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06926U - 一种储能电源 - Google Patents

一种储能电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06926U
CN217406926U CN202221148266.7U CN202221148266U CN217406926U CN 217406926 U CN217406926 U CN 217406926U CN 202221148266 U CN202221148266 U CN 202221148266U CN 217406926 U CN217406926 U CN 2174069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air
fixing
energy storage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4826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亮
王清旺
于谋展
龙海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Gongniu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Gongniu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Gongniu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Gongniu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14826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069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069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069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储能电源,涉及电源技术领域。用于解决进风和出风不通畅,从而导致散热效果较差的问题。包括壳体、逆变器和风机。壳体内部形成有容纳腔,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上开设有进风口,第二侧壁上开设有出风口,进风口与出风口相对设置;逆变器设置于容纳腔内;风机设置于容纳腔内,进风口处和出风口处均设置有风机。本实用新型用于提供电能。

Description

一种储能电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储能电源。
背景技术
电源是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人们常常会遇到户外用电、设备用电、停电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户外储能电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户外储能电源主要包括壳体、逆变器、电池组和风机,逆变器和风机皆设置于壳体内,电池组用于储存电能,逆变器用于将电池组中的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风机用于将逆变器中的热量散去。
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在利用风机对逆变器进行降温时,进风口处的风机和出风口处的风机往往会错位设置,进风和出风不够通畅,从而导致散热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储能电源,用于解决进风和出风不通畅,从而导致散热效果较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储能电源,包括壳体、逆变器和风机。壳体内部形成有容纳腔,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上开设有进风口,第二侧壁上开设有出风口,进风口与出风口相对设置;逆变器设置于容纳腔内;风机设置于容纳腔内,进风口处和出风口处均设置有风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源,在第一侧壁上开设有进风口,第二侧壁上开设有出风口,并在进风口和出风口处皆设置风机,在对逆变器进行散热时,进风口处的风机能够将外部的新风吸入至容纳腔内,同时出风口处的风机又能够将容纳腔内的热风吸出至容纳腔外。由于进风口和出风口相对设置,因此进风口和出风口在一条直线上,进风和出风更加顺畅,散热效果更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设置有多个,且一一对应设置,多个进风口和多个出风口均沿平行于容纳腔的底面的方向分布;每个进风口和每个出风口处均设置有风机。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容纳腔内设置有多个固定架,风机通过固定架固定于容纳腔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架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第一固定板抵接于风机的上表面,第一固定板绕风机的转动轴线延伸,第一固定板的两端相对于壳体固定;第二固定板与第一固定板相连接为一体结构,且与风机固定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风机的两侧设置有固定柱,固定柱与壳体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板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固定柱固定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风机两侧还设置有挡板,挡板设置于对应的固定柱与风机之间,挡板与壳体固定连接,且与固定柱固定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板设置有多个,第二固定板设置于风机的出风侧或进风侧,且与风机固定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风机的进风侧和/或出风侧设置有限位板,限位板与风机抵接,限位板用于阻止风机沿其转动轴线移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风机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第一风机设置于进风口处,第二风机设置于出风口处;第一风机与第一侧壁之间具有循环空间。