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88140U - 一种床垫及电动床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床垫及电动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88140U
CN217488140U CN202220909478.6U CN202220909478U CN217488140U CN 217488140 U CN217488140 U CN 217488140U CN 202220909478 U CN202220909478 U CN 202220909478U CN 217488140 U CN217488140 U CN 2174881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exible
bed board
connecting rod
mattress
cush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90947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铭轲
毕亚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Baijiali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Baijiali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Baijiali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Baijiali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90947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881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881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881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ttresses And Other Support Structures For Chairs And Be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床垫及电动床,该床垫包括第一柔性层、第二柔性层和承托组件。第二柔性层包括均与所述第一柔性层的第一底面相连的第一柔性垫和第二柔性垫,所述第一柔性垫和所述第二柔性垫沿着所述床垫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两者之间形成间隔空间。承托组件设于所述间隔空间内,所述承托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柔性层和/或所述第二柔性层相连的柔性片以及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柔性层和所述柔性片相连的柔性支撑体。本实用新型的床垫在变形时,承托组件能够有效的支撑第一柔性层,使得床垫对人体的支撑效果更好。

Description

一种床垫及电动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寝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床垫及电动床。
背景技术
电动床可电动控制床板头部或脚部高度,并自由调节床板弯曲程度。电动床的核心功能是可以抬起某些床板以改变人体姿态。抬起的床板多用铰链连接,床板转动时以铰链为转轴,在床板抬起和放下时,会对睡卧者的肌体产生挤压与拉扯,影响使用的舒适性,还容易使使用者在睡眠过程中惊醒。
据实用新型人研究,如果相邻的两块床板其中之一在相对另一块床板转动的过程中逐渐远离该另一块床板,例如使床板围绕高于床面的虚拟转轴转动,就可以改善床板抬起或放下时对睡卧者肌体的挤压与拉扯问题,大幅度提升舒适性。
然而,这同样会衍生出一些问题,例如,床板上的床垫会沿着相邻两块床板远离的方向拉伸,特别是床垫远离床面的部分拉伸程度更为剧烈,这不仅撕扯床垫,更在转折处形成支撑塌陷。由于最主要的转折处对应人体的腰部位置,这样的结构会让使用者腰部得不到支撑,舒适性差。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床垫及电动床,该床垫在形状变化的过程中的支撑性更好。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床垫,包括:
第一柔性层;
第二柔性层,包括均与所述第一柔性层的底面相连的第一柔性垫和第二柔性垫,所述第一柔性垫和所述第二柔性垫沿着所述床垫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两者之间形成间隔空间,所述第二柔性垫相对所述第一柔性垫翘起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柔性垫和所述第一柔性垫之间的距离增大;以及,
