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27556U - 一种布线盒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布线盒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27556U
CN217427556U CN202220699834.6U CN202220699834U CN217427556U CN 217427556 U CN217427556 U CN 217427556U CN 202220699834 U CN202220699834 U CN 202220699834U CN 217427556 U CN217427556 U CN 2174275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wiring box
mounting point
wiring
box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9983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振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Zeek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Zeek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Zeek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69983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275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275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275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布线盒及具有其的车辆,所述布线盒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分体部和第二分体部,所述第二分体部用于与车身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分体部和所述第二分体部能组合得到具有中空结构的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上设有线缆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多根线缆能在所述第一本体内摊平和叠放。本实用新型能够使得车内线缆的布置走向变得可控且可靠。

Description

一种布线盒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布线盒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内部走线复杂,经常存在多条线缆需要先被拢合为具有圆形横截面的线束,随即该线束在行进过程中不断形成多个分支的情况;例如图1所示,第一线缆I、第二线缆II和第三线缆III先被拢合为一组线束,随即第三线缆III于第一分支点A处背离第一线缆I和第二线缆II的行进路线独自拐向它处,第一线缆I和第二线缆II稍后又在第二分支点B处分离,各自朝不同的方向行进。
相关技术中,这种线束的固定手段是在车身上设置数个安装点;这些安装点能在线束的不同位置(例如分支点)和线束整体固定连接,也能与线束中的某根线缆单独固定连接,以使各线缆形成与预期设计相符的走向,并被牢牢固定在车身上。此类方案的缺点在于:
1、在电器零件布置得较多的区域(例如车辆的前围中通道处),当线缆亦数量较多时,其拢合形成的线束占据的空间也将随之越大;
2、该方案作业流程繁琐;更为具体的描述是,线缆拢合形成线束时多需使用胶带捆绑成型,一根或数根线缆在形成分支后,还需在对应的分支点和余下线缆之间缠绕胶带,以确保这些线缆的走向;
3、由于该方案的作业涉及人工捆绑线缆步骤,存在人为影响因素,因此这些线缆形成的线束及由该线束形成的分支走向无法具有较好的制程一致性,若线束走向偏差过大,线束很容易在行车过程中与附近的电器零件发生摩擦,产生磨线现象;
4、在线束/线缆的缠绕胶带的位置,线束/线缆易拱起并相对未缠绕胶带处形成凸起,而当线束/线缆在凸起位置的附近需与安装点配合时,这种局部凸起的形态将会导致线束/线缆不易被成功安装。
5、一个安装点基本只能供预期设计的数量为一的线缆/线束使用,导致车辆内部的线缆布置方案灵活性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布线盒及具有其的车辆。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布线盒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分体部和第二分体部,所述第二分体部用于与车身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分体部和所述第二分体部能组合得到具有中空结构的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上设有线缆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多根线缆能在所述第一本体内摊平和叠放。
可选地,所述第一分体部和所述第二分体部的其中一者上设有卡槽,另一者上设有卡扣件,所述卡槽能与所述卡扣件形成卡扣结构,所述第一分体部和所述第二分体部通过所述卡扣结构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本体的外侧设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上设有用于与固定件配合的第一安装点,所述第一固定部上设有用于与另一固定件配合的第二安装点,所述第二安装点具有多个能与固定件配合的区域。
