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19485U - 一种底水排放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底水排放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19485U
CN217419485U CN202221296784.3U CN202221296784U CN217419485U CN 217419485 U CN217419485 U CN 217419485U CN 202221296784 U CN202221296784 U CN 202221296784U CN 217419485 U CN217419485 U CN 2174194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om water
conveying
valve
connecting pipe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9678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甘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129678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194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194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194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et Pumps And Other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底水排放装置,其包括用于放置于待处理水域底部的底水入口组件、第二连接软管、第三输送组件、第四运行组件、第五储存槽;所述第三输送组件包括输送第一连接管、输送第一止逆阀、输送第二连接管、输送第二阀门、输送第三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软管的一端与底水入口组件相连,所述第二连接软管的另一端与输送第一连接管相连且第二连接软管能在底水入口组件移动和静止的过程中保证通过底水入口组件进入的底水能经第二连接软管进入第三输送组件内。本申请以水泵电机作为触发动力源,以虹吸现象作为排淤、排水动力源,有效解决了现有虹吸现象无法用于水库等大型水体清淤的难题,对于水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Description

一种底水排放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修复领域,具体为一种底水排放装置。采用本申请,能够实现底水的低成本、高效排放,实现对水体环境的原位修复,修复成本低、效果好,运行稳定、可靠,能够满足水库等大型水体环境的修复要求,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较好的应用前景。
背景技术
某些水库建设时间较早,在其建成初期,往往以水产养殖为主。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增加水产养殖效益,会向水库内投加大量饲料。投入水库内的饲料通常无法被水库中的水生动物消化,而逐渐沉积在水库底部。水库经过数年水产养殖后,其底部会有大量的饲料残渣、植物残渣等库底淤积物。实际调研结果表明,某水库底部的库底淤积物高度达五六米以上。
水库底部大量的库底淤积物存在如下问题:
(1)库底淤积物自身体积庞大,会影响水库的库容,进而使得水库的蓄洪、调度、泄洪等功能减弱,影响水库功能的正常发挥;
(2)库底淤积物会逐渐发酵,产生甲烷、亚硝酸盐、氨气等,而这些物质是水产品的克星;当环境温度较低时,库底淤积物产生的甲烷、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气等有害物质大部分沉积在库底,对水产品的影响较小;当环境温度较低水底部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水体底部的有害物质上升,库底淤积物会出现冒泡的情况,大量有害物质进入水体中,导致水体含量来下降,有害物质含量大幅上升,水产品因短时环境恶化,发生缺氧等现象,而导致大量水产品死亡现象的发生。
