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23241U - 燃烧器及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燃烧器及燃气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23241U
CN217423241U CN202221382003.2U CN202221382003U CN217423241U CN 217423241 U CN217423241 U CN 217423241U CN 202221382003 U CN202221382003 U CN 202221382003U CN 217423241 U CN217423241 U CN 2174232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re
fire cover
lid
gas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38200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富佳
曾庆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38200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232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232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232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灶,涉及燃气灶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烧器具有二次空气通道,并包括:炉头、分气座和火盖组件,火盖组件包括内火盖和外火盖;分气座的一端与炉头连通,另一端与内火盖和外火盖连通,内火盖位于外火盖的内侧;内火盖设置有内火盖火孔和内火盖补氧孔,内火盖补氧孔与内火盖火孔相邻设置,外火盖设置有外火盖火孔和外火盖补氧孔,外火盖补氧孔与外火盖火孔相邻设置,内火盖补氧孔和外火盖补氧孔均与二次空气通道连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烧器及燃气灶解决了无法定向的向燃烧器补给二次空气的问题。

Description

燃烧器及燃气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灶具燃烧器多为常规燃烧器,其内火盖、外火盖均为外焰火,火焰温度普遍较低,能效不高。燃气灶的发展,越来越重视“节能、环保”,内焰燃气灶以其显著的节能效果,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
如果采用内焰火的出火方式,面临着在使用不同尖底锅具时,因燃气的燃烧空间相对于平底锅减少很多,导致内焰火的火焰状态因燃烧空间的减少而变的不太稳定。现有的一种燃烧器没有针对性对上层或下层主火焰进行定向补给,很难实现二次空气的适量补给。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灶,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无法定向的向燃烧器补给二次空气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烧器具有二次空气通道,并包括:炉头、分气座和火盖组件,火盖组件包括内火盖和外火盖;
分气座的一端与炉头连通,另一端与内火盖和外火盖连通,内火盖位于外火盖的内侧;
内火盖设置有内火盖火孔和内火盖补氧孔,内火盖补氧孔与内火盖火孔相邻设置,外火盖设置有外火盖火孔和外火盖补氧孔,外火盖补氧孔与外火盖火孔相邻设置,内火盖补氧孔和外火盖补氧孔均与二次空气通道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内火盖补氧孔、内火盖火孔、外火盖补氧孔和外火盖火孔均设有多个;
多个内火盖补氧孔与多个内火盖火孔均沿内火盖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于内火盖背离分气座的一端,相邻两个内火盖火孔之间均设置有内火盖补氧孔;
和/或,多个外火盖补氧孔与多个外火盖火孔均沿外火盖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于外火盖背离分气座的一端,相邻两个外火盖火孔之间均设置有外火盖补氧孔。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内火盖背离分气座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瓦楞部;
多个内火盖火孔设置于第一瓦楞部的内侧壁,内火盖补氧孔从第一瓦楞部的外侧贯穿至内火盖的内侧;
和/或,外火盖背离分气座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瓦楞部,多个外火盖火孔设置于第二瓦楞部的内侧壁,外火盖补氧孔从第二瓦楞部的外侧贯穿至外火盖内侧。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内火盖设置有内火盖容气腔,多个内火盖火孔均与内火盖容气腔连通;
