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44666U - 电连接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44666U
CN217444666U CN202123170604.5U CN202123170604U CN217444666U CN 217444666 U CN217444666 U CN 217444666U CN 202123170604 U CN202123170604 U CN 202123170604U CN 217444666 U CN217444666 U CN 2174446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s
terminals
terminal
cable
condu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7060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龚永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GNAN DEYI PRECISION ELECTRONIC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NGNAN DEYI PRECISION ELECTRON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GNAN DEYI PRECISION ELECTRON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NGNAN DEYI PRECISION ELECTRON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7060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446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446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446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组件,包括:多条第一线缆和多条第二线缆;一电连接器,电连接器的每一端子通过机械控制装置与对应一个第一线缆的第一端相连接,多个端子通过机械控制装置固定于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一连接装置,包括一固持本体以及通过机械控制装置固定于所述固持本体的多个导电件,每一导电件具有第一接线端、第二接线端和连接段;第一接线端通过机械控制装置与对应的第一线缆的第二端相接触,第二接线端通过机械控制装置与对应的第二线缆的一端相接触,至少一个导电件具有共同与连接段连接的至少两个第一接线端。本实用新型能减少人力加工环节,提高生产效率,且能打破了端子位置对电流短接的局限性,适应性更广。

Description

电连接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组件,尤其是涉及一种可将所需电流短接且便于生产的电连接组件。
【背景技术】
习知的一电连接组件,包括一电连接器和多条线缆,每一所述线缆的一个端部与所述电连接器电性连接,每一所述线缆的另一个端部连接到其它电子模块。由于所述电连接器和所述电子模块的连接点的数量不一致、或者是所述电连接器和所述电子模块之间不同电源电流供应需求等原因,所述电连接组件的部分电流需要相互短接。
目前,为了实现所述电连接组件的部分电流相互短接,一种方式是将线缆连接形成如图1所示的“U”型跳线结构或如图2所示的“M”型跳线结构,以实现所述线缆C 之间相互短接,这需要一个端子T同时和两个线缆C的端部相连接,但是目前的机械控制装置在流水线作业中只能实现一个端子T和一个线缆C的端部一一对应连接,无法将两条线缆C的端部并排固定并同时固定到一个端子T上,因此“U”型跳线结构或“M”型跳线结构无法通过机械控制装置自动打端子,需人工将“U”型跳线结构或“M”型跳线结构的线缆和对应的端子相连接,不便于生产,影响了所述电连接组件的生产效率。另一种方式是将端子相互短接,比如采用连体式端子,例如中国专利CN201621247439.5 和中国专利CN202022556659.9均是将3个端子连成一体,实现多个端子之间的短接,这种方式只有在相邻端子之间才容易实现,适应性较小;目前,不相邻的端子之间短接只能通过额外的短接片进行跨接连通,短接片的设置将增大所述电连接器的体积且增加所述端子的空间布局难度,适应性较小。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组件,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组件,通过连接装置的导电件实现不同电流的短接,无需设置“U”型跳线结构或“M”型跳线结构来实现短接,减少人力加工环节,便于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无需端子短接来实现电流短接,打破了端子位置对电流短接的局限性,适应性更广;而且通过机械控制装置进行相应的固定、接触环节,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组件,包括:多条第一线缆和多条第二线缆;一电连接器,具有多个端子和一绝缘本体,每一所述端子通过机械控制装置与对应一个所述第一线缆的第一端相连接,多个所述端子通过机械控制装置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一连接装置,包括一固持本体以及通过机械控制装置固定于所述固持本体的多个导电件,每一所述导电件具有第一接线端、第二接线端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接线端和所述第二接线端的连接段;其中,所述连接装置的每一所述第一接线端通过机械控制装置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线缆的第二端相接触,所述连接装置的每一所述第二接线端通过机械控制装置与对应的所述第二线缆的一端相接触,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具有共同与所述连接段连接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接线端。