其中,由于库底淤积物产生有害物质所导致的水产品大量死亡,会给养殖户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对养殖户而言,是一种灾难性的后果。
对于池塘而言,通常采用清塘的方式,去除底部淤泥。然而,采用该方式,需要先将池塘内的水排净,再通过人工或机械方式完成淤泥的清楚。采用该方式,费时、费力,会造成水产养殖过程的中断。因此,水产养殖户通常采用数年清理一次的方式。然而,水库的面积通常较大(如某水库的水域面积大13平方公里),且具有一定的防洪、蓄洪功能,若采用人工方式对水库进行清淤处理,则需要耗费数月,甚至数年时间,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且清淤费用高昂。
如何低成本的处理水库或池塘淤泥,一直是发明人研究的重点。为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底水排放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底水排放装置,其以水泵电机作为触发动力源,以虹吸现象作为排淤、排水动力源,能够实现水库、池塘淤泥的定时、有效清理,有效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难题。本申请在降低外加能源消耗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设计、改进,优化了整体的装置结构,在满足清淤处理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了工程设备数量,有效降低了装置的整体设备成本。同时,本申请采用虹吸现象作为排淤、排水动力源,采用水泵电机作为触发动力源,能够有效降低排淤能耗,减少设备的运行成本,具有节能、高效的优点。本申请构思巧妙,设计合理,有效解决了现有虹吸现象无法用于水库等大型水体清淤的难题,对于水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且本申请经过了实际应用的验证,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底水排放装置,包括用于放置于待处理水域底部的底水入口组件、第二连接软管、第三输送组件、第四运行组件、第五储存槽;
所述第三输送组件包括输送第一连接管、输送第一止逆阀、输送第二连接管、输送第二阀门、输送第三连接管;
所述第二连接软管的一端与底水入口组件相连,所述第二连接软管的另一端与输送第一连接管相连且第二连接软管能在底水入口组件移动和静止的过程中保证通过底水入口组件进入的底水能经第二连接软管进入第三输送组件内;
所述输送第一连接管、输送第一止逆阀、输送第二连接管、输送第二阀门、输送第三连接管依次连通且输送第一连接管内的底水能依次经输送第一止逆阀、输送第二连接管、输送第二阀门、输送第三连接管排出;
所述输送第一止逆阀所在水平面、输送第二阀门所在水平面分别位于待处理水域水平面下方,所述输送第二连接管呈倒U型,所述输送第三连接管的出口设置在第五储存槽内且进入第五储存槽内的底水能进行静置沉积;
所述第四运行组件包括运行第一潜水泵、运行第二排放管、运行第二阀门,所述运行第一潜水泵与输送第二连接管连通且运行第一潜水泵能向输送第二连接管内补充液体,所述运行第二排放管与输送第二连接管的顶端连通且输送第二连接管内的气体能在向输送第二连接管内补充液体时通过设置在输送第二连接管顶端的运行第二排放管排出,所述运行第二阀门设置在运行第二排放管上且运行第二阀门能在输送第二连接管内充满液体时关闭以在输送第二连接管内形成能实现虹吸现象的液封环境。
所述运行第一潜水泵向输送第二连接管的补水口所在水平面位于输送第一止逆阀所在水平面上方;当运行第一潜水泵抽的水将输送第二连接管注满后,控制运行第二阀门关闭,使输送第二连接管内部形成密闭空间;而后,打开输送第二阀门,输送第二连接管内的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排出,输送第二连接管内形成负压,进而将输送第一止逆阀打开;此时,发生虹吸现象,可将水体的底水排出。
所述第四运行组件还包括运行第一电源,所述运行第一电源与运行第一潜水泵相连,且运行第一电源能为运行第一潜水泵提供电能。
所述运行第一电源为交流电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板中的一个或多个。
