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44506U - 一种多极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极断路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544506U CN217544506U CN202221382545.XU CN202221382545U CN217544506U CN 217544506 U CN217544506 U CN 217544506U CN 202221382545 U CN202221382545 U CN 202221382545U CN 217544506 U CN217544506 U CN 21754450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c
- circuit breaker
- pole circuit
- base
-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多极断路器,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单极断路器,每个所述单极断路器均包括底座,以及沿所述底座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按压式手柄、操作机构、触头系统、灭弧室、接线端子,所述按压式手柄的下方设置有瞬时脱扣器,所述灭弧室上方设置有双金片;所述按压式手柄包括按钮和内手柄,所述按钮的一端伸出所述底座,另一端和所述内手柄连接,所述内手柄和所述操作机构连接。采用上述的布局设置,能有效利用底座内的空间,减小单极断路器的体积。这样的多个单极断路器层叠后,形成一个多极断路器,实现多极联动,且小体积的设置能够适应小型化的场景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多极断路器。
背景技术
多极断路器一般由多个单极断路器拼装而成,每个单极断路器都能自成一套完整的断路器系统,以实现分、合闸。现有的多极断路器拼装时,其中单极断路器之间布局不合理,使得多极断路器整体体积偏大,无法适应一些小尺寸场合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极断路器,通过改善单极断路器的布局,以减小多极断路器的整体体积。
本申请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多极断路器,其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单极断路器,每个所述单极断路器均包括底座,以及沿所述底座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按压式手柄、操作机构、触头系统、灭弧室、接线端子,所述按压式手柄的下方设置有瞬时脱扣器,所述灭弧室上方设置有双金片;所述按压式手柄包括按钮和内手柄,所述按钮的一端伸出所述底座,另一端和所述内手柄连接,所述内手柄和所述操作机构连接。
可选地,多个所述单极断路器的按钮之间通过第一联动轴连接,以使多个所述按压式手柄同步运动,或者,多个所述单极断路器的内手柄通过第二联动轴连接,以使多个所述按压式手柄同步运动。
可选地,所述双金片通过牵引杆连接所述操作机构的锁扣,所述牵引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双金片上,所述牵引杆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锁扣上,或者,所述牵引杆的另一端滑动设置在所述锁扣上。
可选地,所述触头系统的动触头与所述操作机构的支架转动连接,且所述动触头的一端绕设在支架孔的外侧,以使所述动触头与所述触头系统的静触头具有预设斥开距离。
可选地,所述灭弧室的开口处还设置有隔弧板,所述隔弧板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动触头沿垂直于所述底座的长度方向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灭弧室下方还设置有隔磁板和导电排,所述导电排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接线端子和所述瞬时脱扣器,所述隔磁板位于所述灭弧室形成的电弧区域和所述导电排之间,以隔绝所述导电排在所述电弧区域产生的磁场。
可选地,所述隔磁板上方设置有U形增磁片,所述U形增磁片的两侧面沿垂直于所述灭弧室的开口方向分别位于所述触头系统的两侧,以将所述触头系统夹设在所述U形增磁片内,所述U形增磁片的开口覆盖有第一增磁片,所述第一增磁片的一端向所述灭弧室延伸。
可选地,所述触头系统的静引弧板靠近所述U形增磁片的底部设置,所述静引弧板的一端伸出所述U形增磁片并向所述隔磁板延伸;所述触头系统的动引弧板位于所述U形增磁片的开口,所述动引弧板形成U形结构,所述第一增磁片位于所述U形结构内,所述动引弧板靠近所述灭弧室一端具有向所述灭弧室延伸的引弧角,所述第一增磁片和所述引弧角接触。
可选地,所述灭弧室包括多个层叠、间隔设置的栅片,所述栅片具有朝向所述灭弧室的开口方向的端部,沿层叠方向最上层的所述栅片和最下层的所述栅片的端部与所述灭弧室的开口之间的距离均小于中间层所述栅片的端部与所述灭弧室的开口之间的距离。
