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96383U - 一种无障碍小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障碍小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496383U CN217496383U CN202221483110.4U CN202221483110U CN217496383U CN 217496383 U CN217496383 U CN 217496383U CN 202221483110 U CN202221483110 U CN 202221483110U CN 217496383 U CN217496383 U CN 21749638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nkage
- main body
- hinged
- equipment main
- whe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一种无障碍小车,包括设备主体、行走轮、转向轮、承载台、旋转龙头、座椅、履带组件、驱动电机、蓄电池和控制面板;还包括连动框架、行走轮、连动横杆、承载台第一支撑柱、承载台第二支撑柱、电动伸缩杆、支撑箱、第一电动推杆、辅助轮、两个副电动推杆、两个联动支架、两个从动支架和两个限位轮。本实用新型无障碍小车可以在路面和楼梯上行驶,在上下楼梯时使用者座椅下降,重心偏下,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而且具有独特的装置能够保证在楼梯上使用的舒适度和安全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障碍小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无障碍小车。
背景技术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以及交通等事故多发的年代,肢体出现障碍的人与日俱增,所以对轮椅的需求量相对较多,市场为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生产出各式各样的移动小车,其中轮椅最为典型,我国轮椅产值很大但相对于国外在轮椅设计研究上略显薄弱。
现今市场上的此类无障碍小车种类繁多,基本可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现有的此类无障碍小车述的车架上设有座椅、车轮,这种结构的轮椅,其结构简单,在上、下坡时,座椅会随车架一起产生倾斜,从而使得使用者,随座椅一起倾斜,这样使用者坐在座椅上不平稳,不能很好地控制小车,此时小车的使用安全性不高,为使用者的出行带来了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障碍小车,该小车可以在路面和楼梯上行驶,在上下楼梯时使用者座椅下降,重心偏下,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而且具有独特的装置能够保证在楼梯上使用的舒适度和安全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障碍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主体(1)、行走轮(2)、转向轮(3)、承载台(8)、旋转龙头(5)、座椅(16)、履带组件(18)、驱动电机(19)、蓄电池(20)和控制面板(11);其中,所述设备主体(1)底端的两侧皆安装有履带组件(18),履带组件(18)设置有两组;蓄电池(20)和驱动电机(19)安装在设备主体(1)内部;
所述无障碍小车还包括连动框架、行走轮(2)、连动横杆(7)、承载台第一支撑柱(8-1)、承载台第二支撑柱(8-2)、电动伸缩杆(12)、支撑箱(17)、第一电动推杆(21)、辅助轮(22)、两个副电动推杆(24)、两个联动支架(25)、两个从动支架(26)和两个限位轮(28);
连动框架由设备主体(1)两侧与地面垂直的四边形框架(6-1)和连动框架横梁(6-3)组成,连动框架横梁(6-3)固定连接两侧的四边形框架(6-1),连动框架横梁(6-3)固定于四边形框架(6-1)后部顶端;行走轮(2)安装在四边形框架(6-1)下端后部;四边形框架(6-1)中与地面垂直的框由上而下设置有三个孔,上端的孔用于与连动横杆(7)铰接,中间的孔用于与承载台第一支撑柱(8-1)下端铰接;下端的孔用于与设备主体(1)铰接;电动伸缩杆(12)的一端与连动框架横梁(6-3)铰接,电动伸缩杆(12)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设备主体(1)内部;