和/或,外火盖设置有外火盖容气腔,多个外火盖火孔均与外火盖容气腔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第一瓦楞部的内侧壁设置有内火盖稳焰槽,内火盖稳焰槽位于背离内火盖火孔和内火盖补氧孔靠近分气座的一侧,并沿内火盖的周向延伸,内火盖稳焰槽底壁间隔设置有多个内火盖稳焰孔,多个内火盖稳焰孔均与内火盖容气腔连通;
和/或,第二瓦楞部的内侧壁设置有外火盖稳焰槽,外火盖稳焰槽位于背离外火盖火孔和外火盖补氧孔靠近分气座的一侧,并沿外火盖的周向延伸,外火盖稳焰槽底壁间隔设置有多个外火盖稳焰孔,多个外火盖稳焰孔与外火盖容气腔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内火盖稳焰孔的孔径小于内火盖火孔的孔径,外火盖稳焰孔的孔径小于外火盖火孔的孔径。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内火盖稳焰槽的深度方向和外火盖稳焰槽的深度方向均与内火盖的轴线呈夹角设置。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多个内火盖火孔的轴线和多个外火盖火孔的轴线均绕内火盖的轴线倾斜设置,且倾斜方向相反。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二次空气通道包括内通道、外通道和总通道;
内通道与内火盖火孔连通,外通道分别与内火盖补氧孔和外火盖火孔连通,总通道与内通道和外通道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分气座包括分气组件和多个支脚,内火盖和外火盖通过分气组件与炉头连通;
多个支脚间隔安装于分气组件靠近炉头的一端。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分气组件包括内火盖分气件和外火盖分气件,内火盖分气件设置于外火盖分气件内侧,并相互连接;
内火盖分气件分别与内火盖和炉头连通,外火盖分气件分别与外火盖和炉头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炉头设有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多个第一出气通道和多个第二出气通道,多个第一出气通道和多个第二出气通道均设于炉头靠近分气组件的一端,并沿炉头周向间隔设置,且第一出气通道位于多个第二出气通道围成的区域内;
多个第一出气通道分别与第一进气口和内火盖分气件连通,多个第二出气通道分别与第二进气口和外火盖分气件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炉头还包括第一空混腔、第一引射管、第二空混腔和第二引射管,第一空混腔和第二空混腔相对独立;
第一引射管的两端分别和第一空混腔和第一进气口连通,第二引射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空混腔和第二进气口连通,且多个第一出气通道与第一空混腔连通,多个第二出气通道与第二空混腔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第一空混腔的底壁和第二空混腔的底壁均呈螺旋状设置。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炉头还包括电极和电偶,电极和电偶均设置于炉头靠近分气组件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气灶包括燃烧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烧器及燃气灶具有的技术优势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烧器具有二次空气通道,并包括:炉头、分气座和火盖组件,火盖组件包括内火盖和外火盖;分气座的一端与炉头连通,另一端与内火盖和外火盖连通,内火盖位于外火盖的内侧;内火盖设置有内火盖火孔和内火盖补氧孔,内火盖补氧孔与内火盖火孔相邻设置,外火盖设置有外火盖火孔和外火盖补氧孔,外火盖补氧孔与外火盖火孔相邻设置,内火盖补氧孔和外火盖补氧孔均与二次空气通道连通。在使用燃气灶时,炉头通过分气座将燃气通到内火盖和外火盖后,通过内火盖火孔和外火盖火孔燃烧;由于内火盖设置有内火盖补氧孔、外火盖设置有外火盖补氧孔,且内火盖补氧孔和外火盖补氧孔均与二次空气通道连通;当燃气通过内火盖火孔和外火盖火孔燃烧时,内火盖补氧孔给对应的内火盖火孔产生的火焰的根部补给氧气,外火盖补氧孔给对应的外火盖火孔产生的火焰的根部补给氧气、整个二次空气补给过程都是有针对性的去补给,保证每个内火盖火孔和外火盖火孔在燃气燃烧过程中均可以接收到二次空气,保证燃气燃烧充分的同时,可以实现二次空气的适量补给。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中外火盖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中内火盖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中内火盖与外火盖出火相对角度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中分气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中炉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中炉头的剖视图。
