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76887U - 一种喷墨过滤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喷墨过滤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76887U
CN217476887U CN202221101242.6U CN202221101242U CN217476887U CN 217476887 U CN217476887 U CN 217476887U CN 202221101242 U CN202221101242 U CN 202221101242U CN 217476887 U CN217476887 U CN 2174768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ink
shell
housing
fl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0124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朋飞
贾士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Kebait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Kebait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Kebait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Kebait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10124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768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768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768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墨过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喷墨过滤器,包括壳体和安装在该壳体内的滤芯,所述壳体具有出口和位于该出口径向外侧的入口;所述滤芯具有轴向延伸的通孔,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其具有第一外壁以及与通孔过盈配合以形成密封的第一凸缘;第二壳:其具有与第一外壁焊接设置的第二外壁以及与通孔过盈配合以形成密封的第二凸缘;中心柱:其连接第一壳和第二壳的内表面,且该中心柱外侧与通孔间隙设置形成有汇集腔,内部形成有喷墨滤液通过的出口流道。可有效增加第一壳和第二壳的连接强度,增加油墨的流动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喷墨过滤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墨过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喷墨过滤器。
背景技术
目前,标识技术的应用正逐步深入每一个角落,大致重型机器,小至一根电线,都离不开产品标识。喷码机是一种通过软件控制,使用非接触方式在产品上进行标识的设备。油墨供给泵的压力作用下,油墨从油墨箱经过墨路管道,调节压力、粘度、进入喷枪,随着压力的持续,油墨从喷嘴喷射出,油墨在经过喷嘴时,受压电晶体的作用断裂成一串连续的、间距相等且大小相同的墨滴,喷射墨流向下继续运动经过充电极被充电,在充电极中墨滴从墨线中分离出来。
为了保证喷墨的质量,防止油墨堵塞喷头或者出现喷墨不均的情况,需要在油墨喷射前通过过滤器进行过滤处理;领域中的喷墨过滤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滤芯,壳体具有出口和位于该出口径向外侧的入口,滤芯通过焊接或密封圈固定在壳体上。而喷码机通常工作压力高达6.5bar,即喷墨过滤器需要在6.5bar的脉冲条件下工作,一段时间后外壳将开裂或者滤芯的密封固定受损,从而导致油墨从外壳泄露或者未经过过滤的油墨直接进入至入口内。
有鉴于此,提出本申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喷墨过滤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喷墨过滤器,包括壳体和安装在该壳体内的滤芯,所述壳体具有出口和位于该出口径向外侧的入口;所述滤芯具有轴向延伸的通孔,所述壳体包括:
第一壳:其具有第一外壁以及与通孔过盈配合以形成密封的第一凸缘;
第二壳:其具有与第一外壁焊接设置的第二外壁以及与通孔过盈配合以形成密封的第二凸缘;
