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90349U - 一种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90349U
CN217590349U CN202221682034.XU CN202221682034U CN217590349U CN 217590349 U CN217590349 U CN 217590349U CN 202221682034 U CN202221682034 U CN 202221682034U CN 217590349 U CN217590349 U CN 2175903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storage
storage module
field effect
module
effect transis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8203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璐嘉
罗自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Cosmx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Cosmx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Cosmx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Cosmx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8203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903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903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903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发热元件、冷源、储能模块和至少一个热电转换模块,热电转换模块包括第一热电转换单元和第二热电转换单元,第一热电转换单元的一端与第二热电转换单元的一端分别固定在第一连接片第一面,第一热电转换单元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片,第二热电转换单元的另一端设有第三连接片;第一连接片的第二面贴合发热元件,第一连接片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相对,第二连接片和第三连接片分别贴合冷源的不同位置;第二连接片与储能模块的第一端连接,第三连接片与储能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热电转换单元和第二热电转换单元将热源的热能转换为电能,并储存在储能模块中,减少了能量浪费。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的元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发热的情况,特别是芯片等元件,热量累积对电子设备的性能和使用寿命造成影响,通常采用水冷、风冷等技术进行散热降温。相关技术中,热量被直接散去,未能进行利用,导致电子设备能量浪费的问题。
可见,相关技术中存在着电子设备能量浪费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着电子设备能量浪费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发热元件、冷源、储能模块和至少一个热电转换模块,其中,
所述热电转换模块包括第一热电转换单元和第二热电转换单元,所述第一热电转换单元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热电转换单元的一端分别固定在第一连接片第一面,所述第一热电转换单元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二热电转换单元的另一端设有第三连接片;
所述第一连接片的第二面贴合所述发热元件,所述第一连接片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相对,所述第二连接片和所述第三连接片分别贴合所述冷源的不同位置;
所述第二连接片与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片与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二端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稳压模块,所述第二连接片连接所述稳压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稳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一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单向开关,所述单向开关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稳压模块的输出端,所述单向开关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一端;
所述单向开关用于在所述热电转换模块的输出电压低于所述储能模块电压的情况下断开所述稳压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一端的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一控制模块,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电子设备的电池输入端,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输出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控制芯片和第一场效应管组,其中,
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入端,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组的第一端;
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二端还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组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组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输出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包括第一热敏电阻,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热敏电阻的输入端,所述第一热敏电阻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一热敏电阻的输出端还连接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输入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电芯和第二控制模块,其中,
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电芯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电芯的第二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控制模块包括第二控制芯片和第二场效应管组,其中,
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入端,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组的第一端;
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二端还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组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组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电芯的第二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二热敏电阻,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热敏电阻的输入端,所述第二热敏电阻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热敏电阻的输出端还连接所述电芯的第一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组包括第一场效应管和第二场效应管,和/或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组包括第三场效应管和第四场效应管,其中,
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用于连接所述电子设备的输出端;
