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20297U - 双电机冲击扳手 - Google Patents

双电机冲击扳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20297U
CN217620297U CN202123417121.0U CN202123417121U CN217620297U CN 217620297 U CN217620297 U CN 217620297U CN 202123417121 U CN202123417121 U CN 202123417121U CN 217620297 U CN217620297 U CN 2176202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act
motor
force
block
driving fo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1712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双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Meili Too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Meili To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Meili Too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Meili To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41712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202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202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202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Spanners, Wrenches, And Screw Drivers An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双电机冲击扳手,包括:外壳;主输出轴,用以适配工作头;扭力盘,驱动主输出轴转动;旋转机构,位于外壳内,旋转机构包括提供第一驱动力的旋转电机;冲击机构,位于外壳内,冲击机构包括提供第二驱动力的冲击电机和用以将第二驱动力传输至扭力盘的力传动组件;其中,扭力盘安装在旋转电机的输出轴上,第一驱动力和第二驱动力同时驱动扭力盘旋转;通过旋转电机输出第一驱动力,冲击电机经过力传动组件将第二驱动力增加到扭力盘上,从而提高冲击扳手的冲击力,解决了传统冲击扳手冲击力不足的问题。

Description

双电机冲击扳手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动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电机冲击扳手。
背景技术
常规的带有旋转冲击功能的电动工具,比如冲击扳手,具有冲击结构和旋转结构,且冲击结构和旋转结构是结合在一起的,这样就导致冲击扳手的冲击力不够而影响工作能力,若想要有足够的冲击力,就需要增加冲击结构的体积或者需要足够的电量。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双电机冲击扳手,可以解决现有的冲击扳手冲击力不足的问题。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电机冲击扳手,包括:
外壳;
主输出轴,用以适配工作头;
扭力盘,驱动所述主输出轴转动;
旋转机构,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提供第一驱动力的旋转电机;
冲击机构,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冲击机构包括提供第二驱动力的冲击电机和用以将所述第二驱动力传输至所述扭力盘的力传动组件;
其中,所述扭力盘安装在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一驱动力和所述第二驱动力同时驱动所述扭力盘旋转。
可选地,所述力传动组件包括冲击件和力传输件,所述冲击件与所述冲击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力传输件分别连接所述冲击件和所述扭力盘,所述第二驱动力经由所述冲击件、所述力传输件传输至所述扭力盘上。
可选地,所述力传输件为长杆结构。
可选地,所述力传输件具有杆体和与所述杆体一端相连的卡口部,所述卡口部位于所述扭力盘内,所述扭力盘的一侧具有开口,所述杆体的一端从所述开口伸入所述扭力盘内,另一端与所述冲击件相连,以将所述第二驱动力从所述冲击件传输至所述扭力盘。
可选地,所述冲击件包括旋转块以及设在所述旋转块一侧的冲击块,所述旋转块与所述冲击电机相连,所述冲击块与所述杆体相抵持,当所述旋转块旋转时,所述冲击块拨动所述力传输件旋转,进而带动所述扭力盘旋转。
可选地,所述双电机冲击扳手还包括复位件,当所述力传输件由所述冲击件带动旋转后,所述复位件将所述力传输件复位回原始位置。
可选地,所述复位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壳体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力传输件上。
可选地,所述冲击机构还包括脱扣组件,所述脱扣组件分别连接冲击电机和所述冲击件,所述脱扣组件将所述第二驱动力传输至所述冲击件。
