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05884U - 一种连接器铆点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连接器铆点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05884U
CN217405884U CN202220470707.9U CN202220470707U CN217405884U CN 217405884 U CN217405884 U CN 217405884U CN 202220470707 U CN202220470707 U CN 202220470707U CN 217405884 U CN217405884 U CN 2174058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veting
connector
cam
hole
riveting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7070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伯羽
许源强
周延河
吕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op Link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op Link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op Link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op Link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7070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058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058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058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铆点装置,用以对所述连接器进行铆点,包括铆点机构,所述铆点机构包括固定座、铆点组件以及旋转机构,所述固定座设有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的侧壁设有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所述铆点组件包括第一铆点针和第二铆点针,所述第一铆点针和所述第二铆点针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且均用以对所述连接器进行铆点;所述旋转机构设置于所述固定座的外围且相对于所述固定座可旋转;所述旋转机构的内壁设有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所述第一凸块和所述第二凸块分别用以抵推所述第一铆点针和所述第二铆点针对所述连接器进行铆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器铆点装置铆点效率高。

Description

一种连接器铆点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连接器铆点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电子产品的升级换代,面对着高标准,高要求的产品市场,连接器行业也需要不断地突破革新以满足客户。
现有的连接器技术中经常使用铆点工艺,铆点的功能主要是让针管的内壁直径局部缩小,以实现零件的连接或运动范围的限制。铆点工艺采用的是驱动铆点针挤压的方式进行铆点,目前多采用1个产品,只铆点一个部位,或者一个部位一个部位依次铆点的方式。
现有连接器技术中针管与尾塞部分经常需要铆点,在实现这两个部分的铆点连接时,需要分两次铆点,取放两次,铆点效率低,并且在取放产品的过程中会增加产品损伤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旨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铆点装置,用以对所述连接器进行铆点,包括铆点机构,所述铆点机构包括:
固定座,设有第一容置腔,用以容置所述连接器,所述第一容置腔的侧壁设有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位于所述固定座的不同高度处;
铆点组件,包括第一铆点针和第二铆点针,所述第一铆点针和所述第二铆点针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所述第一铆点针和所述第二铆点针均用以对所述连接器进行铆点;
旋转机构,设置于所述固定座的外围,且相对于所述固定座可旋转;所述旋转机构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一穿孔对应的第一凸块,及与所述第二穿孔对应的第二凸块,所述第一凸块用以抵推所述第一铆点针对所述连接器进行铆点,所述第二凸块用以抵推所述第二铆点针对所述连接器进行铆点。
在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铆点针的个数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铆点针沿所述固定座的周向间隔设置;
和/或,所述第二铆点针的个数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铆点针沿所述固定座的周向间隔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块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凸块沿所述旋转机构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凸块与多个所述第一铆点针一一对应;
和/或,所述第二凸块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凸块沿所述旋转机构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凸块与多个所述第二铆点针一一对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铆点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铆点针外壁,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铆点针连接;
