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21584U - 振动反馈装置、触控设备、车载中控显示装置及会议平板 - Google Patents

振动反馈装置、触控设备、车载中控显示装置及会议平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21584U
CN217521584U CN202290000032.XU CN202290000032U CN217521584U CN 217521584 U CN217521584 U CN 217521584U CN 202290000032 U CN202290000032 U CN 202290000032U CN 217521584 U CN217521584 U CN 2175215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spring
touch panel
vibration feedback
d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9000003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zh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yu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nov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215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215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振动反馈装置、触控设备、车载中控显示装置及会议平板,其中振动反馈装置包括:接触面板,用于进行触控操作;装置壳体,接触面板安装于装置壳体;致动器,设置于接触面板,用于驱动接触面板沿第一方向往复振动;连接装置,连接接触面板与装置壳体,包括弹簧装置以及阻尼装置,弹簧装置及阻尼装置被设置为沿第一方向对接触面板进行支撑,阻尼装置能够吸收接触面板向装置壳体传递的振动能量。致动器驱动接触面板沿第一方向振动,同时设置弹簧装置与阻尼装置在相同方向对接触面板进行支撑,当接触面板向装置壳体方向移动时,弹簧装置与阻尼装置被压缩,振动被阻尼装置吸收,传递至装置壳体的振动减少,从而实现减少装置壳体振动的目的。

Description

振动反馈装置、触控设备、车载中控显示装置及会议平板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振动反馈装置、触控设备、车载中控显示装置及会议平板。
背景技术
触觉反馈技术(Haptic or Tactile Feedbacks)能通过作用力、振动等一系列动作为使用者再现触感。这一力学刺激可被应用于计算机模拟中的虚拟场景或者虚拟对象的辅助创建和控制,以及加强对于机械和设备的远程操控。
现阶段触觉反馈技术较多的应用于触控电子设备,其主要用于给用户提供反馈以使其确定触控操作命令是否被设备获取,现有设备中触控反馈方案存在一定矛盾,即一方面不希望振动过大而导致触控设备整体随之振动而影响设备稳定性以及使用感受,另一方面,希望能够反馈给操作者更强的振动反馈感受,现有方案中并没有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弹簧和阻尼结构的振动反馈装置,其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设备,其在触控操作过程中触控部分以外的位置振动小,触控部分受到振动反馈明显,操作体验好。
本申请实施例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中控显示装置,其能够通过触控反馈给操作者以操作信息,减少驾驶过程中观察车载中控显示装置,提高驾驶安全性。
本申请实施例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会议平板,其交互过程中可给使用者触控反馈,便于确认操作效果,且能够提升用户体验。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供一种基于弹簧和阻尼结构的振动反馈装置,包括:
接触面板,用于进行触控操作;
装置壳体,所述接触面板安装于所述装置壳体;
致动器,设置于所述接触面板内表面,用于驱动接触面板沿第一方向往复振动;
连接装置,连接所述接触面板与所述装置壳体,包括弹簧装置以及阻尼装置,所述弹簧装置及所述阻尼装置被设置为沿所述第一方向对所述接触面板进行支撑,所述阻尼装置能够吸收所述接触面板向所述装置壳体传递的振动能量。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控设备,具有如上所述的基于弹簧和阻尼结构的振动反馈装置。
再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载中控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触控设备。
又一方面,提供一种会议平板,包括如上所述的触控设备。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本申请中通过设置致动器驱动接触面板沿第一方向振动,同时设置弹簧装置与阻尼装置在相同的方向对接触面板进行支撑,当接触面板向装置壳体方向移动时,弹簧装置与阻尼装置被压缩,振动能量被阻尼装置吸收,使得传递至装置壳体的振动能量减少,从而实现减少装置壳体振动的目的。
另一方面,阻尼装置压缩过程中吸收的能量在随后接触面板向远离装置壳体的一侧振动的过程中得到释放,其作用力施加到接触面板上,从而加强了接触面板受到的振动反馈,使用户操作体验更好。