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64552U - 电磁炉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电磁炉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64552U
CN217464552U CN202221496565.XU CN202221496565U CN217464552U CN 217464552 U CN217464552 U CN 217464552U CN 202221496565 U CN202221496565 U CN 202221496565U CN 217464552 U CN217464552 U CN 2174645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nel
heating
pan
annular coil
di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49656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乐
程志喜
王天水
陈维维
付厚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49656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645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645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645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一种电磁炉及烹饪器具,该电磁炉包括底壳和位于底壳上的面板,底壳和面板围成容置腔,容置腔内设置有第一加热结构,第一加热结构包括环形线圈盘和发热盘;面板上开设有锅具放置孔,环形线圈盘围设在锅具放置孔的外围;发热盘与锅具放置孔对应设置,且环形线圈盘和发热盘共同限定出用于放置锅具的放置空间,锅具的底部与发热盘接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及烹饪器具通过设置环形线圈盘和发热盘,使两者共同限定出锅具的放置空间,从而共同对锅具进行加热,发热盘具有蓄热能力,能将自身热量不断传递到锅具上,保证了电磁炉在使用时的火力,解决了传统的电磁炉火力不足的问题。

Description

电磁炉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电磁炉是人们日常生活烹饪中常用的器具。电磁炉主要是采用电流通过线圈盘上的线圈,从而产生无数封闭的磁力线,磁力线穿过锅具会在锅具上形成无数小涡流,从而使锅具发热,达到加热食物的目的。
然而,现有的电磁炉没有蓄热功能,比如用户在炒菜过程中往锅里放菜后温度会迅速下降,导致火力不够。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磁炉及烹饪器具。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和位于所述底壳上的面板,所述底壳和所述面板围成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第一加热结构,所述第一加热结构包括环形线圈盘和发热盘;
所述面板上开设有锅具放置孔,所述环形线圈盘围设在所述锅具放置孔的外围;所述发热盘与所述锅具放置孔对应设置,且所述环形线圈盘和所述发热盘共同限定出用于放置锅具的放置空间,所述锅具的底部与所述发热盘接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在底壳和面板围成的容置腔内设置第一加热结构,使第一加热结构包括设置环形线圈盘和发热盘,并在面板上开设锅具放置孔,使环形线圈盘围设在锅具放置孔的外围,发热盘与环形线圈盘共同限定出锅具的放置空间,从而使发热盘和环形线圈盘共同对锅具进行加热,由于发热盘具有蓄热能力,发热盘能够将自身的热量不间断地传递到锅具上,从而保证了该电磁炉在使用时的火力大小,例如避免了使用过程中向锅具内加菜时,锅具温度骤降,电磁加热能力有限而导致锅具难以快速升温的情况发生,解决了传统的电磁炉火力不足的问题。
可选的,所述环形线圈盘包括设置在所述面板底部的环形线圈盘架和设置在所述环形线圈盘架上的线圈;
所述环形线圈盘架的内壁与所述锅具的外轮廓形状相匹配。
这样设置使得环形线圈盘能够从锅具的周向上对锅具进行加热,提高了加热效果和加热均匀性。
可选的,在沿所述环形线圈盘架的顶端至所述环形线圈盘架的底端的方向上,所述环形线圈盘架的直径逐渐减小;
所述线圈绕设在所述环形线圈盘架的外壁上。
这样设置使得环形线圈盘架能够形成内凹形状,不仅磁力线的聚拢效果更好,环形线圈盘的加热效果更强,对于锅具也能起到更好的限位作用,使锅具在使用过程中保持位置稳定。
可选的,所述发热盘位于所述环形线圈盘的下方。
可选的,所述发热盘与所述环形线圈盘的底部贴合。
这样设置能够使发热盘与环形线圈盘的底部之间没有缝隙,使电磁炉的内部封闭效果更好,避免用户看到电磁炉内部的器件,提高了外观美感和使用安全性。
可选的,所述容置腔内还设置有发热盘罩,所述发热盘罩围设在所述发热盘的外围。