承托组件,设于所述间隔空间内,所述承托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柔性层和/或所述第二柔性层相连的柔性片以及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柔性层和所述柔性片相连的柔性支撑体。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片包括与所述第一柔性层和/或所述第二柔性层相连的第一连接部以及与所述柔性支撑体相连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较于所述第二连接部更为靠近所述第一柔性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柔性层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一柔性层的底面之间;或者,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柔性垫或者所述第二柔性垫朝向所述间隔空间的第一侧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柔性支撑体的第二侧面和/或与所述柔性支撑体的第一下表面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片包括位于其两端的两个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柔性片两端,所述床垫包括至少两个所述柔性片,两个所述柔性片的第一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柔性支撑体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支撑体用于支撑人体腰部,所述间隔空间的宽度L1 为5~20cm,所述柔性支撑体的宽度L2为3~15cm。
进一步地,所述床垫在放平状态时,所述承托组件的底部与所述第二柔性层的第二下表面平齐。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动床,包括:
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床垫;以及,
床架,包括第一床板以及与所述第一床板活动连接的第二床板,所述第二床板相对所述第一床板翘起的过程中,所述第二床板逐渐远离所述第一床板;
其中,所述第一柔性垫和所述第二柔性垫分别与所述第一床板和所述第二床板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床架包括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基座和所述第一床板的左端部铰接,所述第一床板包括与所述基座活动连接的连接轴,在所述第二床板翘起的过程中,所述连接轴沿着圆弧轨迹向着所述第二床板所在侧移动,且在移动的过程中与所述基座底面之间的距离先减小后增大;
所述床架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床板和所述基座铰接的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铰接的第三连杆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二床板和所述第三连杆铰接的第四连杆,所述第三连杆和所述第一连杆之间的铰接点以及所述第三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之间的铰接点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第三连杆之间的铰接点的两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第一柔性层下方设置间隔设置的第一柔性垫、第二柔性垫以及位于两个柔性垫之间的承托组件,承托组件包括柔性片和柔性支撑体,在第一柔性垫和第二柔性垫相对转动的过程中,柔性片受到拉伸张紧,能够将柔性支撑体压紧在第一柔性层上,从而提高第一柔性层在该部分的承载能力,使得床垫在变形的过程中,整体对人体的支撑效果更好,使用舒适性更佳。当柔性支撑体的位置与人体腰部位置对应时,其能够更好的支撑腰部,利于腰部健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床垫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床垫翘起一定角度后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I部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床垫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床垫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床垫的剖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床垫的剖视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柔性支撑体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实施方式的电动床的床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床架翘起一定角度后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II部的放大图。
图12是图10中III部的放大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实施方式的基座和第一床板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床垫,其包括第一柔性层1、第二柔性层2和承托组件3。
