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87211U - 电极和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极和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87211U
CN217387211U CN202121932891.6U CN202121932891U CN217387211U CN 217387211 U CN217387211 U CN 217387211U CN 202121932891 U CN202121932891 U CN 202121932891U CN 217387211 U CN217387211 U CN 2173872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protrusions
current collector
active component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93289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自力
张云龙
赵骏
汪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93289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872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872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872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极和电池,所述电极包括集流体层和活性组分层,所述活性组分层设置于所述集流体层的至少一个表面,所述活性组分层远离所述集流体层的一侧具有多个第一凸起。所述电极在所述活性组分层远离所述集流体层的一侧形成多个第一凸起,多个所述第一凸起可以形成所述活性组分层的第一褶皱表面,多个所述第一凸起的顶面形成第一平面,所述第一褶皱表面可以降低所述极片的外层应力,缓解因电极材料膨胀引发的极片变形和电池的膨胀。另外,所述第一褶皱表面还可以增加所述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接触面积和离子在电极中的传输路径,降低电池内电极与其他成分之间的摩擦作用,进而提高所述电极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Description

电极和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材料成型技术领域,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极和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便携式摄像机、笔记本电脑和电动汽车应用的不断扩张,对于电池的研究和开发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其中,能够充放电的二次电池的开发一直是关注的焦点。
制造锂二次电池的一般方法包括将包含正极活性材料和负极活性材料的浆料施加到各自的集电器上,然后与作为绝缘体的隔膜一起卷绕或层压以制造和制备电极组件,将所述电极组件插入电池壳中,将电解液注入所述电池壳中并密封所述电池壳,并且脱气以除去初始形成期间产生的气体。
而电池的活性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体积效应导致极片形变,而且极片在形变过程中会与电池的其他结构之间进行摩擦,造成极片上活性物质层的破坏,进而导致电极的内阻增大和循环性能的骤降,严重地限制了电池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极和电池的新技术方案,以解决电池的体积效应带来的电极的内阻增大和循环性能骤降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极,包括:
集流体层;
活性组分层,所述活性组分层设置于所述集流体层的至少一个表面,所述活性组分层远离所述集流体层的一侧具有多个第一凸起,以形成所述活性组分层的第一褶皱表面;
多个所述第一凸起的顶面形成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集流体层的基准面平行。
可选地,所述第一凸起为正六边形凸起。
可选地,多个所述第一凸起呈阵列分布于所述活性组分层远离所述集流体层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凸起的宽度为第一距离,相邻所所述第一凸起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的比值形成褶皱值,所述褶皱值的范围为5-10。
可选地,所述第一凸起包括多个第一子凸起和多个第二子凸起,所述第一子凸起的褶皱值大于所述第二子凸起的褶皱值。
可选地,所述活性组分层覆盖所述集流体层的至少一个表面。
可选地,所述集流体层的表面包括中心区域和环绕在所述中心区域的边缘区域,所述活性组分层设置于所述中心区域。
可选地,所述集流体层上具有多个第二凸起,以形成所述集流体层的第二褶皱表面;