和/或,所述铆点组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二铆点针外壁,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铆点针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铆点机构还包括镶筒,所述镶筒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所述镶筒具有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容置腔用以容置所述连接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铆点机构还包括导入件,所述导入件具有与所述第二容置腔连通的导入孔,所述导入孔的直径沿靠近所述第二容置腔的方向逐渐减小。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旋转机构包括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所述第一凸轮与所述第二凸轮同轴连接,所述第一凸块设于第一凸轮内壁,所述第二凸块设于所述第二凸轮内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铆点机构还包括轴承组件,所述轴承组件包括轴承座、第一轴承以及第二轴承,所述轴承座套设于所述第二凸轮外壁,所述第一轴承设于所述轴承座与所述旋转机构之间,所述第二轴承设于所述旋转机构与所述固定座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以驱动所述旋转机构沿其轴向转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铆点机构设有多组,多组所述铆点机构呈阵列排布。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通过在旋转机构的不同高度位置设置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的方式实现了同时对连接器的针管和尾塞进行铆点,提高了铆点效率。并且,由于连接器是一种精密度较高的电子产品,对连接器铆点装置的精准度要求也较高,通过采用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推动连接器的铆点进程可以提高铆点的精准度,避免了点铆位置的偏移以及铆点的深度不足或过深。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连接器铆点装置的整机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铆点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4为图2的主视图;
图5为图4的A-A向剖视图;
图6为图2第一凸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第二凸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529734770000031
Figure BDA000352973477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连接器铆点装置100。
参照图1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铆点装置100具有支架10、铆点机构20和驱动机构,所述铆点机构20、所述驱动机构固定于所述支架10,所述铆点机构20包括固定座231、支撑座237、铆点组件、旋转机构24以及驱动机构;其中,所述固定座231固定于所述支架10,所述固定座231设有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用以容置连接器200,所述固定座231侧壁设有贯穿所述侧壁的内外表面的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所述第二穿孔位于所述第一穿孔下方;所述支撑座237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底部,所述支撑座237通过螺栓与所述固定座231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座237用以支撑放入所述第一容置腔的连接器200;所述铆点组件包括第一铆点针211和第二铆点针213,所述第二铆点针213设于所述第一铆点针211下方,所述第一铆点针211和所述第二铆点针213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所述第一铆点针211和所述第二铆点针213均用以对所述连接器200进行铆点;所述旋转机构24设置于所述固定座231的外围,且相对于所述固定座231可旋转;所述旋转机构24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一穿孔对应的第一凸块2411,及与所述第二穿孔对应的第二凸块2431,所述第一凸块2411用以抵推所述第一铆点针211对所述连接器200进行铆点,所述第二凸块2431用以抵推所述第二铆点针213对所述连接器200进行铆点;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旋转机构24连接以驱动所述旋转机构24转动。
具体地,所述旋转机构24包括外齿轮247、底座245、第二凸轮243和第一凸轮241,所述外齿轮247与所述底座245连接且套设于所述底座245下端的外壁,所述底座245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凸轮243连接,所述第二凸轮243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凸轮241的下端同轴连接,所述第一凸块2411设于第一凸轮241内壁,所述第二凸块2431设于所述第二凸轮243内壁,所述第一凸块2411和所述第二凸块2431分别独立地用以抵推所述第一铆点针211、所述第二铆点针213朝向所述第一容置腔运动。所述第一凸轮241、所述第二凸轮243、所述底座245和所述外齿轮247同轴向由上至下依次设置且相连接,所述外齿轮247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所述外齿轮247旋转时带动所述底座245、所述第二凸轮243以及所述第一凸轮241一起旋转,所述底座245、所述第二凸轮243和所述第一凸轮241围合形成一容纳腔。
更具体地,所述支架10包括上支架11和下支架13,所述下支架13为矩形框架,所述下支架13的上表面开设有与所述下支架13内部相连通的通孔,所述固定座231设于所述下支架13内,所述第一容置腔朝向所述通孔,所述固定座231为圆柱形,所述固定座231与所述下支架13通过一圆环形连接件235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235的外直径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径,所述连接件235的内直径与所述通孔的直径一致,所述连接件235架设于所述通孔上方,所述连接件235与所述下支架13、所述固定座23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凸轮241和所述第二凸轮243由上至下依次套设于所述固定座231外周,所述第一凸轮241和所述第二凸轮243的内径一致,所述第一凸轮241的下端面与所述第二凸轮243的上端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底座245的上端面与所述第二凸轮243的下端面通过哦螺栓固定连接。
