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02899U - 泵系统 - Google Patents

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02899U
CN217602899U CN202221514641.5U CN202221514641U CN217602899U CN 217602899 U CN217602899 U CN 217602899U CN 202221514641 U CN202221514641 U CN 202221514641U CN 217602899 U CN217602899 U CN 2176028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mping structure
pump
bracket
pump system
s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1464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向东
唐润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tesco Automotive Wuh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tesco Automotive Wuh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tesco Automotive Wuhu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tesco Automotive Wuh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51464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028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028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028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泵系统,泵系统包括泵和与泵连接的支架;其中,支架至少包括彼此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架部分和第二支架部分,在第一支架部分与泵之间连接有第一级减振结构,在第一支架部分和第二支架部分中的一者与泵之间连接有第二级减振结构,并且在第一支架部分与第二支架部分之间连接有第三级减振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泵系统既极大地减少了减振结构的结构用量,实现了泵系统的轻量化设计,而且由于引入了多级减振装置,使得能够更好地实现振动能量的衰减。

Description

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泵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泵系统。
背景技术
泵被广泛地应用于汽车领域中,其常常被可选地安装至车辆的不同位置处(如发动机或车身上)以用于实现不同的功能和目的。然而,由于泵在高速运转时,会存在较大的振动,该振动会被直接传递至与该泵相连的车辆部位处,因而引起车上人员的不适。因此,常常需要对用于泵的支架系统进行特殊设计以达到隔振、减振的目的。
目前的设计至少存在以下缺点之一:橡胶用量非常大,造成严重浪费;整体结构较为冗杂,不利于泵系统的轻量化设计;以及无法满足日益严苛的NVH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泵系统,泵系统包括泵和与泵连接的支架;其中,支架至少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支架部分和第二支架部分,在第一支架部分与泵之间连接有第一级减振结构,在第一支架部分和第二支架部分中的一者与泵之间连接有第二级减振结构,并且在第一支架部分与第二支架部分之间连接有第三级减振结构。
有利地,第一支架部分包括基部以及相对于基部成一角度地突伸的突片,突片插入至设置于泵中的通槽中,在通槽与突片之间设置有第一级减振结构。
有利地,在突片上设置有用于卡持第一级减振结构的一对第一止挡部,在第一级减振结构的两端设置有一对第二止挡部,使得在该第一级减振结构被接纳在通槽中时经由一对第二止挡部止靠在通槽的两个开口端的边缘处。
有利地,第一支架部分或第二支架部分中设置有通孔,泵上的一轴向部段插入至通孔内,在通孔与轴向部段之间设置有第二级减振结构。
有利地,轴向部段上设置有一对止挡轴肩,以用于将第二级减振结构卡持在一对止挡轴肩之间。
有利地,第一支架部分与第二支架部分之间通过紧固件彼此固定连接,紧固件穿过布置在第一支架部分和第二支架部分之间的第三级减振结构。
有利地,第一支架部分或第二支架部分中设置有带径向缺口的轴向通孔,第三级减振结构设计为在其周向外表面上具有环形凹槽,以使得第三级减振结构能够借助于环形凹槽被卡持在轴向通孔中。
有利地,紧固件为穿过第三级减振结构和套装在第三级减振结构中的金属衬套的螺纹紧固件;或紧固件为穿过第三级减振结构的衬套形式的铆接件。
有利地,第一级减振结构、第二级减振结构和第三级减振结构具有彼此不同的阻尼系数。
有利地,在第一和第二支架部分上设置有振动传导筋和/或加强筋。
通过采用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泵系统,能够实现如下的有益效果之一:减少了减振结构(如阻尼橡胶)的结构用量,实现了泵系统的轻量化设计,降低了生产成本;由于引入了多级减振装置,使得能够更好地实现振动能量的衰减,提高了整个泵系统的隔振、减振效果,满足日益严苛的NVH需求。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附图中:
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包括在图1中的泵系统中的支架与泵的分解视图;
图3示出包括在图1中的泵系统中的支架的分解视图;
