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39728U - 一种单联腰托控制阀、双联腰托控制阀和多联腰托控制阀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单联腰托控制阀、双联腰托控制阀和多联腰托控制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39728U
CN217539728U CN202122974212.8U CN202122974212U CN217539728U CN 217539728 U CN217539728 U CN 217539728U CN 202122974212 U CN202122974212 U CN 202122974212U CN 217539728 U CN217539728 U CN 2175397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control valve
support control
gas
waist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7421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国
张晓锋
张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GOLDRARE AUTOMOBILE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GOLDRARE AUTOMOBILE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GOLDRARE AUTOMOBILE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GOLDRARE AUTOMOBILE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97421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397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397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397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eck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联腰托控制阀、双联腰托控制阀和多联腰托控制阀,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包括进气阀、排气阀、溢气阀、进气端、充气端、排气端和控制端,所述进气阀,用于控制气体的输入,所述排气阀用于控制气体的输出和排出,所述溢气阀用于预防因气体过剩,导致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和外部部件充气过剩损坏。所属多联腰托控制阀是由多个单联腰托控制阀,根据实际需要组合而成。采用该多联腰托控制阀,可以同时实现大部分腰托控制阀的功能,由于气路结构集成在多联腰托控制阀内部,减少繁多杂乱的气路连接,节约成本,降低漏气几率,占用更小的空间面积。

Description

一种单联腰托控制阀、双联腰托控制阀和多联腰托控制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座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腰托控制阀。
背景技术
在现代生活中,汽车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大多数人家里都会配备一辆汽车,方便自己上班、出差、送子女上学,亦或者是旅游,这也意味着驾驶员每天会有相当长一部分时间坐在汽车座椅上。人体长期保持一个坐姿,对腰部的负担特别大,尤其是坐了一天办公椅,下班还要保持一个姿势开车,时间一长,就会引起各种职业病。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代汽车通常采用可以调节汽车座椅的腰托。最常见的汽车座椅腰托采用气囊式腰托装置,通过汽车腰托控制阀控制气囊充放气来调节腰托外形,通过腰托控制阀控制置于座椅靠背发泡垫后部的腰托气囊体的充放气,实现汽车座椅靠背面的局部凸起或平伏,进而实现对人体的腰背部支撑作用,驾驶员及乘客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腰托贴合自身腰背部,从而获得舒适的驾驶及乘坐体验。
但现有腰托控制阀功能比较单一,需要多种腰托控制阀配合使用,导致气路繁多复杂,占用面积较大,成本较高,还不利于后期维护。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单联腰托控制阀、双联腰托控制阀和多联腰托控制阀。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单联腰托控制阀。
优选地,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包括进气阀、排气阀、溢气阀、进气端、充气端、排气端和控制端,所述进气阀,用于控制气体的输入,所述排气阀用于控制气体的输出和排出,所述溢气阀用于预防因气体过剩,导致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和外部部件充气过剩损坏,所述进气端用于气体的输入,所述充气端用于控制进入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的气体输出,所述排气端用于控制进入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气体的排出,所述控制端用于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控制气体的输入和输出。
