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64761U - 一种新风置换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风置换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64761U
CN217464761U CN202220917938.XU CN202220917938U CN217464761U CN 217464761 U CN217464761 U CN 217464761U CN 202220917938 U CN202220917938 U CN 202220917938U CN 217464761 U CN217464761 U CN 2174647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inlet
header
communicated
fre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91793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世山
宗鹏鹏
李成伟
詹飞龙
诸葛水明
马骥
韦林林
王恒
徐言先
田志远
刘金锁
王庆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Wan'ermei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BOHAN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BOHAN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BOHAN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91793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647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647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647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风置换系统,用于房间群新风置换,所述房间群包括若干房间以及与若干房间相通的公共空间;所述新风系统包括进风模块,所述进风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进风升压装置、联箱和风机盘管,所述联箱连通所述进风升压装置和所述风机盘管,所述进风升压装置与外界大气相通;所述进风升压装置内设有进风风机;所述风机盘管设置在所述公共空间或其中一间房间内。

Description

一种新风置换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风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风置换系统。
背景技术
我们人生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住宅中,本质上是生活在住宅墙体与楼板围合起来的室内次生空气环境中;人体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排泄物,炊事、洗浴排出的油烟水蒸汽,室内装饰材料挥发出的苯和甲醛等等,导致室内空气污浊化。将住宅外部新鲜空气引入住宅室内并将室内污浊空气同步排出,实现住宅“双向流”新风置换,是居家生活的本义所在。
而采用新风空调与住宅建筑深度融合技术,在实施住宅新风置换和空气调节,改善住宅内部清新度、洁净度、温湿度等次生空气环境指标的同时,降低建筑能耗,降低住宅对外部能量环境的影响,实践碳达峰碳中和,更是人类居家生活的本义所在!
然而,现状住宅距离上述新风置换和实践碳达峰碳中和的“本义”,还有很远路程。
改善住宅内部次生空气环境的清新度、洁净度、温湿度等指标,根本措施在新风置换和空气温湿度调节。
在住宅设计施工过程中,内墙、外墙和门窗将原本宽敞开放的完整住宅空间,分隔成为客厅、卧室、书房、厨房、卫生间、储物间等功能空间单元,这些功能空间单元不仅与户外环境难以达成自然通风,甚至连强制通风也很难操作。
如图1所示,在135㎡四室两厅两卫优秀户型设计作品住宅里撤销了所有床卧具、橱柜、沙发、桌椅等障碍物,新风贯穿南北仍然要穿越至少4道墙体。
由于新风置换时,新风气流在住宅内遭遇到多重墙体和多个障碍物的阻隔,还有为达到空气清新度、洁净度、温湿度目标而必须进行的新风过滤、热交换,在住宅通风包括新风送入和污浊空气排出的“双向流”过程中,需要对新风气流多次实施风机加压以推动气流输送。
在工作和生活场所设置新风系统,实施新风加压送入和污浊空气负压收集、升压排出,以及新风预处理、外排污风能量回收,已经为新风空调行业所广泛认同。
图2是现状新楼盘的盲肠式单向流简化版新风系统。
2020年春季以来,开发商在新楼盘上组装上去的简版“新风系统”,与上图所示住宅送风排风二合一模块机及其驱动的双向流送风排风系统相比,已经大为简化,大都是一只送风风机模块加上吊顶之上用于连通各个房间的PVC送风管路,都是盲肠式的单向流,不具有新风加压送入和污浊空气负压收集升压排出同步运行的“双向流”实际效果;因为现在门窗的加工精度很高,气密性已经很好,没有房间门窗开启配合污风就排不出去、新风也就送不进来。
现状盲肠式单向流新风系统,存在着严重的技术性问题:
首先,该系统违背了通风的“双向流”基本原则,依赖房间外门外窗的偶然性漏风来排泄污风以腾挪出新风进入所需空间,存在着多数情况下房间污风排不出去新风送不进来问题;
其次,夏季高温高湿新风没有经过降温除湿处理,新风将在送风管内壁凝露,附着粉尘微生物乃至成为臭虫蟑螂活动空间而产生二次污染问题;
第三,偶尔某个房间外门外窗打开,污风趁机漏出新风趁机补入,在户外大气温湿度偏离正常值特别是严寒酷署季节,又带来了房间温度湿度大幅度波动问题。
