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11994U - 辊压整形设备及含有该设备的生产线 - Google Patents

辊压整形设备及含有该设备的生产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11994U
CN217411994U CN202220640401.3U CN202220640401U CN217411994U CN 217411994 U CN217411994 U CN 217411994U CN 202220640401 U CN202220640401 U CN 202220640401U CN 217411994 U CN217411994 U CN 2174119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ping
roll
shaped
mounting block
plas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4040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辰
赵盛宇
张松岭
李志敏
乐伟
方晓花
张仁柯
张晓虎
张定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ymson Laser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ymson Laser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ymson Laser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ymson Laser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64040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119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119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119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辊压整形设备及含有该设备的生产线,该辊压整形设备包括基体,所述基体上固定有至少一个第一整形部,所述基体上设置有供待整形件穿过的工作区域,所述第一整形部处于所述待整形件穿过所述工作区域的运动路径上,所述待整形件穿过所述工作区域时,所述第一整形部对所述待整形件的凸出部分施加与凸出方向相反的辊压作用力。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设置,待整形件在行进路径中与第一整形部配合,即可完成辊压整形作业,整形效率高,机构配合简单,而且由于第一整形部固定,整形线路相对固化,有利于提高整形精度。同时,第一整形部将电池壳体上的凸出部分辊压消除,也降低了后续电池安装的安全风险,提高了电池组件的安装质量。

Description

辊压整形设备及含有该设备的生产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辊压整形设备及含有该设备的生产线。
背景技术
电动型汽车以电池模组为动力源,电池模组包括多个串并联的电池,电池又包括电芯、壳体和顶盖等结构。如图1所示,电池顶盖2装入电池壳体1且顶盖外表面与壳体口部平面平齐,焊接时,壳体口部受热熔化,如图2所示,会形成一个翻边状的凸出部分3凸出于电池壳体的侧面板11。无间隙组装电池模组时,电池侧面板受到挤压,该翻边易割破相邻电池的外部绝缘膜,带来短路风险。
针对该问题,现在的电池组装工艺中,电池壳体在焊接完成之后都需要有一个辊压或打磨的过程,将凸出部分3消除或辊平,从而避免其将相邻电池的外部绝缘膜划破,不过辊压或打磨的操作多以手工完成,效率低下且质量无法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辊压整形设备及含有该设备的生产线。
作为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辊压整形设备,包括基体,所述基体上固定有至少一个第一整形部,所述基体上设置有供待整形件穿过的工作区域,所述第一整形部处于所述待整形件穿过所述工作区域的运动路径上,
所述待整形件穿过所述工作区域时,所述第一整形部对所述待整形件的凸出部分施加与凸出方向相反的辊压作用力。
优选的,所述第一整形部包括安装块、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块上的辊压件,所述辊压件朝所述待整形件的运动方向转动,且所述辊压件和所述待整形件的凸出部分之间具有干涉量。
优选的,所述第一整形部还包括滑动座,所述安装块转动连接于所述滑动座上,所述滑动座上还设置有调整所述安装块转动角度的调节组件,且所述安装块相对于所述滑动座的角度发生改变时,所述辊压件的施力面与所述凸出部分之间的相对角度也同步发生改变。
