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46258U - 耳机 - Google Patents

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46258U
CN217546258U CN202220869962.0U CN202220869962U CN217546258U CN 217546258 U CN217546258 U CN 217546258U CN 202220869962 U CN202220869962 U CN 202220869962U CN 217546258 U CN217546258 U CN 2175462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casing
hole
earphone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6996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葛宏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Toyclou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Toyclou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Toyclou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Toyclou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86996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462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462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462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耳机,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耳机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发声元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连以形成容纳腔,发声元件收容在容纳腔内,第一壳体上设有透气孔,透气孔与容纳腔连通,发声元件的出音侧朝向第二壳体,第二壳体远离第一壳体的一侧设有出音腔,第二壳体设有出音孔和出音通孔,出音孔位于第二壳体的侧壁并与出音腔连通,出音通孔连通容纳腔与出音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耳机,透气孔与容纳腔连通,容纳腔通过出音通孔与出音腔连通,并从设置在第二壳体侧壁上的出音孔播放声音,相比于传统出音孔正对耳道的耳机,能降低对耳膜的损伤;佩戴时,出音孔与头部佩戴面平行,近距离空气传导,能有效保证音效。

Description

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耳机。
背景技术
耳机接受来自媒体播放器或接收器所发出的电讯号,利用贴近耳朵的扬声器将其转化成可以听到的音波。耳机的声音传导方式有空气传导和骨传导。空气传导是指通过耳廓耳道到达耳蜗,不入耳的同时模仿人体原始收音方式,带来更好的音质体验。骨传导是将声音转换为不同频率的机械震动,再通过骨骼传递给听觉神经。
目前常见的空气传导耳机,为了保证声音效果,出音孔通常直入耳道,即出音孔正对耳道,甚至伸入耳道,导致对耳膜损害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耳机,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耳机出音孔直入耳道对耳膜损害较大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耳机,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发声元件,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连以形成容纳腔,所述发声元件收容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发声元件的出音侧朝向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设有出音腔,所述第二壳体设有出音孔和出音通孔,所述出音孔位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并与所述出音腔连通,所述出音通孔连通所述容纳腔与所述出音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耳机,所述第二壳体内设有导音面,所述出音通孔与所述导音面错位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耳机,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壁包括出音面,沿靠近所述发声元件到远离所述发声元件的方向,所述出音面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中部倾斜,所述出音孔设置在所述出音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耳机,所述第二壳体包括主壳体及端盖,所述主壳体设有凹槽,所述出音通孔设置在所述凹槽的槽底,所述主壳体与所述端盖中的一个设有卡接部,另一个设有卡接孔,所述卡接部卡装在所述卡接孔内,以使所述端盖密封所述凹槽形成所述出音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耳机,所述主壳体设有第一槽体,所述端盖设有第二槽体,所述第一槽体与所述第二槽体对接形成所述出音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耳机,在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出音孔朝向佩戴者的耳廓。