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09612U - 储液容器、雾化器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储液容器、雾化器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09612U
CN217609612U CN202122361121.7U CN202122361121U CN217609612U CN 217609612 U CN217609612 U CN 217609612U CN 202122361121 U CN202122361121 U CN 202122361121U CN 217609612 U CN217609612 U CN 2176096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erosol
cartridge
housing
generating device
atomiz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6112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公维锋
徐中立
李永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36112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096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096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096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布了一种储液容器、雾化器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其中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外壳,以及收容于外壳内部的加热器和雾化器;所述加热器包括加热腔,用于加热腔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形成第一气溶胶;所述雾化器用于将液体基质雾化形成第二气溶胶;筒,所述筒具有敞口端,所述敞口端的至少局部朝向所述加热腔设置;所述筒用于收集所述加热腔产生的液体或者固体残渣;所述雾化器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筒与所述第一壳体一体成型;或者,所述筒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以上气溶胶生成装置,筒与雾化器配置成一个整体,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在对雾化器进行更换操作的同时,完成对筒的更换,从而完成对筒的全面清洁。

Description

储液容器、雾化器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气溶胶生成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雾化器、气溶胶生成装置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清洁方法。
背景技术
烟制品(例如,香烟、雪茄等)在使用过程中燃烧烟草以产生烟草烟雾。人们试图通过制造在不燃烧的情况下释放化合物的产品来替代这些烟草的制品。
这类产品的示例为气溶胶生成装置,其通过加热而不是燃烧材料来释放化合物。根据加热的气溶胶生成制品的材料不同,气溶胶生成装置主要包括两类,其中一类为电加热烟具,其通过加热类似卷烟的大致呈棒状的气溶胶生成制品从而使得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其中至少一种成分挥发,形成第一种气溶胶;另外一类为雾化器,其通过将液体基质雾化形成第二种气溶胶;通常,第一种气溶胶更能满足使用者对尼古丁的需求,第二种气溶胶的口感更加丰富。现有技术中,电加热烟具在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物,例如,气溶胶生成制品加热后形成的固体残渣,以及气溶胶生成制品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液滴或油滴,例如焦油等;如果不及时清洁加热腔体内部产生的废物,一方面固体残渣会堵塞电加热烟具内部的气流通道;又一方面,固体残渣经过二次加热会影响产生的气溶胶的口感;另一方面,液滴或者油滴会进入电加热烟具内部的电源组件内部,腐蚀电子元器件,甚至损坏整个电加热烟具。但是,由于电加热烟具整体结构比较复杂,目前只能借助于专门的清洁工具进行烟渣清洁,但是加热腔体内部产生的废物一般会掉落于比较隐蔽的位置,清洁工具难以有效地完成对加热腔体内部的固体或液体类废物的清洁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气溶剂生成装置,包括外壳,以及收容于外壳内部的加热器和雾化器;所述加热器包括加热腔,用于将所述加热腔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中的至少一种成分挥发形成第一气溶胶;所述雾化器用于将液体基质雾化形成第二气溶胶;筒,所述筒具有敞口端,所述敞口端的至少局部朝向所述加热腔设置;所述筒用于收集所述加热腔产生的液体或者固体残渣;所述雾化器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筒与所述第一壳体一体成型;或者,所述筒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以上气溶胶生成装置,由于气溶胶生成装置内部设置了筒,筒的敞口端至少局部朝向加热器的加热腔设置,筒可用于收集加热腔内部产生的液体或者固体残渣,并且该筒与雾化器配置成一个整体,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在对雾化器进行更换操作的同时,完成对筒的更换,从而完成对筒的全面清洁。