贯彻“双向流新风置换”原则,高效率实施建筑物特别是民用住宅的新风置换,并且在酷暑严寒季节对输入住宅室内新风进行夏季降温除湿、冬季升温加湿的空调化处理,在全面提高室住宅内次生环境洁净度、清新度的同时,防止室内温度湿度的大幅度波动,仍然是建筑行业、空调暖通行业的重要使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风置换系统,用于房间群新风置换,所述房间群包括若干房间以及与若干房间相通的公共空间;所述新风置换系统包括进风模块,所述进风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进风升压装置、联箱和风机盘管,所述联箱连通在所述进风升压装置和所述风机盘管之间,所述进风升压装置与外界大气相通;所述进风升压装置内设有进风风机;
所述风机盘管设置在所述公共空间或其中一间房间内。
较佳地,所述进风升压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进风风机,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一、出风口一以及连通所述进风口一与所述出风口一的进风通道,所述进风口一与外界大气连通,所述进风风机设置在所述进风通道内;
所述联箱上设有进风口二和出风口二;
所述进风升压装置的出风口一与所述联箱的进风口二连通,所述联箱的出风口二与所述风机盘管连通。
较佳地,所述风机盘管包括回风箱和风机盘管本体,所述回风箱内设有风机组件,所述回风箱上开设有进风口三和回风口,所述进风口三与所述联箱的出风口二连通,所述回风口与房间连通;
所述风机盘管本体包括外壳和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换热器,所述外壳的两端端口分别与所述回风箱和所述房间连通。
较佳地,所述进风升压装置吸顶安装,所述进风口一朝下。
较佳地,所述进风升压装置的进风通道内还设有过滤层。
较佳地,所述进风升压装置的出风口一通过至少一出风管与所述联箱的进风口二连接,所述出风管穿过横梁或剪力墙。
较佳地,所述联箱的进风口二和出风口二正对设置;或者,所述联箱的进风口二与出风口二位于所述联箱的两侧并错开设置。
较佳地,所述联箱内还设有配风孔板,所述配风孔板位于所述联箱的进风口二与出风口二之间。
较佳地,所述配风孔板为平板、折板或弯曲板。
较佳地,所述新风置换系统还包括排风模块,所述排风模块的进风口通过若干回风管与若干房间连通,所述排风模块的出风口与外界大气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存在以下技术效果:
1.一机两用,以防止新风置换过程中房间群内空间温度湿度大幅波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风置换系统,具有对户外引入新风执行过滤、降温除湿(加热升温)等空调化处理功能,以防止新风置换过程中建筑空间温度湿度大幅波动;该组合式进风模块还兼有房间空调内循环功能;一机两用,节约设备资源,节约空间。
2.对新风气流有效实施消除漩涡、减速降噪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风置换系统的联箱对来自进风升压装置的新风实施消除漩涡,进行减速、降噪,使新风以≤3m/s的低速层流型态流入风机盘管回风箱,有效防止了新风气流以高速射流形式对风机盘管回风箱内的风机叶轮产生冲击乃至干扰破坏风机叶轮动平衡问题,保证了进风模块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
3.动力分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风置换系统,联箱前后的双风机设计,在新风置换运行模式下,进风升压装置中的进风风机提供新风气流穿越过滤滤层、穿越剪力墙中的小直径风管和联箱所需动力;而从联箱中流入风机盘管回风箱的新风气流射入室内空间所需要的动静压,则由风机盘管中的风机提供;进风模块联箱前后的双风机布局,在新风运行中实施了新风气流动力分散,降低了风机盘管的进出口压差从而降低了风机运行产生的室内噪音。
4、将进风模块与各个房间的风机盘管及排风模块配合,构建全屋双向流新风系统。
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附图中:
图1为135㎡四室两厅两卫住宅套内结构图;
图2为当前现状新楼盘的盲肠式单向流新风系统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进风模块执行新风置换运行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进风模块执行新风置换运行纵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进风模块执行房间内循环;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配风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配风孔板的运行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联箱中设置配风孔板的进风模块运行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联箱与第一风机盘管对置的进风模块结构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联箱与第一风机盘管对置的进风模块运行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全屋双向流新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置换系统,用于房间群新风置换。所述房间群包括若干房间以及与若干房间相通的公共空间。所述新风置换系统包括进风模块,外界新风通过进风模块进入房间群内,新风与房间群内的污浊空气进行置换,污染空气再排出至外界大气中。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至图5,进风模块10包括依次连接的进风升压装置101、联箱102和第一风机盘管103,第一风机盘管103设置在公共空间或其中一间房间内。所述联箱102为中空结构,如联箱102本体可以由1.2~1.5mm冷轧板或铝板冲压折弯铆接之后再和两个端盖铆接而成,当然,本实施例并不局限于冷轧板铝板,还可以是其他材质的管道。由于联箱102用于连通所述进风升压装置101和所述第一风机盘管103,因此,联箱102上设有进风口二和出风口二。
所述进风升压装置101包括壳体和进风风机,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一、出风口一以及连通所述进风口一与所述出风口一的进风通道,所述进风风机设置在所述进风通道内;所述进风升压装置101的进风口一与外界大气连通,所述进风升压装置101的出风口一与所述联箱102的进风口二连通,所述联箱102的出风口二与所述第一风机盘管103连通。