连动横杆(7)前端与转向轮(3)固定连接;连动横杆(7)中部与承载台第二支撑柱(8-2)下端铰接;
承载台第一支撑柱(8-1)上端和承载台第二支撑柱(8-2)上端均与承载台(8)铰接;座椅(16)安装在承载台(8)上;
转向轮(3)上端安装有旋转龙头(5);
设备主体(1)尾部固定有支撑箱(17),支撑箱(17)顶端安装有第一电动推杆(21),且所述第一电动推杆(21)的活塞杆底端通过加长块安装有辅助轮(22);
两个副电动推杆(24)分别固定安装在设备主体(1)前部两侧,每侧联动支架(25)的前端与限位轮(28)连接,联动支架(25)的后端与副电动推杆(24)铰接;从动支架(26)的一端与限位轮(28)铰接,从动支架(26)的另一端与设备主体(1)铰接;
控制面板(11)安装在设备主体(1)上,控制面板(11)内部单片机的输出端分别与电动伸缩杆(12)、第一电动推杆(21)和副电动推杆(24)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设备主体(1)内部安装有两组驱动电机(19)。
优选的,两组驱动电机(19)分别为转向轮(3)和履带组件(18)提供动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无障碍小车不仅增强小车的运动灵活性,提高小车的使用安全性以及便捷性,满足不用使用者的乘坐需求,还可使得小车适用于不同的行走环境,既可以代步、在平缓路面高速行驶,又可以自由上下台阶,提升小车的工作适用范围;
(1)当小车需要上行(或下行)台阶时,使用者通过控制面板操作电动伸缩杆进行工作,使其牵动连动框架中的连动框架横梁(6-3)发生移动,进而带动四边形框架(6-1),由于四边形框架(6-1)中下端的孔与设备主体(1)铰接,所以以此为圆心四边形框架(6-1)转动,从而将行走轮(2)升起,实现设备主体的履带组件(18)与地面接触。四边形框架(6-1)转动的同时与之铰接的连动横杆(7)被向前推动,固定在连动横杆(7)前端的转向轮(3)逐渐抬高;而且与连动横杆(7)铰接的承载台第二支撑柱(8-2)也被向上推起,而与四边形框架(6-1)铰接的承载台第一支撑柱(8-1)则随着四边形框架(6-1)旋转向下移动,因此承载台(8)形成向后倾斜的状态。在此过程中设备主体(1)下降、承载台(8)后倾使使用者重心下移,稳定性和安全性大幅提高,可有效避免碰撞或外力引发的侧倾事故;
(2)通过设置有行走轮和辅助轮等,在本实用新型无障碍小车上台阶、达到台阶顶部或缓台时,开启第一电动推杆工作,使其推动辅助轮下行,直至辅助轮与地面接触,用辅助轮支撑无障碍小车,以避免无障碍小车发生后仰,同时随着辅助轮不断的下行增长,无障碍小车后部逐步升高与台阶顶部或缓台齐平,避免无障碍小车在达到台阶顶部或缓台时突然改变姿态(无障碍小车前部突然由上升姿态改为水平)给使用者带来的不适和惊恐,实现了无障碍小车的软着陆,也增加了使用的安全性。
(3)通过设置有副电动推杆和限位轮(28)等,当使用者下行楼梯时(无障碍小车前部探出台阶顶部),副电动推杆的端部收缩牵动联动支架(25),此时限位轮(28逆时针翻转(向下转动),直至限位轮前端与其下楼梯台阶面接触,然后无障碍小车缓慢前进,并操纵副电动推杆逐渐升起限位轮(28),无障碍小车前部由水平逐渐向下,使无障碍小车缓慢的与楼梯斜面平行;达到台阶底部限位轮复位,再通过控制面板操作电动伸缩杆进行工作,使其推动设备主体向上移动,随着设备主体的上升行走轮和转向轮与地面接触,承载台(8)和座椅同步随着设备主体上升和复位。限位轮(28)的设计使无障碍小车下台阶的过程更为平稳和安全。
本实用新型驾驶和上下楼过程中都完全可以由使用者独立完成,无需其他人协助,本实用新型主要从安全和使用感受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具有更为优异的安全性和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设备主体及连动框架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连动框架、连动横杆、承载台第一支撑柱;承载台第二支撑柱和电动伸缩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设备主体;2、行走轮;3、转向轮;5、旋转龙头;6-1、四边形框架;7、连动横杆;6-3、连动框架横梁;8、承载台;8-1、承载台第一支撑柱;8-2、承载台第二支撑柱;11、控制面板;12、电动伸缩杆;16、座椅;17、支撑箱;18、履带组件;19、驱动电机;20、蓄电池;21、第一电动推杆;22、辅助轮;24、副电动推杆;25、联动支架;26、从动支架;28、限位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无障碍小车,包括设备主体1、行走轮2、转向轮3、承载台8、旋转龙头5、座椅16、履带组件18、驱动电机19、蓄电池20和控制面板11;其中,所述设备主体1底端的两侧皆安装有履带组件18,履带组件18设置有两组;蓄电池20和驱动电机19安装在设备主体1内部;