图标:100-炉头;110-第一进气口;120-第二进气口;130-第一出气通道;140-第二出气通道;150-第一空混腔;151-第一引射管;160-第二空混腔;161-第二引射管;170-电极;180-电偶;
200-分气座;210-分气组件;211-内火盖分气件;212-外火盖分气件;220-支脚;
300-火盖组件;310-内火盖;311-内火盖火孔;312-内火盖补氧孔;313-内火盖容气腔;314-内火盖稳焰槽;3101-第一瓦楞部;320-外火盖;321-外火盖火孔;322-外火盖补氧孔;323-外火盖容气腔;324-外火盖稳焰槽;3201-第二瓦楞部;
400-二次空气通道;410-内通道;420-外通道;430-总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公式中的物理量,如无单独标注,应理解为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的基本量,或者,由基本量通过乘、除、微分或积分等数学运算导出的导出量。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本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具有二次空气通道400,并包括:炉头100、分气座200和火盖组件300,火盖组件300包括内火盖310和外火盖320;
分气座200的一端与炉头100连通,另一端与内火盖310和外火盖320连通,内火盖310位于外火盖320的内侧;
内火盖310设置有内火盖火孔311和内火盖补氧孔312,内火盖补氧孔312与内火盖火孔311相邻设置,外火盖320设置有外火盖火孔321和外火盖补氧孔322,外火盖补氧孔322与外火盖火孔321相邻设置,内火盖补氧孔312和外火盖补氧孔322均与二次空气通道400连通。
具体的结合图1到图6所示,内火盖310和外火盖320均呈环形,内火盖310位于外火盖320的内侧,并与外火盖320同心设置,炉头100通过分气座200分别与内火盖310和外火盖320连通。内火盖补氧孔312与内火盖火孔311相邻设置,外火盖补氧孔322与外火盖火孔321相邻设置;另外二次空气通道400与内火盖补氧孔312和外火盖补氧孔322连通。在使用燃气灶时,炉头100通过分气座200将燃气通到内火盖310与外火盖320后,通过内火盖火孔311和外火盖火孔321燃烧;由于内火盖310设置有与内火盖火孔311对应配合的内火盖补氧孔312,外火盖320设置有与外火盖火孔321对应配合的外火盖补氧孔322,且内火盖补氧孔312和外火盖补氧孔322均与二次空气通道400连通;当燃气通过内火盖火孔311和外火盖火孔321燃烧时,内火盖补氧孔312给对应的内火盖火孔311产生的火焰的根部补给氧气,外火盖补氧孔322给对应的外火盖火孔321产生的火焰的根部补给氧气、整个二次空气补给过程都是有针对性的去补给,保证每个内火盖火孔311和外火盖火孔321在燃气燃烧过程中均可以接收到二次空气,保证燃气燃烧充分的同时,可以实现二次空气的适量补给。
本实施例可选的技术方案中,内火盖补氧孔312、内火盖火孔311、外火盖补氧孔322和外火盖火孔321均设有多个;
多个内火盖补氧孔312与多个内火盖火孔311均沿周向均匀间隔设置于内火盖310背离分气座200的一端,相邻两个内火盖火孔311之间均设置有内火盖补氧孔312;
和/或,多个外火盖补氧孔322与多个外火盖火孔321均沿周向均匀间隔设置于外火盖320背离分气座200的一端,相邻两个外火盖火孔321之间均设置有外火盖补氧孔322。
具体的结合图1到图6所示,在内火盖310上设置与内火盖火孔311对应的内火盖补氧孔312,在外火盖320上设置与外火盖火孔321对应的外火盖补氧孔322。由于相邻的两个内火盖火孔311之间均设有内火盖补氧孔312,相邻的两个外火盖火孔321之间均设有外火盖补氧孔322,每个内火盖补氧孔312可对相邻的两个内火盖火孔311进行二次空气补给,每个内火盖火孔311可得到两侧的二次空气补给,每个外火盖补氧孔322可对相邻的两个外火盖火孔321进行二次空气补给,每个外火盖火孔321可得到两侧的二次空气补给。当燃气通过外火盖火孔321和内火盖火孔311燃烧时,可使燃气更充分的燃烧,进一步提升燃气燃烧的利用率。另外,由于多个内火盖补氧孔312与多个内火盖火孔311沿周向均匀间隔设置于内火盖310,多个外火盖补氧孔322与多个外火盖火孔321均匀间隔设置于外火盖320;在燃气通过外火盖火孔321和内火盖火孔311燃烧的过程中,减小内火盖310与外火盖320各处的火力大小差值,提升燃气燃烧时的稳定性,提升用户体验感。
本实施例可选的技术方案中,内火盖310背离分气座20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瓦楞部3101,外火盖320背离分气座200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瓦楞部3201;
多个内火盖火孔311设置于第一瓦楞部3101的内侧壁,内火盖补氧孔312从第一瓦楞部3101的外侧贯穿至内火盖310的内侧,且多个内火盖火孔311靠近第一瓦楞部3101的端部设置;
多个外火盖火孔321设置于第二瓦楞部3201的内侧壁,外火盖补氧孔322从第二瓦楞部3201的外侧贯穿至外火盖320内侧,且多个外火盖火孔321靠近第二瓦楞部3201的端部设置。
