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27755U - 电源切换电路、电源切换装置及无人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源切换电路、电源切换装置及无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27755U
CN217427755U CN202220241522.0U CN202220241522U CN217427755U CN 217427755 U CN217427755 U CN 217427755U CN 202220241522 U CN202220241522 U CN 202220241522U CN 217427755 U CN217427755 U CN 2174277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witch
interface
power supply
input inte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4152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挺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4152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277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277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277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irect Current Feeding And Distribu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源切换电路、电源切换装置及无人设备,电源切换电路包括:第一开关单元和第二开关单元,第一开关单元分别与电源输入接口和电源输出接口相连,第二开关单元分别与USB接口、电源输入接口和电源输出接口相连,当仅有电源输入接口有电时,第一开关单元处于导通状态以将电源输入接口的电传递至电源输出接口;当仅有USB接口有电时,第二开关单元处于导通状态以将USB接口的电传递至电源输出接口;当电源输入接口和USB接口均有电时,第一开关单元处于导通状态,第二开关单元处于断开状态,以将电源输入接口的电传递至电源输出接口。由此,能够低成本实现外部电源与USB接口电源的自动切换,保证供电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电源切换电路、电源切换装置及无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源切换电路、电源切换装置及无人设备。
背景技术
在现代电子技术发展中,USB接口被广泛地应用于电脑和移动设备等电子产品的连接,USB接口可以在完成电脑与移动设备的通信的同时给移动设备供电。
由于USB接口可提供电流较小,不足以满足大功率移动设备需求,对此,一般的解决方案是通过电源适配器给移动设备供电,这类解决方案的弊端是电源适配器提供的外部电压容易通过USB接口灌入电脑,导致电脑主板烧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源切换电路,能够低成本实现外部电源与USB接口电源的自动切换,在满足大功率移动设备工作和保持其与电脑USB通信功能的基础上,避免外部电源提供的外部电压灌入电脑,保证了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源切换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无人设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源切换电路,包括:第一开关单元和第二开关单元,第一开关单元分别与电源输入接口和电源输出接口相连,第二开关单元分别与USB接口、电源输入接口和电源输出接口相连,其中,当仅有电源输入接口有电时,第一开关单元处于导通状态以将电源输入接口的电传递至电源输出接口;当仅有USB接口有电时,第二开关单元处于导通状态以将USB接口的电传递至电源输出接口;当电源输入接口和USB接口均有电时,第一开关单元处于导通状态,第二开关单元处于断开状态,以将电源输入接口的电传递至电源输出接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源切换电路,当仅有电源输入接口有电时,第一开关单元处于导通状态以将电源输入接口的电传递至电源输出接口,保证了与电源输入接口相连的外部电源如电源适配器能够独立的给与电源输出接口相连的设备如移动设备供电;当仅有USB接口有电时,第二开关单元处于导通状态以将USB接口的电传递至电源输出接口,保证了与USB接口相连的设备如电脑能够独立的给移动设备供电,并进行USB通信;当电源输入接口和USB接口均有电时,第一开关单元处于导通状态,以将电源输入接口的电传递至电源输出接口,实现了外部电源对移动设备的供电,同时第二开关单元处于断开状态,屏蔽了与USB接口相连的设备如电脑的供电,从而在满足大功率移动设备工作和保持其与电脑USB通信功能的基础上,避免了外部电源提供的外部电压灌入电脑,保证了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开关单元包括:第一开关,第一开关的第一端和控制端均与电源输入接口相连;第二开关,第二开关的第一端与电源输入接口相连,第二开关的第二端与电源输出接口相连,第二开关的控制端与第一开关的第二端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开关包括:第一电阻,第一电阻的一端与电源输入接口相连;第一开关管,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开关的控制端相连,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接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与电源输入接口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开关包括:反向串联的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电源输入接口相连,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电源输出接口相连,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和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相连,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和第三开关管的控制端分别与第一开关的第二端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开关单元还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电源输入接口相连,