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24406U - 一种拉点固定工具、座包及沙发 - Google Patents
一种拉点固定工具、座包及沙发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524406U CN217524406U CN202221481660.2U CN202221481660U CN217524406U CN 217524406 U CN217524406 U CN 217524406U CN 202221481660 U CN202221481660 U CN 202221481660U CN 217524406 U CN217524406 U CN 21752440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ol body
- length direction
- tool
- bag
- fixing too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rses, Travelling Bags, Baskets, Or Suitc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拉点固定工具、座包及沙发,该拉点固定工具应用在座包上,座包包括包体及拉紧件,包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拉紧件的第一端限位在包体的第一侧,该拉点固定工具包括工具本体,工具本体为长条状结构,工具本体上设有限位部,限位部位于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之间,限位部用于将拉紧件的第二端限位在限位部上,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中的任一端用于带动拉紧件的第二端依次穿过包体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之间的表面用于与包体的第二侧抵接。本申请能够对可移动的座包制备拉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具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拉点固定工具、座包及沙发。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沙发是我们每家每户常见的家具之一,大部分沙发均包括座包。其中,座包包括包体及拉紧件,在对包体制作拉点时,将拉紧件的第一端限位在包体的一侧、第二端穿过包体并固定在沙发的支撑板上,以使得包体上形成拉点。但是,当拉紧件的第二端固定在沙发的支撑板上时,将使得包体被固定住,无法移动。而在有些场景中,需要可移动的包体,在对可移动的包体制作拉点时,无法将拉紧件的第二端进行固定,导致无法对可移动的包体制作拉点。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拉点固定工具、座包及沙发,能够对可移动的包体制作拉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拉点固定工具,应用在座包上,所述座包包括包体及拉紧件,所述包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拉紧件的第一端限位在所述包体的第一侧,该拉点固定工具包括:
工具本体,所述工具本体为长条状结构,所述工具本体上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之间,所述限位部用于将所述拉紧件的第二端限位在所述限位部上,所述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中的任一端用于带动所述拉紧件的第二端依次穿过所述包体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之间的表面用于与所述包体的第二侧抵接。
在对包体形成拉点时,首先将拉紧件的第一端限位在包体的第一侧,并使得拉紧件的第二端限位在工具本体的限位部处,然后使得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中的任一端带动拉紧件的第二端依次穿过包体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当工具本体带动拉紧件穿过包体的第二侧时,转动工具本体使得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之间的表面与包体的第二侧抵接,并拉紧拉紧件使得拉紧件的第一端在包体的第一侧上形成拉点,当在包体的第一侧上形成拉点后,将拉紧件固定于工具本体上。可见,采用拉点固定工具既能快速在包体上形成拉点,也无需将拉紧件固定于沙发的支撑板上,由此,本申请中的拉点固定工具能够对可移动的包体制作拉点。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限位部为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凹槽开设于所述工具本体的侧面上,且所述限位凹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垂直。
由于在工具本体的侧面上开设有限位凹槽,因此,拉紧件的第二端限位于工具本体上是指拉紧件的第二端穿过限位凹槽并卡设于限位卡槽内,另外,由于限位凹槽的延伸方向与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垂直,因此,当工具本体带动拉紧件的第二端依次穿过包体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时,能够阻止拉紧件的第二端在穿过包体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过程中脱离工具本体,从而保证了拉点形成的效率。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限位凹槽包括两个,两个所述限位凹槽关于所述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对称设置。
由于两个限位凹槽关于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对称设置,因此,当拉紧件的第二端缠绕于工具本体上时,两个对称设置的限位凹槽能够分别对缠绕的拉紧件的第二端的两侧分别限位,从而保证了限位凹槽对拉紧件的第二端的限位效果,进而保证了拉紧件限位于工具本体上的稳定性。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所述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所述限位凹槽的开口的宽度小于所述限位凹槽的槽底的宽度。