可选地,所述脱扣组件包括主动脱扣块和从动脱扣块,所述从动脱扣块的一侧与所述冲击件固定,另一侧沿周向设有若干凹槽,所述主动脱扣块上与所述从动脱扣块相对的一侧设有若干凸块,所述凸块数量与所述凹槽数量相等,所述主动脱扣块的另一侧连接有弹性件,当所述冲击电机带动所述脱扣组件旋转时,所述弹性件带动所述主动脱扣块与所述从动脱扣块连接或者脱离。
可选地,所述双电机冲击扳手还包括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分别与所述旋转电机和所述冲击电机电连接,所述控制组件控制所述旋转电机和所述冲击电机的工作状态。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双电机冲击扳手,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包括旋转机构、冲击机构以及与旋转机构相连的扭力盘,旋转机构包括旋转电机,冲击机构包括冲击电机和力传动组件,通过旋转电机输出第一驱动力,冲击电机经过力传动组件将第二驱动力增加到扭力盘上,从而提高冲击扳手的冲击力,解决了传统冲击扳手冲击力不足的问题。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双电机冲击扳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力传动组件的运动过程示意图之一;
图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力传动组件的运动过程示意图之二;
图4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力传动组件的运动过程示意图之三;
图5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力传动组件的运动过程示意图之四;
图6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力传动组件的运动过程示意图之五。
其中:100-双电机冲击扳手,1-外壳,2-主输出轴,3-扭力盘,31-开口,4- 旋转机构,41-旋转电机,42-传动组件,5-冲击机构,51-冲击电机,52-力传动组件,521-冲击件,5211-旋转块,5212-冲击块,522-力传输件,5221-杆体,5222- 卡口部,53-支撑组件,54-脱扣组件,6-工作头,7-复位件,8-控制组件,9-调节组件,10-开关组件,11-电源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考图1至图6,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电机冲击扳手100,该双电机冲击扳手100至少包括外壳1、主输出轴2、扭力盘3、旋转机构4以及冲击机构5。主输出轴2用以适配工作头6。扭力盘3分别连接旋转机构4与主输出轴2,用于驱动主输出轴2转动。旋转机构4位于外壳1内,包括提供第一驱动力的旋转电机41,扭力盘3安装在旋转电机41的输出轴上,该旋转电机 41将第一驱动力传输给扭力盘3,再经由扭力盘3传输给主输出轴2以及工作头6,用以带动工作头6工作。冲击机构5位于外壳1内,包括提供第二驱动力的冲击电机51和用以将第二驱动力传输至扭力盘3的力传动组件52,该冲击电机51输出第二驱动力后,经由力传动组件52传输给扭力盘3,以增加扭力盘3 的冲击力,进而提高双电机冲击扳手100的工作效率。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驱动力和第二驱动力同时驱动扭力盘3旋转,第一驱动力作为主驱动力,第二驱动力作为从驱动力,第一驱动力和第二驱动力同时驱动,保证了双电机冲击扳手100在工作时具有足够大的冲击力。
力传动组件52包括冲击件521和力传输件522,冲击件521与冲击电机51 的输出轴连接,力传输件522分别连接冲击件521和扭力盘3,第二驱动力经由冲击件521、力传输件522传输至扭力盘3上。具体的,力传输件522为长杆结构,具有杆体5221和与杆体5221一端相连的卡口部5222,卡口部5222位于扭力盘3内,且与旋转电机41的输出轴连接。卡口部5222为U型结构,且U型口内缩,保证了卡口部5222始终与旋转电机41的输出轴相连。扭力盘3的一侧具有开口31,杆体5221的一端从开口31伸入扭力盘3内,另一端与冲击件 521相连,以将第二驱动力从冲击件521传输至扭力盘3。
冲击件521包括旋转块5211以及设在旋转块5211一侧的冲击块5212,旋转块5211与冲击电机51相连,冲击块5212与杆体5221相抵持,当旋转块5211 旋转时,冲击块5212拨动力传输件522旋转,进而带动扭力盘3旋转。图2-图 6为力传动组件52的运动过程示意图,如图所示,力传输件522的原始位置为倾斜状态,当冲击件521旋转并且冲击块5212与力传输件522抵持时,冲击块 5212带动力传输件522向远离原始位置的方向转动;而当冲击件521旋转到一定角度时,冲击块5212与力传输件522分离,此时,力传输件52由于未受到力的作用而向原始位置方向移动;当冲击件521旋转360°后冲击块5212重新与力传输件522抵持时,继续带动力传输件522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卡口部5222的体积大于扭力盘3的开口31的口径,因此,即使冲击块5212与力传输件522分离,卡口部5222也会由于开口31的阻挡而使得力传输件522始终位于扭力盘3内,不至于掉落。