进一步地,筒和雾化器也可以设置进行拆卸连接,将筒和雾化器一起移除至外壳外部后,用户也可以通过将筒与雾化器相分离,从而完成对筒的全面清洁之后,与雾化器组装之后,再安装至外壳内部,操作简单、高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外壳,以及收容于所述外壳内部的加热器;所述加热器包括加热腔,用于将加热腔内部的气溶胶生成制品中的至少一种成分挥发形成第一气溶胶;所述外壳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用于供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插入所述加热腔内部;筒,所述筒具有敞口端;所述敞口端的至少局部朝向所述加热腔设置,所述筒可用于收容所述加热腔体内部产生的液体或者固体烟渣;所述筒通过所述第二开口移除至所述外壳外部。以上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筒,筒的敞口端至少局部朝向加热器的加热腔设置,筒可用于收集加热腔内部产生的液体或者固体残渣,并且该筒可以从外壳的第二开口移除至外壳外部,从而便于在外壳外部完成对筒的全面清洗或者更换新的筒,操作简单、高效。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雾化器,所述雾化器用于与电源组件组装,并由所述电源组件提供电驱动之后产生气溶胶;所述雾化器包括第一壳体,筒,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部的储液腔和雾化组件;所述储液腔用于储存液体基质,所述雾化组件用于将所述液体基质雾化形成第二气溶胶;所述第一壳体的至少限定形成所述筒;或者,所述筒可拆卸连接至所述第一壳体。以上雾化器和筒配置成一个零配件,可以将雾化器和筒同时作为消耗品进行更换。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储液容器,所述储液容器用于与雾化组件以及电源组件组装,在所述电源组件提供电驱动给所述雾化组件之后,将所述液体基质进行雾化以产生气溶胶;所述储液容器包括用于收集液体或者固体残渣的筒以及储液仓;所述储液仓用于储存液体基质;所述储液仓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筒一体成型;或者,所述筒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以上储液仓和筒配置成一个整体形成储液容器,可以将储液容器作为消耗品进行更换。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储液容器,所述储液容器用于与筒,雾化组件以及电源组件组装,在所述电源组件提供电驱动给所述雾化组件之后,将液体基质进行雾化以产生气溶胶,所述储液容器与筒组装之后,所述筒用于收集液体或者固体残渣;所述储液容器包括储液仓;所述储液仓用于储存所述液体基质;所述储液仓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筒与所述壳体进行可拆卸连接。以上储液容器可以作为消耗品进行更换,而筒可以在储液容器更换时被一同取出,而被更换或者清洁。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立体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爆炸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爆炸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一个视角的剖面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有一个视角的剖面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的爆炸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一个视角的剖面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又一个视角的剖面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除雾化器的立体图;
图10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爆炸图;
图11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需要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水平、竖直等)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所述的“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所述的“设置”、“设置于”、“设于”可以是直接设于,也可以是间接设于。
另外,本申请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本申请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配置为电操作方式,该气溶胶生成装置能够加热固态或者半固态类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10,例如特殊的卷烟制品,通过加热从而使气溶胶生成制品中的至少一种成分挥发从而形成具有更具烟草香味的第一类气溶胶。单独的第一类气溶胶只具备传统烟草的芳香味道以及击喉感,但是不能满足风味方面的需求。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多重口感的需求,作为一种实施例,本申请提供一种能产生混合气溶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参考图1和图2所示,包括外壳10,以及收容于外壳10内的加热器100、雾化器200、电源组件300以及其他的控制模块。雾化器200主要用于将液体基质雾化形成风味类的第二类气溶胶,液体基质可以包括尼古丁、芳香剂、甘油、丙二醇以及其它活性功能组分的一种或多种。
现在对雾化器2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参考图3至图5所示,雾化器200包括第一壳体11,以及固定于第一壳体11内部的雾化组件20。雾化组件20包括用于加热液体基质的加热元件(图示未标出),以及用于吸收以及传递液体基质的导液元件21。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元件可以是由不锈钢、镍铬合金、铁铬铝合金、金属钛等材质中的至少一种制成的螺旋状发热丝或者发热网;导液元件可以是由具有毛细结构的储液性能优异的材料制备,如无纺布、棉等。导液元件可以固定设置于螺旋状发热丝或者发热网的外部,加热元件沿着第一壳体纵向延伸;或者,螺旋状发热丝或者发热网围绕该导液元件的至少部分表面设置,导液元件垂直于第一壳体纵向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所示,导液元件21可以是由多孔陶瓷、多孔玻璃陶瓷、多孔玻璃等硬质毛细结构制成的多孔体,导液元件21大致呈块状,在导液元件21的至少部分表面上固定有加热元件。加热元件可以是发热涂层、发热片或发热网的一种。其中,发热涂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磁感应发热涂料和红外感应发热涂料等。或者,加热元件可以采用具有导电性的原材料粉末与印刷助剂混合成浆料后于印刷后烧结于多孔体表面上。