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振动反馈装置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振动反馈装置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振动反馈装置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振动反馈装置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振动反馈装置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振动反馈装置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振动反馈装置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振动反馈装置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连接装置布置位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连接装置布置位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连接装置布置位置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连接装置布置位置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连接装置布置位置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连接装置布置位置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连接装置布置位置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连接装置布置位置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连接装置布置位置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连接装置布置位置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手指触控接触面板一种接触面积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手指触控接触面板另一种接触面积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载中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会议平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接触面板;200、装置壳体;300、致动器;400、弹簧装置;500、阻尼装置;600、安装支架;610、连接部;620、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设计人发现现有振动反馈装置中通过弹簧连接接触面板和装置壳体,振动过程中振动能量会通过弹簧传递到壳体或底座上,由于壳体或底座会提供与其他部件的连接接口,如果过多的能量传递到壳体或者底座,给壳体或底座也带来振动,则会撞击接口上连接的部件,一方面会发出噪声,另一方面也会给接口处带来磨损。本申请基于此设计出弹簧结构与阻尼装置组合使用的方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如图1-2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弹簧和阻尼结构的振动反馈装置,包括:接触面板100,用于进行触控操作,在使用过程中,通常通过手指或触控笔与接触面板100接触,使接触面板100获得触控信号而实现触控操作;
装置壳体200,所述接触面板100安装于所述装置壳体200;
致动器300,设置于所述接触面板100内表面,用于驱动接触面板100沿第一方向往复振动;
连接装置,连接所述接触面板100与所述装置壳体200,包括弹簧装置400以及阻尼装置500,所述弹簧装置400及所述阻尼装置500被设置为沿所述第一方向对所述接触面板100进行支撑,所述阻尼装置500能够吸收所述接触面板100向所述装置壳体200传递的振动能量。
本方案中通过设置致动器300驱动接触面板100沿第一方向振动,同时设置弹簧装置400与阻尼装置500在相同的方向对接触面板100进行支撑,当接触面板100向装置壳体200方向移动时,弹簧装置400与阻尼装置500被压缩,振动能量被阻尼装置500吸收,使得传递至装置壳体200的振动能量减少,从而实现减少装置壳体200振动的目的。
另一方面,阻尼装置500压缩过程中吸收的能量在随后接触面板100向远离装置壳体200的一侧振动的过程中得到释放,其作用力施加到接触面板100上,从而加强了接触面板100受到的振动反馈,使用户操作体验更好。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弹簧装置400与阻尼装置500均采用细长结构,在此结构下,弹簧装置400与阻尼装置500的长度方向相平行设置,且其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即,弹簧装置400与阻尼装置500均在其长度方向上被压缩或舒张从而实现本申请所期望的技术效果。
上述弹簧装置400与阻尼装置500均为细长结构并不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应用场景以及空间、应用产品结构的限制还可以采用其他形态的弹簧装置400及阻尼装置500。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需要形成振动反馈的方向不同,可以使连接装置与装置壳体200及接触面板100处于不同的相对位置。
本方案中致动器300是指能将电能或其他方式的能量转换为机械能的驱动装置。
参照图1、3、4、7、8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定义所述第一方向为对所述接触面板100的按压方向。在此情况下,振动反馈的方向与按压方向处于同一直线。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及本申请的其他各方案中,所述接触面板100均具有朝向操作者的触控表面以及与所述触控表面相背离的内表面。在上述结构下,本实施例中将所述致动器300设置在所述内表面。所述连接装置位于所述内表面与所述装置壳体200之间,所述弹簧装置400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接触面板100的内表面和所述装置壳体200。
上述设置结构下,触控表面处并不需要设置有支撑结构,因此当接触面板100向远离装置壳体200的方向运动时,被压缩的弹簧回复力与致动器300的振动驱动力叠加,使得接触面板100向该方向的振动幅度能够更大,由此实现了传递至装置壳体200的振动减小的同时还可以使更强的振动感传递至操作者,使操作者感受到更强的振动反馈。