第一风机盘管103,即广义的空调室内机,可以是分体式风管机,也可以是作为户式中央空调房间末端的风机盘管或者室内机。第一风机盘管103属于本领域的成熟技术,因此,本实用新型对第一风机盘管103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机盘管103包括所述回风箱1032和与所述回风箱1032连通的风机盘管本体1031,风机盘管本体1031包括外壳和设置在外壳内的换热器,外壳的两端端口分别与回风箱 1032和房间连通。所述回风箱1032内设有风机组件,所述回风箱1032上开设有进风口三和回风口,所述进风口三与所述联箱102的出风口二连通,所述回风口与房间连通。进风模块10运行时,户外新风经进风升压装置101的进风风机升压后送入所述联箱102,在所述联箱102中减速降噪、消除漩涡后,经进风口三吸入回风箱1032内,然后再经过风机盘管本体1031降温除湿或加热升温的空调化处理之后,最后被送入房间。
所述进风通道内还设有过滤层。
联箱102作为新风通道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进风口二与进风升压装置101的出风口一连通,其出风口二与第一风机盘管103的回风箱1032连通。为防止新风气流以高速射流形式对第一风机盘管103的回风箱1032内的风机叶轮产生冲击乃至干扰破坏风机叶轮的动平衡(第一风机盘管103的回风箱1032内风机组件包括两个风机,这两个风机的叶轮同轴设置在同一电机的两侧),联箱102对来自进风升压装置101的新风实施消除漩涡,进行减速、降噪,使新风以≤3m/s的低速层流型态流入第一风机盘管 103的回风箱1032内。联箱102水平设置,本实施例对联箱102的风道形状不做限制,联箱102一般设计为矩形断面。在本实施例中,联箱102为长条状结构,因此,联箱102 内的风道沿着联箱102的长度方向设置,与联箱102内的风道连通的所述联箱102的进风口二与出风口二设置在联箱102的长度方向上,且位于所述联箱102的两侧并错开设置。
第一风机盘管103运行时,可以执行空调内循环(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风机盘管103执行内循环时,进风升压装置101是关闭的),也可以执行新风降温除湿(加热升温)的空调化处理;第一风机盘管103的回风箱连通联箱102及第一风机盘管103下方室内空间,风机盘管本体1031的出风口三指向室内空间。
本实施例一种新风置换系统执行新风置换运行时,请参考图4,其进风升压装置101 中的进风风机和第一风机盘管103中的风机同时运行,进风升压装置101吸入户外新风并且过滤升压送入联箱102;新风气流在联箱102中消除漩涡,减速、降噪,以≤3m/s 的低速层流型态流入第一风机盘管103的回风箱1032;流入回风箱1032的低速新风气流,被第一风机盘管103再次升压加速,再经过风机盘管本体1031降温除湿或加热升温的空调化处理之后从风机盘管本体1031的出风口三送入房间。
本实施例一种新风置换系统执行房间内循环运行时,请参考图5,其进风升压装置101中的进风风机停机,第一风机盘管103运行;房间内的回风气流经第一风机盘管103 回风箱1032的的回风口流入回风箱1032内,被回风箱1032内的风机组件升压加速,再经过风机盘管本体1031降温除湿或加热升温的空调化处理之后从风机盘管本体1031 的出风口三送回房间。
实施例2
联箱102是组合式进风模块10的核心部件,不仅仅提供新风通道,新风气流还在联箱102中减速降噪,由紊流变成层流,防止新风气流以高速射流紊流形式对第一风机盘管103回风箱1032内的风机叶轮产生冲击乃至干扰破坏风机叶轮的动平衡,使新风以≤3m/s的低速层流型态流入第一风机盘管103的回风箱103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请参考图6至图8,本实施例为了有效实现联箱102的上述“新风气流减速降噪,由紊流变成层流”功能,在联箱102内腔设置配风孔板1021,配风孔板1021是通过在板子上密布微孔而成,这些孔对高速新风气流实施节流、减速、均匀化。本实施例对配风孔板1021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制,可以是平板,也可以是折板,或者弯曲板。为了提高配风孔板1021的节流、减速、均匀化效果,本实施例对平板进行波浪式弯曲以增加配风孔板1021面积和通风微孔的数量。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实施例1中的联箱102是长条形结构,联箱102内的风道沿着联箱102的长度方向设置,与联箱102内的风道连通的所述联箱102的进风口与出风口二设置在联箱102的长度方向上,且位于所述联箱102的两侧并错开设置,即第一风机盘管103和进风升压装置101也是错开的,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请参考图9和图10,本实施例将联箱102的长度缩短,使得联箱102的进风口与出风口二正对,即第一风机盘管103和进风升压装置101对置(正对着),在同一条直线上。进风升压装置101的新风气流具有射流的特征,经过配风孔板1021减速再重新分配而成为低速、均化的新风气流,再进入第一风机盘管103的回风箱1032。
新风气流在联箱102中由高速紊流变成低速层流,阻止了新风气流以高速射流紊流形式对第一风机盘管103回风箱1032内的风机蜗壳叶轮产生冲击乃至干扰破坏风机叶轮的动平衡,使新风以≤3m/s的低速层流型态流入第一风机盘管103回风箱1032,降低了运行噪声提高了运行稳定性。
实施例4
新风置换系统可以包括排风模块,也可以不包括排风模块。作为一种实施例,新风置换系统不包括排风模块,如公共空间或其中一间房间的外墙上设有总出风口,若干房间的回风管直接通过总出风口连通至外界大气中。作为第二种实施例,新风置换系统包括排风模块,所述排风模块的进风口通过若干回风管与若干房间连通,所述排风模块的出风口通过排风管与外界大气连通。请参考图11,本实施例以新风置换系统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的进风模块10和排风模块50为例,加以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置换系统,用于房间群新风置换,所述房间群包括若干房间以及与各房间连通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可以是客厅、餐厅、走廊、走道等,也可是带有阳台的客厅、餐厅、走廊、走道等,房间可以是客厅、卧室、书房、厨房、卫生间、储物间等,也可以是带有阳台的客厅、卧室、书房、厨房、卫生间、储物间等。
