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06658U - 集公交候车站与应急避难舱于一体的设施 - Google Patents

集公交候车站与应急避难舱于一体的设施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06658U
CN217506658U CN202221599651.3U CN202221599651U CN217506658U CN 217506658 U CN217506658 U CN 217506658U CN 202221599651 U CN202221599651 U CN 202221599651U CN 217506658 U CN217506658 U CN 2175066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in body
cabin
emergency
facility
refu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9965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覃雪松
何静
彭一力
张鎏
齐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59965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066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066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066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集公交候车站与应急避难舱于一体的设施,包括公交候车站与应急避难舱合建的具有一侧开口的舱体,所述舱体的内底部设置有公交座椅,所述舱体的内部一侧设置有公交系统显示屏,所述公交系统显示屏上设置有救援呼救系统,所述舱体的外部设置有警报灯和警报喇叭。本实用新型有效的实现了公交候车站与应急逃生舱的平灾结合,可以作为常规避难场所的有益补充。进一步解决了常规避难设施功能单一,应对灾害类型单一的难题,实现一种避难设施可以同时有效应对地震、泥石流、山洪、山体滑坡、城市内涝等多种类型的灾害的突破。而且应用场景广泛,并为救援人员提供准确的救援地点,有效提高极端灾害中受灾人员的生还率。

Description

集公交候车站与应急避难舱于一体的设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避难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公交候车站与应急避难舱于一体的设施。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以及快速城市化推进所造成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还伴随着一些极端天气影响,导致我国部分地区多种灾害频发,包括:地震、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以及城市内涝等,这些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也影响了地区的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而传统的公交候车站一般没有防灾避灾设施或救援设施较为简单,起到的救援功能十分有限;传统的避难场所分布不均,且由于土地限制(人口密集或人流量大的区域,单独建设避难所,土地带来的“收益”十分有限),难以在人群密集区如公交候车站单独建设避难所,这也与避难所的建立为“更多的人”提供救援的初衷相背离,这样传统的避难所,无法在灾害来临时给更多受害人员提供有效的保护,所以迫切需要有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或设备,能够将公交候车站和救援设施较为齐全的传统避难所有效结合。
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解决上述技术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在于解决传统的公交候车站和避难所分别独立建设运行,不能进行有效结合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公交候车站与应急避难舱于一体的设施,包括公交候车站与应急避难舱合建的具有一侧开口的舱体,所述舱体的内底部设置有公交座椅,所述舱体的内部一侧设置有公交系统显示屏,所述公交系统显示屏上设置有救援呼救系统,所述舱体的外部设置有警报灯和警报喇叭,所述舱体的顶部还设置有应急通风装置,所述舱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地面固定连接的侧基座,两个所述侧基座分别通过卡扣与所述舱体相连,两个所述侧基座上分别设置有拉索轮,所述拉索轮上设置有拉索,所述拉索远离所述拉索轮的一端与固定在所述舱体一侧的拉索扣相连,所述舱体的内底部设置有排水泵,所述舱体的外侧设置有若干高度不同的水位感应器;
所述舱体的开口处设置有一可升降的方舟盖板;
在候车模式时,所述方舟盖板收纳在地面上开设的容纳空间内;
在避难模式时,所述方舟盖板可升至将所述舱体的开口闭合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水位感应器包括三个高度依次递增的第一水位感应器、第二水位感应器和第三水位感应器。
