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95201U - 三维打印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三维打印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95201U
CN217495201U CN202220553384.XU CN202220553384U CN217495201U CN 217495201 U CN217495201 U CN 217495201U CN 202220553384 U CN202220553384 U CN 202220553384U CN 217495201 U CN217495201 U CN 2174952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heat dissipation
ventilation opening
bottom plate
dimensional pri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55338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nycub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nycub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nycub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nycub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55338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952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952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952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三维打印设备,包括:基座,基座围设有安装腔,并设置有连通安装腔的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散热装置,设置在安装腔内,散热装置包括散热件和第一风机,第一风机设置在散热件上,第一风机用于使气流经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中的一个进入安装腔,并经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中的另一个排出。由此,通过在散热件上设置第一风机,将基座外部的气流与基座内部的气流实现循环,以提高基座内发热部件的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三维打印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三维打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到一种三维打印设备。
背景技术
三维打印设备又称3D打印设备(3Dimension Printer,3DP),是一种累积制造技术,三维打印设备是快速成形技术的一种机器,它是一种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特殊蜡材、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依次打印多层的粘合材料来制造三维的物体。
目前的光固化三维打印设备,基座内部散热效率较慢,散热效果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三维打印设备,通过在散热件上设置第一风机,将基座外部的气流与基座内部的气流实现循环,以提高基座内发热部件的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
依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三维打印设备,包括:基座,基座围设有安装腔,并设置有连通安装腔的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散热装置,设置在安装腔内,散热装置包括散热件和第一风机,第一风机设置在散热件上,第一风机用于使气流经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中的一个进入安装腔,并经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中的另一个排出。
可选的,散热件包括翅片,第一风机与翅片连接。
可选的,三维打印设备还包括:第二风机,设置在安装腔内,位于第一通风口和/或第二通风口处。
可选的,三维打印设备还包括:光源组件,设置在安装腔内,与散热件连接;其中,散热件通过吊装的方式设置在安装腔内,光源组件和第一风机位于散热件的两侧。
可选的,基座包括底板、顶板和围设在底板周侧的侧板,第一通风口设置在侧板或所述顶板上,第二通风口设置在侧板或底板上,第一风机朝向底板设置。
可选的,三维打印设备还包括:电控组件,设置在安装腔内,电控组件与底板连接,并位于散热件的下方。
可选的,电控组件在底板上的投影与散热件在底板上的投影部分重叠或全部重叠。
可选的,电控组件在底板上的投影与第一风机在底板上的投影不重叠。
可选的,散热件与电控组件的电路板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大于或等于0.5厘米且小于或等于4厘米。
可选的,顶板与底板相对设置,顶板、底板、侧板合围成安装腔,顶板设置有透光口;