通过设置发热盘罩,不仅能够遮挡住发热盘和环形线圈盘之间形成的缝隙,使发热盘和环形线圈盘形成的放置空间外观美观,还能对发热盘起到一定程度的隔热作用;此外,发热盘罩还能起到聚热作用,使热量尽可能聚集在锅具上,进而进一步提高了加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发热盘罩的顶端不低于所述环形线圈盘的底端;
和/或,所述发热盘罩的底端不高于所述发热盘的底端。
这样设置能够使发热盘罩对发热盘和环形线圈盘之间的缝隙起到完全阻挡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电磁炉还包括驱动结构;
所述驱动结构与所述发热盘连接,所述驱动结构用于驱动所述发热盘朝向靠近所述面板的方向移动,以与所述锅具接触,或者驱动所述发热盘朝向远离所述面板的方向移动,以与所述锅具脱离。
通过设置驱动结构,使得发热盘可上下移动,比如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环形线圈盘对锅具进行加热,或者选择使用发热盘对锅具进行加热,或者,使两者同时对锅具进行加热,从而提高了该电磁炉的使用灵活性。
可选的,所述驱动结构包括驱动电机和移动件;
所述移动件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发热盘与所述移动件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移动件移动,以使所述移动件带动所述发热盘朝向靠近所述面板的方向移动或者朝向远离所述面板的方向移动。
这样设置使得驱动结构的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
可选的,所述容置腔内还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发热盘的支撑架,所述驱动结构通过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发热盘连接。
支撑架的设置,方便驱动结构对发热盘进行支撑,且能够使发热盘在移动过程中更加稳定。
可选的,所述发热盘移动至与所述锅具的底部接触时,所述锅具与所述环形线圈盘的内壁之间具有第一预设间隙;
所述第一预设间隙介于3mm-5mm之间。
这样设置,能够使锅具位于环形线圈盘的磁力线聚集处,使磁力线尽可能多地切割到锅具,从而进一步提升加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容置腔内还设置有第二加热结构,所述第二加热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加热结构的旁侧;
所述面板具有第一锅具放置区和位于所述第一锅具放置区一侧的第二锅具放置区;所述锅具放置孔开设在所述第一锅具放置区,所述第二加热结构与所述第二锅具放置区对应,用于对放置在所述第二锅具放置区的锅具进行加热。
通过在该电磁炉的第一加热结构的旁侧设置第二加热结构,能够使电磁炉可以同时对多个锅具进行加热,提升了电磁炉的加热能力;而且,使得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使用第一加热结构和/或第二加热结构进行加热,进一步提高电磁炉的使用灵活性。
可选的,所述第二加热结构包括线圈盘;
所述线圈盘为平面线圈盘。
通过将第二加热结构设置为线圈盘,即还可通过电磁加热的方式对锅具进行加热,使用方便。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其包括锅具以及上述的电磁炉。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电磁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电磁炉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电磁炉的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电磁炉的环形线圈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电磁炉的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电磁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电磁炉的发热盘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1、底壳;12、面板;121、锅具放置孔;122、操作界面;12a、第一锅具放置区;12b、第二锅具放置区;13、电路板组件;14、散热风机;2、环形线圈盘;21、环形线圈盘架;22、线圈;3、发热盘;4、发热盘罩;5、第二加热结构;6、驱动结构;61、驱动电机;62、移动件;7、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电磁炉是人们日常生活烹饪中常用的器具。电磁炉的工作原理为:电磁炉在通电后,电流通过线圈盘上的线圈,从而产生无数封闭的磁力线,磁力线穿过锅具会在锅具上形成无数的小涡流,涡流在克服锅体的内阻流动时会进行电能向热能的转换,从而使锅具发热,达到加热锅具内的食物的目的。
