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85023U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85023U
CN217485023U CN202221670362.8U CN202221670362U CN217485023U CN 217485023 U CN217485023 U CN 217485023U CN 202221670362 U CN202221670362 U CN 202221670362U CN 217485023 U CN217485023 U CN 2174850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nel
display device
lower front
extension section
front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7036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博飞
油艳红
张令全
宋述盛
巩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Commercial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Commercial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Commercial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Commercial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7036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850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850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850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第一面板、第二面板、背板、胶框、下前壳和连接件,第一面板为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第二面板位于第一面板的出光侧,背板具有支撑和承载作用,胶框沿背板的边缘设置,胶框用于固定第一面板,下前壳设置于第二面板的下方,连接件的一端与下前壳连接,连接件的另一端与第二面板粘接,从而利用连接件配合下前壳粘接固定第二面板,实现显示装置的窄薄化,且提高了整体的结构强度。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平板显示器、电视等显示装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显示技术领域的生产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成熟,显示装置越来越追求高画质、高清晰度和窄薄化。
相关技术中,显示装置通常包括显示面板、触控面板、胶框和背板等部件,胶框环绕背板设置并与背板形成一个模块用于固定和支撑显示面板和触控面板,触控面板可以对显示面板起到保护作用,触控面板通常通过边框的方式进行固定。
然而,目前触控面板的固定方式导致显示面板厚度较大,无法满足窄薄化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可以解决目前显示装置触控面板的固定方式导致显示面板厚度较大的技术问题。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第一面板,第一面板为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第二面板,第二面板位于第一面板的出光侧;背板,背板具有支撑和承载作用;胶框,胶框沿背板的边缘设置,胶框用于固定第一面板;下前壳和连接件,下前壳设置于第二面板的下方,连接件的一端与下前壳连接,连接件的另一端与第二面板粘接。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在前壳组件上设置连接件,利用连接件配合下前壳粘接固定第二面板,实现了第二面板的粘接固定,有利于显示装置整体的窄薄化,保证了第二面板固定的可靠性,同时连接件将下前壳与胶框连接,提高了整体的结构强度,提高了承载第二面板重量的稳定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下前壳沿胶框的下侧边缘延伸,连接件连接于下前壳与胶框的下侧之间。
如此设置,可以利用连接件粘接固定第二面板的地侧,一方面第二面板的周向各侧的边缘都得到固定,另一方面,避免在第二面板的地侧产生闪缝断差,从而提高外观的美观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连接件可以包括:连接主体,连接主体连接于下前壳与胶框的下侧之间;连接部,连接部与连接主体连接,且连接部延伸至胶框面向第二面板的一侧,连接部面向第二面板的一侧表面设有粘接层,第二面板的入光侧的下沿通过粘接层与连接部粘接。
如此设置,可以提高对第二面板的地侧的支撑强度,同时避免粘接位置从显示装置的正面露出。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连接主体包括:第一延伸段,第一延伸位于胶框的底部,且第一延伸段通过第一紧固件与胶框连接;第二延伸段,第二延伸段位于下前壳背离显示装置的显示面的一侧,且第二延伸段通过第二紧固件与下前壳连接。
如此设置,可以将下前壳与胶框连接固定,提高整体的结构强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延伸段、第二延伸段和连接部为一体成型件,第一延伸段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延伸段与第一延伸段垂直,且第二延伸段向第一延伸段的下方延伸,连接部竖直设置,且连接部向第二延伸段的上方延伸。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紧固件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紧固件沿胶框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和/或,第二紧固件为多个,多个第二紧固件沿下前壳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如此设置,可以提高连接件与下前壳以及胶框的装配地便利性以及连接结构的可靠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二延伸段上可以设有调节孔,第二紧固件可以穿过调节孔与下前壳连接,而调节孔沿竖直方向延伸。