所述无障碍小车还包括连动框架、行走轮2、连动横杆7、承载台第一支撑柱8-1、承载台第二支撑柱8-2、电动伸缩杆12、支撑箱17、第一电动推杆21、辅助轮22、两个副电动推杆24、两个联动支架25、两个从动支架26和两个限位轮28;
连动框架由设备主体1两侧与地面垂直的四边形框架6-1和连动框架横梁6-3组成,连动框架横梁6-3固定连接两侧的四边形框架6-1,连动框架横梁6-3固定于四边形框架6-1后部顶端;行走轮2安装在四边形框架6-1下端后部;四边形框架6-1中与地面垂直的框由上而下设置有三个孔,上端的孔用于与连动横杆7铰接,中间的孔用于与承载台第一支撑柱8-1下端铰接;下端的孔用于与设备主体1铰接;电动伸缩杆12的一端与连动框架横梁6-3铰接,电动伸缩杆12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设备主体1内部;
连动横杆7前端与转向轮3固定连接;连动横杆7中部与承载台第二支撑柱8-2下端铰接;
承载台第一支撑柱8-1上端和承载台第二支撑柱8-2上端均与承载台8铰接;座椅16安装在承载台8上;
转向轮3上端安装有旋转龙头5;
设备主体1尾部固定有支撑箱17,支撑箱17顶端安装有第一电动推杆21,且所述第一电动推杆21的活塞杆底端通过加长块安装有辅助轮22;
两个副电动推杆24分别固定安装在设备主体1前部两侧,每侧联动支架25的前端与限位轮28连接,联动支架25的后端与副电动推杆24铰接;从动支架26的一端与限位轮28铰接,从动支架26的另一端与设备主体1铰接;
控制面板11安装在设备主体1上,控制面板11内部单片机的输出端分别与电动伸缩杆12、第一电动推杆21和副电动推杆24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设备主体1内部安装有两组驱动电机19,分别为转向轮3和履带组件18提供动力。该驱动电机19的型号可为Y90S-2。
通过控制面板操作电动伸缩杆进行工作,使其牵动连动框架中的连动框架横梁6-3发生移动,进而带动四边形框架6-1,由于四边形框架6-1中下端的孔与设备主体1铰接,所以以此为圆心四边形框架6-1转动,从而将行走轮2升起,实现设备主体的履带组件18与地面接触。四边形框架6-1转动的同时与之铰接的连动横杆7被向前推动,固定在连动横杆7前端的转向轮3逐渐抬高;而且与连动横杆7铰接的承载台第二支撑柱8-2也被向上推起,而与四边形框架6-1铰接的承载台第一支撑柱8-1则随着四边形框架6-1旋转向下移动,承载台8转变为向后倾斜的状态。
承载台8和座椅16向后倾斜,与楼梯斜面基本平行。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动推杆21的型号可为JIN-1604,副电动推杆24的型号可为DT100,控制面板11的型号可为AT89S51,
本申请实施例在使用时,首先工作人员可通过旋转龙头5、转向轮3控制该小车的移动方向,通过控制面板11控制驱动电机19进行工作,蓄电池20为驱动电机19等电器设备供电,此时两组驱动电机19可驱动履带组件18、转向轮3转动,可使得小车行走,增强小车的运动灵活性。
辅助轮22在普通路面行驶时被收缩回支撑箱17内。座椅16与承载台8采用卡接方式,便于座椅的更换和对无障碍小车的维修。
Claims (3)
1.一种无障碍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主体(1)、行走轮(2)、转向轮(3)、承载台(8)、旋转龙头(5)、座椅(16)、履带组件(18)、驱动电机(19)、蓄电池(20)和控制面板(11);其中,所述设备主体(1)底端的两侧皆安装有履带组件(18),履带组件(18)设置有两组;蓄电池(20)和驱动电机(19)安装在设备主体(1)内部;
其特征在于,所述无障碍小车还包括连动框架、行走轮(2)、连动横杆(7)、承载台第一支撑柱(8-1)、承载台第二支撑柱(8-2)、电动伸缩杆(12)、支撑箱(17)、第一电动推杆(21)、辅助轮(22)、两个副电动推杆(24)、两个联动支架(25)、两个从动支架(26)和两个限位轮(28);
连动框架由设备主体(1)两侧与地面垂直的四边形框架(6-1)和连动框架横梁(6-3)组成,连动框架横梁(6-3)固定连接两侧的四边形框架(6-1),连动框架横梁(6-3)固定于四边形框架(6-1)后部顶端;行走轮(2)安装在四边形框架(6-1)下端后部;四边形框架(6-1)中与地面垂直的框由上而下设置有三个孔,上端的孔用于与连动横杆(7)铰接,中间的孔用于与承载台第一支撑柱(8-1)下端铰接;下端的孔用于与设备主体(1)铰接;电动伸缩杆(12)的一端与连动框架横梁(6-3)铰接,电动伸缩杆(12)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设备主体(1)内部;