图4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包括在图4中的泵系统中的支架与泵的分解视图;
图6示出包括在图4中的泵系统中的支架的分解视图;
图7示出包括在图6中的泵系统中的支架的沿支架的中心平面截取的截面视图(其中在支架上安装有第一级、第二级以及第三级减振结构);
图8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包括在图8中的泵系统中的支架与泵的分解视图;
图10示出包括在图8中的泵系统中的支架的分解视图;以及
图11示出包括在图8中的泵系统中的支架的沿支架的中心平面截取的截面视图(其中在支架上安装有第一级、第二级以及第三级减振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在以下描述中可能使用的关于方位的说明,比如“上”、“下”、“内”、“外”、“径向”、“轴向”等,除非具有明确说明,仅为了方便描述,而无欲对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形成任何限定。此外,在下文中使用了例如“第一”、“第二”等术语来描述本申请的元件,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各个元件,而无欲限制这些元件的本质、序列、顺序或数目。另外,需指出,在本说明书中,相同的技术特征采用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相比于现有技术有所改进的泵系统,其包括连接至泵的分体式支架,该分体式支架设计为包括多个独立的支架部分,在各支架部分之间以及在支架与泵之间设置有减振结构,减振结构构成用于泵的多级减振装置。如此,既可以实现支架的轻量化设计,减少对橡胶的使用量,同时还能通过多级减振装置满足日益严苛的NVH需求。
具体地,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泵系统1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具体实施例中,包括在泵系统中的支架包括第一支架部分2和第二支架部分3,这些支架部分优选地采用冲压成型。当然,本领域已知的其它成型方式(例如注塑成型或压铸成型等)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均是可选的。
在根据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在第一支架部分2和泵4之间设置有第一级减振结构5,在第二支架部分3与泵4之间设置有第二级减振结构6(见图2),在第一支架部分2和第二支架部分3之间设置有第三减振结构7。如此,在图1中所示的泵系统1中包括三级减振装置。这些减振结构优选地采用阻尼橡胶的形式。
应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以及在下文中即将描述的其它实施例中,优选地,构成多级减振装置的各级减振结构的阻尼系数彼此不同。例如,第一级减振结构5的硬度(如邵氏硬度)大于第二级减振结构6的硬度,第二级减振结构6的硬度大于第三级减振结构7的硬度。
继续参见图2-3,第一支架部分2包括基部以及相对于基部成一角度地(例如图中所示为约90°)突伸的突片8,该突片8插入至设置于泵4中的通槽9中,在通槽9与突片8之间设置有第一级减振结构5。在实际安装中,可以首先将第一级减振结构5安装至突片8上,然后将突片8连带第一级减振结构5插入并保持在泵4的通槽9中。例如,在突片8上设置有用于卡持第一级减振结构5的一对第一止挡部10,在第一级减振结构5的相对的两端设置有一对第二止挡部11,使得在该第一级减振结构5被接纳在通槽9中时一对第二止挡部11止靠在通槽9的两个开口端的边缘处(参见图1)。
在如图2所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在第二支架部分3中设置有通孔12,泵上的一轴向部段(未完全示出,在泵被应用为车辆的主动净化泵时,该轴向部段可为泵的进气管道的一部分)插入至通孔12内,在通孔12与轴向部段之间设置有第二级减振结构6。在实际安装中,首先可将该第二级减振结构6过盈地压装在通孔12中,然后将轴向部段插入穿过该第二级减振结构6并通过设置于轴向部段上的一对止挡轴肩13(图2中仅示出位于下方的一个止挡轴肩13)实现限位,以将第二级减振结构6卡持在一对止挡轴肩13之间。
由于泵4与第一支架部分2和第二支架部分3之间均采用快插式连接,这使得极大地简化了泵的装配流程,且结构更加紧凑。
继续参见图3,在第一支架部分2上设置有多个(如图中示出为三个)带径向缺口的轴向通孔14,使得第三级减振结构7能够经由径向缺口被安装至轴向通孔14内。尤其参见图3,第三级减振结构7设计为在其周向外表面上具有环形凹槽15的柱形件的形式,该柱形件形式的第三级减振结构7能够被安装成使得轴向通孔14的内周面被接合在柱形件的环形凹槽15中,从而该柱形件形式的第三级减振结构7被卡持在第一支架部分2中,且在一端(如图中所示的下端)抵靠在第二支架部分3上并与第二支架部分3上的开孔16对准,以允许紧固件17穿过设置在第一支架部分2中的第三级减振结构7且穿过设置在第二支架部分3中的开孔16。第一支架部分2与第二支架部分3之间通过紧固件17彼此固定。在本实施例中,该紧固件设计为穿过第三级减振结构7和开孔16的衬套形式的铆接件。采用这种铆接件可以代替现有技术中常用的螺栓连接,避免因螺栓松动带来的结构失效等问题。
此外,如图3中所示,在第二支架部分3上还设置有多个安装孔21,这些安装孔21用于将泵安装至例如车辆上的特定安装部位处。
接下来,参见图4,其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泵系统1’的结构示意图。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在该第二实施例中,第二级减振结构6设置在第一支架部分2’与泵4之间。尤其参见图5-6,在第一支架部分2’的基部中设置有通孔12’,泵4上的轴向部段插入至通孔12’内,在通孔12’与轴向部段之间设置有第二级减振结构6(其结构形式可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或类似)。类似地,在实际安装中,可以首先将该第二级减振结构6过盈地压装在通孔12’中,然后将轴向部段插入穿过该第二级减振结构6并通过设置于轴向部段上的一对止挡轴肩13(图5中仅示出位于下方的一个止挡轴肩13)实现限位,从而将第二级减振结构6卡持在一对止挡轴肩13之间。