第一柔性层1位于第二柔性层2上方,床垫在使用时,第一柔性层1相较于第二柔性层2更为靠近人体。第一柔性层1和第二柔性层2均采用柔性材料制成,例如海绵(优选为聚酯海绵)、乳胶等。
第二柔性层2支撑于第一柔性层1的下方,其包括与柔性层1的第一底面10 相连的第一柔性垫20和第二柔性垫21,第一柔性垫20和第二柔性垫21沿着床垫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两者之间形成间隔空间22。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柔性层2是与第一柔性层1一体成型的,此时,第二柔性层2与第一柔性层1的材料相同,间隔空间22可以理解为在较厚的柔性层上切除成型。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柔性层2和第一柔性层1是独立的两层,两者相互连接,此时,第二柔性层2和第一柔性层1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柔性层1和第二柔性层2不必须是单种材料,例如,第一柔性层1和第二柔性层2可以包括作为芯体的海绵、乳胶以及包覆在芯体外部的布料。
第二柔性层2能够增加床垫整体的厚度,提高床垫的支撑能力,使床垫使用时更为柔软舒适。
承托组件3设于间隔空间22内,其包括与第一柔性层1和/或第二柔性层2 相连的柔性片30以及两端分别与第一柔性层1和柔性片30相连的柔性支撑体 31。
床垫安装于电动床上时,第一柔性垫20和第二柔性垫21分别连接在电动床的两个床板上,参考图9,图9中示出的电动床包括第一床板51和第二床板 52,在第二床板52相对第一床板51翘起的过程中,第二床板52同时远离第一床板51,例如,第二床板52以高于床架上表面的虚拟转轴为轴线转动。参考图10,图10示出了第二床板52翘起一定角度后的示意图,此时两个床板之间的距离D1较第二床板52未翘起时的距离D0更大。第一柔性垫20和第二柔性垫 21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床板51和第二床板52上,因而,在床垫随着床板翘起的过程中,第二柔性垫21相对第一柔性垫20翘起,且第一柔性垫20和第二柔性垫21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这样,能够改善床垫在姿态变化的过程中对睡卧者肌体的挤压与拉扯,舒适性更好。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2,在床垫翘起的过程中,第一柔性垫20和第二柔性垫21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且越靠近柔性垫的底部,在翘起过程中距离增加的幅度越大。在两个柔性垫分开的过程中,柔性片30将被拉伸、张紧,其悬空部分将被拉向第一柔性层1,从而托起柔性支撑体31顶住第一柔性层1,使得在床垫翘起的过程中,柔性支撑体31对第一柔性层1的承托能力更强,当柔性支撑体31的位置与人体腰部对应时,能够对腰部进行有效的承托,而且随着翘起角度的增加,柔性支撑体31对腰部的承托能力更强,大大提升了床垫使用时的舒适性,有利于腰部健康。
另外,由于第二柔性层2被设置成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柔性垫20和第二柔性垫21,因此,在翘起的过程中,第二柔性层2不会受到剧烈的拉扯,有利于减少其受到的破坏,提高其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柔性层1在床垫变形的过程中将发生拉伸变形,因此,优选的,第一柔性层1至少与间隔空间22对应的部分1a采用抗拉伸性能较好的柔性材料,且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够在床垫回到水平状态时恢复原状。第一柔性层1与间隔空间22对应的部分1a可以与第一柔性层1其他部分的材料相同也可以不同。
柔性支撑体31用于支撑第一柔性层1,进而支撑人体腰部,其材料例如可以是海绵、乳胶、TPE等。柔性片30的材料优选为布料,例如可以是尼龙布。
如图3至图7所示,柔性片30包括与第一柔性层1和/或所述第二柔性层2相连的第一连接部300以及与柔性支撑体31相连的第二连接部301,为了提高柔性支撑体31对第一柔性层1的支撑能力,第一连接部300相较于第二连接部301 更为靠近第一柔性层1,即第二连接部301位于第一连接部300下方。这样,在床垫翘起的过程中,第二连接部301能够可靠地向着第一柔性层1移动,使柔性支撑体31抵紧第一柔性层1。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柔性支撑体31用于支撑人体腰部,间隔空间22的宽度L1被设置为5~20cm,柔性支撑体31的宽度L2为3~15cm,在此数值范围内,柔性支撑体31的宽度更为合适,能够对人体腰部起到良好的支撑效果。优选柔性支撑体31的宽度L2较间隔空间22的宽度L1短1~2cm,如此设置,可以对人体提供有效的支撑,减少人体的悬空部分,更为舒适。例如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间隔空间22的宽度L1被设置为10cm,柔性支撑体31的宽度L2为 8cm。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床垫在放平状态时,承托组件3的底部和第二柔性层2的第二下表面23平齐。由于电动床在初始状态时,其床板通常是水平的,因此,床垫在放平状态时,其第一柔性垫20、第二柔性垫21和柔性支撑体31均能够受到床板的支撑,使得床垫整体对人体的支撑力更为均匀、舒适。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床垫在放平状态时,柔性片30被张紧,具有一定的预张紧力,一方面可以使得放平状态时,提高柔性支撑体31的支撑力,另一方面使得在床垫翘起的过程中,承托组件3对床垫翘起的响应更为灵敏。
