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32570U - 一种隧洞排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隧洞排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32570U
CN217632570U CN202222368762.XU CN202222368762U CN217632570U CN 217632570 U CN217632570 U CN 217632570U CN 202222368762 U CN202222368762 U CN 202222368762U CN 217632570 U CN217632570 U CN 2176325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eration
tank
pipe
water
drainage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6876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修锁
赵肖雄
刘艳明
李芳�
程红霞
卢闯
王志强
武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xi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Bureau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xi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Bureau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xi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Bureau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xi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Bureau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6876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325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325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325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eration Devices For Treatment Of Activated Polluted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排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隧洞排水系统,排水沟中的水通过进水管进入到初沉池进行初步沉淀,随着排水的逐渐增多,上清液会进入到二沉池,二沉池内通过投药管投入相应的絮凝剂,以进一步将水中的颗粒杂质沉淀在二沉池底部,并随着水量的增加,上层清液通过第二通道自流至曝气池,通过曝气处理,去除水中的有机物,经过一定时间的处理,打开电磁阀,使得最终处理后的水进入到出水池中并通过排水管排出,处理后的排水对周围环境污染小,更加环保。

Description

一种隧洞排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排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隧洞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在水利工程中为了输水或泄洪,常穿山开挖建成封闭式的输水道,称为水工隧洞。隧洞在施工过程中,排水系统是重要的系统之一。隧洞排水系统用于将隧洞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隧洞所处地质环境产生的水等及时排放。目前现有技术主要通过设置排水沟及排水管对水流进行排放。例如,CN212054804U公开了一种用于隧洞施工过程中的隧洞排水系统,包括隧洞排水集水井,隧洞地基,集水井底座,排水管,排水泵,导流管,缓冲箱,箱盖,过滤格栅,导出管,机械阀门,金属软管,防堵过滤提放筒结构,可排水量调节提拉板结构和可旋转式排水警示防护板结构,所述的隧洞排水集水井砌设在隧洞地基的排水坑内,并且隧洞排水集水井底部砌设有集水井底座。本实用新型清理提柄,镂空排水网板,井盖,排水孔,防护筒,拉杆和封底防堵网筒的设置,有利于起到排水过滤功能,可避免排水堵塞,提高排水效率;提拉环,提放绳,衔接管,翼形螺钉,排水量调节板,密封条和连接座的设置,有利于根据排水量大小进行调节,保证排水效率。
又如CN215672347U,公开了一种隧洞施工用隧洞排水系统,包括隧洞地基和挖设在隧洞地基上的排水沟及集水井,排水沟的排水端与集水井的一侧连通,排水沟和集水井的上端均设置有水篦子,在靠近集水井一侧的排水沟底部挖设有沉淀池,沉淀池内设置有上端敞口的储渣槽,集水井内的底部成排设置有多根限位立杆,多根限位立杆的连线将集水井的内部空间分隔成过滤腔和净水腔,过滤腔内设置有滤槽,滤槽的一侧设置有与排水沟排水端连通的开口,净水腔上方的水篦子上设置有水位传感器,净水腔的底部设置有排水管,排水管上沿着排水方向依次设置有抽水泵和调节阀。本实用新型排水效率高,排水管道不易堵塞,维护方便,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上述专利所公开的隧洞排水系统,设置沉淀池、净水腔和过滤网对排水进行预处理。