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96164U - 车辆的出风装置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出风装置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396164U CN217396164U CN202220024992.1U CN202220024992U CN217396164U CN 217396164 U CN217396164 U CN 217396164U CN 202220024992 U CN202220024992 U CN 202220024992U CN 217396164 U CN217396164 U CN 21739616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outlet
- air
- shell
- opening
- vehi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的出风装置和车辆,车辆的出风装置包括:出风壳,出风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部分构成球体,第一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出风口;开闭门,开闭门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出风口且构造为弧形;风道件,风道件设置于出风壳内,风道件设置有第二出风口,第二出风口与第一出风口相对设置。如此,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构成球体,从而使得出风装置相对中控台露出的部分呈球体,这样使得出风装置的科技感更强,产品竞争力更强。同样,开闭门构造为弧形,这样使得开闭门可以契合在第一壳体上,出风装置的整体性更好,以及开闭门可以通过旋转的方式打开或者关闭第一出风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的出风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出风装置和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空调出风口总成布置在汽车驾驶舱内,是乘员在驾驶舱内频繁操作的功能性零部件。在进行出风口结构设计时,不仅需要其在操作上灵活方便、满足出风性能的要求,同时还需要其兼具造型美观的特点,满足外观性能的要求。目前市场上的出风口结构通常分为方形出风口和圆形出风口,其中,圆形出风口因其造型独特美观而备受消费者的喜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辆的出风装置,如此,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构成球体,从而使得出风装置相对中控台露出的部分呈球体,这样使得出风装置的科技感更强,产品竞争力更强。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的出风装置,包括:出风壳,所述出风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部分构成球体,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出风口;开闭门,所述开闭门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且构造为弧形;风道件,所述风道件设置于所述出风壳内,所述风道件设置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相对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出风装置,如此,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构成球体,从而使得出风装置相对中控台露出的部分呈球体,这样使得出风装置的科技感更强,产品竞争力更强。同样,开闭门构造为弧形,这样使得开闭门可以契合在第一壳体上,一方面出风装置的整体性更好,另一方面开闭门通过旋转的方式打开或者关闭第一出风口,出风装置的科技感更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道件包括:出风部和导风部,所述出风部设置于所述出风部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一侧,所述导风部设置有所述第二出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部形成为球体,所述出风部的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且和所述第一壳体契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出风方向上,所述导风部的横截面积先减小后增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辆的出风装置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出风部传动配合,以驱动所述风道件在所述出风壳内移动,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容纳槽,所述驱动组件的至少一部分容置于所述容纳