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64711U - 空气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64711U
CN217464711U CN202220204029.1U CN202220204029U CN217464711U CN 217464711 U CN217464711 U CN 217464711U CN 202220204029 U CN202220204029 U CN 202220204029U CN 217464711 U CN217464711 U CN 2174647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energy storage
heat exchanger
storage tank
treatment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0402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毛先友
丁鹏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0402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647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647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647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机壳、风机组件、换热器、蓄能箱和循环泵,机壳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机壳中形成与进风口和出风口导通的风道。风机组件和换热器设在风道中。蓄能箱中设有换热介质,蓄能箱可分离地设在机壳中。循环泵将换热介质在蓄能箱和换热器之间循环泵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蓄能箱与换热器之间可形成循环流路,当循环泵工作时,可将换热介质在循环流路之间不断循环,换热介质流失少且能持续使用,蓄能箱无需频繁添加换热介质。当需要加入或更换换热介质时,可将蓄能箱从机壳分离,操作方便。风机组件工作时,可将换热后的风从出风口向外排出,形成舒适、干爽的风,提升用户满意度。

Description

空气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空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炎热的夏季,人们通常采用凉风扇、空调等设备来提升体表温感的舒适性。
相关技术中,当采用冷风扇出冷风时,冷风扇通常将水淋在水帘上,当冷风扇中的风吹过水帘后形成湿冷的空气供给用户使用。然而,在这些示例中,风的湿度较大,长期使用冷风扇会使室内的空气湿度过高而导致不适,尤其是夏天空气的湿度本身就大,若长时间使用冷风扇将使室内的湿度超出湿度舒适阈值,用户体验差;对于特殊体质的人群如体弱多病的用户或年老的用户使用时,容易引起风湿性疾病,损害身体健康。
冷风扇中的水箱的水在淋到水帘上后,水箱的水会急剧减少,容积较小的水箱常需要高频地添加水,操作不方便;容积较大的水箱则拆装极其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可提供干爽而凉快的风,且方便添加换热介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吹湿风而导致的舒适性差的问题,也解决了频繁添加换热介质以及添加换热介质时操作不方便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机壳中形成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导通的风道;风机组件和换热器,设在所述风道中;蓄能箱,所述蓄能箱中设有换热介质,所述蓄能箱可分离地设在所述机壳中;循环泵,所述循环泵将所述换热介质在所述蓄能箱和所述换热器之间循环泵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蓄能箱与换热器之间可形成循环流路,当循环泵工作时,可将换热介质在循环流路之间不断循环,从而减少了换热介质的流失,使换热介质能持续使用,蓄能箱无需频繁添加换热介质。当需要加入或更换换热介质时,可将蓄能箱从机壳分离,操作方便。风机组件工作时,将风从进风口引入到机壳中,风经过换热器时与换热器中的换热介质快速换热后,从出风口向外排出,形成舒适、干爽的风,提升用户的满意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所述机壳上设有装配口,所述蓄能箱可从所述装配口装拆于所述机壳。
可选地,所述机壳包括后壳和面板,所述后壳的前侧连接有所述面板,所述面板上间隔开设有出风口和所述装配口,所述后壳上开设有所述进风口。
有利地,所述面板朝向所述后壳的一侧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所述面板之间形成装配腔,所述蓄能箱可安装至所述装配腔,所述装配腔连通所述装配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机壳还包括底盘,所述底盘连接在所述后壳和所述面板的底部,所述蓄能箱靠近所述底盘布设。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所述蓄能箱与所述机壳之间设有滑动机构以导向;和/或,所述蓄能箱上设有滚动体;和/或,所述蓄能箱相对于所述机壳移动的一侧设有导向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所述循环泵设在所述蓄能箱中,所述循环泵与所述换热器通过第一软管连接,所述换热器与所述蓄能箱通过第二软管连接。
