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47268U - 雾化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雾化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47268U
CN217547268U CN202220962879.8U CN202220962879U CN217547268U CN 217547268 U CN217547268 U CN 217547268U CN 202220962879 U CN202220962879 U CN 202220962879U CN 217547268 U CN217547268 U CN 2175472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insulation
assembly
pipe
heating
atomiz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96287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春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Damai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Damai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Damai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Damai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96287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472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472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472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雾化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设备。雾化装置包括加热组件及隔热组件,加热组件设有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加热通道,隔热组件包括间隔套设于加热组件的外侧周面的第一隔热管,第一隔热管的内管壁与加热组件的外侧周面围合形成第一隔热空间,第一隔热管的管壁内部中空形成第二隔热空间。第一隔热管的内管壁与加热组件的外侧周面围合形成第一隔热空间,第一隔热管自身的管壁内部中空形成第二隔热空间。在雾化装置的工作过程中,隔热组件、第一隔热空间及第二隔热空间可以避免加热通道内的热量直接沿径向传导至雾化装置的外表面,从而防止温度过高而导致烫手等不良影响,利于用户握持,即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雾化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雾化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设备。
背景技术
卷烟燃烧的烟雾中含有焦油等有害物质,长期吸入这些有害物质会对人体产生非常大的危害。为了克服卷烟燃烧产生有害物质,出现了烟油电子烟、加热不燃烧电子烟等低危害的卷烟替代品。
其中,传统的电子烟在工作过程中,其内的热量传导至外壳表面,易导致外壳温度较高,甚至出现烫手的情况,从而影响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雾化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设备。
一种雾化装置,其包括:
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设有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加热通道;
隔热组件,所述隔热组件包括间隔套设于所述加热组件的外侧周面的第一隔热管,所述第一隔热管的内管壁与所述加热组件的外侧周面围合形成第一隔热空间,所述第一隔热管的管壁内部中空形成第二隔热空间。
上述雾化装置,其加热组件可以对加热通道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加热以生成可供用户抽吸的气溶胶。第一隔热管的内管壁与加热组件的外侧周面围合形成第一隔热空间,第一隔热管自身的管壁内部中空形成第二隔热空间。这样的结构设置可以认为是在加热组件外设置了两层隔热区域,其至少包括如下的有益效果:在雾化装置的工作过程中,隔热组件、第一隔热空间及第二隔热空间可以避免加热通道内的热量直接沿径向传导至雾化装置的外表面,从而防止温度过高而导致烫手等不良影响,利于用户握持,即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所述第一隔热空间由空气填充,在封闭状态下,空气的导热系数为0.023W/m·k,具备良好的隔热性能,相对于惯常的隔热管与加热组件贴合设置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能够有效降低加热组件的热量传导以及热量损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热组件还包括第二隔热管,所述第一隔热管、所述第二隔热管沿所述加热组件的径向由内向外依次间隔套设在所述加热组件的外侧周面上,所述第二隔热管的内管壁与所述第一隔热管的外管壁围合形成第三隔热空间。所述第三隔热空间同样由空气填充,这样的结构设置可以认为是在加热组件外设置了三层隔热空间,能够进一步防止热量的扩散,达到更好的隔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隔热管的管壁内部中空形成第四隔热空间。这样的结构设置可以认为是在加热组件外设置了四层隔热空间,能够进一步防止热量的扩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热管和所述第二隔热管均为真空管。