优选的,所述舱体内设置有灾害预警系统模块,所述灾害预警系统模块包括灾害预警接收系统和灾害感应系统,所述灾害感应系统内置有震动感应器,所述灾害感应系统具有识别所述水位感应器及所述震动感应器的信号并通过所述警报灯和所述警报喇叭发出报警信号的功能。
优选的,所述救援呼救系统包括应急通信装置、定位系统模块和惯性导航系统模块。
优选的,所述舱体内对应所述公交座椅的位置设置有若干安全带。
优选的,所述舱体内设置有应急物资箱。
优选的,所述舱体内设置有生命监测系统模块、呼吸保障系统模块和生命保障系统模块。
优选的,所述呼吸保障系统模块为供氧机。
优选的,所述舱体和所述方舟盖板均由高强钢材料制成,所述方舟盖板上设置有由防弹玻璃制成的方舟盖板窗。
优选的,所述拉索扣的断裂极限值大于所述卡扣的断裂极限值。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由于上述结构设计,有效的实现了公交候车站与应急逃生舱的平灾结合,可以作为常规避难场所的有益补充。
进一步解决了常规避难设施功能单一,应对灾害类型单一的难题,实现一种避难设施可以同时有效应对地震、泥石流、山洪、山体滑坡、城市内涝等多种类型的灾害的突破。
而且应用场景广泛,包括山区道路、城市道路以及地下隧道等场景,特别是在地下隧道中雨水漫灌,山区道路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等灾害中,人员在这些突出灾难中,短时间根本无法逃离至安全地带时的情形下,该设施能为受灾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避难场所,并为救援人员提供准确的救援地点,有效提高极端灾害中受灾人员的生还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候车模式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候车模式左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候车模式右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候车模式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内部左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内部右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候车模式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候车模式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避难模式方舟盖板上升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避难模式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避难模式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避难模式卡扣松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避难模式拉索断裂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避难模式漂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警报灯、2警报喇叭、3应急通风装置、4拉索扣、5拉索、6拉索轮、7卡扣、8侧基座、9第一水位感应器、10第二水位感应器、11第三水位感应器、12灾害预警系统模块、13定位系统模块、14惯性导航系统模块、15公交系统显示屏、16救援呼救系统、17安全带、18公交座椅、19应急物资箱、20生命监测系统模块、21呼吸保障系统模块、22生命保障系统模块、23排水泵、24方舟盖板、25方舟盖板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实施例:
如图1-图8所示,一种集公交候车站与应急避难舱于一体的设施,包括公交候车站与应急避难舱合建的具有一侧开口的舱体,舱体的内底部设置有公交座椅18,舱体的内部一侧设置有公交系统显示屏15,公交系统显示屏15上设置有救援呼救系统16,舱体的外部设置有警报灯1和警报喇叭2,舱体的顶部还设置有应急通风装置3,舱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地面固定连接的侧基座8,两个侧基座8分别通过卡扣7与舱体相连,两个侧基座8上分别设置有拉索轮6,拉索轮6上设置有拉索5,拉索5远离拉索轮6的一端与固定在舱体一侧的拉索扣4相连,舱体的内底部设置有排水泵23,舱体的外侧设置有若干高度不同的水位感应器,舱体的开口处设置有一可升降的方舟盖板24。
在候车模式时,方舟盖板24收纳在地面上开设的容纳空间内,可在地面下提前用混凝土浇筑一个存放方舟盖板24的容纳空间(类似于升降式止车柱),舱体、公交座椅18及公交系统显示屏15配合作为公交候车站使用。
在避难模式时,方舟盖板24可升至将舱体的开口闭合的位置。
如图9-图11所示,在地震灾害和山体滑坡灾害时,在人员到达舱体之后,可以通过人工手动操作,升起方舟盖板24,整个舱体及方舟盖板24材料采用高强度钢制造,方舟盖板窗25采用5cm厚的防弹玻璃制造,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撞击,舱体内还设置有安全带17,以保障舱内避难人员的生命安全。