由于不同隧洞所处地质环境不同,隧洞排水中可能会含有部分有机物,有机物例如动植物纤维、油脂等等,若直接排放,易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上述专利无法对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处理,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隧洞排水系统,利用曝气增加水中溶解氧量,以去除水中有机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洞排水系统,利用曝气增加水中溶解氧量,去除水中有机物,减小对周围的环境的影响,更加环保。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隧洞排水系统,其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隧洞排水系统,包括地基,所述地基上端设置水池,所述水池的一侧设置有初沉池,所述水池内通过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分隔成二沉池、曝气池和出水池,所述曝气池设置在所述二沉池和所述出水池之间,所述初沉池密封连接一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一端连接排水沟的排水口,其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初沉池内,所述初沉池通过第一通道与所述二沉池连通,所述二沉池的上端密封连接投药管,所述投药管的一端设置在所述二沉池内,其另一端设置在所述二沉池外部,用于连接投药箱,所述第一隔板的上部设置有使二沉池和曝气池连通的第二通道,所述曝气池的上端密封连接曝气管,所述曝气管的一端连接设置在所述曝气池内的曝气盘,其另一端连接设置在所述曝气池外部的增氧泵,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有使曝气池和出水池连通的第三通道,所述第三通道密封连接第三管道,所述第三管道上设置电磁阀,所述出水池的下部连接出水管,所述出水池的上端设置有溢流堰。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道内设置过滤网。
进一步地,通过所述第二通道密封安装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内设置单向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管道的一端设置过滤膜。
进一步地,所述曝气池的底部固定有曝气盘安装件,所述曝气盘通过所述曝气盘安装件固定安装在所述曝气池内。
进一步地,还包括多个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一端连接所述曝气池的内侧壁,其另一端连接所述曝气管。
进一步地,多个固定杆以所述曝气管的中心环形阵列布设。
进一步地,所述出水管连接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的一端密封穿过所述曝气池的顶壁设置在所述曝气池内,所述回流管上设置提升泵阀件。
进一步地,所述曝气池内设置水位传感器。
进一步地,还包括显控终端,所述显控终端与所述水位传感器、电磁阀、增氧泵均信号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隧洞排水系统,排水沟中的水通过进水管进入到初沉池进行初步沉淀,随着排水的逐渐增多,上清液会进入到二沉池,二沉池内通过投药管投入相应的絮凝剂,以进一步将水中的颗粒杂质沉淀在二沉池底部,并随着水量的增加,上层清液通过第二通道自流至曝气池,通过曝气处理,去除水中的有机物,经过一定时间的处理,打开电磁阀,使得最终处理后的水进入到出水池中并通过排水管排出,处理后的排水对周围环境污染小,更加环保。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隧洞排水系统的结构剖面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隧洞排水系统的电子元件连接示意图。
图中,1为地基,2为水池,3为初沉池,4为第一隔板,5为第二隔板,6为二沉池,7为曝气池,8为出水池,9为进水管,10为第二通道,11为曝气管,12为曝气盘,13为增氧泵,14为第三通道,15为第三管道,16为电磁阀,17为出水管,18为溢流堰,19为过滤网,20为第二管道,21为单向阀,22为固定杆,23为回流管,24为提升泵阀件,25为水位传感器,26为显控终端,27为过滤膜,28为第一通道,29为投药管,30为排淤管,31为曝气盘安装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隧洞排水系统,如图1所示,该隧洞排水系统包括地基1,所述地基1上端设置水池2,所述水池2的一侧设置有初沉池3,所述水池2内通过第一隔板4和第二隔板5分隔成二沉池6、曝气池7和出水池8,所述曝气池7设置在所述二沉池6和所述出水池8之间,所述初沉池3密封连接一进水管9,所述进水管9的一端连接排水沟的排水口(图中未示出),其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初沉池3内,所述初沉池3通过第一通道28与所述二沉池6连通,所述二沉池6的上端密封连接投药管29,所述投药管29的一端设置在所述二沉池6内,其另一端设置在所述二沉池6外部,用于连接投药箱(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隔板4的上部设置有使二沉池6和曝气池7连通的第二通道10,所述曝气池7的上端密封连接曝气管11,所述曝气管11的一端连接设置在所述曝气池7内的曝气盘12,其另一端连接设置在所述曝气池7外部的增氧泵13,所述第二隔板5上设置有使曝气池7和出水池8连通的第三通道14,所述第三通道14密封连接第三管道15,所述第三管道15上设置电磁阀16,所述出水池8的下部连接出水管17,所述出水池8的上端设置有溢流堰18。