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一凸起一一对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电极。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极,所述电极包括集流体层和活性组分层。所述电极在所述活性组分层远离所述集流体层的一侧形成多个第一凸起,多个所述第一凸起可以形成所述活性组分层的第一褶皱表面,多个所述第一凸起的顶面形成第一平面,所述第一褶皱表面可以降低所述极片的外层应力,缓解因电极材料膨胀引发的极片变形和电池的膨胀。另外,所述第一褶皱表面还可以增加所述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接触面积和离子在电极中的传输路径,降低电池内电极与其他成分之间的摩擦作用,进而提高所述电极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极的第一褶皱表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极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A-A面的截面图;
图4为图3中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集流体层;11-第二凸起;2-活性组分层;21-第一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参照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极,所述电极包括:
集流体层1和活性组分层2,所述活性组分层2设置于所述集流体层 1的至少一个表面,所述活性组分层2远离所述集流体层1的一侧具有多个第一凸起21,所述第一凸起21可以为点状凸起,也可以为条状凸起,以形成所述活性组分层2的第一褶皱表面;
多个所述第一凸起21的顶面形成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集流体层1的基准面平行,也就是多个所述第一凸起21的顶面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多个所述第一凸起21的顶面在形成第一平面的情况下,可以保证多个所述第一凸起21的厚度一致,而且所述集流体层1的平面状结构可以提高所述电极在电池中排布的密度,进而提升所述电极的能量密度。
具体地,所述活性组分层2的第一褶皱表面由于其利用所述极片表面失稳而形成的褶皱形貌,能够调控所述电极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比如所述电极在应用于电池中时,所述活性组分层2的第一褶皱表面可以改善电解质和电极在电池中的分布,并降低所述极片的外层应力,释放所述电极的自应力,缓解因电极材料膨胀引发的极片变形和电池的膨胀,有利于抑制所述电极的整体形变。
另外,所述电极在应用于电池中时,所述活性组分层2的第一褶皱表面可以增加所述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接触面积和离子在电极中的传输路径,从而改善电池内电极与电解质间的离子传导效率,降低所述电极的极化,进而提高所述电极的循环寿命,并且降低了所述电极的内阻。
而且,所述活性组分层2的第一褶皱表面可以降低电池内电极与其他成分之间的摩擦作用。比如所述活性组分层2的物质颗粒尺寸减小到微米或纳米量级时,所述活性组分层2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相对较高,可以实现反黏附和低摩擦,从而改善电池的形变、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电极在所述活性组分层2远离所述集流体层1的一侧形成多个第一凸起21,多个所述第一凸起21可以形成所述活性组分层2的第一褶皱表面,多个所述第一凸起21的顶面形成第一平面,所述第一褶皱表面可以降低所述极片的外层应力,缓解因电极材料膨胀引发的极片变形和电池的膨胀。另外,所述第一褶皱表面还可以增加所述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接触面积和离子在电极中的传输路径,降低电池内电极与其他成分之间的摩擦作用,进而提高所述电极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可选地,参见图2至图4,所述第一凸起21为正六边形凸起。
具体地,所述第一凸起21的正六边形凸起可以是所述集流体层1和所述活性组分层2一同模压成型;也可以是是先将所述集流体层1冲压形成正六边形凸起,然后将所述活性组分层2涂覆或者喷涂至所述集流体层 1上,如图5所示;还可以是在平面状的所述集流体层1和所述活性组分层2表面,对所述活性组分层2进行激光溅射或者化学沉积,得到呈正六边形凸起的所述第一凸起21,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凸起21的正六边形凸起结构可以降低所述极片的外层应力,释放所述电极的自应力,提高所述活性组分层2和所述电极的结构稳定性。
可选地,多个所述第一凸起21呈阵列分布于所述活性组分层2远离所述集流体层1的一侧。
具体地,多个所述第一凸起21可以平均分布于所述活性组分层2远离所述集流体层1的一侧,比如形成如图2所示的阵列分布,可以保证所述极片的结构均衡性。另外,所述多个所述第一凸起21也可以呈离散分布于所述活性组分层2远离所述集流体层1的一侧,使得多个所述第一凸起 21呈不均匀分布,在所述极片应力集中的位置设置较多的所述第一凸起 21,而在所述极片应力较弱的位置设置较少的所述第一凸起21,以达到对所述极片结构的灵活加强。
可选地,参见图2和图4,所述第一凸起21的宽度为第一距离L1,相邻所所述第一凸起21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L2,所述第一距离L1与所述第二距离L2的比值形成褶皱值V,所述褶皱值V=L1/L2,所述褶皱值V 的范围为5-10。