然而,现有的电磁炉没有蓄热功能,比如用户在炒菜过程中往锅里放菜后温度会迅速下降,导致火力不够。
实施例一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其包括底壳11和位于底壳11上的面板12,底壳11和面板12共同形成容置腔,容置腔内设置有第一加热结构,第一加热结构包括环形线圈盘2和发热盘3。
其中,底壳11比如为腔体结构,其具有底壁和围成在该底壁周向上的向上延伸的侧壁,面板12盖设在侧壁的顶部,从而和底壳11共同围成容置腔。对于底壳11和面板12的材质来说,底壳11可使用塑料材质,也可使用铝合金等金属材质,面板12可采用陶瓷面板,或者玻璃面板等,具体可根据使用需求进行灵活选择。
面板12与底壳11之间通常采用胶粘连接,具体地,可以在底壳11的顶部开设胶槽,通过胶槽内的黏结剂来将面板12粘接在底壳11的顶部。黏结剂可选用粘接效果较好的硅酮胶材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面板12也通过卡接的方式固定在底壳11上。
面板12上开设有锅具放置孔121,环形线圈盘2围设在该锅具放置孔121的外围,可以理解的是,环形线圈盘2位于上述容置腔内,且环形线圈盘2位于锅具放置孔121的下方,并沿锅具放置孔121的周向围设在锅具放置孔121的外围。其中,发热盘3与锅具放置孔121对应设置,且环形线圈盘2和发热盘3共同限定出用于放置锅具的放置空间,锅具的底部与发热盘3能够接触。
具体使用时,将锅具放置在上述面板12上的锅具放置孔121中,使锅具位于环形线圈盘2和发热盘3共同限定出的锅具放置空间内,然后给电磁炉通电。该电磁炉在通电状态下,高频的电流通过环形线圈盘2上的线圈22,从而产生无数封闭的磁场力,磁力线切割锅具,在锅具的底面产生无数小涡流,涡流在克服锅具的内阻流动时会进行电能向热能的转换,从而实现了对锅具的加热。同时,发热盘3在通电状态下发热升温,锅具的底部与发热盘3接触时,发热盘3自身的热量通过接触直接传递到锅具上,从而同时也实现了对锅具的加热。由于发热盘3与锅具直接接触,发热盘3具有蓄热能力,发热盘3能够将自身的热量不间断地传递到锅具上,从而保证了电磁炉在使用时的火力大小。例如避免了使用过程中向锅具内加菜时,锅具温度骤降,电磁加热能力有限而导致锅具难以快速升温的情况发生,解决了传统的电磁炉火力不足的问题。
其中,发热盘3可采用红外发热盘。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不采用红外发热盘,例如可使用电热丝加热盘或者其他发热形式的发热盘结构,只要保证能够使发热盘自身升温即可。
关于环形线圈盘2和发热盘3的功率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的,可将发热盘3的功率设置在800W-1200W之间,环形线圈盘2的功率设置在1200W左右,从而保证两者同时加热时能够实现更高的加热功率,以尽可能提高火力,且对比相同功率的单一电磁加热式结构,加热能力更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将环形线圈盘2的功率进一步提高,以进一步提升加热速度。
具体实现时,电磁炉还包括有电路板组件13以及散热风机14等结构,环形线圈盘2、发热盘3以及散热风机14分别与电路板组件13电连接,通过电路板组件13控制环形线圈盘2、发热盘3以及散热风机14工作。其中,电磁炉的面板12或者底壳11上还可以设置操作界面122,操作界面122上设置有控制按键。
控制按键可以为机械按键或触摸按键,可以包括开启、关闭、火力加大、火力减小、电磁加热、发热盘加热等,从而方便用户例如需要单独使用环形线圈盘2进行加热或单独使用发热盘3进行加热,或者需要环形线圈盘2和发热盘3同时加热等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提高了该电磁炉的使用灵活度。具体可将控制按键设置在面板12的靠近用户的一侧,方便用户进行观察和操作。
由于环形线圈盘2和电路板组件13在工作时均会发热,因此,可在底壳11上设置进风孔和出风孔,通过散热风机14对环形线圈盘2和电路板组件13进行散热。具体地,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在散热风机14的作用下从底壳11的进风孔进入,冷却风在散热风机14的作用下吹向环形线圈盘2和电路板组件13,冷却风将环形线圈盘2和电路板组件13上的热量带走,然后从底壳11上的出风孔吹出至电磁炉外部,从而避免环形线圈盘2和电路板组件13温度过高而发生损坏等情况出现,保证了电磁炉的正常工作。
具体地,可将散热风机14设置在线圈盘的侧方。在一些实施例中,具体可在面板12上设置固定结构,散热风机14通过面板12上的固定结构固定在面板12上。当进风孔和出风孔设置在底壳11上时,通过将散热风机14固定在面板12的底部,可避免用于固定散热风机14的固定结构对进风和出风造成挡设,从而保证了良好的散热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散热风机14具体可以是离心风机。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散热风机14也可以是轴流风机,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电路板组件13具体可包括:电路板和位于电路板上的散热器。电路板上设有电子元器件,电子元器件具体可包括: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d–gate–bipolartransistor,简称IGBT)、桥堆等元件。通过散热器对电路板进行散热,以提高电路板的散热效率。电路板上的电子元器件工作时发出的热量快速传递至散热器,散热风机吹出的冷却风将散热器的热量带走,从而对电路板组件13进行散热。散热器具体可为散热片,散热片覆贴在电路板上,来对电路板进行散热,以提高电路板组件13的散热效率。
