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08589U - 电源电路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源电路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08589U
CN217508589U CN202221674296.1U CN202221674296U CN217508589U CN 217508589 U CN217508589 U CN 217508589U CN 202221674296 U CN202221674296 U CN 202221674296U CN 217508589 U CN217508589 U CN 2175085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resistor
capacitor
voltage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7429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立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7429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085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085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085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源电路及显示装置。包括:电压生成模块和浪涌吸收模块;电压生成模块包括母线电容;母线电容的第一端连接初始直流电信号;母线电容的第二端与浪涌吸收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浪涌吸收模块的第二端接地。本申请通过在母线电容串联浪涌吸收模块,在上电瞬间有效抑制浪涌对母线电容的冲击,实现安全供电。

Description

电源电路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开关电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源电路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开关电源具有体积小、效率高等特点,在计算机、工业控制、通信及消费电子领域广泛应用。
相关技术中,开关电源主电路中通常都具有储存能量的大容量电解电容以及滤除干扰的小容量薄膜电容。在开关电源上电瞬间,输入电压迅速给电路中存在的电容进行充电,因此会产生较大的浪涌电流,而较大的浪涌电流会损坏主电路中的保险丝等器件。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电源电路,抑制开关电源上电瞬间产生的浪涌,实现安全供电。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源电路及显示装置,用以抑制开关电源上电瞬间产生的浪涌,实现安全供电。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源电路,包括:电压生成模块和浪涌吸收模块;电压生成模块包括母线电容;母线电容的第一端连接初始直流电信号;母线电容的第二端与浪涌吸收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浪涌吸收模块的第二端接地。
一些实施例中,电压生成模块还包括整流电路和变压模块;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作为电压生成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第一交流电信号;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母线电容的第一端连接,输出初始直流电信号;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浪涌吸收模块的第二端接地;变压模块的输入端与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变压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作为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输出第一直流电信号;变压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作为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输出第二直流电信号。
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电路还包括开关模块;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与浪涌吸收模块的第一端连接,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与浪涌吸收模块的第二端连接;开关模块的第一控制端与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或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开关模块的第二控制端接地;其中,自电源电路开始上电至上电完成,第二直流电信号和第一直流电信号均逐渐升高至稳定;当开关模块的第一控制端与开关模块的第二控制端之间的压差高于预设阈值时,开关模块的第一端至开关模块的第二端导通;否则,开关模块的第一端至开关模块的第二端断开。
一些实施例中,开关模块包括继电器开关、第六电阻,第二二极管;继电器开关的第一端作为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与浪涌吸收模块的第一端连接;继电器开关的第二端作为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与浪涌吸收模块的第二端连接;继电器开关的第一控制端作为开关模块的第一控制端,连接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继电器开关的第二控制端与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作为开关模块的第二控制端接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第六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继电器开关的第一控制端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开关模块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一光耦、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作为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与浪涌吸收模块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作为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与浪涌吸收模块的第二端连接并接地;第一光耦的发光器的正极与第八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八电阻的第二端作为开关模块的第一控制端,与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光耦的发光器的负极作为开关模块的第二控制端,接地;第一光耦的受光器的正极与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一光耦的受光器的负极与第七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七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第九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九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电路还包括位于开关模块的第二控制端和接地之间的监测模块;监测模块的输入端与母线电容的第一端连接,连接初始直流电信号;监测模块的第一端与开关模块的第二控制端连接,监测模块的第二端接地;监测模块,用于基于初始直流电信号,自监测模块的第一端输出第三直流电信号;当开关模块的第一控制端与监测模块的第一端之间的压差高于预设阈值时,开关模块的第一端至开关模块的第二端导通;否则,开关模块的第一端至开关模块的第二端断开。