参照图2、5、6所示,在本申请的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定义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对所述接触面板100的按压方向。在此情况下,振动反馈的方向与按压方向相垂直。该方案中所述接触面板100除具有朝向操作者的触控表面、与所述触控表面相背离的内表面外,还需要具有在周部连接所述触控表面和所述内表面的侧表面,且侧表面需要具有一定的厚度,以使所述连接装置能够设置于所述侧表面与所述装置壳体200之间,且所述弹簧装置400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接触面板100的侧表面与所述装置壳体200。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接触面板100的侧表面具有一定的厚度以便安装连接装置并不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接触面板100的厚度不满足安装连接装置的条件时或其余部分结构限制不便于将连接装置直接连接在上述侧表面上时采用设置辅助支撑结构连接接触面板100与连接装置的方案。
例如,参考图5、6所示,在所述接触面板100的内表面设置有安装支架600,所述安装支架600具有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安装部620,弹簧装置400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装置壳体200的内表面以及所述安装部620。
通过上述设置安装支架600,通过安装支架600使连接装置与接触面板100连接,减小了对接触面板100的结构限制,同时降低了连接装置安装的难度。
具体的,本方案中的安装支架600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连接部610以及安装部620,所述连接部610通过粘结的方式连接于所述接触面板100的内表面,连接装置通过安装部620与所述安装支架600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参考图5所示,安装支架600呈L型,其连接部610朝向远离所述连接装置的方向设置,此结构下,安装部620朝向连接装置的表面具有更大的空间用于与连接装置相连,可以减小安装支架600的尺寸,从而节省成本并减轻重量。
在本申请的另一种实施例中,参考图6所示,安装支架600同样呈L型,其连接部610朝向所述连接装置设置,且,连接部610朝向装置壳体200的端部相对于接触面板100凸出,凸出的部分一方面可以用于遮挡接触面板100与装置壳体200之间的缝隙,另一方面可以在接触面板100向装置壳体200方向移动时首先与装置壳体200接触,从而避免接触面板100与装置壳体200发生撞击而导致接触面板100损坏,安装支架600的生产和更换成本远小于接触面板100的生产更换成本,由此可降低设备的维护成本。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基于弹簧和阻尼结构的振动反馈装置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中,参照图3所示,还可以采用将所述阻尼装置500与所述接触面板100连接而与所述装置壳体200仅抵接而不相连的方案,采用该方式安装阻尼装置500,当接触面板100在致动器300的带动下向装置壳体200方向移动时,阻尼装置500被压缩,吸收振动能量使得传递至装置壳体200的振动减小,而当接触面板100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时,接触面板100与阻尼装置500分离,从而使得阻尼装置500不会对接触面板100在该方向上的移动带来影响,接触面板100在该方向的振动幅度更大,振动反馈效果更佳明显。
上述将阻尼装置500与接触面板100连接而与装置壳体200仅抵接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振动传递至装置壳体200而使得振动可以更强的反馈至操作者,但是其在向远离装置壳体200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阻尼装置500是随接触面板100一同移动的,在此情况下,阻尼装置500作为致动器300的负载在相同振动幅度及频率相同的情况下会导致致动器300的能耗增加,而在相同能耗情况下,接触面板100的振幅将受影响。
基于上述,参照图4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在该具体实施方式下,采用将阻尼装置500与装置壳体200连接,而仅与接触面板100抵接的方案,采用该方式安装阻尼装置500,当接触面板100在致动器300的带动下向装置壳体200方向移动时阻尼装置500与弹簧装置400的运动过程同上述将所述阻尼装置500与所述接触面板100连接而与所述装置壳体200仅抵接但不相连的方案,但是其在想远离装置壳体200的方向移动时,阻尼装置500仍连接在装置壳体200上,随着接触面板100向远离阻尼装置500的方向移动,当阻尼装置500受压缩变形量全部恢复,接触面板100继续移动将不会带动阻尼装置500移动,由此,致动器300仅需要带动接触面板100振动,其能量消耗将小于上述方案。
在上述方案中静止状态下阻尼装置500的厚度同与其连接的装置壳体200以及接触面板100表面之间的距离相同,即,静止状态下阻尼装置500两端均是与其所朝向的表面抵接的,但是在阻尼装置500仅与接触面板100及装置壳体200其一连接时阻尼装置500的厚度并不需要和与其连接的装置壳体200以及接触面板100表面之间的距离相同,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当所述阻尼装置500连接所述接触面板100时,其与所述装置壳体200之间形成有间隙,间隙的设置可以使操作者触控操作接触面板100后较短的时间内阻尼装置500不产生吸收振动能量的作用,由此,可以使得触控初期振动明显,使得操作者获得更为灵敏的触控反馈体验,而当接触面板100在该方向上移动一定行程后,阻尼装置500开始工作,开始削减传递至装置壳体200的振动能量。
同样的,当所述阻尼装置500与所述装置壳体200连接时,其与所述接触面板100之间形成有间隙。
具体的,本方案中所述阻尼装置500可以为硅胶、泡棉或阻尼器等能够吸收振动的材料或装置。
本方案所述的基于弹簧和阻尼结构的振动反馈装置中,所述连接装置可以一个或多个,当所述连接装置为一个时,其与接触面板100的几何中心同心设置,当所述连接装置为多个时,多个所述连接装置绕所述接触面板100的几何中心线均匀布置。
本方案中由于连接装置用于对接触面板100进行支撑,并通过其将接触面板100固定在装置壳体200上,其均匀布置主要考虑接触面板100的平衡问题,受接触面板100的形状及尺寸的影响,连接装置并不限制为多个,在所述第一方向为对所述接触面板100的按压方向时,且当能够维持接触面板100的平衡的状态下,仅设置一个包括弹簧装置400和阻尼装置500的连接装置亦可。