进一步的,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具有多个所述第一接线端、一个所述连接段以及一个所述第二接线端,且所述连接段的一端同时连接多个所述第一接线端,所述连接段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接线端,所述导电件的多个所述第一接线端分别和多条所述第一线缆的第二端接触,所述导电件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和对应一个所述第二线缆接触。
进一步的,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用于传输电源信号,且其具有多个所述第一接线端、一个所述连接段以及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接线端,且所述连接段的一端同时连接多个所述第一接线端,所述连接段的另一端同时连接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接线端,所述导电件的多个所述第一接线端分别和多条所述第一线缆的第二端接触,所述导电件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接线端和对应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二线缆接触。
进一步的,每一所述第一线缆和对应的所述第一接线端相焊接,每一所述第二线缆和对应的所述第二接线端相焊接,所述固持本体注塑成型于多个所述导电件的外侧,所述连接装置设有多个第一间隔部和多个第二间隔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间隔部之间具有一第一收容空间,相邻两个所述第二间隔部之间具有一第二收容空间,每一所述第一线缆的第二端收容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收容空间,每一所述第二线缆的一端收容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收容空间。
为了达到类似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另一个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组件,包括:多条第一线缆和多条第二线缆;至少一电连接器,用于与风扇接口连接,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多个端子和一绝缘本体,每一所述端子通过机械控制装置与对应一个所述第一线缆的第一端相连接,多个所述端子通过机械控制装置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一连接装置,包括多个导电件以及通过机械控制装置固定多个所述导电件的一固持本体,每一所述导电件具有第一接线端、第二接线端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接线端和所述第二接线端的连接段;其中,所述连接装置的每一所述第一接线端通过机械控制装置与对应一个所述第一线缆的第二端相焊接,所述连接装置的每一所述第二接线端通过机械控制装置与对应一个所述第二线缆的第一端相焊接,所述第二线缆的第二端用于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具有共同与所述连接段连接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接线端。
进一步的,所述固持本体包括沿其厚度方向堆叠的多个固持块,每一所述固持块用于固定一部分的所述导电件。
进一步的,所述电连接组件包括M个电连接器,N个所述电连接器的电源信号通过同一个所述导电件共同传输,N个所述电连接器的接地信号通过同一个所述导电件共同传输,每一个所述电连接器的风扇转速侦测信号通过对应的一个所述导电件各自传输,每一个所述电连接器的风扇转速控制信号通过对应的一个所述导电件电性连接各自传输,M≥N>1。
进一步的,至少两条第一线缆的第一端沿第一方向对齐排布且第二端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错开,所述至少两条第一线缆的第二端与至少两个导电件相焊接,所述至少两个导电件分别被不同的所述固持块固定,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固持本体的厚度方向。
进一步的,所述电连接组件的多个所述导电件包括: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将对应的一条所述第一线缆和对应的一条第二线缆做一对一电性连接,以用于传输风扇转速侦测信号;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将对应的一条所述第一线缆和对应的一条第二线缆做一对一电性连接,以用于传输风扇转速控制信号;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将对应的多条所述第一线缆和对应的若干条第二线缆电性连接,且所连接的第一线缆的数量不少于所连接的第二线缆的数量,以用于传输电源信号;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将对应的多条所述第一线缆和对应的若干条第二线缆电性连接,且所连接的第一线缆的数量不少于所连接的第二线缆的数量,以用于传输接地信号。
进一步的,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用于传输电源信号,并其包括:一个所述连接段,多个所述第一接线端分别连接多条所述第一线缆,多个所述第二接线端分别连接多条所述第二线缆,其中,多个所述第一接线端共同连接于所述连接段的一端且多个所述第二接线端共同连接于所述连接段的另一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组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所述连接装置的导电件实现不同电流之间短接,本实用新型无需将多个第一线缆的第一端同时连接同一个端子来实现短接,无需设置“U”型跳线结构或“M”型跳线结构来实现短接,本实用新型通过机械化控制生产可轻易实现,减少人力加工环节,便于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无需端子短接来实现电流短接,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线缆的第一端和端子连接,第一线缆的第二