具体的结合图4和图5所示,第一瓦楞部3101的内侧壁沿背离分气座200的方向直径逐渐增大,外侧壁沿背离分气座200的方向直径逐渐减小,多个内火盖火孔311均匀间隔设置于第一瓦楞部3101的内侧壁,如图4所示,内火盖补氧孔312贯穿第一瓦楞部3101的内侧壁,多个内火盖火孔311靠近第一瓦楞部3101的上棱设置。第二瓦楞部3201的内侧壁沿背离分气座200的方向直径逐渐增大,外侧壁沿背离分气座200的方向直径逐渐减小,多个外火盖火孔321均匀间隔设置于第二瓦楞部3201的内侧壁,如图5所示,外火盖补氧孔322贯穿第二瓦楞部3201的内侧壁,多个外火盖火孔321靠近第二瓦楞部3201的上棱设置。由于第一瓦楞部3101的内侧壁沿背离分气座200的方向直径逐渐增大,多个内火盖火孔311均匀间隔设置于第一瓦楞部3101的内侧壁,当燃气从多个内火盖火孔311燃烧时,火苗向中部集中,提升加热效果;多个内火盖火孔311靠近第一瓦楞部3101上棱的设置,在使用状态下,二次空气经内火盖补氧孔312从第一瓦楞部3101外侧通到第一瓦楞部3101内侧相应的内火盖火孔311,为内火盖火孔311的火焰补充氧气,且由于空气重量轻会上浮,将内火盖补氧孔312设置于内火盖火孔311的上方,进一步提升二次空气补给效果。由于第二瓦楞部3201的内侧壁沿背离分气座200的方向直径逐渐增大,多个外火盖火孔321均匀间隔设置于第一瓦楞部3101的内侧壁,当燃气从外火盖火孔321燃烧时,火苗向中部集中,提升加热效果;多个外火盖火孔321靠近第二瓦楞部3201的上棱设置,在使用状态下,二次空气经外火盖补氧孔322从第二瓦楞部3201外侧通到第二瓦楞部3201内侧相应的外火盖火孔321,为外火盖火孔321的火焰补充氧气,且由于空气重量轻会上浮,将外火盖补氧孔322设置于外火盖火孔321的上方,进一步提升二次空气补给效果,促使燃气更充分的燃烧,提升燃气利用率。
本实施例可选的技术方案中,内火盖310设置有内火盖容气腔313,多个内火盖火孔311均与内火盖容气腔313连通;
外火盖320设置有外火盖容气腔323,多个外火盖火孔321均与外火盖容气腔323连通。
具体的结合图4和图5所示,内火盖容气腔313沿内火盖310的周向设置于内火盖310背离第一瓦楞部3101的一端,外火盖容气腔323沿外火盖320的周向设置于外火盖320背离第二瓦楞部3201的一端。在使用燃气时,燃气通过分气座200分别到达内火盖310和外火盖320,分别存储在内火盖容气腔313和外火盖容气腔323中;多个内火盖火孔311均与内火盖容气腔313连通,燃气从内火盖容气腔313扩散到多个内火盖火孔311,多个外火盖火孔321均与外火盖容气腔323连通,燃气从外火盖容气腔323扩散到多个外火盖火孔321,保证燃气尽量平均的达到多个外火盖火孔321与多个内火盖火孔311,保证燃气燃烧时的稳定性,同时也提升点火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实施例可选的技术方案中,第一瓦楞部3101内侧壁设置有内火盖稳焰槽314,内火盖稳焰槽314背离多个内火盖火孔311设置于内火盖补氧孔312的一侧,并沿内火盖310周向延伸,内火盖稳焰槽314底壁间隔设置有多个内火盖稳焰孔,多个内火盖稳焰孔均与内火盖容气腔313连通;
和/或,第二瓦楞部3201的内侧壁设置有外火盖稳焰槽324,外火盖稳焰槽324背离多个外火盖火孔321设置于外火盖补氧孔322的一侧,并沿外火盖320周向延伸,外火盖稳焰槽324底壁间隔设置有多个外火盖稳焰孔,多个外火盖稳焰孔与外火盖容气腔323连通。
具体的结合图4和图5所示,可以只在内火盖310设置稳焰槽,可以只在外火盖320设置稳焰槽,可以在内火盖310和外火盖320上均设置稳焰槽,具体的设置方式根据具体需求选择,能达到在燃气灶使用过程中稳焰的技术效果即可;本实施例中,内火盖310和外火盖320上均设置稳焰槽,具体为,内火盖稳焰槽314设置于第一瓦楞部3101内侧壁,在图4所示的状态下,内火盖稳焰槽314位于内火盖补氧孔312的下方,多个内火盖稳焰孔均与内火盖容气腔313连通。外火盖稳焰槽324设置于第二瓦楞部3201的内侧壁,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外火盖稳焰槽324位于外火盖补氧孔322的下方,多个外火盖稳焰孔均与外火盖容气腔323连通。
在燃气灶使用时,燃气通过多个内火盖火孔311和多个外火盖火孔321燃烧,在点火的时候,可能会发生飞火、火力不均的情况。由于在第一瓦楞部3101设置与内火盖容气腔313连通的多个内火盖稳焰孔,在第二瓦楞部3201设置与外火盖容气腔323连通的多个外火盖稳焰孔。在点火时,燃气同时从多个内火盖稳焰孔、多个外火盖稳焰孔和多个外火盖火孔321以及多个内火盖火孔311燃烧,提升燃气燃烧时的稳定性,且由于多个内火盖稳焰孔设置于内火盖稳焰槽314,多个外火盖稳焰孔设置于外火盖稳焰槽324,燃气通过多个内火盖稳焰孔和多个外火盖稳焰孔燃烧时,内火盖稳焰槽314和外火盖稳焰槽324进一步提升燃气燃烧时的稳定性,减小飞火、火力不均的情况出现的几率。
本实施例可选的技术方案中,内火盖稳焰孔的孔径小于内火盖火孔311的孔径,外火盖稳焰孔的孔径小于外火盖火孔321的孔径。
具体的结合图4和图5所示,内火盖稳焰孔和外火盖稳焰孔起稳焰、避免出现飞火的作用,内火盖火孔311的孔径大于内火盖稳焰孔的孔径,外火盖火孔321的孔径大于外火盖稳焰孔的孔径,保证燃气在燃烧时,大部分通过内火盖火孔311和外火盖火孔321被燃烧,保证燃烧器的使用效果。
本实施例可选的技术方案中,内火盖稳焰槽314的深度方向和外火盖稳焰槽324的深度方向均与内火盖310的轴线呈夹角设置。