中心柱:其连接第一壳和第二壳的内表面,且该中心柱外侧与通孔间隙设置形成有汇集腔,内部形成有喷墨滤液通过的出口流道。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在第一壳、滤芯和第二壳组装完成后,第一壳和第二壳对滤芯的两端通孔相向挤压,以使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可与通孔轴向对接且过盈配合以实现密封,油墨需经过滤膜过滤后才可排出至出口;同时与通孔过盈配合后的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在喷墨过滤的使用过程中可对滤芯起到径向支撑的作用,在6.5bar高压油墨脉冲下依然会被限位在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之间。
同时,通过穿过通孔的中心柱连接第一壳和第二壳的内表面,可有效地增加第一壳和第二壳的连接强度,防止第一壳和第二壳在高压油墨脉冲的作用下分离。同时降低了壳体的端面轴向向外形变的风险。
此外,通过在中心柱和滤芯之间设置有汇集腔,可以使过滤后的滤液快速进入至出口流道中。
进一步地,所述中心柱还包括多个分隔板,所述多个分隔板的内壁在远离出口端连接设置以形成多条支流,所述多个分隔板的内壁在靠近出口端间隙设置以形成干流。
如此设置,进入出口流道内的洁净滤液首先分散成多股,并进入多条支流中,然后在靠近出口端的干流汇合、排出,使得具有一定粘度的喷墨更顺畅地排出。同时降低了多股油墨对流运动的强度,避免油墨在强对流中形成气泡,进而破坏喷墨打印的效果;以及,可减小喷墨过滤器在过滤前后的压降,改善洁净滤液排出速率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中心柱还包括设置在分隔板外壁上的弧形部,在相邻弧形部之间形成连接汇集腔与支流的通道。通过弧形部的格挡作用,可有效地使支流中流动的油墨尽可能小的受到汇集腔内油墨流动的影响,同时,弧形部的内壁可将各支流中的滤液沿出口端引导,进而可使支流中的油墨快速向干流方向运动并排出出口。此外,还可降低汇集腔内油墨与支流中油墨对流的强度,避免油墨在强对流中形成气泡,进而破坏喷墨打印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中心柱包括:
第一柱体,其从第一壳内表面轴向延伸形成,包括第一弧形部和第一分隔板;
第二柱体,其从第二壳内表面轴向延伸形成,包括第二弧形部和第二分隔板;
其中,所述第一弧形部与第二弧形部焊接设置,所述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焊接设置。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可在第一外壁与第二外壁焊接的同时进行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间的焊接,可有效增加第一壳和第二壳的连接强度,以在高压油墨的冲击下两者不会分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具有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二壳具有第二凸出部;当第一凸出部轴向投影覆盖第二凸出部时,所述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轴向对准,所述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轴向对准。
如此设置,可通过观察喷墨过滤器的外部特征来判断其内部结构是否对准,有效避免了因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未对准而导致的焊接面积小,进而影响第一壳和第二壳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出部的端面上设有入口,所述第二凸出部对应于入口位置设置有缓冲台阶。
如此设置,可使进入入口后的高压油墨首先会接触缓冲台阶,而不会直接冲击位于第二壳内的油墨液体,有效避免大量油墨气泡的产生,增加了油墨过滤中的流动稳定性,及过滤速率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所述中心柱还包括利于支流中的喷墨滤液向干流方向流动的导流面,该导流面在所述支流的远离出口端倾斜设置。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可使通过通道进入至支流的油墨会在导流面的作用于趋于向干流方向运动而不是垂直冲击分隔板,可有效增加油墨的流动稳定性,减小油墨在过滤前后的压降。
进一步地,所述滤芯包括UPE烧结管,所述通孔形成于该UPE烧结管的内侧,所述UPE烧结管外侧缠绕有滤膜。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UPE烧结管的多孔结构可在通过油墨液体通过的同时,还可阻止滤膜掉落的纤维随滤液排出,避免堵塞喷墨机的喷头;同时,UPE烧结管提供一定流道阻力,熨平了油墨流动时的脉冲波动,提高了喷墨打印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滤芯两端盖设置有轴向延伸的卡环;所述第一凸缘具有与卡环内壁过盈配合的第一密封面,所述第二凸缘具有与卡环内壁过盈配合的第二密封面;所述第一密封面、第二密封面为引导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插入至通孔的倾斜面。