具体地,多个所述第一凸起21尺寸可以相同,比如多个呈正六边形凸起的第一凸起21阵列分布于所述活性组分层2远离所述集流体层1的一侧。此时所述第一距离L1为所述第一凸起21中相对侧边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距离L2为相邻所述第一凸起21之间的距离,所述褶皱值V的范围便代表了所述活性组分层2上所述第一凸起21的密集程度。
所述褶皱值V过小时,也就是所述活性组分层2上的第一凸起21分布密度较低,不利于所述活性组分层2和所述电极的结构稳定;而所述褶皱值V过大时,也就是所述活性组分层2上的第一凸起21分布密度较高,难以成型明显的所述第一褶皱表面,难以释放所述电极的自应力。另外,多个所述第一凸起21之间形成正六边形凹槽时,所述褶皱值V可以通过L2/L1来计算。
可选地,所述第一凸起21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子凸起和多个第二子凸起,所述第一子凸起的褶皱值大于所述第二子凸起的褶皱值。
具体地,所述第一子凸起的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子凸起的第一距离可以相同,也就是所述第一子凸起的尺寸和所述第二子凸起的尺寸相同,此时可以调节所述第一子凸起的第二距离和所述第二子凸起的第二距离,使得所述第一子凸起的第二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子凸起的第二距离,所述第一子凸起的密集程度大于所述第二子凸起。或者,可以是所述第一子凸起的第二距离和所述第二子凸起的第二距离可以相同,也就是相邻所述第一子凸起之间的距离和相邻所述第二子凸起之间的距离相同,此时可以调节所述第一子凸起的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子凸起的第一距离,使得所述第一子凸起的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子凸起的第一距离,也就是所述第一子凸起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子凸起的尺寸。另外,所述第一凸起21还可以包括多个第三子凸起、多个第四子凸起或者更多不同尺寸的子凸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子凸起的种类数不做限制。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第一子凸起围绕在多个所述第二子凸起周围。由于所述第一子凸起的褶皱值大于所述第二子凸起的褶皱值,而所述集流体层1的周侧应力会大于中心应力。将所述第一子凸起围绕在多个所述第二子凸起周围,也就可以通过所述第一子凸起释放所述集流体层1周侧较大的应力,而通过所述第二子凸起释放所述集流体层1中心较小的应力,以达到灵活调整所述极片内部应力的目的。另外,第一子凸起形成的褶皱面积与第二子凸起形成的褶皱面积比范围可以为(1-3):1,优选2:1。
可选地,所述活性组分层2覆盖所述集流体层1的至少一个表面。
具体地,为了提高所述极片的能量密度,可以在所述集流体层1上尽可能多的设置所述活性组分层2。比如在所述集流体层1的两侧表面均设置所述活性组分层2,并且所述活性组分层2覆盖所述集流体层1的两侧表面。
可选地,所述集流体层1的表面包括中心区域和环绕在所述中心区域的边缘区域,所述活性组分层2设置于所述中心区域。
具体地,由于所述集流体层1边缘区域的活性组分在较大应力的作用下容易发生脱落甚至剥离,导致所述集流体层1边缘区域的活性组分利用率小于所述集流体层1中心区域的活性组分利用率。为了保证所述活性组分层2的利用效率,可以将所述活性组分层2设置于所述集流体层1的中心区域。
可选地,参见图5,所述集流体层1上具有多个第二凸起11,以形成所述集流体层1的第二褶皱表面;
所述第二凸起11与所述第一凸起21一一对应设置。
具体地,所述第一凸起21在成型时可以是所述集流体层1和所述活性组分层2一同模压成型,使得所述集流体层1和活性组分层2上一同形成凸起,此时所述第二凸起11与所述第一凸起21一一对应设置,这就保证了所述集流体层1和活性组分层2之间的紧密贴合,保证了所述极片结构的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第一凸起21通过模压工艺、激光溅射工艺、喷涂或机械包裹工艺成型。
具体地,由于多个所述第一凸起21的顶面形成第一平面,也就是多个所述第一凸起21的结构尺寸相同或者接近,可以采用精准成型的方式形成所述第一凸起21。比如采用具有多个所述第一凸起21尺寸的模具对所述极片进行模压,便可以一次成型多个所述第一凸起21;或者通过激光溅射的方式去除相邻所述第一凸起21之间的活性组分层2的材料,也可以快速成型多个所述第一凸起21。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至图3,所述第一凸起21为正六边形凸起,所述电极形成仿蜂窝式褶皱图案,褶皱结构沿所述极片的厚度方向成型。多个所述正六边形凸起通过带有仿生蜂窝形状的凹版模具辊和硅胶辊模压或者辊压成型。或者,所述第一凸起21为正六边形凸起,所述电极形成仿蜂窝式褶皱图案,褶皱结构沿所述极片的厚度方向成型。多个所述正六边形凸起通过对固定在所述集流体层1表面的活性组分层2进行激光溅射,使得相邻所述正六边形凸起之间的活性组分被刻蚀,进而形成单尺度蜂窝式褶皱电极。
参见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所述的电极。