具体的结合图4和图5所示,内火盖稳焰槽314与第一瓦楞部3101的内侧面成夹角设置,外火盖稳焰槽324与第二瓦楞部3201的内侧面成夹角设置,燃气通过内火盖稳焰孔和外火盖稳焰孔燃烧时,火苗向中心聚拢,不仅有稳焰的作用,还有拢火的效果,进一步提升燃烧器的使用效果。
本实施例可选的技术方案中,多个内火盖火孔311的轴线和多个外火盖火孔321的轴线均绕内火盖310的轴线倾斜设置,且倾斜方向相反。
具体的结合图4到图6所示,在安装状态下俯视内火盖310和外火盖320,多个内火盖火孔311的轴线沿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倾斜,多个外火盖火孔321的轴线对应地沿逆时针或者顺时针方向倾斜。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多个内火盖火孔311的轴线沿逆时针方向倾斜,多个外火盖火孔321的轴线沿顺时针方向倾斜。由于多个内火盖火孔311的轴线和多个外火盖火孔321的轴线均绕内火盖310的轴线倾斜设置,且倾斜方向相反,燃气通过多个内火盖火孔311和外火盖火孔321燃烧产生的火焰,燃烧方向反向交叉,从而使得燃气燃烧的热量内聚,火焰温度高,进一步提升燃烧效率。
本实施例可选的技术方案中,分气座200包括分气组件210和多个支脚220,内火盖310和外火盖320通过分气组件210与炉头100连通;
多个支脚220间隔安装于分气组件210靠近炉头100的一端。
具体的结合图1到图3及图7所示,多个支脚220均匀间隔安装于分气组件210靠近炉头100的一端,使分气组件210与炉头100之间形成二次空气通道400,二次空气通道400与内火盖310和外火盖320之间的区域连通,且内火盖310和外火盖320通过分气组件210与炉头100连通。在使用燃气灶时,燃气从炉头100经分气组件210分别到达内火盖310和外火盖320,随着多个内火盖火孔311和外火盖火孔321排除并燃烧,二次空气通道400为燃烧提供空气补给,使燃气更充分的燃烧,减少一氧化碳等废气的排放量,节能减排。
本实施例可选的技术方案中,分气组件210包括内火盖分气件211和外火盖分气件212,内火盖分气件211设置于外火盖分气件212内侧,并相互联系;
内火盖分气件211分别与内火盖310和炉头100连通,外火盖分气件212分别与外火盖320和炉头100连通。
具体的结合图7所示,内火盖分气件211对应内火盖310和炉头100的出气口设置,并使内火盖310和炉头100通过内火盖分气件211连通;外火盖分气件212对应外火盖320和炉头100的出气口设置,并使外火盖320和炉头100通过外火盖分气件212连通;内火盖分气件211和外火盖分气件212之间固定连接,且内火盖分气件211设置于外火盖分气件212内侧。燃气从炉头100出气口出来之后,通过内火盖分气件211到达内火盖310,通过外火盖分气件212到达外火盖320,燃气在内火盖分气件211和外火盖分气件212中进行积累,保证燃气燃烧后的稳定性;同时避免排除到内火盖310和外火盖320的燃气相互混杂,而使排除到内火盖310和外火盖320出现火力分布不均的情况,进一步提升燃气灶的使用效果。
本实施例可选的技术方案中,炉头100设有第一进气口110、第二进气口120、多个第一出气通道130和多个第二出气通道140,多个第一出气通道130和多个第二出气通道140均设于炉头100靠近分气组件210的一端,并沿炉头100周向间隔设置,且第一出气通道130位于多个第二出气通道140围成的区域内;
多个第一出气通道130分别与第一进气口110和内火盖分气件211连通,多个第二出气通道140分别与第二进气口120和外火盖分气件212连通。
具体的结合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两个第一出气通道130和四个第二出气通道140,两个第一出气通道130设于炉头100靠近分气组件210一端的中部,四个第二出气通道140沿炉头100周向,均匀间隔设置于炉头100靠近分气组件210的一端,第一出气通道130位于多个第二出气通道140围成的区域内。两个第一出气通道130均与第一进气口110和内火盖分气件211连通,四个第二出气通道140均与第二进气口120和外火盖分气件212连通。
在燃气灶使用过程中,一部分燃气从第一进气口110进入炉头100后从两个第一出气通道130排出,再通过内火盖分气件211进入到内火盖310;另一部分燃气从第二进气口120进入炉头100后从四个第二出气通道140排出,再通过外火盖分气件212进入到外火盖320。到达内火盖310和外火盖320的两路燃气完全独立,避免出现进入到内火盖310和外火盖320的燃气相互混杂的情况出现,保证内火盖310和外火盖320在使用时不会出现火力分布不均的情况,进一步提升燃气灶的使用效果。且两个第一出气通道130和四个第二出气通道140均匀间隔设置于炉头100靠近分气组件210的一端,进一步提升燃气到达内火盖310和外火盖320各处时的同步性,进一步提升燃气燃烧过程中的稳定性。
另外,第一出气通道130和第二出气通道140设置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适当增减,能实现到达内火盖310和外火盖320的两路燃气完全独立的技术目的即可。
本实施例可选的技术方案中,炉头100还包括第一空混腔150、第一引射管151、第二空混腔160和第二引射管161,第一空混腔150和第二空混腔160相对独立;
