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89327U - 一种汇流排及电池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汇流排及电池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89327U
CN217589327U CN202221651717.9U CN202221651717U CN217589327U CN 217589327 U CN217589327 U CN 217589327U CN 202221651717 U CN202221651717 U CN 202221651717U CN 217589327 U CN217589327 U CN 2175893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busbar
leading
out surface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5171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史艳艳
王留杰
杜肖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5171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893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893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893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汇流排及电池组。该汇流排包括:汇流排本体,汇流排本体包括本体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其中:第一连接部设于本体部一侧,用以连接一个电池单元内极柱的引出面;第二连接部设于本体部背离第一连接部一侧;第二连接部具有连接面,连接面用以连接另一个电池单元内电池壳体的引出面;汇流排本体还包括弯折部,弯折部设于汇流排本体、且位于第二连接部之外的部分;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通过弯折部错层设置,以匹配位于电池单元同一侧的极柱的引出面与电池壳体的引出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且第二连接部的连接面为平面。该汇流排可以提升汇流排的结构强度,以及,提升汇流排与电池之间连接关系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汇流排及电池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汇流排及电池组。
背景技术
电池组内设有多个电池单元,每个电池单元包括若干电池。相邻电池单元间需要采用汇流排的正极性连接部和负极性汇流部连接,实现多个电池串并联电连接。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电池受到震动,汇流排极易发生撕裂,且汇流排与电池单元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容易被破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汇流排及电池组,以提升汇流排的结构强度,以及,提升汇流排与电池之间连接关系的稳定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汇流排,包括:汇流排本体,所述汇流排本体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所述汇流排本体包括本体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部设于所述本体部一侧、且自所述本体部向远离所述本体部方向延伸,用以连接所述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中一个电池单元内极柱的引出面;
所述第二连接部设于所述本体部背离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且自所述本体部向远离所述本体部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连接面,所述连接面用以连接所述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中另一个电池单元内电池壳体的引出面;
所述汇流排本体还包括弯折部,所述弯折部设于所述汇流排本体、且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外的部分;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弯折部错层设置,以匹配位于所述电池单元同一侧的所述极柱的引出面与所述电池壳体的引出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面为平面。
本申请提供的汇流排中,汇流排本体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以实现相邻电池单元间的串并联操作。具体的,汇流排本体内的第一连接部自本体部延伸,以与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中的一个电池单元内的极柱的引出面连接;汇流排本体内的第二连接部自本体部延伸,且该第二连接部具有连接面,连接面用以与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中的另一个电池单元内的电池壳体的引出面连接。汇流排本体还包括弯折部,该弯折部位于汇流排本体除第二连接部之外的区域,以保证第二连接部具有平整的连接面,以与电池壳体的引出面连接;同时,第二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通过弯折部错层设置,以匹配极柱的引出面与电池壳体的引出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保证第一连接部可以与极柱的引出面形成有效的连接关系,以及,保证第二连接部可以与电池壳体的引出面形成有效的连接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汇流排通过设置弯折部,使得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错层设置,以便于汇流排本体匹配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中极柱的引出面与电池壳体的引出面之间的层差,可以保证汇流排本体与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间均形成有效的连接关系,以保证汇流排本体的过流能力。同时,本申请提供的汇流排通过将弯折部设于汇流排本体除第二连接部之外的部分,可以保证第二连接部具有较为平整的连接面与电池壳体的引出面形成连接结构,避免产生悬臂结构以及发生连接结构因震动连接失效的情况,以提升汇流排的结构强度,以及提升汇流排本体与电池单元连接后的结构稳定性。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组,包括至少两个电池单元和如上述任意技术方案提供的汇流排,其中:
所述电池单元包括作为第一电极端子的极柱和作为第二电极端子的电池壳体,所述电池壳体的引出面与所述极柱的引出面位于所述电池单元同侧、且不共面;
所述汇流排中,所述汇流排本体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通过弯折部错层设置,以匹配位于所述电池单元同一侧的所述极柱的引出面与所述电池壳体的引出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其中,所述汇流排本体的第一连接部与相邻两个电池单元中一个电池单元内极柱的引出面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面与相邻两个电池单元中另一个电池单元内电池壳体的引出面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面为平面。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组中,汇流排通过设置弯折部,使得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错层设置,以便于汇流排本体匹配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中极柱的引出面与电池壳体的引出面之间的层差,可以保证汇流排本体与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间均形成有效的连接关系,以保证汇流排本体的过流能力;同时,汇流排通过将弯折部设于汇流排本体除第二连接部之外的部分,可以保证第二连接部具有较为平整的连接面与电池壳体的引出面形成连接结构,避免产生悬臂结构以及发生连接结构因震动连接失效的情况,以提升汇流排的结构强度,以及提升汇流排本体与电池单元连接后的结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公开,可参考在下面的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的部件未必是按比例的,并且相关的元件可能省略,以便强调和清楚地说明本公开的技术特征。另外,相关要素或部件可以有如本领域中已知的不同的设置。此外,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在各个附图中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汇流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组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汇流排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组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汇流排本体;110、本体部;120、第一连接部;121、枝路区域;122、连接区域;130、第二连接部;131、主体区域;1311、第一边缘;1312、第二边缘;132、缺口区域;140、弯折部;200、电池;210、极柱;220、电池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示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示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本文中的描述的示例实施例仅仅是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因此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示例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联列出项目的任何组合和所有组合。特别地,提到“该/所述”对象或“一个”对象同样旨在表示可能的多个此类对象中的一个。
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或信号连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进一步地,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上”、“下”、“内”、“外”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定。还需要理解的是,在上下文中,当提到一个元件或特征连接在另外元件(一个或多个)“上”、“下”、或者“内”、“外”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上”、“下”或者“内”、“外”,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上”、“下”或者“内”、“外”。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汇流排。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汇流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汇流排应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出的结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汇流排包括汇流排本体100,汇流排本体100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汇流排本体100包括本体部110、第一连接部120和第二连接部130,其中:
第一连接部120设于本体部110一侧、且自本体部110向远离本体部110方向延伸,用以连接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中一个电池单元内极柱210的引出面;
第二连接部130设于本体部110背离第一连接部120一侧、且自本体部110向远离本体部110方向延伸;第二连接部130具有连接面,该连接面用以连接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中另一个电池单元内电池壳体220的引出面;