可选地,所述蓄能箱设在所述换热器的下侧,所述蓄能箱上开设有避让口以通过所述第一软管和所述第二软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所述换热介质为水、冰、冰水混合物、冰晶、乙二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靠近所述蓄能箱布设,所述加热装置工作时加热所述换热介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贯流风机、斜流风机、轴流风机或离心风机中的一种。
可选地,所述风机组件为所述贯流风机,所述换热器设在所述进风口和所述贯流风机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风道件,所述风道件中形成所述风道,所述风道件中连接所述风机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纵向剖视图,其中的箭头表示气流的流动方向。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换热器、蓄能箱、循环泵、第一软管、第二软管的分体示意图,其中的箭头表示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附图标记:
1000、空气处理装置;
100、机壳;101、进风口;102、出风口;103、装配口;
110、后壳;111、第一插扣;
120、面板;121、限位板;122、装配腔;123、第二插扣;
130、底盘;140、顶盖;141、第三插扣;
200、风机组件;210、贯流风扇;220、电机;
300、换热器;
400、风道件;
500、蓄能箱;510、避让口;
600、循环泵;610、第一软管;620、第二软管;
700、进风格栅;800、导风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厚度”、“纵向”、“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1000,本实用新型中的空气处理装置1000可向外提供干爽舒适的风,杜绝吹送湿度较大的风;本实用新型无需频繁更换或添加换热介质,添加换热介质时操作方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空气处理装置1000,结合图1和图3所示,包括:机壳100、风机组件200、换热器300、蓄能箱500和循环泵600。
其中,如图1所示,机壳100上设有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进风口101用于将机壳100外的气流引入机壳100内;出风口102用于将机壳100内经过处理的性质变化的气流向外引出。
进一步地,机壳100中形成与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导通的风道,而风机组件200和换热器300设在风道中,那么当风机组件200工作时可将风从进风口101快速引入到风道中,且风可也可流经风道中的换热器300进行换热,从而形成性质变化后的气流,再经风机组件200从出风口102吹出到机壳100外部。
如图2中所示的蓄能箱500中设有换热介质,蓄能箱500可分离地设在机壳100中,也就是说,蓄能箱500并非相对于机壳100固定设置,而是可以在有需要的时候,将蓄能箱500从机壳100中分离出来,而在为换热器300提供换热介质时,则蓄能箱500安装在机壳100中。
结合图3和图5所示,循环泵600将换热介质在蓄能箱500和换热器300之间循环泵送,那么,蓄能箱500和换热器300中的换热流道是相通的,当循环泵600工作时,可提供驱动力,使换热介质在蓄能箱500、换热器300之间不断循环流动。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1000,蓄能箱500与换热器300之间可形成循环流路,当循环泵600工作时,可驱动换热介质朝着设定方向流动,从而使换热介质在循环流路之间不断循环,那么当换热介质流入到换热器300中时,与流经的气流形成温度差则可实现气流与换热器300之间的快速换热;而与气流换热完成后的换热介质可重新回到蓄能箱500中。
在空气处理装置1000出冷风时,经过换热后升温的换热介质与蓄能箱500中温度较低的换热介质进行混合从而使换热介质的温度降低,并再次由循环泵600泵送至换热器300中,再次与流经的气流进行换热,如此不断循环。当蓄能箱500中的换热介质温度提升到预设值时,蓄能箱500与机壳100分离,可向蓄能箱500中加入温度较低的制冷剂,或对蓄能箱500进行降温,或更换蓄能箱500中的换热介质,从而降低蓄能箱500中换热介质的温度,使蓄能箱500能重新为换热器300提供低温的换热介质。
在空气处理装置1000出热风时,经过换热后降温的换热介质与蓄能箱500中温度较高的换热介质进行混合从而使换热介质的温度升高,并再次由循环泵600泵送至换热器300中,再次与流经的气流进行换热,如此不断循环。当蓄能箱500中的换热介质温度降低到预设值时,蓄能箱500与机壳100分离,可向蓄能箱500中加入温度较高的介质,或对蓄能箱500进行升温,或更换蓄能箱500中的换热介质,从而升高蓄能箱500中换热介质的温度,使蓄能箱500能重新为换热器300提供高温的换热介质。