可以认为是第一隔热管的管壁内和第二隔热管的管壁内均设有真空夹层,可以理解的,在真空的环境中,热量仅能通过热辐射的方式传递,即第一隔热管和第二隔热管选用真空管可以限制加热组件的热量的传递方式,更为有效地限制热量扩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装置包括盖设于所述隔热组件的相对两端的两个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沿所述加热组件的径向由内向外依次间隔地设置有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所述第一隔热管固定套设于所述第一装配部,所述第二隔热管固定套设于所述第二装配部。第一装配部与第二装配部沿加热组件的径向间隔设置,则套设在第一装配部上的第一隔热管与套设在第二装配部上的第二隔热管之间可以留有间隔以形成第三隔热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装配部与所述第二装配部均沿所述固定组件的周向延伸呈环状。这样的设置可以确保第一隔热管和第二隔热管不会相对端盖发生径向移动,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端盖及密封套,所述密封套嵌设于所述端盖靠近所述第一隔热管的一侧,所述端盖和/或所述密封套沿所述加热组件的径向由内向外依次间隔地设置有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所述加热组件的至少一端插接于所述密封套以固定在所述第一隔热管内。换言之,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既可以设置在密封套上,也可以设置在端盖上,只需满足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可以沿加热组件的径向由内向外依次间隔分布即可,这样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便可以满足第一隔热管和第二隔热管间隔套设的装配需求。此外,加热组件还可通过插接在密封套上以实现加热组件在第一隔热管内的固定,从而保持加热组件与第一隔热管之间的间隔,即确保加热组件的外侧周面和第一隔热管的内管壁之间能够围合形成第一隔热空间。同时所述密封套也将所述第一隔热空间与所述第三隔热空间隔离开,使其内的空气处于彼此分离状态,确保加热组件散发的热量会依次通过第一隔热空间、第二隔热空间、第三隔热空间向外传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装置还包括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设有与所述加热通道连通的雾化腔,所述雾化组件用于将雾化介质传导至所述雾化腔内。当加热组件对加热通道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加热并生成温度较高的第一类气溶胶时,温度较高的第一类气溶胶可以从加热通道进入雾化组件的雾化腔内,雾化腔内的雾化介质在吸收了气溶胶所散发的热量后可雾化形成第二类气溶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装置还包括套设于所述雾化组件的外侧周面的第三隔热管;所述第三隔热管内部中空形成第五隔热空间,和/或,所述第三隔热管的内管壁与所述雾化组件的外侧周面围合形成第六隔热空间。在雾化装置工作时,流经雾化腔的温度较高的第一类气溶胶,其散发的部分热量可能会传导至雾化装置的外表面,通过设置第三隔热管可以有效防止热量从雾化组件传递出来,避免局部温度过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热组件的至少一端盖设有端盖,所述端盖远离所述隔热组件的一侧设有第三装配部,所述第三隔热管固定套设于所述第三装配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装配部沿所述端盖的周向延伸呈环状。这样的设置可以确保第三隔热管不会相对端盖发生径向移动,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隔热管为真空管。可以认为是第三隔热管的管壁内设有真空夹层,可以理解的,在真空的环境中,热量仅能通过热辐射的方式传递,即第三隔热管选用真空管可以限制加热组件的热量的传递方式,更为有效地限制热量扩散。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设备,其包括供电装置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雾化装置,所述供电装置与所述雾化装置电性连接。
上述气溶胶生成设备,其雾化装置的加热组件可以对加热通道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加热以生成可供用户抽吸的气溶胶。隔热组件与加热组件的外侧周面围合形成第一隔热空间。这样的设置至少包括如下的有益效果:在雾化装置的工作过程中,隔热组件及第一隔热空间可以避免加热通道内的热量直接沿径向传导至雾化装置的外表面,从而防止温度过高而导致烫手等不良影响,利于用户握持,即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设备的结构立体图,其中,供电装置与雾化装置分离;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设备的另一结构立体图,其中,供电装置与雾化装置分离,雾化通道内装有气溶胶生成基质;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设备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设备的局部立体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设备的爆炸示意图;
图6位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隔热管与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气溶胶生成设备;11、雾化装置;100、壳体;101、第一隔热空间;102、第二隔热空间;103、第三隔热空间;104、第四隔热空间;105、第五隔热空间;200、加热组件;201、加热通道;202、进料口;203、加热管;204、绝缘套;300、隔热组件;310、第一隔热管;320、第二隔热管;330、第三隔热管;400、固定组件;401、第一装配部;402、第二装配部;403、第三装配部;410、端盖;420、密封套;500、雾化组件;501雾化腔;12、供电装置;20、气溶胶生成基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申请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设备10,其包括雾化装置11和供电装置12。