一些实施例中,监测模块包括:第一分压电阻、第二分压电阻、第三分压电阻、第四分压电阻、第三电容、第三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作为监测模块的第一端,与开关模块的第二控制端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作为监测模块的第二端接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与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一端作为监测模块的输入端,与母线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二端接地;第三分压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三分压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四分压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四分压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电压生成模块还包括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包括第一电感、第四晶体管、第三二极管、第一控制芯片;第一电感的第一端与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电感的第二端与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以及第四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母线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四晶体管的第二端与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端与第一控制芯片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供电端与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变压模块包括: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二电感、第六电容、第七电容、原边绕组、辅助绕组、副边绕组、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二控制芯片、第一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一电容;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作为变压模块的输入端,与母线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与第三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三晶体管的第二端与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与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感的第二端与原边绕组的第一端连接,原边绕组的第二端与第六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六电容的第二端与第三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与第三晶体管的控制端均与第二控制芯片连接,第二控制芯片的供电端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副边绕组的第一端与第四二极管的负极连接;副边绕组的第二端与第五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五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并与第七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七电容的第二端与副边绕组的中部抽头连接,第七电容的第二端作为变压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输出第一直流电信号;辅助绕组的第一端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辅助绕组的第二端与第一电容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作为变压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输出第二直流电信号。
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电路还包括位于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和开关模块的第一控制端之间的待机控制模块;待机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待机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开关模块的第一控制端连接;待机控制模块的控制端连接待机控制信号;待机控制模块,用于在待机状态时,输出第一电平;否则,输出第二电平;其中,第一电平和第二电平的电平状态不同;其中,第一控制芯片的供电端与待机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二控制芯片的供电端与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待机控制模块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二光耦、稳压二极管、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以及第五电容;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作为待机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作为待机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开关模块的第一控制端以及第一控制芯片的供电端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二光耦的受光器的负极连接;第二光耦的受光器的正极与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光耦的发光器的正极与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光耦的发光器的负极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待机控制信号;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与