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一开关的第一端相连;第二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电源输出接口相连,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开关的控制端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开关单元还包括:第一滤波电路,第一滤波电路的一端与第二开关的第一端相连,第一滤波电路的另一端与第二开关的控制端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开关单元包括:第三开关,第三开关的第一端与USB接口相连,第三开关的第二端与电源输出接口相连,第三开关的控制端与电源输入接口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三开关包括:反向串联的第四开关管和第五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电源输出接口相连,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与USB接口相连,第四开关管的第二端和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相连,第四开关管的控制端和第五开关管的控制端分别与电源输入接口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开关单元还包括:第二滤波电路,第二滤波电路的一端与第三开关的第一端相连,第二滤波电路的另一端与第三开关的控制端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电源切换电路还包括:第三滤波电路,第三滤波电路的一端与电源输出接口相连,第三滤波电路的另一端接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源切换装置,包括前述的电源切换电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源切换装置,可以通过前述的电源切换电路,达到在使用外部电源供电的同时与电脑安全地进行连接通信的技术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无人设备,包括前述的电源切换电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人设备,可以通过前述的电源切换电路,达到在使用外部电源供电的同时与电脑安全地进行连接通信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源切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源切换电路的电路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电源切换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电源切换电路、电源切换装置及无人设备。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源切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所示,该电源切换电路100包括:第一开关单元110和第二开关单元120。
其中,第一开关单元110分别与电源输入接口和电源输出接口相连,第二开关单元120分别与电源输入接口、USB接口和电源输出接口相连。当仅有电源输入接口有电时,第一开关单元110处于导通状态以将电源输入接口的电传递至电源输出接口;当仅有USB接口有电时,第二开关单元120处于导通状态以将USB接口的电传递至电源输出接口;当电源输入接口和USB接口均有电时,第一开关单元110处于导通状态,第二开关单元120处于断开状态,以将电源输入接口的电传递至电源输出接口。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源切换电路可应用于需要外部电源供电和进行USB通信的任意设备中,如移动设备等,具体这里不做限制,并且外部电源可为电源适配器等,与其进行USB通信的设备可为电脑等,具体这里不做限制。为了便于描述,下面以电源切换电路应用于移动设备,外部电源为电源适配器,以及与移动设备进行USB通信的设备为电脑为例进行说明,但这并不能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具体来说,参考图1所示,电源切换电路100内置于移动设备中,电源输入接口和USB接口设于移动设备上,以便于电源适配器与电源输入接口相连,电脑与USB接口相连,电源输出接口设于移动设备中,与移动设备中需要供电的电子部件相连。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电源切换电路100也可以是独立的装置,电源输出接口用于和移动设备连接,电源输入接口用于与电源适配器等电源连接,USB接口用于与电脑等处理设备连接。
当仅需要电源适配器给移动设备供电时,电源适配器接入电源输入接口,第一开关单元110在电源适配器提供的外部电压的作用下导通,并将该外部电压输出至电源输出接口,给移动设备内的电子部件供电;当仅需要电脑给移动设备供电时,电脑接入USB接口,第二开关单元120在电脑提供的USB电压的作用下导通,并将该USB电压输出至电源输出接口,给移动设备内的电子部件供电;当需要电源适配器给移动设备供电,并使电脑与移动设备通信时,电源适配器接入电源输入接口,同时电脑接入USB接口,此时在电源适配器提供的外部电压的作用下,第一开关单元110导通,第二开关单元120断开,第一开关单元110将电源适配器提供的外部电压输出至电源输出接口,给移动设备内的电子部件供电,同时第二开关单元120禁止电脑提供的USB电压输出至电源输出接口,以及避免电源输出接口的电压通过USB接口倒灌至电脑,从而保证了移动设备和电脑的安全性。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开关单元和第二开关单元的供电控制,不仅能够实现电源适配器和电脑对移动设备的独立供电,而且当两者同时接入时,能够避免两种发生供电冲突,能够保证在电源适配器供电的同时,避免电脑供电以及防止电源适配器提供的电压倒灌至电脑,保证了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所示,第一开关单元110包括:第一开关111和第二开关112,其中,第一开关111的第一端和控制端均与电源输入接口相连;第二开关112的第一端与电源输入接口相连,第二开关112的第二端与电源输出接口相连,第二开关112的控制端与第一开关111的第二端相连。
进一步的,第一开关111可包括:第一电阻R1和第一开关管Q1,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电源输入接口相连;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和第二开关112的控制端相连,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接地GND,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与电源输入接口相连。