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道件的底部设置有第一轴向限位部,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第二轴向限位部,在所述风道件朝向所述第一出风口移动至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轴向限位部和所述第二轴向限位部限位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轴向限位部为限位翻边,所述限位翻边围设在所述风道件底部的周侧,所述第二轴向限位部为限位台阶,所述限位翻边和所述限位台阶限位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开闭门的端部设置有转轴,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半槽,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第二半槽,所述第一半槽和所述第二半槽相对设置,所述转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半槽和所述第二半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所述第一半壳和所述第二半壳在所述风道件的两侧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壳体分别与所述第一半壳和所述第二半壳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的出风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装置的爆炸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道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两个开闭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开闭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出风装置;
10、出风壳;11、第一出风口;12、第一壳体;13、第二壳体;131、第一半壳;132、第二半壳;14、容纳槽;15、第一半槽;16、第二半槽;17、导向槽;18、第二轴向限位部;
20、驱动组件;21、第一齿轮;22、齿条;23、第二齿轮;24、齿圈;241、上齿部;242、下齿部;243、通风孔;
30、风道件;31、第二出风口;32、出风部;33、导风部;34、导向板;35、第一轴向限位部;36、配合板;
40、开闭门;41、门体;42、转轴;43、第三齿轮;44、穿孔;45、第一周向限位部;46、第二周向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出风装置100,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出风装置100的车辆。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出风装置100可以设置于车辆的中控台处,当然,出风装置100还可以设置在车内的其他位置,下面以车辆的中控台处为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出风装置100包括:出风壳10、驱动件、传动件和至少两个开闭门40,出风壳10设置有出风口,该出风口为第一出风口11,驱动件设置于出风壳10上,传动件设置于出风壳10内,并且传动件设置有与出风口相对的通风孔243,传动件与驱动件传动连接。其中,上述的驱动件可以为第一驱动件,如此,第一驱动件可以驱动传动件,并且传动件驱动开闭门40旋转开启或者闭合第一出风口11,即,当出风壳10内的风道件30出风时,开闭门40开启第一出风口11,当风道件30不出风时,开闭门40闭合第一出风口11。
其中,至少两个开闭门40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出风口11,并且至少两个开闭门40与第一出风口11相对设置,至少两个开闭门40分别设置有第一传动部,第一传动部分别与传动件啮合。如此,传动件可以与至少两个开闭门40啮合传动,这样使得传动件可以驱动至少两个开闭门40一同旋转,从而方便第一出风口11的开启和闭合,这样可以提升出风装置100的科技感。
进一步地,当开闭门40为两个时,传动件直接与两个开闭门40传动配合,两个开闭门40在开启时分别向两侧旋转,以及在需要第一出风口11关闭时,两个开闭门40旋转并相互靠近,这样可以实现第一出风口11的关闭。
当开闭门40为三个时,其中两个开闭门40向一侧旋转,另一个开闭门40向另一侧旋转,这样可以实现第一出风口11的开启。具体地,当第一出风口11开启时,位于中间的开闭门40可以向一侧旋转,当位于中间的开闭门40和两侧中任一个开闭门40重合时,位于位于两侧的开闭门40继续旋转,直至第一出风口11的开启;又或者当第一出风口11开启时,位于中间的开闭门40和两侧开闭门40中的任意一个一同向一侧旋转,以及另一个开闭门40向另一侧旋转,这样同样可以实现的开启。
以及,当开闭门40为四个,其中两个开闭门40向一侧旋转,另外两个开闭门40向另一侧旋转,并且在第一出风口11开启时,位于中间的两个开闭门40先向两侧开启,接着位于两个的两个开闭门40再分别向两侧开启,这样使得四个开闭门40的开启更具有科技感,或者,第一出风口11在开启时,位于左侧的两个开闭门40和位于右侧的两个开闭门40分别向两侧旋转,并且位于中间的两个开闭门40的旋转速度大于位于两个两个的两个开闭门40的旋转速度,这样使得第一出风口11的开启更具有科技感。以及,当第一出风口11关闭时,四个开闭门40的工作过程和上述相反。
