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41989U - 一种油田加热炉与中深层地热耦合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油田加热炉与中深层地热耦合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41989U
CN217441989U CN202221553054.7U CN202221553054U CN217441989U CN 217441989 U CN217441989 U CN 217441989U CN 202221553054 U CN202221553054 U CN 202221553054U CN 217441989 U CN217441989 U CN 2174419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outlet
temperature
working medium
heating furn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5305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华
周亮
刁福俊
陈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BC ENERGY SOUR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OBC ENERGY SOUR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BC ENERGY SOUR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OBC ENERGY SOUR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419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419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10Geothermal energy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油田加热炉与中深层地热耦合系统,包括地热供热系统、冷凝器、加热炉和低温介质循环管路,所述低温介质循环管路包括入口管路和出口管路,所述入口管路与所述冷凝器的低温介质入口端连接,所述出口管路与所述冷凝器的低温介质出口端连接,从而形成低温介质的循环换热系统,在所述入口管路上分流出至少一支调温管路,所述调温管路的出口汇入所述出口管路,在所述出口管路上设置有旁通管路,所述旁通管路与所述出口管路的一段并联设置,在所述旁通管路上设置有加热炉。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利用地热能对低温介质进行加热,可以降低燃料总消耗,节省了化石能源,避免了二次污染,实现了油田油气资源的合理利用。

Description

一种油田加热炉与中深层地热耦合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井口、集输及长输管道输送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油田加热炉与中深层地热耦合系统。
背景技术
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战备储存能源,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炼油国和石油消费国,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近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0%。因此,以天然气为燃料对原油进行加热维温,经济压力和成本明显加大。
中国地热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煤)月26亿吨,目前利用量约2100万吨,开发潜力巨大。特别是近年来对中深层地热能的开发,采用取热不缺水技术,使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油气田加热炉是油气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设备,更是油气田生产业务的主要耗能设备。油气田业务总能耗约2000万吨标煤,其中原油和天然气占约80%,除集输过程中的各种损耗之外,其余均被各种加热炉或锅炉以燃烧的方式消耗掉。在当前油气田采用的工艺及技术条件下,各种损耗可控度较小,因此提高油气田用能水平,除了提高加热炉和锅炉的炉效,还可以利用新技术、新能源以减少加热炉的燃料消耗。