三维打印设备还包括:树脂容器,盖设透光口处,与基座连接;打印机构,与基座连接,位于树脂容器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维打印设备,包括基座和散热装置,散热装置设置在基座的安装腔内,用于对安装腔内的发热部件(如光源组件、电控组件等)进行散热。散热装置包括散热件和第一风机,散热件能够将发热部件散发的热量传导到散热件上,再经散热件散发到周围空气中,以对发热部件进行散热。第一风机工作能够将基座外部的气流经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中的一个吸入安装腔内,并由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中的另一个排出至安装腔的外部,使得安装腔内的气流能够与外部环境的气流形成循环气流,由于进入安装腔内的较冷气流能够与安装腔内较热的气流进行热交换后排出至安装腔的外部,进而有利于提供安装腔内的发热部件的散热效率,并确保良好的散热效果。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三维打印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三维打印设备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所示实施例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2所示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三维打印设备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5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10基座,111安装腔,112第一通风口,113第二通风口,114底板,115侧板,116顶板,1161透光口,117避让空间,120散热装置,121散热件,1211翅片,122第一风机,130第二风机,140光源组件,150电控组件,160吊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三维打印设备,具体地,三维打印设备可以为光固化三维打印设备,或者,三维打印设备可以为满足要求的其他打印设备。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5所示,三维打印设备包括:基座110,基座110围设有安装腔111,并设置有连通安装腔111的第一通风口112和第二通风口113;散热装置120,设置在安装腔111内,散热装置120包括散热件121和第一风机122,第一风机122设置在散热件121上,第一风机122用于使气流经第一通风口112和第二通风口113中的一个进入安装腔111,并经第一通风口112和第二通风口113中的另一个排出。
其中,如图4所示,散热装置120设置在基座110的安装腔111内,用于对安装腔111内的发热部件(如光源组件140、电控组件150)等进行散热,以降低发热部件的故障率,提高发热部件的使用寿命。散热装置120包括散热件121和第一风机122,散热件121能够将发热部件散发的热量传导到散热件121上,再经散热件121散发到周围空气中,以对发热部件进行散热。第一风机122工作能够将基座110外部的气流经第一通风口112吸入安装腔111内,并由第二通风口113排出至安装腔111的外部,或者,第一风机122工作能够将基座110外部的气流经第二通风口113吸入安装腔111内,并由第一通风口112排出至安装腔111的外部,使得安装腔111内的气流能够与外部环境的气流形成循环气流,由于进入安装腔111内的较冷气流能够与安装腔111内较热的气流进行热交换后排出至安装腔111的外部,进而有利于提供安装腔111内的发热部件的散热效率,并确保良好的散热效果。
其中,第一通风口112和第二通风口113中的一个可以作为进风口,另一个可以作为出风口,使得在第一风机122工作的情况下,安装腔111内的气流与外部环境的气流形成循环气流。具体地,第一通风口112可以作为进风口,第二通风口113可以作为出风口,或者,第一通风口112可以作为出风口,第二通风口113可以作为进风口。
如图4所示,通过将第一风机122安装在散热件121上,使得第一风机122工作引起的循环气流能够充分、快速地流经散热件121附近,进而将散热件121散发到空气中的热量带走,提高散热件121的换热效率,以对安装腔111内的发热部件进行快速散热,提供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风机122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一个,如第一风机12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或多个。第一风机122的不同数量能够满足散热装置120不同散热效率的需求,如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可以设置两个或多个第一风机122。具体地,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一风机122的数量为两个,如图5所示,第一风机122的数量为一个。
其中,第一风机122与散热件121可以为可拆卸连接,这样,便于将第一风机122从散热件121上拆卸下来进行维修或清洁,操作简单。例如,第一风机122通过螺栓、安装架等与散热件121可拆卸连接。散热件121可以为散热器或满足要求的其他散热结构。具体地,散热件121为水冷散热器。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散热件121包括翅片1211,第一风机122与翅片1211连接,由于通常情况下,散热件121通过翅片1211与空气进行热交换,通过将第一风机122与翅片1211连接,能够确保经翅片1211散发到空气中的热量,快速、充分地被第一风机122工作形成的循环气流带走,提高散热件121的换热效率。
其中,翅片1211的数量为多个,可以将第一风机122与不同位置处的翅片1211连接,即可调整第一风机122的安装位置,也就是说,通过将第一风机122与翅片1211连接,能够使第一风机122的放置位置灵活设置,以满足提高散热效率或避让安装腔111内其他部件的需求,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4所示,三维打印设备还包括第二风机130,第二风机130设置在安装腔111内,位于第一通风口112和/或第二通风口113处,即第二风机130可以设在第一通风口112处,或者,设置在第二通风口113处,或者,第二风机130可以同时设置在第一通风口112和第二通风口113处。第二风机130的设置,能够将外部环境的气流经第一通风口112和/或第二通风口113快速引入安装腔111内,或者快速引出安装腔111外,这样,第二风机130与第一风机122相配合,能够加快外部环境的气流经第一通风口112、第二通风口113与安装腔111内的气流进行循环的流通效率,进一步提高散热装置120的换热效率,并有利于确保良好的换热效果。