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容纳腔内设置有加固板,加固板与第二侧壁平行,相邻的两个第一风机之间,以及第一风机与容纳腔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加固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源的第一种爆炸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源的第一种外部结构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源的第二种外部结构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源的第三种外部结构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进风口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源的第四种外部结构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源的第五种外部结构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源的第六种外部结构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源的第七种外部结构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源的第八种外部结构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架和第一风机的外部结构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柱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挡板的外部结构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限位板的外部结构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源的第二种爆炸图。
附图标记:10-储能电源;100-壳体;110-容纳腔;120-第一侧壁;121-进风口;130-第二侧壁;131-出风口;200-逆变器;300-风机;310-第一风机;320-第二风机;400-循环空间;410-加固板;500-固定架;510-第一固定板;511-边板;520-第二固定板;530-固定柱;600-挡板;700-限位板;710-子板;800-电池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储能电源内部设置有电池,在市电中断等特殊情况下,储能电源可以及时为待用电设备提供交流电,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基于此,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储能电源10,包括壳体100、电池组件800和逆变器200。如图2所示,壳体100内部形成有容纳腔110(为便于观察壳体100的内部结构,故将壳体100的上侧的部分去除),逆变器200设置于容纳腔110内;逆变器200与电池组件800电连接,用于将电池组件800中的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以供用户使用。在用户需要使用交流电时,将待用电设备与逆变器200电连接,逆变器200将电池组件800中的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进而提供给待用电设备,以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
其中,壳体100可以是正方体、长方体等规则的立方体,或者也可以是不规则的立方体,对此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
另外,在壳体100的内部形成有容纳腔110,可以利用切削加工等技术在立方体的内部加工出一个空腔,以空腔作为容纳腔110。或者,也可以是壳体100包括底板、顶板和围板,围板绕底板一周设置,并与底板相连,顶板与底板相对设置,顶板的边沿与围板远离底板的边沿相连,利用底板、顶板和围板围成容纳腔110。对于容纳腔110的形成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
逆变器200在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热量,热量会散发至容纳腔110内,为保证逆变器200正常工作,需要及时将容纳腔110内的热量散去,以便为逆变器200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温度。
在现有技术中,一般会在在壳体100上开设进风口和出风口,并在进风口处和出风口处设置风机,利用风机将容纳腔110内的热空气排出,以对逆变器200进行降温。但是,位于进风口处的风机在其转动轴线上的出风方向,和位于出风口处的风机在其转动轴线上的出风方向是不重合,即两个风机是错位设置的,如此就会导致进风和出风不够通畅,散热效果较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3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储能电源10,风机300设置于容纳腔110内,壳体10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20和第二侧壁130;在第一侧壁120上开设有进风口121,在第二侧壁130上开设有出风口131,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31相对设置;进风口121处和出风口131处皆设置有风机300。
在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31处设置风机300,在对逆变器200进行散热时,进风口121处的风机300能够将外部的新风吸入至容纳腔110内,同时出风口131处的风机300又能够将容纳腔110内的热风吸出至容纳腔110外,以对逆变器200进行降温。由于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31相对设置,因此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31在一条直线上,风沿直线运动,进风和出风更加顺畅,散热效果更好。
能够理解的是,进风口121处的风机300的进风侧应朝向进风口121,即进风口121处的风机300是将外部的新风吸进容纳腔110内;而出风口131处的风机300的出风侧应朝向容纳腔110外,即出风口131处的风机300是将容纳腔110内的热风排出至容纳腔110外。且风机300的外形可以是圆柱状,也可以是方块状,对此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
其中,进风口121可以是如图4所示的,仅包括一个大通孔,在此种情况下,进风口121处的风机300在吸风时,没有阻碍,更加通畅。
或者,进风口121也可以是如图5所示的,包括多个小通孔,多个小通孔分布在壳体100上,并集中分布于风机300的进风侧,以形成进风口121,在此种情况下,进风口121处的风机300在吸风时,风会从多个小通孔进入容纳腔110内,在满足进风的基础上,可以避免较大的杂物从进风口121处进入容纳腔110内。