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在底壳11和面板12围成的容置腔内设置第一加热结构,使第一加热结构包括环形线圈盘2和发热盘3,并在面板12上开设锅具放置孔121,使环形线圈盘2围设在锅具放置孔121的外围,发热盘3与环形线圈盘2共同限定出锅具的放置空间,从而使发热盘3和环形线圈盘2共同对锅具进行加热,由于发热盘3具有蓄热能力,发热盘3能够将自身的热量不间断地传递到锅具上,从而保证了该电磁炉在使用时的火力大小,例如避免了使用过程中向锅具内加菜时,锅具温度骤降,电磁加热能力有限而导致锅具难以快速升温的情况发生,解决了传统的电磁炉火力不足的问题。
具体地,环形线圈盘2包括设置在面板12底部的环形线圈盘架21和设置在环形线圈盘架21上的线圈22。在本实施例中,线圈22在环形线圈盘架21上可沿环形线圈盘架21的周向进行绕设,比如,可在环形线圈盘架21上设置绕线隔板,线圈22沿着绕线隔板绕设。
其中,环形线圈盘架21具体可与面板12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粘接或者卡接的方式连接在面板12的锅具放置孔121的底部。
为了使磁力线尽量聚集在环形线圈盘2的上方,即,磁力线尽可能地只指向锅具,以提高加热效率,还可以在环形线圈盘架21的底部设置磁条,磁条可与环形线圈盘架21的形状匹配,通过磁条对磁力线进行引导,使磁力线聚集在环形线圈盘2的上方。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使环形线圈盘架21的内壁设置为与锅具的外轮廓形状相匹配,这样设置使得环形线圈盘2方便从锅具的周向上对锅具进行加热,提高了加热效果和加热均匀性。
例如,当锅具的形状呈筒形时,环形线圈盘架21的内壁也呈筒形,从而很好的包裹在锅具的外部,以对锅具实现均匀的加热,或者当锅具呈弧形时,环形线圈盘架21的内壁也呈弧形,以尽可能包裹锅具,从而实现较大范围的辐射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将环形线圈盘架21设置为其顶端至底端的方向上,环形线圈盘架21的直径逐渐减小。这样设置使得环形线圈盘架21能够形成内凹形状,不仅磁力线的聚拢效果更好,环形线圈盘2的加热效果更强,对于锅具也能起到更好的限位作用,使锅具在使用过程中保持位置稳定。
其中,线圈22具体可绕设在环形线圈盘架21的外壁上,这样设置方便环形线圈盘2的制作。线圈22例如可采用8.5英寸内外双绕组双层漆包线,以增加加热面积和能效值。环形线圈盘架21可选择耐热材质,以能够适应线圈22的发热,避免出现烧坏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盘3与环形线圈盘2的底部贴合,以使发热盘3与环形线圈盘2的底部之间没有缝隙,从而使电磁炉的内部封闭效果更好,避免用户看到电磁炉内部的器件,提高了外观美感和使用安全性。
具体实现时,可通过在发热盘3的下方设置支撑结构,使发热盘3的顶面能够抵接在环形线圈盘2的底部,从而使两者之间进行贴合。
发热盘3具体为平板式结构,其表面平整,从而能够使锅具底部与发热盘3接触时保持稳定,在其他可实现的方式中,发热盘3也可设置为表面具有凹凸纹理的结构,以进一步提高与锅具间的摩擦作用力,使锅具不易晃动。
由于环形线圈盘2的设置,为了使发热盘3与环形线圈盘2的结构更对应,将发热盘3设置为圆盘形,并且发热盘3的中轴线与环形线圈盘2的中轴线重合,使结构匹配度更高,两者之间的贴合效果更好。
另外,当锅具的底部与发热盘3接触时,可使锅具与环形线圈盘2的内壁之间保持第一预设间隙,并且第一预设间隙介于3mm-5mm之间。这样设置,能够使锅具位于环形线圈盘2的磁力线聚集处,使磁力线尽可能多地切割到锅具,从而进一步提升加热效果,本实施例中设置为3mm。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预设间隙的长度,指该间隙沿水平方向的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置腔内还设置有发热盘罩4,发热盘罩4围设在发热盘3的外围。发热盘罩4不仅能够遮挡住发热盘3和环形线圈盘2之间形成的缝隙,使发热盘3和环形线圈盘2形成的锅具的放置空间外观美观,还能对发热盘3起到一定程度的隔热作用;此外,发热盘罩4还能起到聚热作用,减少热量往四周的分散,以使热量尽可能聚集在锅具上,进而进一步提高了加热效果。
由于环形线圈盘2的设置,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发热盘罩4也可对应设置为环形。为了起到足够的遮挡效果,其在沿竖直方向上可以具有一定厚度,或者本身沿竖直方向延伸,从而实现遮挡和聚热以及隔热效果。
进一步地,可将发热盘罩4的顶端设置为不低于环形线圈盘2的底端,发热盘罩4的底端不高于发热盘3的底端,以使得发热盘罩4对发热盘3和环形线圈盘2之间的缝隙进行完全阻挡。
