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41067U - 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41067U
CN217541067U CN202221319961.5U CN202221319961U CN217541067U CN 217541067 U CN217541067 U CN 217541067U CN 202221319961 U CN202221319961 U CN 202221319961U CN 217541067 U CN217541067 U CN 2175410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liquid outlet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31996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仕昌
刘恒恒
梅浩
赵尤计
邓泽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31996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410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410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410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所述换热器包括进气口、出液口、以及设置在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出液口之间的换热回路,所述换热回路包括:第一回路;第二回路,所述第二回路与所述第一回路并联,且所述第一回路的换热管数量大于所述第二回路的换热管数量;第二流量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回路靠近所述出液口的一侧,用于提高所述换热器在不同工况下的流路分流均匀性。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制冷换热均匀的流路在制热时出现换热不均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空调器在民众生活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家电设施。随着家电领域技术的日渐成熟和竞争的日趋激烈,消费者对空调器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常规热泵空调都有实现制冷制热等基本功能。由于制冷、制热时最优流路的不同,往往会发生制冷换热均匀的流路,在制热时换热不均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制冷换热均匀的流路在制热时出现换热不均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进气口、出液口、以及设置在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出液口之间的换热回路,所述换热回路包括:第一回路;第二回路,所述第二回路与所述第一回路并联,且所述第一回路的换热管数量大于所述第二回路的换热管数量;第二流量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回路靠近所述出液口的一侧,用于提高所述换热器在不同工况下的流路分流均匀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能够达到的技术效果是:需要说明的是,换热器制热运行时,制冷剂从出液口流出,经过换热回路流入进气口。通过在第二回路靠近出液口的一侧设置第二流量调节装置,能够根据换热器的运行工况对流经第二回路的冷媒的工质流量进行相应调节,避免由于第一回路与第二回路的换热管数量不一致导致该换热回路制冷运行时换热均匀,但是制热运行时出现换热不均的问题,能够在不更换换热器换热回路的情况下,提高换热器在不同工况下的流路分配均匀性,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回路包括:第二出液管、第二换热管、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二出液管的一端与所述出液口连接;所述第二进气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气口连接;所述第二换热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出液管,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进气管;其中,所述第二流量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出液管靠近所述出液口的一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能够达到的技术效果是:通过将第二流量调节装置设置在出液管靠近出液口的一侧,当换热器制热运行时,第二流量调节装置能够控制从出液口流出进入第二回路的制冷剂的工质流量,避免进入第二回路的制冷剂的工质流量与第二回路的换热管数量不适配导致第二回路中的制冷剂提前过热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换热器处于制热模式时,所述第二流量调节装置用于减小所述第二出液管流向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工质流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能够达到的技术效果是:当所述换热器处于制热模式时,如果将制冷剂的工质流量均匀分布到第一回路与第二回路中,则会出现第二回路正常换热而第一回路过热严重的问题。通过减小换热器制热运行时第二出液管流向第二换热管的工质流量,能够改善第一回路过热严重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流量调节装置为双向调节阀,当所述换热器处于制热模式时,所述双向调节阀的开度档位为低档;当所述换热器处于制冷模式时,所述双向调节阀的开度档位为中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能够达到的技术效果是:由于第二流量调节装置为双向调节阀,因此能够通过调整双向调节阀的开度档位来控制换热器制热运行时流向第二换热管的工质流量。