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二输出端;
和/或,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源极,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漏极,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电芯的第二端;
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二输出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发热元件为所述电子设备的芯片,所述冷源为所述电子设备的外壳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热电转换单元和第二热电转换单元将热源的热能转换为电能,并储存在储能模块中,减少了能量浪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如图1所示,电子设备包括:发热元件、冷源、储能模块30和至少一个热电转换模块,其中,
热电转换模块包括第一热电转换单元20和第二热电转换单元21,第一热电转换单元20的一端与第二热电转换单元21的一端分别固定在第一连接片10第一面,第一热电转换单元20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片11,第二热电转换单元21的另一端设有第三连接片12;
第一连接片10的第二面贴合发热元件,第一连接片10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相对,第二连接片11和第三连接片12分别贴合冷源的不同位置;
第二连接片11与储能模块30的第一端连接,第三连接片12与储能模块30的第二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储能模块30的第一端连接电子设备的电池输入端,储能模块30的第二端连接电子设备的电池输出端。其中,第一热电转换单元20和第二热电转换单元21用于将发热元件的热能转换为电能,储能模块30用于连接电子设备,通过第一热电转换单元和第二热电转换单元将热源的热能转换为电能,并储存在储能模块中,减少了能量浪费。
其中,第一连接片10、第二连接片11和第三连接片12的材料为具有良好导电导热性能的材料,例如铝或石墨烯等材料。第一连接片10、第二连接片11和第三连接片12的面积设为尽可能大,使第一连接片10与热源、第二连接片11和第三连接片12与冷源的接触面积大,提高热量的传递速率。第一连接片10、第二连接片11和第三连接片12与发热元件、冷源接触的一面需要做好绝缘处理,防止造成元件短路。
其中,发热元件可以是芯片,也可以是电池组、是主板、是硬盘等所有在运行中会产生热量的电子元件。冷源可以是外壳,可以是外界空气,可以是风扇、热管等散热或者制冷设备等。只要在设备中存在温度差,即可使用热电模块转换能量,温度差越高,能量转换效率越高。例如,在手机终端中,芯片通常为温度最高的器件,外壳为温度最低的器件,将发热元件设为芯片,第一连接片10与发热元件贴合,冷源设为外壳,第二连接片11和第三连接片12分别与冷源贴合,实现将芯片的热能转换为电能。
另外,储能模块30用于储能,可以使用均有储能功能的电子器件。本实施例提供的储能模块30为电容或电池,通过电容或电池存储电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还包括稳压模块40,第二连接片11连接稳压模块40的输入端,稳压模块40的输出端连接储能模块30的第一端。
其中,稳压模块40用于将稳压模块40的输入端的电信号稳定在设定值。
在本实施例中,通常第一热电转换单元20和第二热电转换单元21的电信号的电压值较低,且输出的电压不稳定,难以直接存储或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稳压模块40,将第二连接片11连接稳压模块40的输入端,稳压模块40的输出端连接储能模块30的第一端,通过稳压模块40将电压维持在设定值,再通过储能模块30将电能存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单向开关50,单向开关50的输入端连接稳压模块40的输出端,单向开关50的输出端连接储能模块30的第一端;
单向开关50用于在热电转换模块的输出电压低于储能模块30电压的情况下断开稳压模块40的输出端与储能模块30的第一端的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储能模块30的电压可能大于热电转换模块的输出电压,例如,在电子设备未工作的情况下,热电转换模块不输出电压或输出的电压值较低,若此时储能模块已充满,将存在电流从储能模块流入热电转换模块的情况。本实施例增加一单向开关50,在热电转换模块的输出电压低于储能模块30电压的情况下断开稳压模块40的输出端与储能模块30的第一端的连接,防止电流从储能模块30流入热电转换模块。
其中,单向开关50可以设为半导体二极管。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一控制模块60,储能模块30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控制模块60的第一输入端,第一控制模块60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储能模块30的第二端;
第一控制模块60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电子设备的电池输入端,第一控制模块60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电子设备的电池输出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模块60用于控制储能模块30与电子设备的连通和断开。第一热电转换单元20和第二热电转换单元21转换得到的电能也可以用于向电子设备进行供电。但由于第一热电转换单元20和第二热电转换单元21的发电功率不稳定,需要对输入进电子设备的电流进行控制。本实施例提供第一控制模块60,用于控制储能模块30与电子设备的连通和断开,具体的,在储能模块30的电压满足电子设备正常运行的输入电压的情况下,第一控制模块60连通电子设备和储能模块30,储能模块30向电子设备供电;在储能模块30的电压低于或高于电子设备正常运行的输入电压的情况下,第一控制模块60断开电子设备和储能模块30的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控制模块60包括第一控制芯片U1和第一场效应管组Q1,其中,
储能模块30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一输入端,储能模块30的第二端连接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二输入端,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场效应管组Q1的第一端;
储能模块30的第二端还连接第一场效应管组Q1的第二端,第一场效应管组Q1的第三端连接电子设备的电池输出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芯片U1用于控制第一场效应管组Q1的第二端和第三端的连通和断开。通过第一控制芯片U1根据储能模块30的电压控制第一场效应组的第二端和第三端的连通和断开,具体的,在储能模块30的电压满足电子设备正常运行的输入电压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场效应管组Q1的第二端和第三端连通,储能模块30向电子设备供电;在储能模块30的电压低于或高于电子设备正常运行的输入电压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场效应管组Q1的第二端和第三端的连接断开。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控制模块60包括第一热敏电阻R1,储能模块30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热敏电阻R1的输入端,第一热敏电阻R1的输出端连接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一输入端,第一热敏电阻R1的输出端还连接电子设备的电池输入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热敏电阻R1根据温度发生变化,在环境温度不满足要求时第一控制芯片U1控制第一场效应管组Q1的第二端和第三端断开。另外,在电路发生短路的情况下,电流激增将导致温度变化,第一热敏电阻R1的电阻值也会发生变化,第一控制芯片U1能控制第一场效应管组Q1的第二端和第三端断开,避免元器件短路损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还包括电芯70和第二控制模块61,其中,
储能模块30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控制模块61的第一输入端,第二控制模块61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储能模块30的第二端;