优选的,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编码器,所述编码器的本体固定连接于所述滑动座上,所述编码器的输出轴与所述安装块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安装块上开有至少一对调节孔,每一对所述调节孔均沿所述安装块转动方向间隔布置,
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螺纹配合于至少一对所述调节孔中的至少一对调节螺钉,且所述调节螺钉的端部与滑动座抵触。
优选的,还包括第二整形部,所述第二整形部处于所述第一整形部沿所述待整形件运动路径的下游位置,
所述待整形件穿过所述工作区域时,所述第二整形部对所述待整形件的凸出部分施加二次辊压作用力,且所述第二整形部对凸出部分施加的作用力,与所述第一整形部对凸出部分施加的作用力的方向不同。
优选的,所述第二整形部包括安装板、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板端部的二次整形件,所述二次整形件朝所述待整形件的运动方向转动,且所述二次整形件与所述待整形件经过一次辊压后的凸出部分之间具有干涉量。
优选的,所述待整形件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凸出部分位于所述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的连接处,所述二次整形件与所述第一侧面和/或第二侧面平行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二整形部还包括:
顶升气缸;
连接板,其一端与所述顶升气缸动力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
导向滑轨,其设置方向与所述顶升气缸的伸缩方向相同,所述连接板滑动配合于所述导向滑轨上。
优选的,所述导向滑轨上滑动配合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一侧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另一侧与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滑轨的上端部还设有突出的插接头,所述连接板上开设有与所述插接头形状匹配的限位开口,所述限位开口滑动套设于所述插接头上。
优选的,所述顶升气缸的伸缩杆端部连接有压盖,所述压盖与所述顶升气缸的伸缩杆之间形成有台阶,所述连接板上开有供所述伸缩杆穿过的开口,所述压盖抵触于所述连接板的上端面。
优选的,所述二次整形件为随动轴承。
优选的,还包括输送治具组件,其包括:
治具安装块;
输送动力机构,与所述治具安装块动力连接,驱动所述治具安装块穿过所述工作区域,形成所述待整形件的所述运动路径;
固定夹块,固定安装于所述治具安装块上;
移动夹块,滑动设置于所述治具安装块上,并与所述固定夹块相对设置;
移动气缸,固定安装于所述治具安装块上,并与所述移动夹块传动连接,以改变所述固定夹块与所述移动夹块之间用于放置待整形件的间隙大小。
作为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生产线,其包括如前所述的辊压整形设备,还包括:
至少一个上游工位;和/或
至少一个下游工位;
输送治具组件,其用于固定待整形件,并输送所述待整形件经过所述辊压整形设备、至少一个所述上游工位和/或至少一个所述下游工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待整形件在行进路径中与第一整形部配合,即可完成辊压整形作业,整形效率高,机构配合简单,而且由于第一整形部固定,整形线路相对固化,有利于提高整形精度。同时,第一整形部将电池壳体上的凸出部分辊压消除,也降低了后续电池安装的安全风险,提高了电池组件的安装质量。
由于第一整形部是固定不动的,而运动的是待整形件本身,即电池壳体,可以将第一整形部直接安装至电池壳体的输送路径上,而不用在电池壳体的正常输送路径之外专门设置一道辊压整形工位,因此该辊压整形设备的应用范围和场景更加广泛。同时,由于整个辊压整形设备是固定安装在基体上的,其本身不需要较大的行程范围和活动空间,进一步缩小了安装所需的空间,有利于将辊压整形设备融入到现有的、固定的生产线中,可以明显降低企业产线的改装成本,适合推广应用。
2、由于滑动座上设置有调节组件,可以对辊压件与凸出部分之间的相对角度进行调节,因此针对不同的辊压要求、不同的辊压对象,该辊压整形设备都可以很好的适应。另外,采用编码器作为调节辊压件的调节件,可以对整个安装块转动的角度进行检测反馈,并精确控制安装块转动至既定角度,确保调整的精度。
同时,针对安装块及辊压件的角度调节,还另外设置有至少一对上下分布的调节螺钉进行微调,可以在需要微调时通过手动调节的方式,纠正角度偏差,确保安装块及辊压件的角度调整精度,通过两种调整方式的结合,进一步提高了辊压件位置和角度的定位精度。
