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07574U - 一种电池隔圈组件及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隔圈组件及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07574U
CN217507574U CN202123348778.6U CN202123348778U CN217507574U CN 217507574 U CN217507574 U CN 217507574U CN 202123348778 U CN202123348778 U CN 202123348778U CN 217507574 U CN217507574 U CN 2175075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partition plate
plate
spacer
s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4877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建辉
毛永志
张海平
吴宁宁
王瑞军
杨道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ngsheng Menggul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ongsheng Menggul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ongsheng Menggul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Rongsheng Menggul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34877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075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075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075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池隔圈组件及电池,电池包括上下扣合的盖板组件、电池壳体和位于电池壳体内的电芯,电池隔圈组件设于电池壳体内,隔圈和连接片,隔圈包括环形侧壁和连接于环形侧壁的底壁,环形侧壁的顶部与盖板组件连接,环形侧壁的底部与电芯连接,底壁上设有供电芯的极耳穿过的间隙,连接片设于盖板组件的底部,且电连接于极耳和盖板组件的极柱。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电池隔圈组件,解决了对电芯进行稳定定位的问题,同时有效地避免隔圈安装过程中极耳弯折、打皱,使得极耳折弯角度减少挤压、碰撞,保证安装时极耳结构完好,且安装过程简单,易于实现自动化生产,可明显地提高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电池隔圈组件及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动力电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池隔圈组件及电池。
背景技术
在以钢壳或铝壳为外壳结构的方形锂电池中,隔圈的作用是将电芯与盖板隔离,防止电池短路。现有方形锂电池采用的隔圈一般为一次注塑成型结构,隔圈装配电池的一般方法是,顺着电池极芯正、负极极耳方向套入,极耳为多层铜铝金属薄片结构,在实际装配隔圈时难度较大,且装配隔圈时存在极耳打皱的风险,而极耳折弯时本身会产生一个极耳折弯角,极耳折弯角度容易受挤压、碰撞,发生短路。因此,需要一种电池隔圈组件,以解决上述问题至少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隔圈组件及电池,以至少解决装配隔圈时存在极耳打皱的风险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隔圈组件,电池包括上下扣合的盖板组件、电池壳体和位于所述电池壳体内的电芯,所述电池隔圈组件设于所述电池壳体内,包括隔圈和连接片,所述隔圈包括环形侧壁和连接于所述环形侧壁的底壁,所述环形侧壁的顶部与所述盖板组件连接,所述环形侧壁的底部与所述电芯连接,所述底壁上设有供所述电芯的极耳穿过的间隙,所述连接片设于所述盖板组件的底部,且电连接于所述极耳和所述盖板组件的极柱。
优选地,所述隔圈的所述底壁、所述环形侧壁和所述连接片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极耳的折弯空间。
优选地,所述隔圈由第一隔圈和第二隔圈拼接形成,所述第一隔圈包括第一支撑体和设于所述第一支撑体底部的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圈包括第二支撑体和设于所述第二支撑体底部的第二隔板;
所述第一支撑体与所述第二支撑体拼接形成所述环形侧壁,且所述环形侧壁的底部连接于所述电芯,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拼接形成所述底壁,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形成所述间隙。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体包括位于两端的一对第一连接块和连接于一对所述第一连接块之间的第一连接侧板,所述第二支撑体包括位于两端的一对第二连接块和连接于一对所述第二连接块的第二连接侧板;
