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26365U - 一种恐龙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恐龙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26365U
CN217526365U CN202220221415.1U CN202220221415U CN217526365U CN 217526365 U CN217526365 U CN 217526365U CN 202220221415 U CN202220221415 U CN 202220221415U CN 217526365 U CN217526365 U CN 2175263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driving assembly
connecting plate
connecting support
wo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2141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小良
李坚
文红光
胡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OCT Visi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OCT Visi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OCT Vision Inc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OCT Vision Inc
Priority to CN20222022141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263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263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263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恐龙机构,以解决现有恐龙机构中被电缸或气缸驱动的部位在运动时表现出不够柔顺、灵活以及自由度低等问题,它包括尾部、身体部以及头部,尾部与身体部相连接,身体部与头部通过第一连接装置相连接;第一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支座,第一驱动组件以及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支座连接于身体部上;第一驱动组件连接于第一连接支座上;第一连接板与第一驱动组件相连接;第一驱动组件驱动第一连接板相对于第一连接支座转动;第一驱动组件上设置有第一齿轮,头部上设置有第二齿轮,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相啮合,头部与第一连接板铰接;当第一驱动组件驱动第一齿轮转动时,第一齿轮通过第二齿轮带动头部相对于第一连接板转动。

Description

一种恐龙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娱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恐龙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恐龙机构大多以电缸或气缸驱动为主,这使得恐龙机构中被电缸或气缸驱动的部位在运动时表现出不够柔顺、灵活以及自由度低等问题。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恐龙机构,以解决现有恐龙机构中被电缸或气缸驱动的部位在运动时表现出不够柔顺、灵活以及自由度低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恐龙机构,它包括尾部、身体部以及头部,所述尾部与所述身体部相连接,所述身体部与所述头部通过第一连接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支座,第一驱动组件以及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支座连接于所述身体部上;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支座上;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相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一连接板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支座转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上设置有第一齿轮,所述头部上设置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相啮合,所述头部与所述第一连接板铰接;当第一驱动组件驱动第一齿轮转动时,所述第一齿轮通过第二齿轮带动头部相对于第一连接板转动。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减速电机、第一蜗杆以及第一蜗轮,所述第一减速电机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支座上;所述第一蜗杆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支座上,且与所述第一减速电机的驱动端连接;所述第一蜗轮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支座上,所述第一蜗轮分别与第一齿轮以及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支座、第二驱动组件以及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支座连接于身体部上;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连接于所述的第二连接支座上,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支座相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二连接板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支座转动。