以及,第一出风口11不一定需要完全开启,当用户需要控制出风量时,至少两个开闭门40不需要全部旋转出风壳10的后侧,这样第一出风口11处的出风量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来进行控制。
由此,通过驱动件、传动件和开闭门40之间的传动配合,从而使得开闭门40旋转地打开或者关闭第一出风口11,这样可以提升出风装置100的科技感。
如图所示,开闭门40还包括:门体41和转轴42,转轴42和第一传动部设置于门体41的两端,转轴42可转动地设置于出风壳10上,一个开闭门40的第一传动部与另一个开闭门40的转轴42对应设置。也就是说,两个开闭门40之间相互配合,其中一个开闭门40的第一传感器与另一个开闭门40的转轴42相互配合,这样使得传动件在驱动至少两个第一传动部旋转时,至少两个开闭门40可以通过转轴42进行旋转,从而使得开闭门40的旋转开启和旋转关闭。
其中,如图所示,第一传动部内形成有穿孔44,转轴42穿设在穿孔44内。如此设置,使得转轴42可以相对第一传动部进行旋转,并且,开闭门4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传动部和转轴42配合的结构,开闭门40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一传动部和转轴42配合的结构,这样使得至少两个开闭门40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动,而且转轴42和第一传动部之间的配合可以减小至少两个开闭门40的占用空间。
此外,如图所示,转轴42上设置有第一周向限位部45,第一传动部设置有第二周向限位部46,在门体41闭合或开启至极限位置时,第一周向限位部45与第二周向限位部46周向限位配合。如此设置,当第一出风口11在开启时,门体41可以通过第一周向限位部45和第二周向限位部46的限位配合将门体41停止在开启的极限位置处,避免门体41旋转角度过大和传动件接触造成门体41或者传动件的损伤。以及,在第一出风口11关闭时,通过第一周向限位部45和第二周向限位部46的限位配合将门体41停止在闭合的极限位置处,避免两个门体41之间相互抵接造成门体41的损伤。
进一步地,第一周向限位部45可以为限位凸起,第二周向限位部46可以为弧形连接板,弧形连接板连接于第一传动部和门体41之间。其中,限位凸起可以设置在转轴42的外侧周向上,弧形连接板可以连接在第一传动部和门体41之间,即,弧形连接板不仅可以起到连接第一传动部和门体41的作用,而且弧形连接板可以和限位凸起限位配合实现对门体41的限位。进一步地,当至少两个开闭门40处于闭合位置时,限位凸起可以配合在弧形连接板的一侧,当至少两个开闭门40处于开启位置时,限位凸起可以配合在弧形连接板的另一侧。
如图所示,在垂直于转轴42轴线的方向上,门体41的截面为弧形面。也就是说,开闭门40可以构造为弧形,具体地,开闭门40的门体41构造为弧形,一方面弧形的门体41在开启或者关闭的时候具有旋转效果,使得第一出风口11的开启更具科技感,另一方面,至少两个开闭门40在关闭第一出风口11时可以相互抵接形成密封结构,这样可以将第一出风口11处密封起来,避免灰尘或者液体进入到出风装置100内。
此外,开闭门40还包括:发光件,发光件设置于门体41。发光件可以在第一出风口11开启或者闭合时开启。即,当开闭门40处于闭合位置时,第一出风口11被封闭,发光件可以发光,增加出风装置100处的科技感,又或者,当第一出风口11开启后,开闭门40隐藏在第一出风口11内,此时发光件可以发出光线并照亮出风装置100处的风道,进一步地提升出风装置100处的科技感。
其中,发光件还可以与光线传感器电连接,当车内光线较足时,光线传感器控制发光件不开启,当车内光线较少时,光线传感器可以控制发光件开启,从而可以补充车内的光线。
如图所示,车辆的出风装置100还包括:第二传动部和第三传动部,第二传动部设置于驱动件上,第三传动部啮合在第二传动部和传动件之间。其中,驱动件可以为第一驱动件,也就是说,第一驱动件上设置有驱动轴,驱动轴上套设有第二传动部,第二传动部和驱动轴同步旋转,并且,第二传动部和第三传动部传动,以及第三传动部和传动件传动连接,即,传动件和第一驱动件之间还设置有第三传动部,第一驱动件和第二传动部由于空间的限制,第二传动部和传动件之间的距离较远,通过设置第三传动部将传动件和第二传动部传动连接起来,便于第一驱动件和传动件之间的传动连接。
其中,第二传动部为第一齿轮21,第三传动部为第二齿轮23。
具体地,传动件呈圆环状,并且传动件设置有上齿部241和下齿部242,第一传动部分别与上齿部241啮合,下齿部242与第三传动部啮合。如此设置,传动件的上侧设置有上齿部241以及下侧设置有下齿部242,这样使得传动件不仅可以通过上齿部241与第一传动部传动连接,以及传动件可以通过下齿部242和第三传动部传动连接,这样使得第一驱动件可以和第一传动部传动连接。
进一步地,传动件可以为齿圈24,齿圈24上设置有通风孔243,通风孔243和第一出风口11相对设置,这样使得风道件30内的气流可以穿过齿圈24后从第一出风口11吹出。
如图所示,风道件30与驱动组件20传动配合,开闭门40开启第一出风口11时风道件30朝向出风口移动。如此设置,通过将驱动组件20和风道件30传动连接起来,这样使得驱动组件20可以驱动风道件30在出风方向上轴向移动,从而使得出风装置100在不使用时,风道件30可以容纳在出风壳10内,以及在出风装置100使用时,驱动组件20可以驱动开闭门40打开第一出风口11,以及风道件30在驱动组件20的驱动下上升并和第一出风口11相对,从而实现风道件30的容纳和上升出风。