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不同侧。
可选地,所述第二固定部上还设有第一卡件,所述第一卡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点的周侧,另一端具有弧形状的边缘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点的上方,能在所述第一安装点的上方形成至少部分的孔轮廓。
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上设有贯穿所述第一固定部的灵活安装区,所述灵活安装区内设有第二卡件,所述第二卡件在所述灵活安装区内倾斜设置,其一端与所述灵活安装区的内壁相连,另一端悬置在所述灵活安装区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卡件和/或所述第二卡件具有弹性,或
固定件穿过所述第一安装点或所述第二安装点后,所述第一卡件或所述第二卡件与固定件卡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本体的外侧设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本体相连,所述第一安装部上设有线束卡扣,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一对弹性卡扣,所述线束卡扣和所述弹性卡扣用于固定位于所述第一本体外的线缆。
可选地,所述输出端和所述输入端上设有贯穿所述第一本体的扎带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布线盒。
综上所述,通过提供一种具有固定形状和多个输出端的布线盒,本实用新型能够使得车内线缆的布置走向变得可控且可靠,同时还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由于多根线缆可以在布线盒内摊平、叠放,本实用新型能够起到节省空间的作用;
2、布线盒能够为线缆提供物理屏障,将线缆与车内的零部件隔离开来,从而防止磨线现象发生;
3、布线盒还可以是一种集成式布线装置,其上表面上可以设置多个安装点,用于安装线缆或其他零部件,以补偿布线盒占据的车内空间。
4、第一分体部和第二分体部组合得到本体的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易于进行布线操作,以及安装、维修和拆卸。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中线束在车辆内布置过程中分出支路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布线盒的结构示意图(第一角度)。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输入端与输出端各自位置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线缆装入布线盒之后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分体部与第二分体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布线盒的结构示意图(第二角度)。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固定部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I-第一线缆,II-第二线缆,III-第三线缆,A-第一分支点,B-第二分支点;
1-输入端,2-第一本体,3-第一输出端,4-第二输出端,5-第三输出端,6-第四输出端,7-第一固定部,71-第三本体,72-第三侧壁,73-第二底壁,731-第二安装点,74-灵活安装区,75-第二卡件,8-第二固定部,80-第二本体,81-第二侧壁,82-第一底壁,83-固定安装区,831-第一安装点,832-第一卡件,9-第一安装部,10-线束卡扣,11-第二安装部,12-第一分体部,121-上表面,122-翻边,1221-卡槽,123-上输入口,124-第四上输出口,125-第三上输出口,13-第二分体部,131-下表面,132-第一侧壁,133-卡扣件,134-下输入口,135-第四下输出口,136-第三下输出口,137-第一下输出口,138-第二下输出口,14-扎带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安装在车身地板上的布线盒,该布线盒具有一个输入端1(也可设置多个)和多个输出端,多根线缆可以经输入端1进入该布线盒中,并在布线盒内以先摊平后堆叠的方式层叠放置;根据布线需要,这些线缆中的一根或多根可以通过多个输出端中的任一者伸出布线盒,并在布线盒输入端1到对应输出端的盒壁走向的限制下,形成与预期设计一致的线路走向。
布线盒包括具有中空结构的第一本体2,其上设有输入端1以及第一输出端3、第二输出端4、第三输出端5、第四输出端6共四个输出端,其中第一输出端3是距离输入端1最近的输出端,第二输出端4次之,第一输出端3和第二输出端4分别位于输入端1的中心轴线α的两侧,第三输出端5和第四输出端6分别位于第一输出端3和第二输出端4远离输入端1的一侧,且第四输出端6和第一输出端3位于中心轴线α的同一侧,第三输出端5和第二输出端4位于中心轴线α的同一侧;当一线缆经输入端1进并从第四输出端6伸出,另一线缆经输入端1进并从第三输出端5伸出时,此二线缆将形成类似Y型的布线形态。这些输出端如此布置的目的在于:使布线盒与其周侧每隔一段距离设有输出端,确保布线盒面对不同布线需求时的适配性。进一步地,为了使布线盒能被稳固地安装在车身地板上,在第一本体2的外侧,于输入端1与第二输出端4之间还设有第一固定部7,于第三输出端5与第四输出端6之间还设有第二固定部8,第一固定部7和第二固定部8均与第一本体2相连;如此,通过使一固定件(例如铆钉,图未示)穿入车身地板和第一固定部7,使另一固定件穿入车身地板和第二固定部8,即可将布线盒固定在车身地板上。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7与第二固定部8位于第一本体2不同侧的设置,能够确保第一本体2与车身地板之间的连接的稳固性。