所述第一隔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侧板,所述第二隔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侧板,所述第一隔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隔板的另一端之间形成所述间隙,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一连接侧板、所述第二隔板、所述第二连接侧板之间拼成所述折弯空间;所述第一隔板的所述另一端和所述第二隔板的所述另一端均为弧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的下表面均朝所述极耳向上倾斜设置,且倾斜角度范围为1°~20°;
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均设有沿其厚度方向贯通的注液通道,所述注液通道的截面为矩形、正方形或圆形;和/或,
所述间隙的宽度比所述极耳的厚度大0.1-5mm,所述间隙平行于所述第一连接侧板方向的长度比所述极耳在该方向的长度大5-10mm。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块包括第一侧面,所述第二连接块包括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
所述第一侧面设有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二侧面设有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以使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贴合;
所述第一卡合部为卡孔或卡扣,所述第二卡合部为与所述第一卡合部适配的卡扣或卡孔;
或,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胶粘或热熔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一对侧板;
所述第一连接侧板和所述第二连接侧板相背离的表面分别设有卡槽,用于与所述盖板组件的卡钩卡接;所述第一连接侧板和所述第二连接侧板相对的表面分别设有内凹区;
所述第一支撑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半槽,所述第二支撑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半槽,所述第一半槽与所述第二半槽拼成侧板槽;
每个所述侧板连接于一个所述侧板槽内,且垂直于所述隔圈,且位于所述电池壳体内;所述侧板上设有多个电解液孔。
优选地,所述连接片包括至少两层片材,所述片材的材质为金属。
优选地,所述连接片的一端与所述极柱贴合且电连接,所述连接片的另一端为U型结构,所述极耳插接于所述U型结构内,且与所述连接片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池,包括盖板组件、电池壳体、电芯和上述的电池隔圈组件。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电池隔圈组件,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隔圈的中部设置用于穿过极耳的间隙,用于固定电芯的极耳根部,该电池隔圈组件解决了对电芯进行稳定定位的问题,同时有效地避免隔圈安装过程中极耳弯折、打皱,使得极耳折弯角度减少挤压、碰撞,保证安装时极耳结构完好,且安装过程简单,易于实现自动化生产,可明显地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池隔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池隔圈组件中隔圈的顶部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池隔圈组件中隔圈的底部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池隔圈组件中第一隔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池隔圈组件中第二隔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池隔圈组件中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池隔圈组件中侧板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池隔圈组件中连接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盖板组件,11极柱,12下塑胶,13卡钩,2电池壳体,3隔圈,31第一隔圈,311第一支撑体,312第一隔板,313第一连接块,314第一连接侧板,315第一侧面,316第一半槽,317卡槽,318内凹区,319第一卡合部,32第二隔圈,321第二支撑体,322第二隔板,323第二连接块,324第二连接侧板,325第二侧面,326第二半槽,327第二卡合部,4连接片,41U型结构,5侧板,51电解液孔,6极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以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隔圈组件,电池包括上下扣合的盖板组件1、电池壳体2和位于电池壳体2内的电芯,电池隔圈组件设于电池壳体2内,包括隔圈3和连接片4,隔圈3包括环形侧壁和连接于环形侧壁的底壁,环形侧壁的顶部与盖板组件1连接,环形侧壁的底部与电芯连接,底壁上设有供电芯的极耳6穿过的间隙,连接片4设于盖板组件1的底部,且通过焊接分别电连接于极耳6和盖板组件1的极柱11。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电池隔圈组件,通过隔圈的中部设置用于穿过极耳的间隙,用于固定电芯的极耳根部,该电池隔圈组件解决了对电芯进行稳定定位的问题,同时有效地避免隔圈安装过程中极耳弯折、打皱,使得极耳折弯角度减少挤压、碰撞,保证安装时极耳结构完好,且安装过程简单,易于实现自动化生产,可明显地提高生产效率。
隔圈3的底壁、环形侧壁和盖板组件1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极耳6的折弯空间,该折弯空间可以用于容纳供极耳4和连接片4的自由部分因受外力影响发生形变进行折弯导致的变形,极耳6的根部位于隔圈3底壁的间隙内,极耳6的大部分和连接片4均位于该折弯空间内。