为了保证力传输件522在未受到力的作用而回到原始位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双电机冲击扳手100还包括复位件7,复位件7的一端固定在壳体1 上,另一端固定在力传输件522上。当力传输件522由冲击件521带动旋转后,复位件7将力传输件522复位回原始位置。在一个示例中,复位件7为弹簧,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壳体1上,另一端固定在力传输件522上。可选地,复位件7 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或者三个等,本申请不对此作限定。当复位件7的数量为一个时,该复位件7为拉簧,该拉簧安装在力传输件522原始位置的一侧,该拉簧在力传输件522向远离原始位置的方向转动时处于拉伸状态,随后力传输件522会因为拉簧需恢复到原始状态而回到原始位置;当复位件7的数量为两个时,两个复位件7可以一个为拉簧,一个为压簧,拉簧安装在力传输件522 原始位置的一侧,压簧安装在与拉簧相对的另一侧,在力传输件522向远离原始位置的方向转动时,拉簧处于拉伸状态,压簧处于压缩状态,随后力传输件 522会因为拉簧和压簧需恢复到原始状态而回到原始位置;当复位件7的数量为三个时,三个复位件7呈等腰三角形分布,且其中两个复位件7分别安装在力传输件522原始位置的一侧和与原始位置相对的另一侧,这样设计保证了复位件7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示例中,复位件7还可以为弹性片等具有复位功能的结构,本申请不对复位件7的类型作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冲击机构5位于冲击扳手100的手柄11的底部,冲击电机 51的输出轴与旋转电机41的输出轴平行,且力传输件522垂直于旋转电机41 的输出轴设置,使得力传输件522具有足够的长度,以使第二驱动力能够转化成更多的冲击力。如此设计,可以大大减小冲击机构5的体积,且同样容量的电池包可以工作更长时间。
冲击机构5除了具有上述结构外,还包括用以支撑冲击件521的支撑组件 53,支撑组件53与壳体1固定。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组件53为支撑轴承,该支撑轴承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安装在冲击件521的两端,保证了冲击件521在旋转时能够牢牢的固定在壳体1内。
为了避免双电机冲击扳手100在工作时因为一直旋转而到达一定扭矩进而无法转动的情况,冲击机构5还包括脱扣组件54,脱扣组件54分别连接冲击电机51和冲击件521,脱扣组件54将第二驱动力传输至冲击件521。脱扣组件54 包括主动脱扣块(未图示)和从动脱扣块(未图示),从动脱扣块的一侧与冲击件521固定,另一侧沿周向设有若干凹槽(未图示),主动脱扣块上与从动脱扣块相对的一侧设有若干凸块(未图示),凸块数量与凹槽数量相等,主动脱扣块的另一侧连接有弹性件(未图示),当冲击电机51带动脱扣组件54旋转时,弹性件带动主动脱扣块与从动脱扣块连接或者脱离。
由于本申请的双电机冲击扳手100同时具有旋转电机41和冲击电机51,因此,为了更好的控制旋转电机41和冲击电机5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双电机冲击扳手100还包括控制组件8,控制组件8分别与旋转电机41和冲击电机51 电连接,用于控制旋转电机41和冲击电机51的工作状态。在这里,控制组件8 可以控制旋转电机41和冲击电机51的启动和关闭、转速、转向等等。
旋转机构4除了包括用以提供第一驱动力的旋转电机41外,还包括同样具有脱扣功能的传动组件42,该传动组件42分别连接旋转电机41的输出轴和扭力盘3。由于传动组件42与脱扣组件54具有同样的功能,其结构也可以相同,本申请不再一一赘述。
而为了能够控制扭力盘3的输出扭矩,使得双电机冲击扳手100不至于因为扭矩过大或者过小而影响工作效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扭力盘3与主输出轴2之间还具有调节组件9,用以调节双电机冲击扳手100的输出扭矩。
可选地,双电机冲击扳手100除了具有上述结构外,还可以具体开关组件 10、电源组件11等,且开关组件10与电源组件11等结构为常规设置,本申请不再一一赘述。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电机冲击扳手,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包括旋转机构、冲击机构以及与旋转机构相连的扭力盘,旋转机构包括旋转电机,冲击机构包括冲击电机和力传动组件,通过旋转电机输出第一驱动力,冲击电机经过力传动组件将第二驱动力增加到扭力盘上,从而提高冲击扳手的冲击力,解决了传统冲击扳手冲击力不足的问题。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双电机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
主输出轴,用以适配工作头;
扭力盘,驱动所述主输出轴转动;
旋转机构,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提供第一驱动力的旋转电机;
冲击机构,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冲击机构包括提供第二驱动力的冲击电机和用以将所述第二驱动力传输至所述扭力盘的力传动组件;
其中,所述扭力盘安装在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一驱动力和所述第二驱动力同时驱动所述扭力盘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机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力传动组件包括冲击件和力传输件,所述冲击件与所述冲击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力传输件分别连接所述冲击件和所述扭力盘,所述第二驱动力经由所述冲击件、所述力传输件传输至所述扭力盘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电机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力传输件为长杆结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电机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力传输件具有杆体和与所述杆体一端相连的卡口部,所述卡口部位于所述扭力盘内,所述扭力盘的一侧具有开口,所述杆体的一端从所述开口伸入所述扭力盘内,另一端与所述冲击件相连,以将所述第二驱动力从所述冲击件传输至所述扭力盘。