雾化器200还包括用于储存液体基质的储液腔12,雾化组件20与储液腔12之间设置有导液通道,储液腔12内部的液体基质可通过导液通道进入雾化组件20内部。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壳体11的内部安装独立的储液仓,或者由第一壳体11界定形成独立的储液仓。储液仓内部形成储液腔,用于储存液体基质,储液仓可以设计为可以替换的形式,便于根据口感需求而选用不同的储液仓。储液仓与雾化组件20进行可分离连接,当储液仓内部的液体基质消耗完毕,可以更换为新的储液仓与雾化组件20进行组合使用;或者,当雾化组件20发生故障而无法进行雾化时,可以更换为新的雾化组件20进行组合使用。
在第一壳体11的内部还设有用于辅助安装雾化组件20的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雾化座31以及至少部分套设于雾化座31外部的第一密封件32。第一密封件32大致呈套状,优选采用柔性材料制备,例如硅胶,设置在第一壳体11与雾化座31之间,并且在第一密封元件32的外壁上设置有多层密封凸筋,用于进一步提升雾化器200的防漏性能。雾化座31上设有容置腔,用于收容雾化组件20。雾化组件20与雾化座31之间还设有柔性元件33,柔性元件33可以将雾化组件20稳定地固定于雾化座31的容置腔内。支撑组件还包括与雾化座31远离储液腔12的一端相连接的底座34。该底座34的外壁与第一壳体11的内壁相抵接,且底座34的底壁还可以覆盖第一壳体11的敞口端。
雾化座31与底座34界定形成雾化腔23,雾化座31朝向储液腔12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导液孔331,柔性元件33上对应设置有第二导液孔332,第一导液孔331和第二导液孔332形成连通储液腔12和雾化腔23的导液通道,参考图3所示,在雾化座31上设置有两个第一导液孔331,在柔性元件33上设置有两个第二导液孔332。
在第一壳体11的内部还设有第一气流通道,第一气流通道包括第一进气孔41以及第一出气通道43,第一进气孔41与雾化腔23的进气端相连通,雾化腔23的出气端与第一出气通道43相连通,外部空气经第一进气孔41进入雾化腔23内,在雾化腔23内形成的第二气溶胶经第一出气通道43输出至雾化器200外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气孔41设置于的底座34上,如图4和图5所示,在底座34上设置若干个进气孔。其中,加热元件设置于导液元件21朝向底座一端的底面上。第一进气孔41沿第一壳体11纵向的投影区域与加热元件沿第一壳体11纵向的投影区域相互错开,可以有效防止储液腔23内部的冷凝液经第一进气孔41流出;第一进气孔41的出气端呈下坡面设置,一方面,可以将气流直接引导至加热元件下方,另一方面,下坡面可以将第一进气孔周围的液体引导至底座34的内腔中。进一步地,可以在底座34的内腔中设置毛细元件36,用于吸收渗漏的液体基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第一出气通道43的一部分设置于第一壳体11上,例如,在第一壳体11的一端上开小口形成出气口并向其内部纵向延伸形成出气管111,出气管111与壳体11一体成型,出气管111的内腔界定形成第一出气通道43的第一部分431。可选的是,出气管111也可以单独配置并连接至第一壳体11内部,出气管11的出气端与第一壳体11的出气口相连通。在雾化座31上设置有一个固定槽311,出气管111的一部分可收容于该固定槽311内,且在雾化座31的固定槽311的壁与出气管111之间设置有柔性密封圈,该柔性密封圈可以是第一密封件32的一部分。进一步地,在该固定槽311的底壁上设置有通气孔312,雾化腔23内部产生的第二气溶胶可通过该通气孔312进入出气管111内部。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座31和第一密封件32的一部分壁上设置缺口313,该缺口313与第一壳体11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出气通道43的第二部分432。该缺口313的一端与雾化腔23直接连通,该缺口313的另一端与通气孔312相连通,雾化腔23连通缺口313,缺口313连通通气孔312,通气孔312连通出气管111的内腔,从而形成完整的第一出气通道43。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出气通道43内的气流流向大致与第一壳体11的纵向平行设置,使得雾化腔23内部产生的第二气溶胶可以流经较短的距离输出至雾化器200的外部,提升雾化器200的吸阻性能。
雾化组件20的加热元件的雾化效率与储液腔12内部的液体基质的传递效率达到平衡,从而使得雾化器200能够持续不断地产生均匀的气溶胶。但是随着储液腔12内部的液体基质不断被消耗,储液腔12内部的气压减小进而形成负压,导致储液腔12内部的液体基质难以导入雾化腔23内部,加热元件无法及时得到充足的液体基质的供应,会进一步导致干烧,影响产生的第二气溶胶的品质甚至损坏雾化组件20。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和图5所示,雾化座31作为分隔储液腔12与雾化腔23的分隔件,在雾化座31上设置有鸭嘴阀35,当储液腔12内部产生负压时,鸭嘴阀35的嘴部处于打开状态,从而将雾化腔23内部的空气引导至储液腔12内。
在底座34上还安装有第一电连接件341,第一电连接件341的一端与加热元件相连接,第一电连接件341的另一端与气溶胶生成装置内部的电源组件300相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连接件341可以是两个电极柱,分别与加热元件两端的导电引脚相连接。
加热器100主要包括第二壳体60,第二壳体60的内部设有加热腔61,该加热腔61的一部分空间用于放置气溶胶生成制品110;在该加热腔61的内部或者内表面以及外表面上可以布置加热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组件采用中心加热的方式,对加热腔体内部的气溶胶生成制品进行加热。例如,加热组件可以是片状或者棒状的电阻式加热体;或者,加热组件也可以是感应线圈以及感受元件相组合的方式,在加热腔体的外部布置感应线圈,在加热腔体的内部布置感受元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组件采用周向加热的方式对加热腔体内部的气溶胶生成制品进行加热,例如,加热组件可以是电阻式的加热管。或者,加热组件采用红外加热的方式,例如,在加热腔体上或者加热腔体内部的加热元件基体上涂敷红外辐射材料,加热使其辐射出所要求强度的远红外线。可理解的是,加热组件也可以是上述几种加热方式的其中至少两种进行组合。