如此设置,可以在装配第二紧固件时,可以沿竖直方向调整连接件相对于下前壳的位置,从而消除第二面板与下前壳之间的闪缝断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胶框的底部可以设有限位部,限位部挡设于第一延伸段的边缘。
如此设置,可以在安装连接件时,对连接件进行定位,提高装配的便利性以及保证装配的精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限位部可以包覆于第一延伸段的边角位置。
如此设置,可以通过限位部对连接件形成多个方向的限位,既可以防止连接件前后串动,也可以方式连接件左右串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下前壳背离显示装置的显示面的一侧可以设有安装槽,连接件至少部分位于安装槽中;连接件的两侧边缘与安装槽的槽壁具有间隙。
如此设置,方便连接件的安装和设置,可以充分利用下前壳与胶框之间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有利显示装置的窄薄化设计。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连接件为多个,多个连接件可以沿下前壳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如此设置,可以保证第二面板地侧延伸方向的各个位置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固定,提高结构的可靠性。
在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第一面板、第二面板、背板、胶框、下前壳和连接件,第一面板为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第二面板位于第一面板的出光侧,背板具有支撑和承载作用,胶框沿背板的边缘设置,胶框用于固定第一面板,下前壳设置于第二面板的下方,连接件的一端与下前壳连接,连接件的另一端与第二面板粘接,从而利用连接件配合下前壳粘接固定第二面板,实现显示装置的窄薄化,且提高了整体的结构强度。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申请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正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爆炸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背面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位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B位置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显示装置;101-天侧;102-左侧;103-右侧;104-地侧;
110-第一面板;
120-第二面板;
130-背板;
140-胶框;
150-前壳组件;151-前壳体;1511-边壳体;1512-下前壳;152-连接件;1521-连接主体;1522-连接部;1523-第一延伸段;1524-第二延伸段;1525-调节孔;153-粘接层;154-第一紧固件;155-第二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首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
其次,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装置或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两个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平板显示器、电视等显示装置可以用于显示图像,以液晶显示器为例,液晶显示器主要由背光源、液晶面板和驱动电路构成。液晶面板作为显示面板,其本身不发光,需要依靠背光源等光学组件提供的光源实现亮度显示。液晶显示器的显像原理是将液晶置于两片导电玻璃之间,靠两个电极间电场的驱动,引起液晶分子扭曲向列的电场效应,以控制背光源透射或遮蔽功能,从而将影像显示出来。若加上彩色滤光片,则可显示彩色影像。
显示装置中,可以在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设置触控面板对显示面板起到保护作用,并且可以通过中框和背板固定和支撑显示面板和触控面板,中框还可以防止显示面板产生跳动,相关技术中通常在将显示面板装配至背板上后,用中框对显示面板进行固定,同时触控面板可以被支撑设置在中框上,最后在安装显示装置的前壳,对触控面板以及显示装置的整体边缘进行固定。
随着显示技术领域的生产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成熟,对产品的生产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产品的尺寸要求也越来越高,设置中框结构,不仅会导致整机的厚度较大,不利于薄化设计,同时中框需要单独进行安装,通过螺钉等紧固件与背板进行固定,并且在将触控面板安装至中框上后才可以进行前壳的装配,增大了产品的组装工时,导致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通过简化触控面板的固定结构,省去固定触控面板的边框,利用胶粘的方式对触控面板进行固定,同时改变前壳与触控面板的连接结构,在保证良好结构强度的同时,可以解决目前显示装置触控面板的固定方式导致显示面板厚度较大而窄薄化困难的技术问题。
下面以具体的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相应的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近的概念或者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显示装置的组成>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正视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爆炸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背面示意图。