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减速电机、第二蜗杆以及第二蜗轮,所述第二减速电机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支座上,所述第二蜗杆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支座上,且与所述第二减速电机的驱动端连接;所述第二蜗轮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支座上,且与所述第二蜗杆相啮合,所述第二蜗轮与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尾部与所述身体部通过第二连接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包括第三连接支座,第三驱动组件以及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支座连接于所述身体部上;所述第三驱动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支座上;所述第三连接板与所述第三驱动组件相连接;所述第三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三连接板相对于所述第三连接支座转动;所述第三驱动组件上设置有第三齿轮,所述尾部上设置有第四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相啮合,所述尾部与所述第三连接板铰接;当第三驱动组件驱动第三齿轮转动时,第三齿轮通过第四齿轮带动尾部相对于第三连接板转动。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驱动组件包括第三减速电机、第三蜗杆以及第三蜗轮,所述第三减速电机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支座上;所述第三蜗杆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支座上,且与所述第三减速电机的驱动端连接;所述第三蜗轮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支座上,且与所述第三蜗杆相啮合,所述第三蜗轮分别与第三齿轮以及第三连接板固定连接。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装置还包括第四连接支座、第四驱动组件以及第四连接板,所述第四连接支座连接于身体部上,所述第四驱动组件连接于所述第四连接支座上,所述第四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四驱动组件相连接,所述第四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第四连接板相对于所述第四连接支座转动;所述第四驱动组件上设置有第五齿轮,所述第三连接支座上设置有第六齿轮,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六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三连接支座与所述第四连接板铰接;当第四驱动组件驱动第五齿轮转动时,第五齿轮通过第六齿轮带动第三连接支座相对于第四连接板转动。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四驱动组件包括第四减速电机、第四蜗杆以及第四蜗轮,所述第四减速电机固定设置于所述第四连接支座上;所述第四蜗杆转动设置于所述第四连接支座上,且与所述第四减速电机的驱动端连接;所述第四蜗轮转动设置于所述第四连接支座上,且与所述第四蜗杆相啮合,所述第四蜗轮分别与第五齿轮以及第四连接板固定连接。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它还包括第一前肢与第二前肢,所述第一前肢与第二前肢均与所述身体部通过第三连接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三连接装置包括第五连接支座以及第五驱动组件,所述第五连接支座连接于所述身体部上;所述第五驱动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五连接支座上;所述第一前肢与第二前肢均与第五驱动组件相连接;所述第五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一前肢与第二前肢相对于所述第五连接支座转动。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五驱动组件包括中空减速电机、驱动杆、第一曲柄、第二曲柄、第一连杆以及第二连杆,所述中空减速电机固定设置于第五连接支座上;所述驱动杆贯穿设置于所述中空减速电机的驱动端上;所述第一曲柄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驱动杆上,所述第一曲柄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铰接;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一前肢相连接;所述第二曲柄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驱动杆上,所述第二曲柄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铰接;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二前肢相连接。