并且驱动组件20可以控制风道件30在第一出风口11处摆动,如此设置,当风道件30上升至与第一出风口11相对后,驱动组件20可以驱动风道件30摆动,这样使得出风装置100可以摆动送风,从而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感。
此外,如图所示,驱动组件20包括:第一驱动件、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第一传动件设置于第一驱动件上,第二传动件设置于风道件30的侧壁上,第一传动件与第二传动件传动配合。如此,第一驱动件可以通过驱动第一传动件,并通过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传动件实现对风道件30的驱动。例如,当第一驱动件在正转时,第一驱动件可以驱动风道件30上移,当第一驱动件反转时,第一驱动件可以驱动风道件30下移,这样使得第一驱动件可以驱动风道件30的轴向移动。
进一步地,第一传动件可以为齿轮,第二传动件可以为齿条22,并且齿条22在风道件30的出风方向上延伸。如此设置,通过齿轮和齿条22之间的啮合传动,可以将齿轮的旋转转化为齿条22的上下移动,以及,齿条22在风道件30的出风方向上延伸,从而使得第一驱动件在驱动齿轮旋转时,风道件30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其中,第一传动件可以为上述的第二传动部,也可以为上述的第一齿轮21。
此外,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可以为两组,两组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对应设置于风道件30的相对两侧,一组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与第一驱动件传动配合。如此设置,与第一传动件传动配合的一组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为驱动组,另一组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可以为支持组,支持组可以用于支撑风道件30的另一侧,即风道件3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驱动组和支持组,这样使得风道件30两侧受力均衡,从而避免风道件30在上下移动时发生晃动。
此外,驱动组件20还包括:第三传动件、第四传动件和第五传动件,第三传动件与第一传动件传动配合,第四传动件与第三传动件传动配合,第五传动件设置于开闭门40上,至少两个开闭门40的第五传动件均与第四传动件传动配合。即,第一驱动件不仅可以驱动风道件30上下移动,而且第一驱动件可以通过驱动第三传动件,以及第三传动件和第四传动件传动连接,以及第四传动件和第五传动件传动连接,这样可以实现第一驱动件驱动开闭门40开启和关闭,如此设置,使得出风装置100的集成度更高,方便出风装置100在中控台出的布置。
其中,第三传动件为上述的第三传动部,也为上述的第二齿轮23,第四传动件为上述的传动件,也为上述的齿圈24,以及,第五传动件为上述的第一传动部,也为上述的第三齿轮43。
又或者,驱动组件20还包括:第二驱动件、第六传动件和第七传动件,第六传动件与第一传动件传动配合,第五传动件设置于开闭门40上,第七传动件设置于开闭门40上,至少两个开闭门40的第七传动件均与第二驱动件传动配合。也就是说,风道件30的驱动和开闭门40的驱动通过不同的驱动件进行驱动,即,第一驱动件驱动风道件30上下移动,第二驱动件驱动开闭门40的开启或者闭合。如此设置,可以对风道件30的结构进行改进,使得第一驱动件不仅可以驱动风道件30上下移动,而且可以驱动风道件30进行摆动,这是使得出风装置100的出风方向可以改变,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感。以及,同样可以对开闭门40的结构进行改进,从而使得第二驱动件可以通过第六传动件和第七传动件来对开闭门40进行控制,并且可以通过控制第二驱动件来控制开闭门40的开启角度,从而控制出风装置100的出风量。
此外,如图所示,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的部分可以构成球体,开闭门40可以构造为弧形。如此,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构成球体,从而使得出风装置100相对中控台露出的部分呈球体,这样使得出风装置100的科技感更强,产品竞争力更强。同样,开闭门40构造为弧形,这样使得开闭门40可以契合在第一壳体12上,一方面出风装置100的整体性更好,另一方面开闭门40通过旋转的方式开启或者关闭第一出风口11,出风装置100的科技感更强。
此外,如图所示,风道件30包括:出风部32和导风部33,出风部32设置于出风部32靠近第一出风口11的一侧,导风部33设置有第二出风口31。也就是说,风道件30可以由出风部32和导风部33构成,其中,导风部33可以起到导风的作用,这样使得气流在通过导风部33时可以提升流速,从而使得气流从第一出风口11吹出后可以吹的更远,即出风装置100的出风性能更强。
此外,出风部32形成为球体,出风部32的部分设置于第一壳体12内,并且出风部32和第一壳体12契合。如此设置,出风部32和第一壳体12均构成球体,这样方便出风部32和第一壳体12的选择性地契合。具体地,当风道件30上升至极限位置时,出风部32和第一壳体12契合,一方面可以节省出风装置100的占用空间,另一方面方便风道件30在第一壳体12内的上下移动。
进一步地,出风部32的部分设置在第一壳体12内,这样使得出风部32在第一壳体12内选择性地上下移动。
参照图所示,在出风方向上,导风部33的横截面积先减小后增加。也就是说,导风部33的进风口处的横截面积大于出风口处的横截面积,这样在相同的进风量的情况下,出风口处的风速更大,从而使得出风装置100出的风可以吹的更远。