在上述方案中,弹簧装置400与阻尼装置500均为相邻设置,即,每具有一个弹簧装置400在其附近即设置有一个阻尼装置500,两者协同作用实现本申请涉及构思,但是弹簧装置400与阻尼装置500的相对位置并不限于上述,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设置方式,例如,参照图7、8所示,图中示出了另外的弹簧装置400与阻尼装置500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在该方式中,弹簧装置400与阻尼装置500均呈柱状结构,阻尼装置500的外形尺寸小于弹簧装置400的外形尺寸,弹簧装置400套设在阻尼装置500的外部,弹簧装置400与阻尼装置500同轴设置。
该方案中将弹簧装置400与阻尼装置500套设设置可以更充分的利用空间,使得装置壳体200中具有更多的空间以安装其余所需器件。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致动器300为一个,且设置在所述接触面板100的几何中心,将致动器300设置在接触面板100的几何中心的目的同样为保证接触面板100的平衡。
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致动器300还可以为多个,多个所述致动器300绕所述接触面板100的几何中心线均匀布置。
例如,请参照图8所示,在该具体实施方式中具有三个致动器300,三个致动器300在接触面板100上并排设置,其中位于中间的致动器300设置在接触面板100的几何中心,其余两个致动器300相对于中间的致动器300对称设置。
上述设置多个致动器300的方案中,所有致动器300可同时工作或在一次振动反馈中仅部分致动器300工作,当有两个及两个以上致动器300同时工作时,需控制致动器300振动方向相同。
下面以接触面板100为矩形为例对连接装置的数量及布置形式进行举例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接触面板100为矩形结构并不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方案设计构思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接触面板100的形状进行选择。
参照图9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装置为一个,在此结构下,为保证平衡,其优选采用将弹簧装置400与阻尼装置500套设设置的方案,且将弹簧装置400、阻尼装置500与接触面板100的几何中心同心设置,如图9所示为将所述弹簧装置400、阻尼装置500以及接触面板100的几何中心同心设置的方案,在该具体实施方式中,弹簧装置400套设在阻尼装置500的外部。
如图10所示,在另一个采用一个连接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同样采用弹簧装置400、阻尼装置500以及接触面板100的几何中心同心设置的方案,但是该方案中阻尼装置500套设在弹簧装置400的外部。
本方案中除需要考虑连接装置对接触面板100的支持平衡性问题还需要考虑致动器300对接触面板100的平衡性的影响,在上述两种连接装置为一个的实施方式中,为保证接触面板100平衡,致动器300需要采用多个,多个致动器300绕连接装置均匀布置。
需要指出的是,连接装置并不限于一个弹簧装置400对应一个阻尼装置500的设置方式,其还可以采用具有一个阻尼装置500而配合设置多个弹簧装置400作为一个连接装置的结构,或,可以采用具有一个弹簧装置400而配合设置多个阻尼装置500作为一个连接装置的结构。
具体的,如图11所示,在本申请的又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采用一个连接装置,而该连接装置包括一个阻尼装置500以及在该阻尼装置500的周部均匀分布的四个弹簧装置400,为了保证连接装置对接触面板100的支撑的平衡性,本方案中采用阻尼装置500与接触面板100的中心轴同轴设置,而四个弹簧装置400相对于阻尼装置500的几何中心与接触面板100的几何中心的连线所在轴线对称设置。
如图12所示,在本申请的又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采用一个连接装置,而该连接装置包括一个弹簧装置400以及在该弹簧装置400周部均匀分布的四个阻尼装置500,同样为了保证连接装置对接触面板100的支撑的平衡性,本方案中采用弹簧装置400与接触面板100的中心轴同轴设置,而四个阻尼装置500相对于弹簧装置400的几何中心与接触面板100的几何中心的连线所在轴线对称设置。
需要指出的是,本方案中连接装置并不限于上述仅一个弹簧装置400对应多个阻尼装置500或仅一个阻尼装置500对应多个弹簧装置400的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装置还可以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弹簧装置400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阻尼装置500。
并且,连接装置的设置数量也不限于仅有一个,在其他实施例中,在接触面板100与装置壳体200之间还可以设置多个连接装置进行连接支撑。
如图13、14所示,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装置还可以为两个,每个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一个弹簧装置400以及一个阻尼装置500,两个连接装置相对于所述接触面板100的中心线对称设置。
如图15、16所示,在本申请的另外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装置还可以为三个,每个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一个弹簧装置400以及一个阻尼装置500,其中一个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一个弹簧装置400以及一个阻尼装置500,三个所述连接装置之间的连线构成等腰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其中一个所述连接装置位于所述接触面板100的一条对称中心线上,另外两个所述连接装置相对于该对称中心线对称设置。
如图17、18所示,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装置还可以为四个,四个所述连接装置分部包括一个弹簧装置400以及一个阻尼装置500,四个连接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接触面板100的四个角落位置四个所述连接装置的安装方向应保证为两两对称设置。