优选地,所述进气阀包括第一阀室、第一阀杆、第一密封圈、第一支撑圈、第二密封圈、第二支撑圈、第三密封圈、第一卡片、第一弹簧、第一阀盖、第一气流通道;
所述第一阀杆顶部与所述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阀杆局部对称设置若干个凹槽用于外部气体通过,所述第一阀杆底部压入所述第一弹簧内部,受到所述第一弹簧弹力支撑;
所述第一支撑圈和所述第二支撑圈为圆环,中部整体开设凹槽,所述中部外径大于两端外径,所述凹槽对称设置通孔,用于外部气体通过;
所述第一阀室与所述进气端通过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实现连接;
所述第一阀室与第五气流通道一端直接连接,所述第五气流通道另一端与第三球体直接连接限制气体外泄。
优选地,所述排气阀包括第二阀室、第二阀杆、第四密封圈、第三支撑圈、第五密封圈、第四支撑圈、第六密封圈、第二弹簧、第二卡片、充气端、排气端;
所述第二阀杆顶部与所述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阀杆局部对称设置若干个凹槽用于外部气体通过,所述第二阀杆底部压入所述第二弹簧内部,受到所述第二弹簧弹力支撑;
所述第三支撑圈和所述第四支撑圈为圆环,中部整体开设凹槽,所述中部外径大于两端外径,所述凹槽对称设置通孔,用于外部气体通过;
所述排气阀左右各设置一个所述排气端;
所述第二阀室与所述第一阀室通过第二气流通道实现连接;
所述第二阀室与第三气流通道直接连接,所述第三气流通道另一端与第一球体直接连接限制气体外泄。
优选地,所述控制端包括关闭状态、充气状态和排气状态;
当所述控制端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阀杆未被压入所述第一阀盖,所述第二阀杆未被压入所述充气端;
当所述控制端处于充气状态时,所述第一阀杆压入所述第一阀盖,所述第二阀杆未被压入所述充气端;
当所述控制端处于排气状态时,所述第一阀杆未被压入所述第一阀盖,所述第二阀杆压入所述充气端。
优选地,所述控制端处于关闭状态时,气体从所述进气端输入,通过所述第一气流通道进入所述第一阀室,又通过所述第一支撑圈通孔进入所述第一阀杆凹槽,所述第一阀杆受到所述第一弹簧弹力作用远离所述第一阀盖,气体无法通过所述第一阀杆凹槽进入所述第一阀盖;
所述第二阀杆受到所述第二弹簧弹力作用远离所述充气端,所述充气端气体无法通过所述第二阀杆凹槽进入所述排气端排出。
优选地,所述控制端处于充气状态时,气体从所述进气端输入,通过所述第一气流通道进入所述第一阀室,又通过所述第一支撑圈通孔进入所述第一阀杆凹槽,所述第一阀杆此时被压入所述第一阀盖,气体通过所述第一阀杆凹槽进入所述第一阀盖,接着经过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进入所述充气端,所述充气端将气体充入外界部件中;
所述第二阀杆受到所述第二弹簧弹力作用远离所述充气端,进入所述充气端的气体无法通过所述第二阀杆凹槽进入所述排气端排出。
优选地,所述控制端处于排气状态时,气体从所述进气端输入,通过所述第一气流通道进入所述第一阀室,又通过所述第一支撑圈通孔进入所述第一阀杆凹槽,所述第一阀杆受所述第一弹簧弹力作用远离所述第一阀盖,气体无法通过所述第一阀杆凹槽进入所述第一阀盖;
所述第二阀杆被压入所述充气端,与所述充气端连接的外部部件气体,通过所述充气端进入所述第二阀杆凹槽,随后经过所述排气端排出。
优选地,所述进气阀的第一阀盖和所述排气阀的充气端的位置是可以互换的,所述进气阀的第一阀盖和所述排气阀的进气端可以同时设置成所述进气端。
优选地,所述溢气阀包括第三阀室、第七密封圈、第三阀杆、第三弹簧和第二阀盖,所述第二阀盖底部开设多个通孔,使所述第三阀室与外界连通。
优选地,所述溢气阀用于预防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以及与它相连的外界部件,因充气过量损坏;
当所述控制端处于充气状态时,所述充气端将气体持续充入所述外界部件,保证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内部气压稳定;
当所述外界部件充满气体以后,气体在通过所述第二气流通道时转入第四气流通道,所述第四气流通道开设通孔与所述溢气阀直接连接,所述第四气流通道另一端设置第二球体限制气体外泄,气体挤压所述第三阀杆进入所述第三阀室,之后穿过所述第二阀盖底部通孔排入外界空间;
当所述控制端停止充气时,所述第三阀杆不在受外界空气挤压,受到所述第三弹簧弹力作用与所述第七密封圈紧密接触,阻止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内部气体从所述溢气阀排出。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双联腰托控制阀。
优选地,所述双联腰托控制阀包括两个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即第一单联腰托控制阀和第二单联腰托控制阀;
所述第一单联腰托控制阀与所述第二单联腰托控制阀上下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单联腰托控制阀没有所述进气端,所述第二单联腰托控制阀的第一气流通道直接与所述第一单联腰托控制阀的第五气流通道连接;
所述第二单联腰托控制阀的排气端与所述第一单联腰托控制阀的排气端自适应连接。
优选地,当气体通过所述进气端进入所述第一单联腰托控制阀,部分气体通过所述第一单联腰托控制阀第五气流通道进入所述第二单联腰托控制阀第一气流通道,接着进入所述第二单联腰托控制阀供所述第二单联腰托控制阀充气使用。