其中,第二风机130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如第二风机13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或多个,第二风机130的不同数量能够满足散热装置120不同散热效率的需求,如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可以设置两个或多个第二风机130。第二风机130位于安装腔111内,使得基座110对第二风机130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利于提高第二风机130的使用寿命,同时,有利于提高基座110外观的美观性。具体地,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二风机130的数量为两个。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通风口112和第二通风口11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或多个,以满足循环气流不同的通风量,进而实现不同的散热效率。其中,同一个第一通风口112或同一个第二通风口113可以设置一个、两个或多个第二风机130,或者,每个第一通风口112或每个第二通风口113可以设置一个第二风机130。具体地,当第一通风口112或第二通风口113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时,至少两个第一通风口112可以位于基座110的同一侧或不同侧,至少两个第二通风口113可以位于基座110的同一侧或不同侧。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通风口112和第二通风口113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地,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第一通风口112的数量为两个,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二通风口113的数量为两个,如图5所示,第二通风口113的数量为一个,每个第二通风口113对应一个第一风机122,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是多个第二通风口113对应一个第一风机122。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5所示,三维打印设备还包括光源组件140,光源组件140设置在安装腔111内,光源组件140与散热件121连接,使得光源组件140的热量能够快速传导至散热件121,并经散热件121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实现换热,然后利用第一风机122将外部环境的气流与安装腔111内的气流实现循环,以对安装腔111内较热气流进行换热,进而实现对光源组件140的通风散热,有利于降低光源组件140的故障率,延长光源组件140的使用寿命。
其中,如图3所示,散热件121通过吊装的方式设置在安装腔111内,光源组件140和第一风机122位于散热件121的两侧。如安装腔111内设置有吊架160,散热件121固定在吊架160上,由于吊架160与安装腔111的顶部和底部具有一定的距离,这样,使得散热件121与安装腔111的顶部和底部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进而便于将光源组件140设置在散热件121的上方并能够确保光源组件140位于安装腔111内,同时,使得散热件121与安装腔111的底部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以安装第一风机122,确保经第一风机122排出的气流具有一定的流通空间,以提高气流的流通效率,同时,使得散热件121能够尽量靠近安装腔111的底部,以对设置在安装腔111底部的发热部件(如电控组件150)进行散热,大大提高了散热件121的功能,确保了良好是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光源组件140和第一风机122位于散热件121的两侧,这样,能够确保散热件121与光源组件140的接触面足够大,以使光源组件140的热量能够快速、充分地传导至散热件121上,同时,能够使散热件121传导至安装腔111内空气中的热量通过第一风机122工作形成的循环气流快速带走,进而提高散热效率。并且,通过将光源组件140和第一风机122设置在散热件121的两侧,使得第一风机122并不会阻挡或干扰光源组件140发射的光,有利于确保良好的打印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所示,基座110包括底板114和围设在底板114周侧的侧板115,第一通风口112设置在侧板115上,第二通风口113设置在侧板115或底板114上,第一风机122朝向底板114设置,也就是说,第一风机122位于散热件121的下方,光源组件140位于散热件121的上方。由于第一通风口112设置在侧板115上,第二通风口113设置在底板114上,使得第一通风口112高于第二通风口113,第一通风口112能够朝向光源组件140、散热件121和第一风机122设置,进而在第一风机122工作使气流由第一通风口112流入安装腔111并经第二通风口113排出,或第一风机122工作使气流由第二通风口113流入安装腔111并经第一通风口112排出的过程中,进入安装腔111内的冷气流能够较好地与散热件121和光源组件140进行热交换,以确保良好的散热效果。