汇流排本体100还包括弯折部140,弯折部140设于汇流排本体100、且位于第二连接部130之外的部分;第一连接部120与第二连接部130通过弯折部140错层设置,以匹配位于电池单元同一侧的极柱210的引出面与电池壳体220的引出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第二连接部130的连接面为平面。
应理解,每个电池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电池200。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每个电池单元仅以一个电池200示出,以进行示意性说明。当然,每个电池单元内可以包括多个电池200,具体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再赘述。值得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组中,电池单元内,每个电池200具有第一电极端子和第二电极端子,该第一电极端子(以图2中极柱210示出)和第二电极端子(以图2中电池壳体220示出)均位于电池单元的同侧,即第一电极端与第二电极端子自电池单元的同侧引出。应理解,“同侧引出”是相较现有第一电极端子和第二电极端子从电池单元的相对两侧引出的结构而言。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电池200的第一电极端子与第二电极端子极性相反,且二者之间绝缘设置。具体来说,当第一电极端子为正极性端子时,第二电极端子为负极性端子,反之,当第一电极端子为负极性端子时,第二电极端子为正极性端子。
具体来说,一个电池单元的正极性结构通过汇流排本体100连接另一个电池单元的负极性结构,相邻电池单元间通过一个汇流排本体100串联。应理解,此时,每个电池单元内各电池200间并联。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极柱210凸出于电池壳体220、且远离电池200的端面作为引出面,且极柱210凸出电池壳体220对应的电池壳体220的端面作为引出面。极柱210的引出面与电池壳体220的引出面之间可以为完全平行,此时两个引出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两个面的距离差。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极柱210的引出面与电池壳体220的引出面之间近似平行,即由于制备工艺或者装配工艺导致的两个引出面不是完全平行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2所示出的结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汇流排中,汇流排本体100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以实现相邻电池单元间的串并联操作。具体的,汇流排本体100内的第一连接部120自本体部110延伸,以与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中的一个电池单元内的极柱210的引出面连接;汇流排本体100内的第二连接部130自本体部110延伸,且该第二连接部130具有连接面,连接面用以与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中的另一个电池单元内的电池壳体220的引出面连接。
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2所示出的结构,汇流排本体100还包括弯折部140,该弯折部140位于汇流排本体100除第二连接部130之外的区域,以保证第二连接部130具有平整的连接面,以与电池壳体220的引出面连接。同时,第二连接部130与第二连接部130通过弯折部140错层设置,以匹配极柱210的引出面与电池壳体220的引出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保证第一连接部120可以与极柱210的引出面形成有效的连接关系,以及,保证第二连接部130可以与电池壳体220的引出面形成有效的连接关系。
示例性的,汇流排本体100中第一连接部120可以与极柱210焊接,同时,汇流排本体100中第二连接部130可以与电池壳体220焊接。当然,汇流排本体100与电池单元间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连接,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汇流排通过设置弯折部140,使得第一连接部120与第二连接部130错层设置,以便于汇流排本体100匹配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中极柱210的引出面与电池壳体220的引出面之间的层差,可以保证汇流排本体100与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间均形成有效的连接关系,以保证汇流排本体100的过流能力。
同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汇流排通过将弯折部140设于汇流排本体100除第二连接部130之外的部分,可以保证第二连接部130具有较为平整的连接面与电池壳体220的引出面形成连接结构,避免产生悬臂结构以及发生连接结构因震动连接失效的情况,以提升汇流排的结构强度,以及提升汇流排本体100与电池单元连接后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130与本体部110之间的弯折部140可由板体冲压或弯折形成。需要说明的是,该制备形式可以简化制备工艺,且便于第二连接部130与电池壳体220的引出面间进行焊接操作。
当然,弯折部140还可以采用其他工艺制备形成,具体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2所示出的结构,第二连接部130整体相对本体部110弯折、以在与本体部110的连接处形成弯折部140。
需要说明的是,弯折部140形成于本体部110与第二连接部130的连接处。一方面,该结构设置可以保证第二连接部130整体的平整度,提升第二连接部130与电池壳体220的引出面之间的连接面积,保障连接关系稳定有效。另一方面,该结构设置使得第一连接部120可向背离电池壳体220的引出面方向、与电池壳体220的引出面拉开一定间隙,以便于第一连接部120避让另一汇流排的第二连接部130,进而避免发生短路;同时,该结构设置使得本体部110也可以向远离电池壳体220的引出面方向、与电池壳体220的引出面拉开一定间隙,以便于电池200散热,提升电池200的散热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可以设置第二连接部130的连接面与电池壳体220的引出面之间可以完全贴合,之后进行焊接操作;还可以设置第二连接部130的连接面与电池壳体220的引出面之间具有一定间隙,之后进行焊接操作。当然,第二连接部130的连接面可以全部与电池壳体220的引出面进行焊接,还可以部分区域与电池壳体220的引出面进行焊接,具体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130背离连接面一侧具有减薄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对第二连接部130进行减薄处理,是为了便于后续进行连接面与电池壳体220的引出面的焊接操作,以降低焊接难度。