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驱动组件上设置第一齿轮以及第一连接板,在头部上设置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并使第一连接板与头部铰接,从而当第一驱动组件带动第一连接板以及头部相对于第一连接支座以及身体部转动时,第一驱动组件通过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同时带动头部相对于第一连接板转动,使得第一驱动组件转动一个角度时,第一连接板也转动一个角度,而头部沿相同方向转动大于一倍角度,同样转动的第一连接板与头部因转动速度不同,不会呈现僵硬地扇形转动效果,从而提高了恐龙机构颈部转动的柔顺性与灵活性,以及提高了其运动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恐龙机构的整体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恐龙机构中第一连接装置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恐龙机构中第一连接装置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恐龙机构中第一连接支座与身体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恐龙机构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恐龙机构中的第二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恐龙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恐龙机构中的第三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100、尾部;101、身体部;102、头部;103、第一前肢;104、第二前肢;200、第一连接装置;201、第一连接支座;202、第一连接板;203、第一齿轮;204、第二齿轮;210、第一驱动组件;211、第一减速电机;212、第一蜗杆;213、第一蜗轮;214、第一铰接座;215、第二铰接座;216、第一固定轴;217、第二固定轴;231、第二连接支座;232、第二连接板;240、第二驱动组件;241、第二减速电机;242、第二蜗杆;243、第二蜗轮;244、第三铰接座;245、第四铰接座;246、第三固定轴;300、第二连接装置;301、第三连接支座;302、第三连接板;303、第三齿轮;304、第四齿轮;310、第三驱动组件;311、第三减速电机;312、第三蜗杆;313、第三蜗轮;314、第五铰接座;315、第六铰接座;316、第四固定轴;317、第五固定轴;320、第四连接支座;321、第四连接板;322、第五齿轮;323、第六齿轮;330、第四驱动组件;331、第四减速电机;332、第四蜗杆;333、第四蜗轮;334、第七铰接座;335、第八铰接座;336、第六固定轴;337、第七固定轴;400、第三连接装置;401、第五连接支座;410、第五驱动组件;411、中空减速电机;412、驱动杆;413、第一曲柄;414、第二曲柄;415、第一连杆;416、第二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恐龙机构,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部件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
还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实用新型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恐龙机构,如图1-3所示,恐龙机构包括尾部100、身体部101以及头部102,尾部100与身体部101相连接,身体部101与头部102通过第一连接装置200相连接;第一连接装置200包括第一连接支座201,第一驱动组件210以及第一连接板202,第一连接支座201固定连接于身体部101上,第一驱动组件210连接于第一连接支座201上,第一连接板202与第一驱动组件210固定连接,第一驱动组件210驱动第一连接板202相对于第一连接支座201转动;头部102与第一连接板202铰接,也就是说,头部102设置于第一连接板202上,因此在第一驱动组件210驱动第一连接板202相对于第一连接支座201转动时,第一连接板202会带动头部102一起相对于第一连接支座201以及身体部101转动;在第一驱动组件210上设置第一齿轮203,在头部102上设置第二齿轮204,第一齿轮203与第二齿轮204相啮合;当第一驱动组件210驱动第一齿轮203转动时,第一齿轮203通过第二齿轮204带动头部102相对于第一连接板202转动。通过在第一驱动组件210上设置第一齿轮203以及第一连接板202,在头部102上设置与第一齿轮203啮合的第二齿轮204,并使第一连接板202与头部102铰接,从而当第一驱动组件210带动第一连接板202以及头部102相对于第一连接支座201以及身体部101转动时,第一驱动组件210通过第一齿轮203与第二齿轮204同时带动头部102相对于第一连接板202转动,使得第一驱动组件210转动一个角度时,第一连接板202也转动一个角度,而头部102沿相同方向转动大于一倍角度,同样转动的第一连接板202与头部102因转动速度不同,不会呈现僵硬地扇形转动效果,从而提高了恐龙机构颈部转动的柔顺性与灵活性,以及提高了其运动自由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210包括第一减速电机211、第一蜗杆212以及第一蜗轮213,第一减速电机211固定设置于第一连接支座201上,第一连接支座201上具有一对第一铰接座214,第一蜗杆212的两端转动设置于一对第一铰接座214上,其中,第一蜗杆212的一端穿过第一铰接座214,并通过联轴器与第一减速电机211的驱动端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支座201上还具有第二铰接座215,第一蜗轮213转动设置于第二铰接座215上,第一蜗轮213分别与第一齿轮203以及第一连接板202固定连接,第一齿轮203与第一蜗轮213的中轴线重合。