具体地,以第一通风口112为进气口,第二通风口113为出气口为例,第一风机122工作使气流由第一通风口112流入安装腔111并经第二通风口113排出的过程中,经第一通风口112进入安装腔111的冷气流会有一部分经散热件121的下方与安装腔111内的热气流进行换热后经第二通风口113排出实现通风散热,另一部分冷气流经散热件121的上方吹向光源组件140直接对光源组件140进行通风散热,进而提高了光源组件140的散热效率,有利于确保良好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三维打印设备还包括电控组件150,电控组件150设置在安装腔111内,使得基座110对电控组件150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够提高电控组件150的使用寿命。同时,电控组件150与底板114连接,这样,在第一风机122工作使外部环境的气流与安装腔111内的气流经第一通风口112、第二通风口113进行循环的过程中,能够对安装在底板114上的电控组件150进行通风散热,进而延长电控组件150的使用寿命。
其中,电控组件150位于散热件121的下方,进而利用散热件121可以对电控组件150进行通风散热,以提高电控组件150的使用寿命。可以理解的是,如图3和图5所示,当电控组件150位于散热件121下方时,电控组件150在底板114上的投影可以与散热件121在底板114上的投影部分重叠或全部重叠。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电控组件150在底板114上的投影与散热件121在底板114上的投影重叠,即至少部分电控组件150位于散热件121的正下方,如可以是部分电控组件150位于散热件121的正下方,或者是全部的电控组件150位于散热件121的正下方,这样的设置,增加了电控组件150与散热件121的相对面积,进而使得散热件121能够对电控组件150起到良好的通风散热作用,降低电控组件150的故障率。
进一步地,散热件121的翅片1211为金属件,电控组件150与翅片1211之间设置有缝隙,这样能够避免电控组件150与金属的翅片1211接触而产生短路的情况,有利于降低电控组件150的故障率,提高电控组件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电控组件150在底板114上的投影与第一风机122在底板114上的投影不重叠,即电控组件150在散热件121的下方的一侧,第一风机122位于散热件121的下方的另一侧。也就是说,第一风机122和电控组件150相邻设置,这样,通过第一风机122,能够将散热件121散发的热量经第一通风口112或第二通风口113排出至安装腔111的外部,同时,能够将电控组件150散发的热量快速经第一通风口112或第二通风口113排出至安装腔111的外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电控组件150的通风散热效率,即第一风机122能够同时对散热件121和电控组件150进行通风。
在一些实施例中,吊装在安装腔111内的散热件121与设置在安装腔111底部的电控组件150的电路板之间具有较小的间隙,安装在散热件121的第一风机122可以带动空气在所述间隙中流动,由于间隙较小,空气流速较快,加大了散热件121、电控组件150、空气直接的热交换,如此设置的较小间隙,进一步提高了散热的效果。上述间隙可以指散热件121最下沿所在的水平面与电控组件150电路板存在一定距离所形成的间隙。经过测试验证,在竖直方向,散热件121最下沿所在的水平面与电控组件150电路板的距离大于或等于0.5厘米且小于或等于4厘米时,即该间隙大于或等于0.5厘米且小于或等于4厘米时,散热效果更好。
其中,如图5所示,底板114上设置有避让空间117,避让空间117与电控组件150相邻设置,用于避让第一风机122。这样,合理利用了安装腔111的内部空间,使得结构布置紧凑,能够满足基座110体积小、结构紧凑的设计需求。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风机122间隔设置于底板114的上方,即第一风机122和底板114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使得第一风机122与底板114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便于气流流通,进而有利于提高外部环境的气流与安装腔111内的气流的循环流通效率,使得循环气流在安装腔111的内部能够充分与安装腔111内的气流进行换热,确保良好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调整第一风机122与散热件121的位置,使第一风机122与设置在底板114上的第二通风口113之间的距离较大,以提高循环气流在安装腔111内的流通路径,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并确保良好的通风散热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基座110还包括顶板116,顶板116与底板114相对设置,顶板116、底板114、侧板115合围成安装腔111;其中,顶板116设置有与光源组件140相对的透光口1161,也就是说,光源组件140朝向顶板116设置,光源组件140位于散热件121的上方,这样,使得光源组件140发射的光能够经透光口1161传递至基座110上方的树脂容器,以实现对模型的打印操作。
其中,当三维打印设备包括第二风机130的情况下,第二风机130可以与底板114、侧板115、顶板116中的至少一个连接,以位于第一通风口112处。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风机130与底板114连接,位于侧板115的第一通风口112处。
进一步地,顶板116上还可以设置第一通风口112或第二通风口113,如第一通风口112和第二通风口113中的一个可以设置在顶板116上,第一通风口112和第二通风口113中的另一个设置在侧板115和/或底板114上,这样在第一风机122工作使外部环境的气流与安装腔111内的气流进行循环的过程中,流经顶板116上的第一通风口112或第二通风口113的气流会起到对光源组件140进行通风散热的作用,进而降低了光源组件140的故障率。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三维打印设备还包括树脂容器,树脂容器盖设在透光口1161处,以使光源组件140发射的光能够辐射至树脂容器。
三维打印设备还包括打印机构,打印机构与基座110连接,位于树脂容器的一侧,这样,光源组件140与树脂容器、打印机构相配合,即可实现三维模型的打印。
其中,树脂容器与基座110可以为可拆卸连接,使得在模型打印完成后,可以将树脂容器从基座110上拆卸下来进行拆模处理,操作简单,有利于提高拆模的成功率,以进一步提高模型的打印效果,提高用户使用的满意度。