当对连接器200进行铆点时,先将针轴201、针管203以及尾塞205组装好,将组装好的半成品放入所述第一容置槽中,所述针轴201朝上,启动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外齿轮247旋转,所述外齿轮247带动所述底座245、所述第二凸轮243和所述第一凸轮241同轴旋转,当所述第一凸轮241旋转至所述第一凸块2411与所述第一针轴201抵接时,所述第一凸块2411推动所述第一铆点针211朝向所述连接器200运动,所述针管203内壁产生凸点,所述针管203外壁产生凹槽,所述针管203完成铆点;当所述第二凸轮243旋转至所述第二凸块2431与所述第二铆点针213抵接时,所述第二凸块2431推动所述第二铆点针213朝向所述尾塞205运动,所述针管203的内壁产生凸点,所述尾塞205的外壁产生凹槽,所述尾塞205完成铆点。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设有第一凸块2411和第二凸块2431的方式实现了同时对连接器200的针管203和所述尾塞205进行铆点,提高了铆点效率。并且,由于连接器200是一种精密度较高的电子产品,对连接器铆点装置100的精准度要求也较高,通过采用第一凸块2411和第二凸块2431推动连接器200的铆点进程可以提高铆点的精准度,避免了铆点位置的偏移以及铆点的深度不足或过深。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铆点机构20还包括镶筒233,所述镶筒233为圆柱筒,所述镶筒233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且与所述固定座231连接,所述镶筒233沿所述第一容置腔轴向延伸,所述镶筒233开设有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容置腔用以容纳连接器200,所述第一铆点针211和所述第二铆点针213均可穿过所述镶筒233指向所述第二容置腔。
所述镶筒233的设置减小了所述固定座231的磨损。连接器200在所述第一容置腔的频繁拔插会对所述固定座231的内壁造成磨损,所述固定座231内壁的磨损会影响所述连接铆点装置的铆点精准度,所述镶筒233避免了连接器200与所述固定座231直接接触,当所述镶筒233磨损程度影响到所述连接器铆点装置100的铆点精准度时,可以将所述镶筒233进行更换。
更进一步地,所述铆点机构20还包括轴承组件,所述轴承组件包括轴承座251、第一轴承253以及第二轴承255,所述轴承座251套设于所述底座245外壁,所述第一轴承253设于所述轴承座251与所述底座245之间,所述第二轴承255设于所述旋转机构24与所述固定座231之间,所述第二轴承255设于所述第一凸轮241和所述固定座231之间,和/或,所述第二轴承255设于所述第二凸轮243和所述固定座231之间,和/或,所述第二轴承255设于所述底座245于所述固定座231之间。
参照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轴承座251的上端与所述下支架1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轴承253的外环与所述轴承座25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轴承253的内环与所述第二凸轮24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轴承253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轴承253分别独立地设于所述所述轴承座251的上下两端,所述第二轴承255的外环与所述容纳腔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轴承255的内环与所述固定座23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轴承255设有两个,其中一个设于所述第一铆点针211下方,另一个设于所述第二铆点针213下方。
所述轴承组件的使用无疑提高了铆点的精准度,首先,所述轴承座251进一步将所述底座245、所述第一凸轮241和所述第二凸轮243的位置固定,防止了所述旋转机构24晃动造成铆点位置发生偏差;再者,由于铆点过程中,所述旋转机构24是相对于所述轴承座251和所述固定座231旋转的,在旋转过程中,若是所述旋转座直接与所述轴承座251接触,或者所述旋转机构24直接与所述固定座231接触,所述底座245、所述第二凸轮243、所述轴承座251、所述固定座231甚至于所述第一凸轮241必然会因摩擦造成磨损,该损耗将影响所述连接器铆点装置100的铆点精准度,将所述第一轴承253设于所述轴承座251和所述第二凸轮243之间可以减小所述轴承座251和所述第二凸轮243的摩擦损耗,将所述第二轴承255设于所述固定座231和所述旋转机构24之间可以减少所述固定座231与所述旋转机构24之间的摩擦损耗。
继续参照图2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铆点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铆点针211外壁,所述第一弹性件远离所述第一凸轮241的端面与所述固定座231抵接,靠近所述第一凸轮241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头部抵接;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二铆点针213外壁所述第二弹性件远离所述第二凸轮243的端面与所述固定座231抵接,靠近所述第二凸轮243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头部抵接。
其中,所述第一弹性件远离所述第一凸轮241的端面与所述固定座231的外壁抵接或者所述第一穿孔的孔壁设有卡块,所述第一弹性件远离所述第一凸轮241的端面与该卡块抵接;和/或,所述第二弹性件远离所述第二凸轮243的端面与所述固定座231的外壁抵接,或者所述第二穿孔的孔壁设有卡块,所述第二弹性件远离所述第二凸轮243的端面与该卡块抵接。
当对所述连接器200进行铆点时,所述第一凸块2411抵推所述第一铆点针211,所述第一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所述连接器200铆点完后,所述第一凸轮241继续旋转至所述第一凸块2411脱离所述第一铆点针211,此时,所述第一弹性件回弹伸长,所述第一弹性件靠近所述第一凸轮241的端面抵推所述第一铆点针211远离所述针管203,所述第一铆点针211与所述针管203分离,所述第一弹性件使所述第一铆点针211铆点完毕后复位;同理地,所述第二弹性件具有使所述第二铆点针213铆点完毕后复位的作用。