另外,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还设置了第二加热结构5,第二加热结构5位于第一加热结构的旁侧。此处提到的“旁侧”,指位于第一加热结构的沿面板12延伸方向的一侧,具体地,面板12具有第一锅具放置区12a和位于第一锅具放置区12a一侧的第二锅具放置区12b;锅具放置孔121开设在第一锅具放置区12a上,第二加热结构5与第二锅具放置区12b对应,用于对放置在第二锅具放置区12b的锅具进行加热,具体可参见图5所示。
通过在该电磁炉的第一加热结构的旁侧设置第二加热结构5,能够使电磁炉可以同时对多个锅具进行加热,提升了电磁炉的加热能力;而且,使得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使用第一加热结构和/或第二加热结构进行加热,进一步提高电磁炉的使用灵活性。
对于第二加热结构5来说,第二加热结构5可以设置为与第一加热结构相同的结构方式,也可以设置为其他类型的结构方式,并且,其加热方式也可采用与第一加热结构不同的类型。
例如,本实施例中,第二加热结构5包括线圈盘,通过线圈盘来实现电磁加热功能,以使该电磁炉对位于两个锅具放置区的锅具同时进行加热。该第二加热结构5的线圈盘可以进一步包括线圈盘架和绕设在线圈盘架上的线圈。具体可以是,线圈盘架上具有绕线隔板,漆包线沿着绕线隔板绕设,从而在线圈盘架上形成线圈。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加热结构5的线圈盘可以为平面线圈盘,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第二加热结构5设置为红外加热等结构以起到不同的加热效果,以适配不同的锅具和加热需求。
具体地,电路板组件13具体可包括第一控制板和第二控制板,第一控制板和第二控制板可以集成在一个基板上,也可以分开设置。第一加热结构与第一控制板电连接,第一控制板用于控制第一加热结构工作。第二加热结构5与第二控制板电连接,第二控制板用于控制第二加热结构5工作,从而提高了电磁炉使用的灵活性。
当该电磁炉上具有第一加热结构和第二加热结构5时,可以在底壳11内设置隔热板,隔热板进一步将底壳11内的容置腔分为两个子腔室,第一加热结构和第二加热结构5分别位于不同的子腔室,其中,散热风机14、进风口和出风口均可在两个子腔室各设置一组,以提高散热效率。
实施例二
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电磁炉的区别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电磁炉还包括驱动结构6。
驱动结构6与发热盘3连接,驱动结构6用于驱动发热盘3朝向靠近面板12的方向移动,以与锅具接触,或者驱动发热盘3朝向远离面板12的方向移动,以与锅具脱离。
通过设置驱动结构6,使得发热盘3可上下移动,比如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环形线圈盘2对锅具进行加热,或者选择使用发热盘3对锅具进行加热,或者,同时使用环形线圈盘2和发热盘3对锅具进行加热,从而提高了该电磁炉的使用灵活性。
当发热盘3移动至与锅具的底部脱离后,锅具通过其侧壁抵接在环形线圈盘2的内壁上来实现支撑,在此状态下,锅具的底部超出环形线圈盘2的底部的竖直长度保持在1mm-3mm之间,以避免锅具的底部伸入容置腔内过多,影响容置腔内其他结构的布设。
进一步地,驱动结构6包括驱动电机61和移动件62。移动件62与驱动电机61的输出轴连接,发热盘3与移动件62连接。其中,驱动电机61用于驱动移动件62移动,以使移动件62带动发热盘3朝向靠近面板12的方向移动或者朝向远离面板12的方向移动。
这样设置使得驱动结构6的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具体地,可将驱动电机61与电路板组件13电连接,以实现对发热盘3的控制,即,使发热盘3上下移动,使用方便。具体地,可以在面板12或者底壳11上设置电机控制按键,以实现单独对发热盘3的运动过程进行控制。
具体地,移动件62可以为丝杆,丝杆的顶端与发热盘3的底部连接,丝杆的底端与驱动电机61的输出轴连接,具体为与输出轴啮合连接,从而将输出轴的旋转运动转化为丝杆的升降移动,以实现对发热盘3的升降操作。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通过多级齿轮传动,以实现旋转至升降的移动方式的改变。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驱动结构也可以采用电动液压杆的设置,即,使电动液压杆沿竖直方向延伸,其底端固定在底壳11内,其顶端连接至发热盘3的底部,在通电状态下,该电动液压杆可以通过连接其的控制按钮进行操作,从而实现通过电动液压杆来对发热盘3进行升降操作。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置手动驱动结构,使手动驱动结构具有外露于底壳11或面板12的操作部,操作部的内部连接至发热盘3,通过机械结构的联动方式,来实现对发热盘3的手动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发热盘3在移动过程中更加稳定,且方便驱动结构6对发热盘3进行支撑,可在容置腔内还设置有用于支撑发热盘3的支撑架7,驱动结构6通过支撑架7与发热盘3连接。支撑架7可以为顶部具有支撑平板的支撑台,发热盘3置于支撑平板的表面,驱动结构6连接至支撑台的底部,不仅方便进行支撑架7分别与驱动结构6与发热盘3的连接,同时进一步保证对发热盘3的固定牢靠。