此外,如图所示,第二壳体13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容纳槽14,驱动组件20的至少一部分容置于容纳槽14。也就是说,在驱动组件20的至少部分可以容纳在第二壳体13上的容纳槽14内,从而使得第二壳体13的整体尺寸较小,方便出风装置100在中控台处的布置。具体地,第一齿轮21、齿条22和第二齿轮23容纳在容纳槽14内。
同样,容纳槽14有两个,两个容纳槽14设置在第二壳体13的两侧,这样使得两组第一齿轮21和第二齿轮23可以分别容纳在两个容纳槽14内。
以及,如图所示,齿条22正对的一侧设置有配合板36,第一齿轮21和第二齿轮23均夹在齿条22和配合板36之间,通过设置配合板36一方面可以避免其他结构或灰尘等影响第一齿轮21和齿条22之间的啮合,另一方面配合板36可以提升风道件30轴向移动的稳定性。此外,配合板36也设置在容纳槽14内。
如图所示,风道件30的底部设置有第一轴向限位部35,第二壳体13上设置有第二轴向限位部18,在风道件30朝向第一出风口11移动至极限位置时,第一轴向限位部35和第二轴向限位部18限位配合。如此设置,通过第一轴向限位部35和第二轴向限位部18之间的限位配合,使得风道件30上移至与第一出风口11相对时,风道件30停止上升移动。
进一步地,当第一轴向限位部35和第二轴向限位部18限位配合时,第一周向限位部45和第二周向限位部46限位配合时,此时风道件30上升至与第一出风口11相对,开闭门40开启第一出风口11,即风道件30上升到位的同时,开闭门40开启第一出风口11。
进一步地,第一轴向限位部35为限位翻边,限位翻边围设在风道件30底部的周侧,第二轴向限位部18为限位台阶,限位翻边和限位台阶限位配合。如此设置,通过限位翻边和限位台阶的限位配合,使得风道件30不能继续上移,而且限位翻边和限位台阶相互限位配合的方式较为简单,便于出风装置100的组装。
此外,如图所示,转轴42可转动地设置于出风壳10上。如此设置,转轴42不仅可以和第五传动件配合,即转轴42可以穿设第三齿轮43,而且转轴42可以配合在出风壳10上,这样使得转轴42不仅可以通过齿圈24进行支撑,而且可以通过出风壳10进行支撑,这样可以提升开闭门40的安装稳定性,这样使得开闭门40旋转时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第一壳体12上设置有第一半槽15,第二壳体13设置有第二半槽16,第一半槽15和第二半槽16相对设置,转轴42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半槽15和第二半槽16内。也就是说,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之间相对之后,第一半槽15和第二半槽16可以形成有个完整的圆形孔,转轴42可以配合在圆形孔内,这样使得转轴42不仅可以通过圆形孔进行支撑,也可以通过齿圈24进行支撑。
如图所示,第二壳体13包括:第一半壳131和第二半壳132,第一半壳131和第二半壳132在风道件30的两侧相对设置,第一壳体12分别与第一半壳131和第二半壳132相连接。如此设置,第一半壳131和第二半壳132相对设置,并且第一半壳131上设置有一个容纳槽14,第二半壳132上设置有另一个容纳槽14,以及第一半壳131上设置有一个第二半槽16,第二半壳132上设置有另一个第二半槽16。
并且,第一壳体12可以与第一半壳131固定连接,以及第一壳体12还可以与第二半壳132固定连接,这样使得第一壳体12、第一半壳131和第二半壳132之间形成完整的出风壳10。
此外,如图所示,第二壳体13上设置有导向槽17,以及,风道件30上设置有导线板,导向板34在导向槽17内选择性地上下移动,如此,风道件30在出风壳10内上下移动时,导向板34在导向槽17内移动,即导向板34和导向槽17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方便风道件30在出风壳10内的上下移动。
进一步地,导向槽17的开口处设置有导向斜面,导向斜面可以方便导向板34插入到导向斜面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的出风装置100。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出风壳,所述出风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部分构成球体,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出风口;
开闭门,所述开闭门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且构造为弧形;
风道件,所述风道件设置于所述出风壳内,所述风道件设置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相对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件包括:出风部和导风部,所述出风部设置于所述出风部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一侧,所述导风部设置有所述第二出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部形成为球体,所述出风部的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且和所述第一壳体契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出风方向上,所述导风部的横截面积先减小后增加。