柔性支撑体31的截面形状不限,例如可以是矩形、梯形、三角形、圆形或者椭圆形等。进一步地,参考图8,柔性支撑体31优选采用布料层312包裹柔性材料313形成,例如采用布料层312包裹海绵形成。
第一柔性层1和第二柔性层2相连时,第一柔性层1的第一底面10和第二柔性层2的上表面24接触贴合,第二柔性层2的上表面24即为第一柔性垫20和第二柔性垫21的上表面。第一柔性垫20和第二柔性垫21具有朝向间隔空间22的第一侧面25,两个柔性垫20的第一侧面25相对设置。第一连接部300可以连接于第二柔性层2的上表面24和第一底面10之间(参考图3),或者,第一连接部 300连接于第一柔性垫20或者第二柔性垫21朝向间隔空间22的第一侧面25上 (参考图4);又或者,第一连接部300仅连接于第一底面10上。第二连接部301与柔性支撑体31的第一下表面311相连(参考图3),或者,第二连接部301与柔性支撑体31的第二侧面310相连(参考图7),或者,第二连接部301同时与柔性支撑体31的第一下表面311和第二侧面310相连。以下以若干实施例为例介绍柔性片30与第一柔性层1、第二柔性层2和柔性支撑体31的连接结构。
实施例1
在实施例1中,参考图3,柔性片30的第一连接部300连接于第二柔性层2 的上表面24和第一柔性层1的第一底面10之间,连接方式例如可以是缝纫、粘接或者通过魔术贴连接等,第二连接部301与柔性支撑体31的第一下表面311 相连。本实施方式中,柔性片30包括位于其两端的两个第一连接部300,第二连接部301位于两个第一连接部300之间,优选的,柔性片30是对称设置的。柔性片30中部下凹,柔性支撑体31位于柔性片30的凹陷内,其两端可以分别与第一柔性层1和第二连接部301抵接,或者通过缝纫、粘接、魔术贴连接等方式与第一柔性层1和第二连接部301固定连接。
参考图2,图2示出了床垫翘起一定角度后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第一柔性垫20和第二柔性垫21之间的距离增加,因此,柔性片30被拉伸,其第二连接部301带动柔性支撑体31向着第一柔性层1移动,使得第一柔性层1 鼓出,增加了对腰部的支撑强度。
实施例2
参考图4,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其柔性片30的两个第一连接部 300分别连接于第一柔性垫20的第一侧面25和第二柔性垫21的第一侧面25上。由于两个第一连接部300底部与第一柔性层1的距离较实施例1中的第一连接部300与第一柔性层1之间的距离更远,因此,实施例2中的柔性片30在床垫翘起过程中发生的形变量更大,支撑力更强。
实施例3
参考图5,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柔性支撑件31的截面形状大致呈倒三角形,其完全填充满柔性片30与第一柔性层1之间的空间,与第一柔性层1贴合的更为充分,支撑更为全面。
实施例4
参考图6,实施例4中,第一连接部300和第二连接部301分别位于所述柔性片30的两端,床垫包括至少两个柔性片30,柔性支撑体31通过位于其两侧的两个柔性片30进行连接。两个柔性片30的第一连接部300连接于第二柔性层 2的上表面24和第一柔性层1的第一底面10之间,第二连接部301连接于柔性支撑体31的第一下表面311上。
实施例5
参考图7,实施例5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实施例5中的柔性片30的连接位置不同。实施例5中,位于柔性支撑体31左侧的柔性片30的第一连接部300 与第二柔性垫21的第一侧面25相连,第二连接部301与柔性支撑体31左边的第二侧面310相连。位于柔性支撑体31右侧的柔性片30的第一连接部300与第一柔性垫20的第一侧面25相连,第二连接部301与柔性支撑体31右边的第二侧面 310相连。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电动床,该电动床包括床架和上文所述的床垫。
参考图9,床架包括基座50、第一床板51和第二床板52,第一床板51活动连接在基座50上,第二床板52与基座50和第一床板51均活动连接。第一柔性垫20与第一床板51相连,第二柔性垫21与第二床板52相连,在电动床变形时,两个柔性垫随着床板的运动而运动。具体的,第二床板52相对第一床板51翘起的过程中,第二床板52逐渐远离第一床板51。参考图9,图9示出了电动床处于水平状态时的示意图,此时,第一床板51和第二床板52之间的距离为D0,当第二床板52翘起一定角度后,参考图10,第一床板51和第二床板52之间的距离增大至D1。如上文所述,由于床垫设有承托组件3,因此,在电动床变形的过程中,承托组件3能够有效的支撑第一柔性层1,对人体的支撑效果更好,使用更为舒适。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床板51和第二床板52之间通过联动机构实现在翘起的过程中相互远离。参考图11,联动机构包括连接于基座50和第一床板51之间的第一连杆60,第一连杆60两端分别与基座50和第一床板51左端部铰接。
参考图12和图13,第一床板51设置有向着基座50延伸的延伸板部510以及设置在延伸板部510下端部的连接轴511,连接轴511用于与基座50相连。基座 50设有圆弧形的弧形孔500,连接轴511穿设于弧形孔500内,其能够沿着弧形孔500移动,显然的,弧形孔500的形状能够限制连接轴511的移动轨迹,通过控制弧形孔500的尺寸和形状,即可使连接轴511沿着预设的圆弧轨迹移动,图 12中,弧形孔500的中心线501呈圆弧形,其两端距基座50的第二底面502的距离大于该中心线501底部距基座50第二底面502的距离,在连接轴511运动时,其沿着该中心线501移动,中心线501即可看成是它的圆弧轨迹。在连接轴511 上设置有轴承512,通过轴承512与弧形孔500间隙配合,在连接轴511运动时,轴承512发生滚动,能够减小磨损,延长使用寿命,同时还能够降低噪音,提高运动的顺畅性。