更进一步地,在第一本体2的外侧,于输入端1与第一输出端3之间还设有第一安装部9,第一安装部9和第一本体2相连,且其上卡设有一线束卡扣10(为技术成熟的工业品,本文对其结构不作赘述)。此外,在第四输出端6附近还设有第二安装部11,第二安装部11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弹性卡扣,该弹性卡扣竖直设置在第一本体2的上表面121上,其一端与上表面121固定连接,远离第一本体2的另一端呈V型,且该V型端部的开口朝向上表面121。如此,通过掰动弹性卡扣,可使两个弹性卡扣的V型端部相互远离,进而让出可供线缆置入的空间;线缆置入该空间后,松开弹性卡扣,即可将线缆固定在上表面121上,使布线盒于第一本体2外也能固定线缆,从而提高车辆内部的空间利用率。在某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可以同时使用第二安装部11和线束卡扣10对同一线缆的不同位置进行固定。
请继续参阅图4,为了更形象地表明布线盒是如何被使用的,该图展示了数根线缆经输入端1伸入第一本体2中,再于第一本体2内分成四条分支,最终分别从第一输出端3、第二输出端4、第三输出端5和第四输出端6伸出第一本体2的情景。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为了方便多根线缆能在第一本体2内快速便捷地去往不同的输出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本体2经由两个可拆卸连接的部件组合得到;这两个分体结构分别为第一分体部12和第二分体部13,其中第一分体部12具有第一本体2于特定高度(本实施例中该高度位于第一本体2的中上部)被一分为二后其中一者的形态,第二分体部13则具有余下一者的形态;当第一分体部12盖合在第二分体部13上并与第二分体部13通过卡扣结构固定连接后,此二者即可组合得到第一本体2。
具体地,第一分体部12为大体呈Y型,并具有开口朝下的U型横截面;第一分体部12包括上表面121和翻边122,其中上表面121大体呈Y型并基本平行于水平面设置,翻边122沿上表面121的边缘向下延伸形成,且翻边122与上表面121的交界处设有贯穿第一分体部12的卡槽1221。在第一分体部12上设有三个U型状端部,分别为上输入口123、第四上输出口124和第三上输出口,用于在第一分体部12与第二分体部13装配后分别形成第一本体2的输入端1、第四输出端6和第三输出端5。
对应地,第二分体部13大体呈Y型,并具有开口朝上的U型横截面;第二分体部13包括下表面131和第一侧壁132,其中下表面131大体呈Y型并基本平行于水平面设置,第一侧壁132则自下表面131的边缘向上延伸形成,且第一侧壁132的上部设有卡扣件133,卡扣件133的一端与第一侧壁132固定连接,另一端呈V型,且该V型端部开口向下地位于第一侧壁132的上方,能与卡槽1221相配合,以形成第一分体部12与第二分体部13之间的卡扣连接结构。当然地,在某些可能的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将卡槽1221设置在第二分体部13上,将卡扣件133设置在第一分体部12上的设置方案。
承上述,第二分体部13上设有与上输入口123、第四上输出口124和第三上输出口位置一一对应的下输入口134、第四下输出口135和第三下输出口136,以在第一分体部12与第二分体部13装配后能对应形成输入端1、第四输出端6和第三输出端5。此外,在下输入口134和第四下输出口135之间还设有第一下输出口137,在第二分体部13的下输入口134和第三下输出口136之间还设有第二下输出口138,第一下输出口137和第二下输出口138均为相对于自身附近的第一侧壁132向外凸伸的具有U型横截面的端口;在第一分体部12与第二分体部13装配后,翻边122于自身的对应位置分别与第一下输出口137和第二下输出口138形成第一输出端3和第二输出端4。优选地,输入端1和各输出端上还可设置贯穿本体的一个或多个扎带孔14,用于在需要时能对经过输入端1或各输出端的线缆进行单独固定。
进一步地,第一分体部12的上表面121上设有前述第二安装部11,第二分体部13的一侧设有与第一侧壁132相连的前述第一安装部9,第二分体部13的与该侧相对的另一侧设有与第一侧壁132相连的前述第一固定部7;在第三下输出口136与第四下输出口135之间(具体位于第三下输出口136的附近),设有与第一侧壁132相连的前述第二固定部8。
更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第二固定部8的结构包括大致呈直角U型的第二本体80,该第二本体80的开口朝上,并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81和位于第二侧壁81之间的第一底壁82;具体地,第一底壁82上设有固定安装区83,固定安装区83内设有第一安装点831(为一通孔)以及一对具有弹性的第一卡件832,第一安装点831能与诸如铆钉之类的固定件相配合,第一卡件832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安装点831的周侧,另一端则伸入第一安装点831的上方并具有圆弧形的边沿,在第一安装点831上围成了一至少具有部分轮廓的孔形状;基于此,在第二分体部13被放置在车身地板上,且固定件自下而上穿过车身地板后,固定件能在使第一卡件832变形的前提下穿过第二本体80,将第二固定部8固定在车身地板上,并同时与第一卡件832的部分结构紧贴;当固定件产生松动迹象时,该部分结构与固定件之间具有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存在能降低固定件脱出的风险,确保第二固定部8与车身地板之间的稳固连接。
可选地,第一卡件832也可不具有弹性,例如当固定件为螺栓时,第一卡件832的边缘可以在该螺栓穿过第一安装点831后卡入螺栓的某道螺纹槽中;如此,固定件产生松动迹象时,卡入该固定件中的第一卡件832边缘能与固定件之间卡接进而相互抵接,从而降低固定件脱出的风险。