连接片4用于电连接极耳6和极柱11,连接片4通过板材折弯成U型,连接片4的一端与极柱11的底端贴合且通过焊接而电连接,连接片4的另一端为U型结构41,极耳6插接于U型结构41内,且与连接片4的U型结构41通过焊接电连接。连接片4与极柱11连接的一端为短边,与极耳6连接的一端为长边。
连接片4包括至少两层片材,片材的材质为金属,如铜或铝,连接片4的一端的片材相互贴合形成一个整体,另一端的片材分开形成U型结构41,如果连接片4的片材为三层,则U型结构41的一边为两层片材,另一边为一层片材。极耳6位于折弯空间内的部分也为U型,且极耳6和连接片4相对设置。
隔圈3由第一隔圈31和第二隔圈32拼接形成,第一隔圈31包括第一支撑体311和设于第一支撑体311底部的第一隔板312,第二隔圈32包括第二支撑体321和设于第二支撑体321底部的第二隔板322;
第一支撑体311与第二支撑体321拼接形成环形侧壁,且环形侧壁的底部连接于电芯,第一隔板312和第二隔板322拼接形成底壁,第一隔板312和第二隔板322之间形成间隙。
电芯为矩形体,第一支撑体311和第二支撑体321的两端压于电芯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极耳6位于电芯的顶部中间,且穿过第一隔圈31和第二隔圈32之间的条形的间隙至折弯空间之内。
间隙的宽度比极耳6的厚度大0.1-5mm,避免间隙过紧夹伤极耳,也便于安装固定极耳6形态,间隙平行于第一连接侧板314方向的长度比极耳6在该方向的长度大5-10mm,用于电芯内部气体排出。
第一支撑体311包括位于两端的一对第一连接块313和连接于一对第一连接块313之间的第一连接侧板314,第二支撑体321包括位于两端的一对第二连接块323和连接于一对第二连接块323的第二连接侧板324;
第一隔板31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侧板314,第二隔板322的一端连接于第二连接侧板324,第一隔板312的另一端与第二隔板322的另一端之间形成间隙,第一隔板312、第一连接侧板314、第二隔板322、第二连接侧板324与盖板组件1之间拼成折弯空间;第一隔板312的所述另一端和第二隔板322的另一端均为弧形,避免极耳6通过时夹伤极耳6。
第一隔板312和第二隔板322的下表面均朝极耳6向上倾斜设置,且倾斜角度范围为1°~20°,该倾斜角度为第一隔板312和第二隔板322下表面斜面与垂直于第一隔板312和第二隔板322厚度方向的平面的夹角;
第一隔板312和第二隔板322均设有沿其厚度方向贯通的注液通道,注液通道的截面为矩形、正方形或圆形。
第一连接块313包括第一侧面315,第二连接块323包括与第一侧面315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325;
第一侧面315设有第一卡合部319,第二侧面325设有第二卡合部327,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卡合,以使第一侧面315与第二侧面325贴合;或,第一侧面315与第二侧面325胶粘或热熔连接。
第一卡合部为卡孔或卡扣,第二卡合部为与第一卡合部适配的卡扣或卡孔。
第一连接侧板314和第二连接侧板324相背离的表面分别设有卡槽317,用于与盖板组件1的卡钩13卡接,卡钩13设于盖板组件1的下塑胶12,且向下伸出,第一连接侧板314和第二连接侧板324的卡槽317均为一对;第一连接侧板314和第二连接侧板324相对的表面分别设有内凹区318,内凹区318位于一对卡槽317之间,用于最大程度上容纳连接片4与极耳6折弯空间。
还包括一对侧板5;
第一支撑体31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半槽316,第二支撑体32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半槽326,第一半槽316与第二半槽326拼成侧板槽,便于侧板配合连接;
每个侧板5连接于一个侧板槽内,且垂直于隔圈3,且位于电池壳体2内;侧板5上设有多个电解液孔51,电解液孔51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便于电解液浸润,侧板5的端部两侧设有卡台,侧板5的端部插于侧板槽内,侧板5的卡台卡于第一隔圈31和第二隔圈32的底端之下,便于与侧板槽配合。
如图1至图3所示,盖板组件1包括顶盖片、极柱11、上塑胶、密封圈、下塑胶12;隔圈组件包括隔圈3、连接片4;隔圈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隔圈31和第二隔圈32,极柱11下端与连接片4、隔圈3依次连接于盖板组件1和电芯之间。极柱11固定于下塑胶12朝向隔圈3的一侧,极柱11背离下塑胶12的表面用于通过连接片4和电芯极耳6的顶部电连接。下塑12朝向隔圈3的一侧各设有2个卡钩13,第一隔圈31和第二隔圈32与卡钩13对应位置设有卡槽317,通过卡钩13和卡槽317的卡合实现盖板组件1与隔圈3的配合连接。
隔圈3位于盖板组件1和电芯之间,连接片4折弯成U型,上下两个侧壁分别通过焊接连接于电芯的极耳6和盖板组件1的极柱11,以使电芯与极柱11电连接,极耳6穿过隔圈3的底壁的间隙与连接片4位于隔圈3内。
如图2至图5所示,隔圈3包括第一隔圈31和第二隔圈32,第一隔圈31与第二隔圈32可拆卸连接,装配过程简单,对于自动化设备定位精度要求较低,容易实现自动化生产。当第一隔圈31与第二隔圈32通过第一侧面315与第二侧面325上的卡扣和卡孔(或通过胶粘或热熔)配合固定时,第一隔圈31与第二隔圈32配合形成能够固定极耳6根部的间隙。间隙的宽度大于等于极耳的厚度0.1mm—5mm,且间隙所对应的内侧面为圆弧状,避免极耳6通过或间隙过紧夹伤极耳6,也便于安装固定多层铜铝箔结构的极耳6,同时用于电芯内部气体排出。两个卡槽317之间的薄壁设有内凹区318能够最大程度上容纳连接片4与极耳5折弯空间。
第一隔圈31底部斜面和第二隔圈32底部斜面的斜面设计,一方面能够与电芯极耳6引出端相配合固位,避免在电池发生碰撞和挤压时,造成电芯晃动,另一方面,能够方便极耳6从间隙导向穿出,使极耳6根部始终与电芯的边缘保持一定的夹角,保持此夹角时,极耳6不会引发生折弯而向电芯靠近从而造成接触短路,有效避免损坏极耳6。