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换热介质不断在蓄能箱500、换热器300中循环流动,而不会被气流带走,从而减少了换热介质的流失,使换热介质能持续使用,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装置1000在向外提供冷风或热风时,蓄能箱500无需频繁添加或更换换热介质。
风机组件200工作时,将风从进风口101引入到机壳100中,风经过换热器300时与换热器300中的换热介质快速换热后,从出风口102向外排出,形成舒适、干爽的风,提升用户的满意度。
可以理解的是,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水箱不断向水帘供水,风扇将风吹向水帘形成湿冷气流出风湿度较大、需频繁加水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中无需频繁更换换热介质,当需要加入或更换换热介质时,可将蓄能箱500从机壳100分离,操作方便,出风干爽、舒适,不易引发用户疾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机壳100上设有装配口103,蓄能箱500可从装配口103装拆于机壳100。这里的装配口103使用户在需要向蓄能箱500中添加换热介质或需要更换换热介质时,直接由此装配口103施力于蓄能箱500,从而完成拆卸,使蓄能箱500快速从机壳100内拆出,无需拆卸机壳100,操作方便、快捷。
这里的装配口103可以设在机壳100的前侧、后侧、左侧或右侧,这里不做具体限制。
可选地,如图1所示,机壳100包括后壳110和面板120,后壳110的前侧连接有面板120,面板120上间隔开设有出风口102和装配口103,那么在这些示例中,装配口103开设在机壳100的前侧,从而方便在整机布置在角落时,也能从面板120的一侧拆装蓄能箱500,使空气处理装置1000能在安装到角落时,也能方便用户操作,不受安装空间所限。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后壳110上开设有进风口101,那么本实用新型中的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分别相对布设,当室内的风从进风口101进入到机壳100中时,在风机组件200的作用下,可快速地向出风口102吹送,有利于减小进出风阻力,提升空气处理装置1000的进出风效率,也可使气流具有充足的动力穿过换热器300,与换热器300进行充分换热后再从出风口102排出。此外,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分别开设在机壳100的相对两侧面,还可有效防止经过换热的风未与室内的风充分混匀便回流到进风口101中,降低空气处理装置1000局部回流的风量。
有利地,装配口103设在出风口102的下部,那么蓄能箱500可从出风口102安装至机壳100的下部,方便用户操作,也防止蓄能箱500中的介质泄露后污染周围的部件,提升各部件的使用安全性。
可选地,如图3所示,面板120朝向后壳110的一侧连接有限位板121,限位板121与面板120之间形成装配腔122,蓄能箱500可安装至装配腔122,装配腔122连通装配口103。在这些示例中,限位板121可为蓄能箱500的安装提供一定的止位功能,使蓄能箱500从装配口103装配到机壳100中时,由限位板121限制其最终的安装位置,进而使蓄能箱500的装配稳定,防止蓄能箱500在机壳100中安装后晃动,也可通过合理的设计,使蓄能箱500的外表面设置在与面板120相平齐的面上,提升蓄能箱500设置后整机的美观性和平整性。
例如在具体示例中,面板120的表面为弧面,后壳110的表面也为弧面,面板120和后壳110共同构成筒状的安装空间,蓄能箱500朝向面板120的一侧也相应设计为弧面,限位板121设计为平面,而蓄能箱500朝向限位板121的一侧可设置为平面,从而使蓄能箱500在装配至机壳100中时,蓄能箱500的表面能与面板120相契合,并使蓄能箱500的形状不受后壳110的形状所限,而与限位板121的形状相契合。
此外,本实用新型中的限位板121还可将蓄能箱500与后壳110之间间隔开来,使蓄能箱500的外表面形状可设置的更加灵活,而无需与后壳110的内表面相契合。限位板121与后壳110之间形成的间隙还可以布置其他的线体、控制器等部件,充分利用机壳100中的空间,提升机壳100中各部件布局的紧凑性。
当然在其他示例中,也可以不设置限位板121,而使蓄能箱500在装配到机壳100中后,蓄能箱500的表面直接接触后壳110,这里不做具体限制。
可选地,如图1所示,机壳100还包括底盘130,底盘130连接在后壳110和面板120的底部,底盘130可承载整机的重量,为整机内布设各部件提供稳定的支撑力,使整机稳定地摆设在室内。进一步地,蓄能箱500靠近底盘130布设,那么蓄能箱500可进一步提升空气处理装置1000整机重心的稳定性,且蓄能箱500还可从较低的位置相对于机壳100进行拆装,方便、省力。
可选地,如图3所示,底盘130与后壳110可拆卸连接,具体为底盘130上设有第一插口,后壳110上设有第一插扣111,第一插扣111插入到第一插口中而形成插接配合;还可以为底盘130和后壳110之间通过卡扣或螺栓连接,这里不做具体限制。可拆卸连接方便各个部件之间进行分别加工制造,还方便根据各部件装配的情况而灵活选择装配顺序。