目前,中深层地热能技术日益成熟,在相关领域也得到了推广应用,如何将油田加热炉系统与地热能进行耦合与协同,降低油田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消耗,成为油田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中油田加热炉化石燃料能源消耗量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油田加热炉与中深层地热耦合系统,充分利用太阳能对油田井口、集输及长输管道输送介质进行预热或补热,解决了现有技术油田加热炉化石燃料能源消耗量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油田加热炉与中深层地热耦合系统,包括地热供热系统、冷凝器、加热炉和低温介质循环管路,所述地热供热系统的传热工质出口端与所述冷凝器的传热工质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冷凝器的传热工质出口端与所述地热供热系统的传热工质入口端连接,从而形成传热工质循环系统,所述低温介质循环管路包括入口管路和出口管路,所述入口管路的一端与所述冷凝器的低温介质入口端连接,所述出口管路的一端与所述冷凝器的低温介质出口端连接,所述入口管路的另一端与总管的低温介质出口连接,所述出口管路的另一端与总管的低温介质入口连接,从而形成低温介质的循环换热系统,在所述入口管路上分流出至少一支调温管路,所述调温管路的出口汇入所述出口管路,在所述出口管路上设置有旁通管路,所述旁通管路与所述出口管路的一段并联设置,在所述旁通管路上设置有加热炉,所述地热供热系统包括中深层地热井换热器,所述中深层地热井换热器设置在中深层地热井中,所述地热供热系统用于吸收所述中深层地热井中的热量,并将该热量传导至所述冷凝器内,用于加热低温介质。
进一步的,所述地热供热系统还包括蒸发器、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所述中深层地热井换热器的吸热工质出口通过第三管路与所述蒸发器的吸热工质入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吸热工质出口通过第四管路与所述中深层地热井换热器的吸热工质入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传热工质出口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冷凝器的传热工质入口连接,所述冷凝器的传热工质出口通过第一管路与所述蒸发器的传热工质入口连接,在所述第一管路上设置有压缩机,在所述第四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循环泵。
进一步的,所述地热供热系统还包括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所述第三管路的一端与所述中深层地热井换热器的工质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的传热工质入口连接,所述第四管路的一端与所述中深层地热井换热器的工质入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的传热工质出口连接,在所述第四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循环泵。
进一步的,所述地热供热系统还包括补水箱、补水泵和第五管路,所述补水箱通过第五管路与所述第四管路连接,所述补水泵设置在所述第五管路上。
进一步的,在所述出口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温度控制器,在所述入口管路上设置有第一调节阀,在所述调温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调节阀,所述第一温度控制器与第一调节阀、第二调节阀联动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温度控制器设置在所述调温管路与所述出口管路的混合点的上游,所述第一调节阀设置在所述入口管路与所述调温管路的分流点的下游。
进一步的,在所述出口管路上还设置有止回阀,所述止回阀设置在所述混合点与所述第一温度控制器之间。
进一步的,在所述出口管路与所述调温管路的混合点的下游设置有第二温度控制器,在所述第二温度控制器下游的出口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关断阀,所述旁通管路的入口设置在所述第二温度控制器和所述第二关断阀之间,所述旁通管路的出口在所述第二关断阀的下游汇入所述出口管路中。
进一步的,在所述旁通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关断阀,所述第二温度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关断阀、所述第二关断阀联动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关断阀设置在所述加热炉的上游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通过利用中深层地热热泵系统对进入加热炉的低温介质进行加热,可以降低燃料总消耗,节省了化石能源,避免了二次污染,实现了油田油气资源的合理利用;
2、地热能无法供给充足热量情况下,可以采用加热炉补充加热;
3、通过低温介质出口管道上设置的第一温度控制器和与其关联控制的第一调节阀和第二调节阀的设置,确保在地热能充足时,能够调节低温介质出口的温度,有效预防低温介质气化的同时,确保了通过所述外输总管的低温介质温度符合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油田加热炉与中深层地热耦合系统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蒸发器;2、压缩机;3、冷凝器;4、加热炉;5、第一调节阀;6、第二调节阀;7、第一温度控制器;8、止回阀;9、第二温度控制器;10、第一关断阀;11、第二关断阀;12、入口管路;13、出口管路;14、调温管路;15、旁通管路;16、分流点;17、混合点;18、地热井换热器;19、中深层地热井;20、第一管路;21、第二管路;22、第三管路;23、第四管路;24、第二循环泵;25、补水泵;26、补水箱;27、第五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对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重复说明。