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为了提高第一连接装置200的结构稳定性,第一连接板202为一对对称设置的第一连接杆,一对对称设置的第一连接杆之间通过第一固定轴216连接,其中,第一蜗轮213通过第一固定轴216转动设置于第二铰接座215上,一对对称设置的第一连接杆分别位于第一蜗轮213的两侧,第一齿轮203通过第一固定轴216与第一蜗轮213连接,且第一齿轮203位于第一固定轴216的最外端;为了将一对对称设置的第一连接杆与头部102进行铰接,在头部102上开设有第一凹槽(图中未示出),第二固定轴217转动设置于第一凹槽内,一对对称设置的第一连接杆通过第二固定轴217与头部102铰接,其中,头部102与第二固定轴217固定连接,一对对称设置的第一连接杆与第二固定轴217转动连接,第二齿轮204通过第二固定轴217与头部102固定连接,且第二齿轮204位于第二固定轴217的最外端并与第一齿轮203位于同一侧。当第一减速电机211驱动第一蜗杆212以及第一蜗轮213转动时,通过与第一蜗轮213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轴216来带动一对对称设置的第一连接杆转动,一对对称设置的第一连接杆分别作用于头部102的两端并带动头部102转动,这样,相对于仅使用一端的第一连接板202接触并带动头部102转动来说,一对对称设置的第一连接杆能够更大面积地作用于头部102上,以提高第一连接板202与头部102转动时的结构稳定性,进而提高第一连接装置200的结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齿轮203与第二齿轮204的齿数可以为相同,也可以为不同,当使用第一齿轮203与第二齿轮204为相同齿数的齿轮时,第一减速电机211驱动第一蜗杆212带动第一蜗轮213旋转一个角度时,第一连接板202沿相同方向也旋转一个角度,而头部102沿相同方向旋转角度为第一蜗轮213旋转角度的两倍。当然,若是为了提高头部102相对于第一连接板202的旋转效率,可以选用第一齿轮203的齿数大于第二齿轮204的齿数;若是为了减小头部102相对于第一连接板202的旋转效率,可以选用第一齿轮203的齿数小于第二齿轮204的齿数,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自行设置。
进一步地,在第一驱动组件210的驱动下,由于第一驱动组件210仅能驱动第一连接板202以及头部102相对于第一连接支座201以及身体部101沿水平方向或者沿竖直方向运动,为了提高恐龙机构的头部102与身体部101之间的运动自由度,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装置200还包括第二连接支座231、第二驱动组件240以及第二连接板232,第二连接支座231连接于身体部101朝向头部102的一侧上,第二驱动组件240连接于第二连接支座231上,第二连接板232的一端与第二驱动组件240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232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支座201固定连接,第二驱动组件240驱动第二连接板232以及第一连接支座201相对于第二连接支座231转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210与第二驱动组件240可以同步实施,也可以不同步实施。若第一驱动组件210驱动头部102相对于第一连接支座201水平转动,则第二驱动组件240驱动第二连接板232以及第一连接支座201相对于第二连接支座231竖直转动;若第一驱动组件210驱动头部102相对于第一连接支座201竖直转动,则第二驱动组件240驱动第一连接支座201相对于第二连接支座231水平转动,从而在第一驱动组件210以及第二驱动组件240的驱动下,实现头部102可以相对于身体部101进行水平方向以及竖直方向的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组件240包括第二减速电机241、第二蜗杆242以及第二蜗轮243,第二减速电机241固定设置于第二连接支座231上,第二连接支座231上具有一对第三铰接座244,第二蜗杆242的两端转动设置于一对第三铰接座244上,其中,第二蜗杆242的一端穿过第三铰接座244,并通过联轴器与第二减速电机241的驱动端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支座201与第二连接支座231平行设置,第一蜗杆212与第二蜗杆242分别在第一连接支座201与第二连接支座231两个空间平面上呈相互垂直设置,第二连接支座231上还具有第四铰接座245,第二蜗轮243转动设置于第四铰接座245上,第二蜗轮243与第二连接板232固定连接,另外,第一蜗轮213与第二蜗轮243的旋转方向为一个沿水平方向旋转,另一个沿竖直方向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板232为一对对称设置的第二连接杆,一对对称设置的第二连接杆之间通过第三固定轴246连接,其中,第二蜗轮243通过第三固定轴246转动设置于第四铰接座245上,一对对称设置的第二连接杆分别位于第二蜗轮243的两侧;一对对称设置的第二连接杆与第一连接支座201固定连接。当第二减速电机241驱动第二蜗杆242以及第二蜗轮243转动时,通过与第二蜗轮243固定连接的第三固定轴246来带动一对对称设置的第二连接杆转动,一对对称设置的第二连接杆分别作用于第一连接支座201的两端,这样,相对于仅使用一端的第二连接板232接触并带动第一连接支座201转动来说,一对对称设置的第二连接杆能够更大面积地作用于第一连接支座201上,以提高第二连接板232与第一连接支座201转动时的结构稳定性,进而提高第一连接装置200的结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6所示,尾部100与身体部101通过第二连接装置300相连接;第二连接装置300包括第三连接支座301,第三驱动组件310以及第三连接板302,第三连接支座301固定连接于身体部101上,第三驱动组件310连接于第三连接支座301上,第三连接板302与第三驱动组件310固定连接,第三驱动组件310驱动第三连接板302相对于第三连接支座301转动;尾部100与第三连接板302铰接,也就是说,尾部100设置于第三连接板302上,因此在第三驱动组件310驱动第三连接板302相对于第三连接支座301转动时,第三连接板302会带动尾部100一起相对于第三连接支座301以及身体部101转动;在第三驱动组件310上设置第三齿轮303,在尾部100上设置第四齿轮304,第三齿轮303与第四齿轮304相啮合;当第三驱动组件310驱动第三齿轮303转动时,第三齿轮303通过第四齿轮304带动尾部100相对于第三连接板302转动。