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五电容的第一端与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五电容的第二端与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稳压二极管的正极接地;稳压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二电容的第一端与第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与稳压二极管的负极以及第四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容的第二端与稳压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稳压二极管的正极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电路还包括:电磁干扰滤波模块;电磁干扰滤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交流电源输出的交流电信号,电磁干扰滤波模块的输出端与电压生成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电磁干扰滤波模块用于对交流电信号进行滤波,输出第一交流电信号。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采用如第一方面的电源电路进行供电。
本申请提供的电源电路及显示装置,包括:电压生成模块和浪涌吸收模块;电压生成模块包括母线电容;母线电容的第一端连接初始直流电信号;母线电容的第二端与浪涌吸收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浪涌吸收模块的第二端接地。本申请通过在母线电容串联浪涌吸收模块,在上电瞬间有效抑制浪涌对母线电容的冲击,实现安全供电。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为示例的一种开关电源的电路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开关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开关模块的电路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磁干扰滤波模块的等效电路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开关模块的电路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监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监测模块的电路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监测模块的电路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压生成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压生成模块的电路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待机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待机控制模块的电路图。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首先对本申请所涉及的名词进行解释:
开关电源(Switch Mode Power Supply,简称SMPS):又称交换式电源、开关变换器,是一种高频化电能转换装置,是电源供应器的一种。其功能是将一个位准的电压,透过不同形式的架构转换为用户端所需求的电压或电流。通常,开关电源的输入是交流电源(例如市电)或是直流电源,输出是需要直流电源的设备,例如个人电脑、电视机等显示装置,而开关电源就进行两者之间电压及电流的转换。
浪涌电流:是指电源接通瞬间或是在电路出现异常情况下产生的远大于稳态电流的峰值电流或过载电流。
开关电源主电路中通常都具有储存能量的大容量电解电容以及滤除干扰的小容量薄膜电容。在开关电源上电瞬间,输入电压迅速给电路中存在的电容进行充电,因此会产生较大的浪涌电流,而较大的浪涌电流会损坏主电路中的保险丝等器件。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电源电路,抑制开关电源上电瞬间产生的浪涌,实现安全供电。
相关技术中,图1为示例的一种开关电源的电路图。其中,交流电源包括火线输入端(L端)和零线输入端(N端)。保险丝F1连接在L端。压敏电阻RV的一端连接在L端,压敏电阻RV的另一端连接在N端,用于抑制雷击所引起的浪涌。
图1中还包括电磁干扰滤波模块,由电容CY1、电容CY3、电容CX1、电感组Ln1、电容CY2、电容CY4、电感Ln2以及电容CX2组成,用于滤除交流电源输出的交流电信号中的电磁干扰等。具体的,电容CY1的一端与N端连接;电容CY1的另一端与电容CY3的一端连接,并接地;电容CY3的另一端与L端连接。电容CX1的一端与电容CY1的一端连接,电容CX1的另一端与电容CY3的另一端连接。电感组Ln1包括两个互相耦合的电感,其中一个电感与电容CX1的一端连接,并串联在零线上;其中另一个电感与电容CX1的另一端连接,并串联在火线上。电容CY2的一端连接在零线上,电容CY2的另一端与电容CY4的一端连接并接地;电容CY4的另一端连接在火线上。电感组Ln2包括两个互相耦合的电感,其中一个电感与电容CY2的一端连接,并串联在零线上;其中另一个电感与电容CY4的另一端连接,并串联在火线上。电容CX2位于电感组Ln2之后,电容CX2的一端连接在零线上,电容CX2的另一端连接在火线上。
图1中还包括整流电路,连接在电磁干扰滤波模块之后,用于将交流电信号整流为直流电信号。图1还包括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由电感L01、MOS管Q01和二极管V02组成。图1还包括母线电容Cn,为用于储存能量的大容量的电解电容。
图1所示的电路中设置浪涌保护模块。具体包括热敏电阻RT01,用于抑制浪涌。该热敏电阻RT01的一端与保险丝F1的另一端连接,该热敏电阻RT01的另一端与电磁干扰滤波模块中电容CY3的另一端连接。在交流电源上电瞬间,串联在火线上的热敏电阻RT01利用自身阻值,降低浪涌电流,以保护后端电路中的薄膜电容(如电容CY1、电容CY3、电容CX1、电容CY2、电容CY4、以及电容CX2等),以及保护后端电路中的大容量电解电容,如母线电容Cn。另外,在热敏电阻RT01的两端并联有继电器开关K01,用于在电路正常工作后,将热敏电阻短路,避免热敏电阻RT01上额外的能量损耗。
经检测发现,母线电容Cn的容值远大于电磁干扰滤波模块的滤波电容的容值,因此,本申请提供的电源电路及显示装置将用于抑制浪涌的模块直接与母线电容串联,在上电瞬间有效抑制浪涌对母线电容的冲击,实现安全供电。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包括:电压生成模块和浪涌吸收模块;电压生成模块包括母线电容;母线电容的第一端连接初始直流电信号;母线电容的第二端与浪涌吸收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浪涌吸收模块的第二端接地。
一些实施例中,浪涌吸收模块可以为一颗热敏电阻,也可以为多颗热敏电阻,也可以为能够抑制浪涌的电路元件或电路结构,本实施例不作限定。浪涌吸收模块以一颗热敏电阻为例,热敏电阻的第一端与母线电容Cn的第二端连接,热敏电阻的第二端与整流桥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即接地。
在电流流经热敏电阻时,会引起温度升高,当超过额定温度后,热敏电阻自身电阻值会增大,从而限制电流的增加。当电流下降后,热敏电阻的电阻值会减小,使得电流回升。因此,热敏电阻可以使电路电流维持在特定的范围。因此,热敏电阻对于较大的浪涌电流具有有效的抑制作用,可保护母线电容不被浪涌击穿。