现在以加热管62为例对加热器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参考图6至图8所示,加热管62设置于第二壳体60的内部,加热管62本身界定形成加热腔61。加热管62与电源组件300进行电连接,在电源组件300提供电力供应的情况下,加热管62产生热量,对加热管62内部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10进行加热,从而使得气溶胶生成制品110中的至少一种组分挥发生成第一气溶胶。如图7所示,在加热管62与第二壳体60之间还设有真空隔热管64,用于阻隔加热管62产生的一部分热量向加热器100的外部传递。隔热管64与第二壳体60可以一体成型。在外壳10内部还设有上盖63,上盖63的一部分伸入第二壳体60的内腔中,并与加热管62之间形成纵向抵接。上盖63的内腔可用于夹持气溶胶生成制品110的一部分。在一些实施例中,上盖63与外壳10之间,上盖63与第二壳体60的连接处,以及上盖63与加热管62的连接处设置有多个密封圈,可以防止加热腔61体内部产生的热量通过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缝隙向加热器100的外部流失,影响加热器100的加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和图7所示,在外壳10的顶端面上设置有供气溶胶生成制品110插入的第一开口14以及可移动的滑盖15,气溶胶生成制品110经第一开口14可进入加热腔61内部。当气溶胶生成装置处于不工作状态时,滑盖15将第一开口14遮挡,避免灰尘进入加热腔61内部;当用户需要使用气溶胶生成装置时,将滑盖15向一侧移动,第一开口14露出,用户可将气溶胶生成制品110插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8所示,加热腔61包括纵向相对设置的第三开口610和第四开口620。其中,加热腔61的第三开口610与外壳10的第一开口14相连通,气溶胶生成制品110可依次通过第一开口14以及第三开口610插入加热腔体61内部。第四开口620的一部分界定形成供外部空气进入的第二进气通道。气溶胶生成制品在加热腔的内部被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的一些组分挥发,一些组分经过加热以后产生大量的废物;该废物包括气溶胶生成制品的一些组分加热过后产生的固体类残渣以及气溶胶生成制品加热的过程中产生的液滴或者油滴,例如焦油。如果不及时清理这些废物,一方面,固体残渣经过二次加热会产生不适于用户抽吸的烟雾;又一方面,固体堆积会堵塞第二进气通道,从而导致加热器100整体的吸阻增大,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另一方面,加热腔61内部产生的液滴或者油滴会进入外壳10内部的电源组件300中腐蚀电子元器件,造成电源组件损坏无法工作。为了便于将加热腔61内部产生的液体或者固体烟渣及时有效的清理,在加热腔体的第四开口620端部处设置有一个可以移除的筒70,筒70的敞口端的至少一部分正对加热腔61的内部设置,加热腔61内部产生的液体或者固体残渣会直接进入筒70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筒70与雾化器200配置成一个整体,即将筒70连接至雾化器200上,或者筒70与雾化器200的第一壳体11一体成型设置。当雾化器200从外壳10内部移除时,筒70可以随着雾化器200从外壳10内部移除。移除之后,用户可以直接对筒70进行全面清洁,也可以将雾化器200和筒70一起作为消耗品替换掉。例如雾化器200内部的液体基质消耗完毕时,或者雾化器200产生故障无法工作需要将雾化器200替换掉时,可以将筒70一起替换。在其它的实施例中,筒70可以与雾化器200进行可分离式连接,当筒70内部产生积累较多无法清理的烟渣时,可以先将雾化器200从外壳10内部移除之后,再将筒70与雾化器200相分离,并在雾化器200上安装上新的筒70。例如,筒70与雾化器200的第一壳体11进行卡扣式连接;或者,筒70与雾化器200进行磁吸式连接。在可选的实施方案中,储液仓与雾化组件20是可以相分离的,储液仓的至少一部分由第一壳体11界定形成。筒70与储液仓配置成一个整体,用户将筒70和雾化器200一起移除至外壳10外部之后,可以将雾化器200内部的雾化组件20与储液仓相分离。储液仓和筒可以一起作为消耗品进行更换,再与当前的雾化组件20或者新的雾化组件20进行组合,再组装至外壳10内部。可理解地,除了雾化器200,筒70也可以和气溶胶生成装置内部的其它易于消耗的部件进行组合,例如电源组件内部的电池等,一方面,只需要在外壳10上设置一个移除口,便可以方便多个组件进行移除之后的更换或者修理、清洁等操作;另外,一方面,优化了整个气溶胶生成装置内部的结构设计。
在可选的实施方案中,由于加热腔61内部的液体或者固体残渣主要是由于气溶胶生成制品110在加热过程中产生,可以根据一支气溶胶生成制品110大致产生的液体或者固体残渣量,以及筒70的容积进行针对性操作。例如,可以告知用户,在加热器100抽吸完一定数量的气溶胶生成制品,该数量可以是1-100中的任意一个数字,例如5、10、20,然后需要更换或者清洗筒70一次。由于筒70与雾化器200配置成一个整体,在对雾化器200进行更换的同时,会一起完成对筒70的更换。对应的,需要同时考虑雾化器200内部的储液腔12内部的液体消耗情况,即使用一定数量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10的同时,雾化器200内的储液腔12内部的液体基质基本消耗完成,同时筒70收集的液体或者固体残渣不会溢出。
现在以筒70与雾化器200的第一壳体11一体成型为例,进行具体说明。参考图2和图7所示,在加热器100和雾化器200之间设置有连接座80,连接座80的一端延伸至加热器100的加热腔的内部,连接座80的另一端抵接在雾化器200的第一壳体11上,连接座80的内部中空形成第一腔81。第一壳体11具有朝向加热器100设置的顶面112,顶面112的一部分界定形成筒70的底壁71,筒70还包括围绕底壁设置的侧壁72,侧壁72与连接座80的内壁相抵接,并且在连接座80内设置有凸台82,侧壁72的顶端面抵接在连接座80的凸台82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110大致呈圆柱状,收容于加热腔61的内部,气溶胶生成制品110的底端抵接在连接座80的顶端面上。加热腔61内部产生的烟渣可通过第一腔81直接落入筒70内部。