所述第四运行组件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输送第二阀门、运行第二阀门分别为电磁阀,所述输送第二阀门、运行第一潜水泵、运行第二阀门、运行第一电源分别与控制系统相连。
所述第四运行组件还包括运行第二液位传感器、控制系统,所述运行第二液位传感器设置在运行第二排放管上且运行第二液位传感器能在运行第二排放管内的液体水位达到运行第二液位传感器的位置时向控制系统发出指令,所述输送第二阀门、运行第二阀门分别为电磁阀,所述运行第二液位传感器、输送第二阀门、运行第一潜水泵、运行第二阀门、运行第一电源分别与控制系统相连。
所述控制系统包括:
水泵控制单元,其与运行第一潜水泵相连,其能用于对运行第一潜水泵的启动、关闭进行控制;
输送通断单元,其与输送第二阀门相连,其能用于对输送第二阀门进行控制;
虹吸判断单元,其与运行第二液位传感器相连,当运行第二排放管内的液体水位达到运行第二液位传感器的位置时(此时,整个运行第二排放管内就是没有空气的液体),能向控制系统发出指令;
运行通断单元,其与运行第二阀门相连,其能用于对运行第二阀门进行控制。
所述控制系统包括:
计时单元,其与运行通断单元相连,且通过计时单元能设定运行第二阀门的开关时间,从而实现对第三输送组件虹吸运行时间的控制。当计时单元运行到定时时间时,控制运行第二阀门打开,使空气进入运行第二排放管内,将虹吸条件破坏;而后,虹吸排放停止,关闭输送第二阀门,为下次虹吸排污做准备。
所述第四运行组件还包括运行第一连接管、运行第一止逆阀,所述运行第一潜水泵通过运行第一连接管与输送第二连接管连通,所述运行第一止逆阀设置在运行第一连接管上且运行第一止逆阀能防止运行第一连接管内的液体沿运行第一连接管向运行第一潜水泵逆流。
所述第二连接软管采用柔性材料制备而成。
所述第二连接软管为波纹连接管。
所述底水入口组件包括底水第一壳体、底水第一支撑件、底水第一导流件、底水第二汇集件、底水第二输送管,所述底水第一壳体呈一端开口的喇叭状,所述底水第一壳体内部形成第一空间,将底水第一壳体开口的一端记为淤泥汇集端;
所述底水第一支撑件为M个,M为自然数且M≥3,所述底水第一支撑件设置在底水第一壳体的淤泥汇集端,相邻两个底水第一支撑件之间形成竖向淤泥进口;
所述底水第一导流件设置在底水第一壳体外壁上,所述底水第一导流件位于竖向淤泥进口上方且底水第一导流件能使底水第一导流件上方的底水经底水第一导流件转向后再依次从底水第一导流件下方、竖向淤泥进口进入第一空间内;
所述底水第二汇集件、底水第二输送管分别与底水第一壳体相连且底水第一壳体能为底水第二汇集件、底水第二输送管提供支撑;
所述底水第二汇集件呈两端封闭的圆管状且底水第二汇集件内部形成第二空间,所述底水第二汇集件上设置有若干个底水进水口,所述底水进水口与底水第二汇集件内部的第二空间连通且进入第一空间内的底水能经底水进水口进入第二空间内;
所述底水第二输送管的一端与第二空间连通,所述底水第二输送管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软管连通且第二空间内的底水能依次经底水第二输送管、第二连接软管输出。
所述第二连接软管通过虹吸现象依次将第二空间、第一空间内的底水排出时能在第一空间内形成负压空间且第一空间下方的底水、经竖向淤泥进口进入第一空间的底水能经底水第二汇集件吸入并依次通过底水第二输送管、第二连接软管输出。
还包括底水第一内部支架,所述底水第一内部支架设置在底水第一壳体的第一空间内,所述底水第一内部支架与底水第一壳体相连且底水第一壳体能为底水第一内部支架提供支撑;
所述底水第二汇集件与底水第一内部支架相连且底水第一内部支架能为底水第二汇集件提供支撑。
所述底水第一导流件呈片状且底水第一导流件沿底水第一壳体的周向均匀设置。
所述底水第一导流件与底水第一壳体的连接处至底水第一导流件外缘的距离为0.5cm-20cm。
所述底水进水口设置在底水第二汇集件的侧壁和底壁上。
设置在底水第二汇集件侧壁上的底水进水口呈条状,设置在底水第二汇集件底壁上的底水进水口呈圆孔状。底水入口组件的进水部分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会一直紧贴与水体的淤泥面上,并在竖向淤泥进口水流的冲洗下不断下沉,直到水体的底硬泥面。
所述底水第一壳体沿垂直于其轴向的剖面呈圆形或多边形。
所述底水第一壳体沿垂直于其轴向的剖面呈多边形,所述底水第一支撑件呈L型或V字型;
所述底水第一壳体沿垂直于其轴向的剖面呈圆形,所述底水第一支撑件呈圆弧形。
所述底水第一壳体沿垂直于其轴向的剖面呈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或八边形。