另外,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在第二支架部分3’中设置有多个(如图中示出为三个)带径向缺口的轴向通孔14’,使得第三级减振结构7(其结构形式可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或类似)能够经由径向缺口被安装至轴向通孔14’内。尤其参见图6,柱形件形式的第三级减振结构7能够被安装成使得轴向通孔14’的内周面被接合在柱形件的环形凹槽15中,从而该柱形件形式的第三级减振结构7被卡持在第二支架部分3’中,且在一端(如图中所示的上端)抵靠在第一支架部分2’上。
在本实施例中,尤其参见图7,在第三级减振结构7中套装有金属衬套18,用于紧固第一和第二支架部分的紧固件17’优选地设计为穿过金属衬套18且旨在被旋拧至形成于第一支架部分2’中的凸台19’中的螺栓(优选为自攻螺栓)的形式,即使其他形式的螺纹紧固件也是可行的。
第一支架部分2’中的凸台19’可以通过冲压工艺中的抽牙形成。通过采用自攻螺栓直接旋拧至冲压凸台19’的内孔中,可以既提高连接的可靠性,又能简化装配工序,同时省去了装配螺母而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继而参见图8,其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泵系统1”的结构示意图。与第二实施例相同的是,第二级减振结构6布置在第一支架部分2”与泵4之间,其中在该第一支架部分2”中设置有通孔12”以接纳该第二级减振结构6。
然而,与上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部分2”和第二支架部分3”优选地采用不同的材料和/或不同的方式成型。例如,第一支架部分2”可采用注塑成型,而第二支架部分3”可采用冲压成型。通过对各个支架部分采用不同的材料和/或不同的方式进行成型,可以避免同种材料之间的易出现的共振问题。尤其是,利用不同种材料中振动加速度衰减的特性,能够更进一步地隔绝振动传导。
另外,由于第一支架部分2”采用注塑成型,因而可以在第一支架部分2”上成型出异形的或者说形式较为复杂的结构,例如可以在第一支架部分2”中一体成型出多个振动传导筋20(见图9),以更好地将振动能量传递至减振结构中。
类似地,在如图10中所示出的第三实施例中,第二支架部分3”上设置有多个(如图中示出为三个)带径向缺口的轴向通孔14”,使得柱形件形式的第三级减振结构7能够经由径向缺口被安装至轴向通孔14”内。在第三级减振结构7中套装有金属衬套18。然而,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紧固件17”设计为穿过金属衬套18且旨在被旋拧至在第一支架部分2”中注塑成型的凸台19”中的自攻螺钉的形式(见图11)。如此,既提高了连接的可靠性,又能简化装配工序,同时省去了装配螺母而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此外,在上文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实施例中,在注塑成型或冲压成型的第一或第二支架部分上可一体地形成有若干加强筋22,22’,22”,以更进一步地加强支架的结构强度,从而避免因结构过早失效而引发的故障。
应当指出,上面说明的实施例仅应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些实施例。例如,虽然本文中提及的三个实施例中均包括两个支架部分和三级减振结构,为了适应更高的减振需求,也可以设置更多数量的支架部分和更多级的减振结构,这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通过考虑本说明书的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或精神的情况下做出多种改变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真实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以及等同方案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泵系统(1;1’;1”),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系统包括泵(4)和与所述泵(4)连接的支架;其中,所述支架至少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支架部分(2;2’;2”)和第二支架部分(3;3’;3”),在所述第一支架部分与所述泵(4)之间连接有第一级减振结构(5),在所述第一支架部分和所述第二支架部分中的一者与所述泵之间连接有第二级减振结构(6),并且在所述第一支架部分与第二支架部分之间连接有第三级减振结构(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系统(1;1’;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部分包括基部以及相对于所述基部成一角度地突伸的突片(8),所述突片插入至设置于所述泵(4)中的通槽(9)中,在所述通槽(9)与所述突片(8)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级减振结构(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系统(1;1’;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突片(8)上设置有用于卡持所述第一级减振结构(5)的一对第一止挡部(10),在所述第一级减振结构(5)的两端设置有一对第二止挡部(11),使得在该第一级减振结构被接纳在所述通槽(9)中时经由所述一对第二止挡部(11)止靠在所述通槽的两个开口端的边缘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系统(1;1’;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部分或所述第二支架