可以理解的使,树脂容器与基座110可拆卸连接,可以将树脂容器从基座110上拆卸下来对树脂容器进行清洁和维护,同时,也可以对基座110内部的零部件进行视检,以进一步确定维修方案。
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5所示,基座110的底板114上设置有第二通风口113,基座110的侧板115上设置有第一通风口112,第一风机122安装在散热件121的下方,第二风机130安装在底板114上,并位于第一通风口112处。然后将散热件121安装在安装腔内,光源组件140设置在散热件121的上方,电控组件150安装在底板114上,并位于第二风机130的一侧,然后连接好各电源线路,对散热效果进行测试。其中,第一通风口112为出风口,第二通风口为进风口。
举例而言,在散热件121出风平面上做好各测试风速点标记(例如,共9个测试点)。在第一风机122的中冷器芯子出风平面上做好各测试风速点标记。其中,各测试点选取方法如下:把散热件121(如水冷散热器)背面和第一风机122的中冷器芯子背面各按横向和纵向平均分成3等分,取居中一点为风速测试点,风速测试点距离水冷散热器的芯子表面约30mm。
然后调整第一风机122与散热件121的位置,使第一风机122与第二通风口113之间的距离较大,以提高循环气流在安装腔111内的流通路径,确保良好的通风散热效果。
最后,调整第一风机122、第二风机130的数量和位置,并记录风速测试点的结果。经对比发现,在相同参数下,第一风机122的数量为两个、第二风机130的数量为两个的情况下,散热效果高于其它方式。如在保证三维打印设备连续工作时,此种安装方式可使风速测试点的温度控制在48℃以内,同状态下,调整第一风机122、第二风机130的数量和位置,如第一风机的数量为一个,风速测试点的温度可以控制在52℃至56℃以下。而在不设置散热件121的情况下,风速测试点的温度可达60℃以上,由此可以得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装置120的散热效果有效且具有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三维打印设备包括:基座110,基座110围设有安装腔111,并设置有连通安装腔111的第一通风口112和第二通风口113;散热装置120,设置在安装腔111内,散热装置120包括散热件121和第一风机122,第一风机122设置在散热件121上,第一风机122用于使气流经第一通风口112和第二通风口113中的一个进入安装腔111,并经第一通风口112和第二通风口113中的另一个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件121包括翅片1211,第一风机122与翅片1211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三维打印设备还包括:第二风机130,设置在安装腔111内,位于第一通风口112和/或第二通风口113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三维打印设备还包括:光源组件140,设置在安装腔111内,与散热件121连接;其中,散热件121通过吊装的方式设置在安装腔111内,光源组件140和第一风机122位于散热件121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座110包括底板114、顶板116和围设在底板114周侧的侧板115,第一通风口112设置在侧板115或顶板116上,第二通风口113设置在底板114上或侧板115,第一风机122朝向底板114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三维打印设备还包括:电控组件150,设置在安装腔111内,电控组件150与底板114连接,并位于散热件121的下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控组件150在底板114上的投影与散热件121在底板114上的投影重叠,可以是部分重叠或者全部重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控组件150在底板114上的投影与第一风机122在底板114上的投影不重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件121与电控组件150的电路板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大于或等于0.5厘米且小于或等于4厘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顶板116与底板114相对设置,顶板116、底板114、侧板115合围成安装腔111;其中,顶板116设置有透光口1161。
在一些实施例中,三维打印设备还包括:树脂容器,盖设透光口1161处,与基座110连接;打印机构,与基座110连接,位于树脂容器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三维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围设有安装腔,并设置有连通所述安装腔的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
散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散热件和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散热件上,所述第一风机用于使气流经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中的一个进入所述安装腔,并经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中的另一个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件包括翅片,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翅片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风机,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位于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或所述第二通风口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三维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光源组件,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与所述散热件连接;