所述底水入口组件还包括底水第三换气管、底水第三开关阀,所述底水第三换气管设置在底水第一壳体上且底水第三换气管与第一空间连通;所述底水第三开关阀设置在底水第三换气管上且底水第三开关阀能对底水第三换气管的通断进行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用于塘坝工程的虹吸管防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电缆井自动抽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底水排放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I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II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底水入口组件的局部俯视图。
图7为底水入口组件的局部仰视图。
图中标记:1、虹吸管,2、第一控制阀,3、真空液气交换机,4、流速监测仪,5、第三控制阀,6、第二控制阀,7、储水池,8、反向冲洗管,9、高压水泵,10、电缆井自动抽水装置,11、电缆井,12、积水井,13、潜水泵,14、排水管,141、第一流量传感器,142、切断阀,16、液位传感器,17、虹吸支管,171、第二流量计传感器,172、止逆阀,173、过滤框,20、底水入口组件,21、第二连接软管,22、第五储存槽,23、底水第一壳体,24、底水第一支撑件,25、底水第一导流件,26、底水第二汇集件,27、底水第二输送管,28、输送第一连接管,29、输送第一止逆阀,30、输送第二连接管,31、输送第二阀门,32、输送第三连接管,33、第一潜水泵,34、运行第二排放管,35、运行第二阀门,36、底水第三换气管,37、运行第二液位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发明人在前期调研过程中发现,在涉及水利设施相关专利文献中,已有部分水利设施中涉及虹吸现象。例如,中国专利申请CN103614993A公开了一种用于塘坝工程的虹吸管防堵装置及其操作方法,该装置的结构如图1所示。该装置包括虹吸管,所述虹吸管入水口位于水库坝体迎水面下部,排水口位于水库坝体背水面下部,所述虹吸管排水口配置有第二控制阀,所述虹吸管连接有反向冲洗管,所述反向冲洗管上配置有第三控制阀和高压水泵,所述反向冲洗管的入水口置于储水池的水面以下。该装置的核心在于,通过反向高速水流将堵塞在虹吸管入水口的杂物冲开,实现对虹吸管入水口的杂物的自动清理,避免了人工清理所带来的不便。就该方案而言,其并未就如何实现虹吸现象进行介绍,而对于水库这类管径达1000mm左右的排水管而言,虹吸现象的实现是其难点。
中国专利申请CN215166413U公开了一种电缆井自动抽水装置,其结构如图2所示。该装置包括设置在电缆井底部并与电缆井连通的积水井、设置于所述积水井内的潜水泵、设置于所述潜水泵上的排水管、为所述潜水泵提供供电的电源组件以及用于监测所述积水井水位的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电性连接用于启停所述潜水泵的继电器,所述排水管上设置有虹吸支管,所述虹吸支管的入口端设置于所述积水井底部,所述排水管的出口端低于所述虹吸支管的入口端。
然而,上述方案提供的是一种理想情况。若该电缆井自动抽水装置要实现虹吸现象,那么其中的潜水泵、继电器、切断阀等必须实现瞬时通断,否则空气会进入排水管内,破坏虹吸现象。然而,在实践中,潜水泵、继电器、切断阀等的通断是有延迟的,虽然时间很短,但这已足以破坏虹吸现象。
为此,需要一种切实可行的、能够实现的虹吸现象的方式。另外,小管径的虹吸现象是容易实现的,而随着虹吸管直径的增加,实现虹吸现象的难度也随之增大;而要实现水库底水的排放,管径需要在50cm以上,通常水库的排水管管径为100cm左右,这也是导致虹吸现象在水库中极难或较少使用的根本原因。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底水排放装置,其包括底水入口组件、第二连接软管、第三输送组件、第四运行组件、第五储存槽。其中,底水入口组件在工作时,被放置于待处理水域底部。
本实施例中,底水入口组件包括底水第一壳体、底水第一支撑件、底水第一导流件、底水第二汇集件、底水第二输送管。底水第一壳体呈一端开口的喇叭状,底水第一壳体内部形成第一空间,将底水第一壳体开口的一端记为淤泥汇集端。如图所示,底水第一壳体沿垂直于其轴向的剖面呈正六边形,底水第一支撑件呈V字型;底水第一支撑件为6个,底水第一支撑件设置在底水第一壳体的淤泥汇集端,相邻两个底水第一支撑件之间形成竖向淤泥进口。