具体地,所述电极可以是正电极,也可以是负电极,所述电极可以单独应用于所述电池的正极或者负极,也可以与普通电极组合形成复合电极。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7,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极为所述电池的负电极,并且与常规的普通电极A(平面负电极)并联形成复合负电极,而所述电池的正电极采用普通电极B(平面正电极),所述电池的负电极和正电极通过隔膜隔开,所述电池内的电解质可以选择液态电解质或者固态电解质。
由于所述电池采用了具有第一褶皱表面的所述活性组分层2形成的电极,所述第一褶皱表面可以降低所述极片的外层应力,缓解因电极材料膨胀引发的极片变形和电池的膨胀。另外,所述第一褶皱表面还可以增加所述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接触面积和离子在电极中的传输路径,降低所述电池内电极与其他成分之间的摩擦作用,进而提高所述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和对比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电极,第一褶皱表面为仿蜂窝式褶皱,褶皱结构沿电极厚度方向成型,多个第一凸起在电极上构成正六边形投影。
其中,多个第一凸起均匀分布在集流体层上,L1=15mm,L2=3mm,V 值为5。
上述仿蜂窝式褶皱电极制备方法为:
以石墨活性材料固定在集流体层的两侧表面形成活性组分层,然后通过带有仿生蜂窝形状的凹版模具辊和硅胶辊进行连续辊压,得到具有仿蜂窝式褶皱图案的电极。
实施例2
一种电极,第一褶皱表面为仿蜂窝式褶皱,褶皱结构沿电极厚度方向成型,多个第一凸起在电极上构成正六边形投影。
其中,多个第一凸起分布在集流体层的中心区域,距边缘区域30mm。 L1=15mm,L2=3mm,V值为5。
上述仿蜂窝式褶皱电极制备方法为:
以石墨活性材料固定在集流体层的两侧表面形成活性组分层,然后通过带有仿生蜂窝形状的凹版模具辊和硅胶辊进行连续辊压,得到具有仿蜂窝式褶皱图案的电极。
实施例3
一种电极,第一褶皱表面为仿蜂窝式褶皱,褶皱结构沿电极厚度方向成型,多个第一凸起在电极上构成正六边形投影。
其中,多个第一凸起分布在集流体层的中心区域,距边缘区域30mm。
并且,第一凸起包括第一子凸起和第二子凸起,对于第一子凸起, L1=30mm,L2=3mm,V值为10;对于第二子凸起,L1=15mm,L2=3mm,V值为5。第一子凸起和第二子凸起形状一致,第一子凸起形成的褶皱面积与第二子凸起形成的褶皱面积比为2:1。
上述仿蜂窝式褶皱电极制备方法为:
以石墨活性材料固定在集流体层的两侧表面形成活性组分层,然后通过带有仿生蜂窝形状的凹版模具辊和硅胶辊进行连续辊压,得到具有仿蜂窝式褶皱图案的电极。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相同。
区别在于先在集流体层上辊压形成第二凸起,再在集流体层上喷涂活性组分层形 成第一凸起。
实施例5
与实施例1相同。
区别在于在平面集流体层上喷涂活性组分层形成第一凸起。
实施例6
与实施例1相同。
区别在于先在平面集流体层上喷涂平面活性组分层,再在活性组分层上激光溅射 形成第一凸起。
实施例7
一种极片,含有方格式褶皱,褶皱结构沿电极厚度方向成型,并在电极上构成方格 状投影。
方格式褶皱的L1=15mm,L2=3mm,V值为5。
上述方格式褶皱电极制备方法为:
以石墨活性材料固定在集流体层的两侧喷涂形成活性组分层,再在活性组分层上 激光溅射形成第一凸起,得到具有方格式褶皱图案的电极。
实施例8
一种极片,含有圆孔式褶皱,褶皱结构沿电极厚度方向成型,并在电极上构成圆孔 式投影。
圆孔式褶皱的L1=15mm,L2=3mm,V值为5。
上述圆孔式褶皱电极制备方法为:
以石墨活性材料固定在集流体层的两侧喷涂形成活性组分层,再在活性组分层上 激光溅射形成第一凸起,得到具有圆孔式褶皱图案的电极。
实施例9
一种电池,如图7,以实施例1得到的仿蜂窝式褶皱图案的电极为外侧负极片,以实施例1中未成型褶皱的平面电极为内侧负极片,以尖晶石结构为主活性物质制备正极片,负极片与正极片间通过多孔隔离膜进行分隔,以非水电解质和有机溶液制备电解液,壳体为金属壳。
实施例10
一种电池,以实施例2得到的电极为负极片,以尖晶石结构为主活性物质制备正极片,负极片与正极片间通过多孔隔离膜进行分隔,以非水电解质和有机溶液制备电解液,壳体为金属壳。
实施例11
一种电池,以实施例3得到的电极为负极片,以尖晶石结构为主活性物质制备正极片,负极片与正极片间通过多孔隔离膜进行分隔,以非水电解质和有机溶液制备电解液,壳体为金属壳。
实施例12
一种电池,以实施例4得到的电极为负极片,以尖晶石结构为主活性物质制备正极片,负极片与正极片间通过多孔隔离膜进行分隔,以非水电解质和有机溶液制备电解液,壳体为金属壳。
实施例13
一种电池,以实施例5得到的电极为负极片,负极片与正极片间通过多孔隔离膜进行分隔,以非水电解质和有机溶液制备电解液,壳体为金属壳。
实施例14
一种电池,以实施例6的电极为负极片,以仿蜂窝式磷酸铁锂电极为正极片,负极片与正极片间通过多孔隔离膜进行分隔,以非水电解质和有机溶液制备电解液,壳体为金属壳。
实施例15
一种电池,以实施例7得到的电极为负极片,以尖晶石结构为主活性物质制备正极片,负极片与正极片间通过多孔隔离膜进行分隔,以非水电解质和有机溶液制备电解液,壳体为金属壳。
实施例16
一种电池,以实施例8得到的电极为负极片,以尖晶石结构为主活性物质制备正极片,负极片与正极片间通过多孔隔离膜进行分隔,以非水电解质和有机溶液制备电解液,壳体为金属壳。
对比例1
一种极片,为实施例1中未成型褶皱的平面电极获得的负极片。
对比例2
一种极片,为实施例4中未成型褶皱的平面电极获得的负极片。
对比例3
一种极片,为实施例5中未成型褶皱的平面电极获得的负极片。
对比例4
一种极片,为实施例6中未成型褶皱的平面电极获得的负极片。
对比例5
一种使用对比例1极片的电池。制备方法同实施例9。
对比例6
一种使用对比例2极片的电池。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2。