端和第一接线端连接,多条第一线缆可以在电连接器外部的空间上灵活地交错跨接来调整第二端的排布位置,不局限于在相邻端子上实现短接,从而打破了端子位置对电流短接的局限性,且无需在电连接器内设置短接片来跨接短接不同端子,无需短接片占用电连接器的空间,不影响电连接器的端子空间布局,适应性更广;且所述电连接器和所述第一线缆之间的连接环节、所述连接装置的导电件和固持本体的固定环节、所述第一线缆和所述连接装置的接触环节、所述第二线缆和所述连接装置的接触环节均可通过相应的机械控制装置实现,能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U”型跳线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M”型跳线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组件在第一个应用场景中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组件的局部平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组件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组件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组件的局部平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连接装置的固持本体成型前后变化过程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外包覆件包覆前后变化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组件在第二个应用场景中的接线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组件在第三个应用场景中的接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69577361000004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69577361000005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为了更加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附图中的三维坐标轴中的X轴定义为第一方向X,Y轴定义为第二方向Y,Z轴定义为第三方向Z,X轴、Y轴和Z轴之间两两相互垂直。
请参阅图3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个电连接组件100,其包括一电连接器1、多条第一线缆2、一连接装置3以及多条第二线缆4,每条所述第一线缆2和所述第二线缆4大致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其中,所述电连接器1和多条所述第一线缆2的第一端21相连接,多条所述第一线缆2的第二端22与所述连接装置3相连接,所述第二线缆4的一端与所述连接装置3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和一对接连接器 200相对接,所述第二线缆4的另一端直接连接到一主板300上,当然所述第二线缆4 还可以是连接到其它连接器中,例如连接到固定在所述主板300的其它连接器中,以间接和所述主板300相连接。在所述电连接组件100其中一个应用场景中,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为风扇接口,所述主板300设有控制模块(未图示),所述控制模块可包括控制、检测和/或供电电路等,以与风扇(未图示,下同)传输相应的控制、检测和/或供电信号。当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器1不仅限制适用于风扇的相应信号传输场景中,还可以用于其它任何适用的场景中。
请参与图3和图4,所述电连接器1包括一绝缘本体11以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1的多个端子12,多个所述端子12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1的多个端子12槽中,当所述电连接器1和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相对接后,每一所述端子12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中对应的对接导体5相接触。多个所述端子12和多个所述第一线缆2的第一端21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缆2的第一端21与所述端子12相铆压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缆2的第一端21和所述端子12的连接方式还可以是焊接等连接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线缆2的第一端21和所述端子12之间是通过机械控制装置实现连接的,具体的机械控制装置是本领域所能获得的,例如端子铆压机、端子焊接机等端子机,本实用新型仅限定所述第一线缆2和端子12之间通过机械化手段实现连接,具体的机械控制装置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
请参与图4和图5,所述连接装置3包括一固持本体31和固定于所述固持本体31 的多个导电件32,多个所述导电件32通过机械控制装置固定于所述固持本体31。每一所述导电件32具有第一接线端321、第二接线端323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接线端321和所述第二接线端323的连接段322,不同的所述导电件32所包括的第一接线端321、第二接线端323以及连接段322的数量不一定相同,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在此不作限定。例如,在多个所述导电件32中,有的所述导电件32仅设有一个第一接线端321、一个第二接线端323和一个连接段322,有的所述导电件32设有多个第一接线端321以及仅一个第二接线端323,还有的所述导电件32设有多个所述第一接线端321和多个第二接线端32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线端321通过机械控制装置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线缆2 的第二端22相接触,所述第二接线端323通过机械控制装置与对应的所述第二线缆4 的一端相接触,所述第二线缆4的另一端连接到所述主板300或其它电子元件。