连动横杆(7)前端与转向轮(3)固定连接;连动横杆(7)中部与承载台第二支撑柱(8-2)下端铰接;
承载台第一支撑柱(8-1)上端和承载台第二支撑柱(8-2)上端均与承载台(8)铰接;座椅(16)安装在承载台(8)上;
转向轮(3)上端安装有旋转龙头(5);
设备主体(1)尾部固定有支撑箱(17),支撑箱(17)顶端安装有第一电动推杆(21),且所述第一电动推杆(21)的活塞杆底端通过加长块安装有辅助轮(22);
两个副电动推杆(24)分别固定安装在设备主体(1)前部两侧,每侧联动支架(25)的前端与限位轮(28)连接,联动支架(25)的后端与副电动推杆(24)铰接;从动支架(26)的一端与限位轮(28)铰接,从动支架(26)的另一端与设备主体(1)铰接;
控制面板(11)安装在设备主体(1)上,控制面板(11)内部单片机的输出端分别与电动伸缩杆(12)、第一电动推杆(21)和副电动推杆(24)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障碍小车,其特征在于:设备主体(1)内部安装有两组驱动电机(1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障碍小车,其特征在于:两组驱动电机(19)分别为转向轮(3)和履带组件(18)提供动力。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8660548 | 2021-08-10 | ||
CN202121866054 | 2021-08-10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496383U true CN217496383U (zh) | 2022-09-27 |
Family
ID=833602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483110.4U Active CN217496383U (zh) | 2021-08-10 | 2022-06-14 | 一种无障碍小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496383U (zh) |
-
2022
- 2022-06-14 CN CN202221483110.4U patent/CN21749638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042684U (zh) | 一种多功能爬楼轮椅 | |
CN205073155U (zh) | 一种能上下楼梯的电动轮椅 | |
CN111297582B (zh) | 一种平衡爬楼轮椅及其爬楼方法 | |
CN104970931A (zh) | 一种多功能电动轮椅车 | |
CN112773621A (zh) | 支撑结构、底盘结构、智能爬楼轮椅及上下台阶方法 | |
CN202605146U (zh) | 电动爬梯车 | |
CN105596160A (zh) | 基于行走轮摆动的单节双履带爬楼轮椅及上下楼方法 | |
CN112022533A (zh) | 一种全地形履带式双驱光伏智能化越障轮椅 | |
CN204744699U (zh) | 一种多功能电动轮椅车 | |
CN210698041U (zh) | 一种新型爬楼梯轮椅机器人 | |
CN2451090Y (zh) | 一种能上下楼梯的轮椅 | |
CN109009734B (zh) | 一种上下路沿轮椅及其上下路沿方法 | |
CN201044790Y (zh) | 一种特殊形式的可上下楼可变位多功能担架车 | |
CN110353902A (zh) | 一种可上下楼梯的轮椅 | |
CN106389026A (zh) | 一种履带式轮椅 | |
CN101803980B (zh) | 无障碍轮椅 | |
CN217496383U (zh) | 一种无障碍小车 | |
CN209757376U (zh) | 一种载人移动机器人的底盘悬挂结构及载人移动机器人 | |
CN113133878B (zh) | 一种伸缩变角式爬楼轮椅 | |
CN214909383U (zh) | 一种伸缩变角式爬楼轮椅 | |
CN214858397U (zh) | 支撑结构、底盘结构、双履带行走爬楼车及智能爬楼轮椅 | |
CN204446352U (zh) | 能上下楼梯的轮椅 | |
CN2286123Y (zh) | 电动多功能上下楼梯车 | |
CN202892262U (zh) | 一种新型轮-履复合式电动轮椅 | |
CN109464240A (zh) | 一种电动轮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