对比例7
一种使用对比例3极片的电池。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3。
对比例8
一种使用对比例4极片的电池。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5。
对上述实施例和对比例的电极和电池进行如下测试:
保液测试
保液测试用于评估极片的吸收保持电解液的能力。
丰富的电极表面结构会提高保液能力,它对采用软包封装的含电解液电池的寿命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为提高吸液能力有利于电池保有更多电解液,使得电池的寿命更长。
具体测试方法:
通过将极片裁剪成10cm*20cm大小,称取重量为W1,然后浸入电解液中,取出称重W2,计算(W2-W1)/W1的百分比为保液率m,m越大,则极片吸收保持电解液的能力越好。
实施例极片和对比例极片的测试结果m值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72567474000012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725674740000131
从表1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极片的保液率均可以达到 21.5%以上,而传统对比例极片的保液率均不超过18.2%,显著低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极片的保液率。
膨胀测试
膨胀测试既包含对极片膨胀程度的评估,也包含对应用上述电极的电池膨胀的影响。
测试方法为:
将应用上述电极的电池在未充电、充满电和循环100次之后充的三种状态下分别进行测试,极片厚度分别为h1、h2、h3,电池厚度分别为H1, H2,H3。
充满电后电极的膨胀系数P1=(h2-h1)/h1;
循环100次之后电极的膨胀系数P2=(h3-h1)/h1;
充满电后电池的膨胀系数P3=(H2-H1)/H1;
循环100次之后电池的膨胀系数P4=(H3-H1)/H1。
测试结果如表2至表5所示:
表2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725674740000132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725674740000141
表3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725674740000142
表4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725674740000143
表5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725674740000151
从表2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极片充满电后电极的膨胀程度仅为传统对比例极片膨胀程度的0.80甚至更低,而且实施例4提供的极片充满电后电极的膨胀程度仅为传统对比例4极片膨胀程度的0.46;
从表3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极片循环100次之后电极的膨胀程度仅为传统对比例极片膨胀程度的0.75甚至更低,而且实施例4 提供的极片充满电后电极循环100次之后的膨胀程度仅为传统对比例4极片膨胀程度的0.38;
从表4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极片充满电后电池的膨胀系数仅为传统对比例极片膨胀程度的0.84甚至更低,而且实施例11提供的电池充满电后电极的膨胀程度仅为传统对比例11电池膨胀程度的0.30;
从表5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极片循环100次之后电池的膨胀程度仅为传统对比例极片膨胀程度的0.85甚至更低,而且实施例 14提供的电池充满电后电极循环100次之后的膨胀程度仅为传统对比例14 电池膨胀程度的0.64。
寿命测试
将电池在满电-放电(1C)-满电(1C)的区间称为一次循环,进行反复循环,然后测量指定循环次数的剩余容量保持率,能表现出电池的循环寿命。通过高倍率充放,能加速寿命测试。
测试结果如表6:
表6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725674740000161
从表6可以看出,相对于采用传统平面电极的电池,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极片的电池,无论是在50次和100次的低循环次数充放电后,还是在150次和200次的高循环次数充放电后,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极片的电池循环寿命均得到增强。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9)

1.一种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流体层(1);
活性组分层(2),所述活性组分层(2)设置于所述集流体层(1)的至少一个表面,所述活性组分层(2)远离所述集流体层(1)的一侧具有多个第一凸起(21),以形成所述活性组分层(2)的第一褶皱表面;