继续参照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铆点针211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铆点针211沿所述第一凸轮241的周向间隔设置;和/或,所述第二铆点针213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铆点针213沿所述第二凸轮243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铆点针211和所述第二铆点针213的个数取决于连接器200的铆点需求,例如:当所述针管203的上端的周壁需要铆2个点时,所述第一铆点针211的个数为2,当所述尾塞205的周壁需要铆2个点时,所述第二铆点针213的个数为2;当所述针管203的上端的周壁需要铆4个点时,所述第一铆点针211的个数为4,当所述尾塞205的周壁需要铆4个点时,所述第二铆点针213的个数为4;即所述第一铆点针211的个数与所述针管203的上端需要的铆点个数相等,所述第二铆点针213的个数与所述尾塞205需要的铆点个数相等。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铆点针211的个数设有多个,所述第二铆点针213的个数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铆点针211可实现一次完成所述针管203上端的管壁的铆点操作;多个所述第二铆点针213的个数可实现一次完成所述尾塞205侧壁的铆点操作;两者相结合,即可一次完成所述连接器200的针管203和尾塞205的铆点操作,可以大幅度减少人力损耗、减少劳动成本、提高铆点效率。
所述第一凸块2411的数量可以小于、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铆点针211的数量,当所述第一凸块2411的数量小于所述第一铆点针211的数量时,所述第一凸块2411与所述第一铆点针211无法一对一进行抵推,一个所述第一凸块2411先后抵推多个所述第一铆点针211;当所述第一凸块2411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一铆点针211的数量时,所述第一凸块2411可以与所述第一铆点针211一对一进行抵推,并且,所述第一凸块2411的个数有余,由于所述第一凸块2411的个数越多,所述第一凸轮241的制造工艺越复杂,会增加所述第一凸轮241的制造难度与制造成本;优选地,所述第一凸块2411的数量与所述第一铆点针211的数量一致,此次不赘述,下文将详细阐述。同理可知,所述第二凸块2431的数量与所述第二铆点针213的数量关系会对所述连接器铆点装置100产生的影响。
继续参照图6和图7,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块2411的数量与所述第一铆点针211的数量相等,多个所述第一凸块2411沿所述第一第一凸轮241的周向间隔设置,相邻两所述第一凸块2411的间距与对应的相邻两所述第一铆点针211的间距一致,即间距相差小于0.001mm;和/或,所述第二凸块2431的数量与所述第二铆点针213的数量相等,多个所述第二凸块2431沿所述第二凸轮243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凸块2431的间距与所述第二铆点针213的间距一致,即间距相差小于0.001mm。相邻两所述第一凸块2411的间距一致或不同,相邻两所述第一铆点针211的间距一致或不同,相邻两所述第一凸块2411的间距与对应相邻两所述第一铆点针211的间距。
通过使所述第一凸块2411的数量与所述第一铆点针211的数量相等且相邻两所述第一凸块2411的间距与对应的相邻两所述第一铆点针211的间距一致,减少了能量损耗、提高了所述连接器铆点装置100的铆点效率。所述第一凸轮241和所述第二凸轮243由非铆点状态转化为铆点状态只需要进行小幅度转动使所述第一凸块2411、所述第二凸块2431分别独立地与所述第一铆点针211、所述第二铆点针213抵接,及所述驱动装置只需要驱动所述外齿轮247小幅度转动,避免了所述外齿轮247大幅度转动造成的能量损耗;此外,每个所述第一凸块2411和所述第二凸块2431都能发挥其相应作用,避免了资源浪费。
参照图3和图5,所述连接器铆点装置100还包括导入件239,所述导入件239具有锥状导入孔,所述导入孔与所述第二容置腔连通,所述导入孔的直径由上至下逐渐减小以呈锥状。连接器200从所述导入孔进入所述第二容置腔,所述导入孔的锥状口设置便于将连接器200导入所述第二容置腔,避免了所述第二容置腔腔口过小而使得所述连接器200对准困难的情况发生。
参照图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铆点机构20设有多组,多组所述铆点机构20呈阵列排设于所述下支架13。每组所述铆点机构20可以对一个连接器200进行铆点,多组所述铆点机构20设置使得所述连接器铆点装置100可以同时对多个连接器200进行铆点,极大地提高了铆点效率,便于对大批量连接器200进行铆点,便于工艺化生产制造。
参照图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铆点装置100还包括压板60与导向组件70,所述压板60与所述导向组件70设于所述上支架11,所述上支架11架设于下支架13上方,所述压板60的板面朝向第二容置腔,所述压板60在驱动机构作用下进行上下移动,所述压板60下移向下抵推所述所述连接器200使所述连接器200至铆点位置,待铆点完成,所述压板60上移、原路返回,在该过程中,所述导向组件70用于精准定位所述压板60的移动距离。
参照图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气缸81、直齿条85以及第二气缸83,所述第一气缸81设于所述下支架13外壁的左侧,所述第一气缸81与所述直齿条85连接,所述直齿条85设于所述下支架13内部,所述直齿条85与多个所述外齿轮247啮合,所述第一气缸81驱动所述直齿条85沿其长度方向呈直线运动,所述直齿条85带动多个所述外齿轮247转动;所述第二气缸83设于所述上支架11,所述第二气缸83与所述压板60连接,所述第二气缸83驱动所述压板60向上或向下移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铆点装置,用以对所述连接器进行铆点,其特征在于,包括铆点机构,所述铆点机构包括:
固定座,设有第一容置腔,用以容置所述连接器,所述第一容置腔的侧壁设有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位于所述固定座的不同高度处;
铆点组件,包括第一铆点针和第二铆点针,所述第一铆点针和所述第二铆点针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所述第一铆点针和所述第二铆点针均用以对所述连接器进行铆点;
旋转机构,设置于所述固定座的外围,且相对于所述固定座可旋转;所述旋转机构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一穿孔对应的第一凸块,及与所述第二穿孔对应的第二凸块,所述第一凸块用以抵推所述第一铆点针对所述连接器进行铆点,所述第二凸块用以抵推所述第二铆点针对所述连接器进行铆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铆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铆点针的个数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铆点针沿所述固定座的周向间隔设置;