通过在第三驱动组件310上设置第三齿轮303以及第三连接板302,在尾部100上设置与第三齿轮303啮合的第四齿轮304,并使第三连接板302与尾部100铰接,从而当第三驱动组件310带动第三连接板302以及尾部100相对于第三连接支座301以及身体部101转动时,第三驱动组件310通过第三齿轮303与第四齿轮304同时带动尾部100相对于第三连接板302转动,使得第三驱动组件310转动一个角度时,第三连接板302也转动一个角度,而尾部100沿相同方向转动大于一倍角度,同样转动的第三连接板302与尾部100因转动速度不同,不会呈现僵硬地扇形转动效果,从而提高了恐龙机构尾部100转动的柔顺性与灵活性,以及提高了其运动自由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驱动组件310包括第三减速电机311、第三蜗杆312以及第三蜗轮313,第三减速电机311固定设置于第三连接支座301上,第三连接支座301上具有一对第五铰接座314,第三蜗杆312的两端转动设置于一对第五铰接座314上,其中,第三蜗杆312的一端穿过第五铰接座314,并通过联轴器与第三减速电机311的驱动端固定连接;第三连接支座301上还具有第六铰接座315,第三蜗轮313转动设置于第六铰接座315上,第三蜗轮313分别与第三齿轮303以及第三连接板302固定连接,第三齿轮303与第三蜗轮313的中轴线重合。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二连接装置300的结构稳定性,第三连接板302为一对对称设置的第三连接杆,一对对称设置的第三连接杆之间通过第四固定轴316连接,其中,第三蜗轮313通过第四固定轴316转动设置于第五铰接座314上,一对对称设置的第三连接杆分别位于第三蜗轮313的两侧,第三齿轮303通过第四固定轴316与第三蜗轮313连接,且第三齿轮303位于第四固定轴316的最外端;为了将一对对称设置的第三连接杆与尾部100进行铰接,在尾部100上开设有第二凹槽(图中未示出),第五固定轴317转动设置于第二凹槽内,一对对称设置的第三连接杆通过第五固定轴317与尾部100铰接,其中,尾部100与第五固定轴317固定连接,一对对称设置的第三连接杆与第五固定轴317转动连接,第四齿轮304通过第五固定轴317与尾部100固定连接,且第四齿轮304位于第五固定轴317的最外端并与第三齿轮303位于同一侧。当第三减速电机311驱动第三蜗杆312以及第三蜗轮313转动时,通过与第三蜗轮313固定连接的第四固定轴316来带动一对对称设置的第三连接杆转动,一对对称设置的第三连接杆分别作用于尾部100的两端并带动尾部100转动,这样,相对于仅使用一端的第三连接板302接触并带动尾部100转动来说,一对对称设置的第三连接杆能够更大面积地作用于尾部100,以提高第三连接板302与尾部100转动时的结构稳定性,进而提高第二连接装置300的结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齿轮303与第四齿轮304的齿数可以为相同,也可以为不同,当使用第三齿轮303与第四齿轮304为相同齿数的齿轮时,第三减速电机311驱动第三蜗杆312带动第三蜗轮313旋转一个角度时,第三连接板302沿相同方向也旋转一个角度,而尾部100沿相同方向旋转角度为第三蜗轮313旋转角度的两倍。当然,若是为了提高尾部100相对于第三连接板302的旋转效率,可以选用第三齿轮303的齿数大于第四齿轮304的齿数;若是为了减小尾部100相对于第三连接板302的旋转效率,可以选用第三齿轮303的齿数小于第四齿轮304的齿数,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自行设置。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连接装置300还包括第四连接支座320、第四驱动组件330以及第四连接板321,第四连接支座320固定设置于身体部101朝向尾部100的一侧上,第四驱动组件330连接于第四连接支座320上,第四连接板321的一端与第四驱动组件330固定连接,第四连接板321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支座301固定连接,第四驱动组件330驱动第四连接板321以及第三连接支座301相对于第四连接支座320转动;在第四驱动组件330上设置第五齿轮322,在第三连接支座301上设置第六齿轮323,第五齿轮322与第六齿轮323相啮合;当第四驱动组件330驱动第五齿轮322转动时,第五齿轮322通过第六齿轮323带动第三连接支座301相对于第四连接板321转动。通过在第四驱动组件330上设置第五齿轮322以及第四连接板321,在第三连接支座301上设置与第五齿轮322啮合的第六齿轮323,并使第四连接板321与第三连接支座301铰接,从而当第四驱动组件330带动第四连接板321以及第三连接支座301相对于第四连接支座320以及身体部101转动时,第四驱动组件330通过第五齿轮322与第六齿轮323同时带动第三连接支座301相对于第四连接板321转动,使得第四驱动组件330转动一个角度时,第四连接板321也转动一个角度,而第三连接支座301沿相同方向转动大于一倍角度,同样转动的第四连接板321与第三连接支座301因转动速度不同,不会呈现僵硬地扇形转动效果,从而提高了恐龙机构尾部100转动的柔顺性与灵活性,以及提高了其运动自由度。本实施例中,第四驱动组件330与第三驱动组件310可以同步实施,也可以不同步实施。