如此设置,滤芯可方便地被安装于第一壳和第二壳之间,并具有良好地密封性能和可靠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和/或第二壳上还设有多条防止滤芯在壳体内倾斜的支撑凸起。从而可有效地防止在过滤液体时,滤芯一侧因受到油墨冲击而倾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是实施例一中喷墨过滤器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是图1的剖视图;
图3是图1中滤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第一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第二壳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一壳;11.第一外壁;12.入口;13.出口;14.第一凸出部;15.第一凸缘;151.第一密封面;2.第二壳;21.第二外壁;22.第二凸出部;221.缓冲台阶;23.第二凸缘;231.第二密封面;24.支撑凸起;3.滤芯;31卡环;32.UPE烧结管;33.通孔;4.中心柱;41.第一柱体;411.第一弧形部;412.第一分隔板;42.第二柱体;421.第二弧形部;422.第二分隔板;43.导流面;S1.汇集腔;S2.干流;S3.通道;S4.支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除非另作定义,本专利文件中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至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喷墨过滤器,包括壳体和安装在该壳体内的滤芯3,所述壳体具有出口13和位于该出口13径向外侧的入口12;具体地,所述滤芯3具有轴向延伸的通孔33,出口13设置在该通孔33的轴向位置处,入口12设置在滤芯3的径向外侧。
所述壳体包括:
如图4所示,第一壳1:其具有第一外壁11以及与通孔33过盈配合以形成密封的第一凸缘15;
第二壳2:其具有与第一外壁11焊接设置的第二外壁21以及与通孔33过盈配合以形成密封的第二凸缘23;
中心柱4:其连接第一壳1和第二壳2的内表面,且该中心柱4外侧与通孔33间隙设置形成有汇集腔S1,内部形成有喷墨滤液通过的出口13流道。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在第一壳1、滤芯3和第二壳2在组装完成后,第一壳1和第二壳2对滤芯3的两端通孔相向挤压,以使第一凸缘15和第二凸缘23可与通孔33轴向对接且过盈配合以实现密封,以使油墨需经滤芯3过滤后才能排出出口13;同时与通孔33过盈配合后的第一凸缘15和第二凸缘23在喷墨过滤的使用过程中可对滤芯3起到径向支撑的作用,在6.5bar高压油墨脉冲下依然会被限位在第一凸缘15和第二凸缘23之间。
同时,通过穿过通孔33的中心柱4连接第一壳1和第二壳2的内表面,可有效地增加第一壳1和第二壳2的连接强度,防止第一壳1和第二壳2在高压油墨脉冲的作用下分离。进一步地,通过在中心柱4和滤芯3之间设置有汇集腔S1,可以使过滤后的滤液快速进入至出口13流道中。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中心柱4包括焊接设置的第一柱体41和第二柱体42,所述第一柱体41与壳体连接处径向向外凸出进而形成第一凸缘15,所述第二柱体42与壳体连接处径向向外凸出进而形成第二凸缘23。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凸缘15也可位于第一柱体41的外侧并与第一柱体41间隙设置;第二凸缘23也可位于第二柱体42体的外侧并与第二柱体42间隙设置。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滤芯3两端盖设置有轴向延伸的卡环31;所述第一凸缘15具有与卡环31内壁过盈配合的第一密封面151,所述第二凸缘23具有与卡环31内壁过盈配合的第二密封面231;所述第一密封面151、第二密封面231为引导第一凸缘15和第二凸缘23插入至通孔33的倾斜面。
需要说明的是,卡环31为薄壁设置,当卡第一凸缘15和第二凸缘23相对滤芯3作轴向运动并插入至通孔33中后,卡环31弹性变形且紧贴第一密封面151和第二密封面231以形成密封。如此设置,滤芯3可方便地被安装于第一壳1和第二壳2之间,并具有良好地密封性能和可靠的连接强度。
此外,所述滤芯3包括UPE烧结管32,所述通孔33形成于该UPE烧结管32的内侧,所述UPE烧结管32外侧缠绕有滤膜。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缠绕指的是滤膜设置在UPE烧结管32的外周,具体的缠绕方式可以为卷绕或折叠。此外,通过UPE烧结管32的多孔结构可在通过油墨液体通过的同时,过滤滤膜脱落的纤维,从而有效增加了过滤后油墨的纯净度,还可阻止滤膜掉落的纤维随滤液排出,避免堵塞喷墨机的喷头。
进一步地,所述中心柱4还包括多个分隔板,所述多个分隔板的内壁在远离出口13端连接设置以形成多条支流S4,所述多个分板的内壁在靠近出口13端间隙设置以形成干流S2。如2和4和5所示,所述支流S4与干流S2的分界处与滤芯3的出液高度相适配,进入支流S4中的油墨可在分隔板的导向下定向运动,并且在干流S2中交汇后共同向出口13方向运动。