和/或,所述第二铆点针的个数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铆点针沿所述固定座的周向间隔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铆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块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凸块沿所述旋转机构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凸块与多个所述第一铆点针一一对应;
和/或,所述第二凸块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凸块沿所述旋转机构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凸块与多个所述第二铆点针一一对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铆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铆点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铆点针外壁,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铆点针连接;
和/或,所述铆点组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二铆点针外壁,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铆点针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铆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铆点机构还包括镶筒,所述镶筒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所述镶筒具有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容置腔用以容置所述连接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铆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铆点机构还包括导入件,所述导入件具有与所述第二容置腔连通的导入孔,所述导入孔的直径沿靠近所述第二容置腔的方向逐渐减小。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铆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机构包括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所述第一凸轮与所述第二凸轮同轴连接,所述第一凸块设于第一凸轮内壁,所述第二凸块设于所述第二凸轮内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铆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铆点机构还包括轴承组件,所述轴承组件包括轴承座、第一轴承以及第二轴承,所述轴承座套设于所述旋转机构外壁,所述第一轴承设于所述轴承座与所述旋转机构之间,所述第二轴承设于所述旋转机构与所述固定座之间。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连接器铆点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以驱动所述旋转机构沿其轴向转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铆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铆点机构设有多组,多组所述铆点机构呈阵列排布。
CN202220470707.9U 2022-03-03 2022-03-03 一种连接器铆点装置 Active CN2174058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70707.9U CN217405884U (zh) 2022-03-03 2022-03-03 一种连接器铆点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70707.9U CN217405884U (zh) 2022-03-03 2022-03-03 一种连接器铆点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05884U true CN217405884U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383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70707.9U Active CN217405884U (zh) 2022-03-03 2022-03-03 一种连接器铆点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058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030969A1 (en) Insertion module and insertion device having the same
KR101558490B1 (ko) 저널 포일 공기 베어링
CN108687506B (zh) 电机轴定位套压装装置
CN210830134U (zh) 折叠模组及折叠式电子设备
CN217405884U (zh) 一种连接器铆点装置
CN105890495A (zh) 内部测量仪器
CN108123336B (zh) 一种可拆卸的毛纽扣射频同轴连接器
JP6865510B2 (ja) マルチチャンネルピペット
CN209698400U (zh) 一种轴承装配工装
CN215861580U (zh) 转动转直线运动的自动复位装置
CN114468499A (zh) 连接轴和可穿戴设备
CN106533092B (zh) 一种定子机壳冲压工装
EP3828911B1 (en) Push button
CN100456986C (zh) 锁定构件和装置
CN214684101U (zh) 一种led灯头铆接装置
CN111037490A (zh) 一种快速精确定位的木工量角器结构及其定位方法
CN216312272U (zh) 一种转换器
CN214617565U (zh) 一种轴承装配模具
WO2015086071A1 (en) Ball joint connector
CN211512933U (zh) 注射泵
CN117021156B (zh) 一种用于机器人肢体装配的装置
CN211559820U (zh) 一种可拆卸式手柄
CN212379819U (zh) 手写笔的按压机构及手写笔
CN211161382U (zh) 金属簧片的加工治具
CN216845910U (zh) 一种管类火工品装压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