在本实施例中,容置腔内同样设置有发热盘罩4,发热盘罩4围设在发热盘3的外围。在此基础上,发热盘罩4不仅其顶端不低于环形线圈盘2的底端,发热盘罩4的底端也不高于发热盘3的底端,从而保证发热盘3在移动范围内,发热盘罩4均能够对发热盘3和环形线圈盘2之间的缝隙起到遮挡效果,以保证电磁炉内部封闭,容置空间的外观平整。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在底壳11和面板12围成的容置腔内设置第一加热结构,使第一加热结构包括环形线圈盘2和发热盘3,并在面板12上开设锅具放置孔121,使环形线圈盘2围设在锅具放置孔121的外围,发热盘3与环形线圈盘2共同限定出锅具的放置空间,从而使发热盘3和环形线圈盘2共同对锅具进行加热,由于发热盘3具有蓄热能力,发热盘3能够将自身的热量不间断地传递到锅具上,从而保证了该电磁炉在使用时的火力大小,例如避免了使用过程中向锅具内加菜时,锅具温度骤降,电磁加热能力有限而导致锅具难以快速升温的情况发生,解决了传统的电磁炉火力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设置驱动结构6,使驱动结构6与发热盘3连接,驱动结构6用于驱动发热盘3朝向靠近面板12的方向移动,以与锅具接触,或者驱动发热盘3朝向远离面板12的方向移动,以与锅具脱离,这样设置使得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环形线圈盘2对锅具进行加热,或者选择使用发热盘3对锅具进行加热,或者,使两者同时对锅具进行加热,从而提高了该电磁炉的使用灵活性。
其他技术特征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的描述。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其包括锅具以及电磁炉。在使用时,将锅具放置在电磁炉上,以通过电磁炉对锅具进行加热。
本实施例中的电磁炉与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具体结构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技术效果,即该电磁炉通过在底壳11和面板12围成的容置腔内设置第一加热结构,使第一加热结构包括环形线圈盘2和发热盘3,环形线圈盘2围设在面板12上的锅具放置孔121的外围,且与发热盘3共同限定出锅具的放置空间,从而使发热盘3和环形线圈盘2共同对锅具进行加热,发热盘3能够将自身的热量不间断地传递到锅具上,从而保证了该电磁炉在使用时的火力大小。
其中,锅具具体可以为弧形锅,即外壁形状整体呈弧形的锅具类型,也可以为平底锅,即底部呈平面,或者锅具底部的中间部分呈平面,锅具的围绕在中间部分边侧的四周外侧壁呈弧形的锅具类型,均可以在该电磁炉上使用。
其他技术特征也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参照上述实施例的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和位于所述底壳上的面板,所述底壳和所述面板围成容置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第一加热结构,所述第一加热结构包括环形线圈盘和发热盘;
所述面板上开设有锅具放置孔,所述环形线圈盘围设在所述锅具放置孔的外围;所述发热盘与所述锅具放置孔对应设置,且所述环形线圈盘和所述发热盘共同限定出用于放置锅具的放置空间,所述锅具的底部与所述发热盘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线圈盘包括设置在所述面板底部的环形线圈盘架和设置在所述环形线圈盘架上的线圈;
所述环形线圈盘架的内壁与所述锅具的外轮廓形状相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在沿所述环形线圈盘架的顶端至所述环形线圈盘架的底端的方向上,所述环形线圈盘架的直径逐渐减小;
所述线圈绕设在所述环形线圈盘架的外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盘位于所述环形线圈盘的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盘与所述环形线圈盘的底部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内还设置有发热盘罩,所述发热盘罩围设在所述发热盘的外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盘罩的顶端不低于所述环形线圈盘的底端;
和/或,所述发热盘罩的底端不高于所述发热盘的底端。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炉还包括驱动结构;
所述驱动结构与所述发热盘连接,所述驱动结构用于驱动所述发热盘朝向靠近所述面板的方向移动,以与所述锅具接触,或者驱动所述发热盘朝向远离所述面板的方向移动,以与所述锅具脱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结构包括驱动电机和移动件;