请参阅图5,在所述连接装置3的多个所述导电件32中,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32 具有共同与所述连接段322连接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接线端321。如此,至少两条所述第一线缆2会连接到同一个所述导电件32的两个第一接线端321,并通过共同连接所述连接段322实现电流短接,其所述连接段322可以连接多个所述第二接线端323或仅一个所述第二接线端323,例如导电件32将第一线缆2和第二线缆4连接形成三对一、三对二、二对二、二对一等形式。由此,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电连接组件100能通过所述连接装置3的导电件32实现不同电流之间短接,本实用新型无需将多个第一线缆2的第一端21同时连接同一个端子12来实现短接,无需设置“U”型跳线结构或“M”型跳线结构来实现短接,本实用新型通过机械化控制生产可轻易实现,减少人力加工环节,便于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无需端子12短接来实现电流短接,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线缆2的第一端21和端子12连接,第一线缆2的第二端22和第一接线端321连接,多条第一线缆2可以在电连接器1外部的空间上灵活地交错跨接来调整第二端22的排布位置,不局限于在相邻端子12上实现短接,从而打破了端子12位置对电流短接的局限性,且无需在电连接器1内设置短接片来跨接短接不同端子12,无需短接片占用电连接器1的空间,不影响电连接器1的端子12空间布局,适应性更广;且所述电连接器1 和所述第一线缆2之间的连接环节、所述连接装置3的导电件32和固持本体31的固定环节、所述第一线缆2和所述连接装置3的接触环节、所述第二线缆4和所述连接装置 3的接触环节均可通过相应的机械控制装置实现,能提高生产效率。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线端321和所述第一线缆2的第一端21相焊接,所述第二接线端323和所述第二线缆4相焊接,所述固持本体31注塑成型于所述导电件32外侧以实现将多个所述导电件32固定。焊接制程、注塑制程更易实现机械控制,能减低机械控制生产的难度。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导电件32也可以是和所述第一线缆2、所述第二线缆4相铆压或搭接接触后再定位等,所述固持本体31和所述导电件 32也可以是插设固定或其它固定方式,在此不作限定。
请参阅图2和图3,所述连接装置3还设有多个第一间隔部33和多个第二间隔部34,多个所述第一间隔部33沿着第一方向X排布,多个第二间隔部34沿着第一方向X 排布,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间隔部33之间具有一第一收容空间35,相邻两个所述第二间隔部34之间具有一第二收容空间36,其中,每一所述第一线缆2的第二端22收容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收容空间35,每一所述第二线缆4的一端收容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收容空间 36。如此,通过所述第一间隔部33能将多个所述第一线缆2的第二端22相隔离,避免多条所述第一线缆2的第二端22相互短接,同理,通过所述第二间隔部34能将多条所述第二线缆4相隔离,避免多条所述第二线缆4的第二端22相互短接,有利于机械控制实施焊接制程,并确保所述电连接组件100的信号正常传输。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间隔部33和第二间隔部34可以是在成型所述固持本体31时同时形成,以作为所述固持本体31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是独立于所述固持本体31,在成型所述固持本体31后再固定到所述固持本体31上。
多条所述第一线缆2中,至少两条所述第一线缆2的第一端21不相邻且沿着第一方向X对齐排布,所述两条第一线缆2的第二端22相邻设置且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对齐排布,所述两条第一线缆2的第二端22连接于同一所述导电件32的两个所述第一接线端321,所述两条第一线缆2的连接于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的中间部分在空间上相互交错,即在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第三方向Z上部分重叠。假设需电流短接的两条第一线缆2的第一端21不相邻,第二端22也不相邻,则需要通过导电件32相互跨接才能实现同一个导电件32的两个第一接线端321来连接这两条第一线缆2,则需要对多个导电件32相互绝缘定位来避免多个导电件32相互接触,这将增加所述电连接组件100的生产制程。因此,对于第一端21不相邻的两条第一线缆2,为实现两路电流短接,本实用新型将两条第一线缆2的中间部分交错重叠,使得第二端22能在第一方向X对齐排布,能通过第一线缆2的中间部分交错来避免所述导电件32相互跨接,从而减少了生产制程,且利于多个所述导电件32在所述固持本体31内的空间布局。