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构思的例示,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构成限制。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油田加热炉与中深层地热耦合系统。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油田加热炉与中深层地热耦合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地热供热系统,包括中深层地热井换热器18,所述中深层地热井换热器18设置在中深层地热井19中,所述地热供热系统用于吸收所述中深层地热井19中的热量,并将该热量传导至热泵循环系统;
热泵循环系统,包括蒸发器1、压缩机2、冷凝器3和膨胀阀7,所述蒸发器1设置有吸热工质管路和第一传热工质管路,所述吸热工质管路与所述地热供热系统连接,所述第一传热工质管路入口与所述膨胀阀7出口连接,第一传热工质管路出口与所述压缩机2的入口连接;所述冷凝器3设置有第二传热工质管路和低温介质管路,所述第二传热工质管路入口与所述压缩机2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二传热工质管路出口与所述膨胀阀7的入口连接,所述低温介质管路与原油加热系统连接;
原油加热系统,包括入口管路12、出口管路13,所述入口管路12的一端与所述冷凝器3的低温介质管路入口连接,所述出口管路13的一端与所述冷凝器3的低温介质管路出口连接,所述入口管路12的另一端与总管的低温介质出口连接,所述出口管路13的另一端与总管的低温介质入口连接,在所述出口管路13上设置有旁通管路15,所述旁通管路15与所述出口管路13的一段并联设置,在所述旁通管路15上设置有加热炉4。
在该设置中,利用地热能对所述地热供热系统中的吸热工质进行加热形成一定温度的吸热工质,该吸热工质进入所述蒸发器1的吸热工质管路中,低温的液态热工质从所述蒸发器1的第一传热工质管路进入,两者在蒸发器1中换热,换热后形成气态的传热工质,换热后的气态传热工质进入压缩机2中,形成高温高压的气体,高温高压的气体进入冷凝器3的第二传热工质管路,低温介质从入口管路12进入冷凝器3的低温介质管路,高温高压的气体与低温介质发生换热,使得所述低温介质的温度迅速上升,冷凝器3中高温高压的气体在换热后形成中温高压的液体,再经过膨胀阀7进入蒸发器1中完成一次换热循环,由于地热能加热了吸热工质,为蒸发器1中传热工质的气化提供了大量的热量,提高了热泵循环系统的吸热、放热效率,大大降低了化石燃料的消耗,同时,由于旁通管路15与加热炉4的设置,使得油田加热炉与中深层地热耦合系统即可以实现仅由地热供热系统和热泵循环系统供热、由地热供热系统、热泵循环系统供热和加热炉4配合供热、仅由加热炉4供热的多种供热选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供热方法,大大降低了现有技术中化石燃料的消耗。
在冷凝器3内低温介质与传热工质进行热量交换,降温后的传热工质进入地热供热系统中继续循环吸热,加热后的低温介质通过出口管路13送入总管中,用于油田输油储油的加热,所述调温管路14将所述入口管路12和出口管路13直接连通,将未经换热的低温介质直接导入所述出口管路13中,与换热后的低温介质汇合,对换热后低温介质的温度进行调节,当混合后的低温介质温度不满足油田集输或长输管道输送温度要求时,所述低温介质通过旁通管路15送入加热炉4中进一步加热,从而确保从所述出口管路13进入所述总管中的低温介质温度满足油田集输或长输管道输送温度要求,确保油田输油储油的安全性。
在所述入口管路12上分流出至少一支调温管路14,所述调温管路14的出口汇入所述出口管路13,在所述出口管路13上设置有旁通管路15,所述旁通管路15与所述出口管路13的一段并联设置,在所述旁通管路15上设置有加热炉4,所述地热供热系统包括中深层地热井换热器18,所述中深层地热井换热器18设置在中深层地热井19中,所述地热供热系统用于吸收所述中深层地热井19中的热量,并将该热量传导至所述冷凝器3内,用于加热低温介质。在该设置中,利用地热能对所述地热供热系统中的传热工质进行加热形成一定压力和温度的传热工质,该传热工质进入所述冷凝器3的高温侧,低温介质则从所述冷凝器3的低温侧进入,在冷凝器3内低温介质与传热工质进行热量交换,降温后的传热工质进入地热供热系统中继续循环吸热,加热后的低温介质通过出口管路13送入总管中,用于油田输油储油的加热,所述调温管路14将所述入口管路12和出口管路13直接连通,将未经换热的低温介质直接导入所述出口管路13中,与换热后的低温介质汇合,对换热后低温介质的温度进行调节,当混合后的低温介质温度不满足油田集输或长输管道输送温度要求时,所述低温介质通过旁通管路15送入加热炉4中进一步加热,从而确保从所述出口管路13进入所述总管中的低温介质温度满足油田集输或长输管道输送温度要求,确保油田输油储油的安全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地热供热系统还包括蒸发器1、第一管路20、第二管路21、第三管路22和第四管路23,所述中深层地热井换热器18的吸热工质出口通过第三管路22与所述蒸发器1的吸热工质入口连接,所述蒸发器1的吸热工质出口通过第四管路23与所述中深层地热井换热器18的吸热工质入口连接,所述蒸发器1的传热工质出口通过第二管路21与所述冷凝器3的传热工质入口连接,所述冷凝器3的传热工质出口通过第一管路20与所述蒸发器1的传热工质入口连接,在所述第一管路20上设置有压缩机2,在所述第四管路23上设置有第二循环泵24,所述压缩机2用于加快传热工质在蒸发器1和冷凝器3之间的流动,所述第二循环泵24用于加快吸热工质在所述地热井换热器18和蒸发器1之间的流动,从而有效地提高换热效率,该设置先通过中深层地热井换热器18将吸热工质加热,然后通过蒸发器1进行提温,之后使吸热工质与传热工质换热,被加热后的传热工质进入所述冷凝器3内,与所述低温介质换热,加热后的低温介质通过出口管路13送入总管中,用于油田输油储油的加热,该设置可以有效地利用地热能加热低温介质,可以显著地降低化石燃料的消耗,优选的,所述吸热工质和传热工质都为清水。