优选地,所述第二单联腰托控制阀的排气阀排气时,其气体可以直接从所述排气端排出,也可经过与所述第一单联腰托控制阀连接的排气端进入所述第一单联腰托控制阀,随后从所述第一单联腰托控制阀的排气端排出。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多联腰托控制阀。
优选地,所述多联腰托控制阀包括多个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或多个所述双联腰托控制阀,所述多联腰托控制阀的连接原理和所述双联腰托控制阀的连接原理是一样的,所述多联腰托控制阀的工作原理和所述双联腰托控制阀的工作原理是一样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该多联腰托控制阀,可以同时实现大部分腰托控制阀的功能,由于气路结构集成在多联腰托控制阀内部,减少繁多杂乱的气路连接,节约成本,降低漏气几率,占用更小的空间面积。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单联腰托控制阀立体结构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单联腰托控制阀主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单联腰托控制阀的进气阀剖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单联腰托控制阀的排气阀剖视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单联腰托控制阀右视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单联腰托控制阀内部连接结构剖视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单联腰托控制阀的溢气阀剖视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双联腰托控制阀立体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双联腰托控制阀主视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双联腰托控制阀内部两个单联腰托控制阀连接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0、单联腰托控制阀
200、进气阀
201、第一阀室
202、第一阀杆
203、第一密封圈
204、第一支撑圈
205、第二密封圈
206、第二支撑圈
207、第三密封圈
208、第一阀盖
209、第一弹簧
210、第一卡片
211、进气端
300、排气阀
301、第二阀室
302、第二阀杆
303、第四密封圈
304、第三支撑圈
305、第五密封圈
306、第四支撑圈
307、第六密封圈
308、第二弹簧
309、第二卡片
310、充气端
311、排气端
400、溢气阀
401、第三阀室
402、第七密封圈
403、第三阀杆
404、第三弹簧
405、第二阀盖
501、第一气流通道
502、第二气流通道
503、第三气流通道
503-1、第一球体
504、第四气流通道
504-1、第二球体
505、第五气流通道
505-1、第三球体
506、第六气流通道
600、控制端
700、双联腰托控制阀
701、第一单联腰托控制阀
702、第二单联腰托控制阀
800、多联腰托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实施例一: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设计了一种单联腰托控制阀100,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单联腰托控制阀立体结构图,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100包括进气阀200、排气阀300、溢气阀400、进气端211、充气端310、排气端311和控制端600,所述进气阀200,用于控制气体的输入,所述排气阀300用于控制气体的输出和排出,所述溢气阀400用于预防因气体过剩,导致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100和外部部件充气过剩损坏,所述进气端211用于气体的输入,所述充气端310用于控制进入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100的气体输出,所述排气端311用于控制进入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100 气体的排出,所述控制端600用于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100控制气体的输入和输出。
可见,使用该单联腰托控制阀可以同时实现充气和排气功能,同时还可以预防充气过剩导致元件损坏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单联腰托控制阀主视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单联腰托控制阀的进气阀剖视图,如图3所示,所述进气阀200包括第一阀室201、第一阀杆202、第一密封圈203、第一支撑圈204、第二密封圈205、第二支撑圈206、第三密封圈207、第一卡片210、第一弹簧209、第一阀盖208、第一气流通道501;
具体地,所述第一阀杆202顶部与所述控制端600连接,所述第一阀杆 202局部对称设置若干个凹槽用于外部气体通过,所述第一阀杆202底部压入所述第一弹簧209内部,受到所述第一弹簧209弹力支撑;
具体地,所述第一支撑圈204和所述第二支撑圈206为圆环,中部整体开设凹槽,所述中部外径大于两端外径,所述凹槽对称设置通孔,用于外部气体通过;