由于限位凹槽的开口的宽度小于限位凹槽的槽底的宽度,因此,当拉紧件的第二端位于限位凹槽内时,限位凹槽的开口边缘能够对拉紧件的第二端进行限位,从而避免位于限位凹槽内的拉紧件的第二端容易从限位凹槽内滑出的情况,保证了限位凹槽对拉紧件限位的稳定性。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中部。
当限位部位于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中部时,能够在工具本体与包体的第二侧抵接时,使得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对包体的抵接力相同或大致相同,从而避免了包体因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对包体的抵接力不同而造成包体出现形变的可能性。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的端面均呈弧面,且所述弧面沿远离所述工具本体的方向凸出。
通过将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成弧面,且弧面沿远离工具本体的方向凸出,提高了工具本体带动拉紧件依次穿过包体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便利性。
所述工具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为所述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之间的表面,在所述第一表面和/或所述第二表面上设置有加强筋。
通过设置加强筋能够提高工具本体的强度和刚度,从而避免拉紧件处于拉进状态时,工具本体发生变形。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加强筋的两端之间。
通过在工具本体上设置限位部(如限位凹槽),从而减弱了工具本体的整体强度和整体刚度,当工具本体与包体的第二侧抵接,且拉紧件处于拉紧状态时,极容易使工具本体发生形变,进而影响了包体上制作拉点的效果,基于此,本实施例中使得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与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相同,且限位部位于加强筋的两端之间,由此,对设置有限位部的工具本体的强度和刚度进行了加强,避免了工具本体在制作拉点的过程中出现变形的情况,保证了包体制作拉点的效果。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座包,包括包体和第一方面的拉点固定工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座包,由于采用了第一方面的拉点固定工具,因此,当座包可移动时,能够在可移动的座包上形成的拉点。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沙发,包括第二方面所述的座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沙发,由于采用了第二方面的座包,因此,能够对沙发上的可移动的座包制备拉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中,在对包体形成拉点时,首先将拉紧件的第一端限位在包体的第一侧,并使得拉紧件的第二端限位在工具本体的限位部处,然后使得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中的任一端带动拉紧件的第二端依次穿过包体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当工具本体带动拉紧件穿过包体的第二侧时,转动工具本体使得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之间的表面与包体的第二侧抵接,并拉紧拉紧件使得拉紧件的第一端在包体的第一侧上形成拉点,当在包体的第一侧上形成拉点后,将拉紧件固定于工具本体上。可见,采用拉点固定工具既能快速在包体上形成拉点,也无需将拉紧件固定于沙发的支撑板上,由此,本申请中的拉点固定工具能够对可移动的包体制作拉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拉点固定工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拉点固定工具带动拉紧件穿过座包状态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拉点固定工具固定拉紧件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拉点固定工具的正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拉点固定工具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拉点固定工具与拉紧件组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包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拉点固定工具;110-工具本体;111-限位部;1111-限位凹槽;112-弧面;113-第一表面;114-第二表面;120-加强筋;
200-座包;201-第一侧;202-第二侧;210-包体;220-拉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日常生活中,沙发是我们每家每户常见的家具之一,大部分沙发均包括座包。其中,座包包括包体及拉紧件,在对包体制作拉点时,将拉紧件的第一端限位在包体的一侧、第二端穿过包体并固定在沙发的支撑板上,以使得包体上形成拉点。但是,当拉紧件的第二端固定在沙发的支撑板上时,将使得包体被固定住,无法移动。而在有些场景中,需要可移动的包体,在对可移动的包体制作拉点时,无法将拉紧件的第二端进行固定,导致无法对可移动的包体制作拉点。