3、由于在第一整形部的基础上还设置有第二整形部,而且第二整形部处于下游,并对凸出部分施加作用力的方向与第一整形部的方向不同,因此先后两道整形部可以形成前后衔接的两道整形工序,一方面是可以对整形效果进行巩固,另一方面是可以从不同方向进一步完善辊压的效果。
在实际生产中,第一整形部可能无法调整到完全正对凸出部分的角度,或者无法在一次辊压后凸出部分就完全消除至符合要求,因此此时再经过第二整形部的二次辊压,可以将经过一次辊压后的凸出部分辊压至符合要求,确保了辊压的效果。甚至,也可以在进行工艺设计时,让第一整形部将凸出部分辊压时朝向一侧倾斜辊压,再配合第二整形部对未辊压消除的剩余凸出部分做二次辊压处理,从而有利于提升辊压效果,保障了后续电池模组的安装质量。
4、在锂电池生产的生产线上,设置有该辊压整形设备,且通过输送治具模组将上下游工位进行串联,即在锂电池的正常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入辊压的操作,对原生产线的生产步骤和设备安装布局产生的影响都很小。
而且,相比于传统的采用人工辊压或打磨电池壳体焊接翻边凸起作业来说,也不再需要先将经过上游工位的电池下料、经过辊压或打磨后再输送至下游工位处上料,省去了中间的复杂的上下料工序流程,只需要将电池固定在一个治具中,即可依次经过上游工位、辊压整形设备和下游工位,减少了对电池壳体的多次施力,有利于保障电池的质量,并且让辊压很好的融入了电池原本的生产工序中。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电池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D处放大图,主要示出了壳体翻边处凸出部分的结构;
图3是一个实施例中辊压整形设备的正向等轴视图;
图4是一个实施例中辊压整形设备的反向等轴视图;
图5是一个实施例中部分第一整形部和第二整形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A处放大图;
图7是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整形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整形部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9是安装块和辊压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5的B处放大图;
图11是第二整形部的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2是一个实施例中输送治具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一个实施例中对电池壳体运动方向的示意图。
1、电池壳体;11、侧面板;2、电池顶盖;3、凸出部分;4、基体;5、第一整形部;6、工作区域;7、安装块;71、调节孔;72、调节螺钉;73、插接端;74、安装端;75、主体部分;76、紧固螺栓;8、辊压件;9、滑动座;91、滑动气缸;10、编码器;101、输出轴;12、第二整形部;13、安装板;14、二次整形件;15、顶升气缸;151、压盖;16、连接板;161、限位开口;17、导向滑轨;171、滑动块;172、插接头;18、治具安装块;19、输送动力机构;20、固定夹块;21、移动夹块;22、移动气缸;23、导向条;24、除尘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由于电池壳体1的顶盖与侧面板11焊接后,如图1-2所示,会在焊缝处形成翻边状的凸出部分3,而对于无模组电池包来说,该凸出部分3容易将相邻电池壳体1上的绝缘膜刺穿,导致安全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辊压整形设备,用于将电池壳体1上的凸出部分3辊压消除,保障了后续电池组装的质量和安全性。当然,本实用新型不仅仅可以应用在电池壳体1上,也可以应用于任何需要辊压的场景,为方便理解,实施例中均以电池壳体1的凸出部分3作为辊压对象进行说明。
如图3-4所示,该辊压整形设备包括基体4,所述基体4上固定有至少一个第一整形部5,所述基体4上设置有供待整形件穿过的工作区域6,所述第一整形部5处于所述待整形件穿过所述工作区域6的运动路径上,所述待整形件穿过所述工作区域6时,所述第一整形部5对所述待整形件的凸出部分3施加与凸出方向相反的辊压作用力。
由于设置有第一整形部5可以对凸出部分3进行辊压,因此只需要带动电池壳体1沿运动路径穿过工作区域6,即可完成辊压的过程,将凸出部分3辊平消除。
具体地,如图5-9所示,第一整形部5包括安装块7、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块7上的辊压件8,如图13所示,所述辊压件8朝所述待整形件的运动方向转动,且所述辊压件8和所述待整形件的凸出部分3之间具有干涉量。在本实施例中,辊压件8采用随动轴承,且随动轴承的表面经过强化处理,能够满足对凸出部分3的辊压强度要求。即,电池壳体1需要辊压的翻边在穿过第一整形部5时,辊压件8与翻边处的凸出部分3直接抵紧施压,且由于干涉量的存在,辊压件8会将凸出部分3辊平消除。而且,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辊压件朝待整形件的运动方向转动,应当可以理解的是,待整形件作为电池,其在加工作业中的运动方向是可以确定的,另外辊压件作为辊轮,其转动方向只有正向和反向两种情况,而该实施例中则是对辊轮的转动方向进行限定,使得辊轮的转动是与电池壳体保持配合一致的,即辊轮是在电池壳体的带动下随动而产生转动的。