一些实施例中,电压生成模块还包括整流电路和变压模块。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作为电压生成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第一交流电信号;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母线电容的第一端连接,输出初始直流电信号;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浪涌吸收模块的第二端接地。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开关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整流电路以整流桥为例。整流桥电路的1端和2端为整流桥电路的输入端,整流桥电路的3端为整流桥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即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整流桥电路的4端为整流桥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即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出端)。整流桥电路的输入端作为电压生成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第一交流电信号。整流桥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作为直流母线,输出初始直流电信号;整流桥电路的第二输出端接地。
变压模块的输入端与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变压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作为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输出第一直流电信号;变压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作为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输出第二直流电信号。
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电路还包括:电磁干扰滤波模块。如图3所示,电磁干扰滤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交流电源输出的交流电信号,电磁干扰滤波模块的输出端与电压生成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电磁干扰滤波模块用于对交流电信号进行滤波,输出第一交流电信号。
如图3所示,电源电路还包括开关模块。开关模块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
浪涌吸收模块与热敏电阻RT为例。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与热敏电阻RT的1端(浪涌吸收模块的第一端)连接,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与热敏电阻RT的2端(即浪涌吸收模块的第二端)连接。
开关模块的第一控制端可以与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也可以与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输出的第一直流电信号与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输出的第二直流电信号的电力类型不同。具体的,第一直流电信号为弱电,第二直流电信号为强电,因此,需要根据开关模块的具体电路选择电压生成模块的其中一个输出端与开关模块的第一控制端连接整流电路。
开关模块的第二控制端接地,可看作为零电压。自电源电路开始上电至上电完成,第二直流电信号和第一直流电信号均自零电压逐渐升高至稳定,即开关模块的第一控制端的电压逐渐升高。当开关模块的第一控制端与开关模块的第二控制端之间的压差高于预设阈值时,开关模块的第一端至开关模块的第二端导通,进而短路热敏电阻RT,进而起到降低损耗的效果;否则,开关模块的第一端至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为断开状态,热敏电阻RT与母线电容串联,起到抑制浪涌的作用。
一些实施例中,开关模块为继电器开关控制的形式。示例性的,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开关模块的电路图。如图4所示,电磁干扰滤波模块可以与如图1所示的电磁干扰滤波模块相同,也可以为其他用于电磁干扰滤波的电路结构,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4所示,开关模块包括继电器开关K1、第六电阻R6、第二二极管VD2。其中,继电器开关K1的第一端作为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与热敏电阻RT的1端(即浪涌吸收模块的第一端)连接;继电器开关K1的第二端(即2端)作为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与热敏电阻RT的2端(即浪涌吸收模块的第二端)连接;继电器开关K1的第一控制端(即4端)作为开关模块的第一控制端,与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即连接第二直流电信号VCC2;继电器开关K1的第二控制端(即3端)与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作为开关模块的第二控制端,接地。第二二极管VD2的正极与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二极管VD2的负极与继电器开关K1的第一控制端(即4端)连接,第二二极管VD2使继电器开关K1的3端和4端构成回路。
具体的,自电源电路上电开始至上电完成,继电器开关K1的4端所连接的第二直流电信号VCC2由零电压逐渐升高并稳定。继电器开关K1的3端通过第六电阻R6接地,当继电器开关K1的3端与其4端的压差达到继电器开关的工作阈值时,则继电器开关K1的1端及其2端导通,使得热敏电阻RT短路,进而起到降低损耗的效果。当继电器开关K1的3端与其4端的压差未达到继电器开关的工作阈值时,则继电器开关K1的1端及其2端是断开的,使得热敏电阻RT与母线电容Cn串联,进而起到抑制浪涌的作用。
参照图4,将浪涌吸收模块与母线电容Cn串联时,浪涌吸收模块无法对电磁干扰滤波模块的薄膜电容进行浪涌保护。但是,经过测验,由于电磁干扰滤波模块的薄膜电容的容值远小于母线电容Cn,浪涌电流所带来的冲击可以被电路承受,具体表现为保险丝不会损坏。
下面对图4所示的电源电路进行可靠性分析,以图1所示的电源电路作为对比。假设图4中交流电源规格、保险丝F1规格、电磁干扰滤波模块的电路结构及元件规格、母线电容Cn规格均一致。假设交流电源输入的电压为100V-240V,输出功率为1KW,母线电容C1容值为470μF。对于图1,当电源电路上电完成后,继电器开关K01会闭合,将热敏电阻RT01短路,电流流经继电器触点,其电流范围是10A(1KW/100V)至4.17A(1KW/240V)。因此,其继电器开关K01的触电部分规格可选择250V、12A。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磁干扰滤波模块的等效电路图,忽略了电路中的电感以及压敏电阻RV。R等效为输入线的等效电阻,R等效的值为3mΩ,C等效为电磁干扰滤波模块的等效电容,C等效的容值为2μF,远小于470μF。保险丝F1的规格中熔断积分值为136A2S(电流的平方与时间的乘积),即当浪涌电流平方与浪涌电流持续时间乘积大于136时,保险丝将会熔断。
计算保险丝熔断积分值的公式(1)至公式(3)如下:
Figure BDA0003724949460000091
T=5*R等效*C等效 (2)
W=I1 2*T (3)
其中,I1为上电瞬间流经电容C等效的电流,U峰值为峰值电压,T为电流流经保险丝的时间。