能够理解的是,出风口131的设计可以和进风口121的设计一致,本申请在此不做赘述。
另外,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31可以各设置一个,或者如图6所示,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31也可以均设置有多个,且多个进风口121和多个出风口131一一对应设置,多个进风口121和多个出风口131均沿平行于容纳腔110的底面的方向分布;每个进风口121和每个出风口131处均设置有风机300。
在第一侧壁120上开设多个进风口121,在第二侧壁130上开设多个出风口131,在对逆变器200进行散热时,每个进风口121处的风机300均能够将容纳腔110外的新风吸进容纳腔110内,每个出风口131处的风机300均能够将容纳腔110内的热风排出至容纳腔110外。通过增加单位时间内的进风量和单位时间内的出风量,提高容纳腔110内的空气流通速度,提高散热效果。
能够理解的是,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31的数量应根据第一侧壁120和第二侧壁130的面积,以及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31的大小进行设置。
其中,多个进风口121可以是设置两个进风口121、三个进风口121或者更多个进风口121,多个出风口131可以是设置两个出风口131、三个出风口131或者更多个出风口131,对此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
例如,如图7所述,进风口121设置两个,出风口131设置两个,两个进风口121与两个出风口131一一对应设置,两个进风口121和两个出风口131处皆设置有风机300。在对逆变器200进行散热时,两个进风口121处的风机300均能将容纳腔110外的新风吸进容纳腔110内,两个出风口131处的风机300均能够将容纳腔110内的热风排出至容纳腔110外。当设置两个进风口121和两个出风口131时,不仅能提高散热效果,而且也不会使得壳体100的整体体积过大,在满足散热需求上,便于移动和携带。
在此基础上,为更好的对逆变器200进行降温,如图7所示,逆变器200设置于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31之间。将逆变器200设置于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31之间,外部的新风从进风口121进入容纳腔110内部时,会直接吹向逆变器200,在吹向逆变器200的过程中,逆变器200上的热量会传导至风中,并能够在出风口131处的风机300的作用下,很快的排出至容纳腔110外,通过使风直接吹过逆变器200,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由于逆变器200是一个实体,因此,在风吹向逆变器200时,有一部分风会从逆变器200上的缝隙中穿过并抵达至出风口131处,但是另一部分风会被逆变器200阻挡并回旋至进风口121的风机300处,而此部分的风由于已经与逆变器200接触,因此,风的温度也较高,如果不能将此部分风排出,会造成容纳腔110内的局部温度过高。
因此,如图8所示,本申请提供的风机300包括第一风机310和第二风机320,第一风机310设置于进风口121处,第二风机320设置于出风口131处,第一风机310与第一侧壁120之间具有循环空间400,循环空间400用于将被逆变器200阻挡的风导向第一风机310的进风侧。
由于在第一风机310与第一侧壁120之间具有循环空间400,因此,当从第一风机310的出风侧排出的风被逆变器200阻挡后,风能够从循环空间400处重新流向第一风机310的进风侧,并和外部新风混合后再次从第一风机310的出风侧排出,从而避免容纳腔110内的局部温度过高,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示例性地,如图8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储能电源10,在容纳腔110内设置有加固板410,加固板410与第二侧壁130平行,相邻的两个第一风机310之间以及第一风机310与容纳腔110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加固板410,加固板410和第一侧壁120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
在相邻的两个第一风机310之间以及容纳腔110的内壁之间均设置加固板410,利用加固板410、第一风机310和壳体100的侧壁(第一侧壁120)围成循环空间400。当从第一风机310的出风侧排出的风被逆变器200阻挡后,风会进入加固板410和第一侧壁120之间的循环空间400内,在加固板410的阻挡下,以及第一风机310的吸力下,风会从第一风机310的进风侧进入并从第一风机310的出风侧再次吹向逆变器200。利用加固板410、第一风机310和壳体100的侧壁构建循环空间400,实现风的循环,从而避免容纳腔110内的局部温度较高。
能够理解的是,为使被逆变器200阻挡的风进入循环空间400内,可以在接近逆变器200的加固板410的表面开设过风孔,使风从过风孔处进入循环空间400内。或者也可以在加固板410的侧面与容纳腔110的侧壁之间预留过风间隙,使被逆变器200阻挡的风从过风间隙进入循环空间400内。当然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将被逆变器200阻挡的风引导至循环空间400内,对此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
为便于描述和理解,以下风机300皆以第一风机310为例进行描述。
为保证第一风机310的稳定性,本申请提供的第一风机310可以直接固定于容纳腔110的内壁上,将第一风机310直接固定在容纳腔110的内壁上,不需要提供其它多余的固定设置,固定简便,能够保证第一风机310进风和出风的稳定性。
或者,如图9所示,本申请提供的第一风机310也可以通过固定架500固定于容纳腔110内,在容纳腔110内设置固定架500,第一风机310通过固定架500固定于容纳腔110内。利用固定架500将第一风机310固定于容纳腔110内,固定架500的形状可以根据第一风机310的形状进行设置,并可以根据第一风机310的位置和容纳腔110内的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设计,以将第一风机310更加稳定的固定于容纳腔110内。
能够理解的是,固定架500的数量应根据第一风机310的数量进行设置,例如,当第一风机310设置两个时,固定架500也设置两个;当第一风机310设置三个时,固定架500也设置三个。
在此基础上,如图10所示,固定架500包括第一固定板510和第二固定板520,第一固定板510抵接于第一风机310的上表面,第一固定板510绕第一风机310的转动轴线延伸,并与第一风机310的外壳表面抵接,第一固定板510的两端相对于壳体100固定;第二固定板520与第一固定板510相连接为一体结构,且与第一风机310固定连接。