为了便于加热腔61内部产生的液体或者固体残渣进入筒70内,在连接座60内设置有导流部84,导流部84由第一腔81的至少部分内壁界定形成。导流部84朝向筒70的敞口端延伸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座80的第一腔81朝向加热腔61一端的内径不大于第一腔81朝向雾化器200一端的内腔的内径,优选的情况下,连接座80朝向筒70的一端内腔内径扩大,方便加热腔61内部产生的烟渣直接落入筒70内部,不会堆积在加热腔61的其它位置。导流部84具有平滑延伸的内壁,加热腔61内部的液滴或者油滴顺着导流部84可以较低阻力地进入筒70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座80与加热腔61的内壁之间,以及连接座80与第二壳体60的连接处,以及连接座80与第一壳体11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密封圈,可以增强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气密性,同时防止产生的一部分气溶胶或者加热腔体内部产生的热量从各个部件的连接缝隙处向外部泄露,影响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将雾化器200内部产生的第二气溶胶引导至加热腔61内部,雾化器200的出气管111与筒70的至少一部分相组合合并成一个整体。例如,参考图7所示,筒70和出气管111的一部分组合形成一个筒状体,出气管111的出气端与筒70的顶端相平齐,筒70与出气管111之间由出气管111的壁间隔开。由于筒70内部是用于收集液体或者固体残渣,筒70与出气管111之间的分隔壁形成防溢出沿,该防溢出沿优选与筒70的壁高度相同,以提升筒70的容积。当出气管111的出气端与筒70的顶端相平齐时,筒70的内部容积可以达到最大同时也保留了整个组合件的外观完整度以及美观性;且当筒70、出气管111均与第一壳体11一体成型时,筒70的顶端以及出气管111的出气端平齐,方便第一壳体11整体的成型。在可选的实施方案中,雾化器200内的出气管111靠近筒70设置,例如筒70是一个单独的筒状体,出气管111是另外一个单独的筒状体,出气管111界定形成的筒状体与筒70界定形成的筒状体在空间上相互分开,或者两者的部分外壁相接触。将出气管111与筒70相错开,可以避免筒70内部的液体或者固体残渣进入出气管111内部。
将筒70与出气管111的出气端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便于筒70和出气管111的出气端部分同时收容于连接座80的第一腔81内部,以便于将雾化器100内部产生的第二气溶胶引导至连接座80的第一腔81,并通过该第一腔81进入加热腔61内部。参考图7所示,雾化器200内部产生的第二气溶胶可沿着基本与外壳10纵向相平行的方式进入加热腔61内部,第二气溶胶可经过最短的路径进入加热腔体内部与第一气溶胶进行混合,提升整个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性能。在可选的实施方案中,出气管111靠近筒70设置,出气管111的一部分收容于连接座80的第一腔81内部,出气管111输送的第二气溶胶也可以通过连接座80的第一腔81进入加热腔体内部。
加热器100和雾化器200同时固定于外壳100内部,雾化器200产生的第二气溶胶经第一出气通道43进入加热器100的加热腔61内部,并与加热器100的加热腔61内部产生的第一气溶胶混合产生混合型气溶胶,混合型气溶胶同时具备第一气溶胶和第二气溶胶的口感。同时,混合型气溶胶主要经气溶胶生成制品110与加热腔61的内壁之间的缝隙或者气溶胶生成制品110内部的孔隙输出至外壳10外部,供用户吸食。加热器100和雾化器200可以沿外壳10纵向排列设置在外壳10的内部,加热器100和雾化器200也可以沿外壳10的宽度方向或者厚度方向横向排列设置在外壳10的内部,可以根据具体结构进行优化。由于筒70由雾化器200的第一壳体11界定形成或者筒70连接至雾化器200的第一壳体11上,当雾化器200与加热器100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筒70与雾化器200的相对位置关系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当雾化器200位于加热器100的一侧时,筒70通过横向延伸部连接至第一壳体11上。
雾化器200内部的液体基质容易消耗完毕,故雾化器200配置为可以从外壳10内部移除并进行更换。为了便于将雾化器200稳定保持于外壳10内部,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外壳10的一端设置有在外壳10的内部还设置有第一支架50,参考图2、图8和图9所示,第一支架50的至少部分界定形成一个固定腔51,雾化器200可收容于该固定腔51的内部。外壳10靠近雾化器200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开口115,该固定腔51的端部敞口设置,固定腔51的敞口端与外壳10的第二开口115连通,当第三开口处于开放状态时,雾化器200可以经固定腔51的敞口端移除至外壳10的外部,同时雾化器200的第一壳体11上的筒70可以一起移出。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外壳10的第二开口115上设有端盖90,端盖90覆盖该第二开口115的至少一部分,端盖90设置为可以外壳10的第二开口115处移除。端盖90与第一支架50进行可拆卸连接,当将端盖90从外壳10的一端移除时,第一支架50的固定腔51的敞口端打开,雾化器200可以移出至外壳10的外部。例如,在端盖90上设有磁性件,在第一支架50上设置有磁吸件。在其它可选的实施方案中,端盖90也可以与第一支架50进行卡扣连接。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对气溶胶生成装置进行清洁的方法。当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外壳10内部仅安装有加热器100时,外壳10包括第一开口14和第二开口115,加热腔61的两端均设有开口,分别为第三开口610和第四开口620。其中第三开口610和第一开口14相连通,气溶胶生成制品110可经第一开口14、第三开口610插入加热腔61的内部。在加热腔620的端部设有筒70,筒70的敞口端的至少部分朝向加热腔620的内部设置,加热腔61内部产生的液体或者固体残渣可通过第四开口620进入筒70的内腔中。