可选地,如图3所示,底盘130和面板120可拆卸连接,具体为底盘130上设有第二插口,面板120的底部设有第二插扣123,第二插扣123插入到第二插口中而形成插接配合;还可以为底盘130和面板120之间通过卡扣或螺栓连接,这里不做具体限制。可拆卸连接方便各个部件之间进行分别加工制造,还方便根据各部件装配的情况而灵活选择装配顺序。
当然在其他示例中,后壳110也可以与底盘130焊接或一体连接,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
可选地,如图1所示,机壳100还包括顶盖140,顶盖140盖设在后壳110和面板120上,从而使机壳100的顶部被有效封闭,也使机壳100的整体性更好。
可选地,如图3所示,顶盖140分别与后壳110、面板120可拆卸连接,例如在具体示例中,顶盖140上设有第三插扣141,后壳110和面板120上分别对应设置第三插口,第三插扣141配合在第三插口中从而实现顶盖140与面板120、后壳110的可拆卸配合。还可以为顶盖140与面板120、后壳110之间通过卡扣、螺栓连接,这里不做具体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本实用新型中,后壳110、面板120、底盘130和顶盖140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机壳100,使机壳100内的各部件与室内的环境件隔绝开来,为空气处理装置1000的各部件提供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升蓄能箱500拆装时的便利性,蓄能箱500与机壳100之间设有滑动机构以导向,从而控制蓄能箱500在拆装时的方向,使蓄能箱500沿着特定的方向移动并装拆。
可选地,滑动机构可以为滑轨和滑块,滑块配合在滑轨中,滑块和滑轨的一个连接在蓄能箱500上另一个设在机壳100上。
可选地,滑动机构还可以为相啮合的齿轮和齿条,齿轮和齿条的一个连接在蓄能箱500上另一个设在机壳100上,这些示例中,蓄能箱500可相对于机壳100稳定地抽拉移动,不易卡滞。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示例中,蓄能箱500上设有滚动体,滚动体可极大地减小蓄能箱500与机壳100之间移动时的摩擦力,从而使蓄能箱500拆装顺畅。
可选地,滚动体为滚轮或滚珠。
有利地,滚动体应对称或均匀布设在蓄能箱500和机壳100之间,从而使蓄能箱500在移动时均匀受力,不发生歪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些示例中,蓄能箱500相对于机壳100移动的一侧设有导向面,导向面可使蓄能箱500相对于机壳100移动时顺畅不易发生卡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循环泵600设在蓄能箱500中,可避免在蓄能箱500上开孔与循环泵600连接,并使循环泵600工作时的噪声较小。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循环泵600与换热器300通过第一软管610连接,换热器300与蓄能箱500通过第二软管620连接。那么,循环泵600、换热器300、蓄能箱500则可通过第一软管610和第二软管620的连接而形成完整的介质循环流路。循环泵600工作时可促进介质沿着一定的方向快速流动。由于采用软管连接,因此,当蓄能箱500在相对于机壳100移动时,可形成一定的弹性变形而不会折断,从而有利于蓄能箱500在拆装时的可靠移动,防止因换热器300、蓄能箱500、循环泵600之间的连接而阻挡蓄能箱500拆装。本实用新型采用第一软管610和第二软管620,无需在移动蓄能箱500时切断换热器300、蓄能箱500和循环泵600之间的连接,也就节省了重新建立介质循环流动体系所需的时间,节约了操作步骤,使蓄能箱500拆装时更加方便;还能有效防止在拆装管道的过程中,换热介质外露、循环系统中进入空气而导致换热介质循环不畅的问题。
可选地,第一软管610和第二软管620采用橡胶管或塑料软管等柔性、耐温性能好的材质制作,这里不做具体限制。
可选地,蓄能箱500设在换热器300的下侧,蓄能箱500上开设有避让口510以通过第一软管610和第二软管620,在这些示例中,避让口510可方便件循环泵600装入到蓄能箱500中,也方便为蓄能箱500中增添换热介质,还方便第一软管610和第二软管620穿入到蓄能箱500中,使循环泵600分别与第一软管610和第二软管620形成可靠的连接,防止第一软管610和第二软管620无需弯折,有利于换热介质在两条软管内顺畅流动传输。此外,开设在上方的避让口510也可使蓄能箱500在加入换热介质后,换热介质具有较高的液位,蓄能箱500在移动的过程中换热介质不易洒出。
有利地,避让口510正对换热器300设置,那么当蓄能箱500装入到机壳100时,第一软管610和第二软管620则可自然顺垂而通过避让口510进入到蓄能箱500中,有利于循环泵600将换热介质在蓄能箱500和换热器300之间顺畅泵送。
相对应的,对于设有限位板121的示例中,装配腔122也应对应避让口510设置相应的通道,使第一软管610和第二软管620能够顺利地连接在换热器300和蓄能箱500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介质可以为水、冰、冰水混合物、冰晶中的一种或多种。当空气处理装置1000需要向外提供冷风时,则换热介质可选用冰水混合物、水,并在换热介质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也即空气处理装置1000的冷量不足时向蓄能箱500中添加冰晶或冰。反之,当空气处理装置1000需要向外提供热风时,则换热介质可选用温度较高的水。
对应的,当换热介质用于泵送水时,循环泵600选用水泵。