进一步的,所述电连接组件100用于与风扇的信号传输场景时,所述电连接组件100 的多条导电件32包括: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32,将对应的所述第一线缆2和对应的第二线缆4做一对一电性连接,以用于传输风扇转速侦测信号;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32 将对应的一条所述第一线缆2和对应的一条第二线缆4做一对一电性连接,以用于传输风扇转速控制信号;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32将对应的多条所述第一线缆2和对应的若干条第二线缆4电性连接,且所连接的第一线缆2的数量不少于所连接的第二线缆4的数量,以用于传输电源信号;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32将对应的多条所述第一线缆2和对应的若干条第二线缆4电性连接,且所连接的第一线缆2的数量不少于所连接的第二线缆4的数量,以用于传输接地信号。具体的,当风扇具有出风马达和进风马达,则需传输进风的风扇转速侦测信号以及出风的风扇转速侦测信号,则所述第一线缆2、第二线缆4以及导电件32的数量也对应设置成两组;当风扇只具有出风马达或进风马达,则所述第一线缆2、第二线缆4以及导电件32的数量对应设置一组。需要说明的是,电源信号可以通过多条第一线缆2对应一条第二线缆4传输,也可以是多条第一线缆2对应多条所述第二线缆4传输,也可以是一条第一线缆2对应一条第一线缆2传输,接地信号也类似,在此不作赘述。进一步的,多个所述导电件32还可以有部分导电件32将所述第一线缆2和第二线缆4一对一的连接,并用于传输风扇全局复位信号或者其它所需传输的信号。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有八个所述端子12,其中3个端子12用于传输电源信号,另有3个端子12用于传输接地信号,另有一个端子12用于传输风扇转速侦测信号,另有一个端子12用于传输风扇转速控制信号,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的端子12数量以及传输的信号可以根据需要设置。
请参阅图5,多个所述导电件32中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32具有多个所述第一接线端321、一个所述连接段322以及一个所述第二接线端323,且所述连接段322的一端同时连接多个所述第一接线端321,所述连接段32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接线端323,所述导电件32的多个所述第一接线端321分别和多条所述第一线缆2的第二端22接触,所述导电件32的所述第二接线端323和对应一个所述第二线缆4接触。例如导电件32 将第一线缆2和第二线缆4连接形成三对一、二对一等形式。如此,形成将第一线缆2 和第二线缆4多对一连接的导电件32,如图5中部分的所述导电件32具有三个第一接线端321共同连接在其连接段322的一端,且具有一个第二接线端323连接在所述连接段322的另一端。如此,能将至少两条的第一线缆2的电流短接,且能将一条第二线缆 4传输的足够的电流分配到至少两条第一线缆2中,进而流入所述电连接器1的端子12 中,由此分流传输至所述电连接器1能避免所述电连接器1的一个端子12直接承受较大的电流,超过所述端子12的耐电力而损坏了所述端子12。
请参阅图6~图8,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连接组件100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其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连接装置3的多个所述导电件32中,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32用于传输电源信号,且其具有多个所述第一接线端321、一个所述连接段322以及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接线端323,且所述连接段322的一端同时连接多个所述第一接线端 321,所述连接段322的另一端同时连接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接线端323,所述导电件32的多个所述第一接线端321分别和多条所述第一线缆2的第二端22接触,所述导电件32 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接线端323和对应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二线缆4接触。例如图6中的二对二的导电件32,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是二对三、四对三等多对多对应关系。若分开多个一对一的所述导电件32来传输电源,则多条第一线缆2和多条第二线缆4 之间的电流无法按需分配,例如一条传输3A电流的第二线缆4通过一对一的导电件32 最多传输给对应的所述第一线缆23A电流,此时,若该第一线缆2需要5A的电流,则该供应无法满足5A电流需求,若该第一线缆2需要传输1A的电流,则该供应有较多的电流浪费,如此会导致电源利用效率低,无法按需分配各个回路所需电流。因此,本实施例中,用于传输电源信号的所述导电件32将第一线缆2和第二线缆4采用多对多的方式连接,且共同连接到一个所述连接段322,能通过所述连接段322将多条第二线缆4的电源电流供应合并,获得一个总的合并电源后按需分配给各个第一线缆2,能保证大电流供应,提高电流回路的综合使用效率。例如,将2条3A的第二线缆4传输的电源合并成6A的电源电流后,再分流到分别传输2A和4A的第一线缆2中,充分利用了各路线的电源,提高电流回路的综合使用效率。同时,该导电件32的两端分流,使得电源在多条第二线缆4分流传输、在多条第一线缆2分流传输,进而较大的供电电流能分别在主板300的多个连接点、所述电连接器1的多个端子12传输,能避免主板300 通过一个连接点、所述电连接器1通过一个端子12直接传输较大的电源电流,降低主板300的连接点、所述电连接器1的端子12的耐电力不足而造成主板300、电连接器1 的损坏的风险。
请参阅图9和图10,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连接组件100的第三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其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固持本体31包括沿第三方向Z堆叠的多个固持块311,每一所述固持块311用于固定一部分的所述导电件32。所述第三方向Z为本实施例的所述固持本体31的厚度方向。如此,能减少所述固持本体31在所述第一方向X的长度,减少所述连接装置3的平面占用面积。多个所述固持块311可以分开成型,也可以是一次成型出所述固持本体31后,再分隔形成多个所述固持块311,在此不作限定。相邻的所述固持块311之间可以设有铰接结构、或者其它互配定位结构相连接,从而所述连接装置3展开和折叠。当然,也可以是多个所述固持块311直接堆叠并表面接触,通过外部其它结构将多个固持块311整体定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装置3还包括一外固定件312,以将多个固持块311相固定,避免多个所述固持块311散开。所述外固定件312 可以是环状结构,也可以是将所述固持本体31整体封闭包覆在其内部。进一步的,至少两条第一线缆2的第一端21沿第一方向X对齐排布且第二端22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 X错开,所述至少两条第一线缆2的第二端22与至少两个导电件32相焊接,所述至少两个导电件32分别被不同的所述固持块311固定。也就是说,第一端21沿第一方向X 成排对齐的至少两条第一线缆2,第二端22并不沿第一方向X成排对齐,而是相对于第一方向X错开,使得至少两条第一线缆2的第二端22沿第三方向Z分别在不同高度,分别与不同所述固持块311内的所述导电件32连接,如此能实现至少两条第一线缆2 的第二端22处折叠排布,减少第一线缆2整体的平面占用面积,且利于对多条所述第一线缆2进行聚合整理。