且筒70通过第二开口115安装在外壳10内部,筒70也可以通过第二开口115移除至外壳10的外部。当用户抽吸了一定数量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10之后,用户可以将筒70从第二开口115移除至外壳10的外部;取出筒70之后,用户可以直接将一个新的筒70通过第二开口115安装至外壳10的内部,使用新的筒70来收集加热腔61内部产生的液体或者固体残渣。可选的是,用户也可以倒出筒70内部的液体,然后使用清洁工具,例如清洁毛刷,对筒70进行全面清洁,清洁完成之后,再将筒70通过第二开口115安装至外壳10的内部。当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外壳10内部同时安装有雾化器200时,筒70可以与雾化器200组合在一起,例如,筒70与雾化器200的第一壳体11一体成型或者同70与第一壳体11可拆卸连接。其中,雾化器200与筒70配置成能够一起从第二开口115移除至外壳10的外部或者雾化器200与筒70配置成能够一起通过第二开口115安装在外壳10的内部。当加热器100抽吸使用了一定数量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10后,筒70内部积累了足够多的液体或者固体残渣。用户可以将筒70与雾化器200一起,通过第二开口115移除至外壳10的外部。移除之后,如果雾化器200内部的液体基质基本消耗完毕或者雾化器200发生故障,用户需要更换雾化器200,用户可以选择同时更换雾化器200与筒70;用户也可以选择将雾化器200与筒70相分离,然后倒出筒70内部的液体,使用清洁工具,例如清洁毛刷,对筒70进行全面清洁,清洁完成之后,再将筒70连接至新的雾化器100的第一壳体11上。可选的是,移除之后,如果雾化器200仍可以继续使用,可以将筒70与雾化器200相分离进行更换或者将筒70拆除之后,进行全面清洗之后连接至雾化器200;如果雾化器200的第一壳体11与筒70一体成型,用户可以倒出筒70内部的液体,使用清洁工具对筒70进行全面清洁。完成上述操作后,将新的筒70或者清洁之后的筒70与雾化器100或者新的雾化器100通过第二开口115安装在外壳10的内部中。
当气溶胶生成装置同时配置有加热器100和雾化器200时,雾化器200的内部液体基质由于容易消耗完成,当雾化器200不能通过二次注液的方式进行液体基质的补充时,雾化器200一般是需要设置成消耗品的形式,用户可以通过使用包含有不同口感的液体基质的雾化器200与加热器100进行组合使用,从而得到不同口感的混合气溶胶。在本申请提供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筒70可以与雾化器200组合在一起配置成一个消耗品组件,用户可以同时更换筒70与雾化器200,通过更换的方式完成对筒70的清洁。
当雾化器200与筒70组合成一个消耗品组件时,雾化器200的储液仓与雾化组件可以进行可分离式组合。参考图10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储液仓181与筒70配置成一个整体形成储液容器18,储液容器18包括储液仓181以及用于封闭储液仓181的固定组件。储液仓181的内部储存有液体基质,储液仓181包括第一壳体11以及其它的固定组件,在第一壳体11的一端设置有筒70,筒70可以与第一壳体11一体成型,或者同70与第一壳体11进行可拆卸连接。雾化组件20可从第一壳体11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壳体11的内部,并将储液仓181内部的液体基质雾化形成第二气溶胶。储液容器18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配件进行出售。储存有不同口味的液体基质的储液容器18可以与雾化组件20进行组合,并一起安装至外壳10的内部。当筒70内部收集足够多的液体或者固体残渣时,可以将雾化器200通过第二开口115移除出外壳10的外部,然后储液容器18与雾化组件20相分离。将新的储液容器18与雾化组件200进行组合。可选的是,储液容器18的储液仓181与筒70可以进行可拆卸连接,可以将筒70与储液仓181分离之后,对筒70进行全面清洗,然后将清洗之后的筒70与储液仓181连接后组合成新的储液容器18。在更换储液容器18的同时,完成对筒70的全面清洗。
在可替换的实施方案中,参考图11所示,当筒70与储液仓181的第一壳体11的材质不相同时,储液容器18与筒70配置为两个独立的配件。储液容器18包括储液仓181以及用于封闭储液仓181的固定组件。储液仓181包括第一壳体11,筒70通过与第一壳体11进行可拆卸连接进而与储液容器18进行组合。筒70可以与不同口味的储液容器18进行组合,当雾化组件20与储液容器18进行组合后形成新的雾化器200。
在外壳10内部还设有电源组件300,电源组件300包括电池91以及控制模块92。控制模块92包括控制板921以及固定于控制板921上的电子元器件,其中包括充电接口模块92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50的一部分沿着外壳10纵向延伸形成固定腔51,第一支架50还包括用于覆盖外壳10的端部的一部分的主体部52。外壳10内还设有第二支架53,第二支架53沿垂直于外壳10纵向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架50的主体部52上,第二支架53主要用于形成电池腔93,用于固定电池91。在第一支架50的主体部52上固定安装有启动开关54,以及马达55。启动开关54靠近设置在端盖90的一侧,即位于外壳10的底端,马达55可以设置为在气溶胶生成装置启动时进行振动,便于提示用户。进一步地,第二支架53沿外壳10纵向连接至控制板921上,控制板921将外壳10内部的电池腔93与用于收容加热器100和雾化器200的腔室分隔开。电池91电连接至控制板921上,控制板921通过导线电连接至加热器100。
在外壳10内部还设置有气流感应开关83,该气流感应开关83主要用于驱动雾化器200进行雾化工作,气流感应开关83与控制板921进行电连接,雾化器200上的第一电连接件341与控制板921进行电连接,控制模块同时与电池进行电连接。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气流感应开关相对于雾化器200更靠近加热腔设置。例如,参考图8所示,将气流感应开关83固定于连接座80上,气流感应开关83的气流检测端朝向第一出气通道43的出气口设置。当用户产生抽吸动作时,加热腔61以及靠近加热腔体的连接座的第一腔81内产生负压,气流感应开关83将气压变化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传递给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控制电源91为雾化器200提供电驱动。由于用户在进行抽吸动作时,加热腔61内部最先产生气压变化,气流感应开关83的位置相对于雾化器200更靠近加热腔61,气流感应开关83可以在用户产生抽吸动作的最短时间内启动雾化器200进行雾化工作,提升整个气溶胶生成装置的雾化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31)