有利地,为了防止循环泵600吸入冰、冰晶等物体,可在循环泵600的入口端设置过滤件。或者,将冰、冰晶等物设置在固定的位置处,防止冰和冰晶在蓄能箱500中随意晃动而使循环泵600误吸入固体物。
在另一些示例中,换热介质可以为乙二醇。通过对待加入的乙二醇进行制冷,从而使从蓄能箱500流入到换热器300中的乙二醇的温度较低,使空气处理装置1000能够向外提供冷风,这里可以将乙二醇事先置入冰柜降温后再加入到蓄能箱500中;还可以对正在使用的蓄能箱500加设制冷包。
通过对加入乙二醇的蓄能箱500进行制热,从而使流入到换热器300中的乙二醇的温度较高,使空气处理装置1000能够向外提供热风,这里可以将乙二醇事先加热后在添加到蓄能箱500中;还可以对正在使用的蓄能箱500进行加热。
可选地,空气处理装置1000还包括加热装置(图未示出),加热装置靠近蓄能箱500布设,加热装置工作时加热换热介质。那么在这些示例中,当换热介质的热量不足时,则可通过加热装置进行补充,从而使蓄能箱500中换热介质的温度快速提升,进而使流入到换热器300中的换热介质温度较高,大于流经换热器300表面的气流的温度,从而可对流经的气流进行加热,保证换热器300可对气流进行制热。
在一些示例中,加热装置选用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加热模块,结构紧凑、热阻小、发热迅速且效率高、散热性能优良、使用寿命长、使用时安全可靠。
在另一些示例中,加热装置还可以为普通的电加热丝或发热灯,节约空气处理装置1000的制造成本。
在其他示例中,加热装置还可以为红外辐射灯,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有利地,为了防止加热装置灼伤周围的部件,在加热装置的周围设置隔温件,如隔温罩,使热量集中朝向蓄能箱500输送,而不会传递到其他部件上,从而使蓄能箱500中的换热介质被快速加热,提升加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风机组件200包括贯流风机、斜流风机、轴流风机或离心风机中的一种,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用。
例如在具体示例中,如图3所示,风机组件200为贯流风机,换热器300设在进风口101和贯流风机之间。贯流风机采用长圆筒形,具有一定的长度,从而能形成较大的风量,并配合大尺寸的进风口101和大尺寸的出风口102,有利于提升风机组件200的引风、送风效率,送风距离较远、出风均匀。
如图3所示,贯流风机包括贯流风扇210和电机220,电机220连接贯流风扇210并可驱动贯流风扇210旋转,贯流风扇210可将从进风口101处的气流通过叶轮敞开处引入叶栅,气流经过叶轮内部后从另一面叶栅排出。
进一步地,空气处理装置1000还包括风道件400,风道件400中形成风道,风道件400中连接风机组件200,风道件400方便安装到机壳100中,风道件400可为风机组件200提供一定的安装空间,且风道件400可限定出气体的流动方向和流动界限,风道件400与风机组件200配合使风机组件200的吸风和排风效率有保障,也使气流能够流经换热器300并与换热器300进行充分的热交换。
在具体示例中,风道件400为蜗壳,蜗壳的进风端朝向进风口101,蜗壳的出风端朝向出风口102,换热器300布设在蜗壳的进风端,蜗壳内布设有风机组件200。蜗壳结构可使从进风口101中吸入的风快速流动并向着出风口102排出,提升了空气处理装置1000内部各部件的布置紧凑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装置1000还包括进风格栅700,如图1和图3所示,进风口101处设有进风格栅700,可有效防止室内风向着机壳100中引风时引入杂物、碎屑,提升了进入机壳100中的风的洁净度,保证风机组件200、换热器300持续高效工作,提升风机组件200和换热器300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空气处理装置1000还包括导风组件800,如图2所示,导风组件800设在出风口102处,从而对流经出风口102的气流进行导向和引流。
可选地,导风组件800包括导风百叶,导风百叶可左右移动导风和/或上下摆动导风,使空气处理装置1000中吹出的风能够朝向合适的目标区域,例如,当空气处理装置1000向外吹热风时,导风百叶向下导风使热风能够向下吹,防止热风上浮,提升空气处理装置1000的热风送风效果;又例如,当空气处理装置1000向外吹冷风时,导风百叶向上导风使冷风能够向上吹,防止冷风下沉,提升空气处理装置1000的凉风送风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1000中换热器300与气流的换热原理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机壳中形成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导通的风道;
风机组件和换热器,设在所述风道中;
蓄能箱,所述蓄能箱中设有换热介质,所述蓄能箱可分离地设在所述机壳中;
