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02701U - 一体式空调 - Google Patents

一体式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02701U
CN217402701U CN202220610574.0U CN202220610574U CN217402701U CN 217402701 U CN217402701 U CN 217402701U CN 202220610574 U CN202220610574 U CN 202220610574U CN 217402701 U CN217402701 U CN 2174027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blower
blower
air conditioner
cold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1057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磊
何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oflow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flow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61057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027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027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027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一体式空调,包括机箱、冷却模块、散热模块、冷风风机、热风风机及压缩机。机箱具有容置腔,用于容置空调的各类组成部件;冷却模块和散热模块分别设于容置腔内的相对两侧;冷风风机竖立于容置腔内,并设于冷却模块和散热模块之间,冷风风机的进风处朝向冷却模块;压缩机设于冷风风机和散热模块之间且位于容置腔内;热风风机横置于压缩机上方的容置腔内,热风风机的进风处朝向压缩机。也即冷风风机、热风风机及压缩机呈品字型排布,充分利用了机箱的容置腔的空间,使得一体式空调内部结构较为紧凑,减小了空调的体积。同时,将冷却模块与散热模块分别设置于容置腔的相对的两侧,二者不易于发生热交换,保证制热或制冷效率。

Description

一体式空调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式空调。
背景技术
一体式空调,是将其组成系统的冷凝器,蒸发器,压缩机,膨胀阀,管路等部件集成在同一个机箱内。现有的一体式空调的冷风风机和热风风机一般采用并排设置的方式,即冷风风机与热风风机的轴线采用平行的方式设置。为达到较高的热交换效率,现有的热风风机和冷风风机的直径较大,以保证较大的风力,使得冷风风机与热风风机布置后占用的宽度或高度较大,且不利于其他部件的布置,不利于空调的小型化和便携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体式空调,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保持高效的热交换效率的同时解决空调的体积较大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一体式空调,包括:
机箱,所述机箱具有容置腔;
冷却模块和散热模块,所述冷却模块和所述散热模块分别设于所述容置腔内的相对两侧;
冷风风机,所述冷风风机竖立于所述容置腔内,并设于所述冷却模块和所述散热模块之间,所述冷风风机的进风处朝向所述冷却模块;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设于所述容置腔内位于所述冷风风机和所述散热模块之间的区域;
热风风机,所述热风风机横置于所述压缩机上方的所述容置腔内,所述热风风机的进风处朝向所述压缩机。
将冷风风机纵向设置,将热风风机横向设置,同时将压缩机设置在热风风机的下方,使得冷风风机、热风风机及压缩机呈品字型排布,充分利用了机箱的容置腔的空间,使得一体式空调内部结构较为紧凑,在同等配置的情况下,节省了空调占据的空间,进而减小了空调的体积。
同时,将冷却模块与散热模块分别设置于容置腔的相对的两侧,可使得冷却模块与散热模块之间的间距足够大,二者之间不易于发生热交换,各自可高效的与外部进入的自然风进行热交换,保证制热或制冷效率。也即本申请提供的一体式空调,在保持高效的热交换效率的同时,还实现了空调的小型化,解决了空调的体积较大的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箱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上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面上设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冷却模块靠近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所述散热模块靠近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所述冷风风机和所述热风风机均为离心风机,且所述冷风风机的出风处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相连通,所述热风风机的出风处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相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之上,所述冷风风机的出风管道朝所述第一面弯曲延伸,所述冷却模块设于所述冷风风机的出风管道之下,并正对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进风口之上,所述散热模块正对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所述热风风机设于所述散热模块之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风风机靠近所述冷风风机的一端与所述冷风风机相连。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风风机靠近所述热风风机的一侧设有第一连接柱,所述热风风机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柱配合连接的第二连接柱。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风风机设有用于与所述机箱连接的第三连接柱;