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地热供热系统还包括第三管路22和第四管路23,所述第三管路22的一端与所述中深层地热井换热器18的工质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3的传热工质入口连接,所述第四管路23的一端与所述中深层地热井换热器18的工质入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3的传热工质出口连接,在所述第四管路23上设置有第二循环泵24,所述第二循环泵24用于加快吸热工质在所述地热井换热器18和冷凝器3之间的流动,从而有效地提高换热效率,该设置先通过中深层地热井换热器18将吸热工质加热,然后将加热后的吸热工质输送入所述冷凝器3内,与所述低温介质换热,加热后的低温介质通过出口管路13送入总管中,用于油田输油储油的加热,该设置节省了蒸发器1的设置,结构更为简单,优选的,所述吸热工质为清水。
作为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地热供热系统还包括补水箱26、补水泵25和第五管路27,所述补水箱26通过第五管路27与所述第四管路23连接,所述补水泵25设置在所述第五管路27上,所述补水箱26的设置用于向所述地热供热系统中补充吸热工质,以便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所述出口管路13上设置有第一温度控制器7,在所述入口管路12上设置有第一调节阀5,在所述调温管路14上设置有第二调节阀6,所述第一温度控制器7与第一调节阀5、第二调节阀6联动控制;所述第一温度控制器7用于检测所述出口管路13中的低温介质温度,所述第一调节阀5用于调整进入所述冷凝器3的低温介质量,所述第二调节阀6用于调整不经换热直接汇入所述出口管路13的低温介质的量。
较佳的,所述第一温度控制器7设置在所述调温管路14与所述出口管路13的混合点17的上游,所述第一调节阀5设置在所述入口管路12与所述调温管路14的分流点16的下游,所述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上游即为传统意义中流体流动方向的上游,对应的,所述下游即为传统意义中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温度控制器7的信号线与所述第一调节阀5、第二调节阀6的控制器相连,通过所述第一温度控制器7检测从所述冷凝器3中流出的低温介质温度,根据检测结果对所述第一调节阀5和/或第二调节阀6的开度进行调节,控制进入所述冷凝器3中的低温介质的量,以及通过所述调温管路14混合入所述出口管路13中的低温介质的量,从而确保从所述冷凝器3中流出的低温介质与通过所述调温管路14后进入出口管路13温度混合后满足油田集输或长输管道输送温度要求,在本实用新型中,当所述第一温度控制器7检测到所述冷凝器3出口的低温介质温度过高时,采用液态的低温介质容易被气化,此时根据联动关系调整所述第一调节阀5的开度,降低换热后低温介质的温度,也可以根据联动关系选择性地调整第二调节阀6的开度,从而调整混合后的低温介质温度,使其满足温度要求,当所述第一温度控制器7检测到所述冷凝器3出口的低温介质温度过低,则缩小所述第一调节阀5和/或第二调节阀6的开度,使得换热后的所述低温介质的温度升高。
较佳的,在所述出口管路13上还设置有止回阀8,所述止回阀8设置在所述混合点17与所述第一温度控制器7之间,所述止回阀8用于防止从调温管路14进入所述出口管路13的低温介质沿出口管路13向上游逆流,影响系统加热效率,尤其是当所述地热供热系统不工作时,可以控制所述第一调节阀5关闭,第二调节阀6打开,此时所述低温介质直接通过调温管路14进入所述出口管路13中,所述止回阀8防止所述低温介质沿出口管路13向上游的流动,确保了系统的加热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的实施例,在所述出口管路13与所述调温管路14的混合点17的下游设置有第二温度控制器9,在所述第二温度控制器9下游的出口管路13上设置有第二关断阀11,所述旁通管路15的入口设置在所述第二温度控制器9和所述第二关断阀11之间,所述旁通管路15的出口在所述第二关断阀11的下游汇入所述出口管路13中,在所述旁通管路15上设置有第一关断阀10,所述第二温度控制器9与所述第一关断阀10、所述第二关断阀11联动控制;所述第二温度控制器9用于检测混合后出口管路13中低温介质的温度,当检测到所述低温介质的温度低于油田集输或长输管道输送温度要求时,所述第二关断阀11断开,所述第一关断阀10连通,所述低温介质进入所述加热炉4中加热并达到油田集输或长输管道输送温度要求时送入出口管路13中,当所述第二温度控制器9检测到所述低温介质的温度满足油田集输或长输管道输送温度要求时,断开所述第一关断阀10,连通第二关断阀11,所述低温介质直接通过所述出口管路13送入总管中,无需加热炉4的加热,上述设置可以在地热能充足时不使用加热炉4,在地热能不足时,使用加热炉4补充加热,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大大降低了所述加热炉4的使用频率和时间,降低了化石燃料的消耗,也使得油田加热系统更为环保。
优选的,所述第一关断阀10设置在所述加热炉4的上游位置,该设置使得所述加热炉4在不使用时处于排空状态,避免了长期与低温介质接触的腐蚀问题,延长了所述加热炉4的使用寿命。