所述移动件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发热盘与所述移动件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移动件移动,以使所述移动件带动所述发热盘朝向靠近所述面板的方向移动或者朝向远离所述面板的方向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内还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发热盘的支撑架,所述驱动结构通过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发热盘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盘移动至与所述锅具的底部接触时,所述锅具与所述环形线圈盘的内壁之间具有第一预设间隙;
所述第一预设间隙介于3mm-5mm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内还设置有第二加热结构,所述第二加热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加热结构的旁侧;
所述面板具有第一锅具放置区和位于所述第一锅具放置区一侧的第二锅具放置区;所述锅具放置孔开设在所述第一锅具放置区;所述第二加热结构与所述第二锅具放置区对应,用于对放置在所述第二锅具放置区的锅具进行加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结构包括线圈盘;
所述线圈盘为平面线圈盘。
14.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锅具以及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
CN202221496565.XU 2022-06-14 2022-06-14 电磁炉及烹饪器具 Active CN2174645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96565.XU CN217464552U (zh) 2022-06-14 2022-06-14 电磁炉及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96565.XU CN217464552U (zh) 2022-06-14 2022-06-14 电磁炉及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64552U true CN217464552U (zh) 2022-09-20

Family

ID=832372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496565.XU Active CN217464552U (zh) 2022-06-14 2022-06-14 电磁炉及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645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10040120A (ko) 조리기기용 가열장치와 그 제조방법 및 조리기기
CN104697014B (zh) 一种多功能兼容的家用电磁炉
CN101969822A (zh) 便携式烹饪装置
CN201368497Y (zh) 电热电磁一体炉
JP3351849B2 (ja) 調理用レンジのための電気加熱装置
KR101772189B1 (ko) 전자유도가열 조리기기의 냉각장치
CN217464552U (zh) 电磁炉及烹饪器具
EP2822357A1 (en) Power saving induction cooking plate, cooking vessel and induction cooking arrangement
KR20170071222A (ko) 면상발열체가 설치된 전기 조리기
CN213721364U (zh) 一种电饭煲
CN204494528U (zh) 一种多功能兼容的家用电磁炉
CN210381360U (zh) 线圈盘组件和电磁加热器具
CN112220337A (zh) 一种电饭煲
CN210951417U (zh) 具有立体加热功能的电磁炉
CN208463596U (zh) 一种具有多重导热加热结构的电饭锅
CN215723404U (zh) 一种加热炉
CN209678200U (zh) 一种速热保温锅
CN215372608U (zh) 一种电磁感应旋转底座
KR101617800B1 (ko) 조리기기와 그 가열장치
CN209629415U (zh) 电烹饪器具
CN204786617U (zh) 高导热强散热的密封电磁锅炉
CN213605772U (zh) 一种双热源炒菜设备
CN213983686U (zh) 一种电陶电磁一体灶
CN215127279U (zh) 一种电加热底座
CN209726279U (zh) 烹饪炉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