第一整形部5还包括滑动座9和滑动气缸91,滑动气缸91固定安装在基体4上,且滑动气缸91与滑动座9传动连接,可以调整滑动座9相对基体4的位置。滑动座9的端部内凹开有一道凹槽,安装块7整体截面呈十字形,其包括主体部分75和分布于主体部分75两侧的插接端73、安装端74,辊压件8通过紧固螺栓76转动连接于安装端74内,插接端73则插接于该凹槽内,并转动连接于所述滑动座9上,即安装块7和滑动座9之间是相对可发生转动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9所示,为了固定和调整安装块7的角度和位置,滑动座9上还设置有调整所述安装块7转动角度的调节组件,且所述安装块7相对于所述滑动座9的角度发生改变时,所述辊压件8的施力面与所述凸出部分3之间的相对角度也同步发生改变。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5所示,电池壳体1的运动方向是沿水平的X轴方向,而辊压件8的转动方向是朝向电池壳体1的运动方向,安装块7则沿竖直的Z轴方向进行转动,同时,滑动气缸91推动滑动座9则沿水平的Y轴方向伸缩滑动,因此,当安装块7相对滑动座9在Z轴方向上改变了角度和相对位置后,由于滑动气缸91的施力方向仍然是沿着水平的Y轴方向的,因此辊压件8的施力面与电池壳体1的凸出部分3之间的施力方向也随之发生改变,从而达到了调节辊压件8与凸出部分3之间角度的效果。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安装块也可以不是沿Z轴方向进行转动的,而可以是稍微有些小角度的偏斜,如与电池壳体运动方向形成2-10°的夹角,这样安装块发生转动时,同样可以带动辊压件与凸出部分之间角度发生改变,而且安装块还可以带动辊压件在X轴方向上具有一定的位移量,在特殊的实施例中可以实现必要的避位设计,让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具体地,如图5-10所示,在滑动座9的侧面安装固定有编码器10,编码器10的主体与滑动座9固定连接,而编码器10的输出轴101则穿过滑动座9位于凹槽中,同时输出轴101与安装块7插接于凹槽内的部分固定连接,这样编码器10即可通过输出轴101控制安装块7发生转动,编码器10也可以对安装块7转动的角度进行收集反馈,有利于提高安装块7和辊压件8定位的精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9所示,安装块7的主体部分75还开有至少一对调节孔71,每一对所述调节孔71均沿所述安装块7转动方向间隔布置。在该实施例中,调节组件包括螺纹配合于至少一对所述调节孔71中的至少一对调节螺钉72,且所述调节螺钉72的端部与滑动座9抵触。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保证调节的稳定性和精度,安装块7的主体部分75开有两对调节孔71,两对调节孔71呈对称分布,同时也设置有两对调节螺钉72,通过调节两对螺钉的旋进程度,即可调节安装块7相对滑动座9的相对角度,达到人工微调的效果。特别是在设备和结构长期使用后,编码器10等器件由于磨损等原因存在精度偏差时,可以进行补偿修正。
在实际生产加工过程中,如图3-5所示,电池壳体1一般两条长边均是需要辊压的,因此可以设置一对相对设置的第一整形件作为一个整形工位,且一对第一整形件之间围成的空白区域即为工作区域6,两个辊压件8通过各自的滑动气缸91调节在水平Y轴上的位置,从而与电池壳体1的两条长边位置对应。同时,滑动座9上还安装有除尘风管24,用于对辊压后产生的碎屑灰尘进行清理。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5所示,辊压整形设备还包括第二整形部12,所述第二整形部12处于所述第一整形部5沿所述待整形件运动路径的下游位置,所述待整形件穿过所述工作区域6时,所述第二整形部12对所述待整形件的凸出部分3施加二次辊压作用力,且所述第二整形部12对凸出部分3施加的作用力,与所述第一整形部5对凸出部分3施加的作用力的方向不同。
由于在第一整形部5的基础上还设置有第二整形部12,而且第二整形部12处于下游,并对凸出部分3施加作用力的方向与第一整形部5的方向不同,因此先后两道整形部可以形成前后衔接的两道整形工序,一方面是可以对整形效果进行巩固,另一方面是可以从不同方向进一步完善辊压的效果。