请进一步参阅图8和图9,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固定部7包括大致呈直角U型的第三本体71,第三本体71的开口朝上,并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72和位于第三侧壁72之间的第二底壁73;第二底壁73上设有为矩形贯穿槽的灵活安装区74,该灵活安装区74内设有一对具有弹性的第二卡件75,这两个第二卡件75之间互为镜像且相互间隔设置,并于彼此之间形成了矩形镂空状的第二安装点731。
承上述,第二安装点731能与诸如螺栓之类的固定件相配合,并与第一安装点831协同,以确保布线盒稳固地设置在车身地板上。具体地,第二安装点731的宽度小于伸入其的固定件的直径,第二卡件75的一端与灵活安装区74的内壁相连,另一端悬置于灵活安装区74内,并具有自灵活安装区74的内壁倾斜向上延伸的走向;该第二卡件75于其下方形成了类似三角形的空间,该空间的宽度越往上越小。如此,和前述第一卡件832类似地,由于螺栓穿入第二安装点731的结构的直径大于第二安装点731的直径,因此固定件穿过第二安装点731后将导致第二卡件75变形,并与第二卡件75之间存在由弹性形变产生的作用力,该作用力能使得螺栓与第二弹性卡件之间产生静摩擦力,从而降低螺栓脱落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安装点731之所以设置为矩形状,是为了确保布线盒能被顺利安装在车身地板上;也即,当车身地板上用于安装固定件的安装点(由于生产偏差或装配偏差的缘故)较预期位置产生轻微偏差时,由于第二安装点731为矩形,因此安装者可以先确保布线盒能凭借第一安装点831顺利地安装在车身地板上,再使其他固定件伸入第二安装点731中的任意位置(相当于矩形状的第二安装点731具有多个可以与固定件配合的区域),进而完成布线盒在车身地板上的安装。
可选地,第二卡件75也可以不具有弹性,例如在某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固定件为螺栓,第二卡件75具有能使其边缘伸入该螺栓螺纹槽中的厚度,如此,螺栓穿过第二安装点731后将导致第二卡件75塑性形变,第二卡件75的边缘将卡入固定件的某道螺纹槽中,并在螺栓产生脱落趋势时与螺栓之间相抵,进而降低固定件脱出的风险;如此,第二安装点731仍能与第一安装点831协同,确保布线盒稳固设置在车身地板上。
基于以上描述,布线盒的安装过程和使用过程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1:将第二分体部13放置在车身地板上,使一固定件由下至上依次穿过第一安装点831,另一固定件由下至上依次穿过车身地板以及第二安装点731,从而将第二分体部13固定在车身地板上。
S2:将数根线缆经输入端1伸入第二分体部13中,并各自拨向后续能形成输出端的输出口,使这些线缆伸出对应的输出口;
S3:将第一分体部12盖在第二分体部13上,并使此二者通过卡扣连接固定相连;
S4:使用线束卡扣10和第二安装部11固定位于本体外的线缆。
综上所述,通过提供一种具有固定形状和多个输出端的布线盒,本实用新型能够使得车内线缆的布置走向变得可控且可靠,同时还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由于多根线缆可以在布线盒内摊平、叠放,本实用新型能够起到节省空间的作用;
2、布线盒能够为线缆提供物理屏障,将线缆与车内的零部件隔离开来,从而防止磨线现象发生;
3、布线盒还可以是一种集成式布线装置,其上表面121上可以设置多个安装点,用于安装线缆或其他零部件,以补偿布线盒占据的车内空间。
4、第一分体部12和第二分体部13组合得到本体的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易于进行布线操作,以及安装、维修和拆卸。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布线盒,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分体部(12)和第二分体部(13),所述第二分体部(13)用于与车身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分体部(12)和所述第二分体部(13)能组合得到具有中空结构的第一本体(2),所述第一本体(2)上设有线缆的输入端(1)和输出端,多根线缆能在所述第一本体(2)内摊平和叠放。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体部(12)和所述第二分体部(13)的其中一者上设有卡槽(1221),另一者上设有卡扣件(133),所述卡槽(1221)能与所述卡扣件(133)形成卡扣结构,所述第一分体部(12)和所述第二分体部(13)通过所述卡扣结构可拆卸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2)的外侧设有第一固定部(7)和第二固定部(8),所述第二固定部(8)上设有用于与固定件配合的第一安装点(831),所述第一固定部(7)上设有用于与另一固定件配合的第二安装点(731),所述第二安装点(731)具有多个能与固定件配合的区域。