参照图1至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包括第一面板110、第二面板120、背板130、胶框140和前壳组件150,其中,第一面板110为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第二面板120位于第一面板110的出光侧,可以保护第一面板110,背板130具有支撑和承载作用,胶框140沿背板130的边缘设置,胶框140可以承载和固定第一面板110,前壳组件150环绕设置于显示装置100的周向外缘,对显示装置100的整体起到固定作用,维持整机的形状外形。
可以理解的是,显示装置100可以为液晶显示设备,显示装置100还可以包括光学组件(未示出),光学组件可以位于第一面板110的入光侧,光学组件用于发出光线,使得第一面板110可以显示图像。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壳组件150包括前壳体151和连接件152,前壳体151挡设于胶框140的周向外侧,第二面板120的至少部分边缘与前壳体151粘接,连接件152连接于前壳体151与胶框140之间,连接件152与第二面板120进行粘接,从而利用连接件152配合前壳体151粘接固定第二面板120,实现显示装置100的窄薄化,且提高了整体的结构强度。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面板120不需要通过额外的边框结构进行支撑固定,在进行装配时,可以将第二面板120的内侧边缘通过胶粘的方式与前壳组件150进行固定,可以降低显示装置100的整体厚度,同时提高第二面板120的装配速度,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面板120与前壳体151相对固定,利用连接件152连接于胶框140与前壳体151之间,连接件152一方面可以固定第二面板120的部分边缘,另一方面连接件152可以提高了整机的结构强度,并且提高了显示装置100整体的抗变形能力,改善了整机变形引起的触控不良的技术问题。
此外,显示装置100包括天侧101、左侧102、右侧103和地侧104,其中,天侧101和地侧104相对,左侧102和右侧103相对,天侧101分别与左侧102的一端和右侧103的一端相连,地侧104分别与左侧102的另一端和右侧103的另一端相连,当显示装置100竖直设置时,天侧101位于显示装置100的上端,地侧104位于显示装置100的下端,左侧102和右侧103分别位于显示装置100的两对两侧。
[第一面板]
请继续参照图1至图5,第一面板110为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第一面板110包括显示区域和位于显示区域一侧的电路板,通过电路板实现对整个第一面板110的驱动显示。
可以理解的是,当显示装置100为液晶显示设备(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时,第一面板110为液晶显示面板,当显示装置100为有机发光显示设备(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时,第一面板110为有机发光面板,本申请实施例对其结构和显示原理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第一面板110也可以包括天侧101、左侧102、右侧103和地侧104,第一面板110的各边与显示装置100的各边可以相对设置,第一面板110的天侧101、地侧104、左侧102和右侧103的相对位置关系与显示装置100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第二面板]
请继续参照图1至图5,第二面板120位于第一面板110的显示侧,第二面板120可以为防护面板,对第一面板110起到保护作用,或者,第二面板120也可以为触控面板,第二面板120除了可以对第一面板110起到保护作用,也可以用于供用户进行触控操作。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面板120也分别包括天侧101、左侧102、右侧103和地侧104,第二面板120的各边与第一面板110的各边相对设置,第二面板120的整体为方形结构,第二面板120的天侧101、地侧104、左侧102和右侧103的相对位置关系与第一面板110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第二面板120的具体功能不做限定,不论是具有保护功能的第二面板120,还是既具有保护功能也具有触控功能的第二面板120都可以在前壳组件150上采用类似的设置方式,下面以第二面板120为触控面板为例进行说明。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面板120覆盖第一面板110的显示区域,从而保证显示区域的各个部分均可以通过第二面板120上的接近或触碰操作进行反馈显示。实现触控操作的具体方式可以是通过触控传感器检测触摸信号,也可以是通过红外线技术检测触控行为。
其中,当采用触控传感器进行检测时,触控传感器既可以设置在第一面板110上也可以直接设置在第二面板120上,在用户触碰到第二面板120的某一区域时,在该区域会产生电压或电流的变化,从而对电信号进行反馈,使得第一面板110产生对应区域的显示变化。
当采用红外线技术检测触控行为时,可以在第二面板120的外缘设置红外线发射和接收元件,红外线发射和接收元件可以设置在前壳体151内部,通过形成的红外线检测网检测触控行为,在这一实施方式中,第二面板120可以是触控玻璃,即玻璃面板。
本实施例中实现触控功能的具体触控原理不做赘述。
[背板]
请继续参照图1至图5,背板130整体可以为方形结构,背板130也可以分别包括天侧101、左侧102、右侧103和地侧104,背板130的各边与第一面板110的各边可以相对设置,背板130的天侧101、地侧104、左侧102和右侧103的相对位置关系与第一面板110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背板130位于第一面板110的入光侧,具有支撑光学组件、胶框140和第一面板110的作用。
[光学组件]
光学组件用于产生显示用的光线,光学组件的边缘与背板130的边缘抵接,即光学组件的边缘可以由背板130进行支撑。
光学组件可以包括光源、反射片、导光板、光学膜片等部件。
其中,光源可以产生光线,示例性的,光源可以为设置在电路上的条形灯条,灯条具有多个依次排列的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
反射片可以将光源产生的光线反射到出光方向上,从而使光源发出的光均匀分布,反射片可以固定在背板130朝向光学组件一侧的表面。示例性的,反射片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glycol terephthalate,PET)材质。
导光板可以利用折射和全反射作用,将其入光侧的光线在出光侧射出,将线光源转化为面光源。示例性的,导光板的材质可以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等。