具体地,所述第一阀室201与所述进气端211通过所述第一气流通道501 实现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一阀室201与第五气流通道505一端直接连接,所述第五气流通道505另一端与第三球体505-1直接连接限制气体外泄。
可见,该进气阀特殊结构,可以有效控制外界气体进入单联腰托控制阀,避免该单联腰托控制阀持续处于充气状态,损坏内部元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单联腰托控制阀的排气阀剖视图,所述排气阀300包括第二阀室301、第二阀杆302、第四密封圈303、第三支撑圈304、第五密封圈305、第四支撑圈306、第六密封圈307、第二弹簧308、第二卡片309、充气端310、排气端311;
具体地,所述第二阀杆302顶部与所述控制端600连接,所述第二阀杆 302局部对称设置若干个凹槽用于外部气体通过,所述第二阀杆302底部压入所述第二弹簧308内部,受到所述第二弹簧308弹力支撑;
具体地,所述第三支撑圈304和所述第四支撑圈306为圆环,中部整体开设凹槽,所述中部外径大于两端外径,所述凹槽对称设置通孔,用于外部气体通过;
具体地,所述排气阀300左右各设置一个所述排气端311;
具体地,所述第二阀室301与所述第一阀室201通过第二气流通道502 实现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二阀室301与第三气流通道503直接连接,所述第三气流通道503另一端与第一球体503-1直接连接限制气体外泄。
可见,该排气阀特殊结构,可有效预防进入单联腰托控制阀内部气体外泄,同时在排气的时候,做到快速排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单联腰托控制阀右视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单联腰托控制阀内部连接结构剖视图,所述控制端600包括关闭状态、充气状态和排气状态;
具体地,当所述控制端600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阀杆202未被压入所述第一阀盖208,所述第二阀杆302未被压入所述充气端310;
具体地,当所述控制端600处于充气状态时,所述第一阀杆202压入所述第一阀盖208,所述第二阀杆302未被压入所述充气端310;
具体地,当所述控制端600处于排气状态时,所述第一阀杆202未被压入所述第一阀盖208,所述第二阀杆302压入所述充气端310。
可见,该结构可以有效控制单联腰托控制阀充气和排气状态的切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仍如图6所示,所述控制600端处于关闭状态时,气体从所述进气端211输入,通过所述第一气流通道501进入所述第一阀室201,又通过所述第一支撑圈204通孔进入所述第一阀杆202凹槽,所述第一阀杆202受到所述第一弹簧209弹力作用远离所述第一阀盖 208,气体无法通过所述第一阀杆202凹槽进入所述第一阀盖208;
具体地,所述第二阀杆302受到所述第二弹簧308弹力作用远离所述充气端310,所述充气端310气体无法通过所述第二阀杆302凹槽进入所述排气端311排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仍如图6所示,所述控制端600处于充气状态时,气体从所述进气端211输入,通过所述第一气流通道501进入所述第一阀室201,又通过所述第一支撑圈204通孔进入所述第一阀杆202凹槽,所述第一阀杆202此时被压入所述第一阀盖208,气体通过所述第一阀杆202凹槽进入所述第一阀盖208,接着经过所述第二气流通道502进入所述充气端310,所述充气端310将气体充入外界部件中;
具体地,所述第二阀杆302受到所述第二弹簧308弹力作用远离所述充气端310,进入所述充气端310的气体无法通过所述第二阀杆302凹槽进入所述排气端311排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仍如图6所示,所述控制端600处于排气状态时,气体从所述进气端211输入,通过所述第一气流通道501进入所述第一阀室201,又通过所述第一支撑圈204通孔进入所述第一阀杆202凹槽,所述第一阀杆202受所述第一弹簧209弹力作用远离所述第一阀盖208,气体无法通过所述第一阀杆202凹槽进入所述第一阀盖208;
具体地,所述第二阀杆302被压入所述充气端310,与所述充气端310 连接的外部部件气体,通过所述充气端310进入所述第二阀杆302凹槽,随后经过所述排气端311排出。
可见,这种设置方式,既可以保证单联腰托控制阀实现充气和排气的功能,同时借助弹簧弹力,保证阀杆随时可以自动回到初始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仍如图6所示,所述进气阀200的第一阀盖208和所述排气阀300的充气端310的位置是可以互换的,所述进气阀 200的第一阀盖208和所述排气阀300的进气端211可以同时设置成所述进气端211。
可见,这种设置方式,可以满足不同的工作环境,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阀盖和充气端组合排布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单联腰托控制阀的溢气阀剖视图,所述溢气阀400包括第三阀室 401、第七密封圈402、第三阀杆403、第三弹簧404和第二阀盖405,所述第二阀盖405底部开设多个通孔,使所述第三阀室401与外界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仍如图7所示,所述溢气阀400用于预防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100以及与它相连的外界部件,因充气过量损坏;