和/或,所述一体式空调还包括第一架体,所述第一架体设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热风风机与所述第一架体相连。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置腔的底壁上设有限位槽,所述冷风风机的底部插设于所述限位槽中;
和/或,所述一体式空调还包括第二架体,所述第二架体设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冷风风机与所述第二架体相连。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风风机与所述压缩机相对的表面设有隔热棉,和/或,所述冷风风机与所述压缩机之间设有挡板,所述挡板用于遮挡吹向所述冷风风机的热风。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一体式空调还包括电控盒,所述电控盒设于所述容置腔内位于所述热风风机下方的区域,并设于所述冷风风机和所述散热模块之间。
本申请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高的一体式空调,通过将冷风风机竖立设置,将热风风机横向设置,同时将压缩机设置在热风风机的下方,使得冷风风机、热风风机及压缩机呈品字型排布,充分利用了机箱的容置腔的空间,使得一体式空调内部结构较为紧凑,在同等配置的情况下,节省了空调占据的空间,进而减小了空调的体积。同时,将冷却模块与散热模块分别设置于容置腔的相对的两侧,可使得冷却模块与散热模块之间的间距足够大,二者之间不易于发生热交换。冷风风机的进风处朝向冷却模块,以减少热损失,保持制冷效率;热风风机的进风处朝向压缩机,使热风风机能同时将压缩机和散热模块产生的热量带出空调外,也即本申请提供的一体式空调,在保持高效的热交换效率的同时,还实现了空调的小型化,解决了空调的体积较大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一体式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一体式空调的爆炸图;
图3为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一体式空调内部结构的第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一体式空调内部结构的第二视角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一体式空调内部结构的第三视角的示意图;
图中:
10-机箱 20-冷却模块 30-散热模块
40-冷风风机 50-压缩机 60-热风风机
70-第一架体 80-第二架体 90-隔热棉
101-容置腔 102-第一面 103-第二面
104-第一进风口 105-第一出风口 106-第二进风口
107-第二出风口 108-限位槽 110-挡板
120-电控盒 401-出风管道 402-第一连接柱
601-第二连接柱 602-第三连接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现有的一体式空调的冷风风机和热风风机一般采用并排设置的方式,即冷风风机与热风风机的轴线采用平行的方式设置。为达到较高的热交换效率,现有的热风风机和冷风风机的直径较大,以保证较大的风力,使得冷风风机与热风风机布置后占用的宽度或高度较大,且不利于其他部件的布置,不利于空调的小型化和便携性。
为解决该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一体式空调,一体式空调通常包括机箱,设于机箱内的压缩机、冷凝器及蒸发器等部件。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放置于不同的位置进行使用,例如在户外使用,以提供热风及冷风。空调可采用搭配电池包底座使用,通过电池包底座为空调供电。也可在空调上设置插头,通过插电使用。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一体式空调,包括机箱10、冷却模块20、散热模块30、冷风风机40、热风风机60及压缩机50。机箱10具有容置腔101,用于容置空调的各类组成部件;冷却模块20和散热模块30分别设于容置腔101内的相对两侧;冷风风机40竖立于容置腔101内,并设于冷却模块20和散热模块30之间,冷风风机40的进风处朝向冷却模块20,冷风风机40的出风处与外界连通;压缩机50设于冷风风机40和散热模块30之间且位于容置腔101内;热风风机60横置于压缩机50上方的容置腔101内,热风风机60的进风处朝向压缩机50,热风风机60的出风处与外界连通。
同步参阅图4-图6,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将冷风风机40竖立设置,将热风风机60横向设置,同时将压缩机50设置在热风风机60的下方,使得冷风风机40、热风风机60及压缩机50呈品字型排布,充分利用了机箱10的容置腔101的空间,使得一体式空调内部结构较为紧凑,在同等配置的情况下,节省了空调占据的空间,进而减小了空调的体积。
同时,将冷却模块20与散热模块30分别设置于容置腔101的相对的两侧,可使得冷却模块20与散热模块30之间的间距足够大,二者之间不易于发生热交换,各自可高效的与外部进入的自然风进行热交换,保证制热或制冷效率。冷风风机40的进风处朝向冷却模块20,以减少热损失,保持制冷效率;热风风机60的进风处朝向压缩机50,使热风风机60能同时将压缩机50和散热模块30产生的热量带出空调外,也即本申请提供的一体式空调,在保持高效的热交换效率的同时,还实现了空调的小型化,解决了空调的体积较大的问题。
请参阅图2-图5,作为本申请提供的一体式空调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机箱10具有相对的第一面102和第二面103,第一面102上设有第一进风口104和第一出风口105,第二面103上设有第二进风口106和第二出风口107,冷却模块20靠近第一进风口104设置,散热模块30靠近第二进风口106设置,且冷风风机40的出风处与第一出风口105相连通,热风风机60的出风处与第二出风口107相连通。因此自然风从第一面102的第一进风口104进入机箱10内的冷却模块20后,经过与冷却模块20的热交换即可快速的从第一面102上的第一出风口105吹出,降低与其他区域热交换的可能性,使得经过与冷却模块20的热交换自然风降低的温度足够,实现高效的制冷效果。同理,自然风从第二面103的第二进风口106进入机箱10内的散热模块30后,经过与散热模块30的热交换即可快速的从第二面103的第二出风口107吹出,降低与其他区域热交换的可能性,使得经过与散热模块30的热交换自然风升高的温度足够,实现高效的制热效果。
可选地,冷风风机40和热风风机60均为离心风机,因此可以改变风的流向,使得第一进风口104与第一出风口105位于机箱10的同一表面(第一面102),第二进风口106与第二出风口107也可设置于机箱10的同一表面(第二面103)。
冷却模块20可为蒸发器,冷风风机40的进风处与蒸发器密封连接,以防止冷量逸出。散热模块30可为冷凝器,热风风机60的进风处与冷凝器密封连接,以防止热量的逸出。
热风风机60的进风处对准压缩机50,第二进风口106进入的自然风先后经过冷凝器和压缩机50后,被热风风机60吸入后通过第二出风口107排出,进而实现同时为冷凝器和压缩机50散热。