具体的,所述地热供热系统为槽式集热器、塔式集热器、菲涅尔式集热器和碟式集热器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优选为槽式集热器,上述集热器的类型均可以满足要求,所述槽式集热器可以使所述传热工质获得更高的温度,从而获得更好的热量传递效果,优选的,所述传热工质导热油。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凝器3为管壳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和沉浸式换热器中的任意一种,上述任意一种换热器均可以获得良好的换热效果,具体可以根据现场情况进行选择。
具体的,所述加热炉4为管式加热炉、火筒式加热炉、水套加热炉、真空加热炉等任意一种,上述任意一种加热炉均可以获得良好的换热效果,具体可以根据现场情况进行选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第一温度控制器7、第二温度控制器9为热电偶温度控制器或热电阻温度控制器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具体的,所述第一温度控制器7和第二温度控制器9可以同样是热电偶温度控制器或热电阻温度控制器,也可以其中一个是热电偶温度控制器,另一个是热电阻温度控制器。
具体的,所述第一调节阀5、第二调节阀6为电动截止阀或电动蝶阀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一调节阀5和第二调节阀6可以同样是电动截止阀或电动蝶阀,也可以其中一个是电动截止阀,另一个是电动蝶阀。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关断阀10、第二关断阀11为电动闸阀、电动球阀、电动截止阀的任意一种或两种,采用上述任意一种阀体均可以获得良好的连通或密闭断开效果。
以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油田加热炉与中深层地热耦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地热供热系统、冷凝器(3)、加热炉(4)和低温介质循环管路,所述地热供热系统的传热工质出口端与所述冷凝器(3)的传热工质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冷凝器(3)的传热工质出口端与所述地热供热系统的传热工质入口端连接,从而形成传热工质循环系统,所述低温介质循环管路包括入口管路(12)和出口管路(13),所述入口管路(12)的一端与所述冷凝器(3)的低温介质入口端连接,所述出口管路(13)的一端与所述冷凝器(3)的低温介质出口端连接,所述入口管路(12)的另一端与总管的低温介质出口连接,所述出口管路(13)的另一端与总管的低温介质入口连接,从而形成低温介质的循环换热系统,在所述入口管路(12)上分流出至少一支调温管路(14),所述调温管路(14)的出口汇入所述出口管路(13),在所述出口管路(13)上设置有旁通管路(15),所述旁通管路(15)与所述出口管路(13)的一段并联设置,在所述旁通管路(15)上设置有加热炉(4),所述地热供热系统包括中深层地热井换热器(18),所述中深层地热井换热器(18)设置在中深层地热井(19)中,所述地热供热系统用于吸收所述中深层地热井(19)中的热量,并将该热量传导至所述冷凝器(3)内,用于加热低温介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田加热炉与中深层地热耦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热供热系统还包括蒸发器(1)、第一管路(20)、第二管路(21)、第三管路(22)和第四管路(23),所述中深层地热井换热器(18)的吸热工质出口通过第三管路(22)与所述蒸发器(1)的吸热工质入口连接,所述蒸发器(1)的吸热工质出口通过第四管路(23)与所述中深层地热井换热器(18)的吸热工质入口连接,所述蒸发器(1)的传热工质出口通过第二管路(21)与所述冷凝器(3)的传热工质入口连接,所述冷凝器(3)的传热工质出口通过第一管路(20)与所述蒸发器(1)的传热工质入口连接,在所述第一管路(20)上设置有压缩机(2),在所述第四管路(23)上设置有第二循环泵(2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田加热炉与中深层地热耦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热供热系统还包括第三管路(22)和第四管路(23),所述第三管路(22)的一端与所述中深层地热井换热器(18)的工质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3)的传热工质入口连接,所述第四管路(23)的一端与所述中深层地热井换热器(18)的工质入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3)的传热工质出口连接,在所述第四管路(23)上设置有第二循环泵(24)。