具体地,当所述控制端600处于充气状态时,所述充气端310将气体持续充入所述外界部件,保证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100内部气压稳定;
具体地,当所述外界部件充满气体以后,气体在通过所述第二气流通道 502时转入第四气流通道504,所述第四气流通道504开设通孔与所述溢气阀 400直接连接,所述第四气流通道504另一端设置第二球体504-1限制气体外泄,气体挤压所述第三阀杆403进入所述第三阀室401,之后穿过所述第二阀盖405底部通孔排入外界空间;
具体地,当所述控制端600停止充气时,所述第三阀杆403不在受外界空气挤压,受到所述第三弹簧404弹力作用与所述第七密封圈402紧密接触,阻止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100内部气体从所述溢气阀400排出。
可见,溢气阀的设置,可以有效保护单联腰托控制阀和外部充气部件,因充气过量引起损坏,延长使用寿命。
实施例二: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设计了一种双联腰托控制阀700,图8 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双联腰托控制阀立体图,所述双联腰托控制阀700包括两个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100,即第一单联腰托控制阀701和第二单联腰托控制阀702;
具体地,所述第一单联腰托控制阀701与所述第二单联腰托控制阀702 上下端固定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二单联腰托控制阀702没有所述进气端211,所述第二单联腰托控制阀702的第一气流通道501直接与所述第一单联腰托控制阀 701的第五气流通道505连接,实现气源气体共享;
具体地,所述第二单联腰托控制阀702的排气端311与所述第一单联腰托控制阀701的排气端311自适应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双联腰托控制阀主视图,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双联腰托控制阀内部两个单联腰托控制阀连接剖视图,当气体通过所述进气端211进入所述第一单联腰托控制阀701,部分气体通过所述第一单联腰托控制阀701第五气流通道505进入所述第二单联腰托控制阀702第一气流通道501,接着进入所述第二单联腰托控制阀702供所述第二单联腰托控制阀702充气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仍如图10所示,所述第二单联腰托控制阀702的排气阀300排气时,其气体可以直接从所述排气端311排出,也可经过与所述第一单联腰托控制阀701连接的排气端311进入所述第一单联腰托控制阀701,随后从所述第一单联腰托控制阀701的排气端311排出。
可见,两个单联腰托控制阀可以组合使用,无需单独设置,降低漏气风险,也方便后期维护,同时减少气路设置,降低成本,节约空间。
实施例三: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多联腰托控制阀800,所述多联腰托控制阀800包括多个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100,所述多联腰托控制阀800的连接原理和所述双联腰托控制阀700的连接原理是一样的,所述多联腰托控制阀800的工作原理和所述双联腰托控制阀700的工作原理是一样的。
可见,该单联腰托控制阀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由组合,满足不同的工作环境,同时共用一个进气端,减少气路的设置,降低成本,结构更加简单,可以适应更多的工作环境。
综上所述,采用该多联腰托控制阀,可以同时实现大部分腰托控制阀的功能,由于气路结构集成在多联腰托控制阀内部,减少繁多杂乱的气路连接,节约成本,降低漏气几率,占用更小的空间面积。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单联腰托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包括进气阀、排气阀、溢气阀、进气端、充气端、排气端和控制端,所述进气阀,用于控制气体的输入,所述排气阀用于控制气体的输出和排出,所述溢气阀用于预防因气体过剩,导致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和外部部件充气过剩损坏,所述进气端用于气体的输入,所述充气端用于控制进入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的气体输出,所述排气端用于控制进入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气体的排出,所述控制端用于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控制气体的输入和输出;
所述进气阀包括第一阀室、第一阀杆、第一密封圈、第一支撑圈、第二密封圈、第二支撑圈、第三密封圈、第一卡片、第一弹簧、第一阀盖、第一气流通道;
所述排气阀包括第二阀室、第二阀杆、第四密封圈、第三支撑圈、第五密封圈、第四支撑圈、第六密封圈、第二弹簧、第二卡片、充气端、排气端;
所述溢气阀包括第三阀室、第七密封圈、第三阀杆、第三弹簧和第二阀盖,所述第二阀盖底部开设多个通孔,使所述第三阀室与外界连通;
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内部设置第一气流通道、第二气流通道、第三气流通道、第四气流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杆顶部与所述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阀杆局部对称设置若干个凹槽用于外部气体通过,所述第一阀杆底部压入所述第一弹簧内部,受到所述第一弹簧弹力支撑;