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耳机,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底壳及壳盖,所述底壳与所述壳盖卡扣连接,所述底壳上设有透气通孔,所述透气通孔连通所述透气孔与所述容纳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耳机,所述底壳上设有透气槽,所述壳盖与所述底壳相连以密封所述透气槽形成透气腔,所述透气通孔连通所述透气腔与所述容纳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耳机,所述底壳上设有第一透气凹槽,所述壳盖上设有第二透气凹槽,所述第一透气凹槽与所述第二透气凹槽对接形成所述透气孔;和/或,
在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透气孔背离佩戴者的头顶。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耳机,所述壳盖和所述底壳中的一个设有卡柱,另一个设有卡孔,所述卡柱卡接于所述卡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耳机,透气孔与容纳腔连通,容纳腔通过出音通孔与出音腔连通,并从设置在第二壳体侧壁上的出音孔播放声音,相比于传统出音孔正对耳道的耳机,能降低对耳膜的损伤。佩戴时,出音孔与头部佩戴面平行,近距离空气传导,能有效保证音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耳机处于第一视角的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耳机处于第二视角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耳机处于第三视角的分解图。
附图标记:
10、第一壳体;11、底壳;12、壳盖;13、透气通孔;14、第一透气凹槽;15、第二透气凹槽;16、透气槽;20、第二壳体;21、主壳体;22、端盖;23、凹槽;24、第一槽体;25、第二槽体;26、出音通孔;27、出音孔;30、发声元件;40、导音面;50、挂耳部;60、控制部;70、出音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图3描述本实用新型的耳机。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包括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及发声元件30。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相连以形成容纳腔,发声元件30收容在容纳腔内。其中,发声元件30的出音侧朝向第二壳体20。第一壳体10上设有透气孔。透气孔与容纳腔连通。第二壳体20远离第一壳体10的一侧设有出音腔,如图2所示,第二壳体20设有出音孔27和出音通孔26,出音孔27位于第二壳体20的侧壁并与出音腔连通,出音通孔26连通容纳腔与出音腔。
如图1至图3所示,发声单元为扬声器,扬声器的出音侧朝向第二壳体20。在耳机处于佩戴状态时,第二壳体20相比于第一壳体10更靠近佩戴者耳部。
其中,第一壳体10上设有透气孔,透气孔与容纳腔连通以实现发声单元的通气。出音腔和容纳腔设置在第二壳体20的相对两侧,出音通孔26设在第二壳体20朝向发声元件30出音面的壁面上,由此通过出音通孔26连通出音腔和容纳腔。出音腔呈环形或者其他几何形状。出音孔27位于第二壳体20的侧壁,以使耳机处于佩戴状态时出音孔27不正对耳道,以免损伤耳部。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中的一个设有卡槽,另一个设有卡块,卡块卡设在卡槽内以实现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的密封固定。比如,第一壳体10设有环形卡块,第二壳体20设有环形卡槽,环形卡槽卡装在环形卡槽内。在又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的端口套接于第二壳体20的对接端口以实现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的固定。当然,也可以将第一壳体10的端口插接固定于第二壳体20的端口。
使用时,发声元件30发出声音,声音经过出音通孔26、出音腔和出音孔27传导至耳机外部。由于出音孔27设置在第二壳体20的侧壁,不正对佩戴者耳道,可以减小声音对耳道的刺激,降低对耳膜的损伤。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透气孔与容纳腔连通,容纳腔通过出音通孔26与出音腔连通,并从设置在第二壳体20侧壁上的出音孔27播放声音,相比于传统出音孔正对耳道的耳机,能降低对耳膜的损伤。另外,佩戴时出音孔27与头部佩戴面平行,近距离空气传导,能有效保证音效。
如图2所示,第二壳体20内设有导音面40,出音通孔26与导音面40错位设置。