其中,所述散热件通过吊装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光源组件和所述第一风机位于所述散热件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包括底板、顶板和围设在所述底板周侧的侧板,所述第一通风口设置在所述侧板或所述顶板上,所述第二通风口设置在所述侧板或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风机朝向所述底板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维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控组件,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电控组件与所述底板连接,并位于散热件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三维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控组件在所述底板上的投影与所述散热件在所述底板上的投影部分重叠或全部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三维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控组件在所述底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风机在所述底板上的投影不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三维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与所述电控组件的电路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大于或等于0.5厘米且小于或等于4厘米。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维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相对设置,所述顶板、所述底板、所述侧板合围成所述安装腔,所述顶板设置有透光口;
所述三维打印设备还包括:
树脂容器,盖设所述透光口处,与所述基座连接;
打印机构,与所述基座连接,位于所述树脂容器的一侧。
CN202220553384.XU 2022-03-11 2022-03-11 三维打印设备 Active CN2174952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53384.XU CN217495201U (zh) 2022-03-11 2022-03-11 三维打印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53384.XU CN217495201U (zh) 2022-03-11 2022-03-11 三维打印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95201U true CN217495201U (zh) 2022-09-27

Family

ID=833462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553384.XU Active CN217495201U (zh) 2022-03-11 2022-03-11 三维打印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952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20180709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210984823U (zh) 一种便于散热的电动自行车锂电池箱
US20040085727A1 (en) Computer main body cooling system
JP3665450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KR20040044705A (ko) 전기전자기기의 냉각장치 및 이를 장착한 전기전자기기
CN217495201U (zh) 三维打印设备
CN210555610U (zh) 一种无人机的散热结构
CN110785066B (zh) 电控组件和热水空调器
CN110785064B (zh) 电控组件和热水空调器
CN210120758U (zh) 散热模组和遥控器
JP2580507Y2 (ja) 電子機器の冷却装置
CN111405817A (zh) 电机控制器一体化水冷/风冷散热系统
JPH0854834A (ja) Led表示装置
CN214223263U (zh) 一种空调驱动散热结构及其空调器
CN215283382U (zh) 一种3d打印机散热装置
CN212910500U (zh) 电机控制器一体化水冷/风冷散热系统
JP2000330206A (ja) 映像表示装置筐体
CN211930956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线路板
CN106896629B (zh) 投影仪
CN218448103U (zh) 一种叉车电池管理系统
CN206672004U (zh) 一种外表面散热装置
CN215675709U (zh) 空调压缩机驱动板散热装置及空调压缩机电控盒
CN220156945U (zh) 散热组件、电控盒及空调器
CN212324595U (zh) 一种信息系统控制箱体的散热装置
CN220776324U (zh) 电气设备及其散热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