如此设置,可避免进入出口13流道中的多股油墨相互干涉运动,无法良好地向出口13方向运动,进而可减小喷墨过滤器在过滤前后的压降,增加喷墨效果。同时降低了多股油墨对流运动的强度,避免油墨在强对流中形成气泡,进而破坏喷墨打印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中心柱4还包括设置在分隔板外壁上的弧形部,在相邻弧形部之间形成连接汇集腔S1与支流S4的通道S3。
通过滤芯3流向汇集腔S1的油墨为径向流动,支流S4中的油墨为轴向流动;通过弧形部,可有效地使支流S4中流动的油墨尽可能小的受到汇集腔S1内油墨流动的影响,进而可使支流S4中的油墨快速向干流S2方向运动并排出出口13。
进一步地,所述中心柱4还包括利于支流S4中的喷墨滤液向干流S2方向流动的导流面43,该导流面43在所述支流S4的远离出口13端倾斜设置。即通过通道S3进入至支流S4的油墨会在导流面43的作用于趋于向干流S2方向运动而不是垂直冲击分隔板,可有效增加油墨的流动稳定性,减小油墨在过滤前后的压降。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本实施例中的中心柱4包括:第一柱体41,其从第一壳1内表面轴向延伸形成,包括第一弧形部411和第一分隔板412,所述第一分隔板412内侧面为间隙设置以使多条支流S4相互连通形成干流S3;第二柱体42,其从第二壳2内表面轴向延伸形成,包括第二弧形部421和第二分隔板422;其中,所述第一弧形部411与第二弧形部421焊接设置,所述第一分隔板412和第二分隔板422焊接设置。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可在第一外壁11与第二外壁21焊接的同时进行第一柱体41和第二柱体42间的焊接,可有效增加第一壳1和第二壳2的连接强度,以在高压油墨的冲击下两者不会分离。
进一步地,如图1和4所示,所述第一壳1具有第一凸出部14,所述第二壳2具有第二凸出部22;当第一凸出部14轴向投影覆盖第二凸出部22时,所述第一分隔板412和第二分隔板422轴向对准,所述第一弧形部411和第二弧形部421轴向对准;
即如图4和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壳1和第二壳2横截面大致为圆形设置,第一壳1上设置有4块第一分隔板412以及4个第一弧形部411,第二壳2上设置有4块第二分隔板422以及4个第二弧形部421;取第一凸出部14与第二凸出部22的凸出方向重合时,第一弧形部411与第二弧形部421具有多个共有的轴向表面,第一分隔板412与第二分隔板422也具有多个共有的轴向表面。
如此设置,可通过观察喷墨过滤器的外部特征来判断其内部结构是否对准,有效避免了因第一柱体41和第二柱体42未对准而导致的焊接面积小,进而影响第一壳1和第二壳2的连接强度。
同时,所述第一凸出部14的端面上设有入口12,所述第二凸出部22对应于入口12位置设置有缓冲台阶221。如此设置,可使进入入口12后的高压油墨首先会接触缓冲台阶221,而不会直接冲击位于第二壳2内的油墨液体,有效避免大量油墨气泡的产生,增加了油墨过滤中的流动稳定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壳1和/或第二壳2上还设有多条防止滤芯3在壳体内倾斜的支撑凸起24。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凸起24设置在第二壳2的内表面上;如此设置,可防止在过滤液体时,滤芯3一侧因受到油墨冲击而倾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喷墨过滤器,包括壳体和安装在该壳体内的滤芯,所述壳体具有出口和位于该出口径向外侧的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具有轴向延伸的通孔,所述壳体包括:
第一壳:其具有第一外壁以及与通孔过盈配合以形成密封的第一凸缘;
第二壳:其具有与第一外壁焊接设置的第二外壁以及与通孔过盈配合以形成密封的第二凸缘;
中心柱:其连接第一壳和第二壳的内表面,且该中心柱外侧与通孔间隙设置形成有汇集腔,内部形成有喷墨滤液通过的出口流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柱还包括多个分隔板,所述多个分隔板的内壁在远离出口端连接设置以形成多条支流,所述多个分隔板的内壁在靠近出口端间隙设置以形成干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柱还包括设置在分隔板外壁上的弧形部,在相邻弧形部之间形成连接汇集腔与支流的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柱包括:
第一柱体,其从第一壳内表面轴向延伸形成,包括第一弧形部和第一分隔板;
第二柱体,其从第二壳内表面轴向延伸形成,包括第二弧形部和第二分隔板;
