型的气流产生组件和/或第三驱动器和/或第四驱动器、和/或第二驱动器和/或第一驱动器和/或加热组件和/或加湿组件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控制信息、第二控制信息等控制信息可以通过与控制模组通信连接的遥控器或智能终端发送,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6所示,在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包括空调室外机20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10,空调室外机20与空调室内机10配合,以使空调室内机10能够提供调温气体。
该空调设备使用时,该空调室内机10与空调室外机20相配合能够为室内等密闭空间提供调温气体。而该空调室内机10运行的过程中,能够增加进风面积,降低进风风阻,有利于提高空调室内机10的出风量,使得空调设备运行平稳。
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模组400与空调室内机10以及空调室外机20通信连接。如此,利用控制模组400可以实现调温气体的温度以及风量大小调节等。
“空调室外机20与空调室内机10相配合,以使空调室内机10能够提供调温气体”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在传统技术中可以实现,在此不做过多限制。例如,通过管道组件30穿过墙体40,实现空调室外机20与空调室内机10的连接,以便于实现热交换。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设置于”、“固设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进一步地,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固定连接”另一个元件,二者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方式的固定,也可以不可拆卸连接的固定,如套接、卡接、一体成型固定、焊接等,在传统技术中可以实现,在此不再累赘。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公开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的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组件,设有第一风口、第二风口、连通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的气流通道以及与所述气流通道隔开设置的容纳腔,沿所述壳体组件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二风口的上方,所述容纳腔设有与所述第一风口连通的进风口以及与所述第二风口连通的出风口;
气流产生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以及
第一扫风组件,所述第一扫风组件包括可转动设置于所述气流通道内的多个第一扫风叶片以及驱动所述第一扫风叶片转动的第一驱动器,所述第一扫风叶片靠近所述第一风口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扫风叶片沿所述第一风口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设有设置于所述气流通道内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深度方向朝向所述容纳腔设置,所述第一扫风组件的部分通过所述安装槽安设于所述壳体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壳体组件长度方向的横截面上,所述气流通道设有与所述第一风口相对设置的避让斜面,所述第一扫风叶片可转动设置于所述避让斜面,所述避让斜面设有所述安装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与所述避让斜面间隔设置的第一平面;在垂直于所述壳体组件长度方向的横截面上,所述避让斜面的宽度方向沿所述第一平面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所述避让斜面与所述第一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1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壳体组件长度方向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进风口呈锐角设置,所述避让斜面的倾斜方向与所述进风口呈钝角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扫风组件还包括安装板,多个所述第一扫风叶片可转动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所述安装板与所述气流通道的侧壁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壳体组件卡扣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设有第一插凸以及与所述第一插凸间隔设置于第一卡部,所述壳体组件设有与所述第一插凸插接配合的插孔以及与所述第一卡部卡扣配合的扣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扫风叶片包括叶片本体以及与叶片本体固定连接的轴体,所述安装板设有与所述轴体转动配合的连接孔;所述第一扫风组件还包括可动设置于所述安装板的连杆,所述连杆与多个所述第一扫风叶片的轴体传动连接;所述壳体组件设有设置于所述气流通道内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深度方向朝向所述容纳腔设置,所述安装板的至少部分嵌入所述安装槽内,以使所述连杆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中框以及面板;所述中框包括中框本体以及支撑条,所述中框本体设有与所述容纳腔隔开设置的通腔,所述通腔设有镂空孔,所述支撑条固设于所述中框本体,并设置于至少一个所述风口与所述镂空孔之间;所述面板覆盖所述镂空孔设置,以使所述通腔形成所述气流通道,所述面板与中框本体以及所述支撑条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一导风组件,包括可转动设置于所述壳体组件的第一导流板以及驱动所述第一导流板转动的第二驱动器,所述第一导流板用于调节所述第一风口的出风方向以及出风量大小;和/或,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二导风组件,包括可转动设置于所述壳体组件的第二导流板以及驱动所述第二导流板转动的第三驱动器,所述第二导流板用于调节所述第二风口的出风方向以及出风量大小。
12.一种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室外机以及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外机与所述空调室内机配合,以使所述空调室内机能够提供调温气体。
CN202221715443.5U 2022-06-29 2022-06-29 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设备 Active CN2176358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15443.5U CN217635896U (zh) 2022-06-29 2022-06-29 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15443.5U CN217635896U (zh) 2022-06-29 2022-06-29 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35896U true CN217635896U (zh) 2022-10-21

Family

ID=836321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15443.5U Active CN217635896U (zh) 2022-06-29 2022-06-29 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358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57811B (zh) 进风结构、新风装置及空调
CN111706919A (zh) 双贯流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CN214791823U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17635896U (zh) 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设备
CN213395592U (zh) 空调系统
CN217817055U (zh) 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设备
CN21123309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490028U (zh)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系统
CN215062445U (zh) 新风管组件、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系统
CN115143528A (zh) 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设备
CN217636129U (zh) 壳体组件、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设备
CN213395844U (zh) 一种风门组件、应用其的分风箱及空调系统
EP4286752A1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CN212746706U (zh) 空调器
CN217929190U (zh) 内循环风阀及新风机
CN219083268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6592031U (zh) 空调
CN218972774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6346669U (zh) 空调器
CN215929848U (zh) 一种空调混风装置及空调
CN211316362U (zh) 整体式空调
CN215909231U (zh)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811996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281724U (zh)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9389989U (zh) 阀座、阀门总成和具有其的空气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