优选的,当连接装置为四个时,每个所述连接装置均设置在呈矩形结构的接触面板100的对角线上。
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连接装置为三个或四个时,还可以采用所有连接装置位于同一直线上的设置方案。
例如,在设置三个连接装置的方式下,优选的可将其中一个连接装置设置在接触面板100的几何中心,另外两个连接装置与中间的连接装置等间距布置。
再例如,在设置四个连接装置且四个连接装置位于同一直线上的方式下,优选为四个连接装置所在直线与接触面板的一条对称轴线平行。
本方案中阻尼装置500用于吸收振动能量向装置壳体200的传递,可以理解的是,阻尼装置500并非设置的越多越好,其设置数量需要满足,能够吸收振动能量的同时可以被压缩,从而使得接触面板100在向阻尼装置方向运动时具有一定的振幅空间,以使弹簧装置能够积蓄能量,使在向相反方向振动时,能够产生更大的振动幅度,用户接收到更强的振动反馈。
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基于弹簧和阻尼结构的振动反馈装置,还包括接触传感器,所述接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接触面板100受到的触控信号,并根据所述触控信号驱动所述致动器300振动形成振动反馈。
具体的,所述接触传感器根据检测到的触控信号强度不同对所述致动器300发出不同的控制指令,以使所述致动器300执行不同强度的振动反馈,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触传感器可以采用压力传感器,当操作者手指按压接触面板100时,压力传感器检测到压力信号,而通过控制电路控制致动器300发生振动。
在本申请的其他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接触传感器还可以为电容传感器或红外传感器,其通过检测所述接触面板100受到触控操作的接触面积大小确定触控信号强度。参照图19、20所示,以手指操作接触面板100为例,当操作者对接触面板100施加的压力较小时,手指与接触面板100的接触面积较小,参照图19;当操作这对接触面板100施加的压力较大时,手指与接触面板100的接触面积则较大,参照图20,通过电容传感器或红外传感器检测到操作者手指与接触面板100的接触面积的变化(可以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从有到无),当接触面积D的变化跨过设定阈值时,致动器300的工作状态发生改变,根据预设形成不同程度的振动反馈或停止振动反馈。
同时,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触控设备,其具有如上所述的基于弹簧和阻尼结构的振动反馈装置,所述基于弹簧和阻尼结构的振动反馈装置设置于所述触控设备的触控板、触控显示屏或触控按键。
本方案中所述的触控设备可以是可能需要触觉反馈的几乎任何类型的设备,诸如智能电话、数字音乐播放器、数码相机、视频游戏设备、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大型教育平板或商用平板等等。触控设备可以是按钮、开关或可操作地连接到触控设备的外壳的其他输入/输出构件。
触控设备还可以包括显示屏,其可以为触控设备提供输出。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等离子屏,等等。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可以用作输入和输出设备两者。例如,显示屏可以包括电容式输入传感器,以使得用户可以经由他或她的手指提供输入信号到触控设备。
触控设备可以用作输入设备以及反馈设备。在一个实施例中,触控设备允许用户提供输入信号到移动计算设备。当激活时,触控设备可以提供输入到触控设备。例如,触控设备可以改变音量、返回到主屏幕(举例而言而且并非限制)。此外,触控设备可以是几乎任何大小、形状,并且可以位于触控设备的任何区域。触控设备可以被定位在显示装置的正面、背面或侧面上。
在一个例子中,触控设备可以被定位在显示装置的前面底部表面上。触控设备被配置为使得其可以被用户触摸、按压或以其他方式感受。
如图21所示,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车载中控显示装置,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触控设备,通过在车载中控显示装置上设置上述触控设备,使得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可通过触控反馈判断操作情况,而无需将视线转移至车载中控显示装置,从而可以避免发生危险驾驶的情况。
如图22所示,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会议平板,在所述会议平板中设置有上述的触控设备,使得操作者与会议平板的交互能够通过振动反馈给操作者,便于操作者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申请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申请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基于弹簧和阻尼结构的振动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触面板(100),用于进行触控操作;
装置壳体(200),所述接触面板(100)安装于所述装置壳体(200);
致动器(300),设置于所述接触面板(100)内表面,用于驱动接触面板(100)沿第一方向往复振动;