如图12-图14所示,拉索扣4是固定拉索5上方的,拉索轮6是在舱体受浮力影响上升时,拉索5会相应拉出,此时,拉索轮6起到对拉索5导向的作用,防止拉索5卡住受硬摩擦力过大而提前断裂;卡扣7是用于释放舱体的,当舱体受到的浮力大于预设极限时,卡扣7会被浮力顶开,进而释放舱体;拉索扣4同样也有一个预设极限值(此预设极限值要高于前面卡扣7的预设极限值),当水位进一步上升,快达到通风囗时,拉索扣4会主动断裂,另一种情况是,水位虽然不高,但是冲击力过大,比如山洪爆发,拉索扣4也会断裂。举例说明:在泥石流、山洪和城市内涝灾害时,在人员到达舱体之后,舱体通过右外侧的三级水位感应器提供相应的避灾措施,三级水体感应器(第一水位感应器9、第二水位感应器10和第三水位感应器11)离地高度分别为20cm、50cm和200cm,当水位达到20cm时,灾害预警系统模块12启动,通过警报灯1和警报喇叭2提示候车人员及附近人员前来避险;当水位达到50cm时,水灾避难模式启动,灾害预警系统模块12会提示内部避难人员手动操作升起方舟盖板24或自动升起方舟盖板24(经提示后,内部人员未手动操作时),同时舱体上方的应急通风装置3启动,位于舱体底部的排水泵23同步向外排空内部积水;当水位达到200cm时,为了避免舱体完全被水淹没,舱体底部的卡扣7会自动松开,舱体基于自身的浮力会飘浮在水面上,此时应急通风装置3将会关闭,同时内部的呼吸保障系统模块21(供氧机)将会启动,由于受到外侧拉索5的限制,在水流力量不大或者水位高度未超过拉索5最高限定高度的情况下,拉索5可以将舱体锚固在原地。而当水流力量超过一定程度或者水超过拉索5最高限定高度的情况下,此时拉索扣4会被动或主动断裂,舱体会飘浮在水面上,随着水流方向飘流。
具体的,舱体内设置有灾害预警系统模块12,灾害预警系统模块12包括灾害预警接收系统和灾害感应系统,灾害预警系统可以接收到上级灾害预警中心发送的震时预警、山洪预警、山体滑坡预警、泥石流预警和暴雨预警,灾害预警系统在接收到预警信息以后,即时通过警报灯1光和警报喇叭2提醒候车人员及附近人员前来避难。在未接到上级灾害预警中心发送的灾害预警时,避难设施自带的灾害感应系统也可以通过内置的震动感应器(应对地震、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和水位感应器(应对泥石流、山洪和城市内涝)主动识别灾害,再通过警报灯1光和警报喇叭2提醒候车人员及附近人员前来避难。同时,舱体附近人员也可以通过报警及应急通信装置及时向上级灾害预警中心上报灾害情况,为附近区域提供灾害预警。
具体的,救援呼救系统16包括应急通信装置、定位系统模块13和惯性导航系统模块14,定位系统13采用GPS定位系统,惯性导航系统模块14采用INS惯性导航系统,GPS定位系统主要依据卫星定位向外部发送舱体位置坐标,而当GPS定位系统无法正常工作时(如暴雨天气云层过厚、舱体在隧道内、山谷中或者被水淹没时等情况下无法连接到卫星),则启用备用的惯性导航系统模块14,这种不依赖于外部信息、也不向外部辐射能量的自主式导航系统来定位舱体坐标位置。
具体的,在避难模式下,公交系统显示屏15转变为舱体内的应急通话系统,避难人员可以通过按压公交系统显示屏15下方的应急通信装置,实现与外部灾害救援中心及灾害救援人员的便捷联系,同时舱体外部的警报灯1和警报喇叭2不断向外发警报声和国际通用的求救信号闪灯,方便救援人员及时发现并施救。
具体的,舱体内人员数量限定为6名,舱体内公交座椅18上方提供了6套安全带17,保障舱体在受到撞击和飘流状态下舱内人员的安全。当人数超过6人时,舱内人员可以打开公交座椅18下方设置的应急物资箱19,(方舟盖板24关闭前)向舱体外人员提供应急物资(救生衣、应急药品等)。
具体的,在避难模式下,生命监测系统模块20和生命保障系统模块22启用,生命监测系统模块20主动监测避难人员的生命特征,包括心跳、呼吸、体温等指标,便于外部救援人员及时掌握舱体内人员的健康状态;生命保障系统模块22,包括医疗急救设施、常用药品、食物及饮用水,供舱内人员在救援人员到来之前使用。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集公交候车站与应急避难舱于一体的设施,包括公交候车站与应急避难舱合建的具有一侧开口的舱体,所述舱体的内底部设置有公交座椅(18),所述舱体的内部一侧设置有公交系统显示屏(15),其特征在于:所述公交系统显示屏(15)上设置有救援呼救系统(16),所述舱体的外部设置有警报灯(1)和警报喇叭(2),所述舱体的顶部还设置有应急通风装置(3),所述舱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地面固定连接的侧基座(8),两个所述侧基座(8)分别通过卡扣(7)与所述舱体相连,两个所述侧基座(8)上分别设置有拉索轮(6),所述拉索轮(6)上设置有拉索(5),所述拉索(5)远离所述拉索轮(6)的一端与固定在所述舱体一侧的拉索扣(4)相连,所述舱体的内底部设置有排水泵(23),所述舱体的外侧设置有若干高度不同的水位感应器;
所述舱体的开口处设置有一可升降的方舟盖板(24);
在候车模式时,所述方舟盖板(24)收纳在地面上开设的容纳空间内;
在避难模式时,所述方舟盖板(24)可升至将所述舱体的开口闭合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公交候车站与应急避难舱于一体的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位感应器包括三个高度依次递增的第一水位感应器(9)、第二水位感应器(10)和第三水位感应器(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公交候车站与应急避难舱于一体的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内设置有灾害预警系统模块(12),所述灾害预警系统模块(12)包括灾害预警接收系统和灾害感应系统,所述灾害感应系统内置有震动感应器,所述灾害感应系统具有识别所述水位感应器及所述震动感应器的信号并通过所述警报灯(1)和所述警报喇叭(2)发出报警信号的功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公交候车站与应急避难舱于一体的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救援呼救系统(16)包括应急通信装置、定位系统模块(13)和惯性导航系统模块(1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公交候车站与应急避难舱于一体的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内对应所述公交座椅(18)的位置设置有若干安全带(1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公交候车站与应急避难舱于一体的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内设置有应急物资箱(19)。