雾化装置11包括壳体100、加热组件200和隔热组件300。加热组件200设于壳体100内并围合形成加热通道201,加热通道201的一端于壳体100暴露形成进料口202,进料口202可以用于添加气溶胶生成基质20。如图1和图2所示,供电装置12与雾化装置11靠近进料口202的一端可拆卸连接,供电装置12可用于为雾化装置11提供电能。如图3和图4所示,加热组件200可以对加热通道20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20进行加热,从而生成温度较高的第一类气溶胶。隔热组件300间隔套设于加热组件200的外侧周面,并与加热组件200的外侧周面围合形成第一隔热空间101。其中,气溶胶生成基质20可以是指可通过加热提供挥发成分的材料。例如,气溶胶生成基质20可以是指任何含有烟草的材料。更具体地,气溶胶生成基质20可以是指烟草、烟草衍生物、膨胀烟草、再造烟草或烟草替换物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上述雾化装置11,其加热组件200可以对加热通道20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20加热以生成可供用户抽吸的气溶胶。隔热组件300与加热组件200的外侧周面围合形成第一隔热空间101。这样的设置至少包括如下的有益效果:在雾化装置11的工作过程中,隔热组件300及第一隔热空间101可以避免加热通道201内的热量直接沿径向传导至雾化装置11的外表面,即热量的传递可被有效限制在壳体100内,壳体100外表面的温度适宜,利于用户握持。从而防止温度过高而导致烫手等不良影响,利于用户握持,即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
具体地,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隔热组件300包括间隔套设于加热组件200的外侧周面的第一隔热管310,第一隔热管310的内管壁与加热组件200的外侧周面围合形成第一隔热空间101。第一隔热空间310由空气填充,在封闭状态下,空气的导热系数为0.023W/m·k,具备良好的隔热性能,相对于惯常的隔热管与加热组件贴合设置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能够有效降低加热组件200的热量传导以及热量损耗。
更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隔热管310的管壁内部中空形成第二隔热空间102。这样的结构设置可以认为是在加热组件200外设置了两层隔热空间,能够进一步防止热量的扩散。
进一步地,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隔热组件300还包括第二隔热管320,第一隔热管310、第二隔热管320沿加热组件200的径向由内向外依次间隔套设在加热组件200的外侧周面上,第二隔热管320的内管壁与第一隔热管310的外管壁围合形成第三隔热空间103。这样的结构设置可以认为是在加热组件200外设置了三层隔热空间,能够进一步防止热量的扩散,达到更好的隔热效果。其中,第三隔热空间103同样由空气填充。
更进一步地,如图3、图4所示,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隔热管320的管壁内部中空形成第四隔热空间104。这样的结构设置可以认为是在加热组件200外设置了四层隔热空间,能够进一步防止热量的扩散。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隔热管310和第二隔热管320均为真空管。可以认为是第一隔热管310的管壁内和第二隔热管320的管壁内均设有真空夹层,可以理解的,在真空的环境中,热量仅能通过热辐射的方式传递,即第一隔热管310和第二隔热管320选用真空管可以限制加热组件200的热量的传递方式,更为有效地限制热量扩散。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雾化装置11包括盖设于隔热组件300的相对两端的两个固定组件400,固定组件400沿加热组件200的径向由内向外依次间隔地设置有第一装配部401和第二装配部402,第一隔热管310固定套设于第一装配部401,第二隔热管320固定套设于第二装配部402。第一装配部401与第二装配部402沿加热组件200的径向间隔设置,则套设在第一装配部401上的第一隔热管310与套设在第二装配部402上的第二隔热管320之间可以留有间隔以形成第三隔热空间103。
具体地,再结合图5和图6,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装配部401与第二装配部402均沿端盖410的周向延伸呈环状。其中,第一装配部401可以认为是大致呈圆筒状内的固定组件400内开设有环形的限位槽。这样的设置可以确保第一隔热管310和第二隔热管320不会相对端盖410发生径向移动,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组件400包括端盖410及密封套420,端盖410和/或密封套420沿加热组件200的径向由内向外依次间隔地设置有第一装配部401和第二装配部402。
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隔热管310上方的一号端盖410沿加热组件200的径向由内向外依次间隔设置有第一装配部401和第二装配部402,一号密封套420嵌设于一号端盖410并位于第一隔热管310内,加热组件200的一端插接于一号密封套420。
又如,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隔热管320的下方的二号端盖410嵌设有二号密封套420,二号密封套420上设有第一装配部401,二号端盖410上设有第二装配部402。
又如,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装配部401和第二装配部402还可以均设置在密封套420上。
换言之,第一装配部401和第二装配部402既可以设置在密封套420上,也可以设置在端盖410上,只需满足第一装配部401和第二装配部402可以沿加热组件200的径向由内向外依次间隔分布即可,这样第一装配部401和第二装配部402便可以满足第一隔热管310和第二隔热管320间隔套设的装配需求。加热组件200通过插接在密封套420上以实现加热组件200在第一隔热管310内的固定,从而保持加热组件200与第一隔热管310之间的间隔,即确保加热组件200的外侧周面和第一隔热管310的内管壁之间能够围合形成第一隔热空间101。同时,密封套420也将第一隔热空间101与第三隔热空间103隔离开,使其内的空气处于彼此分离状态,确保加热组件200散发的热量会依次通过第一隔热空间101、第二隔热空间102、第三隔热空间103向外传递。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端盖410和密封套420还可以为一体成型。