连接装置,连接所述接触面板(100)与所述装置壳体(200),包括弹簧装置(400)以及阻尼装置(500),所述弹簧装置(400)及所述阻尼装置(500)被设置为沿所述第一方向对所述接触面板(100)进行支撑,所述阻尼装置(500)能够吸收所述接触面板(100)向所述装置壳体(200)传递的振动能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弹簧和阻尼结构的振动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为对所述接触面板(100)的按压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弹簧和阻尼结构的振动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面板(100)具有朝向操作者的触控表面以及与所述触控表面相背离的内表面,所述致动器(300)设置于所述内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弹簧和阻尼结构的振动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位于所述内表面与所述装置壳体(200)之间,所述弹簧装置(400)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接触面板(100)的内表面和所述装置壳体(2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弹簧和阻尼结构的振动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对所述接触面板(100)的按压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弹簧和阻尼结构的振动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面板(100)具有朝向操作者的触控表面、与所述触控表面相背离的内表面以及于周部连接所述触控表面和所述内表面的侧表面,所述连接装置设置于所述侧表面与所述装置壳体(200)之间,所述弹簧装置(400)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接触面板(100)的侧表面与所述装置壳体(20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弹簧和阻尼结构的振动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装置(500)与所述接触面板(100)或所述装置壳体(200)其一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弹簧和阻尼结构的振动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装置(500)为硅胶、泡棉或阻尼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弹簧和阻尼结构的振动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为一个,所述连接装置与接触面板(100)的几何中心同心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弹簧和阻尼结构的振动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为多个,多个所述连接装置沿所述接触面板(100)的几何中心线均匀布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于弹簧和阻尼结构的振动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300)设置在所述接触面板(100)的几何中心。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弹簧和阻尼结构的振动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300)为多个,多个所述致动器(300)绕所述接触面板(100)的几何中心所在轴线均匀布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弹簧和阻尼结构的振动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触传感器,所述接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接触面板(100)受到的触控信号,并根据所述触控信号驱动所述致动器(300)振动形成振动反馈。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基于弹簧和阻尼结构的振动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传感器根据检测到的触控信号强度不同对所述致动器(300)发出不同的控制指令,以使所述致动器(300)执行不同强度的振动反馈。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基于弹簧和阻尼结构的振动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传感器为电容传感器或红外传感器,其通过检测所述接触面板(100)受到触控操作的接触面积大小确定触控信号强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基于弹簧和阻尼结构的振动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传感器为压力传感器。
17.一种触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弹簧和阻尼结构的振动反馈装置。
18.一种车载中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设备。
19.一种会议平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设备。
CN202290000032.XU 2022-01-19 2022-01-19 振动反馈装置、触控设备、车载中控显示装置及会议平板 Active CN21752158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72776 WO2023137632A1 (zh) 2022-01-19 2022-01-19 振动反馈装置、触控设备、车载中控显示装置及会议平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21584U true CN217521584U (zh) 2022-09-30

Family

ID=833942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90000032.XU Active CN217521584U (zh) 2022-01-19 2022-01-19 振动反馈装置、触控设备、车载中控显示装置及会议平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21584U (zh)
WO (1) WO202313763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92776A (zh) * 2023-08-15 2023-12-08 苏州索迩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隔振结构及头戴设备