参考图10和图11,联动机构还包括两端分别与第二床板52和基座50铰接的第二连杆70、与第一连杆60和第二连杆70均铰接的第三连杆71以及两端分别与第二床板52和第三连杆71铰接的第四连杆72。其中,第二连杆70与第二床板52和基座50之间的两个铰接点70a、70b位于第二连杆70与第三连杆71的铰接点70c的两侧,优选位于第二连杆70的两个端部。第三连杆71与第一连杆60和第四连杆72之间的两个铰接点71a、71b分别位于第三连杆71和第二连杆70的铰接点70c的两侧,优选位于第三连杆71的两个端部。进一步优选的,第二连杆 70和第三连杆71的铰接点70c位于两个连杆的中部。
显然的,通过控制各铰接点之间的距离,即可控制在床架状态变化过程中第二床板52相对第一床板51运动的角度、速度和距离。
通过上述联动机构的各连杆的配合,可以实现在第二床板52相对第一床板51翘起的过程中,两个床板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从而减少在床板翘起过程中对人体的挤压感,配合上述的床垫,能够在电动床变化的过程中始终对人体保持可靠的支撑,使用更为舒适,即使电动床在人入睡后发生姿态变化,也不易惊醒使用者,利于保障使用者的睡眠质量。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它基于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做出的任何改进都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床垫,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柔性层(1);
第二柔性层(2),包括均与所述第一柔性层(1)的第一底面(10)相连的第一柔性垫(20)和第二柔性垫(21),所述第一柔性垫(20)和所述第二柔性垫(21)沿着所述床垫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两者之间形成间隔空间(22),所述第二柔性垫(21)相对所述第一柔性垫(20)翘起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柔性垫(21)和所述第一柔性垫(20)之间的距离增大;以及,
承托组件(3),设于所述间隔空间(22)内,所述承托组件(3)包括与所述第一柔性层(1)和/或所述第二柔性层(2)相连的柔性片(30)以及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柔性层(1)和所述柔性片(30)相连的柔性支撑体(3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床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片(30)包括与所述第一柔性层(1)和/或所述第二柔性层(2)相连的第一连接部(300)以及与所述柔性支撑体(31)相连的第二连接部(301),所述第一连接部(300)相较于所述第二连接部(301)更为靠近所述第一柔性层(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床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00)连接于所述第二柔性层(2)的上表面(24)和所述第一柔性层(1)的第一底面(10)之间;或者,所述第一连接部(300)连接于所述第一柔性垫(20)或者所述第二柔性垫(21)朝向所述间隔空间(22)的第一侧面(25)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床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301)与所述柔性支撑体(31)的第二侧面(310)和/或与所述柔性支撑体(31)的第一下表面(311)相连。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床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片(30)包括位于其两端的两个第一连接部(300),所述第二连接部(301)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300)之间。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床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00)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01)分别位于所述柔性片(30)两端,所述床垫包括至少两个所述柔性片(30),两个所述柔性片(30)的第一连接部(300)分别位于所述柔性支撑体(31)的两侧。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床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支撑体(31)用于支撑人体腰部,所述间隔空间(22)的宽度L1为5~20cm,所述柔性支撑体(31)的宽度L2为3~15cm。
8.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床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床垫在放平状态时,所述承托组件(3)的底部与所述第二柔性层(2)的第二下表面(23)平齐。