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布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7)和所述第二固定部(8)位于所述第一本体(2)的不同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布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部(8)上还设有第一卡件(832),所述第一卡件(832)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点(831)的周侧,另一端具有弧形状的边缘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点(831)的上方,能在所述第一安装点(831)的上方形成至少部分的孔轮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布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7)上设有贯穿所述第一固定部(7)的灵活安装区(74),所述灵活安装区(74)内设有第二卡件(75),所述第二卡件(75)在所述灵活安装区(74)内倾斜设置,其一端与所述灵活安装区(74)的内壁相连,另一端悬置在所述灵活安装区(74)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布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件(832)和/或所述第二卡件(75)具有弹性,或
固定件穿过所述第一安装点(831)或所述第二安装点(731)后,所述第一卡件(832)或所述第二卡件(75)与固定件卡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2)的外侧设有第一安装部(9)和第二安装部(11),所述第一安装部(9)和所述第二安装部(11)分别与所述第一本体(2)相连,所述第一安装部(9)上设有线束卡扣(10),所述第二安装部(11)包括一对弹性卡扣,所述线束卡扣(10)和所述弹性卡扣用于固定位于所述第一本体(2)外的线缆。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端和所述输入端(1)上设有贯穿所述第一本体(2)的扎带孔(14)。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布线盒。
CN202220699834.6U 2022-03-28 2022-03-28 一种布线盒及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74275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99834.6U CN217427556U (zh) 2022-03-28 2022-03-28 一种布线盒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99834.6U CN217427556U (zh) 2022-03-28 2022-03-28 一种布线盒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27556U true CN217427556U (zh) 2022-09-13

Family

ID=83180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99834.6U Active CN217427556U (zh) 2022-03-28 2022-03-28 一种布线盒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275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07905B2 (en) Electrical junction box
US7520476B2 (en) Cable support system
US20110303456A1 (en) Modular conduit retention system
US7760983B2 (en) Distribution cable tray with a clamping collar receiver device
CA2524559C (en) Suspended ceiling system
US20100000783A1 (en) Floor stand for mounting an electrical box
US20120211609A1 (en) Cable Support and Methods of Supporting Cables
KR20160039266A (ko) 와이어 하니스용 외장재 및 와이어 하니스의 배선 구조
CN109532712B (zh) 发动机线束固定支架
US5663527A (en) Stackable conduits with hook and hole clip means
JP2009065798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のプロテクタ
US7563117B2 (en) Electrical system assembly with mounting bracket
CA2455371C (en) Button fastening device
CN217427556U (zh) 一种布线盒及具有其的车辆
JPH0748888A (ja) パワーパネル体
GB2596910A (en) Holding assembly
US11677221B2 (en) Locking snap-on splice for cable basket
JP5136287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プロテクタ
US6105219A (en) Buckle guard
US7175160B2 (en) Raceway line puller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JP2011151938A (ja) ロック構造
JP2019161965A5 (zh)
KR200442072Y1 (ko) 와이어 하네스 고정용 클립
JP3427552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取付用バンド
US20220169190A1 (en) Wiring harness unit and wiring harness mounting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