请参阅图3,作为本申请提供的一体式空调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一体式空调在使用时,其高度方向为Z方向,在图中Z方向上,第一出风口105位于第一进风口104之上,便于从第一出风口105吹出的冷风吹向人体,冷风风机40的出风管道401朝第一面102弯曲延伸,在图中Z方向上,冷却模块20设于冷风风机40的出风管道401之下,并正对第一进风口104设置。冷却模块20可充分利用出风管道401与机箱10底部之间的间隙,进一步提升间隙内结构的紧凑性,实现空调的小型化。
请参阅图4-图5,作为本申请提供的一体式空调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一体式空调的高度方向为Z方向,在图中Z方向上,第二出风口107位于第二进风口106之上,便于从第二出风口107吹出的热风吹向人体,散热模块30正对第二进风口106设置,在图中Z方向上,热风风机60设于散热模块30之上,合理利用了散热模块30的顶部空间,同时可提升热风风机60安装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6,作为本申请提供的一体式空调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热风风机60靠近冷风风机40的一端与冷风风机40相连,也即热风风机60的端部与冷风风机40相连,合理利用了冷风风机40来作为热风风机60的支撑部件,可减少支撑件的设置,从而提高内部空间的利用率。有利于一体式空调的小型化。
请参阅图6,作为本申请提供的一体式空调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冷风风机40靠近热风风机60的一侧设有第一连接柱402,热风风机60设有用于与第一连接柱402配合连接的第二连接柱601,以实现冷风风机40与热风风机60相连,提升二者在机箱10内安装的稳定性,使用时不易于晃动及错位。
请参阅图3,作为本申请提供的一体式空调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热风风机60设有用于与机箱10连接的第三连接柱602,以保证与机箱10连接的强度。第三连接柱602设于热风风机60的中部,同时,配合上述与冷风风机40的连接,使得热风风机60于多处与机箱10或机箱10内的其他部件相连,可使得热风风机60稳定的安装于机箱10内。
请参阅图3,作为本申请提供的一体式空调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一体式空调还包括第一架体70,第一架体70设于容置腔101内,热风风机60与第一架体70相连,第一架体70可将热风风机60稳定的安装于机箱10内。同时,配合上述与冷风风机40及机箱10的连接,可进一步提升热风风机60安装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2,作为本申请提供的一体式空调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容置腔101的底壁上设有限位槽108,冷风风机40的底部插设于限位槽108中,进而于冷风风机40的底部对冷风风机40进行限位,保证冷风风机40安装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3,作为本申请提供的一体式空调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一体式空调还包括第二架体80,第二架体80设于容置腔101内,冷风风机40与第二架体80相连,第二架体80可将冷风风机40稳定的安装于机箱10内。同时,配合与热风风机60的连击,可进一步提升冷风风机40安装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4,作为本申请提供的一体式空调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冷风风机40与压缩机50相对的表面设有隔热棉90,以防止流经压缩机50处的热风与冷风风机40发生热交换,进而避免冷风风机40冷量的损失。
请参阅图3,作为本申请提供的一体式空调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冷风风机40与压缩机50之间设有挡板110,挡板110可设于冷风风机40上,挡板110可将冷风风机40与压缩机50阻隔,进而将冷风风机40与散热区域阻隔,以避免流经压缩机50处的热风吹向冷风风机40与冷风风机40发生热交换,进而避免冷风风机40冷量的损失。可选的,隔热棉90与挡板110可同时设置,以配合对冷风风机40实现双重隔热,避免冷量的损失。可选的,挡板110可固定于冷风风机40上,也可固定于第一架体70上,以实现挡板110稳固的安装,在使用过程中不易于松动。
请参阅图6,作为本申请提供的一体式空调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一体式空调还包括电控盒120,电控盒120设于热风风机60下方的容置腔101内,第二进风口106进入的自然风先后经过冷凝器和压缩机50的同时,还可与电控盒120接触发生热交换,进而实现同时为冷凝器、压缩机50和电控盒120散热。
且电控盒120安装于冷风风机40和散热模块30之间,冷风风机40和散热模块30可于两侧对电控盒120进行限位,保证电控盒120安装的稳定性,并可充分利用冷风风机40与散热模块30之间的间隙,提升机箱10内部结构的紧凑性。
可以理解的是,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方案可为在其他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的可实现的实施方案。
显然,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申请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一体式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箱,所述机箱具有容置腔;
冷却模块和散热模块,所述冷却模块和所述散热模块分别设于所述容置腔内的相对两侧;
冷风风机,所述冷风风机竖立于所述容置腔内,并设于所述冷却模块和所述散热模块之间,所述冷风风机的进风处朝向所述冷却模块;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设于所述容置腔内位于所述冷风风机和所述散热模块之间的区域;