第二开关112可包括:反向串联的第二开关管Q2和第三开关管Q3,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一端与电源输入接口相连,第三开关管Q3的第一端与电源输出接口相连,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端和第三开关管Q3的第二端相连,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和第三开关管Q3的控制端分别与第一开关Q1的第二端相连。
可选的,第一开关管Q1可为三极管,当其为三极管时,第一端为集电极,第二端为发射极,控制端为基极。第二开关管Q2和第三开关管Q3均为大功率开关管,以保证电路的带载能力,例如,第二开关管Q2和第三开关管Q3均为带有反并联二极管的MOS管或IGBT管,当两者为MOS管时,其第一端均为源极,第二端均为漏极,控制端均为栅极,且自带的二极管的阳极与漏极相连,阴极与源极相连。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和第三开关管Q3也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开关管。
具体来说,以第一开关管Q1为NPN型开关管,第二开关管Q2和第三开关管Q3均为PMOS管为例,参考图2所示,当电源输入接口有电时,如连接有电源适配器给移动设备供电时,第一开关管Q1的基极-发射极正向偏置,基极-集电极反向偏置,满足导通条件,第一开关管Q1导通,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为低电平,相应的第二开关管Q2和第三开关管Q3的栅极均为低电平,此时第二开关管Q2的栅源极电压为负值,满足其导通条件,第二开关管Q2导通,同时由于第三开关管Q3的体二极管特性,第三开关管Q3导通,电源输入接口的电传递到电源输出接口,此时由于第三开关管Q3的栅极电压为低电平,第三开关管Q3的栅源极电压为负值,第三开关管Q3导通,从而为电源输出端口提供更大的输出电流。由此,实现了与电源输入接口相连的电源适配器对移动设备的独立供电。
进一步的,第一开关单元110还包括: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与电源输入接口相连,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第一开关111的第一端相连;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与电源输出接口相连,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第二开关112的控制端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配合使用,以保证USB接口供电时,USB接口的电压不会倒灌至电源输入接口。
具体来说,参考图2所示,当USB接口有电而电源输入接口无电时,USB接口的电将通过第二开关单元120输出至电源输出接口,当电源输出接口有电时,若没有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那么由于电源输入接口为低电平,相应的第二开关管Q2和第三开关管Q3的栅极为低电平,第三开关管Q3的栅源极电压为负值,第三开关管Q3导通,接着第二开关管Q2导通,进而导致第二开关112导通,电源输出接口的电倒灌至电源输入接口。而若设置有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那么电源输出接口的电经第二二极管D2给第二开关管Q2和第三开关管Q3的栅极一个明确的高电平,使得第二开关管Q2和第三开关管Q3不会导通,避免了电源输入接口通过第二开关管Q2和第三开关管Q3与电源输出接口连通,同时第一二极管D1又能够防止该高电平经第一电阻R1流入至电源输入接口,从而保证USB接口供电时,USB接口的电压不会倒灌至电源输入接口。
进一步的,参考图3所示,第一开关单元110还包括: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第一开关111的第二端相连,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二开关112的控制端相连;第三电阻R3的一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相连,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二开关112的控制端相连。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为限流电阻,其作用是对其所在电路产生限流与分压的作用,从而起到保护电路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的,参考图3所示,第一开关单元110还包括:第一分压电路113,第一分压电路113的一端与电源输入接口相连,第一分压电路113的另一端与第一开关111的控制端相连。可选的,第一分压电路113包括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其中,第四电阻R4的一端与电源输入接口相连,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五电阻R5和第一开关111的控制端(即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相连,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GND。该分压电路的作用包括给第一开关管Q1提供工作电压和有效的控制工作电流,保护第一开关管Q1安全工作,从而提升电路的工作稳定性。
进一步的,参考图3所示,第一开关单元110还包括第一滤波电路114,第一滤波电路114的一端与第二开关112的第一端相连,第一滤波电路114的另一端与第二开关112的控制端相连。可选的,第一滤波电路114包括第一电容C1,并联在第二开关112的第一端与控制端之间,用以对输入电源接口的电压进行滤波和稳压,从而提升电路的供电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所示,第二开关单元120包括:第三开关121,第三开关121的第一端与USB接口相连,第三开关121的第二端与电源输出接口相连,第三开关121的控制端与电源输入接口相连。
进一步的,第三开关121包括:反向串联的第四开关管Q4和第五开关管Q5,第四开关管Q4的第一端与电源输出接口相连,第五开关管Q5的第一端与USB接口相连,第四开关管Q4的第二端和第五开关管Q5的第二端相连,第四开关管Q4的控制端和第五开关管Q5的控制端分别与电源输入接口相连。
可选的,第四开关管Q4和第五开关管Q5均为大功率开关管,以保证电路的带载能力,例如,第四开关管Q4和第五开关管Q5均为带有反并联二极管的MOS管或IGBT管,当两者为MOS管时,其第一端均为源极,第二端均为漏极,控制端均为栅极,且自带的二极管的阳极与漏极相连,阴极与源极相连。需要说明的是,第四开关管Q4和第五开关管Q5也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开关管。