底水第一导流件设置在底水第一壳体外壁上,底水第一导流件位于竖向淤泥进口上方,且底水第一导流件能使底水第一导流件上方的底水经底水第一导流件转向后再依次从底水第一导流件下方、竖向淤泥进口进入第一空间内。如图所示,底水第一导流件呈片状,且底水第一导流件沿底水第一壳体的周向均匀设置。在一个具体实例中,底水第一导流件与底水第一壳体的连接处至底水第一导流件外缘的距离为1.5cm-5cm。
本实施例中,底水入口组件还包括底水第三换气管、底水第三开关阀。如图所示,底水第三换气管设置在底水第一壳体上,底水第三换气管将第一空间与底水第一壳体外部连通。同时,底水第三开关阀设置在底水第三换气管上,且底水第三开关阀能对底水第三换气管的通断进行控制。
本实施例中,底水第二汇集件、底水第二输送管分别与底水第一壳体相连,且底水第一壳体能为底水第二汇集件、底水第二输送管提供支撑。如图所示,底水第二汇集件呈两端封闭的圆管状,底水第二汇集件内部形成第二空间;底水进水口设置在底水第二汇集件的侧壁和底壁上,设置在底水第二汇集件侧壁上的底水进水口呈条状,设置在底水第二汇集件底壁上的底水进水口呈圆孔状。采用该结构,底水进水口与底水第二汇集件内部的第二空间连通,且进入第一空间内的底水能经底水进水口进入第二空间内。底水第二输送管的一端与第二空间连通,底水第二输送管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软管连通。第二连接软管采用柔性材料制备而成;优选地,第二连接软管选用波纹连接管。采用该结构,第二空间内的底水能依次经底水第二输送管、第二连接软管输出;同时,通过变换底水入口组件的位置,可实现不同水域底水的排放操作。
优选地,本实施例还包括底水第一内部支架,底水第一内部支架设置在底水第一壳体的第一空间内,底水第一内部支架与底水第一壳体相连,底水第二汇集件与底水第一内部支架相连。采用该结构,底水第一壳体能为底水第一内部支架提供支撑,底水第一内部支架能为底水第二汇集件提供支撑。
第三输送组件包括输送第一连接管、输送第一止逆阀、输送第二连接管、输送第二阀门、输送第三连接管。第二连接软管的一端与底水第二输送管相连,第二连接软管的另一端与输送第一连接管相连。在底水入口组件移动和静止的过程中,第二连接软管能保证通过底水入口组件进入的底水经第二连接软管进入第三输送组件的输送第一连接管内。输送第一连接管、输送第一止逆阀、输送第二连接管、输送第二阀门、输送第三连接管依次连通,输送第一止逆阀所在水平面、输送第二阀门所在水平面分别位于待处理水域水平面下方。如图所示,输送第二连接管呈倒U型,输送第三连接管的出口设置在第五储存槽内。采用该结构,输送第一连接管内的底水依次经输送第一止逆阀、输送第二连接管、输送第二阀门后,通过输送第三连接管排出;且进入第五储存槽内的底水能进行静置沉积。
第四运行组件包括运行第一潜水泵、运行第二排放管、运行第二阀门,运行第一潜水泵与输送第二连接管连通,运行第二排放管与输送第二连接管的顶端连通,运行第二阀门设置在运行第二排放管上。运行第一潜水泵用于向输送第二连接管内补充液体;在向输送第二连接管内补充液体时,输送第二连接管内的气体能通过设置在输送第二连接管顶端的运行第二排放管排出,并最终在输送第二连接管内形成能实现虹吸现象的液封环境;而运行第二阀门能对运行第二排放管的通断进行控制。
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软管通过虹吸现象依次将第二空间、第一空间内的底水排出时,能在第一空间内形成负压空间;且第一空间下方的底水、经竖向淤泥进口进入第一空间的底水能经底水第二汇集件吸入,并依次通过底水第二输送管、第二连接软管输出。
第四运行组件还包括运行第一电源、运行第二液位传感器、控制系统,运行第一电源与运行第一潜水泵相连,且运行第一电源能为运行第一潜水泵提供电能;运行第二液位传感器设置在运行第二排放管上,当运行第二排放管内的液体水位达到运行第二液位传感器的位置时,触发运行第二液位传感器,运行第二液位传感器能向控制系统发出液位到达指令;输送第二阀门、运行第二阀门分别为电磁阀,运行第二液位传感器、输送第二阀门、运行第一潜水泵、运行第二阀门、运行第一电源分别与控制系统相连。本实施例中,运行第一电源采用蓄电池、太阳能电池板双电源设计。
作为优选,本实施例的控制系统包括:水泵控制单元,其与运行第一潜水泵相连,其能用于对运行第一潜水泵的启动、关闭进行控制;输送通断单元,其与输送第二阀门相连,其能用于对输送第二阀门进行控制;虹吸判断单元,其与运行第二液位传感器相连,当运行第二排放管内的液体水位达到运行第二液位传感器的位置时能向控制系统发出指令;运行通断单元,其与运行第二阀门相连,其能用于对运行第二阀门进行控制。进一步,控制系统包括:计时单元,其与运行通断单元相连,且通过计时单元能设定运行第二阀门的开关时间从而实现对第三输送组件虹吸运行时间的控制。