可选地,电弧在所述触头系统的动触头的引弧板靠近所述灭弧室的端部形成动弧根,电弧在所述触头系统的静触头的引弧板靠近所述灭弧室的端部形成静弧根,最上层的所述栅片和最下层的所述栅片的端部位于所述动弧根和所述静弧根之间。
可选地,所述灭弧室的开口处设置有产气件,沿垂直于所述灭弧室的开口方向的两侧,所述灭弧室、所述产气件分别与所述底座之间形成多个气流通道,多个所述气流通道连通至所述底座外。
可选地,所述底座上、位于所述触头系统的动触头的下方还设置有第一出气口。
可选地,所述底座内沿所述气流通道的设置方向还分别设置有第二出气口和第三出气口,所述第三出气口位于所述底座设置有所述接线端子的侧面,所述第二出气口位于所述灭弧室和所述第三出气口之间。
可选地,所述底座内沿所述气流通道方向还设置位于所述接线端子之间的斜坡。
可选地,所述底座内设置所述接线端子的一侧还设置有信号端子,以用于检测分、合闸的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极断路器,单极断路器的底座内,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按压式手柄、操作机构、触头系统、灭弧室、接线端子。按压式手柄包括按钮和内手柄,按钮的一端伸出底座,另一端和内手柄连接,内手柄和操作机构连接,以实现联动,完成系统的分、合闸。按压式手柄的下方设置有瞬时脱扣器,灭弧室上方设置有双金片。采用上述的布局设置,能有效利用底座内的空间,减小单极断路器的体积。这样的多个单极断路器层叠后,形成一个多极断路器,实现多极联动,且小体积的设置能够适应小型化的场景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极断路器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极断路器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极断路器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极断路器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极断路器动触头布局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极断路器动触头布局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极断路器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极断路器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极断路器的灭弧室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极断路器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极断路器气流通道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底座;110a-按钮;110b-内手柄;111-第一联动轴;112-第二联动轴;120-操作机构;121-支架;121a-支架孔;130-双金片;140-灭弧室;141、142、143-栅片;141a-第一凹槽;143a-第二凹槽;144-第一出气口;145-第二出气口;146-第三出气口;147-气流通道;148-斜坡;150-接线端子;160-信号端子;170-隔磁板;180-隔弧板;181-U形增磁片;182-第一增磁片;190-触头系统;191-动触头;192-静触头;193-静引弧板;194-动引弧板;195-动弧根;196-静弧根;200-导电排;201-瞬时脱扣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现有的多极断路器通过多个单极断路器拼装而成,由于单极断路器之间布局不合理,使得多极断路器整体体积偏大,无法适应小型化的需求。
请参照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极断路器,多个层叠设置的单极断路器,每个单极断路器均包括底座100,以及沿底座100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按压式手柄、操作机构120、触头系统190、灭弧室140、接线端子150,按压式手柄的下方设置有瞬时脱扣器201,灭弧室140上方设置有双金片130;按压式手柄包括按钮110a和内手柄110b,按钮110a的一端伸出底座100,另一端和内手柄110b连接,内手柄110b和操作机构120连接。
多个单极断路器层叠设置以形成多极断路器,每个单极断路器具有相同的结构,单极断路器内各器件的排布方式一致。本申请中的单极断路器的底座100内依次排布有按压式手柄、操作机构120、触头系统190、灭弧室140、接线端子150。
其中,按压式手柄包括按钮110a和内手柄110b,操控按钮110a通过内手柄110b和操作机构120联动,进而带动触头系统190的动触头191和静触头192分离或接触,以实现系统分、合闸。具体地,按钮110a和内手柄110b之间、内手柄110b和操作机构120之间均通过U型连杆轴孔配合连接。操作机构120与底座100通过轴销连接配合,操作机构120可围绕设置在底座100内的旋转轴合闸旋转。而在操作机构120的上方还设置有拉簧,拉簧的一端和底座100内的轴连接,另一端勾住动触头191的穿孔,当产品分、合闸时,以起到储能作用。