光学膜片位于导光板的出光侧,用于对光线进行增亮,光学膜片可以包括一张或者多张膜片,可以包括棱镜膜、增亮膜中的至少一种。
[胶框]
请继续参照图1至图5,胶框140可以呈方向框架结构,胶框140也可以包括天侧101、左侧102、右侧103和地侧104,胶框140的各边与第一面板110的各边可以相对设置,胶框140的天侧101、地侧104、左侧102和右侧103的相对位置关系与第一面板110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胶框140可以环绕背板130设置,且胶框140的地侧104(即下侧)可以通过连接件152与前壳体151的地侧104进行连接,从而胶框140与前壳体151的地侧104在结构上形成一个共同受力的整体,提示整体结构的强度和可靠性,在前壳体151承载第二面板120重量时,可以避免胶框140或前壳体151产生变形,进而可以提高产品的结构可靠性,避免产生漏光或影响外观的缝隙。
示例性的,胶框140可以为塑料材质,从而有利于显示装置100的轻量化设计,有机降低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当然,胶框140也可以采用金属材料或者金属与塑料相组合的材料,本申请实施例对胶框140具体采用的材料种类和型号不做具体限定。
[前壳组件]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示意图,图7为图6中A位置的局部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中B位置的局部示意图。
请参照图1至图10,前壳组件150包括前壳体151和连接件152,前壳体151呈框架结构,且前壳体151可以环绕胶框140设置,前壳体151可以对显示面板的整体起到支撑和维持形状的作用,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而连接件152连接在胶框140与前壳体151之间,以使得胶框140与前壳体151相连接的位置共同受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前壳体151可以包括边壳体1511和下前壳1512,其中,边壳体1511挡设于胶框140的左侧102、天侧101和右侧103的外侧,第二面板120的边缘与边壳体1511粘接,下前壳1512沿胶框140的地侧104延伸,连接件152连接于下前壳1512与胶框140的地侧104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边壳体1511与下前壳1512可以呈分体式的设置方式,边壳体1511可以呈近似“U”型结构,即边壳体1511绕设在胶框140的左侧102、天侧101和右侧103,而下前壳1512与胶框140的地侧104相对,沿水平方向延伸,且下前壳1512可以起到承载第二面板120重量的作用,而由于下前壳1512可以通过连接件152与胶框140相对固定,因此,下前壳1512与胶框140可以整体受力,提高了结构整体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第二面板120的称重,第二面板120的位置的固定可以通过粘接实现,即第二面板120的左侧102、上侧、右侧103分别与边壳体1511粘接,而地侧104与连接件152粘接,从而一方面第二面板120的周向各侧的边缘都得到固定,另一方面,避免在第二面板120的地侧104产生闪缝断差,从而提高外观的美观性。
此外,下前壳1512可以具有一定的宽度,下前壳1512位于显示装置100的显示面的下方,在下前壳1512上可以设有扬声器的过音孔,下前壳1512上也可以设有指示灯或按键等操作单元,连接件152位于下前壳1512背离显示装置100的显示面的一侧,下前壳1512的一定宽度为连接件152的设置提供的装配空间,从而有利于显示装置100整体的窄薄化设计。
下面对连接的具体结构以及与下前壳1512、胶框140的具体连接配合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请继续参照图3至图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件152可以包括连接主体1521和连接部1522,连接主体1521连接于下前壳1512与胶框140的地侧104之间,连接部1522与连接主体1521连接,且连接部1522延伸至胶框140面向第二面板120的一侧,连接部1522面向第二面板120的一侧表面设有粘接层153,第二面板120的入光侧下沿,即第二面板120的地侧104内缘通过粘接层153与连接部1522粘接。
可以理解的是,边壳体1511以及连接件152均是与第二面板120入光侧的边缘粘接,以保证第二面板120的出风面相对显示装置100较为完整,以及具有较高的面积占比,而连接件152作为直接与第二面板120粘接的部件,其又同时与下前壳1512和胶框140相对固定,从而可以提高对第二面板120的地侧104的支撑强度,同时避免粘接位置以及粘接层153从显示装置100的正面露出,以保证外观的美观,使得用户具有更好的观看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面板120与边壳体1511进行粘接时,可以采用光敏胶(UV胶),即在沿下前壳1512的延伸方向在下前壳1512上涂覆光敏胶,再将第二面板120与边壳体1511贴合,利用紫外光进行照射,使得光敏胶固化,从而完成第二面板120与边壳体1511的粘接;而在连接件152上,可以在连接部1522上贴设双面胶,通过双面胶形成粘接层153,双面胶的一侧与连接部1522粘接,另一侧与第二面板120的地侧104粘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主体1521可以包括第一延伸段1523和第二延伸段1524,第一延伸位于胶框140的底部,且第一延伸段1523通过第一紧固件154与胶框140连接,第二延伸段1524位于下前壳1512背离显示装置100的显示面的一侧,且第二延伸段1524通过第二紧固件155与下前壳1512连接,可以将下前壳1512与胶框140连接固定,提高整体的结构强度。
可以理解的是,下前壳1512在竖直方向上可以位于胶框140的下方,第一延伸段1523和第二延伸段1524可以呈倒置的“L”型结构,第一紧固件154和第二紧固件155可以为螺栓等螺纹紧固件,在胶框140上可以开设有螺纹孔,第一延伸段1523上设有相对应的过孔,第一紧固件154可以穿过该过孔与胶框140上的螺纹孔旋接固定,从而提高第一延伸段1523与胶框140的连接可靠性;在下前壳1512上也可以设有螺纹孔,例如,可以设有带有螺纹孔的安装柱,第二延伸段1524上可以设有之对应的过孔,第二紧固件155可以穿过第二延伸段1524上的过孔与下前壳1512上的螺纹孔旋接固定,从而提高第二延伸段1524与下前壳1512连接的可靠性。