WO2024103372A1 (zh) * 2022-11-18 2024-05-23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生成触觉反馈方案的优化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94761B (zh) * 2023-08-29 2023-11-24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67474B2 (ja) * 2016-09-09 2021-04-28 ベーア−ヘラー サーモコントロール ゲーエムベーハー 装置用、特に車載機器用操作ユニット
DE102017215581A1 (de) * 2017-09-05 2019-03-07 Zf Friedrichshafen Ag Haptische Rückmeldung für Vorrichtung mit berührungsempfindlicher Tafel
DE102019112461A1 (de) * 2019-05-13 2020-11-19 Preh Gmbh Eingabeanordnung mit aktivem haptischem feedback und störschwingungsunterdrückung
CN213457977U (zh) * 2020-11-11 2021-06-15 江西欧迈斯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反馈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3342207A (zh) * 2021-06-24 2021-09-03 江西欧迈斯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反馈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03372A1 (zh) * 2022-11-18 2024-05-23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生成触觉反馈方案的优化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7192776A (zh) * 2023-08-15 2023-12-08 苏州索迩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隔振结构及头戴设备
CN117192776B (zh) * 2023-08-15 2024-07-12 苏州索迩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隔振结构及头戴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37632A1 (zh) 2023-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521584U (zh) 振动反馈装置、触控设备、车载中控显示装置及会议平板
US11460924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and characterizing inputs on a touch sensor surface
JP7087022B2 (ja) 人間コンピュータインタフェースシステム
CN110896008B (zh) 柔性稳定的按钮输入设备
US6693626B1 (en) Haptic feedback using a keyboard device
US20140218303A1 (en) Haptic feedback keyboard structure
CN103165328A (zh) 力回馈键盘结构
WO2018112466A1 (en) System for human-computer interfacing
CN111367404B (zh) 局部压力触摸及反馈系统
US20140062683A1 (en) Body sensing computer keyboard
CN111665973A (zh) 触控反馈装置及智能终端
CN109739364B (zh) 一种带振动反馈的触控显示装置
CN213814598U (zh) 触觉反馈模组、触摸屏、键盘和电子装置
CN117519512A (zh) 触觉反馈系统
CN209784951U (zh) 一种多方向振动反馈结构
US20230341980A1 (en) Touch pad, force touch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3282162B (zh) 一种屏幕多点触控触觉反馈装置
CN209560484U (zh) 带振动反馈的触控显示装置
CN212625303U (zh) 键盘及其按键模块
CN211554917U (zh) 触摸控制台
US20240319794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and characterizing inputs on a touch sensor surface
US20230044562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and characterizing inputs on a touch sensor surface
CN211791472U (zh) 触摸按键组件及显示屏
KR101121784B1 (ko) 입출력 성질을 가진 소자를 이용한 터치 및 햅틱 구동 시스템
CN118625916A (zh) 闭环触觉反馈系统、触觉反馈方法、触控板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529

Address after: 510530 No. 6, Yun Po four road, Whampoa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Shiyu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nov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SHIZH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530 No. 6, Yun Po four road, Whampoa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