请参阅图3、图4和图5,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雾化装置11还包括雾化组件500,雾化组件500设有与加热通道201连通的雾化腔501,雾化组件500用于将雾化介质传导至雾化腔501内。当加热组件200对加热通道20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20加热并生成温度较高的第一类气溶胶时,温度较高的第一类气溶胶可以从加热通道201进入雾化组件500的雾化腔501内,雾化腔501内的雾化介质在吸收了气溶胶所散发的热量后可雾化形成第二类气溶胶。可以认为雾化组件500是无芯雾化器。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雾化装置11还包括套设于雾化组件500的外侧周面的第三隔热管330。第三隔热管330内部中空形成第五隔热空间105,和/或,第三隔热管330的内管壁与雾化组件500的外侧周面围合形成第六隔热空间(附图未示出)。
例如,在如图3和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三隔热管330的内管壁与雾化组件500的外侧周面直接接触,第三隔热管330内部中空形成第五隔热空间105。
又如,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三隔热管330间隔套设于雾化组件500的外侧周面,即第三隔热管330的内管壁与雾化组件500的外侧周面间隔设置以围合形成第六隔热空间。在雾化装置11工作时,流经雾化腔501的温度较高的第一类气溶胶,其散发的部分热量可能会传导至雾化装置11的外表面,通过设置第三隔热管330可以有效防止热量从雾化组件500传递出来,避免局部温度过高。
请参阅图3,、图4和图5,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端盖410远离隔热组件300的一侧还设有第三装配部403,第三隔热管330固定套设于第三装配部403。具体地,如图5所示,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装配部403沿端盖410的周向延伸呈环状。这样的设置可以确保第三隔热管330不会相对端盖410发生径向移动,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隔热管330为真空管。可以认为是第三隔热管330的管壁内设有真空夹层,可以理解的,在真空的环境中,热量仅能通过热辐射的方式传递,即第三隔热管330选用真空管可以限制加热组件200的热量的传递方式,更为有效地限制热量扩散。
请参阅图3和图4,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加热组件200包括至少一个加热管203,当供电装置12与雾化装置11连接时,至少一个加热管203可以按照第一功率工作以预热加热通道20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20。具体地,在如图3和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加热组件200包括四个加热管203和三个绝缘套204。四个传热管在加热通道201内部沿轴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加热管203间通过绝缘套204连接。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设备10,其包括供电装置12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雾化装置11,所述供电装置12与所述雾化装置11电性连接。
上述气溶胶生成设备10,其雾化装置11的加热组件200可以对加热通道20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20加热以生成可供用户抽吸的气溶胶。隔热组件300与加热组件200的外侧周面围合形成第一隔热空间101。这样的设置至少包括如下的有益效果:在雾化装置11的工作过程中,隔热组件300及第一隔热空间101可以避免加热通道201内的热量直接沿径向传导至雾化装置11的外表面,从而防止温度过高而导致烫手等不良影响,利于用户握持,即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
此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加热组件200还可以是指用于加热烟油的雾化芯,可以理解的,加热组件200加热烟油所形成的气溶胶也可以认为是温度较高的第一类气溶胶。换言之,气溶胶生成设备10可以是指加热不燃烧电子烟以外的其他电子烟类型,如烟油电子烟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于”、“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其他的实施方式”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征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描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Claims (13)

1.一种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设有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加热通道;