灭弧室140位于动触头191打开方向,当电弧运动至灭弧室140后被切割分散灭弧。两个接线端子150相对设置,一个为进线端,一个为出线端,进线端和出线端位于底座100的同侧,实现后进后出的接线方式,避免线路误拆拔,插接端子通过插接母排的形式进线和出线,实现快速接线的目的。
而在底座100内、内手柄110b的下方设置有瞬时脱扣器201,瞬时脱扣器201的线圈一端通过软连接与静触头192焊接,另一端与底座100内底部的导电排200焊接,当瞬时过电流发生时,内置铁芯动作驱动顶杆,进而撞击操作机构120解扣。瞬时脱扣器201可采用螺管式脱扣器,脱扣速度快,质量稳定。
而在瞬时脱扣器201斜向相对侧,即灭弧室140上方设置有双金片130,双金片130通过牵引杆和操作机构120的锁扣连接,示例地,牵引杆可为U型牵引杆,U型牵引杆一端插入锁扣凹槽内,一端勾住双金片130尾端,当过载脱扣发生时,双金片130向上弯曲通过牵引杆驱动操作机构120脱扣。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极断路器,单极断路器的底座100内,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按压式手柄、操作机构120、触头系统190、灭弧室140、接线端子150。按压式手柄包括按钮110a和内手柄110b,按钮110a的一端伸出底座100,另一端和内手柄110b连接,内手柄110b和操作机构120连接,以实现联动,完成系统的分、合闸。按压式手柄的下方设置有瞬时脱扣器201,灭弧室140上方设置有双金片130。采用上述的布局设置,能有效利用底座100内的空间,减小单极断路器的体积。这样的多个单极断路器层叠后,形成一个多极断路器,实现多极联动,且小体积的设置能够适应小型化的场景需求。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多极断路器的同步性,多个单极断路器的按钮110a之间通过第一联动轴111连接,以使多个按压式手柄同步运动,或者,多个单极断路器的内手柄110b通过第二联动轴112连接,以使多个按压式手柄同步运动。
在本申请的一个可实现的方式中,如图2所示,多个第一联动轴111连接多个按钮110a,实现按压式手柄同步运动。当其中一个按钮110a受驱运动时,相应层叠设置的多个按钮110a均同步运动,按钮110a受驱以通过内手柄110b带动操作机构120动作,实现多极断路器同步分、合闸。
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在每个单极断路器的按钮110a外壁上均设置安装槽,层叠的多个安装槽位置对应,安装槽可为四方形,第一联动轴111设置为匹配的四方轴,以通过第一联动轴111连接多个按钮110a,实现同步联动。
此时,双金片130通过牵引杆连接操作机构120的锁扣,牵引杆的一端设置在双金片130上,牵引杆的另一端滑动设置在锁扣上。当过载时,双金片130弯曲,主动驱动牵引杆拉拽锁扣解扣,动触头191迅速打开,产品断电,实现过载保护。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可实现的方式中,如图1所示,多个单极断路器的内手柄110b通过第二联动轴112连接,以使多个按压式手柄同步运动,还可通过内手柄110b的同步联动,实现多极断路器的同步联动。具体地,内手柄110b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四方孔,第二联动轴112为匹配的四方轴,第二联动轴112穿过多层单极断路器以连接各单极断路器的内手柄110b,当驱动其中一个内手柄110b时,相应层叠设置的多个内手柄110b均同步运动,通过内手柄110b带动操作机构120动作,实现多极断路器同步分、合闸。
此时,双金片130通过牵引杆连接操作机构120的锁扣,牵引杆的一端设置在双金片130上,牵引杆的另一端固定在锁扣上。通过双金片130实现过载保护的原理与前述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当然,当多个单极断路器通过按钮110a同步运动时,牵引杆的另一端也可固定在锁扣上;当多个单极断路器通过内手柄110b同步运动时,牵引杆的另一端也可滑动设置在锁扣上,其组合方式并不以上述两个实现方式为限。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触头系统190的动触头191与操作机构120的支架121转动连接,支架121通过支架孔121a转动设置在底座100内,如图6所示,动触头191的一端绕设在支架孔121a的外侧,以使动触头191与触头系统190的静触头192具有预设斥开距离。
动触头191转动设置在操作机构120的支架121上,当操作机构120动作时,进而带动动触头191转动,以和静触头192接触或分离。现有技术中,动触头191上具有U形槽以和支架121连接,当动触头191转动时,由于动触头191的U形槽和支架孔121a中的轴干涉,使得动触头191无法转动过大,本申请动触头191的一端绕设在支架孔121a的外侧,改变了动触头191的设置角度,动触头191转动时,不和支架孔121a中的轴干涉,动触头191和静触头192之间的斥开力增大,相当于增加动触头191的斥开角度,遇到大电流时后动触头191和静触头192间会遇到霍姆力使动触头191达到斥开位置,动触头191与静触头192具有预设斥开距离,其中,最大的预设斥开距离为4.65mm,有利于断路器的限流能力。
此外,灭弧室140的开口处还设置有隔弧板180,隔弧板180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动触头191沿垂直于底座100的长度方向的两侧。