具体来说,以第四开关管Q4和第五开关管Q5均为PMOS管为例,参考图2所示,当USB接口有电时,如连接有电脑给移动终端供电时,由于电源输入接口无电,相应的第四开关管Q4和第五开关管Q5的栅极均为低电平,第五开关管Q5的栅源极的电压为负值,第五开关管Q5导通,同时由于第四开关管Q4的体二极管特性,第四开关管Q4导通,USB接口的电传递到电源输出接口,此时由于第四开关管Q4的栅极为低电平,第四开关管Q4导通,从而为电源输出端口提供更大的输出电流,实现了USB接口的独立供电,并且基于前述的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的作用,可避免电压倒灌至电源输入接口。
当USB接口和电源输入接口均有电时,如USB接口连接有电脑以与移动设备进行通信,同时电源输入接口连接有电源适配器以给移动设备供电,此时第一开关管Q1的基极-发射极正向偏置,基极-集电极反向偏置,满足导通条件,第一开关管Q1导通,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为低电平,相应的第二开关管Q2和第三开关管Q3的栅极均为低电平,此时第二开关管Q2的栅源极电压为负值,满足其导通条件,第二开关管Q2导通,同时由于第三开关管Q3的体二极管特性,第三开关管Q3导通,电源输入接口的电传递到电源输出接口,此时由于第三开关管Q3的栅极电压为低电平,第三开关管Q3的栅源极电压为负值,第三开关管Q3导通,从而为电源输出端口提供更大的输出电流;同时,由于电源输入接口有电,USB接口也有电,因此第五开关管Q5的栅源极电压为零,因此第五开关管Q5和第四开关管Q4均断开,从而可以避免电源输入接口的电压倒灌至USB接口。从而在满足大功率移动设备工作和保持其与电脑USB通信功能的基础上,避免了外部电源提供的外部电压灌入电脑,保证了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安全性。
进一步的,参考图3所示,第二开关单元120还包括:第二分压电路122,第二分压电路122的一端与电源输入接口相连,第二分压电路122的另一端与第三开关121的控制端相连。可选的,第二分压电路122包括第六电阻R6和第七电阻R7,第六电阻R6的一端与第三开关121的控制端(即第五开关管Q5的控制端)相连,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分别与电源输入接口和第七电阻R7的一端相连,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GND,该分压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技术效果与第一分压电路112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参考图3所示,第二开关单元120还包括:第二滤波电路123,第二滤波电路123的一端与第三开关121的第一端相连,第二滤波电路123的另一端与第三开关121的控制端相连。可选的,第二滤波电路123包括第二电容C2,并联在第三开关121的控制端和第一端之间,用以对电路起到滤波和稳压的效果。
进一步的,参考图3所示,电源切换电路100还包括:第三滤波电路130,第三滤波电路130的一端与电源输出接口相连,第三滤波电路130的另一端接地GND。第三滤波电路130可包括第三电容C3,其连接在电源输出接口与地之间,以对电源输出接口的电压进行滤波处理,保证电源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源切换电路,当仅有电源输入接口有电时,第一开关单元处于导通状态以将电源输入接口的电传递至电源输出接口,保证了与电源输入接口相连的外部电源如电源适配器能够独立的给与电源输出接口相连的设备如移动设备供电;当仅有USB接口有电时,第二开关单元处于导通状态以将USB接口的电传递至电源输出接口,保证了与USB接口相连的设备如电脑能够独立的给移动设备供电,并进行USB通信;当电源输入接口和USB接口均有电时,第一开关单元处于导通状态,以将电源输入接口的电传递至电源输出接口,实现了外部电源对移动设备的供电,同时第二开关单元处于断开状态,屏蔽了与USB接口相连的设备如电脑的供电,从而在满足大功率移动设备工作和保持其与电脑USB通信功能的基础上,避免了外部电源提供的外部电压灌入电脑,保证了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电源切换装置,其包括前述的电源切换电路。
举例来说,前述的电源切换电路可为独立的装置,其电源输出接口用于和移动设备连接,电源输入接口用于与电源适配器等电源连接,USB接口用于与电脑等处理设备连接,其中,电源切换电路的工作过程参考前述,具体这里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源切换装置,通过前述的电源切换电路,达到在使用外部电源供电的同时与电脑安全地进行连接通信的技术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人设备,其包括前述的电源切换电路,该电源切换电路可作为无人设备的核心主板的一部分设置在核心板上。需要说明的是,无人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是无人车、无人机、自动驾驶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人设备,通过前述的电源切换电路,达到在使用外部电源供电的同时与电脑安全地进行连接通信的技术效果。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电源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开关单元和第二开关单元,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分别与电源输入接口和电源输出接口相连,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分别与USB接口、所述电源输入接口和所述电源输出接口相连,其中,
当仅有所述电源输入接口有电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处于导通状态以将所述电源输入接口的电传递至所述电源输出接口;
当仅有所述USB接口有电时,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处于导通状态以将所述USB接口的电传递至所述电源输出接口;
当所述电源输入接口和所述USB接口均有电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处于导通状态,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处于断开状态,以将所述电源输入接口的电传递至所述电源输出接口;
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包括:
第一开关,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端和控制端均与所述电源输入接口相连;
第二开关,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输入接口相连,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输出接口相连,所述第二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相连;