进风模块1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进风升压装置101、联箱102和第一风机盘管103,第一风机盘管103设置在所述公共空间或其中一间房间内。本实施例对进风升压装置101和联箱102的具体设置位置不做限制,可以安装在室内,也可以安装在室外。为了更好的保护好进风升压装置101和联箱102,因此,本实施例优选进风升压装置101 和联箱102设置在室内,如设置在公共空间或其中一间房间内。
请参考图11,作为一种实施例,进风升压装置101设置在阳台内,联箱102和第一风机盘管103均设置在客厅(公共空间)内。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升压装置101吸顶安装在阳台的天花板上,进风升压装置101的进风口一朝下,由于阳台是与外界大气相通的,因此,进风升压装置101的进风口一也是与外界大气相通的。所述进风升压装置101 的出风口一通过出风管104与所述联箱102的进风口二连接,由于阳台和客厅之间设有阳台门,因此,出风管104要穿过阳台和客厅之间的梁或剪力墙20。为了不破坏梁或剪力墙20的完整性和强度,进风升压装置101的出风口一般通过两根或两根以上的出风管104穿过梁或剪力墙20,即进风升压装置101上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风口,每个出风口上连接一出风管104。运行时,进风升压装置101低位吸取户外新风,过滤升压之后输往联箱102。
请参考图10,作为另外一种实施例,进风升压装置101设置在一房间(如厨房)内,进风升压装置101的进风口一上设置有进风管,此进风管穿过此房间的外墙与外界大气连通。联箱102和第一风机盘管103均设置在另一间房间或公共空间内,如设置在餐厅内。进风升压装置101的出风口一通过出风管与联箱102的进风口二连通。由于进风升压装置101和联箱102之间隔着梁或剪力墙,为了不破坏梁或剪力墙的完整性和强度,进风升压装置101的出风口一般通过两根或两根以上的出风管穿过梁或剪力墙20,即进风升压装置101上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风口,每个出风口上连接一出风管。
排风模块50设置在公共空间或其中一间房间内,排风模块50的进风口通过若干回风管40与若干房间连通,所述排风模块50的出风口与外界大气连通。请参考图11,所述排风模块50设置在一房间内,排风模块50的出风口通过排风管穿过外墙与外界大气连通。排风模块50包括排风风机。
进一步的,各个房间上均设有与公共空间相通的通风口,本实施例将进风模块10与各个房间的风机盘管及排风模块50配合,构建全屋双向流新风置换系统,新风置换系统在运行时:
若第一风机盘管103设置在公共空间内,则外界新风通过进风模块10先进入公共空间,然后通过各通风口再进入各房间,各房间内的污浊空间经由回风管40、排风模块 50和排风管排出至外界大气中。在该实施例中,各个房间中均设有第二风机盘管30,第二风机盘管30的进风口四与该房间的通风口相连通,第二风机盘管30的出风口四与该房间相通。
若第一风机盘管103设置在其中一间房间内,则外界新风通过进风模块10先进入该房间,然后通过该房间上的通风口先进入公共空间,再通过其他房间上的通风口进入其他房间,公共空间和其他房间的污浊空间经由回风管40、排风模块50和排风管排出至外界大气中。在该实施例中,其他房间和公共空间内均设有第二风机盘管30。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

Claims (10)

1.一种新风置换系统,用于房间群新风置换,所述房间群包括若干房间以及与若干房间相通的公共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置换系统包括进风模块,所述进风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进风升压装置、联箱和风机盘管,所述联箱连通在所述进风升压装置和所述风机盘管之间,所述进风升压装置与外界大气相通;所述进风升压装置内设有进风风机;
所述风机盘管设置在所述公共空间或其中一间房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风置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升压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进风风机,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一、出风口一以及连通所述进风口一与所述出风口一的进风通道,所述进风口一与外界大气连通,所述进风风机设置在所述进风通道内;
所述联箱上设有进风口二和出风口二;
所述进风升压装置的出风口一与所述联箱的进风口二连通,所述联箱的出风口二与所述风机盘管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风置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盘管包括回风箱和风机盘管本体,所述回风箱内设有风机组件,所述回风箱上开设有进风口三和回风口,所述进风口三与所述联箱的出风口二连通,所述回风口与房间连通;