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公交候车站与应急避难舱于一体的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内设置有生命监测系统模块(20)、呼吸保障系统模块(21)和生命保障系统模块(2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集公交候车站与应急避难舱于一体的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吸保障系统模块(21)为供氧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公交候车站与应急避难舱于一体的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和所述方舟盖板(24)均由高强钢材料制成,所述方舟盖板(24)上设置有由防弹玻璃制成的方舟盖板窗(25)。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集公交候车站与应急避难舱于一体的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索扣(4)的断裂极限值大于所述卡扣(7)的断裂极限值。
CN202221599651.3U 2022-06-23 2022-06-23 集公交候车站与应急避难舱于一体的设施 Active CN2175066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99651.3U CN217506658U (zh) 2022-06-23 2022-06-23 集公交候车站与应急避难舱于一体的设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99651.3U CN217506658U (zh) 2022-06-23 2022-06-23 集公交候车站与应急避难舱于一体的设施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06658U true CN217506658U (zh) 2022-09-27

Family

ID=833394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99651.3U Active CN217506658U (zh) 2022-06-23 2022-06-23 集公交候车站与应急避难舱于一体的设施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066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541197B1 (ja) 津波又は洪水に対する防災用として地上設置される浮遊型シェルタ
CN107351993B (zh) 一种基于无人船的水上救援装置及其方法
CN109850095B (zh) 一种基于无人机的智能水下救援方法及其系统
US9205901B2 (en) Aquatic lifesaving device
CN111986520A (zh) 基于海上数据综合管理中心的海域交通管理系统及方法
CN217506658U (zh) 集公交候车站与应急避难舱于一体的设施
US20230392499A1 (en) Fabricated ocean tunnel structure with escape device and application method thereof
CN112085925A (zh) 预警救援设备及其安装方法以及预警系统
KR20060117446A (ko) 무인 구명정의 구조
CN210353656U (zh) 一种安全书包
US20100311293A1 (en) Water walking stage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203227224U (zh) 地震救生舱
Shetty et al. Remotely operated marine rescue vehicle
CN113271438A (zh) 一种海水浴场安全监管系统
CN220226967U (zh) 一种地下通道应急避难所的分布结构
US20240096202A1 (en) Beach safety devices, system and methods of use
JP2020007900A (ja) ボラード
CN211349521U (zh) 一种海水浴场智能安全防护系统
CN2630107Y (zh) 货船用自动分离生活仓
CN212460771U (zh) 一种溺水应急救援系统
CN210526811U (zh) 多功能拉索无人机
CN213008667U (zh) 海上漂浮医疗救助装置
EP4147962A1 (en) Water walking stage system
CN111179553A (zh) 一种海水浴场智能安全防护系统
CN115013046A (zh) 一种隧道内涝逃生避险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