隔弧板180与底座100实现过盈配合,底座100在其上、下、左、右方向各设置限位,当动触头191打开时,通过隔弧板180的设置,有效起到隔弧和增强气流作用。
另一方面,动触头191和静触头192分断时会产生电弧,电弧会对设备线路进行损坏,还会影响人身安全,因此通过引弧板将电弧引入灭弧室140内灭弧。本申请为了快速将电弧引入灭弧室140,在灭弧室140下方还设置有隔磁板170和导电排200,导电排200的两端分别连接接线端子150和瞬时脱扣器201,隔磁板170位于灭弧室140形成的电弧区域和导电排200之间,以隔绝导电排200在电弧区域产生的磁场。
导电排200位于底座100底部凹槽内,底座100凹槽设置有限位壁,其两端分别连接瞬时脱扣器201的线圈和接线端子150的出线端,导电排200设置有凸台以与隔磁板170轴孔连接。断路器导通后,导电排200通电产生环形磁场,导电排200的环形磁场会干扰电弧区域的磁场,进而影响触头系统190分断时电弧的转移,通过隔磁板170隔绝导电排200产生的环形磁场,避免使该环形磁场穿过电弧区域而影响电弧的转移,隔磁板170的设置,消弱或消除了导电排200对电弧区域磁场的负影响,达到了增强磁吹的效果,进而提高了灭弧能力,保证了断路器的正常工作。
示例地,如图1所示,本申请中的隔磁板170的一端至灭弧室140、一端至动触头191与静触头192接触点的下方,此时隔磁板170并未完全覆盖导电排200。为了扩大隔绝范围,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避免使导电排200的磁场还对其他构件造成干扰,还可使隔磁板170覆盖整个导电排200。
在此基础上,如图7所示,隔磁板170上方设置有U形增磁片181,U形增磁片181的两侧面沿垂直于灭弧室140的开口方向分别位于触头系统190的两侧,以将触头系统190夹设在U形增磁片181内,U形增磁片181的开口覆盖有第一增磁片182,第一增磁片182的一端向灭弧室140延伸。
U形增磁片181的U形空间内用于夹设动触头191和静触头192,以尽量将动触头191和静触头192产生的电弧限制在U形增磁片181内,U形空间和灭弧室140连通,U形增磁片181形成U形磁路,这样当电弧在被引入灭弧室140时,U形增磁片181的设置增强了磁场强度,有利于将电弧吸至后端的灭弧室140内。
前述U形增磁片181形成半封闭的U形磁路,U形增磁片181的开口覆盖有第一增磁片182以形成“封闭”的磁回路,且第一增磁片182的一端向灭弧室140延伸,增强后端弧根磁吹,引弧效果更明显。
另外,触头系统190的静引弧板193靠近U形增磁片181的底部设置,静引弧板193的一端伸出U形增磁片181并向隔磁板170延伸;
静引弧板193位于和U形增磁片181的底部上方,且和U形增磁片181的底部之间不接触、有间隙,静触头192位于U形增磁片181内,静引弧板193的两端分别伸出U形增磁片181,其中一端向隔磁板170延伸,但与隔磁板170之间不接触,直至延伸至灭弧室140下方,相当于延长了静引弧板193,增强电弧转移到静引弧板193的初始磁吹力,便于电弧转移。
触头系统190的动引弧板194位于U形增磁片181的开口,动引弧板194形成U形结构,第一增磁片182位于U形结构内,动引弧板194靠近灭弧室140一端具有向灭弧室140延伸的引弧角,第一增磁片182和引弧角接触。
动引弧板194也形成U形结构,其U形结构的开口朝向灭弧室140的开口,动引弧板194和第一增磁片182的设置方向一致,第一增磁片182位于动引弧板194的U形结构内,动引弧板194具有引弧角的一端向灭弧室140延伸,第一增磁片182和引弧角接触,能够增强电弧转移到动引弧板194的初始磁吹力,加速电弧转移。
而对于灭弧室140来说,如图8和图9所示,灭弧室140包括多个层叠、间隔设置的栅片,栅片具有朝向灭弧室140的开口方向的端部,沿层叠方向最上层的栅片141和最下层的栅片142的端部与灭弧室140的开口之间的距离均小于中间层栅片143的端部与灭弧室140的开口之间的距离。
灭弧室140由三片夹板构成一U形结构,U形结构内有多个层叠的栅片,相邻栅片之间有间隙,灭弧时利用栅片之间的间隙灭弧。
栅片具有朝向灭弧室140开口方向的端部,端部具有凹槽,且多个层叠的栅片中,最上层的栅片141和最下层的栅片142相较于中间层的栅片143尺寸较短,这里所说的栅片尺寸指的是,沿灭弧室140开口方向上,栅片两端的距离。由图中可明显看出,最上层栅片141和最下层栅片142较短小,中间的多层栅片143较长。
并且,栅片的凹槽深度也不相同,最上层的栅片141和最下层的栅片142具有第一凹槽141a,其他中间层的栅片143具有第二凹槽143a,第一凹槽141a开槽更深,基本延伸至栅片141和栅片142中心位置,第二凹槽143a开槽较浅,延伸至栅片143大约三分之一位置。
通过上述设置,最上层的栅片141和最下层的栅片142较短、且凹槽深度更深,与附近的动引弧角和静引弧角能够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短路时产生的金属粒子与引弧角粘连而短接,防止最上层的栅片141和最下层的栅片142失去灭弧作用。
同时,电弧在动触头191的引弧板(动引弧板194)靠近灭弧室140的端部形成动弧根195,电弧在静触头192的引弧板(静引弧板193)靠近灭弧室140的端部形成静弧根196,最上层的栅片141和最下层的栅片142的端部位于动弧根195和静弧根196之间,以使最上层的栅片141和最下层的栅片142的端部与动弧根195、静弧根196形成的弧柱区交错设置,以确保动弧根195、静弧根196可进入灭弧室140内。