由于第一固定板510抵接于第一风机310的上表面,并相对于壳体100固定,因此,第一风机310会被夹紧于第一固定板510和容纳腔110的底壁之间。由于第二固定板520与第一固定板510相连为一体结构,因此第一固定板510与第一风机310相对固定,由于第一固定板510与壳体100相对固定,因此,第一风机310与壳体100相对固定,利用第一固定板510和第二固定板520将第一风机310固定于容纳腔110内。
在此基础上,如图10所示,第二固定板520设置于第一风机310进风侧或者出风侧,且与第一风机310固定连接。由于第二固定板520和第一固定板510为一体结构,而第一固定板510与壳体100固定连接,因此第二固定板520与壳体100固定连接,由于第二固定板520与第一风机310固定连接,因此,第一风机310与壳体100固定连接。利用第二固定板520将第一风机310固定于壳体100上,可以保持第一风机310的稳定性,保障进风和出风的稳定进行。
能够理解的是,第二固定板520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两个、三个或者更多个,对此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
例如,如图11所示,第二固定板520设置于第一风机310的出风侧,且设置两个,两个第二固定板520分别位于第一风机310的两个顶角附近。将两个第二固定板520分别设置于第一风机310的两个顶角附近,第二固定板520不会遮挡第一风机310的出风面,不会影响第一风机310的出风,不会影响第一风机310对逆变器200的散热。且由于两个第二固定板520分别位于第一风机310的两个顶角附近,在利用第二固定板520固定第一风机310时,第一风机310受力更加均匀,固定更加牢固。。
为使第二固定板520与第一风机310固定,可以在第二固定板520上开设螺纹孔,并在第一风机310上开设与之对应的安装孔,利用螺钉等紧固件依次穿过螺纹孔和安装孔将第二固定板520与第一风机310固定。利用紧固件将第二固定板520和第一风机310固定于一起,不仅固定牢固,而且在拆卸时也较为简单,在需要拆卸时只需将紧固件从第二固定板520和第一风机310上取下便能将第二固定板520和第一风机310分离。
或者,也可以利用胶粘的方式将第二固定板520固定于第一风机310上。当然还可以利用其它的固定方式将第二固定板520固定在第一风机310上。对此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
另外,第一固定板510的两端相对于壳体100固定,可以是第一固定板510的两端直接与壳体100固定。或者也可以是如图12所示的,通过固定柱530将第一固定板510固定于壳体100上。具体地,在风机300的两侧设置固定柱530,固定柱530与壳体100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板510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固定柱530固定连接。由于固定柱530与壳体100固定连接,而第一固定板510也与固定柱530固定连接,因此,第一固定板510与壳体100固定连接。通过利用固定柱530将第一固定板510固定于壳体100上,固定柱530可以根据第一固定板510的形状、尺寸等进行合理设计,能够更加方便的将第一风机310固定于壳体100上。
示例性地,当第一风机310在垂直于第一风机310的转动轴线方向上的截面为正方形时,即第一风机310为长方体或者正方体时,此时第一固定板510为“门框”状,如图12所示,在此种情况下,为实现第一固定板510与固定柱530的固定连接,在第一固定板51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边板511,边板511朝远离第一风机310的一侧延伸,在边板511上开设安装孔,并在固定柱530的上表面开设于安装孔对应的螺纹孔,利用螺钉等紧固件将边板511与对应一侧的固定柱530固定连接。由于边板511与第一固定板510固定连接,因此,第一固定板510与固定柱530固定连接。
在此基础上,为提高固定柱530的结构强度,在固定柱530和加固板410之间设置有加强筋,利用加强筋将固定柱530和加固板410连接为一体结构,利用加强筋使固定柱530和加固板410互相支撑,以提高固定柱530的结构强度。
在此基础上,如图13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储能电源10还包括挡板600,挡板600设置于第一风机310的两侧。挡板600设置于对应的固定柱530与第一风机310之间,挡板600与壳体100固定连接,并与固定柱530固定连接。在第一风机310的两侧设置挡板600,挡板600可以阻挡经过第一风机310的风从第一风机310的两侧通过,以使第一风机310的风仅能从第一风机310的出风侧排进容纳腔110内,使风能够沿一个方向顺畅的流进容纳腔110内,进一步提高第一风机310对逆变器200的降温效果。
在此基础上,为提高挡板600的结构强度,在挡板600和固定柱530之间设置有加强筋,利用加强筋将挡板600和固定柱530连接为一体,使挡板600和固定柱530互相提供支撑,以提高挡板600和固定柱530的结构强度。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增加第一风机310的稳定性,如图14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储能电源10,在第一风机310的进风侧和出风侧设置有限位板700,限位板700与第一风机310抵接,限位板700用于阻止第一风机310沿其转动轴线移动。在第一风机310的进风侧和出风侧设置限位板700,第一风机310被夹于限位板700之间,能够阻止第一风机310沿其转动轴线移动,以提高第一风机310的稳定性。
能够理解的是,设置于第一风机310的进风侧和出风侧的限位板700应以不阻挡第一风机310的进风和出风为前提,应是在保证第一风机310的进风和出风通畅的情况下,对第一风机310进行限位以阻挡其沿转动轴线移动。
其中,如图14所示,限位板700可以包括多个子板710,第一风机310的四个底脚处皆设置有子板710,利用多个子板710将第一风机310夹持于中间,以限制第一风机310沿其转动轴线运动,从而提高第一风机310的稳定性,保证散热的正常进行。
在此基础上,多个子板710可以单独固定于容纳腔110内,或者也可以将多个子板710与邻近的挡板600连接为一体结构,通过将多个子板710和邻近的挡板600设置为一体结构,提高整体(子板710和挡板600)的结构强度。
能够理解的是,当多个子板710在限制第一风机310沿其转动轴线运动时,由于加固板410和第一侧壁120之间具有循环空间400,因此,需要在第一风机310的四个底脚处皆设置子板710,即在第一风机310的进风侧和出风侧皆设置有子板710。但是当多个子板710在限制第二风机320沿其转动轴线移动时,由于第二风机320与第二侧壁130之间没有循环空间400,因此第二风机320可以直接抵接于第二侧壁130上,即在此种情况下,不需要在第二风机320的出风侧设置子板710,只需要在第二风机320的进风侧设置子板710即可。
能够理解的是,以上所描述的固定架500,如图15所示,同样可以适用于第二风机320,即固定架500不仅能固定第一风机310,也能固定第二风机320。而利用固定架500固定第二风机320时,所运用的固定原理,与利用固定架500固定第一风机310时的固定原理一致。在此本申请不再进行赘述,可参考固定第一风机310时的情况来固定第二风机320。