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电源输入接口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端相连;
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电源输出接口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的控制端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包括:
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电源输入接口相连;
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开关的控制端相连,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与所述电源输入接口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包括:反向串联的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输入接口相连,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输出接口相连,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控制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还包括:
第一滤波电路,所述第一滤波电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滤波电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的控制端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包括:
第三开关,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USB接口相连,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输出接口相连,所述第三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电源输入接口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关包括:反向串联的第四开关管和第五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输出接口相连,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与所述USB接口相连,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五开关管的控制端分别与所述电源输入接口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单元还包括:
第二滤波电路,所述第二滤波电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滤波电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开关的控制端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滤波电路,所述第三滤波电路的一端与所述电源输出接口相连,所述第三滤波电路的另一端接地。
9.一种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切换电路。
10.一种无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切换电路。
CN202220241522.0U 2022-01-28 2022-01-28 电源切换电路、电源切换装置及无人设备 Active CN2174277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41522.0U CN217427755U (zh) 2022-01-28 2022-01-28 电源切换电路、电源切换装置及无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41522.0U CN217427755U (zh) 2022-01-28 2022-01-28 电源切换电路、电源切换装置及无人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27755U true CN217427755U (zh) 2022-09-13

Family

ID=83176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41522.0U Active CN217427755U (zh) 2022-01-28 2022-01-28 电源切换电路、电源切换装置及无人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277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427755U (zh) 电源切换电路、电源切换装置及无人设备
CN210297317U (zh) 分立元件双电源切换电路及电子设备
CN212935774U (zh) 防火花电路及防火花装置
CN114256963A (zh) 一种主备电源切换装置及方法
CN203574624U (zh) 一种开关控制电路
CN217216529U (zh) 一种输出控制电路及作业设备
CN219697308U (zh) 供电电路、变频控制电路及冰箱
CN219913378U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214069817U (zh) 一种大功率反激式开关电源
CN215870903U (zh) 电源切换电路和采用该电源切换电路的5g终端
CN218829128U (zh) 一种可自动切换的供电电路
CN217036832U (zh) 终端设备的供电装置及终端设备
CN220527866U (zh) 一种供电电源切换电路及系统
CN216751301U (zh) 电源切换电路和电子设备
CN216313069U (zh) 一种电平转换系统
CN220066872U (zh) 一种短路过电压保护电路
CN217824234U (zh) 过压保护电路及电子设备
CN211859619U (zh) 一种稳压蓄电池供电系统
CN210958120U (zh) 驱动电路和控制系统
CN216647201U (zh) 一种电源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1183470U (zh) 防逆接电路及车载充电器
CN219420583U (zh) 驱动电路、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和空调器
CN217563310U (zh) 一种欠压保护电路及电源装置
CN220775450U (zh) 一种具有主动切换功能的供电电路
CN218603174U (zh) 驱动保护电路及三相变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