灭弧室140的开口处还设置有产气件,沿垂直于灭弧室140的开口方向的两侧,灭弧室140、产气件分别与底座100之间形成多个气流通道147,多个气流通道147连通至底座100外。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灭弧室140的两侧分别形成多个气流通道147,灭弧室140灭弧产生的灭弧气可沿着气流通道147排出底座100,并且,灭弧气沿气流通道147流出后,还可返回进入灭弧室140内,形成气流循环,利于灭弧。
在此基础上,底座100上、位于触头系统190的动触头191的下方还设置有第一出气口144,以使第一出气口144处的气压进一步增高,将电弧快速引入灭弧室140。
如图8所示,底座100内沿气流通道147的设置方向还分别设置有第二出气口145和第三出气口146,第三出气口146位于底座100设置有接线端子150的侧面,第三出气口146属于外部出气口,以将灭弧气排出底座100外,加大第三出气口146的截面积,使灭弧气可迅速排出,示例地,第三出气口146的截面积可增大至28mm2。第二出气口145位于灭弧室140和第三出气口146之间,也起到快速排气的目的。
此外,图8中底座100内沿气流通道147方向还设置位于接线端子150之间的斜坡148,斜坡148设置在底座100内、靠近接线端子150的位置,斜坡148的朝向沿气流通道147方向,以便灭弧气经气流通道147后,流经斜坡148。示例地,在两个接线端子150之间设置有三处斜坡148,其中有两处斜坡148相背设置,一处斜坡148朝向第三出气口146方向、一处斜坡148朝向灭弧室140方向;另一处斜坡148单独设置,朝向灭弧室140方向,斜坡148的设置相当增大了气流通道147的截面积,斜坡能够引导灭弧气迅速流向第三出气口146,以避免困气。
在底座100内设置接线端子150的一侧还设置有信号端子160,以用于检测分、合闸的状态。
具体地,信号端子160在负载侧的导电部件进行取电,产品合闸时,负载侧的导电部件得电,信号端子160得电后对后端系统进行反馈,以此可检测断路器的分、合闸状态。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多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单极断路器,每个所述单极断路器均包括底座,以及沿所述底座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按压式手柄、操作机构、触头系统、灭弧室、接线端子,所述按压式手柄的下方设置有瞬时脱扣器,所述灭弧室上方设置有双金片;
所述按压式手柄包括按钮和内手柄,所述按钮的一端伸出所述底座,另一端和所述内手柄连接,所述内手柄和所述操作机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单极断路器的按钮之间通过第一联动轴连接,以使多个所述按压式手柄同步运动,或者,多个所述单极断路器的内手柄通过第二联动轴连接,以使多个所述按压式手柄同步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金片通过牵引杆连接所述操作机构的锁扣,所述牵引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双金片上,所述牵引杆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锁扣上,或者,所述牵引杆的另一端滑动设置在所述锁扣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系统的动触头与所述操作机构的支架转动连接,且所述动触头的一端绕设在支架孔的外侧,以使所述动触头与所述触头系统的静触头具有预设斥开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室的开口处还设置有隔弧板,所述隔弧板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动触头沿垂直于所述底座的长度方向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室下方还设置有隔磁板和导电排,所述导电排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接线端子和所述瞬时脱扣器,所述隔磁板位于所述灭弧室形成的电弧区域和所述导电排之间,以隔绝所述导电排在所述电弧区域产生的磁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磁板上方设置有U形增磁片,所述U形增磁片的两侧面沿垂直于所述灭弧室的开口方向分别位于所述触头系统的两侧,以将所述触头系统夹设在所述U形增磁片内,所述U形增磁片的开口覆盖有第一增磁片,所述第一增磁片的一端向所述灭弧室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系统的静引弧板靠近所述U形增磁片的底部设置,所述静引弧板的一端伸出所述U形增磁片并向所述隔磁板延伸;