所述第一支撑圈和所述第二支撑圈为圆环,中部整体开设凹槽,所述中部外径大于两端外径,所述凹槽对称设置通孔,用于外部气体通过;
所述第一阀室与所述进气端通过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实现连接;
所述第一阀室与第五气流通道一端直接连接,所述第五气流通道另一端与第三球体直接连接限制气体外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杆顶部与所述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阀杆局部对称设置若干个凹槽用于外部气体通过,所述第二阀杆底部压入所述第二弹簧内部,受到所述第二弹簧弹力支撑;
所述第三支撑圈和所述第四支撑圈为圆环,中部整体开设凹槽,所述中部外径大于两端外径,所述凹槽对称设置通孔,用于外部气体通过;
所述排气阀左右各设置一个所述排气端;
所述第二阀室与所述第一阀室通过第二气流通道实现连接;
所述第二阀室与第三气流通道直接连接,所述第三气流通道另一端与第一球体直接连接限制气体外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端包括关闭状态、充气状态和排气状态;
当所述控制端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阀杆未被压入所述第一阀盖,所述第二阀杆未被压入所述充气端;
当所述控制端处于充气状态时,所述第一阀杆压入所述第一阀盖,所述第二阀杆未被压入所述充气端;
当所述控制端处于排气状态时,所述第一阀杆未被压入所述第一阀盖,所述第二阀杆压入所述充气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端处于关闭状态时,气体从所述进气端输入,通过所述第一气流通道进入所述第一阀室,又通过所述第一支撑圈通孔进入所述第一阀杆凹槽,所述第一阀杆受到所述第一弹簧弹力作用远离所述第一阀盖,气体无法通过所述第一阀杆凹槽进入所述第一阀盖;
所述第二阀杆受到所述第二弹簧弹力作用远离所述充气端,所述充气端气体无法通过所述第二阀杆凹槽进入所述排气端排出。
6.如权利要求1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端处于充气状态时,气体从所述进气端输入,通过所述第一气流通道进入所述第一阀室,又通过所述第一支撑圈通孔进入所述第一阀杆凹槽,所述第一阀杆此时被压入所述第一阀盖,气体通过所述第一阀杆凹槽进入所述第一阀盖,接着经过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进入所述充气端,所述充气端将气体充入外界部件中;
所述第二阀杆受到所述第二弹簧弹力作用远离所述充气端,进入所述充气端的气体无法通过所述第二阀杆凹槽进入所述排气端排出。
7.如权利要求1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端处于排气状态时,气体从所述进气端输入,通过所述第一气流通道进入所述第一阀室,又通过所述第一支撑圈通孔进入所述第一阀杆凹槽,所述第一阀杆受所述第一弹簧弹力作用远离所述第一阀盖,气体无法通过所述第一阀杆凹槽进入所述第一阀盖;
所述第二阀杆被压入所述充气端,与所述充气端连接的外部部件气体,通过所述充气端进入所述第二阀杆凹槽,随后经过所述排气端排出。
8.如权利要求1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阀的第一阀盖和所述排气阀的充气端的位置是可以互换的,所述进气阀的第一阀盖和所述排气阀的进气端可以同时设置成所述进气端。
9.如权利要求1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气阀用于预防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以及与它相连的外界部件,因充气过量损坏;
当所述控制端处于充气状态时,所述充气端将气体持续充入所述外界部件,保证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内部气压稳定;
当所述外界部件充满气体以后,气体在通过所述第二气流通道时转入第四气流通道,所述第四气流通道开设通孔与所述溢气阀直接连接,所述第四气流通道另一端设置第二球体限制气体外泄,气体挤压所述第三阀杆进入所述第三阀室,之后穿过所述第二阀盖底部通孔排入外界空间;
当所述控制端停止充气时,所述第三阀杆不在受外界空气挤压,受到所述第三弹簧弹力作用与所述第七密封圈紧密接触,阻止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内部气体从所述溢气阀排出。
10.一种双联腰托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联腰托控制阀包括两个权利要求1-9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即第一单联腰托控制阀和第二单联腰托控制阀;
所述第一单联腰托控制阀与所述第二单联腰托控制阀上下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单联腰托控制阀没有所述进气端,所述第二单联腰托控制阀的第一气流通道直接与所述第一单联腰托控制阀的第五气流通道连接;