在实际生产中,第一整形部5可能无法调整到完全正对凸出部分3的角度,或者无法在一次辊压后凸出部分3就完全消除,因此此时再经过第二整形部12的二次辊压,可以将经过一次辊压后的凸出部分3辊压消除,确保了辊压的效果。甚至,也可以在进行工艺设计时,让第一整形部5将凸出部分3辊压时朝向一侧倾斜辊压,再配合第二整形部12对未辊压消除的剩余凸出部分3做二次辊压处理,从而有利于提升辊压效果,保障了后续电池模组的安装质量。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0-11所示,第二整形部12包括安装板13、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板13端部的二次整形件14,所述二次整形件14朝所述待整形件的运动方向转动,且所述二次整形件14与所述待整形件经过一次辊压后的凸出部分3之间具有干涉量。而且,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二次整形件朝待整形件的运动方向转动,应当可以理解的是,待整形件作为电池,其在加工作业中的运动方向是可以确定的,另外二次整形件作为辊轮,其转动方向只有正向和反向两种情况,而该实施例中则是对二次整形件的转动方向进行限定,使得辊轮的转动是与电池壳体保持配合一致的,即辊轮是在电池壳体的带动下随动而产生转动的。而且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13所示,二次整形件和辊压件是朝向同一侧进行转动的,且均是在电池壳体的带动下产生的随动转动。
待整形件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凸出部分3位于所述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的连接处,所述二次整形件14与所述第一侧面和/或第二侧面平行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11所示,二次整形件14与第一侧面,即电池壳体1的顶盖,正对平行;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二次整形件14与第二侧面,即电池壳体1的侧面板11,正对平行;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二次整形件14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与电池壳体1的顶盖、侧面板11正对设置。
具体地,如图10-11所示,第二整形部12还包括:
顶升气缸15;
连接板16,其一端与所述顶升气缸15动力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安装板13固定连接;
导向滑轨17,其设置方向与所述顶升气缸15的伸缩方向相同,所述连接板16滑动配合于所述导向滑轨17上。
其中,导向滑轨17上滑动配合有滑动块171,所述滑动块171一侧与所述连接板16固定连接,另一侧与所述安装板13固定连接,组装时,连接板16扣合于滑动块171的上端面,安装板13则抵触于滑动块171的底面,随后通过连接螺栓依次穿过连接板16、滑动块171和安装板13,将三者固定连接,此时三者在导向滑轨17的导向作用下同步升降。
本实施例中,第二整形件位于电池壳体1顶盖的正上方。顶升气缸15固定安装于基体4上,其伸缩杆沿Z轴向上伸出,且顶升气缸15的伸缩杆端部连接有压盖151,压盖151的截面尺寸大于伸缩杆的直径,因此压盖151与所述顶升气缸15的伸缩杆之间形成有台阶,所述连接板16上开有供所述伸缩杆穿过的U型开口,压盖151抵触于所述连接板16的上端面。
通过这样的设置,顶升气缸15向下回缩时,压盖151抵压连接板16,并带动整个安装板13和第二整形件向下移动直至规定的高度处,此时第二整形件在Z轴的方向上,与凸出部分3之间存在干涉量。当待整形件的凸出部分3穿过第二整形件的位置时,虽然凸出部分3对第二整形件会施加向上的作用力,但是由于压盖151将第二整形件限位固定,可以维持第二整形件处于预设的位置处,直至完成辊压过程,随后顶升气缸15的伸缩杆向上顶升,解除对连接板16的抵压作用,则第二整形件可以向上运动。
同时,如图10-11所示,导向滑轨17的上端部还设有突出的插接头172,所述连接板16上开设有与所述插接头172形状匹配的限位开口161,所述限位开口161滑动套设于所述插接头172上,从而进一步保证了整个安装板13和第二整形件升降时的稳定性和精确度。而且,插接头172与导向滑轨17之间还形成有台阶,连接板16下降至最低位置处时,连接板16是放置于该处台阶上的,避免了连接板16的过渡下降或脱落。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体4与连接板16之间还设置有压缩弹簧,该压缩弹簧对连接板16施加向上顶起的作用力,进一步保证了连接板16与压盖151之间的抵接紧密,防止连接板16的过度下降或脱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5所示,该辊压整形设备共计包括有一对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整形部5和一对左右对称布置的第二整形部12,两个辊压件8均沿凸出部分3凸出的方向呈倾斜布置,两个第二整形件则正对顶盖呈水平布置。其中一个第一整形部5和一个第二整形部12位于左侧,用于对电池壳体1左侧长边的凸出部分3进行两次辊压;另一个第一整形部5和另一个第二整形部12位于右侧,用于对电池壳体1右侧长边的凸出部分3进行两次辊压。