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出风部传动配合,以驱动所述风道件在所述出风壳内移动,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容纳槽,所述驱动组件的至少一部分容置于所述容纳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件的底部设置有第一轴向限位部,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第二轴向限位部,在所述风道件朝向所述第一出风口移动至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轴向限位部和所述第二轴向限位部限位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向限位部为限位翻边,所述限位翻边围设在所述风道件底部的周侧,所述第二轴向限位部为限位台阶,所述限位翻边和所述限位台阶限位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门的端部设置有转轴,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半槽,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第二半槽,所述第一半槽和所述第二半槽相对设置,所述转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半槽和所述第二半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所述第一半壳和所述第二半壳在所述风道件的两侧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壳体分别与所述第一半壳和所述第二半壳相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车辆的出风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024992.1U CN217396164U (zh) | 2022-01-04 | 2022-01-04 | 车辆的出风装置和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024992.1U CN217396164U (zh) | 2022-01-04 | 2022-01-04 | 车辆的出风装置和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396164U true CN217396164U (zh) | 2022-09-09 |
Family
ID=831333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024992.1U Active CN217396164U (zh) | 2022-01-04 | 2022-01-04 | 车辆的出风装置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396164U (zh) |
-
2022
- 2022-01-04 CN CN202220024992.1U patent/CN21739616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112459B2 (en) | Register | |
CN216424023U (zh) | 窄型空调出风口 | |
CN205836454U (zh) | 旋钮调节式空调出风口总成 | |
CN207120629U (zh) | 汽车空调出风口总成 | |
CN104729047A (zh) | 汽车空调圆形出风口总成 | |
CN217396164U (zh) | 车辆的出风装置和车辆 | |
CN216659517U (zh) | 车辆的出风装置和车辆 | |
EP4289646A1 (en) | Air-conditioning vent, air-conditioning system, and vehicle | |
CN212373106U (zh) | 车辆圆形出风口总成 | |
CN112721578A (zh) | 车载香氛切换结构 | |
CN109955681B (zh) | 空调出风气流调控机构 | |
CN109955679B (zh) | 空调出风气路调控机构 | |
CN204555239U (zh) | 汽车空调圆形出风口总成 | |
CN109910562B (zh) | 空调出风道气流调节机构 | |
CN116424069A (zh) | 车辆的出风装置和车辆 | |
CN210026957U (zh) | 球形出风口的翻转驱动机构 | |
CN109955680B (zh) | 空调出风气流调节机构 | |
CN109955685B (zh) | 空调出风气流控制机构 | |
CN109955682B (zh) | 空调出风口气路控制机构 | |
CN209795118U (zh) | 球形出风口的翻转控制机构 | |
CN216708967U (zh) | 车辆的出风装置和车辆 | |
CN109955678B (zh) | 空调出风口气流调节机构 | |
CN111169254A (zh) | 车辆圆形出风口总成 | |
CN214688938U (zh) | 车辆空调出风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6114632U (zh) | 用于空调器的导风装置及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