鉴于此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拉点固定工具、座包及沙发,能够对可移动的包体制作拉点。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拉点固定工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拉点固定工具带动拉紧件穿过座包状态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拉点固定工具固定拉紧件状态的示意图,如图1-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拉点固定工具100,该拉点固定工具100应用在座包200上,座包200包括包体210及拉紧件220,包体21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201和第二侧202,拉紧件220的第一端限位在包体210的第一侧201,该拉点固定工具100包括工具本体110,工具本体110为长条状结构,工具本体110上设有限位部111,限位部111位于工具本体1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之间,限位部111用于将拉紧件220的第二端限位在限位部111上,工具本体110的长度方向(即图2中X箭头所示的方向)的两端中的任一端用于带动拉紧件220的第二端依次穿过包体210的第一侧201和第二侧202,工具本体1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之间的表面用于与包体210的第二侧202抵接。
其中,上述工具本体1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中的任一端用于带动拉紧件220的第二端依次穿过包体210的第一侧201和第二侧202,应理解,在工具本体110准备穿过包体210时,需使得工具本体110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包体210的第一侧201或近似垂直于包体210的第一侧201,然后使工具本体110的长度方向的任意一端依次插入第一侧201和第二侧202,直至工具本体11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穿过包体210的第二侧202。
上述工具本体1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之间的表面用于与包体210的第二侧202抵接,应理解,当工具本体110的两端均穿过第二侧202时,转动工具本体110的方向,使得工具本体110的长度方向与包体210的第二侧202的平面平行或者近似平行,在拉紧拉紧件220时,工具本体1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之间的表面将会与包体210的第二侧202抵接,从而使拉紧件220的第二端通过工具本体110限位于包体210的第二侧202。
由此,在对包体210形成拉点时,首先将拉紧件220的第一端限位在包体210的第一侧201,并使得拉紧件220的第二端限位在工具本体110的限位部111处,然后使得工具本体1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中的任一端带动拉紧件220的第二端依次穿过包体210的第一侧201和第二侧202,当工具本体110带动拉紧件220穿过包体210的第二侧202时,转动工具本体110使得工具本体1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之间的表面与包体210的第二侧202抵接,并拉紧拉紧件220使得拉紧件220的第一端在包体210的第一侧201上形成拉点,当在包体210的第一侧201上形成拉点后,将拉紧件220固定于工具本体110上。可见,采用拉点固定工具100既能快速在包体210上形成拉点,也无需将拉紧件220固定于沙发的支撑板上,由此,本实施例中的拉点固定工具100能够对可移动的包体210制作拉点。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座包200可以是指用于靠背的靠包、用于支撑膝盖或臀部的座包200等。上述的长条状结构可以是长条的板状结构,也可以是长条的棱柱结构。
工具本体110的上限位部111可以有多种结构,其中一种可能的结构中,如图4所示,限位部111为限位凹槽1111,限位凹槽1111开设于工具本体110的侧面上,且限位凹槽1111的延伸方向(即图4中Y箭头所示的方向)与工具本体110的长度方向(即图4中X箭头所示的方向)垂直。
由于在工具本体110的侧面上开设有限位凹槽1111,因此,拉紧件220的第二端限位于工具本体110上是指拉紧件220的第二端穿过限位凹槽1111并卡设于限位卡槽内,另外,由于限位凹槽1111的延伸方向与工具本体110的长度方向垂直,因此,当工具本体110带动拉紧件220的第二端依次穿过包体210的第一侧201和第二侧202时,能够阻止拉紧件220的第二端在穿过包体210的第一侧201和第二侧202的过程中脱离工具本体110,从而保证了拉点形成的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限位凹槽1111的延伸方向与工具本体110的长度方向垂直是指限位凹槽1111的延伸方向与工具本体110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或近似90°。另外,对限位凹槽1111的截面形状不作限定,例如,限位凹槽1111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梯形、半圆形等。
通常情况下,拉紧件220的第二端缠绕于工具本体110上,当限位凹槽1111只有一个,且工具本体110带动拉紧件220依次穿过包体210的第一侧201和第二侧202时,极容易出现拉紧件220的第二端滑落工具本体110的情况,基于此,为了保证拉紧件220在工具本体110上限位的稳定性,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限位凹槽1111包括两个,两个限位凹槽1111关于工具本体110的长度方向对称设置。
由于两个限位凹槽1111关于工具本体110的长度方向对称设置,因此,当拉紧件220的第二端缠绕于工具本体110上时,两个对称设置的限位凹槽1111能够分别对缠绕的拉紧件220的第二端的两侧分别限位,从而保证了限位凹槽1111对拉紧件220的第二端的限位效果,进而保证了拉紧件220限位于工具本体110上的稳定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沿工具本体110的长度方向(即图4中X箭头所示的方向),限位凹槽1111的开口的宽度小于限位凹槽1111的槽底的宽度。
由于限位凹槽1111的开口的宽度小于限位凹槽1111的槽底的宽度,因此,当拉紧件220的第二端位于限位凹槽1111内时,限位凹槽1111的开口边缘能够对拉紧件220的第二端进行限位,从而避免位于限位凹槽1111内的拉紧件220的第二端容易从限位凹槽1111内滑出的情况,保证了限位凹槽1111对拉紧件220限位的稳定性。
在其他可能的结构中,限位部111为开设于工具本体110上的限位通孔,拉紧件220的第二端可穿过限位通孔,如此,当工具本体110带动拉紧件220的第二端依次穿过第一侧201和第二侧202时,能够使拉紧件220的第二端被限位于限位通孔内。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限位部111位于工具本体110的长度方向的中部。