1.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以及收容于所述外壳内部的加热器和雾化器;所述加热器包括加热腔,用于将所述加热腔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中的至少一种成分挥发形成第一气溶胶;所述雾化器用于将液体基质雾化形成第二气溶胶;
筒,所述筒具有敞口端,所述敞口端的至少局部朝向所述加热腔设置;所述筒用于收集所述加热腔产生的液体或者固体残渣;
所述雾化器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筒与所述第一壳体一体成型;或者,所述筒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被配置为与所述筒一同从所述外壳中移除。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被配置为与所述筒一同安装进入所述外壳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包括储液仓以及雾化组件;所述储液仓的至少部分由所述第一壳体界定形成,用于储存液体基质;所述雾化组件用于将液体基质雾化形成气溶胶;所述储液仓与所述雾化组件进行可分离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被配置为跟随着所述储液仓一起,与所述雾化组件相分离。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和所述雾化器沿所述外壳纵向设置于所述外壳内,并且所述加热器相对于所述雾化器更靠近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抽吸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设置于所述加热器与所述雾化器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包括朝向所述加热腔体设置的顶面;所述顶面的一部分界定所述筒的底壁。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腔由加热管界定形成。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通过所述第一开口插入所述加热腔内;所述筒通过所述第二开口移除至所述外壳外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一端设有可移除的端盖;所述端盖用于封闭所述第二开口。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部设有支架;所述支架的至少一部分界定形成端部敞口的固定腔;所述雾化器可固定于所述固定腔内;所述端盖的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固定腔的敞口端。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与所述支架进行可分离式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腔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通;所述加热腔内部的液体或残渣经第四开口进入所述筒内。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设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一端与所述加热器相连接,所述连接座的另一端与所述雾化器相连接。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包括中空的第一腔,所述筒的至少一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腔。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包括导流部,所述导流部由所述第一腔的至少部分内壁界定形成;所述加热腔内的液体或者残渣可沿着所述导流部进入所述筒内。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朝向所述筒的敞口端延伸。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的至少一部分沿所述外壳纵向延伸至所述加热腔的内部。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朝向所述加热器的一端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腔朝向所述雾化器的一端的内径。
21.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的一端抵接在所述连接座的端面上。
22.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溶胶经所述第一腔导入所述加热腔的内部。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包括出气管,用于将所述第二气溶胶引导至所述第一壳体外部;所述出气管靠近所述筒设置;或者,所述出气管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筒相结合。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与所述出气管的出气端之间设置有防溢出沿。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的敞口端与所述出气管的出气端相平齐。
26.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以及收容于所述外壳内部的加热器;所述加热器包括加热腔,用于将所述加热腔内部的气溶胶生成制品中的至少一种成分挥发形成第一气溶胶;
所述外壳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用于供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插入所述加热腔内部;