多个所述第一凸起(21)的顶面形成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集流体层(1)的基准面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21)为正六边形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凸起(21)呈阵列分布于所述活性组分层(2)远离所述集流体层(1)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21)的宽度为第一距离,相邻所所述第一凸起(21)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的比值形成褶皱值,所述褶皱值的范围为5-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21)包括多个第一子凸起和多个第二子凸起,所述第一子凸起的褶皱值大于所述第二子凸起的褶皱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组分层(2)覆盖所述集流体层(1)的至少一个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体层(1)的表面包括中心区域和环绕在所述中心区域的边缘区域,所述活性组分层(2)设置于所述中心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体层(1)上具有多个第二凸起(11),以形成所述集流体层(1)的第二褶皱表面;
所述第二凸起(11)与所述第一凸起(21)一一对应设置。
9.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极。
CN202121932891.6U 2021-08-17 2021-08-17 电极和电池 Active CN2173872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32891.6U CN217387211U (zh) 2021-08-17 2021-08-17 电极和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32891.6U CN217387211U (zh) 2021-08-17 2021-08-17 电极和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87211U true CN217387211U (zh) 2022-09-06

Family

ID=830842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932891.6U Active CN217387211U (zh) 2021-08-17 2021-08-17 电极和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872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62011B (zh) 一种电池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含有该极片的电池
WO2017101214A1 (zh) 锂离子电容器及其化成方法
CN115039268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电芯、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离子电池
CN111540910A (zh) 极片、电芯及电池
CN110783638B (zh) 一种卷绕堆叠式电芯及其制备方法
CN113066954B (zh) 一种负极片及其应用
CN112290098A (zh) 一种防胀气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EP3396743A1 (en) Electrode for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electrode protection layer
CN111224067A (zh) 一种兼顾高温与倍率性能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4695968A (zh) 一种np比小于1的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211980812U (zh) 一种用于锂电池极片卷绕压花的工装
CN113300001A (zh) 卷绕式电芯及电化学装置
CN111710900A (zh) 一种石墨烯基“磷酸亚铁锂正极-硅氧复合负极”低温高倍率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
CN107742694B (zh) 一种硅基负极极片、硅掺杂复合集流体及锂离子电池
CN212062582U (zh) 极片、电芯及电池
CN114204038A (zh) 集流体及其应用
CN217387211U (zh) 电极和电池
CN117637988A (zh) 高能量密度电池的负极极片及制备方法、电池和用电装置
CN220382154U (zh) 二次电池及电子设备
CN105632774A (zh) 锂离子电容器及其制作方法
CN219419081U (zh) 锂电池极片及二次电池
CN115810876A (zh) 导电件、电池和用电装置
CN113314697A (zh) 一种电芯和电池
CN115706203A (zh) 电极、电池及电极的制备方法
TW472425B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structur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