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油田加热炉与中深层地热耦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热供热系统还包括补水箱(26)、补水泵(25)和第五管路(27),所述补水箱(26)通过第五管路(27)与所述第四管路(23)连接,所述补水泵(25)设置在所述第五管路(27)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田加热炉与中深层地热耦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出口管路(13)上设置有第一温度控制器(7),在所述入口管路(12)上设置有第一调节阀(5),在所述调温管路(14)上设置有第二调节阀(6),所述第一温度控制器(7)与第一调节阀(5)、第二调节阀(6)联动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油田加热炉与中深层地热耦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控制器(7)设置在所述调温管路(14)与所述出口管路(13)的混合点(17)的上游,所述第一调节阀(5)设置在所述入口管路(12)与所述调温管路(14)的分流点(16)的下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油田加热炉与中深层地热耦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出口管路(13)上还设置有止回阀(8),所述止回阀(8)设置在所述混合点(17)与所述第一温度控制器(7)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油田加热炉与中深层地热耦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出口管路(13)与所述调温管路(14)的混合点(17)的下游设置有第二温度控制器(9),在所述第二温度控制器(9)下游的出口管路(13)上设置有第二关断阀(11),所述旁通管路(15)的入口设置在所述第二温度控制器(9)和所述第二关断阀(11)之间,所述旁通管路(15)的出口在所述第二关断阀(11)的下游汇入所述出口管路(13)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油田加热炉与中深层地热耦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旁通管路(15)上设置有第一关断阀(10),所述第二温度控制器(9)与所述第一关断阀(10)、所述第二关断阀(11)联动控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油田加热炉与中深层地热耦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关断阀(10)设置在所述加热炉(4)的上游位置。
CN202221553054.7U 2021-07-22 2022-06-21 一种油田加热炉与中深层地热耦合系统 Active CN21744198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74632 2021-07-22
CN2021216746328 2021-07-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41989U true CN217441989U (zh) 2022-09-16

Family

ID=83223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53054.7U Active CN217441989U (zh) 2021-07-22 2022-06-21 一种油田加热炉与中深层地热耦合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419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59739A (zh) 零能源损耗率热电厂的燃蒸循环热电冷三联供系统与方法
CN202267113U (zh) 一种零能源损耗率的热电厂的燃蒸循环热电冷三联供系统
CN102032612A (zh) 利用直接空冷机组余热供热的热电联产节能装置及方法
CN111623402A (zh) 一种机炉耦合供热余热利用系统
CN102022770A (zh) 利用直接空冷机组余热供热的热电联产节能装置及方法
CN205243570U (zh) 一种综合利用lng能量的系统
CN217441989U (zh) 一种油田加热炉与中深层地热耦合系统
CN212431010U (zh) 一种机炉耦合供热余热利用系统
CN213955662U (zh) 一种导热油加热炉太阳能耦合系统
CN201836967U (zh) 利用直接空冷机组余热供热的热电联产节能装置
CN207350424U (zh) 一种高低区结合的熔融盐供热装置
CN213631002U (zh) 一种油田加热炉太阳能耦合系统
CN214247503U (zh) 一种导热油炉与有机朗肯循环耦合燃气轮机余热回收系统
CN217483029U (zh) 一种油田火筒加热炉与中深层地热井耦合系统
CN212672948U (zh) Lng储运站的气化结构
CN104359093A (zh) 一种太阳能直接蒸汽产生系统
CN204477990U (zh) 一种太阳能直接蒸汽产生系统
CN209263392U (zh) 一种多罐式熔盐储能系统
CN112483250A (zh) 一种导热油炉与有机朗肯循环耦合燃气轮机余热回收系统
CN201836969U (zh) 利用直接空冷机组余热供热的热电联产节能装置
CN213631003U (zh) 一种油田火筒加热炉太阳能耦合系统
CN111121136A (zh) 一种基于多模式供热的采暖系统
CN109373617A (zh) 一种多罐式熔盐储能系统
CN201229058Y (zh) 一种热泵机组与真空相变炉复合原油加热系统
CN218495387U (zh) 固体储热换热一体化的双介质两段式光热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