当换热器处于制热模式时,能够通过将双向调节阀的开度档位调至低档的方式,来减小第二出液管流向第二换热管的工质流量;当换热器处于制冷模式时,能够通过将双向调节阀的开度档位调至中档的方式,来保持流路均匀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回路还包括:第一流量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回路靠近所述出液口的一侧,用于调整所述第一回路的冷媒的质量流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能够达到的技术效果是:通过在第一回路靠近出液口的一侧设置第一流量调节装置,能够通过第一流量调节装置对流经第一回路的冷媒的质量流速进行调节,使得冷媒能够更快地流经第一回路,改善第一回路的过热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回路包括:第一出液管、第一换热管、第一进气管;所述第一出液管的一端与所述出液口连接;所述第一进气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气口连接;所述第一换热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进气管,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出液管;其中,所述第一出液管为组合管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能够达到的技术效果是:通过将第一出液管设置成组合管径的方式,能够提高流经第一回路的制冷剂的工质流速,使得冷媒能够更快地流经第一回路。此外,相较于传统的大管径,将第一出液管设置成组合管径还能够降低换热器的材料和加工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液管包括第一出液管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出液管本体两端的第三出液管,其中,所述第一出液管本体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三出液管的内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能够达到的技术效果是:通过将第一出液管设置成第一出液管本体以及在第一出液管本体两端设置第三出液管,并且设置第一出液管本体的内径小于第三出液管的内径,能够形成两端大管径中部小管径的第一出液管,从而能够提高流经第一回路的制冷剂的工质流速,使得冷媒能够更快地流经第一回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液管的长度范围为10-150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回路与所述出液口之间还设置有过冷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能够达到的技术效果是:通过在换热回路与出液口之间设置过冷管,换热器制冷运行时,制冷剂从换热回路流出后,经过过冷管进入出液口,能够对制冷剂进行过冷处理,从而提高换热器的制冷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如前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
综上所述,本申请上述各个实施例可以具有如下一个或多个优点或有益效果:
(1)通过在第二回路靠近出液口的一侧设置第二流量调节装置,能够根据换热器的运行工况对流经第二回路的冷媒的工质流量进行相应调节,避免由于第一回路与第二回路的换热管数量不一致导致该换热回路制冷运行时换热均匀,但是制热运行时出现换热不均的问题,能够在不更换换热器换热回路的情况下,提高换热器在不同工况下的流路分配均匀性,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2)通过将第一出液管设置成组合管径的方式,能够提高流经第一回路的制冷剂的工质流速,使得冷媒能够更快地流经第一回路。此外,相较于传统的大管径,将第一出液管设置成组合管径还能够降低换热器的材料和加工成本。
(3)通过调整双向调节阀的方向开度及设计组合管径的长度及位置,最终实现为满足制冷性能设计的流路,在制热情况下也能充分发挥换热器性能,改善流路均匀性,大幅度提升换热器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器在制热模式下的流路图。
图2为图1中的换热器在制冷模式下的流路图。
图3为组合管径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换热器;10、出液口;20、过冷管;30、进气口;40、换热回路;50、第一回路;51、第一出液管;511、第一出液管本体;512、第三出液管;52、第一换热管;53、第一进气管;60、第二回路;61、第二出液管;62、第二换热管;63、第二进气管;64、第二流量调节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换热器在制热模式下的流路图。该换热器100例如包括:出液口10、进气口30以及设置在出液口10与进气口30之间的换热回路40。其中,换热回路40例如包括第一回路50和第二回路60;第二回路60与第一回路50并联,并且第一回路50的换热管数量大于第二回路60的换热管数量。
进一步的,换热回路40例如还包括:第二流量调节装置64。其中,第二流量调节装置64设置在第二回路60靠近出液口10的一侧,用于提高换热器100在不同工况下的流路分流均匀性。
需要说明的是,换热器100制热运行时,制冷剂从出液口10流出,经过换热回路40流入进气口30。其中,换热回路40分为第一回路50和第二回路60两个回路。如果将制冷剂按照相同的工质流量均匀分配到第一回路50和第二回路60,则会导致第二回路60正常换热但第一回路50过热严重的问题。
通过在第二回路60靠近出液口10的一侧设置第二流量调节装置64,能够根据换热器100的运行工况对流经第二回路60的冷媒的工质流量进行相应调节,避免由于第一回路50与第二回路60的换热管数量不一致导致换热回路40制冷运行时换热均匀,但是制热运行时出现换热不均的问题,能够在不更换换热器100的换热回路40的情况下,提高换热器100在不同工况下的流路分配均匀性,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进而提高空调器的换热性能。