如图6和图7所示,隔圈3与侧板5通过第一半槽316和第二半槽326拼成的侧板槽相配合连接,同时侧板5设有间隔设置的电解液孔51,便于电解液浸润。
如图8所示,连接片4由两层铜或铝金属片材构成,连接片4短边与极柱11下端进行焊接,长边成U型结构41将多层铜铝箔结构的极耳6夹在两层金属片材之间进行焊接。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电池隔圈组件,隔圈3和盖板组件1配合固定而使极柱11与隔圈3之间形成折弯空间,该折弯空间用于供极耳6和连接片4的自由部分进行折弯。该隔圈组件解决了对电芯进行稳定定位的问题,同时有效地避免隔圈3安装过程中极耳弯折、打皱,使得极耳3折弯角度减少挤压、碰撞,保证安装时极耳3结构完好,且由两个子隔圈构成,安装过程简单,易于实现自动化生产,可明显地提高生产效率。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池包括盖板组件1、电池壳体2、电芯和上述的电池隔圈组件。
如图1和图9所示,盖板组件1和电池壳体2扣合形成电池外壳,电池隔圈组件和电芯位于电池外壳内,电池隔圈组件连接于盖板组件1和电池壳体2内的电芯之间,能够将盖板组件1和电芯隔离,有效防止电池使用过程中因振动而造成电芯窜动,而使电池发生短路的情况。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

Claims (10)

1.一种电池隔圈组件,电池包括上下扣合的盖板组件(1)、电池壳体(2)和位于所述电池壳体(2)内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隔圈组件设于所述电池壳体(2)内,包括隔圈(3)和连接片(4),所述隔圈(3)包括环形侧壁和连接于所述环形侧壁的底壁,所述环形侧壁的顶部与所述盖板组件(1)连接,所述环形侧壁的底部与所述电芯连接,所述底壁上设有供所述电芯的极耳(6)穿过的间隙,所述连接片(4)设于所述盖板组件(1)的底部,且电连接于所述极耳(6)和所述盖板组件(1)的极柱(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隔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3)的所述底壁、所述环形侧壁和所述盖板组件(1)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极耳(6)的折弯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隔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3)由第一隔圈(31)和第二隔圈(32)拼接形成,所述第一隔圈(31)包括第一支撑体(311)和设于所述第一支撑体(311)底部的第一隔板(312),所述第二隔圈(32)包括第二支撑体(321)和设于所述第二支撑体(321)底部的第二隔板(322);
所述第一支撑体(311)与所述第二支撑体(321)拼接形成所述环形侧壁,且所述环形侧壁的底部连接于所述电芯,所述第一隔板(312)和所述第二隔板(322)拼接形成所述底壁,所述第一隔板(312)和所述第二隔板(322)之间形成所述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隔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体(311)包括位于两端的一对第一连接块(313)和连接于一对所述第一连接块(313)之间的第一连接侧板(314),所述第二支撑体(321)包括位于两端的一对第二连接块(323)和连接于一对所述第二连接块(323)的第二连接侧板(324);
所述第一隔板(31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侧板(314),所述第二隔板(32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侧板(324),所述第一隔板(31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隔板(322)的另一端之间形成所述间隙,所述第一隔板(312)、所述第一连接侧板(314)、所述第二隔板(322)、所述第二连接侧板(324)与所述盖板组件(1)之间拼成所述折弯空间;所述第一隔板(312)的所述另一端和所述第二隔板(322)的所述另一端均为弧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隔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312)和所述第二隔板(322)的下表面均朝所述极耳(6)向上倾斜设置,且倾斜角度范围为1°~20°;
所述第一隔板(312)和所述第二隔板(322)均设有沿其厚度方向贯通的注液通道,所述注液通道的截面为矩形、正方形或圆形;和/或,
所述间隙的宽度比所述极耳(6)的厚度大0.1-5mm,所述间隙平行于所述第一连接侧板(314)方向的长度比所述极耳(6)在该方向的长度大5-10m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隔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块(313)包括第一侧面(315),所述第二连接块(323)包括与所述第一侧面(315)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325);
所述第一侧面(315)设有第一卡合部(319),所述第二侧面(325)设有第二卡合部(327),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以使所述第一侧面(315)与所述第二侧面(325)贴合;
所述第一卡合部(319)为卡孔或卡扣,所述第二卡合部(327)为与所述第一卡合部(319)适配的卡扣或卡孔;
或,所述第一侧面(315)与所述第二侧面(325)胶粘或热熔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隔圈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对侧板(5);