循环泵,所述循环泵将所述换热介质在所述蓄能箱和所述换热器之间循环泵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上设有装配口,所述蓄能箱可从所述装配口装拆于所述机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后壳和面板,所述后壳的前侧连接有所述面板,所述面板上间隔开设有出风口和所述装配口,所述后壳上开设有所述进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朝向所述后壳的一侧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所述面板之间形成装配腔,所述蓄能箱可安装至所述装配腔,所述装配腔连通所述装配口。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还包括底盘,所述底盘连接在所述后壳和所述面板的底部,所述蓄能箱靠近所述底盘布设。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箱与所述机壳之间设有滑动机构以导向;和/或,所述蓄能箱上设有滚动体;和/或,所述蓄能箱相对于所述机壳移动的一侧设有导向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泵设在所述蓄能箱中,所述循环泵与所述换热器通过第一软管连接,所述换热器与所述蓄能箱通过第二软管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箱设在所述换热器的下侧,所述蓄能箱上开设有避让口以通过所述第一软管和所述第二软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靠近所述蓄能箱布设,所述加热装置工作时加热所述换热介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贯流风机、斜流风机、轴流风机或离心风机中的一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为所述贯流风机,所述换热器设在所述进风口和所述贯流风机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风道件,所述风道件中形成所述风道,所述风道件中连接所述风机组件。
CN202220204029.1U 2022-01-19 2022-01-19 空气处理装置 Active CN2174647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04029.1U CN217464711U (zh) 2022-01-19 2022-01-19 空气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04029.1U CN217464711U (zh) 2022-01-19 2022-01-19 空气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64711U true CN217464711U (zh) 2022-09-20

Family

ID=83263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04029.1U Active CN217464711U (zh) 2022-01-19 2022-01-19 空气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647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638189U (zh) 用于空调室外机的送风组件及空调室外机
CN112996371B (zh) 机柜
CN217464711U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211041162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WO2005040692A1 (en) Window type air conditioner
CN217817099U (zh) 烟机结构及空调烟机
CN108489088B (zh) 一种智能暖风机
KR200449318Y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용 열교환기
CN208186528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CN216346697U (zh) 空气处理设备
CN208186533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CN114623501B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4484596A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4576179B (zh) 一种气环式鼓风机
CN220707480U (zh) 空调器
CN110296482B (zh) 用于空调室外机的送风组件、控制方法及空调室外机
CN216346703U (zh) 空调器
CN204611959U (zh) 一种混流空调
CN218846359U (zh) 暖通空调机的新风换气机组
CN216346537U (zh) 空气调节设备
CN213747011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790002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6744698U (zh) 一种蒸发式降温装置
CN213747012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3747013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