其中,导音面40与发声元件30比如喇叭的振膜相对设置,发声元件30发出的声波在导音面40的引导下通过出音通孔26进入出音腔,并通过与出音腔连通的出音孔27传出。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导音面40为锥面,出音通孔26所在的面与锥面相连。锥面的锥顶远离发声元件30,使出音通孔26与锥面相对。其中,锥面为半锥面,将远离出音通孔26部分的声波引导至出音通孔26。在又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导音面40为相对于发声元件30出音侧倾斜的平面,从靠近出音通孔26的一侧向远离出音孔27的一侧,导音面40与发声元件30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在又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导音面40为椭球面或者弧形面,对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通过设置导音面40,使声波不会在第二壳体20内部回旋,能有效避免杂音产生,保证出音质量。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0的外壁包括出音面,沿靠近发声元件30到远离发声元件30的方向,出音面向第二壳体20的中部倾斜,出音孔27设置在出音面上。
可选的,第二壳体20的外侧壁为截面大小渐变的球台面或锥台面,或者第二壳体20的外侧壁部分为倾斜平面或弧形渐变面。在耳机处于佩戴状态的情况下,出音面距离第二壳体20中部较远的部分与用户的皮肤贴合起到支撑作用,设置在出音面上的出音孔27低于支撑部位,从而避免耳部封堵出音孔27,影响出音效果。
具体地,第二壳体20的外壁包括支撑面及与支撑面相连的出音面,出音面位于支撑面远离发声元件30的一侧。在耳机处于佩戴状态的情况下,支撑面的至少部分与佩戴者耳部贴合,而出音面向主壳体21的中部倾斜,使得主音面与佩戴者耳部皮肤之间存在间隙,从而避免佩戴者耳部封堵出音孔27或者耳部皮肤代谢物进入出音孔27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出音孔27设置在出音面上,出音面沿靠近发声元件30向远离发声元件30的方向逐渐向第二壳体20的中部倾斜,佩戴时,出音孔27与耳部皮肤不贴合,以防耳部皮肤封堵出音孔27,保证出音质量。
如图1所示,第二壳体20包括主壳体21及端盖22,主壳体21设有凹槽23,出音通孔26设在凹槽23的槽底,主壳体21与端盖22中的一个设有卡接部,另一个设有卡接孔,卡接部卡装在卡接孔内以使端盖22密封凹槽23以形成出音腔。
其中,主壳体21包括环形的外壁及设置在外壁内的安装面,安装面将容纳腔和出音腔隔开。出音通孔26设置在安装面上,当端盖22扣合在主壳体21上后,安装面与端盖22之间形成出音腔。
如图1和图3所示,安装面朝向端盖22的一侧凸设环形凸棱,环形凸棱内形成卡接孔,环形凸棱与主壳体21的外壁之间形成环形状的凹槽23。端盖22上设有凸起状的卡接部,卡接部卡设在卡接孔内,端盖22密封凹槽23形成环形状的出音腔。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主壳体21设有第一槽体24,端盖22设有第二槽体25,第一槽体24与第二槽体25对接形成出音孔27。
如图1所示,第一槽体24与凹槽23连通,当端盖22与主壳体21相连后,第一槽体24和第二槽体25对接形成完整的出音孔27,并且出音孔27与出音腔连通。
当然,出音孔27也可以直接设置在主壳体21上。
可选的,在耳机处于佩戴状态的情况下,出音孔27朝向佩戴者的耳廓。
以挂耳式耳机为例,当耳机佩戴在耳朵上时,发声元件30与佩戴者的耳道相对应,出音孔27朝向佩戴者的耳廓,声波从出音孔27被耳廓遮挡进入耳道内,防止漏音并能获得较好的出音效果。
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10包括底壳11及壳盖12,底壳11与壳盖12卡扣连接,底壳11上设有透气通孔13,透气通孔13连通透气孔与容纳腔。
其中,透气孔设置在底壳11或壳盖12上,或者由底壳11和壳盖12对接形成。比如,如图2所示,底壳11上设有第一透气凹槽14。如图3所示,壳盖12上设有第二透气凹槽15,第一透气凹槽14与第二透气凹槽15对接形成透气孔。
在本实用新型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底壳11上设有透气槽16,壳盖12与底壳11相连以密封透气槽16形成透气腔,透气通孔13连通透气腔与容纳腔。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壳盖12和底壳11中的一个设有卡柱,另一个设有卡孔,卡柱卡接于卡孔。
如图1至图3所示,底壳11朝向壳盖12的一侧凸设安装台,安装台上设有卡孔。壳盖12上设有卡柱,卡柱卡装在卡孔内实现底壳11与壳盖12的连接。安装台与底壳11的侧壁之间形成环形的透气槽16,透气通孔13设置在透气槽16的槽底上,连通位于底壳11相对两侧的容纳腔和透气腔。
可选的,在耳机处于佩戴状态的情况下,透气孔位于耳机的底部,背离佩戴者的头顶。需要说明的是,背离佩戴者的头顶指的是,在佩戴者处于站立状态的情况下,透气孔正对地面或斜向地面,只要朝向地面即可。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为挂耳式耳机,其包括两个耳机部及连接两个耳机部的连接部(图中未示出)。其中,耳机部包括控制部60、挂耳部50及出音部70。控制部60连接挂耳部50和连接部。挂耳部50呈弧形,用于悬挂在耳朵上。挂耳部50与连接部配合可将整个耳机佩戴在脑后部。出音部70位于挂耳部50远离控制部60的一端,出音部70包括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及发声元件30,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和发声元件30的具体结构及连接如上文所述。