由于恐龙尾部100运行为水平摆动,将第四驱动组件330设置为驱动第四连接板321以及第三连接支座301相对于第四连接支座320水平转动,以及将第三驱动组件310设置为驱动第三连接板302以及尾部100相对于第三连接支座301水平转动,在同一水平方向上,通过控制多个关节(第三连接板302、第三连接支座301、第四连接板321以及尾部100)运动,以提高尾部100与身体部101之间的运行自由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驱动组件330包括第四减速电机331、第四蜗杆332以及第四蜗轮333,第四减速电机331固定设置于第四连接支座320上,第四连接支座320上具有一对第七铰接座334,第四蜗杆332的两端转动设置于一对第七铰接座334上,其中,第四蜗杆332的一端穿过第七铰接座334,并通过联轴器与第四减速电机331的驱动端固定连接;第四连接支座320上还具有第八铰接座335,第四蜗轮333转动设置于第八铰接座335上,第四蜗轮333分别与第五齿轮322以及第四连接板321固定连接,第五齿轮322与第四蜗轮333的中轴线重合,另外,第三蜗杆312与第四蜗杆332分别在第三连接支座301与第四连接支座320两个空间平面上呈相互平行设置,第三蜗轮313与第四蜗轮333的旋转方向均沿水平方向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二连接装置300的结构稳定性,第四连接板321为一对对称设置的第四连接杆,一对对称设置的第四连接杆之间通过第六固定轴336连接,其中,第四蜗轮333通过第六固定轴336转动设置于第七铰接座334上,一对对称设置的第四连接杆分别位于第四蜗轮333的两侧,第五齿轮322通过第六固定轴336与第四蜗轮333连接,且第五齿轮322位于第六固定轴336的最外端;为了将一对对称设置的第四连接杆与第三连接支座301进行铰接,在第三连接支座301上开设有第三凹槽(图中未示出),第七固定轴337转动设置于第三凹槽内,一对对称设置的第四连接杆通过第七固定轴337与第三连接支座301铰接,其中,第三连接支座301与第七固定轴337固定连接,一对对称设置的第四连接杆与第七固定轴337转动连接,第六齿轮323通过第七固定轴337与第三连接支座301固定连接,且第六齿轮323位于第七固定轴337的最外端并与第五齿轮322位于同一侧。当第四减速电机331驱动第四蜗杆332以及第四蜗轮333转动时,通过与第四蜗轮333固定连接的第六固定轴336来带动一对对称设置的第四连接杆转动,一对对称设置的第四连接杆分别作用于第三连接支座301的两端并带动第三连接支座301转动,这样,相对于仅使用一端的第四连接板321接触并带动第三连接支座301转动来说,一对对称设置的第四连接杆能够更大面积地作用于第三连接支座301上,以提高第四连接板321与第三连接支座301转动时的结构稳定性,进而提高第二连接装置300的结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五齿轮322与第六齿轮323的齿数可以为相同,也可以为不同,当使用第五齿轮322与第六齿轮323为相同齿数的齿轮时,第四减速电机331驱动第四蜗杆332带动第四蜗轮333旋转一个角度时,第四连接板321沿相同方向也旋转一个角度,而第三连接支座301沿相同方向旋转角度为第四蜗轮333旋转角度的两倍。当然,若是为了提高第三连接支座301相对于第四连接板321的旋转效率,可以选用第五齿轮322的齿数大于第六齿轮323的齿数;若是为了减小第三连接支座301相对于第四连接板321的旋转效率,可以选用第五齿轮322的齿数小于第六齿轮323的齿数,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自行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9所示,恐龙机构还包括第一前肢103与第二前肢104,第一前肢103与第二前肢104均与身体部101通过第三连接装置400相连接,第三连接装置400包括第五连接支座401以及第五驱动组件410,第五连接支座401固定设置于身体部101上,第五驱动组件410连接于第五连接支座401上,第一前肢103与第二前肢104均与第五驱动组件连接,通过在身体部101与第一前肢103以及第二前肢104之间设置第三连接装置400,并通过第五驱动组件来驱动第一前肢103与第二前肢104相对于第五连接支座401以及身体部101转动,可以更全面地模拟恐龙机构的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五驱动组件410包括中空减速电机411、驱动杆412、第一曲柄413、第二曲柄414、第一连杆415以及第二连杆416,中空减速电机411固定设置于第五连接支座401上;驱动杆412贯穿设置于所述中空减速电机411的驱动端上;第一曲柄413的一端连接于驱动杆412上,第一曲柄413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杆415铰接;第一连杆415与第一前肢103相连接;第二曲柄414的一端连接于驱动杆412上,第二曲柄414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416铰接;第二连杆416与所述第二前肢104相连接;当中空减速电机411驱动时,中空减速电机411通过驱动杆412带动第一曲柄413、第一连杆415以及第一前肢103向前伸出的同时,中空减速电机411通过驱动杆412带动第二曲柄414、第二连杆416以及第二前肢104向后收缩;而当中空减速电机411通过驱动杆412带动第一曲柄413、第一连杆415以及第一前肢103向后收缩的同时,中空减速电机411通过驱动杆412带动第二曲柄414、第二连杆416以及第二前肢104向前伸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恐龙机构,恐龙机构包括尾部100、身体部101以及头部102,尾部100与身体部101相连接,身体部101与头部102通过第一连接装置200相连接;第一连接装置200包括第一连接支座201,第一驱动组件210以及第一连接板202,第一连接支座201固定连接于身体部101上,第一驱动组件210连接于第一连接支座201上,第一连接板202与第一驱动组件210固定连接,第一驱动组件210驱动第一连接板202相对于第一连接支座201转动;在第一驱动组件210上设置第一齿轮203,在头部102上设置第二齿轮204,第一齿轮203与第二齿轮204相啮合;当第一驱动组件210驱动第一齿轮203转动时,第一齿轮203通过第二齿轮204带动头部102相对于第一连接板202转动。