第一引射管15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空混腔150和第一进气口110连通,第二引射管16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空混腔160和第二进气口120连通,且多个第一出气通道130与第一空混腔150连通,多个第二出气通道140第二空混腔160连通。
具体的结合图7到图9所示,炉头100为空腔结构,其内部分别设置有相对独立的第一空混腔150和第二空混腔160;第一进气口110通过第一引射管151与第一空混腔150连通,且多个第一出气通道130与第一空混腔150连通;第二进气口120通过第二引射管161与第二空混腔160连通,且多个第二出气通道140均与第二空混腔160连通。一部分燃气通过第一进气口110经第一引射管151引射之后,燃气与空气混合进入到第一空混腔150内,再通过第一出气通道130到达内火盖310后,通过多个内火盖火孔311进行燃烧;另一部分燃气通过第二进气口120经第二引射管161引射之后,燃气与空气混合进入到第二空混腔160内,再通过第二出气通道140到达外火盖320后通过多个外火盖火孔321进行燃烧。燃气分别在第一空混腔150和第二空混腔160内扩散后到达内火盖310和外火盖320后燃烧,第一空混腔150和第二空混腔160储存一定量的燃气,使燃气与空气均在第一空混腔150和第二空混腔160内充分混合,保证燃气充分燃烧,提升燃气利用率。
本实施例可选的技术方案中,第一空混腔150的底壁和第二空混腔160的底壁均呈螺旋状设置。
具体的结合图3所示,将第一空混腔150的底壁和第二空混腔160的底壁均设置为螺旋状,可以提升燃气进入到第一空混腔150和第二空混腔160之后的流动性,使燃气在第一空混腔150和第二空混腔160内的流动更加顺畅,避免第一空混腔150和第二空混腔160为内火盖310和外火盖320提供燃气时出现燃气阻滞等状况的出现,进一步提升燃气燃烧时的稳定性,提升用户体验感。
本实施例可选的技术方案中,二次空气通道400包括内通道410、外通道420和总通道430;
内通道410分别与多个内火盖火孔311连通,外通道420分别与多个内火盖补氧孔312和多个外火盖火孔321,且内通道410和外通道420连通,且内通道410和外通道420均与总通道430连通。
具体的结合图1到图3及图7和图8所示,分气组件210和炉头100之间形成总通道430,多个第一出气通道130之间形成内通道410,多个第一出气通道130和多个第二出气通道140之间形成外通道420。内通道410和外通道420均与总通道430连通,内通道410和外通道420相互连通,且内通道410与内火盖火孔311连通,外通道420与内火盖补氧孔312和外火盖火孔321连通,外火盖补氧孔322与外部连通。在燃气燃烧时,内通道410、外通道420和总通道430提供二次空气,内通道410为内火盖火孔311上火焰的端部进行空气补给;外通道420为外火盖火孔321上火焰的端部进行空气补给,同时通过内火盖补氧孔312为内火盖火孔311上火焰的根部进行空气补给;环境中的空气通过外火盖补氧孔322为外火盖火孔321上火焰的根部进行空气补给。通过二次空气通道与补氧孔相互配合,为燃气燃烧有针对性的提供足够的空气补给,进一步提升燃气的利用率,降低能源损耗率。
本实施例可选的技术方案中,炉头100还包括电极170和电偶180,电极170和电偶180均设置于炉头100靠近分气组件210的一端。
具体的结合图7所示,电极170和电偶180靠近第一出气通道130设置于炉头100靠近分气组件210的一端。在燃气灶使用过程中,电极170起点火的作用,保证燃气的正常燃烧。在正常燃烧过程中,电偶180保证燃气始终处于供气状态,保证燃气的正常燃烧,在异常熄火状态下,电偶180的热电势消失,燃气关闭,以免发生危险,提升使用时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包括燃烧器。由于燃气灶包含有燃烧器所有的结构,所以本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包含上述燃烧器的所有有益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6)

1.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具有二次空气通道(400),并包括:炉头(100)、分气座(200)和火盖组件(300),所述火盖组件(300)包括内火盖(310)和外火盖(320);
所述分气座(200)的一端与所述炉头(100)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内火盖(310)和所述外火盖(320)连通,所述内火盖(310)位于所述外火盖(320)的内侧;
所述内火盖(310)设置有内火盖火孔(311)和内火盖补氧孔(312),所述内火盖补氧孔(312)与所述内火盖火孔(311)相邻设置,所述外火盖(320)设置有外火盖火孔(321)和外火盖补氧孔(322),所述外火盖补氧孔(322)与所述外火盖火孔(321)相邻设置,所述内火盖补氧孔(312)和所述外火盖补氧孔(322)均与所述二次空气通道(400)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火盖补氧孔(312)、所述内火盖火孔(311)、所述外火盖补氧孔(322)和所述外火盖火孔(321)均设有多个;
多个所述内火盖补氧孔(312)与多个所述内火盖火孔(311)均沿所述内火盖(310)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于所述内火盖(310)背离所述分气座(200)的一端,相邻两个所述内火盖火孔(311)之间均设置有所述内火盖补氧孔(312);