作为优选,第四运行组件还包括运行第一连接管、运行第一止逆阀,运行第一潜水泵通过运行第一连接管与输送第二连接管连通,运行第一止逆阀设置在运行第一连接管上,且运行第一止逆阀能防止运行第一连接管内的液体沿运行第一连接管向运行第一潜水泵逆流。
该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
(1)虹吸现象成就
将输送第二阀门关闭,并将运行第二阀门打开;而后,启动第一潜水泵,向输送第二连接管内灌水(受输送第一止逆阀的作用,经第一潜水泵送入的水流只能进入输送第二连接管内,而不会逆流至输送第一连接管内);当输送第二连接管内的水位达到运行第二液位传感器的位置时,运行第二液位传感器能向控制系统发出液位到达信号;控制系统接收到液位到达信号后,向第一潜水泵发出指令,使第一潜水泵停止工作,而后关闭运行第二阀门;此时,虹吸现象成就;
(2)底水排放操作
当虹吸现象成就后,打开输送第二阀门;此时,输送第二连接管内的水依次通过输送第二阀门、输送第三连接管后,进入第五储存槽中;此时,第一空间内形成负压;第一空间内的底水依次经底水第二汇集件、底水第二输送管、第二连接软管、输送第一连接管、输送第一止逆阀、输送第二连接管、输送第二阀门、输送第三连接管后,送入第五储存槽内,实现底水的排放操作;
(3)虹吸现象停止
当需要停止排放设定位置的底水时,打开运行第二阀门;此时,虹吸现象消失,完成底水排放过程;
(4)根据需要,将底水入口组件的底水第一壳体移动至水域的设定位置,重复步骤(1)-步骤(2),即可实现对底水的排放;当需要停止排放底水时,按步骤(3)操作,即可。
在某个具体实例中,底水入口组件中的底水第一壳体的外径达2.4米,底水入口组件与其他部件之间采用分体式设计,便于运输。如前所述,本申请通过第三输送组件、第四运行组件的配合人,引发虹吸现象;而后,利用虹吸现象,实现底水的无动力排放。本申请的优势在于,结构简单、稳定可靠,能够正常运行,对操作条件的要求较低。同时,第一潜水泵只需将输送第二连接管灌满即可,对能耗需求低;并采用虹吸现象实现底水的连续排放,无需消耗额外的动力。
在某个具体实例中,运行第一电源采用太阳能电池板,其工作电压24V。采用该方式,既简便,又节约,工程量小,也容易实现。本申请中,输送第二阀门采用单向阀,使输送第二连接管内的水无法导致至输送第一连接管内;当虹吸现象发生时,输送第二连接管内产生负压;负压将输送第二阀门打开,其并不需要太大的动力。
采用本申请,能够实现水域底部的底水排放操作;在底水排放过程中,底部的淤泥与水形成泥水混合物,进而排放至第五储存槽内,实现清淤、排水功能。水体底部的淤泥本身也是一种良好的有机肥,沉积下来可用作肥料。通过控制系统,本申请能定点、定时长、定次数排水操作。
与现有技术不同,采用本申请,管体的管径可达1米左右,这是本申请中底水入口组件、第三输送组件、第四运行组件的配合的结果,是现有技术所无法实现的。
采用本申请,能够实现水域底水的排淤、排水操作,实现水库、池塘淤泥的定时、有效清理,有效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难题。采用本申请,成本低廉,建设工程量小,清淤效果好,且能够适用于长期、低成本清淤,能够大幅降低淤泥处理成本,改善水体水质,对于水域的长期、低成本治理,保护水体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外,发明人在前期检索过程中,发现如下相关文献在排水方式上也涉及到虹吸现象:CN106049631A、CN111608251A、CN114000474A、CN114014399A、CN114164908A、CN114208649A、CN114232744A、CN114277771A、CN114288718A、CN211597013U、CN216342548U、CN216377540U、CN216404055U。但比较分析后,发明人确认:上述方案虽然采用了虹吸现象,但并未公开本申请的技术构思,本申请具有独创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底水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放置于待处理水域底部的底水入口组件、第二连接软管、第三输送组件、第四运行组件、第五储存槽;
所述第三输送组件包括输送第一连接管、输送第一止逆阀、输送第二连接管、输送第二阀门、输送第三连接管;
所述第二连接软管的一端与底水入口组件相连,所述第二连接软管的另一端与输送第一连接管相连且第二连接软管能在底水入口组件移动和静止的过程中保证通过底水入口组件进入的底水能经第二连接软管进入第三输送组件内;