进一步的,第二回路60例如包括:第二出液管61、第二换热管62、第二进气管63;第二出液管61的一端与出液口10连接;第二进气管63的一端与进气口30连接;第二换热管62的一端连接第二出液管61,另一端连接第二进气管63;其中,第二流量调节装置64设置在第二出液管61靠近出液口10的一侧。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第二流量调节装置64设置在第二出液管61靠近出液口的一侧,当换热器100制热运行时,第二流量调节装置64能够控制从出液口10流出进入第二回路60的制冷剂的工质流量,避免进入第二回路60的制冷剂的工质流量与第二换热管62的数量不适配导致第二回路60中的制冷剂提前过热的问题。
进一步的,当换热器100处于制热模式时,第二流量调节装置64用于减小第二出液管61流向第二换热管62的工质流量。
可以理解的是,当换热器100处于制热模式时,如果将制冷剂的工质流量均匀分布到第一回路50与第二回路60中,则会出现第二回路60正常换热而第一回路50过热严重的问题。通过减小换热器100制热运行时第二出液管61流向第二换热管62的工质流量,能够改善第二回路60过热严重的问题。
进一步的,第二流量调节装置64为双向调节阀,当换热器100处于制热模式时,所述双向调节阀的开度档位为低档;当换热器100处于制冷模式时,所述双向调节阀的开度档位为中档。举例来说,第二流量调节装置64为双向节流阀。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流量调节装置64为双向调节阀,因此能够通过调整双向调节阀的开度档位来控制换热器100制热运行时流向第二换热管62的工质流量。当换热器100处于制热模式时,能够通过将双向调节阀的开度档位调至低档的方式,来减小第二出液管61流向第二换热管62的工质流量;当换热器100处于制冷模式时,能够通过将双向调节阀的开度档位调至中档的方式,来保持流路均匀性。
进一步的,换热回路40还包括:第一流量调节装置,设置在第一回路50靠近出液口10的一侧,用于调整第一回路50的冷媒的质量流速。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第一回路50靠近出液口10的一侧设置第一流量调节装置,能够通过第一流量调节装置对流经第一回路50的冷媒的质量流速进行调节,使得冷媒能够更快地流经第一回路50,改善第一回路50的过热情况。
进一步的,第一回路50例如包括:第一出液管51、第一换热管52、第一进气管53;所述第一出液管51的一端与所述出液口10连接;所述第一进气管53的一端与所述进气口30连接;所述第一换热管5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进气管53,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出液管51;其中,所述第一出液管为组合管径,以形成所述第一流量调节装置。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第一出液管51设置成组合管径的方式,能够提高流经第一回路50的制冷剂的工质流速,使得冷媒能够更快地流经第一回路50。此外,相较于传统的大管径,将第一出液管51设置成组合管径还能够降低换热器100的材料和加工成本。
进一步的,结合图3,第一出液管51例如包括第一出液管本体511以及设置在第一出液管本体511两端的第三出液管512,其中,第一出液管本体511的内径小于第三出液管512的内径。举例来说,第一出液管本体511的内径为φ6,第三出液管512的内径为φ7,第一出液管51的内径为φ7→φ6→φ7。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第一出液管51设置成第一出液管本体511以及在第一出液管本体511两端设置第三出液管512,并且设置第一出液管本体511的内径小于第三出液管512的内径,能够形成两端大管径中部小管径的第一出液管51,从而能够提高流经第一回路50的制冷剂的工质流速,使得冷媒能够更快地流经第一回路50。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液管51的长度范围为10-150mm。
进一步的,换热回路40与出液口10之间还设置有过冷管20。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换热回路40与出液口10之间设置过冷管20,换热器100制冷运行时,制冷剂从换热回路40流出后,经过过冷管20进入出液口10,能够对制冷剂进行过冷处理,从而提高换热器100的制冷效果。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结合图1,换热器100制热运行时,通过调节第二回路60中的第二流量调节装置64的开度档位至低档,减少经过第二出液管61流向第二换热管62的制冷剂的工质流量;通过将第一出液管51的管径设置成两端大管径中部小管径的组合管径,并将该组合管径的长度范围为10-150mm,增大第一回路50的冷媒质量流速,使得冷媒更快地流经第一回路50,改善第一回路50的过热情况。
结合图2和图3,换热器100制冷运行时,冷媒由进气口30进入,然后分为第一回路50和第二回路60,经过第一出液管51和第二出液管61,流向过冷管20,进入出液口10。制冷时由于换热管数量对流路不均情况影响较小,此时只需调节第二流量调节装置64的开度档位至中档,保持流路均匀性。
通过调整双向调节阀的方向开度及设计组合管径的长度及位置,最终实现为满足制冷性能设计的换热回路40,在制热情况下也能充分发挥换热器100的性能,改善流路均匀性,大幅度提升换热器100的换热效果。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如前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100,且达到相同的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00)包括进气口(30)、出液口(10)、以及设置在所述进气口(30)与所述出液口(10)之间的换热回路(40),所述换热回路(40)包括:
第一回路(50);
第二回路(60),所述第二回路(60)与所述第一回路(50)并联,且所述第一回路(50)的换热管数量大于所述第二回路(60)的换热管数量;
第二流量调节装置(64),设置在所述第二回路(60)靠近所述出液口(10)的一侧,用于提高所述换热器(100)在不同工况下的流路分流均匀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回路(60)包括:第二出液管(61)、第二换热管(62)、第二进气管(63);所述第二出液管(61)的一端与所述出液口(10)连接;所述第二进气管(63)的一端与所述进气口(30)连接;所述第二换热管(6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出液管(61),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进气管(63);