取输入电压为220V,则输入峰值电压U峰值为311V。可求得,T=5×3×10-3×2×10-6=3×10-8秒;I1=2×10-6×311÷(3×10-8)=20733A;W=207332×3×10-8=12.896A2S。12.896远小于F1熔断136,所以保险丝F1不会损坏。因此,经计算,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抑制浪涌的方案具有可靠性。
进一步地,当电源电路上电完成后,继电器开关K1会闭合,将热敏电阻RT短路,电流流经继电器触点。母线电容C1两端电压较高,通常为DC400V左右,可知流经母线电容Cn的电流有效值约为2.5A,所以继电器开关K1规格可以选取250V/4A。额定电流较大的继电器,会占用电源板较大的空间,并且成本较高。因此,图4中的继电器开关K1规格,相比于图1中规格为250V/12A的继电器开关K01,继电器在成本上和尺寸上都会减小,进而可减小电源板空间。
另一些实施例中,开关模块可以为晶体管加光耦控制的形式。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开关模块的电路图。如图6所示,电磁干扰滤波模块可以与如图1所示的电磁干扰滤波模块相同,也可以为其他用于电磁干扰滤波的电路结构,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6所示,开关模块包括第一晶体管Q1、第一光耦N1、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
第一晶体管Q1的第一端(即第一晶体管Q1的1端)作为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与热敏电阻RT的1端(即浪涌吸收模块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晶体管Q1的第二端(即第一晶体管Q1的2端)作为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与热敏电阻RT的2端(即浪涌吸收模块的第二端)连接,并接地。其中,因为第一晶体管Q1的2端与热敏电阻RT的2端为共同接地,用于提供零电位,所以第一晶体管Q1的2端与热敏电阻RT的2端可视为是连接的。
第一光耦N1的发光器的正极(即第一光耦N1的1端)与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作为开关模块的第一控制端,与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即连接第一直流电信号VCC1;第一光耦N1的发光器的负极(即第一光耦N1的2端)作为开关模块的第二控制端接地;
第一光耦的受光器的正极与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一光耦的受光器的负极与第七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七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第九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九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
第一光耦N1的受光器的正极(即第一光耦N1的3端)连接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提供的第二直流电信号VCC2;第一光耦N1的受光器的负极(即第一光耦N1的4端)与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连接;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与第一晶体管Q1的控制端(即第一晶体管Q1的3端)连接。
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与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与第一晶体管Q1的第二端(即第一晶体管Q1的2端)连接,用于控制第一晶体管Q1的3端与2端的压差,保证第一晶体管Q1的正常工作。
示例性的,第一晶体管Q1为NMOS管。第一晶体管Q1的1端为NMOS管的漏极,第一晶体管Q1的2端为NMOS管的源极,第一晶体管Q1的3端为NMOS管的栅极,设置在栅极与源极之间的第九电阻R9可以起到泄放静电的作用。另外,由于第一晶体管Q1无需工作在快速开关状态,以选取开关速度较慢的MOS管即可,相比于使用继电器开关,其体积和成本有机会进一步降低。
具体的,自电源电路上电开始至上电完成,第一直流电信号VCC1由零电压逐渐升高并稳定。当第一光耦N1的发光器的正极与负极的压差达到发光阈值时,第一光耦N1的受光器的负极输出高电平,用于控制第一晶体管Q1的1端和2端导通,使得热敏电阻RT短路,进而起到降低损耗的效果。当第一光耦N1的发光器的正极与负极的压差未达到发光阈值时,第一光耦N1的受光器的负极输出低电平,用于使第一晶体管Q1的1端和2端截止,使得热敏电阻RT与母线电容Cn串联,进而起到抑制浪涌的作用。
其中,第一光耦N1起到良好的电气隔离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与第一光耦N1的发光器的负极所连接的“地”分别为强电条件下和弱电条件下。
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电路还包括位于开关模块的第二控制端和接地之间的监测模块。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监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监测模块的输入端与母线电容的第一端连接,连接初始直流电信号;监测模块的第一端与开关模块的第二控制端连接,监测模块的第二端接地。
监测模块,用于基于初始直流电信号,自监测模块的第一端输出第三直流电信号;当开关模块的第一控制端与监测模块的第一端之间的压差高于预设阈值时,开关模块的第一端至开关模块的第二端导通;否则,开关模块的第一端至开关模块的第二端断开。上述设置的监测模块可以实时检测初始直流电信号的电压值,并且根据该电压值的变化控制开关模块,进而使浪涌吸收模块重新串联于电路中,起到浪涌保护作用。
在电源电路的实际应用中,当出现电压突然跌落的情况时,母线电容Cn两端的电压会跌落。假设交流电源输出电压跌落10ms后,母线电容Cn上电压跌落至DC310V(直流310V),由于上电完成后,开关模块已经使浪涌吸收模块(热敏电阻RT)短路,且开关模块的第一控制端不会迅速响应,所以热敏电阻RT无法起到浪涌保护作用,因此当电压回升时产生的浪涌电流会损坏电路,影响安全供电。而监测模块的加入,使得开关模块的第二控制端的电压升高,进而使得开关模块的第一控制端与开关模块的第二控制端的压差不高于预设阈值,从而使热敏电阻RT重新串联于电路中,起到浪涌保护作用。
一些实施例中,监测模块包括:第一分压电阻Rx1、第二分压电阻Rx2、第三分压电阻Rx3、第四分压电阻Rx4、第三电容C3、第三三极管V3。
第三三极管V3的集电极作为监测模块的第一端,与开关模块的第二控制端连接;第三三极管V3的发射极作为监测模块的第二端接地;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与第三三极管V3的基极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与第三三极管V3的发射极连接。
第一分压电阻Rx1的第一端作为监测模块的输入端,与母线电容Cn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分压电阻Rx1的第二端与第二分压电阻Rx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分压电阻Rx2的第二端接地;第三分压电阻Rx3的第一端与第一分压电阻Rx1的第二端连接,第三分压电阻Rx3的第二端与第三三极管V3的基极连接。第四分压电阻Rx4的第一端与第三三极管V3的基极连接,第四分压电阻Rx4的第二端与第三三极管V3的发射极连接。
其中,当初始直流电信号发生波动时,第三三极管V3的基极电流随之波动,进而控制开关模块的第二控制端的电压,以做出调整,以适应应用场景中电压跌落的情况。