可以理解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也可以为无线耳机,其仅设置两个耳机部,无需设置连接两个耳机部的连接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发声元件,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连以形成容纳腔,所述发声元件收容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发声元件的出音侧朝向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设有出音腔,所述第二壳体设有出音孔和出音通孔,所述出音孔位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并与所述出音腔连通,所述出音通孔连通所述容纳腔与所述出音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内设有导音面,所述出音通孔与所述导音面错位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壁包括出音面,沿靠近所述发声元件到远离所述发声元件的方向,所述出音面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中部倾斜,所述出音孔设置在所述出音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包括主壳体及端盖,所述主壳体设有凹槽,所述出音通孔设置在所述凹槽的槽底,所述主壳体与所述端盖中的一个设有卡接部,另一个设有卡接孔,所述卡接部卡装在所述卡接孔内,以使所述端盖密封所述凹槽形成所述出音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设有第一槽体,所述端盖设有第二槽体,所述第一槽体与所述第二槽体对接形成所述出音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出音孔朝向佩戴者的耳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底壳及壳盖,所述底壳与所述壳盖卡扣连接,所述底壳上设有透气通孔,所述透气通孔连通所述透气孔与所述容纳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上设有透气槽,所述壳盖与所述底壳相连以密封所述透气槽形成透气腔,所述透气通孔连通所述透气腔与所述容纳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上设有第一透气凹槽,所述壳盖上设有第二透气凹槽,所述第一透气凹槽与所述第二透气凹槽对接形成所述透气孔;和/或,
在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透气孔背离佩戴者的头顶。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盖和所述底壳中的一个设有卡柱,另一个设有卡孔,所述卡柱卡接于所述卡孔。
CN202220869962.0U 2022-04-14 2022-04-14 耳机 Active CN2175462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69962.0U CN217546258U (zh) 2022-04-14 2022-04-14 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69962.0U CN217546258U (zh) 2022-04-14 2022-04-14 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46258U true CN217546258U (zh) 2022-10-04

Family

ID=834323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69962.0U Active CN217546258U (zh) 2022-04-14 2022-04-14 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462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95703B2 (ja) 音響チューニングメカニズムを有するイヤホン
US6775390B1 (en) Headset with movable earphones
KR101781710B1 (ko) 멀티-드라이버 이어버드
US20170195776A1 (en) Earphone with noise reduction having a modified port
JP2005323363A (ja) 補聴器用柔軟性耳当て
CN210274477U (zh) 具有定向传音功能的耳机
WO2018076605A1 (zh) 头戴式降噪耳机
CN114339511A (zh) 无线耳机
CN111683320A (zh) 一种电子设备和耳机
CN217546258U (zh) 耳机
CN211982111U (zh) 一种挂耳式耳机
CN212649672U (zh) 蓝牙耳机
CN214481199U (zh) 一种头戴式耳机模组及头戴式耳机
WO2022042747A1 (zh) 一种耳机及移动终端
CN212367501U (zh) 一种耳机
TWM625261U (zh) 反饋主動降噪式的聲腔模組
CN210183496U (zh) 空气导管耳机
CN210469675U (zh) 头戴式降噪耳机
WO2022100111A1 (zh) 一种蓝牙音频装置及悬挂式蓝牙耳机
CN111556400A (zh) 一种耳机
JP7320316B1 (ja) オープン型イヤホン
CN215529252U (zh) 一种耳机
CN220732972U (zh) 耳机的保持部及改善拾音音质的耳机
CN218473359U (zh) 混合扬声器耳机
CN213403438U (zh) 耳机调音的双层音腔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