所述输送第一连接管、输送第一止逆阀、输送第二连接管、输送第二阀门、输送第三连接管依次连通且输送第一连接管内的底水能依次经输送第一止逆阀、输送第二连接管、输送第二阀门、输送第三连接管排出;
所述输送第一止逆阀所在水平面、输送第二阀门所在水平面分别位于待处理水域水平面下方,所述输送第二连接管呈倒U型,所述输送第三连接管的出口设置在第五储存槽内且进入第五储存槽内的底水能进行静置沉积;
所述第四运行组件包括运行第一潜水泵、运行第二排放管、运行第二阀门,所述运行第一潜水泵与输送第二连接管连通且运行第一潜水泵能向输送第二连接管内补充液体,所述运行第二排放管与输送第二连接管的顶端连通且输送第二连接管内的气体能在向输送第二连接管内补充液体时通过设置在输送第二连接管顶端的运行第二排放管排出,所述运行第二阀门设置在运行第二排放管上且运行第二阀门能在输送第二连接管内充满液体时关闭以在输送第二连接管内形成能实现虹吸现象的液封环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底水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运行组件还包括运行第一电源,所述运行第一电源与运行第一潜水泵相连,且运行第一电源能为运行第一潜水泵提供电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底水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运行组件还包括运行第二液位传感器、控制系统,所述运行第二液位传感器设置在运行第二排放管上且运行第二液位传感器能在运行第二排放管内的液体水位达到运行第二液位传感器的位置时向控制系统发出指令,所述输送第二阀门、运行第二阀门分别为电磁阀,所述运行第二液位传感器、输送第二阀门、运行第一潜水泵、运行第二阀门、运行第一电源分别与控制系统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底水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包括:
水泵控制单元,其与运行第一潜水泵相连,其能用于对运行第一潜水泵的启动、关闭进行控制;
输送通断单元,其与输送第二阀门相连,其能用于对输送第二阀门进行控制;
虹吸判断单元,其与运行第二液位传感器相连,当运行第二排放管内的液体水位达到运行第二液位传感器的位置时能向控制系统发出指令;
运行通断单元,其与运行第二阀门相连,其能用于对运行第二阀门进行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底水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包括:
计时单元,其与运行通断单元相连,且通过计时单元能设定运行第二阀门的开关时间,从而实现对第三输送组件虹吸运行时间的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底水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水入口组件包括底水第一壳体、底水第一支撑件、底水第一导流件、底水第二汇集件、底水第二输送管,所述底水第一壳体呈一端开口的喇叭状,所述底水第一壳体内部形成第一空间,将底水第一壳体开口的一端记为淤泥汇集端;
所述底水第一支撑件为M个,M为自然数且M≥3,所述底水第一支撑件设置在底水第一壳体的淤泥汇集端,相邻两个底水第一支撑件之间形成竖向淤泥进口;
所述底水第一导流件设置在底水第一壳体外壁上,所述底水第一导流件位于竖向淤泥进口上方且底水第一导流件能使底水第一导流件上方的底水经底水第一导流件转向后再依次从底水第一导流件下方、竖向淤泥进口进入第一空间内;
所述底水第二汇集件、底水第二输送管分别与底水第一壳体相连且底水第一壳体能为底水第二汇集件、底水第二输送管提供支撑;
所述底水第二汇集件呈两端封闭的圆管状且底水第二汇集件内部形成第二空间,所述底水第二汇集件上设置有若干个底水进水口,所述底水进水口与底水第二汇集件内部的第二空间连通且进入第一空间内的底水能经底水进水口进入第二空间内;