其中,所述第二流量调节装置(64)设置在所述第二出液管(61)靠近所述出液口(10)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换热器(100)处于制热模式时,所述第二流量调节装置(64)用于减小所述第二出液管(61)流向所述第二换热管(62)的工质流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量调节装置(64)为双向调节阀,当所述换热器(100)处于制热模式时,所述双向调节阀的开度档位为低档;当所述换热器(100)处于制冷模式时,所述双向调节阀的开度档位为中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回路(40)还包括:
第一流量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回路(50)靠近所述出液口(10)的一侧,用于调整所述第一回路(50)的冷媒的质量流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回路(50)包括:第一出液管(51)、第一换热管(52)、第一进气管(53);所述第一出液管(51)的一端与所述出液口(10)连接;所述第一进气管(53)的一端与所述进气口(30)连接;所述第一换热管(5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进气管(53),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出液管(51);
其中,所述第一出液管(51)为组合管径,以形成所述第一流量调节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液管(51)包括第一出液管本体(51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出液管本体(511)两端的第三出液管(512),其中,所述第一出液管(51)本体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三出液管(512)的内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液管(51)的长度范围为10-15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回路(40)与所述出液口(10)之间还设置有过冷管(20)。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100)。
CN202221319961.5U 2022-05-30 2022-05-30 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 Active CN2175410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19961.5U CN217541067U (zh) 2022-05-30 2022-05-30 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19961.5U CN217541067U (zh) 2022-05-30 2022-05-30 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41067U true CN217541067U (zh) 2022-10-04

Family

ID=83441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319961.5U Active CN217541067U (zh) 2022-05-30 2022-05-30 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410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844626U (zh) 一种适应超低负荷稳定运行的冷水机组
WO2022110901A1 (zh) 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4930763A (zh) 一种空调制冷系统
CN112013102A (zh) 一种自动变速箱油温自动调节系统及方法
CN217541067U (zh) 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10986405B (zh) 换热组件、换热系统和空调设备
CN106801995B (zh) 二氧化碳热泵热水系统和具有其的二氧化碳热泵热水装置
CN111365907A (zh) 冷媒循环系统和制冷装置
CN212299569U (zh) 冷水机组和空调设备
CN217058018U (zh) 一种双向逆流换热器
CN210267792U (zh) 热泵系统
JP2020020490A (ja) ハイブリッドチラーシステム
CN211552114U (zh) 一种高温热泵机组
CN208887169U (zh) 空调器的换热机及空调器
CN209910205U (zh) 一种风冷冷水机组系统
CN113670096B (zh) 一种换热装置和含该换热装置的换热系统及车辆
CN220524250U (zh) 一种空调及其双向调温节能系统
CN112460736A (zh) 一种空调机组的变频器热管理系统及空调机组
CN220524251U (zh) 一种空调及其调温系统
CN220871037U (zh) 换热系统及空调器
CN220338600U (zh) 一种温控系统和空调
CN109059332A (zh) 一种同时制热和制冷的一拖多空调及其控制方法、装置
CN219638913U (zh) 用于发动机性能测试的冷却润滑介质供给系统
CN107238236A (zh) 补气增焓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1090450U (zh) 一种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的电子电路和空压机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