一个示例中,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监测模块的电路图,在图4的基础上,增加了监测模块的电路。如图8所示,第一分压电阻Rx1可以包括多个电阻,例如图8所示的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同样的,第二分压电阻Rx2、第三分压电阻Rx3、第四分压电阻Rx4均可以为单个电阻或多个电阻。
进一步地,通过涉及第一分压电阻Rx1、第二分压电阻Rx2、第三分压电阻Rx3、第四分压电阻Rx4的分压比,进而控制开关模块的第二控制端的电压值对初始直流电信号的波动的响应程度。例如,通过涉及分压比,使得当初始直流电信号的电压值降低了30V时,开关模块的第二控制端与开关模块的第一控制端的压差低于预设阈值,进而使热敏电阻串联于电路中;而当初始直流电信号的电压值降低了20V,开关模块的第二控制端与开关模块的第一控制端的压差不低于预设阈值,进而使热敏电阻依然短路。
如图8所示,当初始直流电信号电压值降低时,第三三极管V3的基极电流降低,利用三极管放大电路的原理,使得第三三极管V3的集电极电流降低,进而使得继电器开关K1的3端及其4端的压差低于继电器开关K1的工作电压,热敏电阻RT与母线电容Cn串联,确保母线电容Cn不被击穿,保险丝不熔断。
另一个示例中,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监测模块的电路图,在图6的基础上,增加了监测模块的电路。如图9所示,第一分压电阻Rx1可以包括多个电阻,例如图8所示的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同样的,第二分压电阻Rx2、第三分压电阻Rx3、第四分压电阻Rx4均可以为单个电阻或多个电阻。
如图9所示,当初始直流电信号电压值降低时,第三三极管V3的基极电流降低,利用三极管放大电路的原理,使得第三三极管V3的集电极电流降低,进而使得第一光耦N1的发光器的两端压差低于发光阈值,进而使得第一光耦N1的受光器的负极为低电平,使第一晶体管Q1的3端为低电平,第一晶体管Q1的1端与其2端截止,热敏电阻RT与母线电容Cn串联,确保母线电容Cn不被击穿,保险丝不熔断。
一些实例中,电压生成模块还包括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压生成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包括第一电感L1、第四晶体管Q4、第三二极管VD3、第一控制芯片。
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与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与第三二极管VD3的正极以及第四晶体管Q4的第一端连接,第三二极管VD3的负极与母线电容Cn的第一端连接;第四晶体管Q4的第二端与整流桥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四晶体管Q4的控制端与第一控制芯片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供电端与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
具体的,当第四晶体管Q4导通时,第一电感L1充电,第一电感L1上电流增加,第三二极管VD3用于防止母线电容Cn储存的能量通过第四晶体管Q4流失;当第四晶体管Q4截止时,第一电感L1放电,母线电容Cn放电,第一电感L1与母线电容Cn共同输出初始直流电信号,此时,母线电容Cn的第一端的电压值高于整流桥电第一输出端的电压值,起到升压的作用。
一个实施例中,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压生成模块的电路图。变压模块包括:第二晶体管Q2、第三晶体管Q3、第二电感L2、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原边绕组N1、辅助绕组N3、副边绕组N2、第四二极管VD4、第五二极管VD5、第二控制芯片、第一电阻R1、第一二极管VD1、第一电容C1;
第二晶体管Q2的第一端作为变压模块的输入端,与母线电容Cn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晶体管Q2的第二端与第三晶体管Q3的第一端连接,第三晶体管Q3的第二端与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即接地。
第二晶体管Q2的第二端与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与原边绕组N1的第一端连接,原边绕组N1的第二端与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连接,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与第三晶体Q3管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与第三晶体管的控制端均与第二控制芯片连接,第二控制芯片的供电端与与第一二极管VD1的负极连接。通过控制第二晶体管Q2和第三晶体管Q3的开合频率,利用第二电感L2和第六电容C6的充放电特性,可控制原边绕组N1的第一端与原边绕组N1的第二端输出的电压值。
进一步地,辅助绕组N3的第一端与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与第一二极管VD1的正极连接;第一二极管VD1的负极与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作为变压模块的第二输出端;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辅助绕组N3的第二端连接。利用第一二极管VD1的单向导通性,以及第一电容C1的充放电特性,实现对辅助绕组N3的第一端和辅助绕组N3的第二端输出的交流电压的整流,输出第二直流电信号VCC2。该VCC2用于为第二控制芯片和第一控制芯片供电,还可以为图11所示的继电器开关K1的4端供电。
进一步地,副边绕组N2的第一端与第四二极管VD4的负极连接;副边绕组N2的第二端与第五二极管VD5的负极连接;第四二极管VD4的正极与第五二极管VD5的正极连接,并与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连接;第七电容C7的第二端与副边绕组N2的中部抽头连接;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和第七电容C7的第二端作为变压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输出第一直流电信号VCC1,可用于为图9中的第一光耦N1供电,还可用于用于为外部负载供电。其中,由中部抽头与第七电容配合持续为外部负载电路供电。
当电源电路上电时,变压模块不会立刻工作,所以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为低电平,热敏电阻RT串联于电路中,有效抑制浪涌电流。随着上电完成,变压模块进入工作状态,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升高为高电平,即使得开关模块的第一控制端的电压升高,进而使得开关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导通,热敏电阻RT被短路。
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电路还包括位于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和开关模块的第一控制端之间的待机控制模块。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待机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待机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待机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开关模块的第一控制端连接;待机控制模块的控制端连接待机控制信号;待机控制模块,用于在待机状态时,输出的第四直流电信号VCC3为第一电平;否则,输出的第四直流电信号VCC3为第二电平;其中,第一电平和第二电平的电平状态不同.