隔热组件,所述隔热组件包括间隔套设于所述加热组件的外侧周面的第一隔热管,所述第一隔热管的内管壁与所述加热组件的外侧周面围合形成第一隔热空间,所述第一隔热管的管壁内部中空形成第二隔热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组件还包括第二隔热管,所述第一隔热管、所述第二隔热管沿所述加热组件的径向由内向外依次间隔套设在所述加热组件的外侧周面上,所述第二隔热管的内管壁与所述第一隔热管的外管壁围合形成第三隔热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热管的管壁内部中空形成第四隔热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管和所述第二隔热管均为真空管。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装置包括盖设于所述隔热组件的相对两端的两个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沿所述加热组件的径向由内向外依次间隔地设置有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所述第一隔热管固定套设于所述第一装配部,所述第二隔热管固定套设于所述第二装配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配部与所述第二装配部均沿所述固定组件的周向延伸呈环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端盖及密封套,所述密封套嵌设于所述端盖靠近所述第一隔热管的一侧,所述端盖和/或所述密封套沿所述加热组件的径向由内向外依次间隔地设置有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所述加热组件的至少一端插接于所述密封套以固定在所述第一隔热管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装置还包括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设有与所述加热通道连通的雾化腔,所述雾化组件用于将雾化介质传导至所述雾化腔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装置还包括套设于所述雾化组件的外侧周面的第三隔热管;所述第三隔热管内部中空形成第五隔热空间,和/或,所述第三隔热管的内管壁与所述雾化组件的外侧周面围合形成第六隔热空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组件的至少一端盖设有端盖,所述端盖远离所述隔热组件的一侧设有第三装配部,所述第三隔热管固定套设于所述第三装配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装配部沿所述端盖的周向延伸呈环状。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隔热管为真空管。
13.一种气溶胶生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电装置及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雾化装置,所述供电装置与所述雾化装置电性连接。
CN202220962879.8U 2022-04-22 2022-04-22 雾化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设备 Active CN2175472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62879.8U CN217547268U (zh) 2022-04-22 2022-04-22 雾化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62879.8U CN217547268U (zh) 2022-04-22 2022-04-22 雾化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47268U true CN217547268U (zh) 2022-10-11

Family

ID=83472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962879.8U Active CN217547268U (zh) 2022-04-22 2022-04-22 雾化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472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47128B2 (en) Atomizer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EP3420828B1 (en) Cigarette cartridge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using same
CN109330030A (zh) 烟支加热器、电加热吸烟装置及隔热组件
EP2695531B1 (en) Atomizer of non-cotton electronic cigarette
JP2021052767A (ja) 放射加熱によるエアロゾル送達デバイス
JP2021509579A (ja) 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KR20230050400A (ko) 에어로졸 발생 장치 및 적외선 히터
CN109674095A (zh) 烟支加热器及电加热吸烟装置、隔热装置
WO2019084913A1 (zh) 一种辐射加热型电子烟烟弹和辐射加热型分体式电子烟
WO2018218517A1 (zh) 一种电子烟雾化芯和雾化器
WO2021208714A1 (zh) 电加热气溶胶形成装置
CN113133559A (zh) 发热体、加热组件和电子雾化器
TW202116194A (zh) 氣溶膠產生裝置
TW202137896A (zh) 加熱器佈置
WO2023125680A1 (en) Electrically heated aerosol generating system
US20240172795A1 (en) Heating mechanism and aerosol generation device
CN217547268U (zh) 雾化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设备
WO2019051667A1 (zh) 一种雾化器以及电子烟
US12022866B2 (en) Atomizer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CN209628627U (zh) 烟支加热器、电加热吸烟装置及隔热组件
CN114766727A (zh) 雾化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设备
CN115226957A (zh) 加热组件及雾化装置
CN214156229U (zh) 一种电子雾化器
CN113455709A (zh) 一种多口味的雾化器
CN218898346U (zh) 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