电池壳体1的凸出部分3在进入工作区域6时,会依次穿过一对第一整形部5和一对第二整形部12,凸出部分3在经过第一整形部5时,部分凸出量已经被压缩辊平,但仍有部分凸出量向顶盖方向倾斜;随后再经过第二整形部12时,第二整形件将剩余的部分凸出量辊平至消除的程度,从而将电池壳体1的凸出部分3完全辊平消除。
在一个实施例中,二次整形件14为随动轴承,且该随动轴承的表面经过强化处理,能够满足对凸出部分3辊压的要求。另外,辊压件和二次整形件的转动方向与待整形件的运动方向之间也可以存在一定角度的偏角,具体的偏角数值,则可以根据结构设计而定。由于辊压件和二次整形件的转动方向与待整形件的运动方向之间是可以存在偏角的,因此辊压后产生的碎屑,可以由辊压件和二次整形件朝倾角的方向引导掉落。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12所示,辊压整形设备还包括输送治具组件,其具体包括用于安装固定待整形件的治具安装块18、与所述治具安装块18动力连接,驱动所述治具安装块18穿过所述工作区的输送动力机构19。输送动力机构19驱动所述治具安装块18穿过所述工作区的路径即为待整形件的所述运动路径。
在本实施例中,输送动力机构19采用电机丝杠组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直线电机、输送带等直线传动机构。
如图3和12所示,治具安装块18上还设置有固定夹块20和移动夹块21。固定夹块20固定安装于所述治具安装块18上,移动夹块21滑动设置于所述治具安装块18上,并与所述固定夹块20相对设置,固定夹块20和移动夹块21之间形成的空腔则用于放置待整形件,如电池壳体1。
同时,治具安装块18上还设置有移动气缸22,其固定安装于所述治具安装块18上,并与所述移动夹块21传动连接,以改变所述固定夹块20与所述移动夹块21之间用于放置待整形件的间隙大小。
另外,如图3和12所示,在基体4上还固定安装有导向条23,导向条23整体为长条状并沿治具安装块18的运动方向布置,且导向条23上设置有导向的轨道,而治具安装块18则与该轨道卡接滑动配合,从而在治具安装块18运动的过程中,导向条23起到导向和限位的作用,保证了治具安装块18的稳定移动。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生产线,其用于锂电池的加工生产,包括至少一个上游工位和前述实施例中的辊压整形设备;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该生产线也可以是包括前述实施例中的辊压整形设备和至少一个下游工位;在第三个实施例中,该生产线则包括至少一个上游工位、前述实施例中的辊压整形设备、和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该生产线也可以是包括前述实施例中的辊压整形设备和。
在本实施例中,该生产线还包括基体4,外观检测工位、辊压整形设备和高压检测工位均固定安装于基体4上。上游工位为外观检测工位,主要用于对顶盖和电池壳体1焊接后的电池整体外观进行检测,并观测是否出现焊接缺陷;下游工位为高压检测工位,用于检测电池产品是否短路。而辊压整形设备则安装于外观检测工位和高压检测工位之间。
同时,基体4上还设置有输送治具组件,其用于固定待整形件,并输送所述待整形件经过辊压整形设备、至少一个所述上游工位和/或至少一个所述下游工位,在本实施例中,输送治具组件输送电池壳体1依次经过外观检测工位、辊压整形设备和高压检测工位。其中,输送治具组件的结构如前所述,包括于安装固定待整形件的治具安装块18、与所述治具安装块18动力连接,驱动所述治具安装块18穿过所述工作区的输送动力机构19,不再赘述。
在锂电池生产的生产线上,设置有该辊压整形设备,且通过输送治具模组将上下游工位进行串联,即在锂电池的正常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入辊压的操作,对原生产线的生产步骤和设备安装布局产生的影响都很小。
而且,相比于传统的采用人工辊压或打磨电池壳体1焊接翻边凸起作业来说,也不再需要先将经过上游工位的电池下料、经过辊压或打磨后再输送至下游工位处上料,省去了中间的复杂的上下料工序流程,只需要将电池固定在一个治具中,即可依次经过上游工位、辊压整形设备和下游工位,减少了对电池壳体1的多次施力,有利于保障电池的质量,并且让辊压很好的融入了电池原本的生产工序中。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内。

Claims (14)

1.辊压整形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体,所述基体上固定有至少一个第一整形部,所述基体上设置有供待整形件穿过的工作区域,所述第一整形部处于所述待整形件穿过所述工作区域的运动路径上,