其中,所述第一弧形部与第二弧形部焊接设置,所述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焊接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喷墨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具有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二壳具有第二凸出部;当第一凸出部轴向投影覆盖第二凸出部时,所述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轴向对准,所述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轴向对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墨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出部的端面上设有入口,所述第二凸出部对应于入口位置设置有缓冲台阶。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柱还包括利于支流中的喷墨滤液向干流方向流动的导流面,该导流面在所述支流的远离出口端倾斜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包括UPE烧结管,所述通孔形成于该UPE烧结管的内侧,所述UPE烧结管外侧缠绕有滤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两端盖设置有轴向延伸的卡环;所述第一凸缘具有与卡环内壁过盈配合的第一密封面,所述第二凸缘具有与卡环内壁过盈配合的第二密封面;所述第一密封面、第二密封面为引导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插入至通孔的倾斜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和/或第二壳上还设有多条防止滤芯在壳体内倾斜的支撑凸起。
CN202221101242.6U 2022-05-10 2022-05-10 一种喷墨过滤器 Active CN2174768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01242.6U CN217476887U (zh) 2022-05-10 2022-05-10 一种喷墨过滤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01242.6U CN217476887U (zh) 2022-05-10 2022-05-10 一种喷墨过滤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76887U true CN217476887U (zh) 2022-09-23

Family

ID=833100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01242.6U Active CN217476887U (zh) 2022-05-10 2022-05-10 一种喷墨过滤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768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102016119504A1 (de) Filterelement mit Entlüftungsleitung
US7896644B2 (en) Nozzle assembly for an injector
CN217476887U (zh) 一种喷墨过滤器
EP4081332B1 (en) Spinneret
US6746226B2 (en) Spinnerette assembly for forming multicomponent hollow fibers
EP1354081B1 (en) Spinnerette assembly for forming hollow fibers
KR100516318B1 (ko) 필터링 장치 및 방사 헤드
US7691318B2 (en) Process of making hollow fibers
CN105579109A (zh) 冲积式烛形过滤器和带有内体的滤烛
US5831654A (en) Modulating device equipped with a last chance filter for an ink jet printing head
CN208303052U (zh) 高压清洗机用旋转喷嘴
CN220779325U (zh) 一种前置过滤器
CN217773502U (zh) 芳纶沉析纤维沉析剂过滤芯及其过滤器
CN220513548U (zh) 一种囊式过滤器
CN214655377U (zh) 一种具有匀流效果的喷丝组件
CN216688430U (zh) 熔喷模具
CN201020344Y (zh) 柱式中空纤维膜组件
CN209741322U (zh) 三组份异形截面花色丝束喷丝装置
CN210845446U (zh) 一种可反洗保安精密过滤器
CN112921423B (zh) 双组份纤维纺丝组件
CN217855514U (zh) 过滤结构、过滤系统及净水器
CN111115876A (zh) 复合滤芯组件
CN211328936U (zh) 过滤器滤芯
CN213388986U (zh) 一种熔喷布生产用熔喷喷头
CN219462857U (zh) 氢气滤清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