所述第二单联腰托控制阀的排气端与所述第一单联腰托控制阀的排气端自适应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双联腰托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当气体通过所述进气端进入所述第一单联腰托控制阀,部分气体通过所述第一单联腰托控制阀第五气流通道进入所述第二单联腰托控制阀第一气流通道,接着进入所述第二单联腰托控制阀供所述第二单联腰托控制阀充气使用。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双联腰托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单联腰托控制阀的排气阀排气时,其气体可以直接从所述排气端排出,也可经过与所述第一单联腰托控制阀连接的排气端进入所述第一单联腰托控制阀,随后从所述第一单联腰托控制阀的排气端排出。
13.一种多联腰托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联腰托控制阀包括多个权利要求1-9所述单联腰托控制阀。
CN202122974212.8U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单联腰托控制阀、双联腰托控制阀和多联腰托控制阀 Active CN2175397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74212.8U CN217539728U (zh)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单联腰托控制阀、双联腰托控制阀和多联腰托控制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74212.8U CN217539728U (zh)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单联腰托控制阀、双联腰托控制阀和多联腰托控制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39728U true CN217539728U (zh) 2022-10-04

Family

ID=83418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74212.8U Active CN217539728U (zh)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单联腰托控制阀、双联腰托控制阀和多联腰托控制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3972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80502A (zh) * 2023-02-20 2023-05-09 长春亚大汽车零件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汽车座椅腰托气囊开关和侧翼气囊开关的座椅阀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80502A (zh) * 2023-02-20 2023-05-09 长春亚大汽车零件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汽车座椅腰托气囊开关和侧翼气囊开关的座椅阀
CN116080502B (zh) * 2023-02-20 2023-07-14 长春亚大汽车零件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汽车座椅腰托气囊开关和侧翼气囊开关的座椅阀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915124A (en) Bladder pressure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US8585137B2 (en) Vehicle seat for cooling and heating
CN106427708B (zh) 具有流量控制阀的空气悬浮座椅表面
CN217539728U (zh) 一种单联腰托控制阀、双联腰托控制阀和多联腰托控制阀
CN109318770B (zh) 一种集成腰部支撑和多点按摩的座椅多气囊舒适系统
TR201513578A2 (tr) Çok hücreli̇ kese terti̇batina sahi̇p koltuk başliği
US11766961B2 (en) Device for adjusting softness of seat, device for adjusting comfort of seat, and vehicle seat
CN104873024A (zh) 一种透气坐垫
WO2021135527A1 (zh) 一种汽车座椅用软硬度调节装置、汽车座椅以及汽车
CN112066040A (zh) 一种气动控制阀组、气动按摩控制阀及多联气动控制单元
JP2018535764A (ja) ポンプユニットを有するエアクッション
CN104870250B (zh) 汽车用座椅装置
CN116201930A (zh) 一种单联腰托控制阀和多联腰托控制阀
TWM477405U (zh) 氣袋式汽車座椅
CN209581238U (zh) 一种集成腰部支撑和多点按摩的座椅多气囊舒适系统
US6904632B1 (en) Elastic cushion
JP6517830B2 (ja) クッション
CN107599921A (zh) 一种具有填充功能的安全座椅
CN210008753U (zh) 一种成人用座椅背垫
CN202389244U (zh) 汽车充气座椅
CN110575022A (zh) 一种变形调姿垫
CN206623714U (zh) 一种带控制开关的腰部支撑装置
CN211918456U (zh) 头枕、汽车座椅和车辆
CN212839547U (zh) 一种气动控制阀组、气动按摩控制阀及多联气动控制单元
CN218889464U (zh) 一种靠背带有气囊的椅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