进一步地,待机状态下,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可以不工作,而变压模块需要保持工作状态。因此,第一控制芯片的供电端与待机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即连接第四直流电信号VCC3,受到待机控制电路的控制。第二控制芯片的供电端与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即连接VCC2,不受待机控制电路的控制。
具体的,以第一电平为低电平,第二电平为高电平为例,在待机状态时,待机控制模块所输出的第四直流电信号VCC3为低电平。当第四直流电信号VCC3为低电平,一方面使得第一控制芯片的供电端为低电平,使得待机状态下功率因数校正模块不工作,进而降低能量损耗。另一方面使得开关模块的第一控制端为低电平,进而会降低开关模块所产生的能量损耗。此时,热敏电阻重新串联于电路中,但由于待机状态下,待机功率为0.5W,母线电容上的电压很高而电流很小,相比于开关模块所产生的能量损耗,热敏电阻的热损耗很小,因此能够起到节能的效果。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待机控制模块的电路图。待机控制模块包括第一三极管V1、第二三极管V2、第二光耦N2、稳压二极管VD6、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以及第五电容C5。
第一三极管V1的集电极与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即连接第二直流电信号VCC2;第一三极管V1的发射极作为待机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输出第四直流电信号VCC3。第一三极管V1的基极与第二光耦N2的受光器的负极连接;第二光耦N2的受光器的正极与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与第一三极管V1的集电极连接;第二光耦N2的发光器的正极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与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光耦N2的发光器负极与第二三极管V2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V2的发射极接地;第二三极管V2的基极与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待机控制信号。
具体的,以待机状态下,待机控制信号为低电平为例,当待机控制信号为低电平时,第二三极管V2的基极为低电平,则第二光耦N2的发光器的正极与负极的压差低于工作阈值,使第二光耦N2的受光器的负极为低电平,进而使第一三极管V1的基极为低电平,即第四直流电信号VCC3为低电平。第一三极管V1的发射极与开关模块的第一控制端,用于控制开关模块是否短路热敏电阻。第一三极管V1的发射极与第一控制芯片的供电端连接,用于控制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在待机状态下停止工作。
进一步地,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与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与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V2连接;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与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与第二三极管V2的发射极连接。其中,第四电阻R4与第五电阻R5通过分压对待机控制信号进行调整,以使第二三极管V2正常工作。第五电容C5用于对待机控制信号滤波处理。
进一步地,稳压二极管VD6的正极接地;稳压二极管VD6的负极与第一三极管V1的基极连接;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与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与稳压二极管VD6的负极以及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与稳压二极管VD6的正极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与第一三极管V1的发射极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与稳压二极管VD6的正极连接。其中,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用于对第一光耦的受光器的负极输出的信号进行滤波;稳压二极管VD6用于使第一三极管V1正常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当处于待机状态时,变压模块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所以第二控制芯片的供电端依然连接第二直流电信号VCC2,而不受待机控制模块的控制。当处于待机状态时,由于不需要输出较高的电压,所以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可以不工作,可以起到降低功耗的目的。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母线电容串联浪涌吸收模块,在上电瞬间有效抑制浪涌对母线电容的冲击,实现安全供电。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开关模块使得在上电完成后浪涌吸收模块被短路,进而起到节省功耗的效果。其中,与相关技术中将浪涌吸收模块设置在交流电源的火线输入端处相比,将浪涌吸收模块设置在母线电容的一端,可以选择规格更小的继电器,起到缩小电源板体积、降低成本的效果;也可以不采用继电器,而采用晶体管和光耦结合的形式,起到进一步降低电源板体积和降低成本的效果。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还设置有监测模块,起到对电路输出电压值的实时检测,进而及时应对电压跌落状态,有效的保护电路,避免浪涌损坏元件;本申请实施例还设置有待机控制模块,起到待机时降低能耗的作用。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采用前述的电源电路进行供电。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制。

Claims (13)

1.一种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压生成模块和浪涌吸收模块;
所述电压生成模块包括母线电容;所述母线电容的第一端连接初始直流电信号;所述母线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浪涌吸收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浪涌吸收模块的第二端接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生成模块还包括整流电路和变压模块;
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作为所述电压生成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第一交流电信号;所述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母线电容的第一端连接,输出所述初始直流电信号;所述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浪涌吸收模块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变压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变压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作为所述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输出第一直流电信号;所述变压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作为所述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输出第二直流电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电路还包括开关模块;
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与所述浪涌吸收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浪涌吸收模块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一控制端与所述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或所述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二控制端接地;
其中,自所述电源电路开始上电至上电完成,所述第二直流电信号和所述第一直流电信号均逐渐升高至稳定;
当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一控制端与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二控制端之间的压差高于预设阈值时,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一端至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二端导通;否则,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一端至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二端断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模块包括继电器开关、第六电阻,第二二极管;
所述继电器开关的第一端作为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与所述浪涌吸收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继电器开关的第二端作为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浪涌吸收模块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继电器开关的第一控制端作为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一控制端,连接所述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继电器开关的第二控制端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作为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二控制端接地;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继电器开关的第一控制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模块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一光耦、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作为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与所述浪涌吸收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作为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浪涌吸收模块的第二端连接并接地;
所述第一光耦的发光器的正极与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作为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一控制端,与所述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光耦的发光器的负极作为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二控制端,接地;
所述第一光耦的受光器的正极与所述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光耦的受光器的负极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电路还包括位于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二控制端和接地之间的监测模块;