另外,焊接时产热量较大,电池壳体220比较薄,通过在第二连接部130设置减薄区域,可以避免第二连接部130厚度较大、需要较大的焊接功率,以及,可以避免较大的焊接功率导致的壳体变形、甚至焊穿等情况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设置减薄区域时,可以将第二连接部130背离连接面一侧全部减薄,还可以部分减薄,具体可以根据需求设置。当然,还可以在形成第二连接部130时,切削第二连接部130用于与电池壳体220连接一侧,在切削后、形成平面的连接面,以使得第二连接部130的厚度比本体部110的厚度薄。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连接部130包括主体区域131和缺口区域132(以虚线进行示意),沿第二连接部130的延伸方向,主体区域131与缺口区域132形成用于围绕极柱210的环形结构,且缺口区域132的尺寸大于第一连接部120的尺寸。
需要说明的是,请结合图1至图3所示出的结构,第二连接部130为环形结构,该环形结构围绕作为第一电极端子的极柱210。具体来说,第二连接部130通过围绕极柱210设置的主体区域131与电池壳体220连接,可以保证第二连接部130与电池单元的连接面积、以保证过流能力。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可以设置缺口区域132的尺寸大于极柱210的尺寸,以便于极柱210自缺口区域132置入环形结构内,简化第二连接部130与电池壳体220的引出面的装配难度,提升装配效率。
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2所示出的结构,可以设置:环形结构的中心线与极柱210的中心线共线,以避免第二连接部130误碰极柱210,从而提升电池组的安全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沿第二连接部130的延伸方向,缺口区域132对应的圆心角角度为30°~300°。
需要说明的是,当缺口区域132对应的圆心角角度过小时,会增大第二连接部130与电池壳体220的装配难度;当缺口区域132对应的圆心角角度过大,会导致第二连接部130内主体区域131尺寸过小,无法保证第二连接部130与电池壳体220之间的连接面积,从而会影响第二连接部130的过流能力。基于此,当设置缺口区域132对应的圆心角角度为30°~300°时,可以保障汇流排本体100的第一连接部120与第二连接部130均具有较为合适的过流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调整缺口区域132对应的圆心角角度,改变主体区域131的大小,以对实现电气间隙大小的调节。
示例性的,缺口区域132对应的圆心角角度为以下任意角度中的一个:30°、40°、50°、60°、70°、80°、90°、100°、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0°、200°、210°、220°、230°、240°、250°、260°、270°、280°、290°、300°。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所示出的结构,第一连接部120包括枝路区域121和连接区域122(以虚线进行示意性分隔),枝路区域121连接本体部110和连接区域122;连接区域122具有仿形结构,且仿形结构与极柱210的形状适配。
需要说明的是,当连接区域122的形状与极柱210的形状相似,可以更好的保证第一连接部120与极柱210的连接面积,从而保证过流面积,提升过流能力。
示例性的,连接区域122为与极柱210的圆形端面相似的类圆形。应理解,连接区域122可以大体为圆形结构,具体来说,由于连接区域122需要连接枝路区域121,所以连接区域122会在连接处存在形状微变形、形成类圆形。
值得注意的是,枝路区域121与极柱210之间可以采用激光焊的连接方式。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枝路区域121上设置定位孔,以便激光设备进行准确定位,提升焊接的精准度。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汇总,如图1所示,枝路区域121的延伸方向与本体部110垂直。当然,枝路区域121与本体部110的夹角还可设置为其他角度,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所示出的结构,汇流排本体100中:第一连接部120具有延伸中心线,该延伸中心线以图1中虚线示出。示例性的,第一连接部120关于延伸中心线对称或近似对称设置。
请继续参考图1所示出的结构,沿第二连接部130的延伸方向,第二连接部130具有第一边缘1311和第二边缘1312,第一边缘1311与第二边缘1312用于分隔主体区域131与缺口区域132,且第一边缘1311与第二边缘1312关于第一连接部120的延伸中心线对称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该结构设置可以便于相邻汇流排本体100与同一电池单元间进行连接操作。同时,该结构设置还可以便于调整第一连接部120与第二连接部130之间的电气间隙,以提升电池组的安全性能。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2所示出的结构,汇流排本体100中,本体部110连接有多个第一连接部120和多个第二连接部130,且第一连接部120与第二连接部130一一对应。
需要说明的是,当每个电池单元包括多个电池200时,每个汇流排可以实现相邻两个电池单元间的串联操作,以及,实现每个电池单元内电池200的并联操作,以满足容量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各个第一连接部120的结构可以相同或不同,同样的,各个第二连接部130的结构可以相同或不同。请继续参考图1所示出的结构,部分第二连接部130内主体区域131所对应的弧长不同。
当然,还可以设置多个第二连接部130的主体区域131对应的弧长相同,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当设置多个第二连接部130的主体区域131对应的弧长相同,在进行焊接操作时,各主体区域131的焊接参数可以保持一致,从而可以在保证过流的前提下、降低操作难度。示例性的,可以将各主体区域131的焊接宽度设置为同一参数。