和/或,多个所述外火盖补氧孔(322)与多个所述外火盖火孔(321)均沿所述外火盖(320)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于所述外火盖(320)背离所述分气座(200)的一端,相邻两个所述外火盖火孔(321)之间均设置有所述外火盖补氧孔(3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火盖(310)背离所述分气座(20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瓦楞部(3101);
多个所述内火盖火孔(311)设置于所述第一瓦楞部(3101)的内侧壁,所述内火盖补氧孔(312)从所述第一瓦楞部(3101)的外侧贯穿至所述内火盖(310)的内侧;
和/或,所述外火盖(320)背离所述分气座(200)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瓦楞部(3201),多个所述外火盖火孔(321)设置于所述第二瓦楞部(3201)的内侧壁,所述外火盖补氧孔(322)从所述第二瓦楞部(3201)的外侧贯穿至所述外火盖(320)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火盖(310)设置有内火盖容气腔(313),多个所述内火盖火孔(311)均与所述内火盖容气腔(313)连通;
和/或,所述外火盖(320)设置有外火盖容气腔(323),多个所述外火盖火孔(321)均与所述外火盖容气腔(323)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瓦楞部(3101)的内侧壁设置有内火盖稳焰槽(314),所述内火盖稳焰槽(314)位于所述内火盖火孔(311)和所述内火盖补氧孔(312)靠近所述分气座(200)的一侧,并沿所述内火盖(310)的周向延伸,所述内火盖稳焰槽(314)底壁间隔设置有多个内火盖稳焰孔,多个所述内火盖稳焰孔均与所述内火盖容气腔(313)连通;
和/或,所述第二瓦楞部(3201)的内侧壁设置有外火盖稳焰槽(324),所述外火盖稳焰槽(324)位于所述外火盖火孔(321)和所述外火盖补氧孔(322)靠近所述分气座(200)的一侧,并沿所述外火盖(320)的周向延伸,所述外火盖稳焰槽(324)底壁间隔设置有多个外火盖稳焰孔,多个所述外火盖稳焰孔与所述外火盖容气腔(323)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火盖稳焰孔的孔径小于所述内火盖火孔(311)的孔径,所述外火盖稳焰孔的孔径小于所述外火盖火孔(321)的孔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火盖稳焰槽(314)的深度方向和所述外火盖稳焰槽(324)的深度方向均与所述内火盖(310)的轴线呈夹角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内火盖火孔(311)的轴线和多个所述外火盖火孔(321)的轴线均绕所述内火盖(310)的轴线倾斜设置,且倾斜方向相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空气通道(400)包括内通道(410)、外通道(420)和总通道(430);
所述内通道(410)与所述内火盖火孔(311)连通,所述外通道(420)分别与所述内火盖补氧孔(312)和所述外火盖火孔(321)连通,所述总通道(430)与所述内通道(410)和所述外通道(420)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座(200)包括分气组件(210)和多个支脚(220),所述内火盖(310)和所述外火盖(320)通过所述分气组件(210)与所述炉头(100)连通;
多个所述支脚(220)间隔安装于所述分气组件(210)靠近所述炉头(100)的一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组件(210)包括内火盖分气件(211)和外火盖分气件(212),所述内火盖分气件(211)设置于所述外火盖分气件(212)内侧,并相互连接;
所述内火盖分气件(211)分别与所述内火盖(310)和所述炉头(100)连通,所述外火盖分气件(212)分别与所述外火盖(320)和所述炉头(100)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头(100)设有第一进气口(110)、第二进气口(120)、多个第一出气通道(130)和多个第二出气通道(140),多个所述第一出气通道(130)和多个所述第二出气通道(140)均设于所述炉头(100)靠近所述分气组件(210)的一端,并沿所述炉头(100)周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出气通道(130)位于多个所述第二出气通道(140)围成的区域内;
多个所述第一出气通道(130)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气口(110)和所述内火盖分气件(211)连通,多个所述第二出气通道(140)分别与所述第二进气口(120)和所述外火盖分气件(212)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头(100)还包括第一空混腔(150)、第一引射管(151)、第二空混腔(160)和第二引射管(161),所述第一空混腔(150)和所述第二空混腔(160)相对独立;