请参阅图11和图12,分别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连接组件100在两个应用场景中的接线示意图,所述电连接组件100包括M个所述电连接器1、多条第一线缆2和一个连接装置3以及多条第二线缆4,多条所述第二线缆4的一端对应连接到所述主板300上的第一连接器400和第二连接器500。其中,M>1。N个所述电连接器1的电源信号通过同一个所述导电件32共同传输,N个所述电连接器1的接地信号通过同一个所述导电件32共同传输,每一个所述电连接器1的风扇转速侦测信号通过对应的一个所述导电件32各自传输,每一个所述电连接器1的风扇转速控制信号通过对应的一个所述导电件32电性连接各自传输,M≥N>1。本实用新型将多个电连接器1的电源信号通过同一个导电件32传输、接地信号通过同一个导电件32传输,利于统一连接传输电源信号的多个第一线缆2和所述导电件32,利于统一连接传输接地信号的多个第一线缆2和所述导电件32,降低生产难度。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所述电连接器1均具有8 个所述端子12,其中有2个所述端子12传输电源信号,有2个所述端子12传输接地信号,有1个所述端子12传输进风马达的风扇转速侦测信号,有1个所述端子12传输出风马达的风扇转速侦测信号,有1个所述端子12传输风扇转速控制信号,有1个所述端子12传输全局复位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1、图12所示的接线示意图中,所述连接装置3中的每一个方形块代表一个所述固持块311,多个所述第一线缆2之间仅是在空间上交错跨接布局,并不是在相互交叉电性连接;同理,多个所述第二线缆4之间仅是在空间上交错跨接布局,并不是在相互交叉电性连接。在图11和图12所示的接线示意图中,所述电连接器 1的端子12和所述导电件32的所述第一接线端321的编号均有编号1~8,其中,相同编号的端子12和第一接线端321表示传输相同类型的信号。例如,编号为1、5的所述端子12与对应的编号为1、5的所述第一接线端321相连接,并分别用于传输进风马达、出风马达的风扇转速侦测信号;编号2、6的所述端子12分别与对应的编号为2、6的所述第一接线端321相连接,并用于传输电源信号;编号为3的所述端子12与对应的编号为3的所述第一接线端321相连接,并用于传输风扇转速控制信号;编号4、7的所述端子12分别与对应的编号为4、7的所述第一接线端321相连接,并用于传输接地信号;编号为8的所述端子12与对应的编号为8的所述第一接线端321相连接,并用于传输全局复位信号。所述主板300上设有第一连接器400和第二连接器500,第一连接器400包括10个连接点,且编号对应为1~10,第二连接器500包括40个连接点,且对应编号为1~40。
在图11所示接线示意图中,所述电连接组件100包括4个所述电连接器1,所述连接装置3的固持本体31包括5个固持块311。其中1个所述电连接器1所对应连接的所述导电件32通过一个固持块311固定,所述固持块311固定的多个导电件32用于传输该电连接器1的多种信号。对于另外3个所述电连接器1,所有的电源信号共同通过一个导电件32传输,所有的接地信号共同通过一个导电件32传输,且分别传输电源信号、接地信号的两个导电件32分别通过两个固持块311固定;3个所述电连接器1的其它信号分别通过固定在另外两个固持块311中的多个导电件32传输。在图11中,第一连接器400中编号1、3~5的连接点分别和编号为7、3~5的第二接线端323连接,并用于传输电源信号;第一连接器400中编号6、8~10的连接点分别和编号为2、8~10的第二接线端323连接,并用于传输接地信号;第二连接器500中编号9~16、19~26的连接点分别与另外的编号为9~16、19~26的第二接线端323相连接。为了便于识别,图11中第二接线端323的编号与第一连接器400、第二连接器500的对应连接点的编号一致。
在图12所示接线示意图中,所述电连接组件100包括4个所述电连接器1,所述连接装置3的固持本体31包括5个固持块311。其中2个所述电连接器1的电源信号、接地信号通过固定在一个固持块311中的多个导电件32传输;另外2个所述电连接器1 的所有的电源信号共同通过一个导电件32传输、所有的接地信号共同通过一个导电件 32传输,且分别传输电源信号、接地信号的两个导电件32分别通过两个固持块311固定。这4个所述电连接器1的其它信号分别通过固定在另外两个固持块311中的多个导电件32传输。在图12中,第一连接器400中编号1~5的连接点分别和编号为1~5的第二接线端323连接,并用于传输电源信号;第一连接器400中编号6~10的连接点分别和编号为6~10的第二接线端323连接,并用于传输接地信号;第二连接器500中编号 5~16、19~22的连接点分别与另外的编号为5~16、19~22的第二接线端323相连接。为了便于识别,图12中第二接线端323的编号与第一连接器400、第二连接器500的对应连接点的编号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图11和图12所示的接线示意图仅是所述电连接组件100 包括多个所述电连接器1时的2种接线示意,在其它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电连接器1的各类型端子12和所述连接装置3中的各个所述导电件32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根据需求设置,在此不作限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组件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所述连接装置3的导电件32实现不同电流之间短接,本实用新型无需将多个第一线缆2的第一端21同时连接同一个端子12来实现短接,无需设置“U”型跳线结构或“M”型跳线结构来实现短接,本实用新型通过机械化控制生产可轻易实现,减少人力加工环节,便于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无需端子12短接来实现电流短接,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线缆2的第一端21和端子12连接,第一线缆2的第二端22和第一接线端321连接,多条第一线缆2可以在电连接器1外部的空间上灵活地交错跨接来调整第二端22的排布位置,不局限于在相邻端子12上实现短接,从而打破了端子12位置对电流短接的局限性,且无需在电连接器1内设置短接片来跨接短接不同端子12,无需短接片占用电连接器1的空间,不影响电连接器1的端子12空间布局,适应性更广;且所述电连接器1和所述第一线缆2之间的连接环节、所述连接装置3的导电件32和固持本体31的固定环节、所述第一线缆2和所述连接装置3的接触环节、所述第二线缆4和所述连接装置3的接触环节均可通过相应的机械控制装置实现,能提高生产效率。