9.一种电动床,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床垫;以及,
床架,包括第一床板(51)以及与所述第一床板(51)活动连接的第二床板(52),所述第二床板(52)相对所述第一床板(51)翘起的过程中,所述第二床板(52)逐渐远离所述第一床板(51);
其中,所述第一柔性垫(20)和所述第二柔性垫(21)分别与所述第一床板(51)和所述第二床板(52)相连。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床架包括基座(50)和第一连杆(60),所述第一连杆(60)与所述基座(50)和所述第一床板(51)的左端部铰接,所述第一床板(51)包括与所述基座(50)活动连接的连接轴(511),在所述第二床板(52)翘起的过程中,所述连接轴(511)沿着圆弧轨迹向着所述第二床板(52)所在侧移动,且在移动的过程中与所述基座(50)的第二底面(502)之间的距离先减小后增大;
所述床架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床板(52)和所述基座(50)铰接的第二连杆(70)、与所述第一连杆(60)和所述第二连杆(70)铰接的第三连杆(71)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二床板(52)和所述第三连杆(71)铰接的第四连杆(72),所述第三连杆(71)和所述第一连杆(60)之间的铰接点以及所述第三连杆(71)和所述第四连杆(72)之间的铰接点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连杆(70)和所述第三连杆(71)之间的铰接点的两侧。
CN202220909478.6U 2022-04-19 2022-04-19 一种床垫及电动床 Active CN2174881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09478.6U CN217488140U (zh) 2022-04-19 2022-04-19 一种床垫及电动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09478.6U CN217488140U (zh) 2022-04-19 2022-04-19 一种床垫及电动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88140U true CN217488140U (zh) 2022-09-27

Family

ID=833496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909478.6U Active CN217488140U (zh) 2022-04-19 2022-04-19 一种床垫及电动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881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945591A (en) Cushionlike item with projections attached thereto by strings
CN217488140U (zh) 一种床垫及电动床
JP7343466B2 (ja) 睡眠用器具
CN114886267A (zh) 一种床垫及电动床
JP2022086794A (ja) 睡眠用器具
JP6093733B2 (ja) マットレスの背上げ用寝装品
CN108887990A (zh) 一种软硬可调智能床垫的高回复性形变支撑架
CN114010432A (zh) 一种用于婴儿头型管理的可调节枕头及婴儿鸟巢
CN106511008A (zh) 一种基于翻身护理床的仿真定位枕
JP4206795B2 (ja) シート
JPS6122501Y2 (zh)
JP2003052489A (ja) 背もたれ装置
CN216393609U (zh) 一种落座感应系统
JP3047525U (ja) 寝具用補助装置
JP3525027B2 (ja) マットレス装置および起床式ベッド装置
JP3182043B2 (ja) ベッド
JP3216802B2 (ja) 二層構造マットレス
US11452392B1 (en) System,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a body
JP4253718B1 (ja)
CN2459997Y (zh) 伏案睡眠用装置
JP4286902B1 (ja)
CN213371160U (zh) 一种枕套及枕头
CN209112008U (zh) 腿托
CN219088862U (zh) 枕头
CN208973071U (zh) 一种软硬可调智能床垫的高回复性形变支撑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46 Xinggang Road, Bixi Street, Changshu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5500

Patentee after: Jiangsu Baijiali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000 Chenglin Road, Xinjing village, Yangcheng Lake ecological leisure tourism resort, Xiangcheng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BAIJIALI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