通过在第一驱动组件210上设置第一齿轮203以及第一连接板202,在头部102上设置与第一齿轮203啮合的第二齿轮204,并使第一连接板202与头部102铰接,从而当第一驱动组件210带动第一连接板202以及头部102相对于第一连接支座201以及身体部101转动时,第一驱动组件210通过第一齿轮203与第二齿轮204同时带动头部102相对于第一连接板202转动,使得第一驱动组件210转动一个角度时,第一连接板202也转动一个角度,而头部102沿相同方向转动大于一倍角度,同样转动的第一连接板202与头部102因转动速度不同,不会呈现僵硬地扇形转动效果,从而提高了恐龙机构颈部转动的柔顺性与灵活性,以及提高了其运动自由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恐龙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尾部、身体部以及头部,所述尾部与所述身体部相连接,所述身体部与所述头部通过第一连接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支座,第一驱动组件以及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支座连接于所述身体部上;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支座上;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相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一连接板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支座转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上设置有第一齿轮,所述头部上设置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相啮合,所述头部与所述第一连接板铰接;当第一驱动组件驱动第一齿轮转动时,所述第一齿轮通过第二齿轮带动头部相对于第一连接板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恐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减速电机、第一蜗杆以及第一蜗轮,所述第一减速电机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支座上;所述第一蜗杆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支座上,且与所述第一减速电机的驱动端连接;所述第一蜗轮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支座上,所述第一蜗轮分别与第一齿轮以及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恐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支座、第二驱动组件以及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支座连接于身体部上;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连接于所述的第二连接支座上,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支座相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二连接板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支座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恐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减速电机、第二蜗杆以及第二蜗轮,所述第二减速电机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支座上,所述第二蜗杆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支座上,且与所述第二减速电机的驱动端连接;所述第二蜗轮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支座上,且与所述第二蜗杆相啮合,所述第二蜗轮与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恐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与所述身体部通过第二连接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包括第三连接支座,第三驱动组件以及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支座连接于所述身体部上;所述第三驱动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支座上;所述第三连接板与所述第三驱动组件相连接;所述第三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三连接板相对于所述第三连接支座转动;所述第三驱动组件上设置有第三齿轮,所述尾部上设置有第四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相啮合,所述尾部与所述第三连接板铰接;当第三驱动组件驱动第三齿轮转动时,第三齿轮通过第四齿轮带动尾部相对于第三连接板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恐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驱动组件包括第三减速电机、第三蜗杆以及第三蜗轮,所述第三减速电机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支座上;所述第三蜗杆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支座上,且与所述第三减速电机的驱动端连接;所述第三蜗轮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支座上,且与所述第三蜗杆相啮合,所述第三蜗轮分别与第三齿轮以及第三连接板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恐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装置还包括第四连接支座、第四驱动组件以及第四连接板,所述第四连接支座连接于身体部上,所述第四驱动组件连接于所述第四连接支座上,所述第四