所述第一连接侧板(314)和所述第二连接侧板(324)相背离的表面分别设有卡槽(317),用于与所述盖板组件(1)的卡钩(13)卡接;所述第一连接侧板(314)和所述第二连接侧板(324)相对的表面分别设有内凹区(318);
所述第一支撑体(31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半槽(316),所述第二支撑体(32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半槽(326),所述第一半槽(316)与所述第二半槽(326)拼成侧板槽;
每个所述侧板(5)连接于一个所述侧板槽内,且垂直于所述隔圈(3),且位于所述电池壳体(2)内;所述侧板(5)上设有多个电解液孔(5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隔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片(4)包括至少两层片材,所述片材的材质为金属。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隔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片(4)的一端与所述极柱(11)贴合且电连接,所述连接片(4)的另一端为U型结构(41),所述极耳(6)插接于所述U型结构(41)内,且与所述连接片(4)电连接。
10.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盖板组件(1)、电池壳体(2)、电芯和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隔圈组件。
CN202123348778.6U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电池隔圈组件及电池 Active CN2175075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48778.6U CN217507574U (zh)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电池隔圈组件及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48778.6U CN217507574U (zh)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电池隔圈组件及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07574U true CN217507574U (zh) 2022-09-27

Family

ID=83344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48778.6U Active CN217507574U (zh)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电池隔圈组件及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075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34305B (zh) 可再充电电池
US20210066700A1 (en) Single-cell battery, battery module, power battery and electric vehicle
EP3159951B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module
CN209786120U (zh) 二次电池和电池模组
WO2020207230A1 (zh) 一种电池模组
EP3512003B1 (en) Component for collecting current and battery
EP3800688B1 (en) Top cover assembly, battery cell, battery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US10658682B2 (en) Fuel cell stack
EP4379929A1 (en) Battery cell unit, battery, and vehicle
CN215578863U (zh) 电池模组及具有其的电池包
CN113161672A (zh) 电池模组及具有其的电池包
CN215451691U (zh) 电连接件及动力电池
EP3905371B1 (en) Battery box and battery module
CN215184344U (zh) 电池模组及具有其的电池包
CN217507574U (zh) 一种电池隔圈组件及电池
EP3872892A1 (en) Current collector and secondary battery
CN213905519U (zh) 方形电池
CN113067073B (zh) 一种电池模组外框、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5644829U (zh) 电池模块及电池包
CN217214958U (zh) 一种电池组
CN113067071B (zh) 一种电池模组外框、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115020923A (zh) 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211980682U (zh) 端板组件及电池模组
CN215578862U (zh) 极耳支架、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CN219811586U (zh)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