第二控制模块61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电芯70的第一端,第二控制模块61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电芯70的第二端。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控制模块61用于控制储能模块30与电芯70的连通和断开。可以理解的,还可以将转换得到的电能存储至电芯70内,向电子设备的电芯70补充电能。同样的,向电芯70供电的电压需要满足电压要求,在不满足条件的情况下需要断开电芯70与储能模块30的连接。第二控制模块61与第一控制模块60类似,在电压满足电芯70充电电压的情况下控制电芯70与储能模块30连通,在电压低于或高于电芯70充电电压的情况下控制电芯70与储能模块30断开。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二控制模块61包括第二控制芯片U2和第二场效应管组Q2,其中,
储能模块30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控制芯片U2的第一输入端,储能模块30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控制芯片U2的第二输入端,第二控制芯片U2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场效应管组Q2的第一端;
储能模块30的第二端还连接第二场效应管组Q2的第二端,第二场效应管组Q2的第三端连接电芯70的第二端。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控制芯片U2根据储能模块30的电压控制第二场效应组的第二端和第三端的连通和断开。具体的,在储能模块30的电压满足电芯70的充电电压的情况下,控制第二场效应管组Q2的第二端和第三端连通,储能模块30向电芯70供电;在储能模块30的电压小于或高于电芯70的充电电压的情况下,控制第二场效应管组Q2的第二端和第三端的连接断开。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二热敏电阻R2,储能模块30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热敏电阻R2的输入端,第二热敏电阻R2的输出端连接第二控制芯片U2的第一输入端,第二热敏电阻R2的输出端还连接电芯70的第一端。
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热敏电阻R1相同,第二热敏电阻R2的阻值根据温度发生变化,在环境温度不满足要求时第二控制芯片U2控制第二场效应管组Q2的第二端和第三端断开。例如,在电路发生短路的情况下,电流激增将导致温度变化,第二热敏电阻R2的电阻值也会发生变化,第二控制芯片U2能控制第二场效应管组Q2的第二端和第三端断开,避免元器件短路损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第一场效应管组Q1包括第一场效应管Q11和第二场效应管Q12,和/或第二场效应管组Q2包括第三场效应管Q21和第四场效应管Q22,其中,
储能模块30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11的源极,第一场效应管Q11的漏极连接第二场效应管Q12的漏极,第二场效应管Q12的源极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输出端;
第一场效应管Q11的栅极连接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一输出端,第二场效应管Q12的栅极连接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二输出端;
和/或,储能模块30的第二端连接第三场效应管Q21的源极,第三场效应管Q21的漏极连接第四场效应管Q22的漏极,第四场效应管Q22的源极连接电芯70的第二端;
第三场效应管Q21的栅极连接第二控制芯片U2的第一输出端,第四场效应管Q22的栅极连接第二控制芯片U2的第二输出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场效应管组Q1包括第一场效应管Q11和第二场效应管Q12,第一控制芯片U1通过控制第一场效应管Q11、第二场效应管Q12实现第一场效应管Q11的源极和第二场效应管Q12的源极的连通。其中,第一热敏电阻R1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电阻R3的输入端,第一电阻R3的输出端连接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一输入端;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三输出端连接第二电阻R4的输入端,第二电阻R4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场效应管Q12的源极;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地线。第一控制芯片U1通过第一电阻R3和第二电阻R4实现对第一场效应管Q11和第二场效应管Q12的连通。
同样的,第二场效应管组Q2包括第三场效应管Q21和第四场效应管Q22,第二控制芯片U2通过控制第三场效应管Q21、第四场效应管Q22实现第三场效应管Q21的源极和第四场效应管Q22的源极的连通。其中,第二热敏电阻R2的输出端连接第三电阻R5的输入端,第三电阻R5的输出端连接第二控制芯片U2的第一输入端;第二控制芯片U2的第三输出端连接第四电阻R6的输入端,第四电阻R6的输出端连接第四场效应管Q22的源极,第二控制芯片U2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地线。第二控制芯片U2通过第三电阻R5和第四电阻R6实现对第三场效应管Q21和第四场效应管Q22的连通。
具体的,第一热敏电阻R1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阻R4的输出端;第一电阻R3的输出端连接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连接储能模块30的第二端;第二热敏电阻R2的输出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连接第四电阻R6的输出端;第三电阻R5输出端连接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连接储能模块30的第二端。
其中,第一电容C1起到滤波作用,使输入至电子设备的电压稳定;第二电容C2同样起到滤波作用,稳定输入至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一输入端的电压。同样的,第三电容C3起到滤波作用,使输入至电芯70的电压稳定;第四电容C4同样起到滤波作用,稳定输入至第二控制芯片U2的第一输入端的电压。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热电转换单元20的材料为空穴型半导体材料,第二热电转换单元21的材料为电子型半导体材料。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热电转换单元20和第二热电转换单元21为不同类型的热电材料,例如,第一热电转换单元20为空穴型半导体,第二热电转换单元21为电子型半导体,通过空穴型半导体和电子型半导体将热源的热能转换为电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热电转换单元的材料和/或第二热电转换单元的材料为无机热电材料、有机热电材料或无机-有机复合材料中的一种。
可以理解的,无机热电材料、有机热电材料或无机-有机复合材料均可以实现将热能转换为电能的目的,进而降低能量的浪费。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无机热电材料至少包括碲化铋、硒化锡、碲化铅、硅锗,有机热电材料至少包括3,4-乙烯二氧噻吩聚合物与聚苯乙烯磺酸盐混合物,无机-有机复合材料包括3,4-乙烯二氧噻吩聚合物、聚苯乙烯磺酸盐与碲的混合物。
其中,第一热电转换单元20和第二热电转换单元21的材料可以是无机热电材料,例如碲化铋(BiTe),硒化锡(SnSe),碲化铅(PbTe),硅锗(SiGe)等复合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也可以是有机热电材料,也可以是无机与有机复合材料。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发热元件为电子设备的芯片,冷源为电子设备的外壳。
可以理解的,电子设备的芯片通常为高温部件,而电子设备的外壳通常为低温部件,将芯片作为发热元件、外壳作为冷源可以有效地实现能量转换,将热能转换为电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热元件、冷源、储能模块和至少一个热电转换模块,其中,
所述热电转换模块包括第一热电转换单元和第二热电转换单元,所述第一热电转换单元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热电转换单元的一端分别固定在第一连接片第一面,所述第一热电转换单元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二热电转换单元的另一端设有第三连接片;
所述第一连接片的第二面贴合所述发热元件,所述第一连接片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相对,所述第二连接片和所述第三连接片分别贴合所述冷源的不同位置;
所述第二连接片与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片与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二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稳压模块,所述第二连接片连接所述稳压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稳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单向开关,所述单向开关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稳压模块的输出端,所述单向开关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一端;