部分中设置有通孔(12;12’;12”),所述泵(4)上的一轴向部段插入至所述通孔内,在所述通孔与所述轴向部段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二级减振结构(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泵系统(1;1’;1”),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部段上设置有一对止挡轴肩(13),以用于将所述第二级减振结构(6)卡持在所述一对止挡轴肩(13)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泵系统(1;1’;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部分与第二支架部分之间通过紧固件(17;17’;17”)彼此固定连接,所述紧固件穿过布置在所述第一支架部分和第二支架部分之间的所述第三级减振结构(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泵系统(1;1’;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部分或所述第二支架部分中设置有带径向缺口的轴向通孔(14;14’;14”),所述第三级减振结构(7)设计为在其周向外表面上具有环形凹槽(15),以使得第三级减振结构(7)能够借助于所述环形凹槽被卡持在所述轴向通孔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泵系统(1;1’;1”),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为穿过所述第三级减振结构和套装在所述第三级减振结构(7)中的金属衬套的螺纹紧固件;或所述紧固件为穿过所述第三级减振结构的衬套形式的铆接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泵系统(1;1’;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减振结构、所述第二级减振结构和所述第三级减振结构具有彼此不同的阻尼系数。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泵系统(1;1’;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支架部分和第二支架部分上设置有振动传导筋(20)和/或加强筋(22;22’;22”)。
CN202221514641.5U 2022-06-14 2022-06-14 泵系统 Active CN2176028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14641.5U CN217602899U (zh) 2022-06-14 2022-06-14 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14641.5U CN217602899U (zh) 2022-06-14 2022-06-14 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02899U true CN217602899U (zh) 2022-10-18

Family

ID=835909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14641.5U Active CN217602899U (zh) 2022-06-14 2022-06-14 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028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460822B1 (en) Vehicle engine mount
CN101795827B (zh) 易于组装的轻量化重载轴套
CN115884920A (zh) 紧固组件,尤其是用于将电驱动装置紧固在电动自行车上
CN217602899U (zh) 泵系统
US20050098374A1 (en) Mount assembly for automotive power plant
CN210437003U (zh) 发动机悬置用橡胶衬套
US6629576B2 (en) System for supporting the torque of a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
EP3505789A1 (en) Torque rod
US20100132654A1 (en) Balance shaft module for vehicle
CN217784103U (zh) 泵系统
US20060183558A1 (en) Driveshaft coupling
US20060293137A1 (en) Pulley hub
US11703179B2 (en) Bracket for aligning a compressor to an engine
CN211422790U (zh) 多功能支架系统
US10378418B2 (en) Vertical hanger isolator assembly
JP2004092803A (ja) 筒形防振装置
CN205273604U (zh) 转向油壶总成及汽车的转向系统
KR20070061632A (ko) 엔진의 아이들러기어 장착장치
US20110147150A1 (en) Attachment arrangement for a refrigerant compressor
CN220395858U (zh) 用于可变进气系统的减振降噪装置
US20100316440A1 (en) Stamped link for supporting an engine
CN208714936U (zh) 一种汽车用右悬置总成
CN217496239U (zh) 一种消除间隙的固定装置及其转向管柱
JP2024040967A (ja) 筒形防振装置
US11518239B2 (en) Drive assembly for a motor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