此外,第一延伸段、第二延伸段和连接部可以为一体成型件,第一延伸段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延伸段与第一延伸段垂直,且第二延伸段向第一延伸段的下方延伸,连接部竖直设置,且连接部向第二延伸段的上方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紧固件154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紧固件154沿胶框140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此外,第二紧固件155为多个,多个第二紧固件155沿下前壳1512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从而可以提高连接件152与下前壳1512以及胶框140的装配地便利性以及连接结构的可靠性。
示例性的,第一紧固件154为一个,第二紧固件155为两个,在连接件152与下前壳1512和胶框140连接时,第一紧固件154可以与两个第二紧固件155之间的间隙相对,从而连接件152的固定点形成三角支撑结构,具有更好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延伸段1524上可以设有调节孔1525,由调节孔1525作为第二紧固件155穿过的过孔,第二紧固件155可以穿过调节孔1525与下前壳1512连接,而调节孔1525沿竖直方向延伸,可以在装配第二紧固件155时,可以沿竖直方向调整连接件152相对于下前壳1512的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在旋转第二紧固件155之前,可以沿第二调节孔1525的延伸方向,即沿竖直方向,上下调整连接件152的位置,调节孔1525的长度尺寸大于其宽度尺寸,调节孔1525的宽度尺寸与第二紧固件155的直径相匹配,以保证第二紧固件155与连接之间沿竖直方向的适当的调节空间,由于连接件152与第二面板120粘接,调节连接件152的位置即可以调节第二面板120与下前壳1512的相对位置,从而消除第二面板120与下前壳1512之间的闪缝断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胶框140的底部可以设有限位部,限位部挡设于第一延伸段1523的边缘,从而可以在安装连接件152时,对连接件152进行定位,提高装配的便利性以及保证装配的精度。
可以理解的是,限位部可以包覆于第一延伸段1523的边角位置,从而可以通过限位部对连接件152形成多个方向的限位,既可以防止连接件152前后串动,也可以方式连接件152左右串动。
示例性的,第一延伸段1523可以为板状结构,其边角位置可以为直角或倒圆角,限位部的截面可以呈“L”型,从而对第二延伸段1524的边角形成一定范围的包覆。
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前壳1512背离显示装置100的显示面的一侧可以设有安装槽,连接件152至少部分位于安装槽中,连接件152的两侧边缘与安装槽的槽壁具有间隙,从而方便连接件152的安装和设置,可以充分利用下前壳1512与胶框140之间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有利显示装置100的窄薄化设计。
可以理解的是,下前壳1512可以为金属件,也可以为强度较高的塑料件,例如,当下前壳1512为金属件时,安装槽可以为下前壳1512的钣金结构上的沿其长度方向的缺口。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件152为多个,多个连接件152可以沿下前壳1512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从而可以保证第二面板120地侧104延伸方向的各个位置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固定,提高结构的可靠性。
示例性的,连接件152可以为五个,五个连接件152沿下前壳1512的长度方向等距间隔设置,且连接件152与安装槽对应设置,五个连接件152相对于显示装置100的竖直中轴线对称分布,从而保证第二面板120整体受力均衡。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具有不同的使用方式,其可以作为单独的显示设备使用,也可以由多个显示装置拼接形成多屏的显示设备,并且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可以是家用显示装置,也可以是商用显示装置,或者也可以是电脑、车载等显示装置,本实施例对其具体应用场景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第一面板、第二面板、背板、胶框、前壳组件,第一面板为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第二面板位于第一面板的出光侧,背板具有支撑和承载作用,胶框沿背板的边缘设置,胶框用于固定第一面板,前壳组件包括前壳体和连接件,前壳体挡设于胶框的周向外侧,第二面板的至少部分边缘与前壳体粘接,连接件连接于前壳体与胶框之间,第二面板与连接件粘接,从而利用连接件配合前壳组件粘接固定第二面板,实现显示装置的窄薄化,且提高了整体的结构强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第一面板,所述第一面板为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
第二面板,所述第二面板位于所述第一面板的出光侧;
背板和胶框,所述胶框沿所述背板的边缘设置,所述胶框用于固定所述第一面板;
下前壳和连接件,所述下前壳设置于所述第二面板的下方,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下前壳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面板粘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前壳沿所述胶框的下侧边缘延伸,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下前壳与所述胶框的下侧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
连接主体,所述连接主体连接于所述下前壳与所述胶框的下侧之间;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连接主体连接,且所述连接部延伸至所述胶框面向所述第二面板的一侧,所述连接部面向所述第二面板的一侧表面设有粘接层,所述第二面板的入光侧下沿通过所述粘接层与所述连接部粘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主体包括:
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位于所述胶框的底部,且所述第一延伸段通过第一紧固件与所述胶框连接;