所述触头系统的动引弧板位于所述U形增磁片的开口,所述动引弧板形成U形结构,所述第一增磁片位于所述U形结构内,所述动引弧板靠近所述灭弧室一端具有向所述灭弧室延伸的引弧角,所述第一增磁片和所述引弧角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室包括多个层叠、间隔设置的栅片,所述栅片具有朝向所述灭弧室的开口方向的端部,沿层叠方向最上层的所述栅片和最下层的所述栅片的端部与所述灭弧室的开口之间的距离均小于中间层所述栅片的端部与所述灭弧室的开口之间的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电弧在所述触头系统的动触头的引弧板靠近所述灭弧室的端部形成动弧根,电弧在所述触头系统的静触头的引弧板靠近所述灭弧室的端部形成静弧根,最上层的所述栅片和最下层的所述栅片的端部位于所述动弧根和所述静弧根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室的开口处设置有产气件,沿垂直于所述灭弧室的开口方向的两侧,所述灭弧室、所述产气件分别与所述底座之间形成多个气流通道,多个所述气流通道连通至所述底座外。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多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位于所述触头系统的动触头的下方还设置有第一出气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多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内沿所述气流通道的设置方向还分别设置有第二出气口和第三出气口,所述第三出气口位于所述底座设置有所述接线端子的侧面,所述第二出气口位于所述灭弧室和所述第三出气口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多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内沿所述气流通道方向还设置位于所述接线端子之间的斜坡。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内设置所述接线端子的一侧还设置有信号端子,以用于检测分、合闸的状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382545.XU CN217544506U (zh) | 2022-05-26 | 2022-05-26 | 一种多极断路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382545.XU CN217544506U (zh) | 2022-05-26 | 2022-05-26 | 一种多极断路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544506U true CN217544506U (zh) | 2022-10-04 |
Family
ID=834438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382545.XU Active CN217544506U (zh) | 2022-05-26 | 2022-05-26 | 一种多极断路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544506U (zh) |
-
2022
- 2022-05-26 CN CN202221382545.XU patent/CN21754450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477503A (zh) | 插入式断路器 | |
CN213184182U (zh) | 开关电器 | |
CN105575740B (zh) | 断路器 | |
CN111477504A (zh) | 插入式断路器 | |
JP2006108106A (ja) | 配線用遮断器のプレッシャートリップ装置 | |
CN113421789A (zh) | 隔离开关及自动脱扣机构 | |
CA1167495A (en) | Multipole electric circuit breaker with improved current limiting device | |
CN215578337U (zh) | 一种隔离开关及其自动脱扣机构 | |
CN110739166B (zh) | 配线用断路器的灭弧装置 | |
CN217544506U (zh) | 一种多极断路器 | |
CN216213228U (zh) | 一种限流快速灭弧的小型断路器 | |
CN113972118A (zh) | 灭弧室和开关电器 | |
CN111489932A (zh) | 接线端子及插入式断路器 | |
CN117174541A (zh) | 一种多极断路器 | |
CN215578335U (zh) | 一种隔离开关及其分合闸装置 | |
WO2022007962A1 (zh) | 断路器 | |
CN212648166U (zh) | 5g用液压电磁断路器 | |
CN213184178U (zh) | 触头机构和开关电器 | |
CN216671534U (zh) | 一种断路器 | |
CN115547766A (zh) | 微型断路器 | |
CN113690110B (zh) | 一种断路器 | |
CN113327801A (zh) | 隔离开关及其分合闸装置 | |
CN213242465U (zh) | 一种高分断小型断路器 | |
CN216054546U (zh) | 一种断路器 | |
CN112820592A (zh) | 接线端子及插入式断路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