所述待整形件穿过所述工作区域时,所述第一整形部对所述待整形件的凸出部分施加与凸出方向相反的辊压作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压整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整形部包括安装块、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块上的辊压件,所述辊压件朝所述待整形件的运动方向转动,且所述辊压件和所述待整形件的凸出部分之间具有干涉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辊压整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整形部还包括滑动座,所述安装块转动连接于所述滑动座上,所述滑动座上还设置有调整所述安装块转动角度的调节组件,且所述安装块相对于所述滑动座的角度发生改变时,所述辊压件的施力面与所述凸出部分之间的相对角度也同步发生改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辊压整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编码器,所述编码器的本体固定连接于所述滑动座上,所述编码器的输出轴与所述安装块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辊压整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块上开有至少一对调节孔,每一对所述调节孔均沿所述安装块的转动方向间隔布置,
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螺纹配合于至少一对所述调节孔中的至少一对调节螺钉,且所述调节螺钉的端部与滑动座抵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压整形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整形部,所述第二整形部处于所述第一整形部沿所述待整形件运动路径的下游位置,
所述待整形件穿过所述工作区域时,所述第二整形部对所述待整形件的凸出部分施加二次辊压作用力,且所述第二整形部对凸出部分施加的作用力,与所述第一整形部对凸出部分施加的作用力的方向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辊压整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整形部包括安装板、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板端部的二次整形件,所述二次整形件朝所述待整形件的运动方向转动,且所述二次整形件与所述待整形件经过一次辊压后的凸出部分之间具有干涉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辊压整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整形件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凸出部分位于所述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的连接处,所述二次整形件与所述第一侧面和/或第二侧面平行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辊压整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整形部还包括:
顶升气缸;
连接板,其一端与所述顶升气缸动力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
导向滑轨,其设置方向与所述顶升气缸的伸缩方向相同,所述连接板滑动配合于所述导向滑轨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辊压整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滑轨上滑动配合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一侧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另一侧与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滑轨的上端部还设有突出的插接头,所述连接板上开设有与所述插接头形状匹配的限位开口,所述限位开口滑动套设于所述插接头上。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辊压整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气缸的伸缩杆端部连接有压盖,所述压盖与所述顶升气缸的伸缩杆之间形成有台阶,所述连接板上开有供所述伸缩杆穿过的开口,所述压盖抵触于所述连接板的上端面。
12.根据权利要求7-11任意一项所述的辊压整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整形件为随动轴承。
13.根据权利要求1-4和6-11任意一项所述的辊压整形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送治具组件,其包括:
治具安装块;
输送动力机构,与所述治具安装块动力连接,驱动所述治具安装块穿过所述工作区域,形成所述待整形件的所述运动路径;
固定夹块,固定安装于所述治具安装块上;
移动夹块,滑动设置于所述治具安装块上,并与所述固定夹块相对设置;
移动气缸,固定安装于所述治具安装块上,并与所述移动夹块传动连接,以改变所述固定夹块与所述移动夹块之间用于放置待整形件的间隙大小。
14.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所述的辊压整形设备,还包括:
至少一个上游工位;和/或
至少一个下游工位;
输送治具组件,其用于固定待整形件,并输送所述待整形件经过所述辊压整形设备、至少一个所述上游工位和/或至少一个所述下游工位。
CN202220640401.3U 2022-03-23 2022-03-23 辊压整形设备及含有该设备的生产线 Active CN2174119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40401.3U CN217411994U (zh) 2022-03-23 2022-03-23 辊压整形设备及含有该设备的生产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40401.3U CN217411994U (zh) 2022-03-23 2022-03-23 辊压整形设备及含有该设备的生产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11994U true CN217411994U (zh) 2022-09-13

Family

ID=831806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40401.3U Active CN217411994U (zh) 2022-03-23 2022-03-23 辊压整形设备及含有该设备的生产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119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79208B (zh) 用于车门角部焊接的闪光对焊机
CN115121661B (zh) 一种可实现自翻面效果的数控折弯机
CN113084421B (zh) 一种桥壳后盖环形焊接机器人
CN111482737A (zh) 一种型钢焊接成型加工机器人
CN205732488U (zh) 一种冲孔生产主机
CN217411994U (zh) 辊压整形设备及含有该设备的生产线
CN201841352U (zh) 用于车门角部焊接的闪光对焊机
CN114603001A (zh) 辊压整形设备及含有该设备的生产线
CN217570278U (zh) 多边整形装置
CN216139108U (zh) 用于异形板材的倒角切削机构和倒角机
CN210257631U (zh) 一种设有二合一烫金头的多功能烫金机
CN114603000A (zh) 多边整形装置
CN112122828B (zh) 铁路客车车顶弯梁的自动对中装置及方法
CN201895172U (zh) 一种闪光对焊机的夹具快换装置
CN117548969B (zh) 一种箱式变电站壳体定位焊接工装
CN214641026U (zh) 一种具有身份认证和调节功能的自动化焊接设备
CN215316480U (zh) 一种新型翼板自动成型设备工装
CN215032761U (zh) 双根同步穿角码机
CN216422390U (zh) 一种光伏组件规正组角机构及光伏组件装框机
CN113751871B (zh) 一种激光焊接机
CN219779053U (zh) 动力电池动态装配系统
CN219944499U (zh) 一种汽车天窗铆压装置
CN219786088U (zh) 一种铝型材整形装置
CN220073695U (zh) 一种新型钣金件焊接定位装置
CN219212034U (zh) 一种自动焊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110 301, Building B, Comlong Science Park, Guansheng 5th Road, Luhu Community, Guanhu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one photo multiple site enterprise)

Patentee after: Haimuxing Laser Technology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No. 26, 101 Ring Road south of Guanzi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YMSON LASER INTELLIGENT EQUIPMENT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