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二延伸段位于所述下前壳背离所述显示装置的显示面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延伸段通过第二紧固件与所述下前壳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二延伸段和所述连接部为一体成型件,所述第一延伸段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延伸段与所述第一延伸段垂直,且所述第二延伸段向所述第一延伸段的下方延伸,所述连接部竖直设置,且所述连接部向所述第二延伸段的上方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紧固件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紧固件沿所述胶框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和/或,
所述第二紧固件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紧固件沿所述下前壳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伸段上设有调节孔,所述第二紧固件穿过所述调节孔与所述下前壳连接,所述调节孔沿竖直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多个,多个所述连接件沿所述下前壳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4-7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框的底部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挡设于所述第一延伸段的边缘;
所述限位部包覆于所述第一延伸段的边角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前壳背离所述显示装置的显示面的一侧设有安装槽,所述连接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槽中;
所述连接件的两侧边缘与所述安装槽的槽壁具有间隙。
CN202221670362.8U 2022-07-01 2022-07-01 显示装置 Active CN2174850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70362.8U CN217485023U (zh) 2022-07-01 2022-07-01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70362.8U CN217485023U (zh) 2022-07-01 2022-07-01 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85023U true CN217485023U (zh) 2022-09-23

Family

ID=83317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70362.8U Active CN217485023U (zh) 2022-07-01 2022-07-01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850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91315B2 (en) Display apparatus
EP2058693B1 (en) Display devic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07065257B (zh) 显示装置
US9354732B2 (en) Touch screen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improved support for both touch screen and display panels
JP5173640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US9261721B2 (en) Display apparatus
US10581013B2 (en)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20150163928A1 (en) Display apparatus
JP2007128820A (ja) バックライ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US11360351B2 (en) Backlight module, display screen and tiled display device
CN115167033B (zh)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拼接显示装置
US20170192147A1 (en) Display apparatus
US8416360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217485023U (zh) 显示装置
KR20080039637A (ko) 발광 다이오드 유닛, 이를 이용한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구비하는 표시 장치
US20170315290A1 (en) Display apparatus
CN215494445U (zh) 显示装置
EP3343281B1 (e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216053646U (zh) 显示装置
KR101328875B1 (ko) 액정표시모듈용 케이스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모듈
KR20170079244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KR20080049570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102372343B1 (ko) 표시장치
CN114137756B (zh) 一种拼接显示器
KR102239593B1 (ko) 표시장치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세트 전자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