值得注意的是,弯折部140并不限于仅设置在第二连接部130与本体部110的连接处,还可以设于其他部分,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出的结构,弯折部140位于第一连接部120与本体部110的连接处。当然,还可将弯折部140设于本体部110内,以适应相应的结构设置,具体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组。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2所示出的结构,该电池组包括至少两个电池单元和上述任意技术方案提供的汇流排,其中:
电池单元包括作为第一电极端子的极柱210和作为第二电极端子的电池壳体220,电池壳体220的引出面与极柱210的引出面位于电池单元同侧、且不共面;
汇流排中,汇流排本体100的第一连接部120与第二连接部130通过弯折部140错层设置,以匹配位于电池单元同一侧的极柱210的引出面与电池壳体220的引出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其中,汇流排本体100的第一连接部120与相邻两个电池单元中一个电池单元内极柱210的引出面连接,第二连接部130的连接面与相邻两个电池单元中另一个电池单元内电池壳体220的引出面连接,且第二连接部130的连接面为平面。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组中,汇流排通过设置弯折部140,使得第一连接部120与第二连接部130错层设置,以便于汇流排本体100匹配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中极柱210的引出面与电池壳体220的引出面之间的层差,可以保证汇流排本体100与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间均形成有效的连接关系,以保证汇流排本体100的过流能力。
同时,汇流排通过将弯折部140设于汇流排本体100除第二连接部130之外的部分,可以保证第二连接部130具有较为平整的连接面与电池壳体220的引出面形成连接结构,避免产生悬臂结构以及发生连接结构因震动连接失效的情况,以提升汇流排的结构强度,以及提升汇流排本体100与电池单元连接后的结构稳定性
应理解,每个电池单元内的电池200数目以及布置形式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置,并不限于图2中所示出的布置方式。在使用汇流排时,可以根据电池单元的数量设置汇流排本体100数量,以实现多个电池单元的连接操作。在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组包括:多个汇流排,多个汇流排依次排列,且多个汇流排中相邻的两个汇流排连接同一电池单元。
具体的,连接同一电池单元的两个汇流排中:一个汇流排的第二连接部130与电池壳体220的引出面连接;另一个汇流排的第一连接部120与极柱210的引出面连接,且第一连接部120在电池壳体220的引出面的垂直投影与第二连接部130在电池壳体220的引出面的垂直投影无交叠。
具体的,在电池壳体220的垂直投影中,连接同一个电池单元的两个汇流排中,一个汇流排本体100的第一连接部120被另一个汇流排本体100的主体区域131环绕,且二者间具有间隙。
需要说明的是,该结构设置可以避免连接同一电池200的第一连接部120与第二连接部130叠置,可以增大该第一连接部120与第二连接部130间的距离、以满足电气间隙需求,从而可以避免出现干涉或电气间隙过小的现象,以保证电池组的安全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2所示出结构,电池200为圆柱电池200。具体的,电池200包括圆柱状的电池壳体220和凸出于电池壳体220设置的极柱210,其中:极柱210凸出于电池壳体220、且远离电池200的端面作为引出面,且极柱210凸出电池壳体220对应的电池壳体220的端面作为引出面。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创造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示例实施方式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3)

1.一种汇流排,其特征在于,包括:汇流排本体,所述汇流排本体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所述汇流排本体包括本体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部设于所述本体部一侧、且自所述本体部向远离所述本体部方向延伸,用以连接所述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中一个电池单元内极柱的引出面;
所述第二连接部设于所述本体部背离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且自所述本体部向远离所述本体部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连接面,所述连接面用以连接所述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中另一个电池单元内电池壳体的引出面;
所述汇流排本体还包括弯折部,所述弯折部设于所述汇流排本体、且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外的部分;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弯折部错层设置,以匹配位于所述电池单元同一侧的所述极柱的引出面与所述电池壳体的引出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面为平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整体相对所述本体部弯折、以在与所述本体部的连接处形成所述弯折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背离所述连接面一侧具有减薄区域。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主体区域和缺口区域,沿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延伸方向,所述主体区域与所述缺口区域形成用于围绕所述极柱的环形结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延伸方向,所述缺口区域对应的圆心角角度为30°~300°。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枝路区域和连接区域,所述枝路区域连接所述连接区域和所述本体部;所述连接区域具有仿形结构,所述仿形结构与所述极柱的形状适配。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排本体中:
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延伸中心线;
沿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二边缘用于分隔所述主体区域与所述缺口区域,且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二边缘关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延伸中心线对称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排本体中,所述本体部连接有多个所述第一连接部和多个所述第二连接部,且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一一对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主体区域对应的弧长相同。
10.一种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电池单元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汇流排,其中:
所述电池单元包括作为第一电极端子的极柱和作为第二电极端子的电池壳体,所述电池壳体的引出面与所述极柱的引出面位于所述电池单元同侧、且不共面;
所述汇流排中,所述汇流排本体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通过弯折部错层设置,以匹配位于所述电池单元同一侧的所述极柱的引出面与所述电池壳体的引出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相邻两个电池单元中一个电池单元内极柱的引出面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面与相邻两个电池单元中另一个电池单元内电池壳体的引出面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面为平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包括多个汇流排,多个所述汇流排依次排列,且多个所述汇流排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汇流排连接同一所述电池单元。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连接同一所述电池单元的两个所述汇流排中:
一个所述汇流排的第一连接部在所述电池壳体的引出面的垂直投影,与另一个所述汇流排的第二连接部在所述电池壳体的引出面的垂直投影无交叠。
13.如权利要求10-12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元包括多个电池,所述电池为圆柱电池。
CN202221651717.9U 2022-06-28 2022-06-28 一种汇流排及电池组 Active CN2175893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51717.9U CN217589327U (zh) 2022-06-28 2022-06-28 一种汇流排及电池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51717.9U CN217589327U (zh) 2022-06-28 2022-06-28 一种汇流排及电池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89327U true CN217589327U (zh) 2022-10-14

Family

ID=83532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51717.9U Active CN217589327U (zh) 2022-06-28 2022-06-28 一种汇流排及电池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8932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526615A1 (de) * 2022-10-25 2024-05-15 Miba Battery Systems Gmbh Zellenmodul mit wiederaufladbaren Zellen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526615A1 (de) * 2022-10-25 2024-05-15 Miba Battery Systems Gmbh Zellenmodul mit wiederaufladbaren Zellen
AT526615B1 (de) * 2022-10-25 2024-09-15 Miba Battery Systems Gmbh Zellenmodul mit wiederaufladbaren Zellen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07082B1 (ko) 이차 전지
US11063303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having current collector
KR100637443B1 (ko) 이차 전지와 이에 사용되는 단자 조립체
KR20200135847A (ko) 셀, 파워 배터리 및 전기 자동차
CN219086100U (zh) 圆柱电池及电池组
CN114204224B (zh) 一种电池
CN217589327U (zh) 一种汇流排及电池组
CN216958421U (zh) 一种电池包及汇流排
JP2013232374A (ja) 蓄電装置
JP3926147B2 (ja) 電池
CN218039722U (zh) 电池
CN114725477A (zh) 电芯单元、电池及电池的装配方法
CN217086681U (zh) 电池及电池组
US20210280840A1 (en) Electrode group and battery
CN216928859U (zh) 一种汇流排组件及电池组
CN216980648U (zh) 电芯单元及电池
CN217009479U (zh) 一种汇流排及电池组
CN219717026U (zh) 圆柱电池及电池装置
CN115775940B (zh) 电池盖板组件及电池的制备方法以及电池
KR100627296B1 (ko) 이차 전지와 이에 사용되는 단자 조립체
CN219759895U (zh) 电池、电池组
CN219534825U (zh) 电池及电池组
CN219067160U (zh) 电池
CN219759899U (zh) 电池
CN219436089U (zh) 圆柱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