2、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32具有多个所述第一接线端321、一个所述连接段322以及一个所述第二接线端323,以将第一线缆2和第二线缆4形成多对一的连接形式,能将至少两条的第一线缆2的电流短接,且能将一条第二线缆4传输的足够的电流分配到至少两条第一线缆2中,进而流入所述电连接器1的端子12中,由此分流传输至所述电连接器1能避免所述电连接器1的一个端子12直接承受较大的电流,超过所述端子 12的耐电力而损坏了所述端子12。
3、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32用于传输电源信号,且其具有多个所述第一接线端321、一个所述连接段322以及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接线端323,形成多对多的连接形式,能保证大电流供应,提高电流回路的综合使用效率,且能降低主板300的连接点、所述电连接器1的端子12的耐电力不足而造成主板300、电连接器1的损坏的风险。
4、所述固持本体31包括沿其厚度方向堆叠的多个固持块311,能减少所述固持本体31在所述第一方向X的长度,减少所述连接装置3的平面占用面积。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条第一线缆和多条第二线缆;
一电连接器,具有多个端子和一绝缘本体,每一所述端子通过机械控制装置与对应一个所述第一线缆的第一端相连接,多个所述端子通过机械控制装置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
一连接装置,包括一固持本体以及通过机械控制装置固定于所述固持本体的多个导电件,每一所述导电件具有第一接线端、第二接线端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接线端和所述第二接线端的连接段;
其中,所述连接装置的每一所述第一接线端通过机械控制装置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线缆的第二端相接触,所述连接装置的每一所述第二接线端通过机械控制装置与对应的所述第二线缆的一端相接触,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具有共同与所述连接段连接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接线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具有多个所述第一接线端、一个所述连接段以及一个所述第二接线端,且所述连接段的一端同时连接多个所述第一接线端,所述连接段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接线端,所述导电件的多个所述第一接线端分别和多条所述第一线缆的第二端接触,所述导电件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和对应一个所述第二线缆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用于传输电源信号,且其具有多个所述第一接线端、一个所述连接段以及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接线端,且所述连接段的一端同时连接多个所述第一接线端,所述连接段的另一端同时连接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接线端,所述导电件的多个所述第一接线端分别和多条所述第一线缆的第二端接触,所述导电件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接线端和对应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二线缆接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线缆和对应的所述第一接线端相焊接,每一所述第二线缆和对应的所述第二接线端相焊接,所述固持本体注塑成型于多个所述导电件的外侧,所述连接装置设有多个第一间隔部和多个第二间隔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间隔部之间具有一第一收容空间,相邻两个所述第二间隔部之间具有一第二收容空间,每一所述第一线缆的第二端收容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收容空间,每一所述第二线缆的一端收容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收容空间。
5.一种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条第一线缆和多条第二线缆;
至少一电连接器,用于与风扇接口连接,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多个端子和一绝缘本体,每一所述端子通过机械控制装置与对应一个所述第一线缆的第一端相连接,多个所述端子通过机械控制装置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
一连接装置,包括多个导电件以及通过机械控制装置固定多个所述导电件的一固持本体,每一所述导电件具有第一接线端、第二接线端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接线端和所述第二接线端的连接段;