所述底水第二输送管的一端与第二空间连通,所述底水第二输送管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软管连通且第二空间内的底水能依次经底水第二输送管、第二连接软管输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底水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水第一导流件呈片状且底水第一导流件沿底水第一壳体的周向均匀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底水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水第一壳体沿垂直于其轴向的剖面呈圆形或多边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底水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水第一壳体沿垂直于其轴向的剖面呈多边形,所述底水第一支撑件呈L型或V字型;
所述底水第一壳体沿垂直于其轴向的剖面呈圆形,所述底水第一支撑件呈圆弧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底水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水入口组件还包括底水第三换气管、底水第三开关阀,所述底水第三换气管设置在底水第一壳体上且底水第三换气管与第一空间连通;所述底水第三开关阀设置在底水第三换气管上且底水第三开关阀能对底水第三换气管的通断进行控制。
CN202221296784.3U 2022-05-27 2022-05-27 一种底水排放装置 Active CN2174194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96784.3U CN217419485U (zh) 2022-05-27 2022-05-27 一种底水排放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96784.3U CN217419485U (zh) 2022-05-27 2022-05-27 一种底水排放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19485U true CN217419485U (zh) 2022-09-13

Family

ID=831908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96784.3U Active CN217419485U (zh) 2022-05-27 2022-05-27 一种底水排放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194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419485U (zh) 一种底水排放装置
CN208239423U (zh) 一种无人船用水样自动监测系统
CN108862471B (zh) 一种生活污水净化池液面浮油处理装置
CN201376918Y (zh) 大面积水解酸化池排泥装置
CN201543281U (zh) 沉淀池污泥的气升排泥装置
CN205862244U (zh) 一种酿酒自动抽浆水装置
CN213268279U (zh)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用泵站
CN212427481U (zh) 一种带有自动清淤功能的污水提升泵站
CN113737923A (zh) 一种水景池自动补水装置及使用方法
CN210699063U (zh) 一种进水缓冲池
CN210945021U (zh) 一种fbr生物浮床
CN210030343U (zh) 一种污水在线监控给排水装置
CN112227324A (zh) 一种智能化蓝藻全自动收集打捞水上平台
CN202379764U (zh) 压力式自动加药罐
KR101678460B1 (ko) 태양광을 이용한 녹조발생방지장치
CN217354688U (zh) 一种自动打水装置
CN219117229U (zh) 一种地埋式的水处理池及智能水处理系统
CN213246455U (zh) 一种适合高密度水产动物养殖的底部增氧设备
CN212076541U (zh) 一种废水处理站网格化节能自动加药系统
CN217148803U (zh) 一种水产养殖用水体净化装置
CN220618437U (zh) 一体式卸药接驳装置
CN212581730U (zh) 一种高效降解有机物的新型化粪池
CN220520137U (zh) 一种发动机防冻液加放装置
CN217051855U (zh) 一种高效环保城镇污水处理用沉淀装置
CN219950683U (zh) 一种高盐反渗透浓水脱氮系统碳源加剂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