需要说明的是,该隧洞排水系统根据不同的隧洞布局可以建设在地面和地下。设置在地面时,则通过在地面建造地基1,然后根据如图1所示的结构进行建设。建设在地下时,则先通过钻井,然后在井底铺设地基1,然后根据如图1所示的结构在井内进行建设。其中地基1可以使用钢筋混凝土搭建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原理为:隧洞内需要排水的水通过排水沟由进水管9送入至初沉池3中进行初步沉淀,将水中混有的大颗粒泥土进行静置沉淀,随着排水逐步增多,初沉池3内的水位上升,达到第一通道28的高度后,上层清液自流入二沉池6中,二沉池6通过投药管29投入对应的絮凝剂,以进一步将水中的小颗粒悬浮物沉淀至二沉池6的池底。随着二沉池6内的水位逐步升高,上层清液会通过第二通道10进入到曝气池7中,此时电磁阀16处于关闭状态,在曝气池7中水位达到预设高度时,打开增氧泵13,通过曝气管11和曝气盘12往曝气池7中通入空气,对曝气池7内的水进行曝气处理,去除水中的有机物。经过一定时间的处理,打开电磁阀16,处理后的水通过第三管道15进入到出水池8,并通过出水管17排出,排出的位置可根据实际地质环境进行选择,可以直接将水排放,也可以先通过集水井进行收集。出水池8上端设置的溢流堰18用于在排水量大时,将水引流至对应位置。
需要注意,初沉池3、二沉池6、曝气池7和出水池8均可以是上端开口的池体或者上端封闭的池体,当曝气池7选择为上端封闭的池体时,其上端应当预留通气孔。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初沉池3的底部设置有排淤管30,以通过排淤管30对其底部的淤泥进行定期排放。可以理解的,二沉池6的底部同样可以设置有排淤管,以对底部沉降的淤泥进行定期排放,避免淤泥造成的二次污染。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道28内设置过滤网19,以对水中的大颗粒悬浮物进行过滤。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通过所述第二通道10密封安装第二管道20,所述第二管道20内设置单向阀21,单向阀21用于防止曝气池7中的水回流至二沉池6。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管道15的一端设置过滤膜27,以进一步提升对水的净化效果,其中过滤膜27优选为生物膜。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曝气池7的底部固定有曝气盘安装件31,所述曝气盘12通过所述曝气盘安装件31固定安装在所述曝气池7内。其中曝气盘安装件31可以为一种螺纹安装件,通过螺纹安装件与在曝气盘12中部设置的螺纹孔对曝气盘12进行固定安装。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多个固定杆22,所述固定杆22的一端连接所述曝气池7的内侧壁,其另一端连接所述曝气管11,通过固定杆22固定安装所述曝气管11。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多个固定杆22以所述曝气管11的中心环形阵列布设。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出水管17连接有回流管23,所述回流管23的一端密封穿过所述曝气池7的顶壁设置在所述曝气池7内,所述回流管23上设置提升泵阀件24。通过提升泵阀件24将出水管17中将要排出的水提升回流至曝气池7中进行再次处理,以进一步提升对水的净化效果。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曝气池7内设置水位传感器25,工作人员根据水位传感器25检测到的曝气池7内的水位,在达到预设水位时,打开增氧泵13进行曝气处理,一定时间后打开电磁阀16,将曝气处理后的水排出。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请结合图2所示,还包括显控终端26,所述显控终端26与所述水位传感器25、电磁阀16、增氧泵13均信号连接,通过上述信号连接方式,使得可以自动地根据水位开启曝气处理。具体来说,显控终端26接收来自水位传感器25检测到的曝气池7内的水位,并在该水位达到预设水位时,打开增氧泵13进行曝气处理,并在预设时间间隔后打开电磁阀16并关闭增氧泵13,将曝气处理后的水排出,实现曝气的自动化处理。其中显控终端26为能够实现如上所描述方法流程的电子设备,例如可以是办公电脑、工业计算机等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10)

1.一种隧洞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地基,所述地基上端设置水池,所述水池的一侧设置有初沉池,所述水池内通过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分隔成二沉池、曝气池和出水池,所述曝气池设置在所述二沉池和所述出水池之间,所述初沉池密封连接一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一端连接排水沟的排水口,其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初沉池内,所述初沉池通过第一通道与所述二沉池连通,所述二沉池的上端密封连接投药管,所述投药管的一端设置在所述二沉池内,其另一端设置在所述二沉池外部,用于连接投药箱,所述第一隔板的上部设置有使二沉池和曝气池连通的第二通道,所述曝气池的上端密封连接曝气管,所述曝气管的一端连接设置在所述曝气池内的曝气盘,其另一端连接设置在所述曝气池外部的增氧泵,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有使曝气池和出水池连通的第三通道,所述第三通道密封连接第三管道,所述第三管道上设置电磁阀,所述出水池的下部连接出水管,所述出水池的上端设置有溢流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洞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内设置过滤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洞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第二通道密封安装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内设置单向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洞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管道的一端设置过滤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洞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池的底部固定有曝气盘安装件,所述曝气盘通过所述曝气盘安装件固定安装在所述曝气池内。