所述第一引射管(151)的两端分别和所述第一空混腔(150)和所述第一进气口(110)连通,所述第二引射管(16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空混腔(160)和所述第二进气口(120)连通,且多个所述第一出气通道(130)与所述第一空混腔(150)连通,多个所述第二出气通道(140)与所述第二空混腔(160)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混腔(150)的底壁和所述第二空混腔(160)的底壁均呈螺旋状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头(100)还包括电极(170)和电偶(180),所述电极(170)和所述电偶(180)均设置于所述炉头(100)靠近所述分气组件(210)的一端。
16.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
CN202221382003.2U 2022-05-30 2022-05-30 燃烧器及燃气灶 Active CN2174232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82003.2U CN217423241U (zh) 2022-05-30 2022-05-30 燃烧器及燃气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82003.2U CN217423241U (zh) 2022-05-30 2022-05-30 燃烧器及燃气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23241U true CN217423241U (zh) 2022-09-13

Family

ID=831708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382003.2U Active CN217423241U (zh) 2022-05-30 2022-05-30 燃烧器及燃气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232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64981B (zh)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CN204786593U (zh) 一种采用新型二次空气补充通道的燃气灶具
CN211345431U (zh) 燃烧器的双层聚能罩
CN217423241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7464428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CN114838353A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1424384U (zh) 高热负荷高热效率燃烧器
WO2022156046A1 (zh) 火盖、燃烧器和燃气灶
CN110793028A (zh) 一种高热负荷高热效率燃烧器
CN219014309U (zh) 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的火盖、燃气灶的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CN219014316U (zh) 一种具有分体式分气座结构的红外燃烧器
CN219014310U (zh) 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的火盖、燃气灶的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CN215336485U (zh) 稳焰燃烧器、燃烧器组件及灶具
CN213713056U (zh) 一种燃烧器和燃气灶
CN217423249U (zh) 火盖和灶具燃烧器
CN221005053U (zh) 燃烧器及具有其的燃气灶
CN112728542B (zh) 火盖、燃烧器和燃气灶
CN214406056U (zh) 火盖、燃烧器和燃气灶
CN218883967U (zh) 炉头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CN112815314B (zh) 燃烧器和燃气灶
CN217464429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CN112128752B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CN215637157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7423240U (zh) 上进风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7464419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