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四驱动组件相连接,所述第四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第四连接板相对于所述第四连接支座转动;所述第四驱动组件上设置有第五齿轮,所述第三连接支座上设置有第六齿轮,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六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三连接支座与所述第四连接板铰接;当第四驱动组件驱动第五齿轮转动时,第五齿轮通过第六齿轮带动第三连接支座相对于第四连接板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恐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驱动组件包括第四减速电机、第四蜗杆以及第四蜗轮,所述第四减速电机固定设置于所述第四连接支座上;所述第四蜗杆转动设置于所述第四连接支座上,且与所述第四减速电机的驱动端连接;所述第四蜗轮转动设置于所述第四连接支座上,且与所述第四蜗杆相啮合,所述第四蜗轮分别与第五齿轮以及第四连接板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恐龙机构,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第一前肢与第二前肢,所述第一前肢与第二前肢均与所述身体部通过第三连接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三连接装置包括第五连接支座以及第五驱动组件,所述第五连接支座连接于所述身体部上;所述第五驱动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五连接支座上;所述第一前肢与第二前肢均与第五驱动组件相连接;所述第五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一前肢与第二前肢相对于所述第五连接支座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恐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驱动组件包括中空减速电机、驱动杆、第一曲柄、第二曲柄、第一连杆以及第二连杆,所述中空减速电机固定设置于第五连接支座上;所述驱动杆贯穿设置于所述中空减速电机的驱动端上;所述第一曲柄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驱动杆上,所述第一曲柄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铰接;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一前肢相连接;所述第二曲柄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驱动杆上,所述第二曲柄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铰接;所述第二连杆与第二前肢相连接。
CN202220221415.1U 2022-01-26 2022-01-26 一种恐龙机构 Active CN2175263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21415.1U CN217526365U (zh) 2022-01-26 2022-01-26 一种恐龙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21415.1U CN217526365U (zh) 2022-01-26 2022-01-26 一种恐龙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26365U true CN217526365U (zh) 2022-10-04

Family

ID=83424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21415.1U Active CN217526365U (zh) 2022-01-26 2022-01-26 一种恐龙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263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73493B (zh) 一种机器人颈部机构
CN103536101A (zh) 婴儿移动装置
WO2020238987A1 (zh) 按摩调节结构及按摩装置
CN103009376B (zh) 一种空间三转动并联机构
CN102133483B (zh) 仿真虾
CN217526365U (zh) 一种恐龙机构
CN109326191B (zh) 一种鸟类机械结构模型
CN212553918U (zh) 一种三自由度仿生颈部运动机构
CN209793783U (zh) 手腕结构和机器人
CN210148086U (zh) 一种人体上半身外骨骼的手臂活动支架及人体上半身外骨骼
CN211634250U (zh) 曲柄摇杆式按摩机
CN211163964U (zh) 辅助运动机械臂及护理床
CN217496511U (zh) 多连杆仿生鱼尾鳍推进装置及仿生鱼尾鳍
CN110181486B (zh) 人体上半身外骨骼的手臂活动支架及人体上半身外骨骼
CN109822618B (zh) 手腕结构和机器人
CN216884035U (zh) 腰部机构及机器人
CN215358447U (zh) 多自由度手臂运动结构及其机器人
CN110395372A (zh) 鳍条、机翼及水下航行器
CN219432377U (zh) 一种用于大型仿生设备的呼吸机构
CN220163719U (zh) 一种座椅腿托旋转及伸缩组件
CN218589344U (zh) 带有位姿调节功能的按摩机芯
CN211568143U (zh) 机器人及其腿部结构
CN113878603B (zh) 仿人机器人手掌结构
CN217853780U (zh) 一种简易结构的按摩机芯和按摩椅
CN217801818U (zh) 仿真人眼球及其上下联动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