6.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隧洞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一端连接所述曝气池的内侧壁,其另一端连接所述曝气管。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隧洞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固定杆以所述曝气管的中心环形阵列布设。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洞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连接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的一端密封穿过所述曝气池的顶壁设置在所述曝气池内,所述回流管上设置提升泵阀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洞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池内设置水位传感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隧洞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显控终端,所述显控终端与所述水位传感器、电磁阀、增氧泵均信号连接。
CN202222368762.XU 2022-09-07 2022-09-07 一种隧洞排水系统 Active CN2176325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68762.XU CN217632570U (zh) 2022-09-07 2022-09-07 一种隧洞排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68762.XU CN217632570U (zh) 2022-09-07 2022-09-07 一种隧洞排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32570U true CN217632570U (zh) 2022-10-21

Family

ID=83636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68762.XU Active CN217632570U (zh) 2022-09-07 2022-09-07 一种隧洞排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3257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10390A (zh) * 2023-06-19 2023-08-01 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隧洞施工引流式排水结构及其排水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10390A (zh) * 2023-06-19 2023-08-01 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隧洞施工引流式排水结构及其排水方法
CN116510390B (zh) * 2023-06-19 2023-09-12 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隧洞施工引流式排水结构及其排水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632570U (zh) 一种隧洞排水系统
CN104193027A (zh) 重力式一体化净水器
CN108479188A (zh) 多层导流档板定向沉沙排沙过滤装置及其方法
CN110478978B (zh) 一种圆形自排沙式重力沉沙过滤池
CN111450616A (zh) 具有耦合深度过滤功能的高效活性污泥截留型二沉池工艺系统
CN111066711A (zh) 一种水产生态养殖系统
CN214990968U (zh) 一种用于池塘的尾水处理系统
CN218115185U (zh) 一种中水回用处理系统
CN207918576U (zh) 一种水处理自动反冲洗装置
CN212757626U (zh) 一种养殖尾水三级沉淀过滤装置
CN109122545A (zh) 一种池塘底排污水质改良系统
CN209890479U (zh) 水下施工浮泥收集装置
CN212877219U (zh) 一种稻田养殖异位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
CN211644895U (zh) 一种废水处理系统
CN212127752U (zh) 一种改进型隔油池
CN200984480Y (zh) 一种隧道地下水过滤池
CN111729358A (zh) 水力提升式悬浮过滤系统
CN208532554U (zh) 一种洗车场污水处理装置
CN211255663U (zh) 一种泥水分离装置
CN205164212U (zh) 一种竖流式沉淀池
CN209128271U (zh) 一种适合农村地区的分散式污水收集处理罐
CN216604161U (zh) 一种污水沉淀过滤装置
CN216837547U (zh)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CN217128051U (zh) 一种耦合道路空间的调蓄箱涵系统
CN210671737U (zh) 一种水生动物养殖池倒池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