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电机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件包括旋转块以及设在所述旋转块一侧的冲击块,所述旋转块与所述冲击电机相连,所述冲击块与所述杆体相抵持,当所述旋转块旋转时,所述冲击块拨动所述力传输件旋转,进而带动所述扭力盘旋转。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电机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电机冲击扳手还包括复位件,当所述力传输件由所述冲击件带动旋转后,所述复位件将所述力传输件复位回原始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电机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外壳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力传输件上。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电机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机构还包括脱扣组件,所述脱扣组件分别连接冲击电机和所述冲击件,所述脱扣组件将所述第二驱动力传输至所述冲击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电机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扣组件包括主动脱扣块和从动脱扣块,所述从动脱扣块的一侧与所述冲击件固定,另一侧沿周向设有若干凹槽,所述主动脱扣块上与所述从动脱扣块相对的一侧设有若干凸块,所述凸块数量与所述凹槽数量相等,所述主动脱扣块的另一侧连接有弹性件,当所述冲击电机带动所述脱扣组件旋转时,所述弹性件带动所述主动脱扣块与所述从动脱扣块连接或者脱离。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机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电机冲击扳手还包括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分别与所述旋转电机和所述冲击电机电连接,所述控制组件控制所述旋转电机和所述冲击电机的工作状态。
CN202123417121.0U 2021-12-31 2021-12-31 双电机冲击扳手 Active CN2176202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17121.0U CN217620297U (zh) 2021-12-31 2021-12-31 双电机冲击扳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17121.0U CN217620297U (zh) 2021-12-31 2021-12-31 双电机冲击扳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20297U true CN217620297U (zh) 2022-10-21

Family

ID=836424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17121.0U Active CN217620297U (zh) 2021-12-31 2021-12-31 双电机冲击扳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202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28926B2 (ja) ハンマードリル
JP4399409B2 (ja) バッテリ式電動工具
CN217620297U (zh) 双电机冲击扳手
CN201518582U (zh) 采用电池驱动的后自走推草机
CN103240713A (zh) 手持电动工具
CN203471741U (zh) 电钻转接头
CN102184783B (zh) 断路器电动操作机构
CN201573179U (zh) 动力工具
CN213010013U (zh) 缓冲桶盖组件及桶
CN100558512C (zh) 一种电扳手
CN209015929U (zh) 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操作机构
CN212601664U (zh) 一种电锤传动切换结构
CN207326895U (zh) 一种电锤
CN102079061A (zh) 动力工具
CN210744888U (zh) 一种方便安装的组装机保护壳
CN214490448U (zh) 一种太阳能环保电锤
CN219717901U (zh) 一种具有防触电结构的储能设备
CN212257607U (zh) 一种新能源电池装配装置
CN215545159U (zh) 锂电冲击钻
CN220358014U (zh) 旋转开关的操作机构
CN213432962U (zh) 啄木鸟模型组装结构
CN213117215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离心块总成
CN218488304U (zh) 一种电动冲击锤用偏心轴
CN211901470U (zh) 自动调节中心距的离合结构及减速器
CN109759994A (zh) 一种离合装置以及具有该离合装置的电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