所述风机盘管本体包括外壳和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换热器,所述外壳的两端端口分别与所述回风箱和所述房间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风置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升压装置吸顶安装,所述进风口一朝下。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风置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升压装置的进风通道内还设有过滤层。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风置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升压装置的出风口一通过至少一出风管与所述联箱的进风口二连接,所述出风管穿过横梁或剪力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风置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联箱的进风口二和出风口二正对设置;或者,所述联箱的进风口二与出风口二位于所述联箱的两侧并错开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风置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联箱内还设有配风孔板,所述配风孔板位于所述联箱的进风口二与出风口二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新风置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风孔板为平板、折板或弯曲板。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风置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置换系统还包括排风模块,所述排风模块的进风口通过若干回风管与若干房间连通,所述排风模块的出风口与外界大气连通。
CN202220917938.XU 2022-04-20 2022-04-20 一种新风置换系统 Active CN2174647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17938.XU CN217464761U (zh) 2022-04-20 2022-04-20 一种新风置换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17938.XU CN217464761U (zh) 2022-04-20 2022-04-20 一种新风置换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64761U true CN217464761U (zh) 2022-09-20

Family

ID=832702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917938.XU Active CN217464761U (zh) 2022-04-20 2022-04-20 一种新风置换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647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ssell et al. Review of residential ventilation technologies
CN113432197A (zh) 一种采用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建筑物
CN215892566U (zh) 一种采用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建筑物
CN102828566A (zh) 一体化通风热交换模块墙体及换气方法
CN111678205A (zh) 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及全屋新风置换系统
CN114738889A (zh) 一种组合式新风模块
CN217464761U (zh) 一种新风置换系统
CN217357372U (zh) 一种带有电动风门的卫生间新风置换系统
CN209944677U (zh) 一种新风机
CN101846376A (zh) 一种组合式新风系统
CN111412547A (zh) 一种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
CN114893850A (zh) 一种全屋双向流新风置换系统
CN111720943A (zh) 高效全热交换新风回收模块
CN114777258A (zh) 一种带有电动风门的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CN213066432U (zh) 一种用于居家隔离间的通风换气与空气消毒装置
CN114877463A (zh) 一种带有装饰性电动风门的门扇
CN213687026U (zh) 一种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
CN210463293U (zh) 一体化组合式空调机组
CN107246699A (zh) 一种新风净化器
CN213687024U (zh) 一种热量中心结构及全屋新风置换系统
CN108692416B (zh) 一种新风供应的低噪声集中复合式过滤方法及系统
KR100327305B1 (ko) 주거용건물의조립식열회수환기시스템
CN211290437U (zh) 高效节能多卧室串联通风建筑结构
CN213810865U (zh) 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及全屋新风置换系统
CN206572700U (zh) 一种新风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17

Address after: Room R21-A124, Room 403, No. 1, Mingzhu 1st Street, Hengli Town,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1466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Wan'ermei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203, building 1, No. 23 and 33, Lane 466, Yindu Road,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BOHAN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