另外,以上针对挡板600的描述,同样适用于第二风机320,即不仅能够在第一风机310的两侧设置挡板600,在第二风机320的两侧也可以设置挡板600,在此本申请不再进行赘述,可参考固定第一风机310时的情况来固定第二风机320。在此本申请不再进行赘述,可参考在第一风机310的两侧设置挡板600的情况,在第二风机320的两侧设置挡板600。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内部形成有容纳腔,所述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上开设有进风口,所述第二侧壁上开设有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相对设置;
逆变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
风机,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进风口处和所述出风口处均设置有所述风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设置有多个,且一一对应设置,多个所述进风口和多个所述出风口均沿平行于所述容纳腔的底面的方向分布;
每个所述进风口处和每个所述出风口处均设置有所述风机。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多个固定架,所述风机通过所述固定架固定于所述容纳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抵接于所述风机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固定板绕所述风机的转动轴线延伸,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两端相对于所述壳体固定;所述第二固定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板相连接为一体结构,且与所述风机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的两侧设置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固定柱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两侧还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固定柱与所述风机之间,所述挡板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且与所述固定柱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板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固定板设置于所述风机的出风侧或进风侧,且与所述风机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的进风侧和/或出风侧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所述风机抵接,所述限位板用于阻止所述风机沿其转动轴线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设置于所述进风口处,所述第二风机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具有循环空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加固板,所述加固板与所述第二侧壁平行,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风机之间,以及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所述加固板。
CN202221148266.7U 2022-05-13 2022-05-13 一种储能电源 Active CN2174069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48266.7U CN217406926U (zh) 2022-05-13 2022-05-13 一种储能电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48266.7U CN217406926U (zh) 2022-05-13 2022-05-13 一种储能电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06926U true CN217406926U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446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48266.7U Active CN217406926U (zh) 2022-05-13 2022-05-13 一种储能电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069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11711B1 (en) Cooling system for battery pack
CN217406926U (zh) 一种储能电源
CN220061962U (zh) 电控盒组件、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CN216818450U (zh) 储能电源
CN216750068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用电池高温监测处理装置
CN212518768U (zh) 一种用于开关电源的风冷机箱
CN114760810A (zh) 储能电源
CN221201330U (zh) 一种储能变流器
CN112379760A (zh) 一种对流式双向通风的水冷计算机主机箱
CN218451072U (zh) 一种cpu门禁控制器
CN212544416U (zh) 一种大功率逆变器自然散热机壳
CN111200087A (zh) 一种电池箱
CN212572357U (zh) 一种数字同步整流开关电源
CN218550496U (zh) 一种机箱壳体
CN215494886U (zh) 一种电源供应器外壳
CN213755530U (zh) 一种移动式锂电池充电装置的冷却结构
CN221884228U (zh) 一种便携式ai边缘智能计算装置
CN219226387U (zh) 一种便于散热的储能电池柜
CN218352992U (zh) 一种能源供给设备
CN212306002U (zh) 一种电力自动化设备降温装置
CN217880228U (zh) 一种用于计算机外部散热的装置
CN221264290U (zh) 一种pcs模块及储能柜
CN221614009U (zh) 一种电力储能户外柜
CN213818540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ac-dc电源模块外壳
CN212367815U (zh) 一种电气工程散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