热风风机,所述热风风机横置于所述压缩机上方的所述容置腔内,所述热风风机的进风处朝向所述压缩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上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面上设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冷却模块靠近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所述散热模块靠近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所述冷风风机和所述热风风机均为离心风机,且所述冷风风机的出风处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相连通,所述热风风机的出风处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之上,所述冷风风机的出风管道朝所述第一面弯曲延伸,所述冷却模块设于所述冷风风机的出风管道之下,并正对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进风口之上,所述散热模块正对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所述热风风机设于所述散热模块之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体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风机靠近所述冷风风机的一端与所述冷风风机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体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风风机靠近所述热风风机的一侧设有第一连接柱,所述热风风机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柱配合连接的第二连接柱。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体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风机设有用于与所述机箱连接的第三连接柱;
和/或,所述一体式空调还包括第一架体,所述第一架体设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热风风机与所述第一架体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的底壁上设有限位槽,所述冷风风机的底部插设于所述限位槽中;
和/或,所述一体式空调还包括第二架体,所述第二架体设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冷风风机与所述第二架体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风风机与所述压缩机相对的表面设有隔热棉,和/或,所述冷风风机与所述压缩机之间设有挡板,所述挡板用于遮挡吹向所述冷风风机的热风。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式空调还包括电控盒,所述电控盒设于所述容置腔内位于所述热风风机下方的区域,并设于所述冷风风机和所述散热模块之间。
CN202220610574.0U 2022-03-18 2022-03-18 一体式空调 Active CN2174027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10574.0U CN217402701U (zh) 2022-03-18 2022-03-18 一体式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10574.0U CN217402701U (zh) 2022-03-18 2022-03-18 一体式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02701U true CN217402701U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37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10574.0U Active CN217402701U (zh) 2022-03-18 2022-03-18 一体式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027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320359U (zh)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02401424B (zh) 机柜空调器
CN214757587U (zh) 机柜
CN102573420A (zh) 一种嵌入式机柜空调制冷系统
CN218976549U (zh) 储能电源
AU2021326799A1 (en) Integrated air conditioner and machine room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CN217402701U (zh) 一体式空调
CN109688766A (zh) 一种新型机柜空调
CN21580884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1186868U (zh) 饮水机
CN216773349U (zh) 化成分容柜及电池生产设备
CN201277658Y (zh) 分体式空调器室外机
CN215114083U (zh) 一种室外水冷干式冷却器的换热器组件
CN101592358A (zh) 一种空调器
CN221055120U (zh) 壁挂式空调器
CN201750670U (zh) 机柜空调器
CN212719972U (zh) 换热装置及空调
CN215222855U (zh) 侧装式机柜级风冷空调室内机及空调机柜系统
CN206546022U (zh) 一种空调器外循环壳体总成
CN214665198U (zh) 一体式空气源热泵热水器
CN214949401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817093U (zh) 空调机组及空调系统
CN21567546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001916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2930257U (zh) 空气调节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workshop A202, Found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rth of Songbai highway, Longteng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Factory Building 401, Runheng Industrial Plant 1, Fuyuan Road, Zhancheng Community, Fuhai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