其中,所述连接装置的每一所述第一接线端通过机械控制装置与对应一个所述第一线缆的第二端相焊接,所述连接装置的每一所述第二接线端通过机械控制装置与对应一个所述第二线缆的第一端相焊接,所述第二线缆的第二端用于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具有共同与所述连接段连接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接线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持本体包括沿其厚度方向堆叠的多个固持块,每一所述固持块用于固定一部分的所述导电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组件包括M个电连接器,N个所述电连接器的电源信号通过同一个所述导电件共同传输,N个所述电连接器的接地信号通过同一个所述导电件共同传输,每一个所述电连接器的风扇转速侦测信号通过对应的一个所述导电件各自传输,每一个所述电连接器的风扇转速控制信号通过对应的一个所述导电件电性连接各自传输,M≥N>1。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两条第一线缆的第一端沿第一方向对齐排布且第二端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错开,所述至少两条第一线缆的第二端与至少两个导电件相焊接,所述至少两个导电件分别被不同的所述固持块固定,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固持本体的厚度方向。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组件的多个所述导电件包括:
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将对应的一条所述第一线缆和对应的一条第二线缆做一对一电性连接,以用于传输风扇转速侦测信号;
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将对应的一条所述第一线缆和对应的一条第二线缆做一对一电性连接,以用于传输风扇转速控制信号;
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将对应的多条所述第一线缆和对应的若干条第二线缆电性连接,且所连接的第一线缆的数量不少于所连接的第二线缆的数量,以用于传输电源信号;
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将对应的多条所述第一线缆和对应的若干条第二线缆电性连接,且所连接的第一线缆的数量不少于所连接的第二线缆的数量,以用于传输接地信号。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用于传输电源信号,并其包括:
一个所述连接段,多个所述第一接线端分别连接多条所述第一线缆,多个所述第二接线端分别连接多条所述第二线缆,其中,多个所述第一接线端共同连接于所述连接段的一端且多个所述第二接线端共同连接于所述连接段的另一端。
CN202123170604.5U 2021-12-16 2021-12-16 电连接组件 Active CN2174446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70604.5U CN217444666U (zh) 2021-12-16 2021-12-16 电连接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70604.5U CN217444666U (zh) 2021-12-16 2021-12-16 电连接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44666U true CN217444666U (zh) 2022-09-16

Family

ID=832104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70604.5U Active CN217444666U (zh) 2021-12-16 2021-12-16 电连接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446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41411B1 (en) Low cost high speed connector
US5727963A (en) Modular power connector assembly
CN202737189U (zh) 电插座条和用于提供电信号路径的装置
CN102820589B (zh) 用于高速电连接器的串扰降低
CN101950864B (zh) 带有电源连接件的正交连接器系统
CN104600454B (zh) 插座电连接器
CN109687210B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101803119B (zh) 反向共面电连接器
WO2008083166A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grounding pin
JP3067232U (ja) 選択的終端処理用コネクタ装置
CN217444666U (zh) 电连接组件
CN100534276C (zh) 层叠插座触头
CN112186390B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JP2587316B2 (ja) 同軸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多極電気コネクタ
CN205029138U (zh) 一种微型高速连接器组件
CN213341016U (zh) 用于电连接端子的桥接件及电连接端子
CN101609935B (zh) 电连接器
US11043774B2 (en) Connector having surge prevention function and circuit board including same
US8900014B2 (en) Plug, jack, and connector
US20080085627A1 (en) Strain relief for a flat flexible cable
US6340314B1 (en) Electrical adapter
CN215816457U (zh) 笼式分线连接器
CN218867405U (zh) 一种组合式连接器
CN220323423U (zh) 电流监测模块、电气连接件和控制器
CN220400973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