当限位部111位于工具本体110的长度方向的中部时,能够在工具本体110与包体210的第二侧202抵接时,使得工具本体1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对包体210的抵接力相同或大致相同,从而避免了包体210因工具本体1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对包体210的抵接力不同而造成包体210出现形变的可能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限位部111位于工具本体110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中的中部是指工具本体1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的中点处或靠近中点处。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工具本体1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的端面均呈弧面112,且弧面112沿远离工具本体110的方向凸出。
通过将工具本体1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成弧面112,且弧面112沿远离工具本体110的方向凸出,提高了工具本体110带动拉紧件220依次穿过包体210的第一侧201和第二侧202的便利性。
另外,在此对工具本体1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的弧面112的曲率不作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应选择。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工具本体110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13和第二表面114,第一表面113和第二表面114为工具本体1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之间的表面,在第一表面113和/或第二表面114上设置有加强筋120。
其中,上述在第一表面113和/或第二表面114上设置有加强筋120,应理解,在第一表面113上设置有加强筋120,或,在第二表面114上设置加强筋120,或,在第一表面113和第二表面114上设置加强筋120。
通过设置加强筋120能够提高工具本体110的强度和刚度,从而避免拉紧件220处于拉进状态时,工具本体110发生变形。
加强筋120的延伸方向(即图5中X箭头所示的方向)与工具本体110的长度方向(即图5中X箭头所示的方向)相同,限位部111位于加强筋120的两端之间。
通过在工具本体110上设置限位部111(如限位凹槽1111),从而减弱了工具本体110的整体强度和整体刚度,当工具本体110与包体210的第二侧202抵接,且拉紧件220处于拉紧状态时,极容易使工具本体110发生形变,进而影响了包体210上制作拉点的效果,基于此,本实施例中使得加强筋120的延伸方向与工具本体110的长度方向相同,且限位部111位于加强筋120的两端之间,由此,对设置有限位部111的工具本体110的强度和刚度进行了加强,避免了工具本体110在制作拉点的过程中出现变形的情况,保证了包体210制作拉点的效果。
此外,拉紧件220可以为弹性绳(如橡皮筋)、非弹性绳(如毛线)等。
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拉点组件,拉点组件包括拉紧件22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拉点固定工具100,拉紧件220套设于工具本体110的限位部111上。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拉点固定工具100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种拉点固定工具100的结构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有益效果,具体可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在包体210上制备拉点时,首先使得拉紧件220的第一端固定于包体210的第一侧201,然后使得拉点固定工具100带动拉紧件220的第二端依次穿过包体210的第一侧201和第二侧202,并在包体210的第二侧202旋转拉点固定工具100,并使得拉点固定工具100与包体210的第二侧202抵接,以使拉点固定工具100固定于包体210的第二侧202,从而在包体210的第一侧201上形成拉点。
由此,由于拉点组件采用了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拉点固定工具100,因此,采用拉点组件能够对可移动的包体210快速制作拉点。
如图6和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座包200,座包200包括包体210和设置于包体210上的拉点组件。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座包200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种座包200的结构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有益效果,具体可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由于本实施例中座包200采用了上述的拉点组件,因此,当本实施例中的座包200可移动时,能够在可移动的座包200上形成的拉点。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沙发,沙发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座包200。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座包200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种座包200的结构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有益效果,具体可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沙发采用了上述实施例中的座包200,因此,能够对本实施例中的沙发上的可移动的座包200制备拉点。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拉点固定工具,其特征在于,应用在座包上,所述座包包括包体及拉紧件,所述包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拉紧件的第一端限位在所述包体的第一侧,所述拉点固定工具包括:
工具本体,所述工具本体为长条状结构,所述工具本体上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之间,所述限位部用于将所述拉紧件的第二端限位在所述限位部上,所述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中的任一端用于带动所述拉紧件的第二端依次穿过所述包体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之间的表面用于与所述包体的第二侧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点固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为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凹槽开设于所述工具本体的侧面上,且所述限位凹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点固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凹槽包括两个,两个所述限位凹槽关于所述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对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点固定工具,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所述限位凹槽的开口的宽度小于所述限位凹槽的槽底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点固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中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拉点固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的端面均呈弧面,且所述弧面沿远离所述工具本体的方向凸出。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拉点固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具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为所述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之间的表面,在所述第一表面和/或所述第二表面上设置有加强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拉点固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工具本体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加强筋的两端之间。
9.一种座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包体和设置于所述包体上的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拉点固定工具。
10.一种沙发,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座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481660.2U CN217524406U (zh) | 2022-06-13 | 2022-06-13 | 一种拉点固定工具、座包及沙发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481660.2U CN217524406U (zh) | 2022-06-13 | 2022-06-13 | 一种拉点固定工具、座包及沙发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524406U true CN217524406U (zh) | 2022-10-04 |
Family
ID=83420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481660.2U Active CN217524406U (zh) | 2022-06-13 | 2022-06-13 | 一种拉点固定工具、座包及沙发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524406U (zh) |
-
2022
- 2022-06-13 CN CN202221481660.2U patent/CN21752440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3174688U (ja) | 自転車用バックル | |
US11788603B2 (en) | Ligature attachment device | |
JP4836618B2 (ja) | 連続繊維シート固定部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構造物補強工法 | |
CN217524406U (zh) | 一种拉点固定工具、座包及沙发 | |
KR20080046762A (ko) | 링 바인더 | |
US7004695B1 (en) | Fastening device | |
JP5955952B2 (ja) | コードロック | |
US20100018544A1 (en) | Convertible hairclip | |
CN210562632U (zh) | 一种拉膜结构 | |
CN216803077U (zh) | 一种手动f夹具 | |
CN212314649U (zh) | 一种输送带弹性拼接结构 | |
JPS6338827Y2 (zh) | ||
CN209762081U (zh) | 拼接式座椅弹簧 | |
JPH11333789A (ja) | 管体の切断誘導具 | |
KR100917032B1 (ko) | 래싱 로드 | |
JP2022091483A (ja) | 研磨具 | |
CN217337960U (zh) | 一种沙发 | |
CN210565537U (zh) | 一种连接机构 | |
JP4095057B2 (ja) | 荷締器 | |
CN209852912U (zh) | 一种快速捆绑带 | |
CN212297152U (zh) | 软铜巴卡扣组件 | |
CN218737550U (zh) | 一种拉链及其拉头装置 | |
CN215795534U (zh) | 一种多向隐藏提手的方底阀口袋 | |
CN215325343U (zh) | 一种简易的滑移件阶梯固定拉锁 | |
CN204861528U (zh) | 一种易拉紧型双向魔术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