所述监测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母线电容的第一端连接,连接所述初始直流电信号;所述监测模块的第一端与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二控制端连接,所述监测模块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监测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初始直流电信号,自所述监测模块的第一端输出第三直流电信号;
当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一控制端与所述监测模块的第一端之间的压差高于预设阈值时,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一端至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二端导通;否则,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一端至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二端断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模块包括:第一分压电阻、第二分压电阻、第三分压电阻、第四分压电阻、第三电容、第三三极管;
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作为所述监测模块的第一端,与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二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作为所述监测模块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
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监测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母线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三分压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分压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四分压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四分压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生成模块还包括功率因数校正模块;
所述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包括第一电感、第四晶体管、第三二极管、第一控制芯片;
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与所述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以及所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母线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端与第一控制芯片连接;
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供电端与所述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模块包括: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二电感、第六电容、第七电容、原边绕组、辅助绕组、副边绕组、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二控制芯片、第一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一电容;
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作为所述变压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母线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原边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原边绕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控制端均与所述第二控制芯片连接,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供电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
所述副边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副边绕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并与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副边绕组的中部抽头连接,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作为所述变压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输出所述第一直流电信号;
所述辅助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辅助绕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作为所述变压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输出所述第二直流电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电路还包括位于所述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和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一控制端之间的待机控制模块;
所述待机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待机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一控制端连接;所述待机控制模块的控制端连接待机控制信号;
所述待机控制模块,用于在待机状态时,输出第一电平;否则,输出第二电平;其中,所述第一电平和所述第二电平的电平状态不同;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供电端与所述待机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供电端与所述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机控制模块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二光耦、稳压二极管、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以及第五电容;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作为所述待机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作为所述待机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一控制端以及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供电端连接;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二光耦的受光器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光耦的受光器的正极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
所述第二光耦的发光器的正极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生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光耦的发光器的负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待机控制信号;
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
所述稳压二极管的正极接地;所述稳压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稳压二极管的负极以及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稳压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稳压二极管的正极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电路还包括:电磁干扰滤波模块;
所述电磁干扰滤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交流电源输出的交流电信号,所述电磁干扰滤波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电压生成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磁干扰滤波模块用于对所述交流电信号进行滤波,输出所述第一交流电信号。
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电路进行供电。
CN202221674296.1U 2022-06-30 2022-06-30 电源电路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75085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74296.1U CN217508589U (zh) 2022-06-30 2022-06-30 电源电路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74296.1U CN217508589U (zh) 2022-06-30 2022-06-30 电源电路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08589U true CN217508589U (zh) 2022-09-27

Family

ID=833407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74296.1U Active CN217508589U (zh) 2022-06-30 2022-06-30 电源电路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085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61518A (zh) 一种限流启动电路和电源转换电路
CN112510985A (zh) 一种软启动电路及电源电路
TWM561363U (zh) 開關電源電路
CN112152478A (zh) 一种特征电流发生电路
CN212163157U (zh) 一种防开机输入浪涌电流继电器的驱动电路
CN104953863A (zh) 一种用于三相电能表供电的开关电源电路
CN217508589U (zh) 电源电路及显示装置
CN210608949U (zh) 变压整流电路及充电器
CN109639126A (zh) 防浪涌电流电路和用电设备
CN211859597U (zh) 一种峰值限流充电浪涌电流抑制电路
CN204206316U (zh) 一种开机冲击电流的抑制装置和电视机
CN210608945U (zh) 开关变压电路及充电器
CN114337220A (zh) 一种启动冲击电流抑制电路
CN109936194B (zh) 一种电池管理系统的供电电路
CN109617385B (zh) 一种电容预充电电路
CN113346731A (zh) 压缩机停机电路、方法及空调器
CN110829817A (zh) 控制电路、控制电路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CN219576858U (zh) 电源模块和电子设备
CN217063555U (zh) 一种具有过压保护的开关电源
CN116707281B (zh) 谐波抑制电路、电源电路及电源适配器
CN216564491U (zh) 一种开关电源
CN214850976U (zh) 一种汽车电源降压电路
CN215934719U (zh) Buck电源启动电路及电器设备
CN114825895B (zh) 一种具有过流保护功能的输入防浪涌缓启动电路
CN213094086U (zh) 一种特征电流发生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