所述单向开关用于在所述热电转换模块的输出电压低于所述储能模块电压的情况下断开所述稳压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一端的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控制模块,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电子设备的电池输入端,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输出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控制芯片和第一场效应管组,其中,
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入端,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组的第一端;
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二端还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组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组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输出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包括第一热敏电阻,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热敏电阻的输入端,所述第一热敏电阻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一热敏电阻的输出端还连接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输入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芯和第二控制模块,其中,
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电芯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电芯的第二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模块包括第二控制芯片和第二场效应管组,其中,
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入端,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组的第一端;
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二端还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组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组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电芯的第二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热敏电阻,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热敏电阻的输入端,所述第二热敏电阻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热敏电阻的输出端还连接所述电芯的第一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组包括第一场效应管和第二场效应管,和/或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组包括第三场效应管和第四场效应管,其中,
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用于连接所述电子设备的输出端;
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二输出端;
和/或,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源极,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漏极,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电芯的第二端;
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二输出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件为所述电子设备的芯片,所述冷源为所述电子设备的外壳。
CN202221682034.XU 2022-06-30 2022-06-30 一种电子设备 Active CN2175903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82034.XU CN217590349U (zh) 2022-06-30 2022-06-30 一种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82034.XU CN217590349U (zh) 2022-06-30 2022-06-30 一种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90349U true CN217590349U (zh) 2022-10-14

Family

ID=835334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82034.XU Active CN217590349U (zh) 2022-06-30 2022-06-30 一种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903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09174B2 (en) Device for improving endurance of terminal and terminal thereof
US6570362B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enhanced battery life and cooling
US10361582B2 (en) Power metering and control system adaptable to multi-standard device
US20070056622A1 (en) Computer with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US20120096871A1 (en) Dynamic switching thermoelectric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s and methods
CN100388161C (zh) 具有热电转换的计算机
CN110086239A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热能利用系统和方法
WO2014180368A1 (zh) 终端散热系统及方法
CN107171426A (zh) 一种智能终端的发电装置及具有该发电装置的智能终端
CN104836318A (zh) 基于温差发电的电子设备及其充电方法
CN217590349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08054409B (zh) 一种燃料电池主动温度控制的热电系统及方法
WO2024001375A1 (zh) 一种能量回收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4602484B (zh) 便携式设备及其散热装置
CN206865206U (zh) 一种智能终端的发电装置及具有该发电装置的智能终端
CN117375187A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13993348B (zh) 混合式直流断路器SiC器件自取能装置、方法及应用
CN101188318A (zh) 移动设备的充电装置
CN105101757A (zh) 一种智能终端散热方法及系统
JP2011066965A (ja) 携帯電話の充電方法および装置
CN217064420U (zh) 一种散热组件及终端设备
CN217606904U (zh) 电池和用电系统
US20220359918A1 (en) Mobile energy supply system with battery modules, battery modul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mobile energy supply system
CN215601499U (zh) 一种基站
CN211908684U (zh) 可实现温差发电的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