筒,所述筒具有敞口端;所述敞口端的至少局部朝向所述加热腔设置,所述筒可用于收集所述加热腔内部产生的液体或者固体残渣;所述筒通过所述第二开口移除至所述外壳外部。
27.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用于与电源组件组装,并由所述电源组件提供电驱动之后产生气溶胶;所述雾化器包括第一壳体,筒,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部的储液腔和雾化组件;
所述储液腔用于储存液体基质,所述雾化组件用于将所述液体基质雾化形成第二气溶胶;
所述第一壳体的至少限定形成所述筒;或者,所述筒可拆卸连接至所述第一壳体。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出气管,所述第二气溶胶经所述出气管输出至所述第一壳体外部;
所述出气管靠近所述筒设置;或者,所述出气管与所述筒的至少部分相结合。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与所述出气管的出气端之间设置有防溢出沿。
30.一种储液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容器用于与雾化组件以及电源组件组装,在所述电源组件提供电驱动给所述雾化组件之后,将液体基质进行雾化以产生气溶胶;
所述储液容器包括用于收集液体或者固体残渣的筒以及储液仓;所述储液仓用于储存液体基质;
所述储液仓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至少部分界定形成所述筒;或者,所述筒与所述储液仓可拆卸连接。
31.一种储液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容器用于与筒,雾化组件以及电源组件组装,在所述电源组件提供电驱动给所述雾化组件之后,将液体基质进行雾化以产生气溶胶;所述储液容器与筒组装之后,所述筒用于收集液体或者固体残渣;
所述储液容器包括储液仓;所述储液仓用于储存所述液体基质;
所述储液仓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筒可与所述第一壳体进行可拆卸连接。
CN202122361121.7U 2021-09-28 2021-09-28 储液容器、雾化器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Active CN2176096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61121.7U CN217609612U (zh) 2021-09-28 2021-09-28 储液容器、雾化器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61121.7U CN217609612U (zh) 2021-09-28 2021-09-28 储液容器、雾化器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09612U true CN217609612U (zh) 2022-10-21

Family

ID=83618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61121.7U Active CN217609612U (zh) 2021-09-28 2021-09-28 储液容器、雾化器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096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02870B1 (ko) 에어로졸 발생 시스템 내 에어로졸 발생 요소를 위한 성형된 장착
JP7197496B2 (ja) エアロゾル発生システム、および二成分形液体貯蔵区画を有するエアロゾル発生システム用のカートリッジ
KR20200069344A (ko) 제어 본체, 무화기 본체 및 카트리지를 포함하는 에어로졸 전달 장치, 및 관련 방법
CN113286527B (zh) 雾化器和包括雾化器的气溶胶生成系统
CN216147222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3077767A1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电子雾化系统
CN214962602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KR20210125547A (ko) 증기 제공 시스템을 위한 아토마이저
CN113613517A (zh) 用于蒸气供应系统的导流构件
US20190082739A1 (en) Cartridge for an aerosol-generating system
KR20220122704A (ko) 누출 방지를 구비하는 에어로졸 발생 시스템
CN114128924A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以及电子雾化系统
CN218354588U (zh) 电源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5347034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7609612U (zh) 储液容器、雾化器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5868689A (zh) 储液容器、雾化器、气溶胶生成装置以及清洁方法
CN111955802A (zh) 带有u形气流通道雾化器组件的电子烟及其使用方法
CN211510576U (zh) 具有冷凝液处理装置的电子烟烟弹
CN114847527A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09950384U (zh) 电子烟
CN220458605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雾化器及电源机构
CN113631053A (zh) 用于蒸汽供应系统的雾化器外壳
CN215958322U (zh) 电源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20987641U (zh) 一种电子雾化器
CN219982140U (zh) 雾化器、电子雾化装置及用于雾化器的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